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区发展前景

地区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区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杂粮;现状;前景;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09

杂粮泛指种植面积小,生育期短,种植地域性强,较为特殊,产量较低,具有特殊用途的粮豆作物。近几年,由于环境恶化,降水日趋减少,干旱缺水已经成为锦州地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杂粮作为抗旱性、耐瘠性较强的农作物,具有生育期短,适播期长, 抗旱,耐瘠等特点。在改善环境、抗灾救荒、改善耕作制度、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间作套种栽培模式等方面有着大宗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锦州地区杂粮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对健康的要求不断增强,市场对杂粮作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杂粮的价格逐年呈上升趋势。因此近几年杂粮的生产逐渐受到重视,杂粮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但生产上仍然是优质专用的品种少,新品种更新换代缓慢,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广种薄收,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对杂粮的重视力度不够,片面强调大宗作物生产

由于杂粮生产规模小,零散种植,不太容易管理,因此长期以来,杂粮仅作为添闲和救灾作物。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片面强调大宗作物的品种更新和栽培技术管理,不太重视杂粮的生产,致使杂粮的生产始终处于农户间的自发自流的状态。技术部门对杂粮的生产缺乏具体指导,使杂粮生产无法实现规模化。

1.2.2 品种更新换代慢,配套栽培技术先进性差

由于种子、科研、推广等相关部门将育种的重点投放在了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农作物上,造成杂粮新品种选育与栽培研究等方面相关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投入滞后。优质杂粮品种稀少,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商品质量。杂粮大部分种在干旱、贫瘠的地区或山坡岗地,生产条件差,农户不舍得投入,因而产品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价格偏低,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3 产品加工利用不细,商品率低

锦州市各级政府近年来对杂粮产品的加工利用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建立了一些杂粮加工厂,但规模小而少,且档次低,加工成品的品牌尚未形成大的龙头产业,满足不了农民从事规模化生产。

2 锦州地区发展杂粮生产的有利条件

锦州地区,特别是西部山区旱薄地多,自然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常年出现季节性干旱,造成大宗作物的产量低而不稳。而杂粮适应性广、抗性强、耐旱、耐瘠薄,对种植条件和种植地域要求不严。因此,适宜发展杂粮作物生产。

3 锦州地区发展杂粮生产的对策

3.1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做好引路工作

杂粮的开发涉及到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产量提高以及广大农民的利益。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的前提下,加强对杂粮各生产环节的引导。注重典型引路,作好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积极做好科技、信息、流通、销售服务,加强农民的科技种田意识,充分发挥本地区杂粮生产的优势,高效、全面地推动杂粮产业的发展。

3.2 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要狠抓科技攻关,依靠科技选育和引进一批名优杂粮新品种,以利于提高杂粮产品质量、产量和效益。要进行与良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着重将轮作倒茬技术、间作套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节本增效技术、防秕增粒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杂粮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组装配套,并迅速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发挥科学技术对锦州地区杂粮增产增效作用。

3.3 建设优质杂粮生产基地

锦州地区杂粮生产重点分布在北部丘陵山区,属于零星种植,集中连片开发生产甚少。政府应组织相关农业部门及专家实地考察了解杂粮分布现状,大力扶持和发展优质杂粮繁种基地,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走产业化开发之路。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产区,统一生产标准。按照适当集中,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形成规模化生产,通过开发精品,培植和创立属于锦州自己的杂粮产品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闯出一条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市场带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

3.4 扩宽产后开发渠道,提高杂粮经济效益

开拓思维,充分利用锦州市现有食品加工设备和技术,加大投入,将杂粮的初、深加工过程细化,积极开发杂粮食品种类,通过传统制作方法吸引国内消费,并着眼于国际市场,在保障杂粮原生态化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发杂粮系列加工食品,努力将杂粮产品制成集方便、营养、保健于一体的优质食品,以提高杂粮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益。

地区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台湾蜜糖柚是由江西省南昌县小兰葡萄良种场从台湾早熟柚中选育出来的柚类新品种。该品种树势中等,萌芽成枝力强,枝梢较密、较短;果实中等大,单果重750~1000克,最大单果重可达1600克;果实扁圆锥形或扁圆形,果皮较薄,充分成熟时为金黄色,果肉淡黄色、少核。台湾蜜糖柚的突出特点有:(1)成熟早。南昌地区8月中下旬成熟,比g溪蜜柚早熟两个月左右,属极早熟品种。(2)结果早、丰产性好。嫁接苗定植第三年可挂果,第五年后进入丰产期,丰产期每亩产量为3500~5000公斤。(3)品质优。果皮金黄色,香味浓,果肉特细嫩、汁液多,含糖量高、酸度低,品质极佳。(4)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自花结果,不需要授粉树,丰产稳产,无大小年现象,不裂果。凡能种柚的地区均能种植台湾蜜糖柚。(彩图参见封面)

2.砂糖橘换代品种――东方红橘

东方红橘是南昌县小兰葡萄良种场最新选育的柑橘新品种。该品种长势中等偏旺,叶片较小、深绿色、椭圆形,果实扁圆球形,单果重80克左右,11月下旬成熟。其突出特点有:(1)抗病、抗寒性强。该品种高抗溃疡病、黄龙病,比砂糖橘、南丰蜜橘抗寒性强,一般不需要覆膜越冬。(2)品质佳,商品性好。果面鲜红色,油胞极细,果皮光滑,外观漂亮,商品性好。果皮薄、易剥离,果肉脆嫩,浓甜化渣,少核,香气浓郁,含糖量为17%~20%。(3)极耐储运。果实成熟后,可留树至春节期间采摘鲜果上市,售价较高,比南丰蜜橘、砂糖橘耐储运。(4)结果早,丰产稳产。当年定植,第二年即可挂果,丰产期每亩产量可达3500公斤以上。(5)经济效益高。该品种适应性强,山地或平原均可种植,是砂糖橘的优良换代品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蜜柚奇品――奇红蜜柚(又名三红蜜柚)

奇红蜜柚是从红肉蜜柚芽变中选育而来的蜜柚奇特品种,除具有红肉蜜柚果个大、皮薄、口感清甜等特性外,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营养丰富,外观亮丽,商品性佳。奇红蜜柚果皮淡粉色,亮丽美观;内果皮为粉红色,果肉汁胞为紫红色,内含的蕃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比红肉蜜柚更高,营养保健效果较好。(2)品质优。汁胞脆嫩、果汁多,化渣,口感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5%~12.0%,品质优于红肉蜜柚和g溪蜜柚。(3)丰产性好。自花结果率高,奇红蜜柚定植后第三年可挂果,丰产期每亩产量3000~5000公斤。凡能种植g溪蜜柚的地区均可种植奇红蜜柚,发展潜力巨大。

4.脐橙珍品――红肉脐橙

红肉脐橙是由秘鲁选育出的华盛顿脐橙的芽变优系。为国家“948”项目引进品种,是柑橘类中的珍稀品种。果实近圆球形、闭脐,单果重200克左右,果面光滑,果皮深橙色,皮薄,不裂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13%,香气浓,坐果率高,投产早,果实11月下旬成熟。其突出特点有:(1)品质优。红肉脐橙果肉呈均匀的红色,内含丰富的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肉质致密脆、,有特殊香味,营养价值高。(2)耐储性好。果实在冬季无霜地区可以留树保鲜至翌年3月,风味更浓。(3)具有保健美容功能。红肉脐橙内含有的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功能,经常食用,可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类胡萝卜素营养价值高。红肉脐橙是保护视力的优良食疗水果,极具开发价值。

5.橘柚良种――黄金橘柚

黄金橘柚是从日本引进的甜春橘柚的优良变异品种。黄金橘柚树势较旺,枝叶形态接近温州蜜橘,萌芽成枝力强,枝梢顶端优势明显,树冠圆头形。果实扁圆形,顶部平坦,单果重260克左右;果皮金黄色,果面不太光滑,油胞较突出,有橙香味,果肉橙色。其突出特点有:(1)品质好。果个大小均匀,商品性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左右,含酸量0.5%以下;肉质柔软,汁多味甜,无苦味,无籽或少籽,品质风味极佳。(2)早果性、丰产性好。定植后第二年可挂果,丰产期每亩产量3500~4500公斤。(3)抗寒性较强。比橙类、崭炭购性强,冬季不用套袋或覆膜。(4)抗病性强。对炭疽病、疮痂病、溃疡病等抗性强。(5)极耐储藏。果实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成熟采摘后,常温下可储藏到翌年5月,果实不枯水、不变味,货架期长。也可留树至翌年4月采摘,风味更佳。凡能种植橙类、崭痰牡厍均能种植,发展前景广阔。

引种单位:江西省南昌县小兰葡萄良种场

联系人:邓定洪

邮编:330200

地区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曲艺术;马街书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15-02

一、马街书会――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犹记儿时听唱戏,煤油灯火映深山。一张板凳随身带,十里乡亲齐聚观。”

儿时农村的文化生活匮乏,过年看上戏算是奢侈的。那首歌谣“拉大锯”就是很好的写照:“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请闺女,待女婿,外甥女儿,也要去,不叫去,呱哒呱哒跑喽去。”

每年春节后许多地方都要唱几天大戏,渐渐的我成了小戏迷。开始是跟着姥姥听戏,年龄大些,就与小朋友们一起去听戏,那时剧种很多,有河南豫剧、曲剧,坠子、三弦等。俗语说得好“会看的看门道儿,不会看的看热闹”,小孩儿看戏就是看热闹。小孩儿哪有性子听进去依依呀呀的戏文、拐来拐去的腔调?而上了年纪的人就不同了,他们能听得进大段唱词,还都很入戏,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听着,一边还跟着台上的演员抹眼泪。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每年春节跟着姥姥到几十里外的平顶山宝丰马街听书看戏的情景。马街位于豫西南伏牛山东麓,是古代宛洛大道上的重镇和繁华商埠,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这天,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铿锵有力的弦梆锣鼓便打破了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清晨的寂静,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说唱艺人负鼓携琴,不约而同汇聚马街,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河坡、山岗、麦地、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棚,打起竹板,拉起琴弦,南腔北调说唱起来。方圆数百里赶来的几万、十几万的乡亲们扶老携幼,沿着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般向马街涌来。一时间街里街外坡上坡下,河边荒野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说的、唱的、听的、看的,还有写书谈价的,好不热闹。青青的麦地里人潮如织、锣鼓齐鸣、热闹非凡,再现了“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的盛况,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奇观。被文化史专家称为奇特的“马街书会文化现象”。

“清澈的河水与喧闹的书场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浓郁的中国农村民间风俗画卷”,这就是中国十大民俗之一的马街书会,几百年连绵不断,“马街书会”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5年宝丰县也被命名为“中国戏曲艺术之乡”。

二、本土戏曲――沃土上一朵奇葩

戏曲艺术对中国各族人民来说是喜闻乐见的综合性传统表演艺术。它有着独特的形式技巧和审美品格,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演绎着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在祖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就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这一艺术。尽管它是以曲艺为主,但其中豫剧、曲剧、越调等地方戏曲也占有重要地位。就河南省而言,除这些外还有十多个地方剧种,剧种剧目繁多,流派纷呈。河南戏曲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辉煌阶段。“常派”的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以情带声。陈派的清澈幽深,潺潺如诉,沉郁顿挫,宏美婉约。“崔派”的深沉浑厚,含蓄蕴藉,韵味悠长。“马派”的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阎派”的清雅之风,怡人心神,七分神韵,三分造型。从豫西的王二顺到豫东的唐玉成,从二本强的唐喜成到沙河调老生刘发印……他们给中原大地乃至全国的戏迷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说起豫剧、曲剧等地方戏,很多河南人都能哼上一两段。

马街书会起源于元代,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据记载来马街的艺人自元代以来从无间断,即使上个世纪时期,艺人有所减少,但也没有间断。而书会最为兴盛的时间是清同治二年,根据宝丰县退休职工许九才的记载,当年到会的艺人是二千七百人。建国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马街书会说书唱戏的书棚仍然是超过600个,到会的艺人也有千余人,这说明马街书会在这个阶段总体上还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间文化遭受到了新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影电视传媒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传播,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它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深入思考马街书会的当代命运,探寻其在当下的正确发展路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梁启超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马街书会传统的表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书会的发展和革新也是势在必行。短暂沉寂之后的马街,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变旧变新,为了迎合当代人的审美口味与需求,以旧的传统形式来演绎新的生活内容,对它的表演形式做大胆的包装与创新,并且结合新时代的种种特点,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新曲目来吸引大众。同时通过新的一系列的传媒手段,为传统戏曲艺术披上新嫁衣,增强宣传力度。他们积极地利用当代音乐和技术手段,使戏曲艺术变得更加时尚化,更加吸引的年轻受众群体。此外近些年来,宝丰县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节目,大力发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提升了传统曲艺的创新层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加大对马街书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和保护。同时还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完善保护的程序和措施,落实保护责任制。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戏曲艺术的推广平台,为曲艺寻找更多的经济支援。

在一系列的努力下,马街焕发出了新的青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马街,关注地方戏曲!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社会功能方面的价值。

三、发展前景――路在脚下

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今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但是现在仍然存在舞台上的仅有中国的戏曲!它几经坎坷,反倒愈经坎坷愈表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中华民族文化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一席之地,中国戏曲或许是其中瑰丽的一枝。管窥河南一小小的马街,可见中国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也应该有乐观的前景。在21 世纪这个高科技文化激烈竞争的信息化时代,作为传统的戏曲艺术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重的危机。但是这种危机即给中国戏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中国戏曲在新世纪中将迎来新的繁荣与振兴!

中国戏曲的发展前景应该“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同它的观众保持着亲密联系,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生活沃土之中。因此在近千年戏曲发展的不平坦的道路上,中国戏曲始终以它的人民性克服着重重困难,终于衰而不竭,一路走来都是歌。尽管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造成戏曲观众逐渐减少,然而农民喜欢戏曲,农村需要它,出现了想看戏的看不到戏的怪现象。即使农村普及电影电视,农民仍然需要它。马街书会就是一个典型之例。每年正月十三开戏之后,当地看戏观众人山人海,场子里容纳不了,有的便站石头上凳子,有的爬树上墙,宝丰县文化局老王说:“广大农民包括青年农民是酷爱看戏的。”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戏曲的出路在哪里?还是那句话:“在希望的田野上。”笔者认为个别剧种的“消亡”是可能存在的,但这不能代表整个戏曲。有的剧种如黄梅戏、评剧等,即使在当今电视电影流行歌曲多种艺术样式的激烈竞争中仍生机勃勃观众不减,能说它“衰败”或“消亡”吗?

其次中国戏曲应该“去掉脚镣跳舞”。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尽管有着其任它何艺术样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它毕竟产生于过去特定的历史时代,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与现代审美意识及与当代观众审美情趣难以认同的东西;加上它又是综合性强,生产周期长,耗费成本高,精神创造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环节多,又不能批量生产,造成戏曲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境地。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我们既需要传统的形式,又要加入新的元素,巩固老观众发展新观众,戏曲本身要不断吸取姊妹艺术诸如话剧,电影以及通俗歌曲的优秀成果,发展自己,扬长避短,发挥忧势。只有“去掉脚镣跳舞”才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舞出一番新天地。

不可否认在新世纪信息化大潮中戏曲艺术处于十分不利的处境,但也不像悲观论者所描述的那样黯淡。市场经济也带来了广阔的文化创造的空间和机遇,带来了旧的文化体制下无法发展的新型表意方式的勃兴。中国戏曲只有把握机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再度繁荣。当然我们所说的这种繁荣只能同电影电视、话剧歌剧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百花齐放”共同繁荣,梦想像乾嘉时代或梅兰芳时代那种以戏曲一统天下,文艺舞台一花独放的时代的繁荣,是再也不会出现了,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她的兴衰嬗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是重复的,总是在螺旋中上升的。因此中国戏曲的前景应该是有广阔的空间,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参考文献:

[1]宝丰县文化局.宝丰文化志[Z].宝丰:宝丰县文化局,2010.

[2]符晓艳.马街书会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大众文艺,2010(1).

[3]高喜军.马街书会的民俗特色[J].作家,2009(14).

[4]刘春艳.多重力量重构下的马街书会[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庞建春.马街书会的听众――马街书会调查报告之一[J].民俗研究,1998(1):44-50.

[6]周俊鸿.河南文化艺术年鉴(1992年)[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地区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探讨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76 — 02

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近年来,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金融在支持其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金融机构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改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贷款额逐年增加,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该行业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阻碍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一、 制约因素

(一)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受历史原因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而且个体经营者居多,产业化规模尚不健全,多数文化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相对不规范,国有企业如新华书店在办理担保手续时,由于其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非常严格,给金融机构办理抵押带来了较大困难。目前,新华书店受个体书店排挤,市场份额逐步降低,经济效益也不乐观,给金融机构授信带来了困难。尽管一些文化企业由事业单位改制为独立经营的企业,但与国企改革的整体步伐相比,文化产业往往体现为体制内重组,“把小单位改成大单位”,并没有改变国有独资性质,导致国有文化实体难以真正摆脱传统体制束缚,政企不分,经营机制僵化,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清晰,制约了企业融资。

(二)核心资产无形化,抵质押物价值评估难

文化产业主要以知识、文化、创意作为生产资料,以服务为输出产品,具有典型的“轻资产”的特征,企业资产的实物保障度不高。无形资产评估是融资担保的重要环节,而国内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评估公司较少,且对于评估资质的管理不清晰,各行业无形资产差异性较大,在评估时存在不同的考量标准,银行对无形资产评估不易得到外部市场交易数据的支持。目前,在我国知识产权虽可办理正式的质押登记,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的交易、评估和第三方监理机制等尚不成熟,很难就知识产权做出准确的价值评估,市场各方缺乏对市场公允价值的共识,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低,变现能力和变现价值较难估量,导致知识产权担保难以推广和操作。此外,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一旦出现风险,银行即面临抵(质)押物处置难的问题。

(三)融资渠道单一,中小文化企业被排斥在外

银行的本质决定了信贷资金不能对文化企业实现全覆盖支持。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控制风险。理论上说,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是信贷需求方必须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或者有效的担保,由此才能较好地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大程度地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现实中,由于拥有合格的抵押品、良好的业绩和市场号召力,某些文化产业行业或某些文化企业不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但是,市场中数量最多的是那些企业规模小、抵押品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的中小文化企业,它们被排斥在银行信贷服务的范围之外。而目前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单一使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资金利用率偏低,减弱了文化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文化企业时,面临着点多面广、信息分散、风险和成本较高等实际问题,尚不能发挥自身网络优势,向文化企业提供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金融工具等信息咨询服务。

(四)信贷产品创新不够,中介机构介入难

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向文化企业融资的意愿比以前更强,但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并不多见,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放贷,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并未降低。由于文化企业的主要资产形式是品牌和无形资产,对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和风险评估,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加之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还处于开发和培育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营运模式和持续的盈利能力,使得担保中介服务机构的介入受到抑制,进而使金融机构信贷的介入受到阻隔。

二、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发展平台,努力改善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或项目给予支持;对新增文化产业贷款或担保代偿损失给予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贷款投入;二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投融资中介服务功能。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制,明确相关抵质押登记机关及操作程序,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成立专门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为银行信贷、无形资产入股、转让等提供专业咨询;三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引导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和财务制度。大力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规划和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二)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构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列入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企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服务部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重点支持的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满足金融机构授信客户准入标准的前提下,可对举办培训的企业和接受培训的人员予以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合作,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金融服务,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支持。

人民银行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搭建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及时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名册、企业资金融资需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等信息。同时,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探索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

(三)进一步构建多元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格局,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良性互动

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对于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比较稳定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以优质文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等为基础,探索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还要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始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

国外文化产业大国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是文化产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长远来看,一个运作高效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架构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首先是统一指导和多样发展的关系。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要素集合体,兼具精神属性和市场属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一方面要统一于民族的、健康的文化基调之上,另一方面则要参与文化多样化发展,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其次是政府支持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文化产业有公益性和营利性之分。政府要在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杠杠积极吸引金融资源进入开发;营利性文化产业的资金融通则应由金融市场自发调节,政府资源要尽量避免与民争利。最后是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的关系。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要重点突破,集中有限资源支持那些前期发展基础好,民族文化积淀深的行业,集中打造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影响力的产业品牌。在此基础上,通过明星行业的拉动效应,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进一步创新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服务产品,加强和改进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服务

地区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 地区经济 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完善的公路网络日渐形成,运输行业突飞猛进,给社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动力和保障,并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快速发展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交通运输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为人们所认知,它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日益突出。

1.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是完善交通运输业的财政保障,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个别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与其交通沿线和周边区域之间的可达性,使它在地理上的经济效益优势不断地显现出来[1]。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区域内企业的原材料以及货品的运输带来极大的方便,在短时间内可以收集生产资料和销售出自己的产品,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扩大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和途径,大幅度提高了区域的开放性和区域之间的共享性,使区域内企业在更大的平台和空间内自由发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能够帮助交通运输业顺利发展、完善。

2.交通运输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2.1拉动经济内需,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点,它可以有效地拉动区域经济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由于产业链的效应,在交通运输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某些相关产业部门经济效益的增加,最终引发联动效应,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2]。区域交通的发展,大大拉近了区域与区域的距离,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区域内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为本区域赢来了更多的投资招商的机会,为本区域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公路的修建可以促进沿线资源的整合,激活沿线经济的发展,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

2.2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化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区域运输设施,提高运输效率,有助于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市场,并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的优化整合,促进区域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在产业结构上,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便利,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提。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具有产品体积小,附加值大,运输频繁和时间性强等特点,对运输条件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交通运输的便利与快捷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知识型、技术型产业对高速公路的依赖性更为突出,因为两者对于人才需求是极大的,只有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才能使新技术企业与各城市人才高地之间形成频繁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2.3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

区域内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将大大缩短区域之间的相对距离,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特别是以交通运输为主要成本发生点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当某一个区域具有良好的交通状况,往往可以促进资金和人才的流入,有句老话这么讲“要致富先修路”就是这个道理。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本地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从而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促进了企业间在物资、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3]。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仓储费用,便于生产者在交易过程中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

2.4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的发展提高了企业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加大了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本地生产要素效率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成反比。前者的提高将会降低后者的需求。完善快捷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到企业中,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组织效率。而且,在流通环节上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在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上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竞争机制的不断引入,促进了企业加快组织效率的重组。企业在经营环节中任一环节效率的提高,都会引发连动效应,推动各个环节的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进步。

2.5激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生活

发达便利的农村交通枢纽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可以在时间上保证产品的鲜活度,促进农村与城市消费的一体化,消除中介环节,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善城市内部的消费水平。而且,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大保证了农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及时调用,扩大了农业的信息交流,起到了帮助农民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改善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商品化进程,是实现乡镇城市一体化经济建设的关键,起到了激活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的重大作用。

3.发挥交通运输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3.1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区域经济是交通运输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服务对象,交通运输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区域经济的各企业部门原材料和产品都需要交通运输实现流通和流动,而区域经济的效益和发展水平都是由区域交通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将交通运输考虑在内,实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充分考量区域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未来作用值的基础上,实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达到二者的完美匹配。

3.2充分利用区域周边的交通运输资源,促进本区域的发展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相对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区域间发生空间冲突的主要领域,各地方由于交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导致区域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混乱。因此,应加强中央部门的宏观把控作用,充分发挥协调引导作用,是区域与其周边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改善这种现象的办法则是要求各区域充分利用周边交通运输资源,将本区域和周边区域的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强大的交通运输网络,扩大区域经济贸易,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

4.结语

交通运输业的繁荣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机制、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因此,要积极通过公路交通运输将区域经济的各个发展节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武昊.浅析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