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管理 教学秘书 高校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03-01
在高等院校所具备的四大社会职能中,人才培养作为其核心职能,备受社会关注。而人才培养落实到高校的具体工作中,就是日常的教学活动。随着高等教育在中国日渐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的空前关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效而有序的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而教学秘书这一岗位则为高校保障其教学秩序平稳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同学科门类的教学管理方式有着各自鲜明的学科特点,对应着不同学科的教学管理也有着独特的针对性需求,以适应各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及教学特点。其中艺术类高校有着相对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课程设置灵活性更强、专业设备使用率更高、授课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更为紧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为突出等。上述特点也对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秘书这一岗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对比其他学科门类教学管理工作特点基础上,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加强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共性
首先,作为教学秘书,无论是综合类高校还是艺术类高校,都有其共同特点,但是艺术类高校所具备的特性,又使得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秘书工作有别于其他类高校。只有正确认识其统一性和独特性,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艺术类高校特点的教学管理工作方法。
(一) 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繁复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工作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在课程管理方面: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表,及时向任课教师传达等;在教务管理方面:根据行课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督促教学进度,协调临时调课等;在考务工作方面:协助安排考试,及时通报成绩,管理试题及试卷、做好考试保密工作等。另外,教学秘书还承担着教学资料管理的工作,负责保管教学资料和教学文件等,并做到及时整理归档。
(二) 管理与沟通效果并重,桥梁和纽带作用明显
首先,教学秘书需要熟悉学校乃至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及学校的学科发展动态,并及时准确地传达给部门领导,以确保本部门制定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符合国家及学校的教育管理发展思路。同时,也要在学校、学院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学校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各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因此又是各个部门与本部门之间的“联络员”。因此,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就要求教学秘书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三) 大局观与细节观共存,时效性和准确性并重
教学管理工作的纷繁复杂性,使得教学秘书的工作事无巨细,而正是这种复杂的工作性质,要求教学秘书在把握每个细节、处理好每件具体事务的同时,还要具有全局观。只有做好全局与细节的合理控制,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同时,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又往往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需要第一时间,准确无误的将各类信息传达给教师和学生,例如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生选课、考试安排等工作,需要同时具备时效性与准确性。
二、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独特性
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具备以上特点之外,因其专业背景、课程设置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备了与其他院校有所差异的独特性。
(一)艺术类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通常是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要求教学秘书在行课过程中,需要配合专业任课教师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安排。
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大量实践性课程,学生动手实践的比例很大,教师有时采取的是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程管理方面就不能按照综合类高校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需要教学秘书针对不同实践类课程的特点,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实践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安排及实践设备的有效、合理调配。
(二)艺术类高校培养的是专业领域内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才,其课程考查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这要求教学秘书对于专业内容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
只有充分了解专业特点,教学秘书在课程管理中,尤其是课程考核管理工作中,才能寻求到更为适合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管理方法。并充分掌握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以及在教学质量考核时不单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而是将学生作业成果融合进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中。
(三)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创造性较强,个性化发展较为突出。这要求教学秘书在与学生沟通及与辅导员协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在专业创作方面有自己的主见,但同时就决定了艺术类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会比综合类高校的学生更为突出。他们情感丰富,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心理表现更加敏感。所以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与学生沟通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要树立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意识,又不能破坏学生思维敏捷且富有创新精神,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突出特点。
三、适应专业特点、寻求最佳教学管理工作方法的建议
基于上述针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特点的分析,结合笔者在艺术类高校从事教学秘书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如何适应专业特点,进而寻求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最佳工作方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 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强化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工
作。
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实践教学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样的管理工作,都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行为标尺。同时又要创建灵活宽松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或者无限夸大管理工作的严格规范,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教学潜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和鼓励创新精神的广阔空间。
(二)在考核体系方面,应充分考量艺术类教学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在考核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也体现多样化的原则。
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建议、意见;同时在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上应有更合理化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作业与考试成绩百分比,使考核结果对未来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三)教学秘书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从事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具体包括:
1、培养服务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学秘书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并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保持工作热情,做到在教务管理工作中既讲原则,又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需要教学秘书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
2、健全的心理素养。教学秘书的岗位经常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及教师、学生打交道。工作纷繁复杂,遇到委屈和误解是在所难免的。学会如何调整心态,并以豁达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是建立健全心理素养的基础要求。
3、专业知识素养。教学管理既是学术管理,又是行政管理。教学秘书在承担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外,还会协助承担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重担。而探索学科建设及改革工作的前提是必须对专业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提高效率,进而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系统性与复杂性兼具的工作,包含了学科建设、课程管理、学生管理等很多方面。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其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梳理与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给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德诚,潘力,刘海丽. 高校艺术类教学管理的特点和实施办法[J],考试周刊,2012(2).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质量 建议和意见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情况更趋复杂化、师资力量更趋年轻化、育人手段更多样化、设施设备逐步现代化,教学管理的深度、广度、难度日益增加。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和执行者,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水平,而且间接影响教学质量。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规律,建设一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构成及职责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主要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层管理者,包括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第二级是中层管理者,包括教务处正副处长,各系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是学校、本领域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者和校领导决策的执行者。第三级是基层管理者,包括教务处全体教学管理人员,各系教学秘书等,是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
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主要作用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地位重要,参与教学过程管理,对于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活动的“监察员”。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的“监察员”作用,主要负责教学计划执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过程管理、学籍与考试管理、实习(实践)环节管理、教材管理等。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均由教务处牵头,教务处分管科室组织,各科室分管该项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并在系级教学管理人员配合下组织实施,从而保证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教学工作的“中继站”。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上传下达、上请下报的“中继站”作用,主要负责将学校和教务处的有关要求传达给系主管领导,再将系领导的决定传达到教师或学生;同时将教师、学生或系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系领导或校教务处分管科室,并通过教务处处长反馈给相关主管部门及校领导等,从而保证上与下、教与学等各个层面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教学质量的“倍增器”。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质量中起着规范运行、促进提高的“倍增器”作用。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从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到组织实施教学到考核教学效果,每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每个环节又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把握。通过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的履职尽责,加速推进教学质量提高。
三、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
1.个体素质不全面。总体上看,教学管理人员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能力整体较弱。教学管理队伍中,既有从事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的老教学管理人员,也有来自辅导员、教学等其他岗位转岗的人员,还有行政兼教学的“双肩挑”干部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一部分实践经验丰富,但缺少教育管理等系统理论知识,思想理念往往跟不上现代管理的需要;一部分是从非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既缺乏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素养,又缺乏实践管理经验,程度不同地制约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教学管理队伍不论是年龄,还是职称、职务、学历等都存在不合理现象。从年龄结构看,年轻干部占较大比重;从职称结构看,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较少,多数为讲师、助教;从职务结构看,科级以上干部所占比例较小;从学历结构看,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数不多。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既不利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又不利于长远发展。
3.人员思想不稳定。一方面,个人发展上的不平衡性。教学管理队伍中的高中层管理者,或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或具有副处及其以上职务,大多为“双肩挑”人员,工资待遇、职务晋升有保障。而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基层管理人员,待遇与同等条件下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相比差距悬殊,且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没有优势。另一方面,承受繁重的工作任务。教学管理工作多数为事务性工作,涉及全院的师生,工作任务多,持续时间长,投入精力大,相对艰辛而苦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因素使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很不稳定,一旦有合适的机会便“跳槽”到教学、科研或其他行政管理岗位。流动性强,给教学管理工作的连续性、衔接性造成了很大影响。
4.创新氛围不浓厚。首先,受高等教育管理知识储备影响,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理性思考能力较弱。其次,受教学管理繁重任务影响,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课程安排、学籍管理、成绩档案等日常的事务性工作,还要完成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评估检查等阶段性工作,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很难有精力思考和研究教学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再次,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待遇低、地位不高、激励措施少,使他们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产生原因。
1.思想不够重视。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教学管理”的现象,教学管理人员促进学校长远发展、增强办学效益、提高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被轻视;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选拔、培养等基础性工作被忽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待遇、职称等关系个人利益的问题被小视。由于重视不够,制约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训用不够一致。大部分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都存在着“重用轻训”的问题,无论是资深的、兼任的,还是转岗的、留校的,基本是进来就使用或只使用不培养,大部分是现学现用或凭经验抓管理,既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知识,又缺少创新的管理理念,难以有效把握新形势下高校管理的特点规律,既影响能力升级,又不利于管理增效。
3.机制不够健全。不少高校对教学秘书有相应的政策,每年度进行考核评优,既可以评职称,又可以晋升职务,但对其他教学管理人员在职称晋升、职务评定、薪酬分配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机制支撑,既不利于稳定其思想,在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等方面难有长远目标,又使他们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难以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地位作用。
思想重视是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前提。一是提高认识。领导要率先转变观念,师生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认清教学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作用,真正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到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二要客观分析。对现有教学管理队伍及整体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找准问题,析透原因,并预测今后教学管理要达到的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三要强化领导。校领导、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系要共同研究,不仅要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近远期规划,还要出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待遇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真正把教学管理队伍的作用地位突出出来。
(二)多法并举,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能力素质。
提高素质是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关键。一要搞好传帮带。充分发挥“老带新”和“老带青”的传帮带作用,让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带领新进人员、年青同志,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掌握技能,进入情况,胜任本职。二要抓好培训再教育。科学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培训计划,通过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专业或权威机构主办的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计划选送有潜力、有潜质、有潜能的管理干部攻读学历,提高管理理论水平,改善学历结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教学管理专家做现场辅导报告或适时组织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实地考察,学习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提高。三要把好人才引进关。要结合单位实际,引进管理专业毕业的管理型人才,选配在教育教学管理岗位上有魄力有作为有经验的人员,鼓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加入教学管理行列,切实把德才兼备,特别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人才充实进来,为教学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动力,不断改善现有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四是做好岗位轮换。要在教学管理部门内部有效运用岗位轮换机制,一方面,可以消除由于长期固定岗位产生的职业倦怠感,激发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和全面掌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学管理人员发挥各自特长,做到人尽其才。
(三)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机制。
健全机制是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根本。一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采取日常考核和定期考核的方式,结合工作完成、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工作效率和创新性等情况,科学考评管理业绩。同时,对考核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采取高职低聘、扣除津贴等惩戒措施。另一方面要设立教学管理工作优秀奖。对年度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学管理人员在表彰优秀教师的同时进行表彰奖励,并在职称评定中记入相应分值,在职务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建立健全职称制度。一个不从事教学、不参与教学研究,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人,很难出色完成教学管理任务。要在不影响管理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并支持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或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允许他们参与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的职称评定,并在职称评定方面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其教学素养增强其管理能力。三是建立健全职务制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内部可根据现有的岗位数、管理人员数和实际工作需要,将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增设相应的管理机构,增加相应的管理岗位,既有利于细化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又有助于减轻管理人员工作负担,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解决教学管理人员职务问题,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设立教学管理人员职务等级系列,既能使具有资格或条件的人员沿着科级、处级等领导职务系列晋升,也能使因职务、年龄等因素限制的人员可以沿着主任科员、调研员等非领导职务系列晋升,确保教学管理人员在职务晋升面前具有同等机会。
(四)主动作为,进一步改善教学管理队伍保障条件。
保障有力是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基础。一是适当设立专项津贴。根据教学管理岗位特点设立专项津贴,该津贴额度应高于其他管理岗位而低于教学科研岗位津贴,并与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时间、承担的工作任务挂钩,进而缩小教学管理人员与同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收入差距。通过平衡调控,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二是足量提供研究和培训经费。不仅要设立专项的研究经费,支持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改革与研究,探索教学管理的新路子、新方法,还要提供足量的培训经费,确保外出培训、进修及继续教育等能够有效开展。三是积极改善办公环境。随着国际国内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学管理和日常办公的基本平台,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及时更新管理软件、网络设施和办公设备,全面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冯方盛,刘吟.地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59-61.
[2]陈耀辉,游金辉.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52-54.
[3]王莉.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76-77.
关键词:医学院校 基层教学 管理工作制度
一、建设高等医学院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
1.1 制定工作指导思想
指导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由胡总书记创新性提出基于当前中国新形势的在中国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需要在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行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的出发点是把全面发展学生、学校和我国医学事业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制度要执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学习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度具体应该包括以下特征:
1) 规范性
在制定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时需要根据我国的教育法规,要做到规范化不要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有内容上的冲突。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要起到对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学生单位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规范作用的,这也是制度的基本的作用之一,只有管理制度规范化才能保证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正规化,因此制度是实际工作规范化的前提[1]。
2) 实际性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必须要符合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情,这就是制度的实际性,只有能够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实际效用的制度才有价值。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不能够和学生单位的实际教学管理相脱离的,它必须紧密关联学生单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运作,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如鸡肋。
3) 全面性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全方面的内容必须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原则中得到体现。学生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部方位都要融合了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确保学生成长的基本质量,如果管理制度体系无法到达一些层面,那么这些层面一定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出现很严重的失误。
4)公正性
管理制度的条款指向的对象需要涵盖管理工作中的全部人员,至就是管理制度的公正性,制度不能够偏向群体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明显偏向于某一群体。管理制度需要通过法规效力来确保它的公正性,只有具有了管理基层教学工作的法规效力,才能够公正地判断学生单位教学管理工作,只有管理制度确保公正性才能得到所有被管理人员的尊敬,才具其权威性[2]。
1.2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制度
1.2.1 教学会议制度
日常教学管理中须召开的一系列会议这就称为教学会议制度,教学会议包括教学联系会、师生见面会议、教学座谈会等。
教学联系会议的到会人员有管理人员、任教老师和教学骨干,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有教学联系会议的参与。教学联系会议要求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开课前和任课老师联系,明确开课要求和课程特点。和任课教师时常进行交流,了解课程的进度、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的纪律情况,让学生的建议得到及时的反馈。最后,在课终时要及时和任课教师取得联系,考后进行有需要学生的讲评工作等。在课前或者开课后一周教学管理工作者组织师生见面会,主要目的是让任课教师初步认识学生,并对学科进行介绍。教学座谈会主要是教学双方进行交流的一个平台。评教评学会是由教学管理工作者和学生教学骨干定期进行的对前一时期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和讲评,征询学生意见与建议,找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改[3]。
1.2.2 跟课听课制度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执行一定量的听课任务,这就是跟课听课制度,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听课和跟课让教学的管理人员对课程的进度和课堂的授课情况做到一定的了解,掌握学生日常学习的一些情况。
1.3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的体系化
规范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只依靠上述方面的几个管理制度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保证其执行和落实的良好性,这就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管理工作制度的体系涵盖了制度执行细则、主要的制度以及配套制度。只有管理工作制度实现了体系化才能够确保是制度具有实际性、全面性、制度权威性。
二、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措施
2.1增强管理者责任心
人的言行需要思想来支配,所以如要落实管理工作的制度必须要提高管理者的责任心,从思想的高度上来指挥落实工作。只有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教学管理工作者有了责任心才能够使管理工作具有整体协调性,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管理工作者的责任心要通过评定和奖惩措施、相应教育措施和积极解决管理者的困难、增加基层教学管理的吸引力等多方面进行开展。
2.2外在约束与学生自控结合
制度只有内化于心才有作用的空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平时工作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习惯成自然;对学生经常开展谈话和教育,让他们了解制度并且认识制度最后接纳制度,这样他们才能够遵守制度使制度具有其权威性。基层教学管理工作者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生活,对他们的情感和生活多加了解,不要仅仅借助于制度来进行约束,还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管理氛围。
2.3树立制度意识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制度意识,发扬管理人员的制度工作作风,让人人感受到制度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在一种和谐的管理氛围中让人人都可以遵守制度,习惯用制度来评判工作问题,这要从管理人员做起,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遵守制度。
三、结语
只有完善了管理制度才能够规范基层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够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在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时无法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所以,建设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吴运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论文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文章从医学留学生在临床前期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等方面入手,探讨、研究医学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旨在提高中国医学高等院校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教育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际化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以教育和人才为核心的全球化行业竞争与合作日趋激烈和频繁。就高等教育而言,海外的渗入与引进,国内的输出与交流,这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变化,着眼于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竞争力和拓宽我国对外友好交流的各个领域,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积极发展对外留学生教育。如何开展好高等医学类专业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由于目前没有现成的标准或模板,各医学院校均在探索之中。苏州大学医学部(以下简称“我校”)在实践中不断研究这类问题,及时优化和规范医学留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尽快熟悉学生情况
我校自2004年起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海外留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应届高中生。他们的基本情况是:(1)具备一定的数理化知识、生物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但其医学知识相对匮乏,且学生间知识水平差异较大。(2)受英联邦国家语言环境的熏陶,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特别是阅读和写作水平,但英语毕竟不是他们的母语,其英语发音和表达与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之间存在差距,而且不少学生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其语音相对不够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问的交流。(3)这些学生大多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深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4)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课堂气氛热烈,但组织纪律性差,上课迟到、早退时有发生。(5)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回国参加本土医师执业资格申请或执照考试。
尽快熟悉这些情况,使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在开课前教师应该熟悉来华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历史等,并将其融人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减少师生间的陌生感,为教学的Jib~,利展开营造一个亲切和谐的氛围。
二、精心选编英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和依据。好的英文教材是开展医学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保证,然而国内还没有现成的、适合留学生医学教学的英语教材。教师是使用国外原版医学教材还是改写教材或自编英文教材是授课前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教材建设方面,教学管理人员应及时为教师服务,提供各种相关参考资料、教材和后勤保障,并与授课教师一起协商,提前研究其内容,结合授课对象的特征,科学选择适用教材。目前,引进国外的医学原版教材是一条捷径,它有以下优点:(1)概念准确,内容精练,要点清晰,句子优美、简洁。(2)注意知识的拓展和更新。(3)强调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4)重视循证医学。(5)图文并茂。(6)列出一定数量的参考读物,鼓励自学,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
遵照教材内容应为授课提供思维空间、教学内容应与教材内容基本相一致的原则,我校教师组织、白编出版了双语《机能实验学》教材,既可用于医学留学生英文实验教学,又可用于国内医学本科生双语实验教学。教材建设的实践在广大留学生应用中深受欢迎,也为其他医学相关学科用英语顺利开展教学提供了依据、规范等一系列有力保障。
三、组织精干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师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来华留学生通常只学习过汉语日常生活的简单用语,对于医学专业知识则无法用汉语交流,这就要求教学全过程需用英语完成,因此医学留学生的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高水准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
1.深化教师认识留学生医学教育的重要性。组织教师学习国外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使他们认识到实施留学生医学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组织海外留学人员介绍国外医学教育的现状,以及他们在国外考察、学习的经历,让教师认识到开展留学生教学是锻炼、提高自身能力的好机会;同时出台一系列针对留学生专业教学的激励、扶持政策,以此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强化教师的医学外语素质。成功的医学专业课全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丰富的英语医学专业知识。我校进行强化教师医学英语水平的尝试包括:(1)从日常工作人手,鼓励教师经常读、说、听、写英语,特别是医学专业词汇和术语的拼写和发音。(2)增加教师用英语交流专业的机会,如开展英语形式的医学讲座、科研项目交流、学位论文答辩等。(3)建立医学英语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措施。“请进来”即定期邀请国外医学专家、海外医学精英、国内其他学校以及我校的优秀教师在我校进行英语授课示范和进行专业英语的“传、帮、带”,感染一片,强化一方。“走出去”即大力选派本校年轻教师到国内外开展留学生教学较好的医学院校或研究所进修、学习英语口语。(4)开展教师医学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授课演讲竞赛等。通过上述措施,培养和打造过硬的医学留学生教学师资队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教师应研究留学生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与师生交流,经常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针对医学留学生教学工作的研究与讨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求优化教学各个环节,流畅衔接于教学全过程。
四、从容驾驭课堂教学
教师能用英语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留学生授课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讲解、课后交流、信息反馈和经验总结等。
1.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鼓励留学生预习所讲的内容,包括专业词汇和术语;二是要求教师查阅、收集大量与教学相关的英文资料,精心备课,力求课堂上可以用英语熟练地讲解。备课不单单是对教学内容的常规准备,不是一个仅仅完成讲授“量”的作业,而是要对课堂内容有一个“质”的细化工程。
2.认真讲课。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讲课时应做到发音标准,深入浅出,条理分明,突出重点,联系实际等要求。切实让留学生感到用英语讲授课程高效而不单调,讲授丰富而又不失主题。(2)医学留学生课堂教学还应始终重视贯彻“三基、五性”原则。“三基”即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即教学要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坚持上述原则,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3)留学生医学教学密切联系生活体验和临床工作经验。有些医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因此,教师在用英语授课时,还应积极主动联系生活体验和临床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要多举例,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挑选一些留学生讲授简单易懂的内容,从而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且营造了热烈、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5)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善授课效果。教师可辅以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诸如在课堂上努力营造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
3.抓好课后交流。(1)要求留学生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归纳总结。(2)教师结合已讲内容,引导留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并能触类旁通地灵活掌握所学知识。(3)鼓励并推荐留学生选择性地阅读相关外文资料(英文原版书籍和学术杂志)和查看专业网站,以满足其快速和大量阅读的需要,扩大其专业知识面。(4)重视医学教学实验操作技术及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与交流,培养留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5)不定期地进行课堂-’J,N验以及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安排留学生课后自学,巩固所学内容。
4.重视信息反馈和经验总结。课后教师应及时听取留学生对授课内容、方法的反映,根据反馈意见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修订教学内容,不断促进担任医学留学生教学的教师再学习和再提高,积累经验,精益求精,优化对留学生授课的教学效果。
五、严正考试制度
我校对医学留学生专业课程考试的出题、组卷、审查、备份、保密、监考以及试后阅卷、成绩录入、装订保存、试卷分析等各个过程严格把关,建立了和国内学生相同的一系列围绕考试前后的准则、规章。尤其针对留学生考试纪律松懈而制定了严格的考场纪律守则,对于违纪的学生不论情节轻重均要严肃处理,以此真实检验留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六、重视教书育人
担任医学留学生教育的专业教师与管理者应重视医学留学生教育事业。教师不能因为开展医学留学生教学任务重、耗时多就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传授医学知识时,教师应抓住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典型实例及课余机会,培养留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丰富深厚的人文情感,努力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自然环境之间以及医患、医护、同学、师生等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具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医学职业操守。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伦理;自然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国家发展的障碍,在此背景下,生态伦理这种绿色哲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各种东西,如今已经遭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对于人类来说,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才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可以说,生态伦理既是当代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以后进行的反思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关于生态伦理观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了学生道德素质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众多的学科中,地理学科在帮助学生建立生态伦理观上拥有很多明显的学科优势,因此,对于广大地理教师而言,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生态伦理观也就成为了地理学科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生态伦理的涵义
所谓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在处理自身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是一种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一种伦理关系。生态伦理的存在可以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对人类的行为活动进行适当的调节。在如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以及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日渐增强的今天,生态伦理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二、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观教育的途径
地理学科是一门向学生介绍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地理学科中,包含着大量人类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生态环保理念日益受重视的今天,针对人与自然关系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几乎贯穿了整个地理学科。因此,地理学科的存在对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态伦理观教育逐渐成为了新课改赋予地理学科的新的目标。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伦理观呢?
1.从教材入手来开展生态伦理观教育
教材是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关于生态伦理的观念基本上贯彻了教材的始终,像是人口问题、区域规划、旅游发展等都会涉及到生态伦理问题。作为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态伦理教学资源,以教材知识为中心,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生态伦理观教育。
2.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开展生态伦理教育
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其内容更加偏重于一些理论化的知识,虽然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生动的案例,但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毕竟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学生无法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入手,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反过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到《人口与环境》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一些当地的人口基本状况,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来阐述一下人口给当地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在讲到区域产业活动时,同样也可以从本地的一些工业、农业布局特点入手来进行讲解等等,有了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对于学生来说就更具说服力。因此,在此过程中,生态伦理教育也会显得更加实用有效。
3.通过课外活动来开展生态伦理教育
我们常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任何生动的口头语言描述都无法与亲身经历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都是整理加工后的理性经验,而学生要想获得感性经验,必须要走出课堂,真正地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这样才能够从中获得最为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努力推进地理课外活动,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通过课外活动的所见所闻来丰富自己的感性经验,这样,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生态伦理的感性认知,有利于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有关环境污染的课题时,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活动,活动课题是了解当地农村地区的污染状况,活动的地点是当地的城郊地区。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比起城市,农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工业污染、废气排放等也较少,因此,环境也应该会更好。然而,当笔者带领学生来到了城郊以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景象令学生感到非常吃惊。事实上,类似这种农村地区污染严重的问题并不在少数。如今各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以牺牲当地环境为代价,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在城区无法落户的情况下纷纷朝着农村地区转移,从而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再加上当地一些污染治理的落后,从而使得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郊区污染反而比城区更加严重。这次的课外活动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回来以后,学生围绕着农村地区的污染问题开展了主题班会,大家在班会上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了很多的看法,学习的积极性表现的异常高涨,从而给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建立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把生态伦理观融入到整个地理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透过地理教学建立起一定生态伦理观,这不仅是地理学科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邓小红.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年 第4期.
[2].张玉荣如何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建立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