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城市建设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 16 世纪开始,这里被指定为罗马皇帝选举和加冕的地方,并逐渐成为欧洲文化中心。这里拥有“德国最大的书柜”――德意志图书馆,凡1945 年以后出版的德语印刷物都有义务提交它保存。它还是世界图书业的中心,大约有 500 个出版公司集中此地,每年 11 月举办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非同凡响。法兰克福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由法兰克福环保局负责。与其他城市相比,法兰克福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其目标是建设绿色城市,并成功提名为“2014 年欧洲绿色之都”的候选城市。
绿化和“节能家庭方案”
法兰克福全市绿化覆盖率高达 52%,由花园、公园、树林、水泽和沙丘等多样化地貌组成,人均占有公园绿地达到 40 平方米。法兰克福最大的绿化动作当属持续 20 多年之久的建设环城绿化带计划。目前,长达 75 公里城市的“法兰克福绿化带”基本建成,不仅成为城市绿化屏障,还通过数次立法,征求市民意见,增添了许多休闲娱乐设施,大力度向市民开放。
法兰克福提出了以住宅建筑节能为核心的“节能家庭方案”。这种被动式节能建筑特点体现在注重房屋的保温密闭性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上。在政府扶持政策方面,对于新建的房屋,建房者可以到地方政府参股的银行申请优惠的低息贷款,还可以享受联邦政府给予的奖励;对于改造的房屋,政府通过节能改造样板房进行典型引路,发放低息贷款和补贴扶持节能改造项目,但要求改造后房屋节能必须达到 30%-40%。预计 10 年后法兰克福节能型被动屋的比例能达到 60% 以上。
政府奖励以促进环保
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电,法兰克福市政府采取了现金奖励的办法。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一个用现金奖励节约用电居民的城市,而且居民可以从法兰克福能源局或者麦诺瓦有限公司免费领取电力测量仪。居民在一年内如果能够节约 10% 的电,就可以得到 20 欧元的现金奖励,在此基础上,每多节省一千瓦时电还可以得到 0.1 欧元。到目前为止,法兰克福的居民平均获得了 65 欧元的现金奖励。
在环保方面,法兰克福除了关注绿化以外,还比较重视空气的质量。特别是在控制CO2排放方面,采取了大量的应对措施。第一,低排放公交车。法兰克福在数年前就率先启用了低排放公交车,在公交系统,法兰克福坚持使用配备高标准的车辆。第二,天然气汽车。2005 年,法兰克福市政府决定将其车队全部改换为天然气汽车,目前市政府及其下属企业已经有 400 辆天然气汽车投入使用。第三,低排放区域。2008 年 10 月,法兰克福在市区划出一片面积约 110 平方公里的区域设为低排放区。所有的高排放车辆都不允许驶入该区域,只有黄标和绿标车才可以进入。从 2012 年开始,只有绿标车方可驶入,否则,就会受到 40 欧元的罚款处理。第四,鼓励自行车出行。2003 年,法兰克福市决定将自行车出行的比例提高到 15%,为此还出台了如下政策:新建、改建、扩建自行车道,改变交通信号灯的变化次序并启用自行车优先的原则,重新设计自行车路线并设路标,修建更多拥有固定停车架的自行车公园,为了避免绕行并增加骑车的吸引力,法兰克福甚至允许骑车人在单行道上逆行等。第五,电动交通。在德国政府举办的“电动交通示范区”评选活动中,法兰克福凭借 ZEBRA 工程得以从全国 130 个参选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国八个“电动交通示范区”之一。该工程主要设计了两个工程:一是在汽车公园、公共停车站和出租车排队处建设电动车充电站,二是邀请不同的人群来测试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各种电动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鼓励垃圾再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除了常规的填埋和焚烧外,法兰克福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生物技术降解垃圾,将之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如利用生物发酵剂处理厨房垃圾,将法兰克福全市每天 1000 吨以上的生活垃圾转化为无公害生物有机肥,可利用这些有机肥培植无公害蔬菜及花卉等。目前,法兰克福有30000 户家庭正在使用垃圾发电厂生产的电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节约诸如油、汽、煤等石化燃料并降低 CO2排放从而保护环境。
虽然德国整体而言水资源丰富,但政府也不忘通过各种手段鼓励节约利用水资源。如法兰克福所在的黑森州就政府提供一部分补贴,鼓励和帮助居民购买雨水收集设备,主要是通过房顶收集雨水,雨水经过管道和过滤装置进入蓄水箱或蓄水池,再通过压力装置把水抽到卫生间或花园里使用。此外,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和提高水质也是政府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障水源安全,在含水层周围按不同的距离划分了三级水源保护地带,其中在采水点周围 10 米范围内的一级保护带要求最为严格,禁止一切有污染的物质渗入地面,违者将被罚以巨款。为了保证自来水质量,从生产、传输和监管等各环节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目前德国自来水都达到了直接饮用的水平,而法兰克福对水质的要求更高,目前已经达到每小时一测的程度。
智慧城市小范围探索经验
法兰克福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由专门的机构统一规划调度、负责相关事宜。为建立绿色清洁的城市环境,法兰克福政府部门――环保局,亲自操刀,提出一些长期、宏观的规划目标,专门规划城市发展,从而避免政出多门的现象。
为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法兰克 福 会 根 据 情 况, 选 择 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模式。政府首先会在某个方面提出长远的宏观目标,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企业进行相关研究,最终从若干参与者中选出合适的合作者。像德国电信、西门子等大型企业为了推销本公司的某种产品或服务,会在一些城市进行试点,符合条件的或对项目感兴趣的城市会积极参加这些企业开展的试点竞赛。
成立岳阳楼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李少怡任组长,副区长张*明、陈建红、贺景福、徐兰喜任副组长,王梦华、黎炜、王武中、田新华、彭端生、程岳华、袁久经、许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社会救助管理办公室设区民政局),王武中兼办公室主任。各乡(街)、村(居)分别设立社会救助管理站和社会救助申报点,并成立民主评议小组,负责各类救助对象的申报、调查和监督工作。
二、救助对象
(一)动态管理中现行城乡低保对象、城乡五保户、城乡特困户、残疾人。
(二)因自然灾害导致正常生活无法维持或房屋全倒的重灾户。
三、救助项目
(一)城乡低保救助。系对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现为180元)的城市居民实行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由区低保中心组织落实,具体按《岳阳楼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政发〔20*〕11号)进行操作。
(二)大病医疗救助。系对凡持本区户口且长期居住本区辖区内的五保户、特困家庭的成员,因患大病,家庭无力承担其医疗费用,且一年内支出区级(含区级)以上医院医疗费用城市3万元、农村2万元以上的家庭。有工作单位且已参加医保的原则上不在救助范围。
上述对象之外的其他对象患大病,医疗费用数额巨大,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家庭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可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给予一次性救助。由区低保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具体按《岳阳楼区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政发〔20*〕13号)进行操作。
(三)医疗援助。系专对低保对象实行医疗收费优惠的一项政策。由区卫生局在全区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中贯彻落实,医疗卫生单位凭对象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及有效《低保证》,采取“免收挂号费”和“优惠住院总费用的5%”的办法。
(四)临时性救助。系针对需紧急救助的特困对象进行的一种专项救助。主要有三种对象:因自然灾害需紧急救助的困难对象;因重大意外事故需紧急救助的困难对象;特困群众上访求救需临时性生活费和交通费救助的对象。
申请民政临时性救助对象须有本人书面申请,并如实填写《申请民政救助审批表》,经乡(街)、村(居委会)两级初审上报,即经村(居)委会审核评议和本村(居)委会民政义务监督员入户调查认定,由乡、街道办事处民政办签署意见后,统一报送区民政局救灾救济股。特殊情况下,申请救助对象可直接将申报材料报送区民政府局。区民政局负责审核落实,具体按《岳阳楼区民政临时性救助办法》(*民发〔20*〕12号)进行操作。
(五)住房救助。系对城乡特困无房户、因灾倒房户进行的一种专项救助。由区民政局负责落实,具体按《岳阳楼区城乡特困户及灾民倒房户住房救助办法》(*民发〔20*〕13号)进行操作。其审批程序:
1.农村特困无房户由区民政部门每年核查一次。即各乡、街道办事处于年初(三月底前)将辖区内需给予住户救助的特困无房户情况(含报表和照片)上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报情况逐户进行实地核查后,报救灾领导小组批准,确定当年住房救助对象。
2.因灾倒房户由乡、街道办事处及时报送区民政局,区民政局组织实地核定后由区低保中心按廉租房管理规定核实并向区房管部门申报审批。
(六)助学救助。系对低保户、五保户家庭中无法上学的适龄儿童、辍学中小学生,无法继续深造的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大学生进行的一种救助。由区教育局组织实施。“政府助学”凭个人申请(书面申请、《低保证》、《五保供养证》或《残疾证》、村(居)委会调查证明、学校证明,高中、大学生附考试成绩单和学校鉴定),由所在学校和村(居)委会公示,经乡(街)民政所、乡联校初审,报区民政局、教育局审批,采取“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每期救助500元,大学生每年救助2500元”的办法;“结对助学”凭个人申请(同上要求),由民政所初审,报区民政助学办公室调查核实,介绍结对帮扶对象,采取“原则上不低于政府助学规定标准”的办法。
(七)就业帮助。系针对有劳动能力而未就业的城乡特困群众进行的专项帮助。由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申请人凭《下岗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低保证》或《特困户救助证》、申请书及其它有关材料到所在村(居)委会申请,由村(居)委会、乡(街)劳动和社会保障站逐一审核并公示后,上报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采取“提供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劳务输出”的具体措施进行帮助。
(八)法律援助。系对本区户籍的民政救济对象实行的一种专项救助。由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组织落实。当事人持有效的救济证件(《五保证》、《低保证》、《特困证》或《残疾证》)和申请,经村(居)委会出具特困证明、乡(街)审核后,并经区民政局初审转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要采取对当事人进行维权的办法。
(九)司法援助。系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经济确有困难的,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的一种救助。由区人民法院组织实施,具体按《岳阳楼区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试行办法》(*法〔20*〕12号)进行操作。
(十)残疾人扶助。系专对残疾人在康复、就业、维权、住房以及残疾人学生、特困残疾人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扶助。由区残联组织实施,具体按《岳阳楼区残疾人扶助方案(20*—20*年)》(*残字〔20*〕18号)进行扶助。
(十一)科技援助。系专对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的特困农户进行的一种科技援助。由区农林畜牧水产局组织实施,具体按《关于对我区特困农户实行农业科技优惠政策的通知》(*农林畜水〔20*〕22号)进行操作。其主要内容:
1.免费为农户开展种、养殖、加工生产方面的技术咨询,免费为特困农户提供各类农业生产技术、信息资料;
2.免费在各乡、街道办事处组织开展3—5期各类种、养殖技术培训班;
3.免费为各特困农户在区农林畜牧水产局网站上各类农产品生产资料及产品供求信息;
4.免费为特困农户各类动植物重大疫情预测信息、防治办法,并免费为其提供畜禽防疫疫苗;
5.对国家森林生态实行重点保护,发放本文来自新晨生态效益补助(每亩扶持4.5元)。
四、监督实施
【关键词】城市融入 社会支持 蚁族 建构
“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是转型社会中新兴的一个庞大弱势群体。“蚁族”是有着丰富人力资本存量的青年群体,蕴含着巨大能量,代表着社会最敏感的触觉,其长期徘徊在城市边缘,无法融入城市主流社会,极易引发群体性不适应,不可避免地会危及社会运行安全。因此,进行“蚁族”的风险分析,建构其城市融入的社会支持网络,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入回收的有效途径:城市融入
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型以来,高等教育投入相较于其他教育培训而言可以算是最大的人力资本投入了。按照每名大学生除了机会成本外的平均支出计算,一个本科生四年的支出要相当于一个贫困县农民35年的纯收入。①除资金支出外,大学生和其家庭还要在精神和精力上付出相应代价,加之因接受大学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则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还要付出相当大的一笔机会成本。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收。毫无疑问,投资主体进行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资本的增值。因此,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千万家庭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是伴随着极高的回报期望值的。从我国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仍然十分显著,无论投资主体的目的是在于未来较高的就业回报,还是在于精神生活的丰富,中东部大城市的机会都要更多。因此,诸多大学毕业生据守大城市是一种等待人力资本投入回收的理,城市融入无疑是大学生人力资本投入回收的最有效途径。
城市融入受阻,沦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大学毕业生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遭遇各种困难,从天之骄子沦为弱势群体,长期徘徊在城市边缘,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值得深思。应该说,“蚁族”城市融入的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
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新移民群体来说,他们初始群体社会地位的高低与城市融入进程的顺利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主导群体的态度。
一、政府“补偿”理念缺失下的制度支持缺失。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利益均衡是当今我国的基本价值追求。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和权力的代表,有责任对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采取补偿措施。但在社会转型速率大大加快的今天,政府理念转变滞后以及“补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进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群体城市融入的制度支持缺失,形成了新的弱势群体――“蚁族”。首先,我国目前现行的相关法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缺少执行方面的有效监督,导致许多用人单位钻法律空子,变相地不履行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次,尽管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其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蚁族”这样一个存在于大城市的群体,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保障系统之中,使他们虽置身于大城市却又游离于大城市。
二、高校“市场”意识滞后下的素质支持缺失。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人才的使用和调配均由市场来决定,高校应该在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积极应对这种变化。虽然,各高校近年来也都实施了“自主双向择业制度”并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仔细探究后不难发现,高校的“市场”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转型的步伐,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只能另行择业,形成城市中蔚为可观的“蚁族”大军。
三、用人单位的排斥导致其基本生存支持缺失。作为外来者,城市新移民的初始社会地位并不高,能否在城市中找到工作或者找到合适的工作,是他们立足城市的根本。因此,城市用人单位在建立“蚁族”社会支持系统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外来大学毕业生因遭遇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排斥,无法和本土“城市人”在就业中公平竞争,就业后也无法享受到单位提供的各种福利和服务,造成在城市中就业、住房等一系列生存困难,甚至连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权益都无法保障。
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缺失。一、社会隔离下的信息网络封闭。信息是移民赖以融入城市的重要资本,而社会关系网络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外来人口与本土市民之间的居住隔离形成了信息网络的封闭性,外来大学毕业生被群体性地排斥在城市信息网络之外,在解决工作、生活问题(如住房、医疗、教育、安全保障等方面)时,缺乏获得足够信息以及社会资本的途径,在城市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得不长期游离在城市边缘。二、权益代表组织缺位下的失语、失权。组织化是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组织是群体利益的代表。“蚁族”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转型的深入而新兴的弱势群体,尚未融入现有社会组织,又没有建立起代表自己利益要求的自治组织,权益代表组织的缺位使其在城市中处于失语、失权状态。
建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蚁族”城市融入
正式支持系统的建构。
一、政府制度支持网络的建构与完善。制度化的安排是“蚁族”拓展其在城市生存空间的根本保障,是其社会支持网络的最主要力量。首先,政府要健全市场机制,规范用人行为,通过创新劳动就业制度实现就业竞争中的人力资本效应。从长远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蚁族”城市融入的根本在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但从目前来看,劳动力供需严重失衡的状况在短期内无法缓解,要改善“蚁族”生存困境须借助就业的公平竞争机制来实现。为此,必须完善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保障外来人口与市民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蚁族”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高等教育这种原来对个人免费的人力资本投入重新转归个人和家庭,因此政府有责任对其投资承担一部分风险。当其人力资本投入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时,政府应保证其在城市的生存,包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和住房保障。“蚁族”的住房保障措施,可借鉴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住房保障措施,通过健全法律制度督促用人单位提供无偿或廉租居住场所;也可由政府设立专项“蚁族”住房保障基金,以建廉租房或住房补贴的形式通过社区发放给生活困难的“蚁族”。
二、高校素质支持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在市场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作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必须与时代合拍,强化市场意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的预测来培养塑造人才,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和毕业生离校跟踪调查,以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与职业发展培训相结合,建立动态课程体系,使学生素质结构更趋完善,更具市场竞争力。除科学文化知识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软训练,包括择业、面试、沟通、人际关系、工作态度、纪律、团队精神等等,以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
三、用人单位就业与生活支持系统的建构。用人单位对外来人口的排斥,加之学历歧视、院校歧视的心理和不当用人观,有形无形地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造就了新的城市弱势群体。为此,用人单位要转变人才选拔观念,树立理性的用人观,遵循人职匹配理论,尊重每一位大学生的自然特性和素质结构,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为每一位应聘的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非正式支持系统的建构。一、重构社会关系网络,实现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为“蚁族”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平台。为此,要充分发挥传媒的引导作用,为“蚁族”城市融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社区建设,促进“蚁族”与社区居民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逐渐打破、消除社会隔离,进而实现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二、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集体话语权。要加速“蚁族”城市融入进程,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引导帮助“蚁族”尽快建立自己的权益代表组织,提高其与其他群体的对话能力。其次,积极动员“蚁族”参加所在单位的工会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通过工会和社区组织了解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赋予其真正的市民权利。此外,还需借助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的力量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搭建良好的利益诉求平台,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其城市融入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作者分别为石家庄学院政法系讲师,副教授;本文系石家庄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石家庄市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城市融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ZD009)
一、充分认识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1.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人民谋福利、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虽然我市水生态保护工作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人民群众需求和新战略发展要求相比,我市水务保障能力仍然较弱。主要表现为:全市70%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农业仍然靠天吃饭;41%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城市总体防洪能力尚未达到规划标准;1/4农村人口吃不上安全水,大约70%河段存在不同程度污染。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努力构建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水利发展新格局。
2.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地下水位下降等严重生态问题。我市情况虽然稍好,但是人均水资源较少,供需矛盾较大。全市总体防洪能力尚未达到规划标准,水旱、洪涝灾害隐患较为突出,一些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局部生态环境时有恶化。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3.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市是一座滨水城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32条,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现代水利理念和水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引导各区、县(市)和各部门主动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有利于提升水利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水利的经济支撑、社会服务、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
4.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一些区、县(市)河湖水系不畅、水域面积萎缩、水生态系统退化、洪涝灾害频发、城市排涝标准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瓶颈。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逐步实现城市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打造和谐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二、哈尔滨市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1.水资源基础条件。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 321条,均属松花江流域水系,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2条,河流总长度6 179.5公里。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9.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99.2亿立方米,地下水30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量1 290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水平的60%。地表水开发利用率40%,地下水开发利用率80%。
2.水利工程基础条件。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201座,设计总库容23亿多立方米,其中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大型水库3座。各类堤防1 845公里,主城区松干堤防达到了百年一遇防洪标准。万亩以上中型灌区70处,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5处。共有公共供水厂29座。其中市区10座,供水管网长度1 577公里,日供水能力162.8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87%;主城区饮用上了安全优质磨盘山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9%。县镇19座,供水管网686.55公里,日供水能力21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82.9%。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 673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1%,饮水安全率67%。共有污水处理厂22座,日污水处理能力151万立方米,其中城区11座,排水管网2 063公里,日污水处理能力131万吨,污水处理率83%。水田面积发展到1 00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率49%。
3.生态水利建设成果。“北国水城”、“百里生态长廊”等重点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阿什河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北国水城”一期工程全面完工,规划建设的“一横”――发生渠及其以南渠道、湖泊将全部通水、见绿、通航,松花江北岸100公里堤防防洪抢险通道及横贯东西的北京东路工程将于年底全线通车。“万顷松江湿地”完成滩岛清障、退耕还湿20平方公里,初步打造了金河湾湿地植物园、民主湿地等松江湿地游景点。“三沟一河”综合整治稳步推进,阿什河清淤治污和三沟清水水源工程全面完成,“三沟”实现了全线污水收集和清水入河,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由74万吨提高到131万吨。
4.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展。一是立法工作得到加强。陆续出台了《哈尔滨市水生态监测条例》、《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和《哈尔滨市滩涂管理条例》,为全市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水行政执法得到加强。制定了《水资源专项执法方案》,通过加大对水资源、供排水、灌溉工程及相关设施的稽查力度,破坏、占用灌溉工程,侵害、占压、私建排水设施,违章用水、排水等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三是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全市年度取水量控制在70亿立方米以内。通过推进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措改造和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年节约用水233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8.1%。
5.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一是过境水资源较为丰富,利用空间较大。不但境内河流众多,而且松花江穿城而过,每年过境水量约为400亿立方米。按照国际惯例规定的过境水利用率一般不超过30%计算,松花江可利用过境水量大约为100亿立方米,而我市目前利用率不足4%,可利用空间广阔。二是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势较为突出。我市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较早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之一,早于2010年3实现了对全市涉水部门一体化归口管理。继2008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后,2010年3月又被国家批准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提升建管水平奠定了体制基础。三是生态水利建设基础较好,前景广阔。不但前期开展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松花江沿岸“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是全国沿江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面积达1.5万公顷,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6.水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地表水污染严重。现状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仅为40%左右,特别是松花江干流和呼兰河及阿什河下游水质污染严重。二是地下水超采。伴随开采量逐年增加,目前城区已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虽然现状开采量已低于允许开采量,地下水水位也已大面积回升,但地下水下降漏斗仍然存在。三是湿地破坏。表现为湿地面积严重减少,湿地污染、旱化、沙化严重。四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市森林中除保存一些原始森林外,大多数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抚育缓慢,森林维护生态环境功能减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涉及城市防洪排涝供水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与节水用水、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整治、河湖岸线美化绿化及水景观营造、水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建议切实加强领导,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区、县(市)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水务、发改、财政、建设、卫生、环保、林业、国土、交通、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科学规划,规范标准,保证工作有序开展。首先,要将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内容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但要与《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等现有国家政策规章制度标准协调一致,还要与其他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建立起涵盖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全过程的制度标准体系。其次,尽快建立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标准,在有关工作中切实体现以水定发展、以水调结构、以水规划产业布局的核心理念,制定管理办法,完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标准和重点工作任务。
3.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引进,强化科技支撑。第一,积极学习吸纳济南等城市在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方面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其在现代生态环保技术应用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先进经验。第二,结合我市“北国水城”、“百里生态长廊”、阿什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鼓励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加强水生态文明城市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工作,进一步明晰河湖水系连通、防洪、排涝、供水、截污治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规划布局、建设重点和对策措施。第三,进一步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从项目规划、立项、设计、投资、建设、管理全过程,统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夯实水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基础。
4.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创建进程。选取部分区、县(市),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创造良好环境,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开辟思路,积累经验。各区、县(市)和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着力开展前期研究和筹备工作,确保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5.完善机制,强化考核,保证工作落实。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节奖超罚的节水财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保证水资源费按照国家规定主要用于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目标纳入政府、管理部门、干部考核体系,保障相关工作有效落实。
关键词: 生态智慧;生态城市;意义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a consens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hina. Although the "ecological city" concept of less than 30 years, but today many of the familiar ecological ethics idea in China's ancient ecological philosophy can be found in the shadow. Ancient Chinese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unit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take account of chi, with ideas, not only for current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provide footnotes, also give its enlighten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wisdom; Ecological city;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是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的互惠共生结构。笔者认为,在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共同追求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一、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宝贵、最重要的道德准绳。“天人合一”观认为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统一,强调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主张人类应采取措施, 善待自然, 爱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的确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成分存在,但我们不能据此完全否认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爱护、尊重生态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伦理关系,摒弃傲慢态度,给予自然万物道德关怀。
以太湖为例,长期以来我们对太湖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杀鸡取卵似地过度开发利用,一味强调“靠水吃水”,只讲索取,不讲反哺,任由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排向太湖,使得太湖已不能承受污染之重。2007年5月,太湖蓝藻突然集中暴发,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这就是大自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类的贪婪作出的强烈抗议和无情报复。
近年来流行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治污模式,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确保流域及周边地区新上项目符合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要求,严控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严控污染增量,从而逐步实现水体的自我更新、自我净化。
二、加强资源节用管理,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已经认识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中,唯有遵循爱物惜物、节用有度的原则,才能获取最大的生产量,满足人类的长期生存需要,并保持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使生态系统得到最大保护,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我们应汲取中国古代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积极主动地对大自然投以伦理关爱,珍惜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利用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资源和非耗竭型资源,发展环保产业,维系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1、节约集约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管子》有“理国之道,地德为首”的命题,即治理国家的法则,是将土地道德居于一切道德之首。土地道德,简单来说就是保护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证土地的永续利用。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农学家,无不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这种主张的产生不单纯因为人口增加、耕地紧缺和小农经济力量薄弱,更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比之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人力财力的使用上,都是更为节省的。
无锡土地资源稀缺,仅有耕地200万亩,按常住人口统计,人均耕地仅0.34亩,且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良的土地道德传统,进一步提高对土地资源的战略认识,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以科学的方法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布局合理、城镇集约、用地节约发展的路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农村“三集中”,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2、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生物资源
《论语・述而》里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观点。孔子主张用竹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是因为他认识到:用网捕鱼固然可以一次性捕捉到更多的鱼,然而鱼无论大小都会被一网打尽,射杀巢宿的鸟虽然能带来眼前利益,但同时也牺牲了远期利益;用渔网捕鱼,射杀巢宿的鸟,会破坏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资源枯竭,使靠捕鱼狩猎为生的百姓彻底失去生活来源,是一种不仁的行径。
无锡市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1.4%,无锡拥有太湖水面面积的30%,水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水产资源将很快耗尽。令人欣慰的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生态道德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在今天已受到普遍重视和实践发展――有关方面规定太湖每年实行为期7个月的春夏季禁捕期,太湖常年禁渔区全年禁止渔业捕捞生产作业,以保护、增殖和科学利用太湖渔业资源,维护水生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3、加强资源循环,促进废物利用
在解决蓝藻、淤泥的处理难题上,无锡动足了“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的脑筋:在沿湖地区规划建设藻水分离站,采用藻水高效快速分离和藻浆脱水核心技术,对打捞上来的蓝藻进行高效规模化处理,既减少堆场压力,还可变废为宝,制成优质有机肥和发电原料;通过运用粉煤灰、废石膏等工业废料为主组成的固化材料,对淤泥进行固化,使固化的淤泥满足工程填土、公路路基、堤岸护坡、营养栽培土、农业用土等需要,不仅能避免河道湖泊清淤产生的淤泥再次造成环境污染,还能解决建设需要的大量土方。
城市垃圾被誉为“城市矿藏”,是唯一在增长的资源。关于垃圾处理,通常的办法是填埋和焚烧,而填埋处理存在二次污染的危险,并受填埋场地限制。目前无锡已确立了生活垃圾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原则。但焚烧处理对垃圾低位热值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垃圾都可以焚烧。垃圾中可利用资源被销毁,是一种浪费资源的处理方法,即使回收热能也只能做到废物一次性再生的目的,无法实现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焚烧产生的大量烟气,带走的热能又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产生的烟气必须净化,净化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焚烧产生的残渣还必须消化。对此,可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垃圾处理工厂,对垃圾进行回收再生等综合利用,从消极地局限地销毁垃圾阶段,走向积极、合理地利用垃圾的新阶段。
三、尊重和运用生物链,重建生态平衡
我国古代很早就知道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生物链知识,如在池塘边种桑树,用桑叶养蚕,蚕的粪便倒入池塘养鱼,鱼的粪便就肥了塘泥,塘泥又挖出来养桑树……各种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关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没有人类的无知干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改造自然,大自然会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发挥生物链的作用,维系生态平衡。
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鸟集。在极度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淮南子》里的这句话,常常被我们用来强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招商引资的重要性”。而我们却一度忽视了“水积鱼聚,木茂鸟集”的本来含义――要想得到鱼,首先得治理好水域,要想引来鸟儿栖息,必须得先种树吸引它,反过来,鱼翔鸟栖,又会促进水清木华,由此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水积鱼聚,木茂鸟集”,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用生物链进行生态修复的思想,对于我们重塑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