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团体领导:系辅导员及学生干部
三、参与对象:电商09级、10级各班
四、活动时间:90分钟左右
五、活动地点:各个班级教室
六、活动时间:2011年6月
七、具体方案:
项 目
内 容
时间
备注
热身活动
恰恰舞或兔子舞
全班热身一下,创造点气氛出来。
5
兔子舞音乐
主
题
活
动
写自己最近烦恼的事情
了解大家的心理状况,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把自己的烦恼写在纸上。
10
纸笔、音乐
换掉烦恼
目的:给自己一个发泄平台,学会倾诉,排解烦恼。也引导成员对自己专业学习的思考,在学习好的同时还应该好好爱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操作:每个人上讲台说说自己最近很烦躁的事情。然后再叫4-5个人概述一下我们专业的通病——共同的烦恼。在烦恼的时,想想最后的结果会是很棒的,就有动力坚持下去了。换种方式思考,烦恼不再是烦恼。可能这不是困难,而是一种机遇,一种考验。额外还可以呼吁大家一起互帮互助做做虚拟交易完成网店经营与管理任务。同时也劝导同学们晚上注意早点休息,注意身体。
引导:1、要学会关爱自己,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注意生活细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保证足够的睡眠,多运动;不抽烟,少喝酒等。
2、健康是自己的,身体是本钱,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让学生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
3、心理健康也很重要,要通过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让自己拥有一颗阳光,健康的心。
15
学习一帮多
目的:增强班级成员间的交流,达到互学互助的效果。
操作:请大家觉得本班专业成绩较好的上讲台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得,还可以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东西如dreamwear做网站、ps做网页效果图等等,还可以分享一下他或她的学习计划或者对未来的思考。
引导:同学们更加油学习, 给同学们一个导航,让他们觉得不那么茫然。
15
放松游戏
目的:拥有爱心,增强爱的智慧,促进内心的平和。
操作:一、猜五官 游戏说明: 1、两人面对面 2、先随机由一人先开始,指着自己的五官任何一处,问对方:“这是哪里?” 3、对方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来回答提问方的问题,例如如果对方指着自己的鼻子问这是哪里的话,同伴就必须说:这是鼻子。同时同伴的手必须指着自己鼻子以外的任何其它五官。 4、如果过程中有任意一方出错,就要受罚;3个问题之后,双方互换。
二、可怜的小猫方法: 1. 全体围坐成圈,一人当小猫坐在中间。 2. 小猫走到任何一人面前,蹲下学猫叫。面对者要用手抚摸小猫的头,并说「哦!可怜的小猫。但是绝不能笑,一笑就算输,要换当小猫。 3. 抚摸者不笑,则小猫叫第二次,不笑,再叫第三次,再不笑,就得离开找别人。 4. 当小猫者可以装模做样,以逗对方笑。
15
体会
畅聊
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圈,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说说以后的学习计划等等。也可以给某些同学一些建议,或者评价某些同学的优缺点。
10
大团圆
目的:通过身体的接触带来温暖和力量,使成员在结束前更实在地肯定团体的团结,体验在一起的感受,获得支持与信心。
操作:请大家站立,围成圆圈,将两手搭在两侧成员的肩上,聚拢静默30秒。然后轻轻地哼唱大家都熟悉的歌曲,并随着歌曲旋律,自由摇摆。从儿童歌曲到乡村歌曲,尽量找大家会的,全情投入,一首接一首。全体成员在一个充满温馨甜蜜而有内聚力的情景中告别团体,走向生活,留下一个永远的、美好的、极有意义的、难忘的记忆。
活动目标:针对生活中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低,遇事不敢做主,思前想后,没有主见,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需弱、害羞和畏惧,做事唯唯诺诺的自卑心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建立起自信,相信自己能行,全面的认识自己,找回自信。
活动准备:
1、准备蜗牛、黄鹂鸟头饰。准备录音机《蜗牛》与《黄鹂鸟》歌曲伴凑带一盘。
2、教师准备故事《走出自卑的阴影》。
3、学生搜集有关自信方面的名言。
4、准备录像光碟:(1)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片段。
(2)专家心理分析片段。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放录音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对唱。(两名学生戴上头饰台前对唱)
2、讨论:听到歌中蜗牛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是啊,只有相信能爬山,才能成为登山的英雄,只有相信能下水,才能成为游泳健将,所以在生活中你应该也坚持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自信心是我们少年儿童不可缺少的一种优秀品质,它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充分估计。只要你能做到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这就是自信的重要性。自信心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找回自信心呢?
二、方法指导。
(一)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树立自信。
1、找几名平时各方面感到自卑的学生到台前表演他们的强项。因为事先经过精心的准备,即使做不到成功,也会令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同时知道取得成功是需要自身的努力加上信心得来的。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力量。
2、听小故事《走出自卑的阴影》,谈感受。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1:要相信自己,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生2:只有对自己有信心,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
生3 :要充分认识自己,永远对自己说:“我要自信……”不能因一点小挫折就放弃。
(二)不要怕出丑,你觉得自己行,你就行!放录像《士兵突击》片段,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许三多是怎样走出自卑的阴影的,让学生知道:
1、每做一件事时,暗暗告诉自己,我行!
在心里默默地想:“我不比别人差呀,其实我可以做好很多事情,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做好!
2、经常鼓励自己,成功了就说:“我真的可以做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于任何自卑者来说,最为缺乏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自卑是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或否定的内心体验。这种贬低或否定可能来自于当事人自己也可能来自于外界的评价,但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很多人总误以为要想克服自卑就应该提高自尊,可实际上依我看,自卑的反义词并不是自尊,而是自信,自卑者往往有着超出常人几倍的自尊需求,只不过他们的自尊心缺乏一个稳定的内核和坚固的外壳,因此一点点小事就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伤害。如果自卑者原先不敢与异往或害怕交往,在这种情景下,你不太可能让其通过主动接触异性,大胆与名人交往等对其自尊心构成严重威胁的事来达到加强其自尊心的目的。
(三)看一看周围你钦佩的同学,看他们是怎样树立自信心,不断激励自己。
1、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学习好的同学应该保持自信,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力争上游?学习不好的同学应该怎样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向成绩好的同学看齐?
2、同学积极发言。
(四)学生发表自信名言。
生1: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生2: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徐特立
生3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 神奇。――萧伯纳
(五)看录像(心理专家为我们分析的自卑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为抑郁、悲观、孤僻。如果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抵制人的能力发展。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其次,要做到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人家能干的,我也能干,也不比他们差”等等,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自卑心理会被逐步克服。
最后,要想办法不断增加自己的成功的体验,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试点,努力获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动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后再照此办理,获取一次次的成功,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你的自卑心理就会被自信所取。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就业抗挫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就业挫折时,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抗挫能力有两方面的构成要素:(1)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们以自己明确的目的,善于通过理性的思考,以达到维持心理平衡,能动地支配行为的能力。(2)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人受挫后的自制力、适应性、灵敏性的综合表现。
受过专业训练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职校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国内外善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团体心理辅导起步早,发展快,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覆盖面相当广。而我国团体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是近些年发展迅速,尤其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领域,理论研究涉及范围颇广,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上未形成系统。团体心理辅导如今最活跃的地方仍是高校,研究对象也多是面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近年来涉及的领域开始逐渐增多,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自我成长、人际交往、情绪抑郁等主要领域,开始向网络依赖等崭新领域尝试探索,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涉猎的领域有自我概念、厌学心理、自信、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动机等领域,但多数还是偏向于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辅导因为对团队领导者的要求比较高,数量还是较少,有些职业学校开设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上则主要针对新生适应、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模式较为单一,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进行论证较少,发现针对职校生的挫折教育系统研究较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抗挫能力特别是就业抗挫的实践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水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
(2)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通常是通过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所以团体辅导可以为各种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职校生就业挫折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和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实践依据
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教工作者,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就业受挫能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抽取了学校部分班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抗挫能力水平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看法。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经常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在对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采用了各个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后心理健康教师对培训的效果进行了测试,结合有关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访问情况来看,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方式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
三、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可行性、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方案、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操作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文献研究资料,完成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梳理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职校生就业挫折状况调查问卷》和《职校生就业挫折应对方式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生在就业抗挫能力的特点,以及面对挫折选择应对方式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2.建立课题研究QQ群,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在课题研究人员QQ群,把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的资料共享,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在QQ群里充分征求意见。
3.收集学生受挫个案,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担当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收集大量学生遇到挫折的真实案例,通过咨询老师的帮助,使学生迅速找到应对挫折的方式,从而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完成个案后对咨询记录进行整理,并定期进行案例分析,找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方法。
4.撰写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应用教学实际。
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前先讨论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按照“导入――活动――体验――总结”模式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完成多个方案的设计工作,主要有:“游戏破冰,成员互识”、“理想现实,分享焦虑”、“职业兴趣 自我探索”、“模拟招聘 自我认识”、“穿越生死 突破自我”等,并在心理课和心理委员培训中加以实践,最后将方案总结成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虹、郑小东主编.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郭韶敏.谈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其心理辅导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3).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65-03
一、前言
1.手机成瘾。手机成瘾源于成瘾和行为成瘾的概念。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1]。而当下的研究者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所以不同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韩登亮等人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2]。屠斌斌等提出手机成瘾的概念,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3]。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89%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使用过手机,有46.58%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由自主地使用手机[4]。可见,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且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时间。
2.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以团体情境为平台给学生提供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团体人际相互作用下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接纳、发展自我,并学习新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从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人际适应,最终达到更完善的发展与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专门开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3.研究目的。通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于手机成瘾倾向较为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审视自我到自信心、人际交往训练,再到职业规划,以及后期追踪调查,对实施干预的大学生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得出干预效果,并根据干预效果总结出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者的原因探究和团体辅导干预的手段,希望通过干预,能对手机成瘾者有一定的帮助,希望他们认识到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从而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下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及生活,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从而保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社交活动正常。与此同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利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30名。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团体心理辅导。
3.研究工具。(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该量表具有16到测试题目,共分戒断症状(包含题目4、6、1、10、8、12)、突显行为(包含题目15、13、5、9)、社交抚慰(包含题目16、2、7)、心境改变(包含题目14、3、11)四个维度。《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分别是0.24~0.61、0.55~0.89,而P值均小于0.01,且具有内部一致性。(2)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共进行六期团体心理辅导,分别为:①初次相识;②人生规划;③时间管理;④我与手机;⑤自我管理;⑥临别留念。
4.研究过程。①筛选被试:在某高校,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发放测试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共300份,根据量表测试得分情况进行初选。对初选者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细节进行说明,得到最终被试30名。②团体辅导的实施:依据团辅方案的主题和内容,安排每次的团辅时间。领导者与成员签订团体契约,认识彼此后逐步建立团辅关系,保证成员能够完成团辅任务。每次团辅在围绕团辅方案主题和内容进行的同时,也随时依据成员反应变化做细微调整。领导者带领团辅成员进行团辅时,观察员在旁协助领导者观察记录成员的状态变化,包括表情、语调语气和肢体语言等。每次团辅结束后,领导者与观察员交流分析团辅内容与成员表现,对当次团辅进行总结汇报。结合成员手机成瘾倾向的心理机制与在团辅中的实际表现,对下次团辅内容做出调整,并找出团辅中存在的不足,向指导老师请教意见,及时做出调整。③对被试的后测:团体心理辅导全部结束过一个星期后,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被试进行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
1.数据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30名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被试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的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并且总体上的前后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数据结果表明,被试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后,手机成瘾倾向有所改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是有效的。
2.分析。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生活是悠闲的,因为并没有之前学生时代那样的紧张节奏,每周没有那么多的课程,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自由选择;但同样的,大学的人际关系也不想之前学生生涯的那样联系紧密,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同学们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而此时的手机则变为了一种替代品,一种人际关系缺失的补偿,手机的加入使得自己更加懒于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手机成瘾的倾向。通过“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团体干预”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成瘾倾向者进行干预,正是从其审视自我到自信心、人际交往训练,再到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帮助,经过六期的团体干预,使其在以上方面有所改善,近而降低其成瘾倾向。另外,参与本实验的所有乐山师范学院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均为本人自愿,从心理上对自己提供了动力支持,增强了其想要改变的决心。戒断症状是指被试在没有使用手机情况下的一些负面情绪体验,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当中,成员之间彼此进行自己“成瘾症状”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了解,促成了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没有手机在身边的情况下,要求成员认真仔细地体会自己的情绪情感的反应和变化,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和适应这样的变化。突显行为是指被试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在其思维以及行为当中所占据的比重。就突显行为的各因素来看,手机成瘾倾向的学生会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手机状态,当手机出现变化的时候,就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完成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更有甚者会出现手机在震动的幻觉,让身边的同学朋友都会认为其太过依赖手机。通过对自己短期的阶段目标以及长远人生目标的探索,让手机成瘾倾向的同学重新找到自己的动力所在,并且能够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以减少手机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将关注的重心慢慢转移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上来,有效地对抗手机对自己的干扰程度。社交抚慰是指手机在被试的人际交往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会觉得用手机与人交流可使自己更加自信、更加舒适,近而宁愿选择手机聊天而不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所有的成员都要遵守团体的规范,将自己的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并交到特定的位置由工作人员统一进行管理。这迫使团体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来完成团体任务。成员之间多种角度、多种方式的沟通,及时有效的反馈能够很大程度上地改善手机成瘾倾向的同学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学习到一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技巧,让他们会愿意在团体活动之外的生活中去尝试和运用,近而增加自己现实的人际交往,不再像之前一样依赖于虚拟的手机聊天。心境改变是指被试因为对手机的使用而造成的情绪上的变化。团体活动的优势在于给成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环境,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可以得到及时的现实检验。当成员因为使用手机遇到功能受阻的情况时,会在其他成员那里发现问题的普遍性,在心理上减轻其因此而产生的负面的情绪反应。成员之间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沟通和交流,同样可以缓解类似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同时加强了对于人际交往技巧的练习。
四、讨论
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作为网络成瘾干预的方法之一,团体咨询十分有效。从以往的干预研究的对象来看,无论是招募还是第三方推荐,皆为个体自愿,因而具有较高的内在改变动机和主动性,大大地增加了干预的成功率。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被试进行测试,可以清楚看到被试在戒断症状(包含题目4、6、1、10、8、12)、突显行为(包含题目15、13、5、9)、社交抚慰(包含题目16、2、7)、心境改变(包含题目14、3、11)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则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制定。有人认为,成瘾障碍的本质为个体的动机问题,而改变的动机则是个体能否成功改变的关键因素。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多是在时间管理、人际关系以及消极情绪体验方面存在些许问题,所以第一至第四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要围绕这三个主题进行,对被试在这几方面的能力与技巧进行训练。第五期、第六期的团体辅导方案则是以被试与手机使用之间的关系为主题,针对被试对手机的使用情况进行干预。在建立团体初期,团体成员之间较为陌生,又因为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进行团体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难以协调,但好在后面已经解决。所以,团体初期进行的并不十分顺利。团体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强制性的干预手段,在团体心理辅导规则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接受成员自己的意愿,避免了成员脱落的现象的发生。由于成员想要改变手机成瘾倾向的动机比较强烈,积极配合团体领导者的引导,所以团体参与度很高。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对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显著,但由于对被试结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后测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一周进行,不可计算或排除被试为期末复习考试而减少手机使用时间而产生干扰的因素。另外,本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虽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仍旧没有十分完善,而领导者为大三心理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十分熟练,同样为研究带来了一定的误差。团体中的成员均表示曾经尝试过改变自己的手机成瘾倾向,但是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很难对改变的行为进行坚持,最后因达不到目标而放弃改变。因此,本研究将自我管理以及改变方法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重心。通过对改变目标的确定、制定改变计划、自我行为监控、其他行为的替代以及应对态度改变的训练来帮助成员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并且能够做到积极的自我管理。苏文亮等人曾针对网络成瘾提出观点,即当网络成瘾者从前意向期向行动期发展时,应更多采用行为策略,此观点同样可以适用于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当成员在团体之中习得方法之后,要求彼此之间进行监督,大大提高了监控的强度以及客观性,同时使得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利于团体的进行,更是增加了对成员的社会支持,降低了对孤独感的情绪体验。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其他干预方式的优势在于,团体成员可以在团体内部进行自我暴露,将自己关于使用手机与现实生活中体验的区别分享给其他的团体成员,并且能够把在团体内习得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不仅如此,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人际交往之间的环境与刺激,拓宽了成员的社会交往程度,同时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促进了成员的成长。同样的,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为了整合所有团体成员的时间安排,将进行团体的时间由最初的一星期一次改为四天一次,为最后的测试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其次,尽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但团体方案的制定仍不十分契合主题,影响整体的干预效果;最后,由于团体领导者的实践技能不熟练,对团体方案的贯彻并不十分完整,同样为测试结果带来误差。本研究并没有对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并且由于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所以对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干预情况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未来的研究中,除要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以及样本数量上进行改进外,还可在其他成瘾倾向的研究中对大学生实施不同性质的干预研究。
五、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对具有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在效果显著,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降低其成瘾性倾向。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的干预均效果显著,即可以采用①初次相识;②人生规划;③时间管理;④我与手机;⑤自我管理;⑥临别留念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Burger,J. M.人格心理学[M].陈会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7
〔关键词〕 团体辅导;高中生;希望特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2-0019-03
一、引言
在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中,常遇到怀消极态度的学生,他们希望特质水平较低,面对挫折和不如意容易气馁,习惯性走向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对自己、对未来不抱很大希望,积极性和自信心不高,严重的甚至会选择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希望特质是基于将来的一种积极体验,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
个别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来访者的辅导比较有针对性,就辅导效果来说,对学生当下问题的解决和心理情绪的调适有较好的短期效果,但从长远来说效果不持久,当学生再一次陷入问题困境时,其很难变通,可能会再一次前来咨询或者情况会显得更糟。此类个案在我所在学校的全部辅导个案中占一半左右,所以我会组织相关主题的活动课,活动课面向群体数量大,课堂组织形式多样,试图从预防性角度来提高学生们的希望特质水平。但心理辅导课受课堂时间限制,时间通常为40分钟,比较短,学校的排课一般一周或两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大大削弱了辅导的针对性和连续性。
在这种情况下,团体心理辅导从辅导人数、辅导时间和辅导形式上来看其针对性、连续性较好,是否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系列的团体心理辅导来培养学生的希望特质呢?
二、高中生希望特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希望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其作为积极体验中的一种对于个体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国内外关于希望的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学生表示对取得的学业成就更满意,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比低希望水平的学生更好[1]。面对来自教师、父母和自己的压力时,在与同龄人做比较时,高希望水平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学业上的成就,仅以分数和学习来评价学生,会使他们远离学习过程,掩盖了希望和学习的意义。希望与乐观也被认为与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相关[2]。充满希望、乐观的个体,也会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他们能够自发主动地面对和适应周围环境,进行自我完善,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实现自定的生活目标以及更容易自我接受。
高中生处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第五阶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如果在此阶段,高中生能够拥有较高的希望特质水平,遇人遇事积极处理,自发主动地面对和适应周围环境,进行自我完善,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更容易实现自定的生活目标和自我接纳。这将有助于他们安然度过此发展阶段的角色混乱危机,获得更全面的人格发展。
三、Snyder的希望理论
早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这个概念,并从不同角度给希望下了很多定义。本文立足于Snyder和他同事在1991年提出的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聚焦于目标达成的人制动力理论模型,这一理论认为希望是基于一种交互作用得到的思维的积极动力状态,这种思维包括成功的动力和路径[3]。
Snyder的希望理论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目标,目标是我们心中想要的任何事物、经验或结果。这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希望的方向,又是希望的终点,在个体希望的产生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标主要有两种:趋向目标和阻碍目标。趋向目标是以个体想要获得的某个结果为目标,个体会积极地想要接近它;而阻碍目标是个体以阻碍或延迟其不想要的某个结果为目标,个体会因其消极而想逃避。目标可长可短,可大可小,目标设置的适宜程度决定着希望水平的高低,如果人们感知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不会付诸努力去实现它,也就不会出现希望。
二是路径思维,是一系列有效地达到个人所渴望的目标的方法、策略和有计划、组织的认知操作。负责启动和维持个人行动的动力思维和寻找最佳策略以及此路不通时能够及时变通的路径思维是希望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路径思维可以帮助个体通过目标把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高希望的个体更善于创造具体的、思路清楚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这就是说希望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指的高希望水平,充满希望就可以,还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步骤,要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而且能够想出更多灵活的、可供选择的实现途径。
三是动力思维,是指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朝向目标,即使在面临困难时也能持续沿着既定的路径迈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这有点类似于动机。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就要去行动。行动的发起,以及在行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坚持不懈,这都需要一个系统来运作,这个就是动力思维。
根据上面Snyder等人对希望从结构上所作出的分析,从而为个体希望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四、以培养希望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构思
从心理辅导的目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划分为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调适型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型团体心理辅导[4]。以希望培养为内容和目的的团体心理辅导属于发展型团体辅导,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希望特质,迈向自我完善,这与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和主旨是吻合的。根据Snyder的希望理论,我们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三方面出发设计系列团体辅导方案来进行希望培养:一、帮助个体确立合适的目标;二、帮助个体丰富途径策略;三、帮助个体锻炼坚定的意志力。
团体辅导方案从时间顺序上分为三阶段:关系建立阶段、主题实施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希望特质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主题实施阶段。
(一)关系建立阶段
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创设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心理氛围,使成员在团体中拥有安全感、肯定感和归属感。在活动开始,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如“猜猜我是谁”“个性明星片”等将个人的资料做成名片展示并介绍,通过“串名字”“棒打乌龙”等游戏让成员们在短时间内加速彼此相识,消除沟通的障碍,引发成员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促进成员参与互动活动。此阶段按照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来确定需要进行的辅导次数,一般控制在1~2次。
(二)主题实施阶段
主题实施阶段主要分为三个小阶段,分别为帮助个体确立合适的目标、帮助个体丰富途径策略、帮助个体锻炼坚定的意志力。每个小阶段安排2次辅导,共6次。
首先是帮助个体确立合适的目标。目标是希望产生的源泉和动力,可安排2次团体心理辅导引导成员认识到目标树立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确立起合适的目标,即目标必须是有价值的,与我们的接近或者逃避本性相一致,在实现过程中有难度但也有实现的可能。此阶段的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旨在引导成员们寻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并鼓励成员在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所追求后畅想未来的自己,并设立一个目标。此阶段的第二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将重点放在对目标的调整上,使得目标是合适的,能够激发希望产生的。
其次是帮助个体丰富途径策略。有了合适的目标,就要探索实现目标的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果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越多,个体实现这一目标的机会就越多,而且有效途径所得到的阶段性反馈会进一步强化实现希望的动机,人就会越感到有希望。此阶段的第一次辅导将重点放在“问题解决”上,带领成员们在活动中、讨论中和分享中学习问题解决的策略,如算法、启发法等;学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如策略、知识、心理因素等,并结合实际生活实际例子进行深入探究和总结。此阶段的第二次辅导可将重点放在突破传统思维、激发创造性上,打破功能固着的思维,可创设模拟情景,引导成员们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再者是帮助个体锻炼坚定的意志力。在我们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有希望的目标面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误或是尚未找到的这段时间是最考验人的时候。如果此刻个体内心强大,有着坚定的意志力,希望就不会破灭;但是如果个体内心不堪一击,希望的小火苗就有可能被浇灭。在此阶段的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放在感受积极体验上,设置情景或者电脑游戏,需要同学们进行目标确定,途径思考两个环节,在后续中,如果成员有顽强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就会体验希望和成功,反之就会体验失望与失败。辅导员要在此过程中不断鼓励成员,尽可能地使成员们体验希望和成功,并进行成员们感受的分享。在此阶段的第二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赏析意志力坚强者的视频片段等方式,引导成员们进行自我发现、自我鼓励,形成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并在生活中不断进行开发。
(三)团体结束阶段
经过多次的成功团体心理辅导之后,成员之间已建立了亲密、坦诚、相互支持的关系,对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可能会感觉依依不舍,有的还可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系列团体辅导要提前几次预告团体活动的结束。要处理可能的分离焦虑,做好结束活动,这对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此阶段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旨在使成员能逐步摆脱对团体的依赖,把团体学习成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鼓励团体成员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继续保持联系,在必要时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成长评价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的一个重要程序,让成员填写“成员评量表”,交流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成长经历。
五、 结论
以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为基础,从希望特质结构的三部分出发,围绕“帮助个体确立合适的目标”“丰富途径策略”“锻炼坚定的意志力”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以培养高中生的希望特质,这一方案具有理论可行性。
参考文献
[1]Barlow P J. The measurement of optimism and hope in relation to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 and academic success[J].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2003,63(8):39-69.
[2]Cicone C M. Hope and optimism:Impact on burnout,satisfaction with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psychotherapists[J].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3,64(4):18-96.
[3]任俊. 积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吴武典. 团体辅导手册[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