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辅导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首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流动儿童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儿童的健康发展受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直接决定他们能否入学以及进入学校的质量,还间接影响到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以及良好学业成绩的获得。因此,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的需要,也是确保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其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许多国家、地区的历史经验表明,流动人口如果不能与流入地实现良性整合,缺乏认同感,长期存在隔膜和抵触,就会导致角色错位、行为失范,自发地形成亚文化圈,损害流入地的社会整合能力,破坏社区稳定,降低社区品质,甚至会频繁发生行为,造成社会性灾难。目前,流动家庭还属于社会弱势阶层,他们的生存状况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保障他们享受全面教育、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他们与流入地的社会整合,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第三,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寻求家庭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是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是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优势,也决定了它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能够大有作为。因此,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帮助流动儿童家长和家庭发展,最终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是接收流动儿童就学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意。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清楚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目前,影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主要以下因素。
(一)家庭内部因素
家庭是流动儿童城市化的初始环境,家庭内部因素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进而影响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流动儿童家长不少为个体经营者、工人、郊区租地农民,从事一些为城市人所轻视脏乱苦的低层次工作。出于对自身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把改变命运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种较高的期望易导致亲子矛盾冲突。同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有功利化、现实的一面,对子女的期望值较低,甚至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算个帐就行了。较低的期望导致家长放松甚至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来到城市后,流动儿童比父母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相比之下,父母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又忙于生计,难以跟上孩子在学习、精神上的需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同时,由于父母多从事脏苦累活,且劳动时间过长,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应减少,在家庭教育上付出的精力更加有限,对亲子互动造成严重影响,良好亲子关系难以形成,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与城市居民相比,许多流动人口的收入依然偏低,物质条件有限,难以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部分流动人口在事业上非常成功,成为雇主、包工头甚至中高层管理人员,家庭收入比较高,这类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物质投入有余而精神关怀不足的现象。部分家长在“暴富”之后所显露的重玩乐享受的心态妨碍了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社区环境因素
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家庭教育重要外部条件。流动儿童家庭大多居住在房租低廉或就业方便的城市边缘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地区房屋的基本设施比较匮乏,社区环境相对落后,黄赌毒危害较大,生活在其中的流动儿童容易受不良影响。流动人口大多从事低等工作、社会地位低,他们聚居在一起,容易产生社会和心理问题,一旦不能予以及时有力的疏导,就会成为家庭教育的隐患。由于家长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居无定所,流动儿童经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缺乏相对稳定的社区环境,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过程被多次中断,造成了其子女社会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状态,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另外,随着父母进入城市后,流动儿童与城市青少年基本隔离,带有极强的边缘色彩。同龄群体的边缘性不利于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正常交往,加剧了自身地位的边缘化,甚至造成了流动儿童之间不良行为习惯的相互传染。由于家庭的流动性,流动儿童的同龄群体在不断变化,甚至在某段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建立新的同龄群体,同龄群体呈现出一种衰落的趋势,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孤独感的增强,不利于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流动家长加强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功能。
(三)社会政策因素
流动儿童家庭主要来自农村。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政策,使他们被视为二等公民。户籍制度派生的职业排除政策使流动人口只能做本地人不愿干且待遇极低的工作,给流动儿童留下不平等的印象。因为户籍歧视所带来的心理伤害,也影响到父母家庭教育的权威地位。部分流动儿童无法理解户籍制度深刻的社会体制原因,受到城里人特别是城里孩子的歧视时,他们往往迁怒于自己的父母,甚至于看不起自己的父母,拒不接受或不理会父母的教育。既不能融入城市,又难以回归农村,这种边缘化状态,妨碍了流动儿童极其家庭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也导致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受以上因素影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化解这些困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有效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一)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离不开学校主渠道教育的推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以接受流动人口子弟为主的民办学校通常以“拼教学质量”招揽学生,忽视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流于形式,难以计划地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流动人口子弟家长学校建设,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改善亲子教育行为,从而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益。中小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学校应该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放在重要位置来安排,采用,多种指导和沟通方式,调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有效地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需要教师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掌握专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教师要突破职业局限,在研究学生的同时,还要研究家长,跳出技巧传授及技术性指导的层面,关注家长的心理健康、个人素质,帮助家长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自己,与子女一起成长,应该是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学校可采取请专家辅导、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研讨、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还可以提供条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外出参观考察、参加各类家庭教育学术研讨活动等校外培训,帮助教师突破职业角色的局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开展分类或个别指导
流动儿童家长文化差异大,素质高地各有不同。家庭教育指导要取得实效,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差异,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指导策略。面向全体家长的辅导解决全体家长带有共性问题,分类指导则解决部分家庭所具有的同类问题。比如,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经商家长或纯粹打工的家长的分类辅导等。他们有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分类辅导要在在集中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展开,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分类辅导在方法上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情景体验、个案分析等多种活动形式,鼓励家长“活学活用”,强化教育效果。“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个别辅导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特性。因此,在分类辅导的同时,也要进行个别辅导,尤其需要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家庭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实施个别指导,给予人性关怀。例如,结合家访对学生家庭“因材施教”、请专家预约辅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家教辅导室”、开通“家教咨询热线”、开展家庭治疗。
(四)为家庭提供社会支持
我国应完善社会服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工作系统。社区工作直接面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让流动儿童家长及时、就近得到社会支持和帮助。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中心。中心以社区为基础,把流动人口动员起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技术和知识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融入城市。可以针对流动儿童举办一些关于城市生活常识、安全以及卫生保健知识的讲座,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为社区中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及家长提供书籍供他们阅读,包括儿童益智图书、家长育儿图书、报纸、杂志等等。
关键字:高校;辅导员;家访
一、高校家访的目的
高校辅导员的家访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有利补充。首先,通过开展家访活动,辅导员老师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家访可以建立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通过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老师可以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从老师口中更进一步了解到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此外,家长也可以将自己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广泛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看法,以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二、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形式与实施方案
在新形菹拢随着电话、短信、QQ、微信以及电子邮件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的不断涌现,家访的形式亦越来越多样化了。尤其是对于当下的高等院校来说,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家乡遍布全国各地,辅导员老师想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并非易事。所以,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家访工作来说,家访就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而较为常见及效果较为显著的形式就在于电话访、书以及实地走访这三种。
1.电话访。电话访主要是针对边远地区的学困生、贫困生以及特殊家庭的学生,辅导员老师通过电话家访,与家长进行简单的电话交流,及时地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取得的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让这一通电话的信息量最大化,使得学生家长在了解自己孩子在校表现的同时,也能了解学校以及辅导员老师的各项工作,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
2.书。为了让更多的家庭收到来自学校与老师方面的问候,每次寒暑假放假之前,学校和老师给每一位学生的家里寄去“致家长的一封信”,并附上学校以及主管辅导员老师的电话的联系方式,以尽可能多渠道地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书信家访中,学校与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文字把学生的在校情况以及学校的各项政策传达给家长,让家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期望。在开学初,若学校和老师能够欣喜地收到来自家长的意见反馈,这就更好地实现了书信家访的目的。
3.实地访。实地访是让辅导员老师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走进学生家中,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也是高校家访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鉴于高校生源的实际情况,辅导员老师对学生家庭的实地走访也显得并不容易。因此,在选择走访的对象时,就要具备针对性,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等等。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来自偏远的农村,而高额的学费却和家庭经济状况矛盾着,他们由此也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家访过程中,作为辅导员的我们,就要鼓励学生要正视家庭经济条件,并希望他们通过自己努力,来提升自己以后的生活质量。除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也值得辅导员老师关注,这就突出表现在单亲家庭或者家里出现较大变故的学生中。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不管是在学校的表现上还是自身的性格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性格孤僻,不愿与老师同学们交流等等。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在家访中,更进一步了解他们家庭情况的同时,积极地开导和鼓励他们。可以说,不管是家庭经济困难,还是家里有一些特殊的变故,这些都不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阻碍,此时,辅导员老师就要要鼓励他们正视家庭情况,让他们树立起美好的志向,绝不能因为家里的一些消极因素而懈怠。
对于辅导员家访的实施方案。首先,在家访过程中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情况等,了解特殊家庭、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其次,辅导员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等;再次,根据不同学生,介绍学校的相关政策,让学生以及家长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项政策;最后,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学生工作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见和建议,全力配合学生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以很好地实现辅导员家访的目的。
三、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意义与展望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首先,辅导员老师通过耐心地向学生家长讲述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等基本情况,能够解决家长对于我们学生工作的某些困惑,这就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对学校的信任度,使得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其次,家访可以获得更多更真实的学生资料。例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于很多方面的因素及顾虑,可能不会很真实的反映家里地情况。而家访就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中,真诚地与家长交流,了解受访学生的真实状况,了解到家长的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并做好详细地记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再次,家访能够将爱送上门。说起家访,大家想到的往往是中小学生被班主任家访的情形,而当人们听到大学也有家访时,往往会感到很惊讶。是的,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员,高校教师亦有责任给学生及其家庭送去爱与关怀,这正是我们大学老师走出去家访的目的。此外,家访还可以多方面了解学生,通过家访,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学生档案里看不出来的东西,比如他们的兴趣爱好,脾气秉性,毕业后的志向等等,使得我们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心理状态,有利于我们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家访活动,不是一个短期的、应景式的任务,要形成一种制度,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做好此项工作。”因此,高校的家访活动应持久地开展下去,推进家访活动常态化,并积极利用网络、书信、电话等方式拓展与学生家庭沟通与联系,让家访成为提升我们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家访就是在于通过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努力构造起学生、学校以及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我们新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重视程度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在孩子培养上所下的功夫也可谓史无前例。然而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少认识和行为上的偏颇。许多家长一谈到培养孩子成才,就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就认为只要盯住孩子的学习,辅导孩子的学习,保证孩子的学习就可以了;家长热衷于“0岁方案”、热衷于给孩子各种知识的学习如舞蹈、画画等,而对于孩子做人的教育则忽略了。因此,要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扭转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倾向和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被恩格斯誉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添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古今中外的事例表明,一个人具备优良品质越多,其聪明才智往往发挥得越好。否则,纵有聪颖的天资,也会被不良品性和习惯所淹没。家庭对学生实施德智并重的教育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家长重视对孩子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的教育,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保证。重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欲齐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自身。”这是我国古代经典《大学》中的思想,其中“齐家”实际上包含着家庭教育的内容,作者把家庭教育作为“治国之本”,可想而知,我国古代对家庭教育已经相当重视了。其次,我们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注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第三,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具有良好地的行为品德方面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做文明公民。在1992年国际教育大会的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到"发展伦理和公民价值观"的意义:"教育系统在伦理、公民和道德教育中应发挥一种基本的作用并与家庭所起作用相互补充。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给家庭带来了新的刺激,社会信息量大增,而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家长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请家教,增加课外作业,目的是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为此家庭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校是一所城郊结合型普通初级中学。生源除了南桥镇古华小区的孩子外,还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农村。而且我们深知一个学校要办好,要办出特色,没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样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自1985年我们古华中学开办以来,历任校长都十分重视家教指导工作。1986年9月成立了第一届家长委员会,1989年创办了家长学校,1999年我校成为第一批上海市九五家教实验基地之一。在 市 、县教育局、镇教委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走出了一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心理辅导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家教规律的新路子。
我校现有学生一千四百多名,其中家长学历大专以上的占全校2800多位家长的8%,家长的文化层次决定了大多数家庭的业余生活是以休闲为主,既使有些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也只局限于在校的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学校认真分析了本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结合上海市九五家教实验基地工作,对家长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质量。
(一)指导内容
1、家长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2、怎样正确处理“智和德”两者之间的关系
3、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4、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重智轻德的态度
5、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6、如何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7、如何调节家庭中的亲子之间的人际关系
8、家长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优化家教环境
9、怎样纠正品德不良孩子的行为
……
(二)指导方法
针对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倾向,根据家长的心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
1、成立家委会,开展家庭教育互助组活动,使家庭教育更有说服力。如有系统地传授家教知识;开展家长互助组活动,请家长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交流,组织研讨科学教子方法;组织有行为偏差学生及其家长观看有关录像并开展讨论,提高认识。
2、开设家庭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目前大部分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而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又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大部分家长希望接受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我校是上海市心理辅导实验校,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仅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而且根据我校学生家长特点,也为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平时想干什么,从而选择一条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3、专家授课。
我校依托社会、社区大教育,充分发挥家委会、社区理事会作用,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拓宽家教指导渠道。聘请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家长代表担任校外辅导员并定期举行研讨会、恳谈会,不断提高家教指导工作质量。请司法部门为家长上法制课。
4、开展了亲子互爱活动。为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开展亲子通信活动,让家长去发现孩子成长的烦恼和情感的需求,了解孩子的精神压力和学习负担;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和对家庭的责任。从而加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使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以小手牵大手”形式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和组织县读书俱乐部成员(学生)学习,利用主题班会、团队课及活动课,分年级分班级召开学生会议,积极宣传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的意义。我们建立以年级组为主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管理体制,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宣传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重要性,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学会指导家长方法。不仅加强和完善了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管理,并提高了家长学校的教育效果。
6、开展好家长评选活动。
7、分类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长期而有艰巨的工作,家长的观念不可能在一次、二次指导活动后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在集体指导活动之后,根据不同家长和存在的不同问题,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册”、“谈心”和“家庭心理咨询”等方式,使家庭教育指导者与家长之间更多地沟通与理解,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成效
几年来,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欢迎和支持,特别是在家教实验基地成立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形成了学校主动指导、家长积极配合的和谐的社会氛围,有效地优化了育人环境,发掘了社区教育优势,大大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同时学校的良好的校风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树立,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学校应有的作用。
² 92-94年我校的家长学校被评为县先进集体,95年我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² 99年被评为县心理健康教育一等奖。
² 98年度我校爱心工程古华基地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² 98年10月我校的家长学校接受兄弟区县中途检查,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² 2002年我校再度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1、通过对家庭教育中德智并重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开始扭转“重智轻德”倾向,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能力。
2、通过指导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使家长由被动的无奈学习理念向主动学习理念转变。使全体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生活领域得到拓展,促进了家庭美满幸福。他们由消极地被动地参加家长会,到积极参与家教指导活动,并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与其他家长一起交流和学习;由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向教会孩子学习、发展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孩子人格方向转变,并积极支持子女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等。
3、由于我校有效地开展了家教指导活动,使家长开始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针对青少年现状及反映出来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同步等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剖析、讲解,而且采取了分年龄、分层次的指导方法,并且我们根据家长学校教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适应我校学生和家长实际情况的家教指导教材,提高家长认识,深受家长欢迎。家长们说:“在家长学校里,我学会了许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也使我认识到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我要好好感谢家长学校。”他们还说:“家教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对我们家长和子女都有很大帮助。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配合学校和老师一起抓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有一位家长在家长互助组上谈到:家教指导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个家长,既要负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让他们身体健康成长,还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与学校一起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只有努力当一个合格的家长,才能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子女。
在参加学校开展的多样化的家教指导活动中,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行为得到了更新和转变,认识得到了提高。历年来我校每年都有一名学生家长获市、县级好家长称号。
(四)、问题与思考
1、要根本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机制,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专业社会工作;优势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09-02
一、留守儿童教育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需要
留守儿童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造成了家庭教育功能的逐渐弱化,因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及影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家庭,留下的另一方往往由于农活较多,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等代为教育,由于一些代养人的养育方式不当,或过于溺爱、放任,或有所顾忌而不予严格管教……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性,导致了留守儿童自身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心理及行为,最终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不得不正视的一种现象,也是我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所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和学校都寻找自己角度的应对措施。同时,还需要一个专业的群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留守儿童工作,将各方面的有效资源联合起来,为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出谋划策、身体力行。专业社会工作是指一种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生活障碍、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又是指从事这类服务的一种专门职业[1]166-167。
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社会工作者们为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网络及运行机制。体现在专业社工可以联合政府、妇联、儿童保障部门等相关组织机构和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共同组建一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并由各机构部门推选负责任的代表和社会工作者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方关系、筹措经费、统筹安排等各项工作。
二、留守儿童教育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一)宏观社会工作行政:争取政府和政策法规层面的帮助和支持
城乡壁垒的种种限制使得进城农民工无法把子女带在身边,为了保证城市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社工行政人员可以运用组织及社会的力量呼吁和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1)通过减免农民工孩子进城读书所需的各种费用,尽量保证教育费用在农民工家庭经济收入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此来实现留守儿童追随父母,在城市读书,亲情、教育两不误;2)呼吁政府通过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私人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既满足低收入流动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实际需要,又可以让农民工父母亲自照顾教育身边的子女。3)呼吁国家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校条件、办校标准、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饮食卫生条件等,督促其办校行为。
社工行政人员还可以争取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我国目前缺乏严格和完整的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进行约束,有些父母就用金钱和物质代替对子女的监护[2]19-20。为此,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应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并在新的立法中呼吁、鼓励政府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纳入其中,为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上学创造条件,减少农村留守家庭的出现,同时,还要对侵害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包括家长,追究责任,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权、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二)中观社区工作:以社区为载体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有限,也加剧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压力。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有限,无疑使祖辈们无从得到指导,加大了其家庭教育的难度[3]34-39。因而,在中观层面,社区工作者就要努力实现社区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的一体化,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第一,设置社区教育机构,开展必要的社区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和有效监督;第二,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规范和引导留守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与培养他们形成优良品德。例如,在农村社区设立诸如“留守儿童谈心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等机构,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管理工作,为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教师提供共同交流、谈心的适宜环境,搭建心灵倾诉与沟通的平台。具体形式包括:有线广播或者文艺会演形式的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安排农村学校教师的入户指导,或者利用闲暇时间举办家长培训学校;联合退休老教师和热心留守儿童问题的志愿者,组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委员会,定期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方法;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为家庭教育困惑者寻找解决对策并提供专业辅导。
(三)微观个案、小组工作:个别化服务与团队共同参与有机结合
针对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社工会根据留守儿童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父母及临时监护人反映的情况,在自愿报名参与的原则下,以小组工作的形式把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临时监护人集中在一起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或者根据需要,以个案工作的形式对临时监护人进行个别化指导。目的是对他们进行儿童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规律及方法等普及性教育,使其了解留守儿童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行为的不良问题以及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引导他们发现自身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获知如何改善的解决之道。针对留守儿童本身,社工可通过个案工作手段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情绪和情感的个别疏导;也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形式为聚集在一起的多个留守儿童设计一套专业的活动方案,提供专业化服务;还可以采用家庭联合治疗的方式,联合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三管齐下对留守儿童全面加强教育,给予多方关怀。
社会工作者实施专业化过程主要经历五个步骤:一是接案与建立关系;二是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三是以“案主自决”为原则,制定总、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签订工作协议;四是以“个别化”为原则,实施服务计划;五是结案与评估,并对案主后期表现进行跟进计划服务。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优势
专业社工是一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生活障碍、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和专门职业。以专业的角度和相关的经验来看,专业社会工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介入有着其他学科和介入方式所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具有社会政策法规建构和价值导向的独特优势
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制度的方案设计过程中,社会工作行政人员主要关心弱势群体如何通过社会政策受助,这种专业取向使其在社会服务体系中常常自觉成为广大弱势群体权益的“代言人”。作为弱势群体困难和需求的主要表达者、诠释者和推动其社会服务最大化的主要践行者,社会工作者在长期从事弱势群体服务过程中,深入弱势群体,与留守儿童及其父母是有着密切接触的,对他们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真实需要也是十分了解的。
(二)具有高度专业化的介入方法和手段的独特优势
社会工作者是一支高度专业化的队伍,有着专业的伦理规范、专业的领导团队和组织机构,以及专业素养和方法技能的教育和实践背景。主要体现在,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主要有三大层面、四大专业方法,即宏观社会工作行政、中观社区工作、微观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下,把“案主”——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看做是弱势群体,认为他们是能动的主体,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并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最终实现“自助”。专业社会工作者,有着广泛而多样的社会网络,在增权使能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在培养社会公民服务意识和志愿者精神,在积累社会资本和在实现个人的社会性恢复等方面发挥其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作用。
(三)具有在协调和动员社会资源方面注入社会服务的专业内涵的优势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往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纵向模式,缺乏自左向右的社会横向模式,不能形成广泛而有效的资源整合的社会网络。社会工作者具有基层工作和专业组织的优势,可以在自上而下的政府资源动员、自左向右的民间资源动员以及服务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方面注入其专业性内涵。具体体现在,社工对于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困难和需要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于寻找、联络政府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的正规资源方面有着自己的专业方法和渠道,对于邻里、朋友、亲属和志愿人员等非正规资源和未被启用的各种持久而普及社会资源的协调和动员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力量和手段;专业社工可以通过发挥“个案管理”、“社会支持网络”等专业方法的作用,为留守儿童群体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留守儿童逐步走出面临的困境,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还可以通过发挥社会行政资产筹集和管理的各项功能,设立专项服务基金,改善当前社会资源动员的临时性和被动性,实现社会资源的动员和运作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有效协调性,真正长久而有效地实现留守儿童教育的改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玲.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精神救助的优势[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
[2]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3]韦凌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家庭教育,2007,(6).
在生活自理方面,目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有待提高。在时间观念方面,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由此可见,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据跟踪观察及教师、家长报告显示,这些学生在进入中年级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调查、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并不被老师和家长所重视,大部分教师对一年级新生期望水平过高,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过高、过严要求,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缺乏较好的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工作方法。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溺爱就是要求过高、责备过多,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小学生活的孩子期望值过高,对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缺乏教育理论、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会正确引导。可见,教师、家长的种种不适应也造成了一年级新生的不适应。
二、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为促进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东交民巷小学成立新生入学适应活动实施小组,由德育主任任组长,各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任成员。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以促进新生良好适应为核心,同时结合学校生源的特点,综合心理学理论和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干预措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策略
基于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集体生活维度、情绪情感维度、人际交往维度和学习制度维度四个维度设计团体辅导方案。集体生活维度是指对学校、班级集体观念的认识,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学生能够熟悉校园、喜欢校园,消除胆怯、疑惑的心理,增强集体意识,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为班集体做有意义的事情。情绪情感维度是指对新环境的心理接受态度,包含如何对待学校里的人和事,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一年级新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上学,在学校能够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在学校能够以友好的态度与教师、同学进行交往。人际交往维度是指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时积极融入的状态,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能够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积极认识、结交新的伙伴,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自己能够解决与他人发生的矛盾,主动帮助同学。学习制度维度是指一年级新生能够适应小学的课堂常规活动,包括培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懂得如何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觉进行学习,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注意力集中。通过以上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的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班级教师按照活动方案展开课程辅导,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遵守纪律,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乐学心态;提高学生自理、自主、自制的愿望和能力。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性显著提高,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并且在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维度方面前后测也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经过团体辅导后,小学生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2.家庭教育策略
开学前一周及入学一个月后,心理教师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等方式,对新生家长进行辅导,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上的载荷最高,分别为0.74和0.75,也就说明这两个维度对于新生的适应是很重要的。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的培养都与家庭、家长密切相关。因此,在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教育策略中,家长的因素不可忽略。在家长方面,东交民巷小学主要进行的辅导策略为家长讲座、家长沙龙以及家校合作等。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统一组织了针对家长的关于新生入学适应应注意事项的讲座,主题为《培养良好习惯——迈好入学第一步》,内容主要涉及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如何培养,以及家长如何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等,并让家长填写了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问卷。一段时间的辅导结束后,学校会组织入学适应不良学生家长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更好的适应策略。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家校合作,家长有问题会及时和老师沟通,而班主任也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后,家长的心理教育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是《Rutter儿童行为家长问卷》结果显示,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儿童不良行为及不适应性表现逐渐减少。另外,家长给予的主观评价也表明了一系列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果。
3.教师辅导策略
新生入学前,组织实验组班主任学习团体辅导方案,保证其已掌握活动设计方案,并了解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特点。针对团体辅导结束后仍然表现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了个案追踪研究,班主任接受培训后及时关注本班适应不良的学生,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4.沙盘游戏辅导策略
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我们采用沙盘游戏对一些适应不良的个体进行进一步辅导。我们的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的初始访谈,包括班主任的评价表及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问卷;第二阶段,辅导记录,每一次沙盘结束后都需要进行记录;第三阶段,反馈阶段,综合班主任、家长、咨询师以及学生本人的意见后,适时结束沙盘游戏。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沙盘游戏辅导得到了学生、班主任及家长的喜爱与支持,起到了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三、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高度重视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培养
经许多调查研究证实,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处于不高的状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仍存在如下两种错误认识。其一,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用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也能自行消除。诚然,从理论上讲,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其学习适应性也有一个自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但事实上,在现时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累积速度远远超过其学习适应性自然提高的速度,越往后拖,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情节会越严重。其二,认为学习适应性培养只需要在起始年级进行,其他年级不用培养。教育实践表明,当年幼的孩子刚刚步入学校,难免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在起始年级抓学习适应性培养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因此,除了在小学低年级应注意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之外,还要在高年级抓好学习适应性的“防滑”教育和中学学习适应性的“衔接”教育。
2.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复杂,教师应注重教育干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紧扣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干预的重点和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还会出现重叠,但有的干预重点并非难点。比如,家庭环境、听课方法和身心健康;有些问题严重且难于干预的既属重点又是难点,比如学校环境和学习技术;有的问题不严重但难于干预,只属干预难点但非重点,如独立性和毅力;还有的问题不严重且容易培养,就可以不列入专门培养的计划,比如学习态度。当然,教师在确定具体的干预重点和难点时,应结合学生的年级、性别、成绩差异等特点以及本地区、本校和本班教学实际,通盘考虑。
3.多途径、多策略培养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