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空间规划

城乡空间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空间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空间规划

城乡空间规划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以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的突出特点为背景,分析了传统的区域、城市规划重经济轻生态、重城市轻乡村的情况,以及“自然优先”的“反规划”方法在现阶段实施的客观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从“中立”的视角,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相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并指出其具体的融合点为空间管治规划.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压力和对土地的需求更加强烈.如何做到一方面保护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另一方面仍然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新时期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所面临的挑战.

1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将生态规划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在生态目标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y.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就是针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和生态建设的迫切性,侧重从生态(尤其是自然生态)的角度来探索作用于空间规划的理论Cz7.本文所指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生态规划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应用生态思维和生态学理论,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共进的物质空间规划,是一种落实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虽然引进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很多,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在某种意义上,导致生态规划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弱势”地位);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留出大片的绿地作为纯粹的自然景观;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又使得生态空间时常受到蚕食和冲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特点,不断探索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我国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生态规划要求

2. 1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空间发展的突出特点

2.1.1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景观快速向城市景观演替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自然乡村景观不断向城市建设景观演替,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利用性质和生态系统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一方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规划不能对此简单的“打压”;另一方面,无限制的发展又给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带来强烈的冲击.

2. 1. 2继续支持小城镇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极快,小城镇已成为推动具有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这么多年的小城镇建设也带来诸多问题,如资源浪费、小城镇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布局,使得人工建设斑块更加分散化,自然生境破碎化,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落实难度.

2.1.3高等级公路发展迅速

近几十年,我国高速公路(高等级路网)迅猛发展,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地截断,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人为切断了野生动植物的流通路线,将自然生态区变为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孤岛,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同时,发达的交通网络也使得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触角伸向地球各个角落,人类对自然的干扰程度空前加大.

这些发展特征使得生态问题从以前人们认知的城市或乡村个体的局部问题拓展到涵盖整个城乡系统的地区问题.此时,不是一个城市进行生态规划与建设就能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的,二流的 区域环境孕育不出一流的城市环境,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统筹城市、乡村和生态空间协同共进.

2. 2生态规划必须同时满足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需要

2. 2. 1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仍然要贯彻此精神(3].我国 城市化、工业化才处于中期阶段的前期,在今后相当 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仍然是各级政府的要务,限 制经济发展的生态规划是不合时宜的,也是难以落 实的. 2. 2. 2保护特珠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空间

目前,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的控制角色逐渐淡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力量更加强大,此时生态规划必须能够强有力地保护区域内不可替代的生态资源,并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优化生态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3传统区域、城市规划在生态方面的缺陷

受工业化时期经济建设压倒一切的思想影响过多,我国传统规划体制主要是针对城市的,或者是以城市为核心而展开的,并且主要以中心地理论、区位论、增长极等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而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以发展为重的规划方案在地方政府还是具有一定执行力度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偏重发展的规划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生态规划在空间的落实情况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情况是,生态规划被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牵着鼻子走,为了总体规划内容的完整性,所做的生态专项规划也只是“有名无实”的附属品.甚至很多规划中,总体的城镇建设扩张、产业布局方案已经形成定论,要生态规划从生态环境容量等方面来为总方案提供支撑.另一种情况是,生态规划傲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区域、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虽然应用一些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进行区域、城市生态空间优化,但是由于其对发展的限制,勾画的完美图景根本得不到实现.

4自然生态优先的“反规划”方法在现阶段过于理想化

所谓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是应对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规划川.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建设用地对乡村景观、农业用地和生态空间均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加之传统的区域、城市规划对此力不从心,致使大范围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正成为威胁我国特别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俞孔坚为代表的景观生态规划学者积极引进欧美国家区域、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倡导“反规划”、“生态优先”的理念和方法,试图提高自然生态、乡村景观的地位,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充分尊重.

“反规划”将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一条根本性的改革出路,它从建设规划方法论转向不建设规划方法论;对规划师来说,从主要进行有计划的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转向优先制定不建设规划;从被动的因开发建设需要而进行的被动的规划,走向主动的为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4J

可以看出,“反(逆)规划”类似于空间管制,主要是针对生态战略资源的强制性保护进行控制,这种偏重于生态保护的初衷会使得实践中出现管制与发展的矛盾.其结果要么是给发展戴上“紧箍咒”,要么是“生态优先”根本无从落实.

另外,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潜力最大化,不是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谁先被规划的问题,而是两者有没有很好的协调和统一的问题.传统的先规划城市建设区域可以因为发展的需要把范围扩大化;同样“反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因为发展的压力,把非建设空间缩小化规划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的次序,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其实质是目前在我国发展仍然是主流,生态规划又与城市规划相脱节,因此缺乏实际效力,致使美好的生态规划图景终成空.

5与空间管治相结合—城乡空间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出路

不管是一味重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传统城市规划还是“自然优先”的“反规划”都是一种极端,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仍然是“发展”,只是其发展方式是节约的、高效的、可持续的).在这方面,马世骏、王如松提出的“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s],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人诊释,只是由于其规划目标体系太过庞杂,从学科体系、资料收集、规划人员出发的知识结构等都远远超出了“生态规划”所能达到的境地,以至于在城乡空间难以落实.

但是,如果精深的生态专项规划和广博的区域、城市总体规划融合为相互反馈和协商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各自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些(生态规划的时候不要一味保护,给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建设发展规划,考虑生态的需求),那么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有学者探索和研究[[n.笔者通过对规划的实践总结,结合理论的可能性,认为空间管治是城乡空间规划与总体规划的重要结合点,解决空间管治(其实质是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的意志体现)和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各自为政的病疾,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调.

5. 1规划原则

5.1.1整体性原则

从保护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要求出发,统筹城乡空间生态保护区体系,融城郊绿化、田野景观、生态用地于一体,构筑大地园林景观.芒福德特别强调区域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对城市生存的重要性,指出“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绿化环境,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而衰退,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亡的”[61.

5. 1. 2重要的生态资源首要保护原则

虽然这种方法提倡生态优化发展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下进行,给经济建设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区域内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生态战略点(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还是要强制性保护的.

5.1.3保护与发展协调原则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特别是发展初期};.从我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来看,生态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知识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既不能像《增长的极限》中悲观地主张“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增长(零增长)”;也不能像《没有极限的增长》中过度乐观,认为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会使环境污染得到遏制[s].因此,城乡空间生态规划除了使生态空间得到保障,还应该给经济建设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5.1.4景观生态学原则

在总的空间管治框架下,充分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优化城乡空间自然斑块、廊道、网络、基质等景观生态要素的空间格局;尽可能通过廊道的规划与建设将相邻保护区连接起来,在穿越生态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上建设动物通道,防止生境破碎化,维护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 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空间确定的方法—经济敏感性和生态敏感性盛加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变化的适应能力一般选用对区域开发建设、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植被、水 系、坡度、高程、农田等自然生态因子作为生态敏感 性分析的主要影响因子,并按重要性程度划分等级, 赋予分值,进行叠加,得出综合的自然生态敏感区划.生态敏感性越高的地区越需要保护,不适合经济开发建设.

经济敏感性的实质是对投人产出的分析,主要是指在相同的经济投资、资源占用的条件下,预期带来的经济增长,经济敏感性愈强的地区开发的潜力愈大.经济敏感性分析的指标一般可以选择经济实力基础、产业基础、城镇建设基础、交通区位条件等因子,分级赋值,进行叠加分析.

根据生态敏感分区和经济敏感分区(发展潜力分区)协调生态保护空间和城镇建设、产业空间的协调,结合一般的生态目标(生态总量平衡、重要生态资源得到保护、建设空间隔离带等)进行总体空间管治规划.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下,再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区域生态景观格局进行优化.

5. 3生态规划与空间管治相融合的编制步骤

这种融合不是把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简单地归拢在一起,眉毛胡子一把抓,仍然是分工明确的工作组,只是他们对各专项的分析、评价、方案是要相互反馈和循环前进的.

5. 3. 1生态调查

生态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翔实的资料是全面掌握区域内重要生态资源、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演替过程分析等工作的关键,其重要性勿庸置疑.但是,由于我国近几十年一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实际规划中,经济发展资料往往比较充裕,而自然生态资料显得匾乏和不成系统.因此,生态调查往往需要反复的补充调查(调查目的逐渐明晰,需要的资料逐渐具体化),需要书面资料搜集、政府工作人员座谈、当地高校相关研究所座谈、当地居民调查等多种途径.

5. 3. 2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对区域内生态演替过程分析、重要生态资源识别、生态敏感性分析等,以了解和认识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该过程为区域重要生态资源强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空间管治提供参考、也是最终的城乡空间生态优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5. 3. 3经济分析

主要是经济敏感性分析,以便确定哪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最大、投资回报率较高,不仅能使经济 发展相对集中(避免遍地开花式的、高投人、高消耗、 低回报的随意建设与开发),又能使经济集中在效率 制高点.如前面所述,经济分析如同生态敏感分析一 样选取一定的指标,在空间上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区 域经济敏感分区图,为空间管治规划提供直接依据.

5. 3. 4空间管治区划

主要是结合生态敏感分区与经济敏感分区,作出城乡空间总体管治分区.其中在生态分析与评价步骤中确认的重要生态资源,在这里要首先强制性作为生态保护空间.

5. 3. 5生态规划

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之下(注意,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简单的服从于发展,空间管治本身已经充分结合了区域内重要的生态资源以及生态敏感分区),应用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原理对城乡生态优化发展做较为系统的规划设想.

5.3.6融入区域、城市规划

从前面可以看出,生态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其灵魂已经融人了区域、城市规划,与经济、建设空间是相互反馈和协调的,在最后把规划成果(也是表现形式)融人总体规划中,完善总体规划成果的内容,便于城市管理者执行(图1).

5. 4城乡空间生态规划落实的政策引领

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对生态规划实施的保障体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必要创新现有的规划实施体系,针对性地建立生态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使生态规划实效得以保障[2].本文所提倡的以空间管治为结合点,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方法,亦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作为支撑,引领全区域不同行政主体、产业与生态、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

5. 4. 1政绩考核差别化

传统的政绩考核强调“GDP至上”,如果继续如此,势必会造成各个层次的行政主体都在大搞工业,形成遍地开花式的污染;从全区域城乡空间高度划定的生态保护用地也会受到冲击.因此,要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同功能定位的行政单元其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有所不同.

5.4.2生态环境准入门槛差别化

根据不同空间主体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意向,通过规定性政策限制和税收差别引导两种方式,实行差别化的生态准人门槛.

5.4.3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因生态保护用地、农业空间可以优化周边建设空间环境从而使其增值,但现行价格体系下绿化、农业本身的经济收益相对低下.所以,需要对生态、农业和各类建设空间采取差别化管理,如采用税收、财政、直接补贴等手段,使建设空间收益的一部分反哺绿化、农业等.

城乡空间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需求等级;竖向分层;地下化

[Abstract] The special planning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attached to the ground and is a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Through sorting out and assessing the resources of underground space, analyzing and concluding the problems in the utilization of the current underground space, this plan, combini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mainly explores the compiling methods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Key words] compiling system of underground space plan; demand level;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underground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各地城市发展面临“用地、交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空前压力,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地下空间的有效拓展,南昌也不例外。未来20—30年,伴随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投入,以地铁为发展轴的地下空间线性开发结合地铁站为枢纽的综合节点开发,必将带动整个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成。目前,面对市场对轨道站点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热情,我们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手段和政策依据。迫切需要制定符合城市发展阶段需求的地下空间利用战略方针及应对策略。

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作为南昌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课题,根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侧重方式方法与宏观策略层面的研究,促进地下空间编制和管理系统形成。

2 现状发展趋势与特征

2.1地下空间发展趋势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以日本1930 年建设地下街开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从原来以功能型为主,转向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具有大型化、网络化、集约化、深层化、法制化、超前性等发展趋势。

2.2南昌市地下空间发展特征

第一阶段:2010 年以前属于自然发展阶段,没有保护和规划概念,主要以地下配建为主,少量的地下商业开发为辅。

第二阶段:2011年轨道建设起步,未来地下空间发展将表现为复合化利用和加速阶段急需要地下空间规划指导。

当前,地面规划体系完善,各个层级控制严密。但是地下空间规划体系缺失,除人防规划指导人防地下建设外,其他各个层级的地下规划编制缺失,进而导致实际建设和管理问题突出。

3 规划编制思路

3.1重视地下规划体系构建

与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南昌需要建立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框架体系,通过地下空间专项规划,轨道沿线的地下空间规划,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节点的地下空间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实际地下空间建设的摸索中不断完善。地下空间编制和管理系统 (如图1)。

3.2前瞻性规划并审慎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地下空间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开发就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地下空间的开发应该慎重,并需要强有力的控制和统一的规划指导。同时空间发展规划应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未来一定时间可能的地下空间发展需求而进行适当的空间预留。

3.3 坚持公共利益优先,交通及基础设施优先

地下空间应优先用于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地铁、地下市政管线、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停车设施、地下人行过街等。

3.4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地下空间规划应考虑在既有政策基础、经济条件、技术水平下的实施性和操作性,考虑空间综合开发分层利用的灵活性。

3.5选取合适时机,有重点突破

选取合适时机,在重点和必要地区进行高品质的地下空间开发。必要地区是指强度饱和无法继续向高度发展或者需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如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等。高品质的地下空间可以提升城市的容量,缓解地面的压力,同时也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品质。

4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需求预测

4.1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4.1.1资源评估目的

现状评价和资源评估是地下空间规划的前提,城市资源的多少,分布区域,质量好坏,影响着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4.1.2资源评估思路

选取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容量有影响的地质条件、自然条件、地下空间现状和城市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逐项分析和叠加,对城市地下可利用资源的分布进行综合评价,并计算得出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数量。

4.1.3资源评估方法—多因子综合叠加法

对地质条件、自然条件、地下空间现状和城市建设情况等方面的因素和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可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分布(图2)。分三步:

(1)找出与地下空间资源相关的因子,分析其对地下空间的影响。共计五大类16小类。

(2)对这些因子进行分析,区分慎建,限建以及适建三类空间管制区域,并进一步细分为七种空间类别,便于识别。

慎建区: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原则上不允许地下空间开发,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除外。包括:地质断裂带等灾害性地质构造分布区域、地下水源保护区域、大型生态涵养用地、大型水体、地下已建地下空间区域、地面为高层区域,确有开发必要时,需进行专项研究。

限建区: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原则上需要论证开发的区域。包括:地面已建低层区域、小型景观绿地、小型水体、历史文化保护区。该类区域的开发,需进行单独论证。

适建区:适合地下空间建设的区域。包括:新开发建设区域、规划更新改造区域、城市小型绿地广场、道路、学校操场。

(3)分类统计,估算总资源量,以及分区资源量。并转换为有效资源量和有效建筑量。

4.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预测

南昌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进行综合,包括: 需求等级预测法、数学模型预测法、分类需求预测法。并对三种预测方法进行综合,预测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规模。

4.2.1 需求等级预测法

地下空间需求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地块区位、用地性质、地面建设强度、轨道交通建设、现状地下空间,人口状况、单位面积产出等等。通过对二十多个影响城市地下空间需求的因素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特征根大于1 的5 个因素:地面容积率、土地利用性质、区位、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现状,它们占总的74.6%[ 陈志龙,王玉北,刘宏,肖秋凤.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研究[J]规划师,2007(10).],因此规划主要对这五个要素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每个地块的规划区位和规划用地性质进行需求分级;然后,根据每个地块的需求级别和校正后的需求强度计算出每个地块的地下空间需求量,把每个地块的需求量叠加起来就得出地下空间理论需求量。(图3)

4.2.2 数学模型预测法

通过对南昌市2002-2011年地下空间开发量的统计分析,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多种数学函数的回归拟合,选取拟合度最好的数学函数,然后利用数学函数预测规划期限内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图4)

4.2.3 分类需求预测法

分类需求预测法就是对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需求进行分类预测。首先,将地下空间分为现状保留地下空间和新增地下空间两大类,现状地下空间按现状数据统计。其次,将新增地下空间分为结建式地下空间和单建式地下空间,其中结建式地下空间按照地上建筑与地上比进行预测;单建式地下空间分为地铁、地下社会停车场、地下道路、地下交通枢纽、地下市政设施、独立式人防工程等,这些单建式地下空间分别依据南昌市地下空间的实际需求计算。最后,结建式地下空间、单建式地下空间和现状保留地下空间之和为南昌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图5)

5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布局

5.1地下空间发展目标

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缓解城市用地供需矛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打造紧凑型立体城市、绿色低碳花园城市。

5.2地下空间平面布局

以规划期内的地铁建设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启动源,以城市公共中心、地铁换乘站、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及大型开放空间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

规划形成“双核、三轴、多节点”的网络化布局结构;双核:即地铁1、2号线交汇的红谷滩CBD核心和地铁1、2、3号线交汇的旧城中心区核心;三轴:即沿地铁1、2、3号线的线状发展轴。多节点:即凤凰洲片区中心、红角洲片区中心、西客站地区核心区、青山湖西岸、城东片区中心、瑶湖片区中心等多个地下空间开发重点地区。(图6)

5.3地下空间竖向布局

(1)竖向分层:浅层空间:0~-10米;次浅层空间:-10~-30米;深层空间:

(2)竖向布局

规划主要是针对地下-30米以上的地下空间。根据地面需求等级,地铁站点等级,地面用地功能等因素,分3种竖向区域:

①0~地下一层:规划为需求等级较低、功能单一、无轨道的区域,一般只开发到地下负一层,如单一的居住区,主要功能有单一的配建停车、设备用房、地下市政、地下工业仓储等。

②0~-10米:规划为需求等级中等、功能相对混合、有轨道的区域,一般可开发到地下2—3层,如商业中心等,主要表现形式为“地下停车+其它功能(商业)”,或地下停车需求较大区域。

③0~-30米:规划为需求等级高、功能相对综合、有轨道的区域,一般为两条轨道线交汇的站点区域,主要表现形式为“地下停车+商业+交通集散”。

(3)竖向控制

根据城市现有地下空间开发的竖向层次以及轨道线建设的实际情况,将不同功能的地下空间置于规定的高层区间内,合理确定:各类地下功能适宜开发深度和可开发深度、道路地下空间竖向分层、非道路地下空间竖向分层、城市绿地和广场地下空间竖向分层等。

6 各类专项布局

地下空间规划包括:地下交通、地下公共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防灾设施四类。主要是提出各类专项的目标策略及规划原则,并展开布局,找出近期建设重点。

6.1地下交通设施规划

(1)轨道交通:地铁建设时,注重站点与周边项目地下的联合开发,应尽可能同步实施。新建项目和市政浅埋设施时,应在空间上考虑未来地铁建设通道的需求,避免制约地铁的建设。

(2)地下道路:依据干线路网规划通过“地下和半地下化的方式”实现干线路网效能大提升。同时根据城区拥堵分析,进一步单独论证增加地下道路的必要性,缓解城区拥堵。

(3)地下停车设施:鼓励地下公共停车设施的开发,鼓励大型公共建筑项目除完成自身配建停车要求外,适度配建公共停车设施,并予以建设补偿;加强大型地下公共停车设施与城市换乘枢纽的结合;依托有条件的大型公园、广场、学校操场等修建;也可利用道路下方未使用的资源进行地下停车库建设;设施的建设上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市场化经营和交易,给予在土地出让、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另外,对重点区域加强停车设施地下化引导,并制定停车下地率比例控制要求。

(4)地下人行过街:在车流量大、车速快、步行流量大的道路交叉口或路段设置过街设施;中心区、景观要求高的地段、有轨道站点区域、大型公共建筑周边,优先考虑地下过街设施等。

(5)地下连通:地下连通设施规划与轨道1、2、3号线站点设置相结合,将规划站点与周边地面用地相连通。特别是在公共设施较为集中的地段,将轨道站点和公共设施用地进行地下连通,保证人流的快速疏散。

6.2地下公共设施规划

(1)地下商业设施:

要有选择性,地下空间的开发投资和运营成本很高,并非处处都有开发价值,宜选择在商业发达、开发强度大、地上无可能的区域。以及与较大规模的地铁车站相连接,人流量大,其本身孕育着较大的商机的区域。且必须满足地下交通及公共通道面积的要求,商业面积不宜超过交通设施面积。

(2)其他公共设施:在用地紧张的区域,城市一些公共职能无法落实,可采取地下化的方式实现。适合地下化的公共设施有主要为文化设施、社区服务等。

6.3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1)市政设施地下化建设引导区:包括旧城中心区、红谷滩中心区、朝阳新城和西客站等地区,以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广场、绿地下的空间综合利用为核心,市政场站先从一些简单的、投入不大的设施着手尝试市政设施地下化发展。可将10KV开关站、110KV变电站、垃圾转运站、污水泵站、燃气调压站、公厕等设施设置于地下,以解决用地紧张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同时在这些区域可设置一些地下雨水储存池,以达到缓解内涝及后续利用的目的。

(2)地下综合管沟:有利于节约地下空间资源,减少管线维修与更新对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避免出现“拉链路”的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城市正常交通秩序的巨大冲击;对于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也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经济上其费效比大于管线直埋方式,因此综合管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南昌市中心城区主要管网的分布,结合南昌市实际确定南昌市综合干线管沟的布局。

6.4地下空间平站结合规划

(1)防护格局:以轨道线网为地下防护空间的发展轴,以各级公共中心、大型重要节点及轨道沿线的地下空间作为地下防护空间重点。形成“三线、两环连五片、放射加多中心”的地下防护空间格局。

(2)总量要求,即保障各区地下空间开发总量能够满足人防所需要的地下空间总量,并有足够的转化能力为战时人防空间。根据《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的规定,对专供城市平时使用的地下建筑,制定战时使用方案和应急加固改造措施。对已建普通地下室列入应急转换和战时使用方案,可以弥补战时人防工程的不足。

(3)功能要求:应保障战时地下医院、储存物质空间等功能。注重地下疏散通道以及重要目标的地下防护空间。特别是轨道线作为地下空间、战时信息传递等联系的纽带,是生命线工程重点防护对象。

7 分期分步实施规划

(1)近期建设

结合轨道1、2号线的建设,重点开发轨道站点周边的地下空间;缓解城市交通矛盾,修建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场;改善城区环境,将可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设施引入地下,腾出地面空间进行城市绿化;加快人防工程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防护能力;有序开展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控制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有效的地下空间管理体系,开展相关政策、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南昌市轨道建设刚刚起步,该阶段的建设特征是:点状、有针对性。

(2)远期建设

继续完成轨道3号线建设,同时以片区中心为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推动地下空间 “点、线、面”网络初步形成。该阶段的建设特征是:面状、网络化。

(3)远景发展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城市地下空间网络化,地上地下紧密结合,构成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三维空间体系。该阶段的建设特征是:立体网络、紧凑发展。

规划还提出了近期建设项目安排,以及对规划编制和建设的控制引导,对下层次规划以及规划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8 结语

由于地下空间包含面广,牵涉专业部门多,同时也有许多问题不能深入研究,比如地下水文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关系,地下容积率和地下密度等指标的控制等,还需要实践中不断完善。另外应加快地下空间法制化进程,明晰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各种政策规章,包括开发有谁主导、产权归属如何、审批、安全、投融资和引入民间资本等;应建立地下空间规划的评估机制,对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安全性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这样才能保障地下空间的合理有序开发。

[参考文献]

[1]陈志龙,王玉北,刘宏,肖秋凤. 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研究[J]规划师,2007(10):

[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地下空间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童林旭,祝文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王玉北,陈志龙.世界地下交通[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于一丁,黄宁,万昆.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武汉市航空路武展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5):83-89.

[6]顾新,赵鹏林,李凡.深圳市城市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J]地下空间,2004(3).

[7]陈志龙,蔡夏妮.基于规划控制过程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控制与引导[J]. 生命与灾害,2006 (1) .

[8]陈志龙,刘宏.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Z]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晓波,注册规划师,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

城乡空间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空间规划;影响

0引言

城市综合体可以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内部空间、资源、经济等进行协调统筹,从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并且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综合体的作用,使得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规划也更加科学合理。

1城市综合体的概念

城市综合体就是丰富城市的功能,并对其内部的空间进行集约化的开发,具有开放式空间并且和城市发展充分结合的城市建筑体。与城市空间规划息息相关的还有交通、广场、建筑、商务办公、文化娱乐等等,需要和城市设计以及规划相互支撑,且这些城市要素都要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从而营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特色,使得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这就实现了城市精明增长。

2城市综合体对城市空间规划发展的影响

2.1实现合理的邻里开发与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的本质是对于城市延伸向郊区的无秩序发展制定的改革措施。总结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城市四周的土地进行保护,特别是耕地以及林地等等;其次,就是城市环境的改善,这里不仅仅指生态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再次是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最后,就是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这种提升可以带动内需,从而促进城市内部消费力的提高。对于城市空间的规划而言,邻里社区的建设以及精明增长的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资源以及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有利于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变为集约型发展模式。总而言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对城市内部的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对城市各部分的功能进行规划,使其形成有序的组织关系,并保证城市各要素能够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发挥其功能。

2.2促成紧凑型城市设计

紧凑的城市设计主要是根据城市的功能以及空间等入手,其设计内容主要包含:二维平面的城市土地规划、中心城区、居民的出行、特定具体项目的规划和三维城市风貌设计等等。与此同时,也比较侧重于城市的有限发展方式,如图1所示。就城市设计而言,紧凑型城市其突出表现为建筑分布较为密集,开发的强度很高,这就利于城市局部资源的整合以及功能的融合。需要注意是,城市紧凑型设计不单单是依据人口密度进行判定的,否则就不能实现紧凑的城市规划效果。紧凑型城市设计的优点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利用率,且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规划,避免了资源浪费,如图1所示。

图1 有边界的区域形态

图2 高密度开发形式

2.3实现城市边缘地区空间组织的有机整合

城市副中心也是城市节点建立的重点,这类地区可以对城市周边的物质空间要素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新型城市系统,保证了城市中心和城市郊区发展之间的连贯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协调性,有利于城市整体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新型城市空间关键的建立,其重点为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这是当前改善人们生活现有面貌的必经之路。传统邻里开发,常称之为TND,其最为重要的开发理念就是提高人们出行的便利性,方便群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当然,这对于土地利用以及步行系统的建设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城市空间规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邻里开发中,需要注重对于邻里社区范围尺度的把握。TND一般是根据人们徒步的平均速度,行单元的最为边界到单元中央区域的边界按照五分钟进行计算的,大多是以400米的半径范围为常规的覆盖范围大小,在这样一个区域内可以建立街道、绿地等功能片区。总之,传统邻里开发在土地的混合使用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但是对于功能空间规划的要求较高。

2.4促进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对于完善城市的整体形象,突出城市特点,保护地方文化等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性作用。因此,本文就城市综合体对于城市空间规划发展的影响分析不能仅仅片面,还要兼顾城市景观、环境艺术等的影响。在城市综合体的局部空间内,较为突出的景观设计可以成为开放式公共空间内的一大亮点,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审美品位。而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设计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可以体现出城市规划的层次感,并且营造出和谐的城市生活氛围。城市综合体的建设需要将地上空间以及地下空间进行融合,并且使其连贯,从而保证城市空间纵向开发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这种立体开发在城市的CBD区域比较常见。其主要优点是:开发强度高、功能分布紧凑、地下空间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并且增强了空间结构的趣味性,如图3所示。

图3 城市基面立体开发向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综合体对于城市空间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功能、布局、经济等等方面。当前,我国提倡发展节约型社会,这样可以加快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速度,需要以城市设计为核心,从城市整体结构、土地的开发利用等解决城市综合体以及城市空间规划中设计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朱焕彬.城市综合体建设的空间影响效应――以杭州市城市综合体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2,(6):90-95.

[2]叶冬青.本期聚焦: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及影响――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综述与建议[J].现代城市研究,2010,(7):6-12.

城乡空间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社会空间;弱势群体;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社会空间的定义

城市社会空间可以认为是城市巨系统中的“社会―空间子系统”,是将城市视为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和空间结构相统一的系统,探索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意义以及影响城市空间发展(外延及内涵)的社会、经济、制度因素。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核心领域是空间形式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1】。

社会阶层分化成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化的原因之一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和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双重转型期,其影响不断重构着城市社会空间。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城市空间资源的侵占,城中村,棚户区等现象成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表现。

二、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浅析

弱势群体的形成

经济体制转型形成的城市弱势群体:

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机制的引入以及政企分开,企业由以前的“企业办社会”到功能的“专业化、单一化”,全面为企业减负。同时住房商品化的建立,企业将职工的生活问题全面推给社会解决,轻装前进。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产生一部分人员的分流,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城市扩张所形成的城市弱势群体: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在此过程中,政府征地农民失地并转化为城市居民。由于失地居民得到的征地补偿无法支撑城市生活的最低成本,以及社会公共政策保障的不利,导致其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农民进城形成的城市弱势群体:

二元经济结构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城市居民的歧视以及政府政策的滞后,导致农民工进城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经济纠纷。成为低人一等的弱势群体。[2]

转型期中国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

政府对城市社会空间建构的决定力量:

中国作为具有几千年中央集统治历史的国家,国家是社会资源最大的支配者和分配者,在强政府的社会中,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土地金融房地产等政策与法律,对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资本的力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土地入市成为有偿使用的行为背景下,城市建设很大程度是由资本的拥有者开发商完成的。同时市场资本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很容易迎合富人阶层的需要,成为其表现社会地位身份的工具,加剧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

个人居住的选择:

随着住在市场化商品化,人们的选择自主性不断扩大。因此人们主观择居能力、偏好差异,对社会空间产生影响【3】。

弱势群体在城市区位转变中的主要威胁

居住空间的分异与隔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批租和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并由此确定和划分不同类别的居住用地,这为形成潜在居住质量不同的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提供了规划基础。

弱势群体的边缘化:

对于城市原有居民,由于城市的圈层式扩张,导致城市中心区房价不断攀升,使其无法承受,导致中国城市改造几乎都是从中心向渐次展开,从而像一只“无形的手”不断地把“弱势群体”推向城市的“边缘”。另一方面作为农民工面临的通常是“居者无其屋”。【4】

城市空间的侵占:

由于城市本身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具有优势资源的地区必将成为城市开发中的首选区位。强势阶层必将占有城市中这些优良的区位。而公共资源的稀缺性使弱势群体难以共享这些资源[5]。

总之,中国城市正处于高速的经济增长期,同时也处于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尤其是沿海大城市,全球化、市场化、阶层化、郊区化不同程度导致与加深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新的城市马赛克正在形成,单体均质而整体异质的社区空间正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特征[6]。

三、应对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的规划对策

核心价值观的回归

回归核心价值,回归其公共利益职能本质,在不同收入阶层的城市资源分配过程中,发挥公平与公正的职能,就成为规划师的基本价值取向。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空间分异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政府干预的合法性在于市场的外部性,因而在操作中必须处理好市场与规划之间关系[7]。

居住用地的混合型和复合型开发

居住混合开发源于针对居住空间分异和社会隔离,主要是强调政府和规划的作用,一方面,要政府介入房地产行业,加强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在高收入人群住区适当建设中低收入的住房,实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融合;另一方面,借助规划引导实现居住的混合,通过不同用地的适当混合布置,城市功能的复合开发提升居住人群的异质性。

对中低收入住区的特别关注

根据我国国情,城市规划可以为低收入住区的配套就业岗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用地与空间上的保障,建设符合该低收入群体生活特点、满足其基本需求。

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

城市规划应加强对城市公共稀缺资源的保护与其公共性质的保护,控制“资源蚕食”的速度与程度,如对滨水绿地的开发应保留有一定的空间以维持原有的自然风貌,尽可能保证开发空间的开放性,避免封闭性的开发项目对公共空间的蚕食与分割。

多中心组团城市结构的构建

单中心、摊大饼的城市结构易导致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土地级差规律推动着居住空间分异的不断深化。城市副中心可以分流市中心对中高收入阶层的吸引,降低高收入阶层的聚居程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周边住区的设施水平,防止低收入住区的贫困化和边缘化。城市规划应从用地性质、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等方面对副中心建设进行倾斜,加大其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均衡作用【8】。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城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活动的必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从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体现公众基本权益。

四、结语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是以问题为导向调节城市问题的,而每一项政策的实施很有可能又产生一系列其他的社会问题,这个过程是复杂而矛盾的。因此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审批、实施、评估各个阶段,都要考虑公共利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魏立华,闫小培.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动力及其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12,

[2] 金太军,张劲松. 城市变迁中弱势群体权益的公共政策保障. 城市管理,2005,第5期,

[3] 杨上广.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社会科学,2005,第10期,

[4] 吴鹏森. 中国城市住宅建设中的弱势关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3,

[5] 窦开龙. 我国弱势群体研究. 甘肃农业,2005,第12期,

[6] 李志刚,吴缚龙,刘玉亭.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 城市规划汇刊,2004,第6期,

[7] 黄晓军. 转型期我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治理. 世界地理研究,2009,3,

[8] 孙斌栋,吴雅菲 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实证分析与城市规划应对策略 上海居住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

城乡空间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国土空间规划

村庄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最小单元,但是由于城乡资源配置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上政府扶持政策的倾斜,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呈现出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而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对于优化乡村空间资源结构、协调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村庄的国土空间规划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1国土空间规划在村庄层面的现状

1.1资源配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就目前我国的国土规划部门的组成来说,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划大致被分为了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管理两大板块,而存在一定关联的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由于被完全划分到不同的部门,因此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被进一步弱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规划部门因为工作标准不同、谋划方向不同,其规划方案的思路也就不同,再加上不同规划部门的有效沟通不到位,因此不同部门对资源的配置和规划缺乏一致性,衔接也就出现了“断层”,从而使规划方案编制的周期有所延长,土地资源申请的办理时限有所增加,造成群众经常往返于各部门之间,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土空间资源管理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外,村庄国土资源规划的基础数据、编制标准、国土空间用途及规划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国土管理部门由于规划方案的编制要点、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的不同,在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不能够形成完整的流程和体系,这也导致了配置不到位的现象[1]。

1.2农村基础设施少,功能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我国乡村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和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向来是以提高经济实力为主要目的,因此比较重视工业规划。由于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很多工业企业开始纷纷在乡村建厂,这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乡村经济,为农民带来了很多就业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但是因为很多乡村长期以农耕为主,在基础配置上缺乏一定的空白,这就造成了农村功能严重不足,无法在短期内扭转这种局面,因此也就出现了乡村污水横流、环境差等负面影响。虽然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由于受到观念意识、保障制度和资金投入的多重影响,乡村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1.3村庄特色逐渐弱化

不难发现,现在很多乡村的国土空间规划逐渐趋同于城市规划,虽然表面上看,充满城市化气息的乡村的环境更整洁、现代化气息更浓厚,但是很多乡村特色已经被弱化甚至破坏[2]。例如,村庄传统房屋被二层小楼代替,草原放牧改成了养殖场、传统青石小巷改为水泥路面等。虽然看上去这样的村庄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但是无形中丧失了特点,忽视了乡村特色及自然资源的优势,呈现出的是“千村一面”的景象,乡村国土规划不能够结合自然条件进行针对性的编制,导致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缺乏个性化和科学化。

1.4乡村规划创新能力不足

为了落实落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很多县市区逐渐重视乡村村庄国土规划工作,纷纷对管辖区域内的村庄制定规划任务和规划目标,同时也出台了很多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但是由于限定了规划方向,脱离了村庄实际,不同的村庄规划出现了相似性甚至一致性,不能够结合乡村群体的需要、乡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内容进行适当的创新,造成乡村规划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完善的功能。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的国土空间规划包含提升物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凸显乡村文化等内容,体现在乡村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中,因此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也应该结合乡村的实际进行谋划,突出乡村的特色及价值,使乡村的内涵和功能更加多元。一是盘活乡村土地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充分利用当地土地格局,盘活村庄中的古建筑、山水风景等资源,结合人口结构及国土空间格局,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人口、土地和产业的有机统一[3]。二是结合村庄文化元素,形成文化特色。以村庄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及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元素,完善历史建筑、文化场地等,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完善服务结构,凸显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保持乡村特有的魅力。三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以村庄国土空间规划为基准点,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摸索出乡村联合、成立自治经济组织等治理模式,加强对村庄的空间规划和地域开发使用的管制,使乡村治理体系和空间规划联系更为紧密。

3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策略

3.1优化乡村生态,改善生态质量

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很多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应充分考虑到乡村的生态环境要素,通过对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优化和保护,实现乡村空间及功能的优化升级[4]。当然,还要充分结合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实现城乡一体的同时优化乡村生态空间,保留原有的生态特色,实现经济、人文和生态的高度结合和统一。对河渠污染等环境问题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通过清运河道垃圾、河流沿坡绿化等修复工作,逐渐恢复河渠的基本功能,实现正常的生态功能。对于自然林山的开发,在保留自然林山面积的基础上,逐渐优化其空间布局,对林山中土地的部分和杂草丛生的区域进行彻底清理,通过栽种树木、养殖畜禽的方式优化其生态结构,实现内部循环,同时还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管控力度,降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空间的干扰,保证生态环境系统实现闭环功能。

3.2调整产业经济结构

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明显差距就是经济落后,乡村单一的经济结构无法在短期内快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因此乡村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要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上下功夫。通过激发乡村内部经济活力,畅通城乡交流渠道,逐步调整乡村产业经济结构。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农业”成为新型的产业结构模式,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新媒体,通过调整乡村产业经济结构,不断刺激农村地区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乡村产业。要依托互联网这个窗口传播农村集市、采摘园、民宿等乡村特有的资源,如通过互联网宣传乡村集市,吸引城市居民感受乡村热情热闹的气氛,尤其是在传统节日,可以通过“节日一条街”增强节日气氛,村民可以在集市上展示富有乡村特色的手工艺品,使城市居民感受浓浓的乡村氛围,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百姓的收入。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完善交通设施的建设,减少城乡流动的障碍,增强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为产业发展开通土地、经济方面的政策扶持通道,吸引更多人参与乡村振兴,逐步提高乡村吸引力。

3.3改善乡村外在形象

在乡村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优化社会治理体系、乡村文化功能以及自然资源配置,通过对乡村生态、文化、人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逐渐改善乡村外在形象。如整治乡村卫生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娱乐场地,通过重塑乡村布局和村风村貌,改善乡村外在形象,此外还要充分结合村民意见建议进行相应的完善,不断提升乡村服务效率和水平,打造宜居生活空间。

3.4保留原有特色

不同地区的村庄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在乡村振兴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应保留地方色彩,如村庄的名人纪念馆、历史文物建筑、特色农产品等。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充分保留这些特色,通过完善这些特色的附属基础设施或产业链条,逐渐扩大原有特色的影响力,逐渐激发传统特色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目标,不断满足现代人群对乡村原始特色的追求和热爱。

4结束语

乡村的国土空间规划关系到我国城乡发展,是社会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我国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还存在配置不合理等很多问题,只有采取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保留乡村特色等策略才能优化我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实现我国乡村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畅.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

[2]刘宏鹏.国土空间规划导向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策略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20.

[3]邢勋.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