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金融发展趋势

现代金融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金融发展趋势

现代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文献综述

学者封凯栋(2013)就产业升级中的核心问题展开研究,该学者以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该学者发现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活动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关系,从而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深入发展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提出了自己富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学者刘宣祥(2011)就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展开了具体研究,该实证对象以云和县木制玩具产业集群作为具体实例展开。该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主要以低成本、低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集群面临许多挑战,急需通过转型升级来赢得发展新优势,打开发展新局面。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云和县木制玩具产业作为具体实例展开分析,对其在具体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所面对的金融支持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学者蒋文怀(2013)就我国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展开了具体的研究,认为先进制造业在我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工艺水平等制约,却伴随着它出现了自主创新不足、综合效率偏低、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内资的行业主导力不强的发展态势。该学者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两种业态融合规律

本文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对两种业态融合的规律进行理论论证,这里所说的两种业态分别是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理论论证的方法采用最优化分析角度展开。

对于上述两种业态,本文认定现代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先驱产业,也就是说只有现代服务业的产生以及对应的服务提供,才能保证先进制造业的平稳、顺利发展。对于上述每一种业态,我们认为其直接投入要素均只有两种,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由于先进制造业的前驱业态为现代服务业,从而导致其投入要素一共有四种,分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资本、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资本、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同时考虑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沟通效率、传输损失,我们在此引入冰山系数,作为衡量两种业态之间的保真系数。基于以上约定,上述两种业态组成的小循环经济体的目标就是追逐其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约束下,我们可以将上述约束行为转化为最优化模型,具体如下公式所述(参见公式1、2):

(1)

(2)

说明:变量L1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α1;变量K1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资本,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β1;变量Y1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直接产出,其对先进制造业的贡献系数为γ2 ;变量L2代表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α2;变量K2代表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资本,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β2;变量Y2代表先进制造业的直接产出;变量θ代表冰山系数;变量A为资本投入的总约束;变量B为劳动力投入的总约束。

对于形如公式1和公式2所确定的产出最大化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拉格朗日条件极值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的处理,我们在此得到了其如下解(参见公式3):

(3)

对公式3中的两个等式进行求解,即可得到下式(参见公式4):

(4)

这说明在两种业态的经济体中,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资本配置、劳动力配置要符合上述公式(公式4)所述的要求,才能达到理论最佳值。仔细分析公式4中的配置系数,我们不难发现:就资本配置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先进制造业的资本贡献系数增长速度高于现代服务业的资本贡献系数的增长速度,那么先进制造业的资本配置总量就应该逐步提高,才能够实现最佳产出;反之,则应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资本配置,才能实现最佳产出。同理,就劳动力配置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贡献系数增长速度高于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贡献系数的增长速度,那么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配置就应逐渐提高,才能实现最佳产出;反之,则应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配置,才能实现最佳产出。而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制造业的资本贡献系数和劳动力贡献系数均对应地高于服务业的资本贡献系数和劳动力贡献系数。

与此同时,我们分析先进制造业与冰山系数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到下式(参见公式5):

(5)

只要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产出贡献系数大于零,就必然会导致先进制造业的产出是随着冰山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按照冰山系数的理论定义,随着冰山运输距离的增加,冰山系数逐渐降低,这足以说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越发紧密的融合趋势。

综合公式1至公式5的分析结果,我们基本可以明确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业态融合的必然趋势。下文结合上述分析,对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动因与趋势性进行具体的研究。

从珠三角地区实际发展展开两种业态融合研究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珠三角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我们首先对该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扎实的调研,从而获得了研究所需的数据,将其汇总,得到表1。

从表1中的数据较难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变化特征,故我们采用数据拟合的方式将离散数据转变为连续数据,并通过对应的连续曲线将其表出,从而得到图1、图2。

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珠三角地区工业产业的发展自199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至2000年,在此阶段工业产业增速与第三产业增速基本保持相当。第二阶段为2000年至2002年,工业产业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增速。第三个阶段为2002年至2007年,工业产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第四个阶段为2007年至今,整体看来,工业产业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增速。纵观整个观察周期,工业产业增速和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出现迅速下降的趋势,且在局部年份的增速已经接近于0。从图2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就业总人数呈现出类似倒置的V字形变化规律。倒置的V字形的最低点分别位于其左右两侧,分别为2001年和2011年,就业总人数增速降低到2%左右;就业人数总量的增速最高峰出现在2005年,最高峰值为14%左右。结合图1和图2可以清晰地看出,珠三角地区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来解决产业发展举步不前的尴尬局面。

按照前述理论分析研究的结果,产业发展必须是动态的发展和动态的协调。结合到珠三角地区而言,就是在边际产出逐步降低的现实压力下,通过创新、引进先进制造业来优化、替代现有的落后制造业,来提升边际产出能力,与此同时按照前述研究确定的动态协调机制,对与先进制造业相对应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宏观的配置或者优化,以使宏观经济的整体产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直至最大化提升。在这一具体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产业转型下的业态融合。具体如下:以深港澳经济圈为依托构建新的产业集聚区,进行业态的融合;以扩大内需为背景展开外贸型企业的转型服务,进行业态的融合;以西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为时代背景,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于第一种方式,重点是抓住深港澳经济圈发展的时代机遇,以珠三角地区为一个整体,承接深港澳经济圈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服务业发展机遇、现代制造业发展机遇,利用港澳地区尤其是香港地区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这一特点,加强与其沟通协调,逐步提高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制造业能力。与此同时,面对香港地区生产成本较高的现实情境,利用珠三角较为低廉的劳动成本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对于第二种形式,要充分利用珠三角已有的出口产能优势和技术优势,将出口产品进行有效地转型升级为内销产品,从而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滞销缺口由国内充足的内需需求缺口来填充,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接续发展。对于第三种方式,积极利用本地区具有多年成熟的工业生产和工业管理的优势,以及与香港毗邻的地缘优势,多渠道、宽口径引进多种人才来珠三角创业发展,实现珠三角地区落后产能的优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前述理论研究所得的协调机制,即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有机、动态协调发展机制,由此才能保证产业转型、升级效果的最佳化。

结论

本文选定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具体对象展开实证研究,对珠三角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获取了其发展的关键数据。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该地区产业转型的紧迫性进行了论述。随后,就珠三角地区如何进行产业转型,以及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具体融合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三条富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封凯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J].宏观经济研究,2013(2)

2.刘宣祥.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探讨―以云和县木制玩具产业集群为例[J].浙江金融,2011(8)

现代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系设置要适应复合型理财人才培养目标

的需要。随着宏观金融向微观金融转变,

现代金融业在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服务手段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态

势。高等院校要从大众化教育理念出发,

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培养能力型就业人

才。高等院校金融学课程体系改革应适

当减少理论型和管理型的课程,增加务

实实用的理财服务型课程。

[关键词]课程体系;金融学;高等院校

随着现代金融业发展,高等院校金

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理财型人

才,亟待进行调整目前的课程体系。笔者

在此以西方金融理论由宏观金融向微观

金融转变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

教育转变以及现财服务业的迅速发

展为依据,探讨高等财经院校金融学课

程体系设置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高等财经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作为普通高等财经院校,金融学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着教材体系的

设置。这也要求我们首先要认清金融业

发展的新趋势。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

融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处于领先地

位,金融业的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服务手段日新月异。现代金融业发

展表现出新的态势:一是金融业转向虚

拟化;二是混业经营模式已成为金融业

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是银行表内业务转

向表外业务;四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金

融创新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五是

金融业国际化程度将不断加强;六是现

财服务业发展迅速,专业型理财人

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要求高等院

校金融学专业亟待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21世

纪是金融经济时代,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金融资产规模将迅速扩大,理财将成为

现代经济生活的核心。而受传统观念的

束缚和旧的课程体系以及师资状况等因

素的制约,高等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

标仍然徘徊于宏观管理型。这显然不能

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

高等院校大众化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

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已经深入社会

经济的各个层面,大众化理财人才呼之

欲出,而且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2.现代复合型理财人才是金融学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普通高等财经院

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未

来,根据自己的实际因校制宜,以培养现

代复合型理财人才为目标。这是金融业

转型的客观要求。所谓复合型理财人才

是指以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为基础,

熟练掌握专业理财知识、具有实际应用

能力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能

同质化,应有自己的特色,即管理型人

才、服务型人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人

才。现代金融服务业,个性化服务需求不

断增加,所以,人才培养目标也要个性

化,注重实际应用。

总之,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

系设置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

础之上。

二、高等院校金融学课程体系改革

是大势所趋

1.金融业转型的客观需要。20世纪

80年代,西方金融业已经实现了由宏观

金融向微观金融业的转型,其主要标志

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理论上,宏观金融理论逐步转入微观

金融理论研究。宏观金融理论研究主要

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理论、

金融中介理论和宏观金融风险与监管理

论的研究。微观金融理论注重金融市场

和金融创新的研究,现代证券组合理论、

资产定价理论迅速崛起,尤其是金融工

程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业的开始。在金

融业发展的实践方面,西方银行业实现

了由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的转型,由间

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脱媒现象导致

西方商业银行表内业务迅速转向表外业

务,现代金融服务业开始。同时融资方式

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资本市场

融资迅速证券化。上述现象,标志着现代

金融业理财服务时代的到来。这给金融

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压

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

规模迅速扩张,毕业生就业高峰已经到

来,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所以,高等财经

院校必须正视现实,以大众化教育的基

本思路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市场、

面向就业,培养大众化需求的实际应用

型人才。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产

品的“特殊工厂”。课程设置就如同生产

设备,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就生产不出

畅销的产品,同样,没有好的课程设置体

系就无法培养受市场青睐的人才产品。

3.市场呼唤理财人才。随着银行业

的由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转变,资本市

场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项直接融资转变,

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大众化理财时代到

来。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需要理财专

业知识和复合型理财人才。熟练掌握理

财专业知识既可以独立谋生,又可以在

就业市场上显现出竞争优势。因此,金融

学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适应培养理财型人

才目标的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理

财型人才需求规模越来越大。我国金融

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服务水平、金融产品开发和金融市场有

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理财服务型人才将

会大有用武之地。

三、金融学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现代金融服务业的需要,金

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

1.树立微观金融意识,摒弃原有的

课程体系设置思路。长期以来我国业界

人士对金融的理解强调其管理职能,而

且注重宏观方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把

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

等课程摆在重要地位,在师资配置、课时

安排上花费大量资源。这显然有悖于现

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现代金融业发展

需要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金融创新和

金融资产的管理,特别是金融工程,需要

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所以现代金融要

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树立服务意识。由于

经济社会的发展,理财越来越成为现代

经济生活的核心,理财成为财富扩张的

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尽快适应现代金融

发展的需要,加快金融课程体系改革的

步伐。

2.完善金融学课程体系。我国高等

财经院校金融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

源于国家教育部金融学专业设置的框架,

管理型金融课程居多,如货币银行、中央

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和国

际金融等。而理财服务型金融课程还较

少,如公司理财、家庭理财和投资银行

等。这些要求我们根据高等财经院校金

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加大力度调

整课程体系。首先,打破原有的课程体

系,尽量减少理论性强和管理型课程的

设置,大力引进理财服务型课程。大刀阔

斧地进行课程重组,减少重复,压缩宏观

金融课程的课时量。同时,增加理财新课

程设置,增加课时量,加强师资队伍建

设。其次,对于课程内容陈旧过时的要及

时更新,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具有先进

性、实用性的新教材。

3.建立健全金融学教材优化更新机

制。目前高等院校金融学教材优化更新

机制不健全,管理型和理论型的教材较

多,而务实的理财型教材较少。难以适应

金融业转型的需要。有些教材内容已经

陈旧,涉及到当前金融发展趋势的最新

内容越来越少。由于教材体制和机制的

不健全,一些管理型教科书长期垄断金

融教材市场,不能及时更新内容,跟不上

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管理层加大

力度调整目前不合理的金融学教材管理

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优秀教材脱颖

而出,特别是理财服务型教材。

[参考文献]

现代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plans, a professional goal to achieve effective prote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needs to strengthen practical capacity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finance professional to strengthen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proposes the thought of fin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reform.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

Key words: finance professional;practice train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176-01

0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一项艰巨任务。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障。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高[2001]4号)中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文科学生要按专业要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根据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状况,结合实际,笔者认为通过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理念,创造具有特色的金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应用实践能力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也对教师,特别是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技术工具和相关的描述和分析手段。 这就会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2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可行性

2.1 金融学课程微观化趋势对实验教学的要求20 世纪50 年代之后,金融学开始向现代金融学转型,其特点就是金融学越来越微观化、实证化、技术化、工程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其理论核心部分成为现代经济学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专业更多是培养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大,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金融学人才培养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2.2 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对实践教学的要求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金融学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作为复合型的现代金融人才,必须能适应高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把握金融业发展的技术特征,有效地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金融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赋予金融实验课程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①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②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通过实验室的模拟教学,加深学生对数理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对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了顺应金融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趋势,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各种金融工具,并收集。处理各种经济信息。这样,对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日常的金融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情景模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

3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3.1 充分利用学校的经管实践中心进行模拟教学强化定量分析的课程,引入金融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数量模拟分析软件,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案例教学金融学专业课程往往业务性较强,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有关课程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经典案例和最新信息;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以作案例分析、提交分析报告(甚至由学生独立编写案例) 的形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互动,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3.3 实施开放式教学它的特点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开展这方面教学活动。

3.4 聘请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与传统的一门课由本校的一位教师授课的模式不同,一些金融课程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校外的业内人士授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较强的业务课程。这样能使学生及时了解金融业的动态发展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聘请专家举行讲座,了解学术动态,增强学生与金融现状的紧密感。

3.5 利用外部资源,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充分利用与金融机构联合 建立金融人力资源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 通过实习基地锻炼我们学生的实践感性,通过实习让金融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课题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

[2]课题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现代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模式;证券行业;金融领域;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financial industry and more and more complex connotation,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is gradually complicate.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et finance, Internet economy mode has become the future of modern financi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has been attracted by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Meanwhile, the Internet economy mode forming also has impac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and gradually appeared.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should make a reform to tak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and develop deeply the new securities markets to create a new development situation; actively expan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new Internet economy and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mode, so as to improve i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modern financial market.

Key words: the Internet economy mode, securities industry, financial field, influencing factor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呈现出现代化发展趋势,但是,证券行业受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其发展速度以及成长模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表现在效率与透明度方面,且交易成本太高的缺点日益显著,以此为背景,为了更好的推动证证券服务的发展,互联网经济模式开始进入到证券行业,最大程度的促进了证券行业的更新。

一、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概述

(一)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定义

互联网经济模式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借助网络移动通讯设备完成技术开发以及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资金融通。

互联网经济模式是将互联网中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包括“平等”“开放”“共享与协作”,应用到传统金融模式当中,从而形成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的经济模式相比较传统的经济模式更为广泛,其中包括第三方支付系统、P2P网贷以及开放性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

(二)互联网经济模式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因其自身特点,可以依据此划分出多种经济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金融理财产品的的网络销售。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固定性的理财产品逐渐转进入到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当中,其销售方式也开始打破传统的“面对面”销售,逐渐转变为一种网络销售[1]。保险系列的理财产品是我国最早进入电商平台中的理财产品,自我国2012年开始,多家银行就开始自行开展信托、基金产品,并注重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产品的扩大化销售,紧随其来的是理财产品网络商城化,即出现了大量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如东方财富网中的基金代销就是典型类型。

第二,第三方支付系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中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通过相关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第三方支付系统每年以翻倍的速度扩大,到2012年末,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已经超过了30000亿元,同比上一年度增长率超过了75%。

第三,P2P网络贷款,即Peerto Peer Lending,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技术基础之上,个人通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互相借贷薪给,其中以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公司作为中介平台,为借款人以及出资人提供融资平台[2]。P2P网络贷款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与便捷性,相比实体性的网络贷款平台更具有透明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在互联网上存在的网络信贷平台已经超过了2000家,其中活跃的网络平台超过200家,在2013年年底,网络信贷的成交量达到了200亿元。

第四,众筹融资行为,即Crowd Funding。该种行为是指融资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将实体项目公开赢得投资人倾向后开始融资活动,每位投资人可以借助少量的投资金额从融资者处获得相应的股权,作为经济回报,即Returnon Equity。相比较P2P网络贷款,该种网络金融互动模型更加倾向为一种股权关系,如较为出名的众筹公司:Kickstarter。众筹融资行为的出现对资本领域产生了深刻格局影响,并引引导了新一轮的企业格局变更。

第五,金融大数据供应链。现代互联中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数据容量巨大,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信息流,不仅技术与数据具有较高的效率,且内部也包含着较为明显的风险控制优势。阿里小贷就是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截止12年第,已超过为13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二、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对证券行业的价值实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经济模式中存在明显的虚拟性,为证券行业带来了快速的价值创造,打破了传统的证券行业中所存在的固有价值,导致其价值出现扩张趋势[3]。此外,互联网经济模式也引发了证券行业中交易主体以及交易结构潜移默化的改变,保证了证券金融业务的民主化,并引导证券交易的价值以及实现方式走向透明化与自由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证券行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并使中间成本逐渐透明化,它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公开性,将原有隐藏在证券体系之后的不对称以及倒金字塔型的信息全部转变为平面化的信息内容,这样,个体就可以借助相应的技术完成对信息的整合,在自由的信息资源中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是互联网经济模式对证券行业最为明显的影响,该种模式的发展最大程度的扩展了证券行业的边界。在网络平台上搭建交易平台正是证券行业走向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开端。在此基础之上,社交网络、第三方支付等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大数据时代,并形成了数据价值,使遗传算法、行为分析理论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成为了可能,并引导数据成为金融发展的战略资源。未来证券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之上挖掘更多的价值,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经济模式,深化对用户资源的挖掘。

(二)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对证券行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其“渠道革命”

证券行业与互联网的加速融合,可以帮助证券商拓展传统的营销渠道,优化现有的财富管理模式,并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并扩展服务边界。同时,网络开户与产品销售导致证券商的地域分配的优势逐渐下降,其佣金率开始明显下降,新型产品的地位凸显出来,这将迫使证券业务通道开始转向信用中介方向,并逐渐形成现财业务终端。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经济模式促使证券商主要借助网络体制完成业务发展。客户的基本诉求逐渐成为证券电子市场发展的核心,并愈发注重证券市场的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与个性化。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要求证券行业也要随之改变,并不断适应互联网金融需求,从传统的以通道中介定位转变为客户需求定位为核心,这样的转变从本质上改变了证券公司发展模式的变化,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意在为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包含融资、投资、理财为一体的服务金融体系,保证在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带动下保证证券行业的现代化发展[4]。

(三)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证券行业中所包含的金融中介功能

Mishkin在上世纪末期提出,金融中介的存在并不是偶然因素的聚合,而是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其中蕴藏着两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包括:金融中介承担了一定职能,内部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经济规模,并包含着非常专业的技术知识,融资双方可以借助金融中介降低资金融通中所需的交易成本;金融中介承担了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可以借助自身的功能帮助融资双发缓解因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互联网经济模式与证券行业的融合,促使交易双方所承担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而相应的证券机构所发挥的资本中介作用也开始出现弱化趋势。保证了未来股票、证券交易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如Google在上市时通过投资银行进行相应的上市服务。

(四)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加剧了金融市场中证券市场的内部竞争

互联网经济模式为证券行业带来了优质化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在本质上改变了资本市场中所存在的竞争格局,随着我国自由市场的逐渐成熟,这种竞争模式会表现的更加明显。首先,互联网技术降低了证券市场中所需要业务成本,这样扩展了证券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户;其次,互联网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证券业务模式,催生出网络经纪人,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导致行业内部竞争更加剧烈;再次,以现代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证券行业开始引进客户资源、数据信息等,从而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

三、在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影响下证券行业的发展

因此,在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影响下,证券行业应该进行进行发展性改革,才能促进证券行业的深入现代化发展。

一方面,应该以技术发展为核心,深入发展新型证券市场,创建一种新的发展形势。首先应该结合证券市场的内涵,结合交易产品的实现变革,并对传统的证券业务提出变革性要求,其次,在技术持有的基础之上,提供管理支持,保证技术应用可以在可管理的范畴内运行,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推动整体证券市场的发展。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型互联网经济与证券行业的融合,促进其衍生出新的发展模式,尤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的证券发展模式,保证证券市场的持续性发展,在短期内加速互联网与金融服务的融合,保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网络交易平台,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证券行业业务发展以实体营业部为中心,并创建一种可实现线上线下互通的发展样式,将此扩展成为一种标准化、大众化的管理模型。此外,在业务模式转型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新的交易产品,可以将财务管理产品扩展到对冲等产品行列中,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现代超市化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经济模式的成型对证券行业的影响表现为多个方面,推动着证券行业朝向现代金融模式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证券行业必须根据互联网经济模式完善自身,才能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龚映清.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11(21):121-123

[2]刘建玲.论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21):152-153

现代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体系中国

1.呆坏账水平高。2003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下降,尽管如此,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贷款,事实上不良贷款蕴涵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2月12日公布的200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状况报告所公布的数据显示[1],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偏高。

2.信贷投放过快。应该看到,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仍然高涨。因为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2]。从贷款的结构来看,投资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仍较大。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3.流动性问题。当前,长期的流动性问题,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城乡居民的短期存款,而资金投放却主要是一些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政府债券、住房贷款等。这是一种不太合理的金融现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的良性发展。

4.房地产带来的金融泡沫。在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外资银行的竞争以及商业化经营的压力,各大银行都在争抢高回报、低风险的客户,而房地产信贷一向被看做优质客户,信贷风险较少,导致银行近年对房地产的贷款额大幅上升[5]。当前比较突出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真正自有资金往往不足30%,发展商“出地”、银行“出钱”的情况严重;二是一些分阶段连续开发的大型楼盘过度开发形成风险;三是银行对贷款的监控不力,信贷资金被挪用,从而形成风险;四是房贷、车贷等项目贷款条件放松,消费者违约现象增多,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房地产二级市场不活跃,房产预售、未完工房屋交易预期价格水平上涨,收入预期不合理,都推动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高,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积聚。这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脱节,如果不加以控制,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5.信用体制不健全。2002年,中国颁布了银行业新的《信息披露准则》,信息披露水平和行业透明度有了相应的提高,但中国商业银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以来遗留的一些特性,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存在有较大的差距,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观,尤其是涉及公司内部经营、个人收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比如,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在前几年被认为是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较高的优质项目,但近期频频发生的违约现象正在改变这种观念。一些消费者购买多套住宅以至发生偿还危机。继2003年银行业公布车贷黑名单以后,2004年银行业又公布了房贷黑名单。这种事后惩罚往往难以弥补银行业的损失,客观上也加重了银行业的风险。

6.金融风险意识欠缺。从中国的金融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破产倒闭的先例,我们没有巴林银行教训,没有日本兴业银行的遗憾,更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于是社会各业中,对金融风险的危机意识很是淡漠,如为追求高息收入,高息集资,高息吸储的现象不断出现,甚至还存在着抵押房产,贷款炒股,置风险于不顾,盲目出资,这些都使金融风险的积存和滋生提供了养分。

1.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防范于未然。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的各种隐患,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体制创新力度,紧跟现代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健全现代金融制度[3]。这不仅关系到世纪之交中国金融能否安全、高效、稳健运行,而且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中国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不论是在资金、规模,还有金融创新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虽然,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位居世界500强之列,但是在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回报率方面远低于国际水平;中国证券和保险机构与外资机构相比差距更大。因此,第一,我们要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体制,形成与开放环境相适应的竞争能力。第二,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中国现代金融教育体制,下大力气加强现代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第三,逐步组建几个实力雄厚、经营多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金融机构。

2.市场开放稳定有序,避免强烈冲击。中国还处于经济转轨阶段,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有效建立,诚信意识、内控机制、激励机制、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要有目标、分阶段、审慎有序地进行,既要积极、稳妥,又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做到趋利避害[4]。要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避免对外开放过早过急,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尤其要注意防范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资本市场的放开尤其要谨慎,因为对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限制,往往是国内金融体系较为脆弱的国家抵御国际投机资本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本市场一旦放开,再要完全管住资本项目是相当困难的。

3.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保证金融市场稳定。随着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涌入中国,对中国金融监管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要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健全监管法规和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金融业的综合监管。第一,要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确立内部监控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各级金融机构必须经过授权才能对相关业务进行处置,未经授权不能擅自越位。要实行分工控制制度,确保授权授信的科学有效性,建立对风险的局部分割控制。第二,进行金融业行业自律建设。要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检查,包括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要对成员经常性业务予以监督,包括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第三,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要完善金融立法,以规范各种金融业务的运作。央行及金融监管当局要强化金融执法的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的相关法规,建设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第四,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要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银行的清偿力;要提高呆账准备金比率,充实风险准备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建立国家专门的金融危机防范机构,统一权限,协调行动,以便在危机发生时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完善援救性措施,对遇到临时清偿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紧急资金援助[5]。另一方面,中国要改变单向内调的管理策略,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政策和手段,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一致,争取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先,监管政策的覆盖面应既包括国内金融业及国内金融业的国外分支机构,又要包括本国境内的外国金融机构;其次,监管的内容要适应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应成为中国监管当局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最后,对金融风险的监管手段应该比照国际标准,监管法规和各项会计、审计制度均应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