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金融发展

养老金融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金融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金融发展

养老金融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养老模式;养老体系

随着“银潮”袭来,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激增,老龄化程度正日益加深,“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危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困境,解决养老问题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社会化程度不高、运行效率偏低等问题,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养老社会保险来解决我国居民的养老问题是远远不够的。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这释放出了政府要打破“包办”格局,让社会资本在养老服务市场中“唱大戏”的强烈信号。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发挥金融作用来帮助解决养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提升我国养老保障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养老金融业发展现状

养老金融是与养老有关的储蓄投资机制,泛指居民终身理财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关的金融服务。我国目前的养老金融产业属于新兴阶段,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十分单一,主要集中在个人银行储蓄,银行养老金,企业年金的运营管理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等

。现有的养老金融服务和产品多以被动迎合当下需求为主,简单、收益小、乏针对性需求,对居民养老支持力度小。由于受传统观念、风险偏好、流动性、安全性等多方面考虑的银行储蓄是老年人时下最偏爱的金融服务。企业年金制度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之一,基金的提取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企业内部决策的影响,基金的投资运作受到监管部门的约束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限制,发展速度较慢。商业养老保险主要包括固定利率的传统型养老保险和与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相挂钩的分红型养老保险两类,是目前市场化运作支持居民养老的重要手段。其他一些养老信托、养老基金、养老理财以及个人住房反向抵押的贷款等金融手段支持养老的发展受相关法律法规限制,以及相应的经验技术的不足,加上养老资产追求安全稳健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

居民在养老投资方面往往存在个人短视,不愿意以牺牲当前的消费为代价为以后做出事先安排,传统的养老观念又进一步恶化了人们的短视行为。居民对利率的高估和对通货膨胀率的低估使其在退休后的理财主要集中在个人银行储蓄方面。现有的较为成熟的商业养老保险也面临着政府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定位认识不足,导致其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缺位和越位。一方面,政府对商业保险缺乏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对于企业年金,国家并没有硬性规定来支持,愿意缴纳企业年金的企业依旧是少数,第二支柱年金所占比例过小,导致现在很少有养老保险公司能够仅通过企业年金实现盈利。根据保监会的2013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表中的数据显示,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和泰康养老的企业年金缴费总额为589亿人民币,其中国寿以264亿的企业年金排名第一,在受托资产方面,突破千亿大关达至1020亿。但在这其中,仅有泰康和平安继续实现盈利,而国寿虽然企业年金缴费和受托管理资产发展迅猛,但规模的提升并没有换来盈利。另一方面,政府对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第三支柱介入过多,实行国家经营,忽视私营机构或市场力量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挤压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空间,限制了商业养老保险业的发展。以致与三大层次协调发展的养老保险体系不相适应。

二、发展养老金融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85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3.7%;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3亿人,占9.1%。农村地区老龄化的速度更加惊人,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高达18.3%。国际上通常认为:当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7%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占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占20%则是超级老龄化社会。根据有关预计2035年前后,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比现在翻一番,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与人口老龄化加剧相对应的是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所谓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用以衡量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造成后果的一个指标。图1说明2003-2012我国的全国人口抚养比不断攀升,到2012年已经达到了12.7%。老年人口抚养比的高企,意味着我国青壮年的负担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对我们如何保障好老年人的生活水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维系,养老模式迫切需要转型

1.空巢老人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经济社会的呈现着典型的区域特征,二元化特征显著。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也就造成人口的区域间的流动,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大量的老人留在家中,在农村地区大量的房屋空置,夜晚灯火阑珊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地区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十分庞大。根据全国老龄委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金融服务研究》相关数据,2010年我国城市地区老年人空巢家庭(包含独居老人)已达到49.7%,大中型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达到了惊人的56.1%。根据2013年2月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空巢老年人口数量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迅速增加,表明我国的现在的家庭模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向小型化、核心化的家庭模式转变。家庭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外出工作而导致的大量的青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在外工作或定居,而很多老年人安土重迁观念深厚,生活方式改变不易,形成的空巢老人。第二,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家庭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很多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或儿女结婚,购置第二套住房。第三,代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代沟越来多,追求自由、独立的空间诉求越发强烈,由此形成空巢家庭。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以往大大增加,这更加剧了“空巢老人”的问题。空巢老人的增加对老年人的养老,形成巨大压力。首先,空巢老人的增加对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大量老人缺乏退休后物质条件的准备,由于家庭分居带来的亲情淡薄而引发的老年人得不到很好的赡养。其次,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将会面对“4-2-1”的家庭赡养负担,其在经济上要承担的养老责任是“难以承受之重”。另外,现在一些独生子女不仅没有赡养老人的经济能力,甚至会“啃老”,这使很多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儿女的物质支持。在人口区域间流动的背景下及儿女抚养费用不断上涨、就业竞争等社会经济压力下,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空巢老人退休后生活状况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2.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人格化隐性金融交易面临危机。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模式正在发生悄然而迅速的变化,家庭模式由传统的大家庭向核心化、分散型的小家庭模式转变,这也体现在我国的老年人空巢家庭比列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也接近五成,这意味依靠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危机。根据陈志武教授《金融的逻辑》一书中的观点,在农业社会中,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这种隐性的人格化的人际间金融交易就是为了实现跨时间的价值交换,来应对未来的风险。

“养子防老”将子女当成自己规避风险的经济工具,家庭之间代际责任维系依靠传统价值、伦理、纲常观念的强制约束,但随着经济发展,人的个性自由意识的觉醒,传统家庭内部的利益交换的强制性正在逐步减弱,家庭内部的经济交换功能正在逐步退化。“靠儿养老”不再是天经地义,子女对上一代的赡养责任缺少价值观约束,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生命周期内合理配置财富,处理好个人财富收支的时间差异

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作为的理性人为实现其自身效用在整个的生命周期的最大化,会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和储蓄,从而在自己的中年时期积累一定的储蓄资产,来保障自己退休生活。

由图2,在经历了财富自由拐点之后,人的财富会储备会储备起来保障自己的退休生活。在财富自由拐点后至退休前的财富储备区,大量的资产以各类财富形式储备起来,其中我国目前的养老金资产以房产、储蓄及少部分国债的形式储备,但是这些储备资产的方式都不同程度遭遇各种威胁。房产作为一种财富的存在形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资产固化,流动性差,难以快速变现,无法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支出,另外,众所周知我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泡沫,泡沫所造成的风险不仅仅是泡沫破裂后资产价格回调所造成的实际损失,更为重要的是高额的房价会使财富自由拐点右移,压缩我们的财富储备减少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剩余。储蓄及国债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风险就是通货膨胀风险,CPI指数长期高位运行,使得储蓄和国债资产遭受侵蚀、纸币购买力下降。根据石莹,赵健在《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策略》一文中的利用生命周期模型的测算我国当前的养金资产约为22.6万亿

,目前这些养老资产大多集中在房产、存款等领域,我国养老资产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保障安全稳健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高的回报率。大量的养老资产寻找保值增值的渠道,是养老金融产业发展一个重大契机。

(四)现有养老方式存在的问题

1.养老金的“三大支柱”建设不完善。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一个合理的养老金安排应该是由社会保障、企业保障、个人和家庭保障三大支柱相结合,我国目前的也已初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相互结合养老“三支柱”体系,但是这个养老体系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数额巨大,存在巨大的隐患。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安排实行部分基金制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但是基本养老保险起步较晚缺乏积累、养老金管理的缺陷和缴费机制不健全等众多原因导致社会统筹基金大量亏空个人账户,大量的个人账户的资金被用来支付当期养老金的支出,以致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转,根据有关估计当前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数额约有2.6万亿。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十分不利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收到巨大影响,逃费现象增加。除了空帐问题,以外,偏窄投资渠道让现有的养老金面临贬值风险。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由于投资渠道偏窄,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形下,基金实际上处于贬值状态。第二,企业年金作为养老金“第二大支柱”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企业内部决策相结合,大量的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年金存在少提不提的状况,另外企业年金最重要的实现资金的保值升值,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十分滞后,企业年金投资渠道单一,难以有效实现资金的保值升值。第三,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十分滞后,普及面十分有限,对我国的养老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2.养老金平均工资替代率低,保障水平有限。尽管我国的养老金发放标准经过“九连涨”,从2005年的月人均700元到到2013年的月人均1900多元,上涨幅度达到1.7倍,但是保障水平不降反升,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不断下降,由图3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来从2002-2008年我国养老金平均工资替代率总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到2011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要想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世界银行的给出的建议是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的建议不低于55%,很显然我国当前的养老金替代远远低于国际通用指标,因此居民要想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仅仅依靠养老保险金是远远不够。此外国家的财政支持力度十分有限,根据我们从商丘市梁园区政府了解到的数据,目前养老金的发放中央财政配套每人55元/月,区财政每人5元/月,这就是说财政对养老支持力度仅为60元/月,这对于如今物价水平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3.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与老龄化带来的需求相比差距较大。商业养老保险作为个人储蓄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在1984年开始建立,到2006年的规模保费为237亿元,2010年寿险总保费规模达到968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寿险类别的保费增长速度在过去六年位居前列。同时,商业养老保险具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方面,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带来较大需求;另一方面,养老金平均工资替代率低,保障水平有限,“双轨制”、“碎片化”问题突出,这些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提供了潜在市场。

然而,由于我国仅用30 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农业社会人口再生产状态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工业社会人口再生产状态的转变,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但当前商业养老保险对缓解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支付潮”问题效果较小,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对公共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相适应的发展程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3年我国个人年金的保费收入约为170亿元,占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的比重为4.4%,2005年我国个人年金的保费收入为183亿元,在所有年金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为23%,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市场还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三、对于发展养老金融的建议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大财政税收对私人部门的扶持

发展养老金融业,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缓解我国当前养老压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养老金融作为一个带有民生性质的新兴领域,鼓励和扶持该领域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政府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必须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在保障个人的基本生活之后,将更多的职责交给市场,政府不应该成为市场的竞争者,而是要发挥财政引导作用,用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私人部门发展养老产业。 在面对养老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对信用的要求都会偏高,追求安全稳健,因此金融机构发展养老金融会面临市场开发乏力,前期运营成本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单纯依靠市场化的运作不可避免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导致大量的金融机构退出这一领域。政府需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到养老金融领域,同时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金融机构的进入成本,努力减少进入壁垒。此外,政策的出台还能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相关的政策出台,能够有效促进行业的规范性、标准化,提升行业的整体发展能力,提升公众对于养老金融业信心,这对于一个朝阳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监管方式,尝试混业经营,鼓励金融创新

金融行业由于具有高杠杆率、高风险性、风险的关联性、全局性等特点,历来实行严格的监管。我国目前金融行业的基本的格局就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各个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严格限制,互不交叉。这种模式对于养老金融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影响。开展养老金融服务最早毫无疑问是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险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人才,但受制于整个行业资本实力,难以支撑养老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资本实力丰厚,风险管理能力强,如果商业银行加入养老保险这一领域,将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和保险公司的技术优势和业务能力相结合必将带来养老金融业的新突破。

推进个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风行的一种养老模式,个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拥有房产的老年人将自身拥有的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自己仍可终生使用房产,金融机构根据房屋的净值支付相应的现金,当借款人死亡后,金融机构取得房屋的所有权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在国外一般主要由保险公司开展,由政府推动保障实施。这个养老模式面对的首要问题房屋净值的确定以及长期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极强的精算力量支持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处置应对措施,从这方面来看我国单一的保险公司或者商业银行都没有充分的实力。只有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鼓励混业经营优势互补,才能为个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建立打下基础。

(三)着力改善金融市场环境,适时推进养老金与金融市场对接

我国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低,监管方式滞后,行政干预过多,投机气氛浓厚,市场结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众多制约因素,这些都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因此监管部门必须着力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寻求监管的最佳模式,发挥好金融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打造一个健康完善的金融市场。这是构建一个完善养老金融产业的必由之路。只有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推进养老金入市,才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根据2012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养老金的结余金额1.92万亿人民币,但是养老金的投资对象仅局限在银行存款和国债等领域,虽然这一投资方向能够有效的规避养老资金的投资风险,但是银行存款一年期的利率远低于同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养老金实际价值不断受到侵蚀,国债的保值增值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加快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为了规避资本市场的风险,对养老资金的投资风险资产进行严格限制,加强监管。在运营方面,成立一个专门的养老金投资运营机构,通过专业投资管理人的不同时期的资产投资组合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劳伦斯・汤姆森.老而弥智-养老保险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

[5]龙志河,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11).

[6]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徐志峰,温剑波.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发展的思考[J].保险研究,2013(6).

[9]刘晨.浅议商业保险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补充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3).

[10]余利民.确立和发挥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作用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12).

[11]石莹,赵建.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策略[J].理论学刊,2012(6).

[12]陈艺.中国养老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13]李涌平.树立金融投资养老的社会风俗[J].人口与经济,2000(5).

[14]贺强.建立中国养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J].国际融资,2011(4).

养老金融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28-03

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的《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将达到2.16亿人,养老资金缺口大,依靠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人口比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对丰富养老产品种类,推动养老产业以及构建银行多元化盈利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老龄化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带来的发展机遇

根据联合国预测,我国到205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6.5%,人口老龄化将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催生一批养老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因此养老资金缺口比较大,需要依赖于金融机构的支持,需要商业银行各级养老产业发展特点积极创新符合养老市场的金融业务产品。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金融市场改革所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创新养老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抓手,具体表现在:

(一)创业养老金融业务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于面临诸多转型压力的商业银行而言,创新养老金融业务能够为银行增进利润,养老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将养老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相融合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从我国养老基金入手,可以为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流动量,商业银行可以将养老基金用于稳定的资金投资等为银行创造收入,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要求以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为主

在银行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直接融资增量大于银行信贷增量,造成银行利差减少;另一方面,信托、保险等非银行融资工具占比的快速提升,使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方式落后。养老产业是我国新兴产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老年人服务产业将占据市场的很大份额。根据兴业银行2015年的数据调查,老年人已经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力军,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必须要以开展创新养老金融业务为主要内容。

(三)我国相关政策制度为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依据

例如《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种类齐全、功能完备、服崭咝А安全稳健,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符合小康社会要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融是以提升养老保障为目标的各项金融服务,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养老金增值的需求,当下的财富已经不足以覆盖老年人支付未来生活需要,因此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实践调查我国银行参与养老金融业务的数量越来越多,养老金融业务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但是基于当前巨大的养老资金缺口,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养老金融业务模式同质化形象严重

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渐意识到养老产业的价值,纷纷开展了系列的养老金融产品,例如光大银行推出的颐享阳光卡,该卡是光大银行针对55岁以上的老年客户,提供除了基本的借记卡功能外,还涵盖四大专属增值服务,涵盖财富、便捷、出行、健康等。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所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存在同质化、零散化等问题:一是养老金融产品缺乏个性。根据对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的收益看,养老金融理财产品收益要远远高于一般存款利率,但是其存在发展期限短、操作繁琐以及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尤其是商业银行开发的养老金融产品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满足不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导致金融业务功能紧紧体现在理财层面,而缺乏对老年人生活水平质量的关注;二是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模式零散化。从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发展规划而言,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拓展养老金融业务,但是银行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养老金融业务组织体系,而是将养老金融业务挂管在金融服务公司或者零售部门业务之下,没有设置独立的养老金融机构。而且银行在研发养老金融业务时缺乏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导致养老金融产品的市场化需求不高。

(二)养老金融市场结构存在失衡

完整的养老金体系涵盖“三个支柱”: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金制度,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储蓄账户。目前,舆论呼吁建立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但是从当前养老金融体系看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存在“头重脚轻”的格局:一方面我国企业年金比例相比OECD成员国发展水平要低很多。根据最新的世界央行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年金基金累计规模要远远低于经和组织成员国的比例。同时企业年金的收益较低,影响其业务发展。在企业年金制度改革推动下,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其收益却非常低,甚至要低于同业存款收益;另一方面养老金融产品过度倾向于非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开发的养老金融业务规模较小。在养老金融产品上,金融机构推出的养老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市场在养老产品选择上也倾向于保险机构等,而商业银行所推出的养老金融业务往往是在基于自身各类产品的重新调整组合,缺乏对老年客户的特定需求上。

(三)银行考核体系制约养老金融业务

长期以来由于养老金融业务具有业务经营、投入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再加上现有的养老金融业务管理制度制约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首先银行对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以企业年金为例,由于企业年金规模比较大,市场竞争性比较高,商业银行获得企业年金需要前期投入过多的资源以及资本,因此其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收益。而现有的银行考核体系缺乏对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前提投入的考核,因此很多银行管理者为了短期的绩效考核,不得不放弃企业年金业务;其次养老金融业务受到多重监管机构的制约。从我国政府监管职能看,养老金融业务受到多个部门的监管,同样以企业年金为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企业年金政策的制定、银监部门负责银行托管以及账管业务的规范运营等,证监部门则负责投资运作,保监会则负责养老保险公司参与年金,这样一来在多重部门的交叉监管下,商业银行在开展企业年金业务时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影响其业务开展效率。根据监管要求,养老金融业务多数有准入限制,商业银行需要获取相关资格才能从事业务。自2007年后至今,管理部门再无公开企业年金管理人资格申请通道。这样大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参与企业年金业务的积极性。

三、创新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对策

基于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商业银行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依托已有的养老金业务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养老金融业务体系:

(一)明确养老金融发展策略,完善组织结构

在商业银行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养老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如何抓住老年客群是商业银行利润新增长点,因此,商业银行在深入研究自身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养老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围绕养老产业发展及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在社保资金结算、养老基金投资管理、老年综合金融服务、养老产业投融资等多个领域加紧布局。另外,由于养老金融业务涉及多条线的业务内容,商业银行应该从内部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见下表:

(二)弥补养老金融业务资质短板,积极争取政策优惠

银行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养老金管理部门的沟通,争取补全管理资格,特别是养老金投资管理资格。囿于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参与企业年金等B老金融业务的资格,限制了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业务的范围。即使已经获得年金业务管理资格的银行,主要业务局也限于即将开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业务,投资管理人范围限制在具有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经验的机构中,大多数商业银行基本没有参与资格。对商业银行而言,积极争取养老金融投资管理人资格,分享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机遇,成为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需求。此外我国相关部门要积极针对商业银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的服务,通过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合作,进一步丰富我国养老金融业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整合商业银行内外部资源,构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应整合内部资源,解决养老金融业务模式零散化、产品碎片化问题。商业银行着手将涉及养老金融不同板块的业务进行重新规划,对内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融产品研发平台,对外创立基于商业银行信誉的养老服务品牌。在产品研发方向上,对企事业单位等公司客户,提供包含受托、账户管理、托管、投资管理、综合金融服务在内的一揽子服务。其次,整合外部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商业银行寻求与其他银行、养老保险公司、信托、基金、券商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整合渠道及产品资源,在养老金融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在企业年金领域,商业银行与养老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可共同成立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年金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例如太平洋保险集团旗下太保养老投资公司首个实施日间照料运营输出及居家养老业务的落地项目――上海市普陀区“真如意同心家园长者之家”照护站(以下简称照护站)签约了首位轻度失智失能客户并收取服务费,实现该公司成立以来第一笔养老服务收费。

(四)积极关注“以房养老”等不动产养老资产潜藏的金融需求

老年人除了在工作期间储蓄用于个人养老外,不动产等其他财产也可以在老年时通过银行融资获得即期现金流。银行应未雨绸缪,研究房屋“反向抵押”等以养老为目的的金融产品,注意金融产品创新与我国特殊的房地产环境对接,制度设计上要紧紧把握养老需求,防止把“反向抵押”获得的养老金用于还债、后代教育等非养老用途。目前,在我国“以房养老”的衍生模式是“以租养老”,以房屋租金支付养老院费用等。银行也可以和房屋经纪机构合作,在房屋代管、租金监管等多方面介入房屋养老市场,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发现新的金融机遇。

(五)加大养老金融人力资源投入

养老金融业务属于新兴业务,由于养老金融业务具有专业性高、政策性强的特点,因此需要银行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一是银行要积极培育专业的销售队伍。基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养老金融业务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欢迎,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在存款利率不断下降的环境下,居民选择养老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银行销售养老金融业务必须要构建专业的销售团队,从而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差别化的销售服务,从而提升银行的销售业绩;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现有客户经理的培训。商业银行要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算能力和咨询服务能力。由于养老金融业务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操作,因此涉及面比较广,需要银行销售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管理技能。

[参 考 文 献]

[1]陈艺.中国养老金融业务发展行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2]张建国.发挥银行优势服务养老事业[J].中国金融,2013(4)

养老金融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金融化;表现;启示

一、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养老金制度

养老金制度是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建立的,向因年老退休离开劳动力队伍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养老金制度包括公共养老金制度(国家养老金或国民养老金)和私人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

(二)金融化

金融化是指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精英们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金融化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改变着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

二、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表现

养老金作为社保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庞大稳定资金来源的养老金在日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世界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表现日趋明显:

(一)社会保险机构职能发生了演变、组成结构发生了变革

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趋势使社会保险机构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一个简单的履行筹资、偿付功能的行业,演变为既有补偿职能又具有重要融资职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部门成为社会保险机构的核心部门。

社会保险金融化的另一个标志是,发达国家的养老金管理机构向银行、证券部门渗透,银行向社会保险业渗透,两者由原先的各自平行发展,转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欧盟国家中,银行和养老金融通已有相当大的发展,银行广泛涉足养老保险的收支业务已取得巨大成功。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也广泛涉足银行业务(如存贷款业务)。银行资本与社会保险资本的融合,无论是对社会保险机构还是对银行都带来了巨大收益:银行与社会保险机构各自的服务质量和范围都得到了拓宽,彼此利用对方的技术、经验、客户基础和渠道产生协同效应,使二者优势互补,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世界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还表现在营运方式的创新

社会保险机构的基本经营技能就是如何降低风险。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只是将资金存入银行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将投资风险转嫁给银行。而金融化的现代养老保险基金,可以借助于证券投资组合的方式将风险证券化,由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直接承担部分投资风险,这就要求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必须有雄厚的资本实力。

(三)养老产品创新品种多

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增加了金融机构之间在养老金投融资方面的竞争,促进了养老产品的不断创新。比如倒按揭的养老方式,倒按揭允许退休人员在不出售或不离开他们房子的前提下使用他们的房产并获得退休收入保证。借款人或配偶全部死亡或者是永久性的迁离时,房子将会被卖掉。在补偿完抵押和利息之后,剩余的财产将会还给借款人或他的继承人。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偿还贷款以保持对房子的所有权。不难看出,倒按揭是人寿保险业和其他从事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联合进行的个人养老产品的金融创新。

(四)养老金风险增加

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收入的再分配以缩小贫富差距,消减贫困,增进社会福利,来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但随着世界社会保险制度的金融化,尤其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由于市场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加,投资风险的增强,养老金收益的不确定性问题更加突出,这就导致作为保证老年人老年收益的养老金稳定性下降,并且其对于贫困老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于富裕老人的影响。

三、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严峻的局面需要养老金制度金融化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比较低,属于未富先老。在经济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应对老龄化将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所以通过建立健全社保金融体系,加快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进程,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福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养老保险业发展的实践提示我们,养老金制度金融化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客观条件,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策略,以适应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潮流和趋势。

1 调整资本市场政策,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并逐步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范围。

从总体上看,就是要重点发展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机构投资者,这样既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入、缓解股市供需矛盾,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又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其他金融领域开辟道路。

以往中国养老金的主要投资对象为国债和金融债券等利率产品,如果利率一旦反向调整,养老金资产的缩水就将使社会保险基金面临巨大的运营风险。同时国债市场容量的降低和流动性的不足,也使得养老金资产面临流动性下降的风险。拓展养老金投资领域是摆脱养老金投资收益困境的途径。从目前中国商业保险公司的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实践来看,获得了很好的投资收益。目前,国家已允许保险公司参与上市证券投资基金的买卖,待条件成熟时,可允许养老金由新设立的具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特色的专业投资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允许养老金投向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允许养老金参与国家安居工程投资等。

2 完善养老金的投资监管制度

随着中国养老金投资渠道的放宽,养老保险监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各类监管指标体系的建设,尽快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系统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养老保险监管部门应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及在资本市场中运用的比例结构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及时审查各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情况,确保养老金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规范而高效的运作。

3 完善养老金制度方面的法制建设

欧盟各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发展比较成熟,一方面是源于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善的法制来强制推行。过去,英国、爱尔兰在养老基金投资方面的法制滞后,所以都发生过养老基金诈骗或经营破产的案子。在英国,法律还强制养老金经营者对投资进行谨慎的选择。如果在经营中违反原则,政府将取消税收优惠,并处以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经营者在取得基金投资执照之前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论证,要核实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家,是否有经营类似资本的经历,是否具有足够的管理资金,对不符合条件者拒绝发放执照。

4 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

由于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活动的不断加强,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加。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应该将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以及国际金融关系的协调作为养老金制度金融化进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积极创新推出各种避险工具,以有利于企业年金和私营养老金基金规避投资风险,进一步增强这些保障计划的吸引力。

养老金融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 国外养老金投资管理研究综述 国外养老金如何投资? 瑞典公共养老金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澳大利亚养老金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国外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养老金投资管理的MOM模式研究 国外公共养老金指数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未来养老金形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新形势下养老金的转型变革分析对我国养老金制度调整的启示 养老金投资,看看国外都咋做? 国外养老金投资:盈利求稳不求多 养老金投资的“锚” 我国养老金的现状研究 英国养老金改革对中国养老金的启示 美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 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下) 美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上) 关于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的探析 我国养老金的投资组合模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3] 伊志宏/张慧莲,养老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选择[M].2009.

[14] 徐海燕.俄罗斯社会保障方案中的基金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2009.

[15] 封.金融危机背景下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效应及启示[J],2010.

[16] 弗朗西斯・考埃尔.金融衍生工具与投资管理计量模型,2011.

[17] 陈志国/冯梦如.俄罗斯强制型养老基金个人账户投资管理启示[J].2012.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M].2012.

[19] 杨华.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研究[J].2012.

[20] 于阳.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研究[J].2012.

[21] 管益君.境外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多元化制约因素与对策[J].2012

[22]苏卫东.境外养老金入市的几点思考――兼谈对中国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启示[J].2012.

[23] 韩立岩,王梅.国际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2012.

养老金融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模型;养老金入市;风险管控;股票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48

1引言

我国养老金入市,在经过了数年的讨论与评估之后,终于进入了实施阶段。养老保障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金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养老金的保值和收益增加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对养老金的投资与利用,是解决养老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养老金入市在提高养老金的收益率、促进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数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代表,具有良好的风险管控作用。有效利用数学模型,评估养老金入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是促进我国养老金实现合理增值的重要保证。

2数学建模的应用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的符号和表述,通过运算来解释实际问题,由此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并接受实践的检测的过程。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需要从一个定量出发去研究实际问题,这时人们通常在深入展开调查、广泛收集数据、观察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近年来,社会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数学在经济、医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发面发挥了广泛的作用,成为高新技术的代表,并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产生了密切的结合,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数学建模是数学发展过程中,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在应用数学技术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环节。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需要对相关事物的特征、规律等数据进行详细的收集,再经过抽象、简化,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数学结构。数学建模的应用范围十分之广泛,由于它是建构一个模型来对现实问题进行运算得出相应的结构,具有预测的作用,因而在风险管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股票投资中的风险管控:基于数学建模的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促进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人们纷纷购买期货和股票,期待获得较高的收益。在股票市场中,高风险与高收益是并存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性的金融市场已经建立,中国的股票市场受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及程度进一步加深,股票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重。在残酷的资本市场中,风险管控是投资者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做好风险管控工作,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投资素养,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以外,还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对股票市场中的风险做相对精确的预测和判断,帮助投资者理性投资,规避风险。

应用数学建模,可以优化股票投资的结构,提高投资者对股票市场走向的判断,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做相应的评估,从而合理安排投资规模和结构。目前我国股票投资中的数学模型已经日益成熟与完善,对于完善股票投资市场、帮助投资者有效规避风险、促进金融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4我国养老金入市中数学建模的应用

4.1养老金入市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养老保障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有效就业人口的增多,我国养老保障基金额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国家对养老金的管控政策一直非常严格,规定除了支付养老保险外,其余部分只能用来购买国债或存入专门账户中。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养老金都处于禁止流通状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这种做法有效确保了养老金的稳定,保证了养老金支付的安全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完善,禁止养老金流入金融市场的做法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稳定固然是好事,但是通货膨胀的风险一直存在,因而养老金的潜在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养老金入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养老金入市,意在实现养老金的稳定增值。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养老金入市经验不多,还在摸索着前进。以美国为例,美国的“401K”养老金管理计划,将资金的60%投向了股票,不但有效地促进了股票市场的长期繁荣,也推动了自身市值的有效增加。我国在对养老金的管控上,进行适当的放开,让养老金实现合理增值,才是养老金入市的真正目的所在。

4.2对养老金入市的风险管控:数学模型的应用

积极地利用养老金入市,有效地提高养老金的市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股市具有风险,盲目投资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本节将从风险管控的角度阐述四个常见的数学模型,对其在养老金入市上的应用进行阐述。

4.2.1Black-Letterman模型

Black-Letterman模型于1992年被首次提出,是对均值-方差模型的一种发展和优化,它将投资者的对资产投资比例的观点与回报进行结合,得出对回报的预测,从而帮助投资者优化投资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在各项资产中的配比。贝叶斯分析框架在Black-Letterman模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者可以在模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得出自己所需要的分析结果。连续的均值-方差的数据可以让投资者对各个股票的收益情况有大致的把握,为自己的主观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4.2.2VaR模型

VaR模型用来评估在一定时间内投资某一项理财产品或者产品组合时,所可能发生的最大的损失。该模型可以预算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规模以及发生的概率,更加全面地指出了投资中的风险,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风险大小与概率。这种模型具有操作简单、上手快、便于理解等特点,在风险评估方面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4.2.3波动性模型

该模型是基于数学统计学方法建立起来的,用于测算投资中的收益的波动以及潜在的风险。该模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标准差与方差。当得知投资的波动性,则可以计算出该收益的波动与风险。比如,养老金的投资市值在1亿元,标准差为3%,则其可能损失的金额在300万。由此不难看出,该模型只是对投资风险进行了一个平均的估算。但对于具体某一个投资品种,还需要结合其他模型进行综合评判。

4.2.4灵敏度模型

灵敏度模式,就是通过对投资市场中的敏感性因子进行估算,得出投资资产的风险的模型。该模型中的参数因子包括股票指数、汇率、大宗商品价格、利率以及战争等。针对具体不同的投资方向,灵敏度模型的类型也不同。以养老金入市为例,常见的灵敏度类型为贝塔系数,该模型是建立在投资对象与大盘指数的研究上,其绝对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收益幅度与大盘的波动性差异。如果是负值,则表示大盘涨,投资对象的市值却往下跌;大盘指数往下跌,它却往上涨。由此不难看出,通过这个绝对值比以及正负性,可以有效地降低养老金在投资对象上的风险。

4.3数学建模在养老金入市风险管控中的作用

数学模型的应用,为我国养老金入市提供了科学判断依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3.1优化资产配置

股票市场的股票类型复杂,数据量非常之大,要在如此庞杂的股票市场中选择有升值空间的潜力股,合理地分配养老金,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国养老金的规模处于缓慢的增长之中,合理地分配养老金,优化资产配置,需要科学的理论依据做支撑。数学模型对股票的分析,能够帮助投资者判断当前的股票市场,并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分析自己有意向的几支股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处理养老金。

4.3.2科学评估风险

高回报、高风险一直是股票市场的两大主要特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股票市场中,对风险的评估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风险管控的过程就是评估风险、认识风险,再到规避风险、防范风险,提高应对能力。数学模型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评估风险。例如VaR模型,就是以科学可靠的风险评估能力而著称。

4.3.3提高决策能力

养老金入市,在获得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的基础之上,必然要面对比原先大得多的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变幻莫测,投资者的决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收益与是否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不同的数学模型能够得出不同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去解读股票市场背后所隐藏的信息,科学合理的评估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的决策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其所作出的每一决策都是经过了海量的数据收集以及充分的信息论证,大大降低了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养老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其资金安全必须得到可靠的保证。在资本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养老金入市是提高资金投资回报率的必然趋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我国养老金入市,不是为了抢占股票市场,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社会保障事业服务。做好养老金入市的风险管控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模型在股票投资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为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优化资产配置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相信在依托数学建模技术的基础之上,我国养老金入市之路将越来越畅通,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章.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入市风险预警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

[2]余佳子.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风险管理与绩效测度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3]王海琳.Black-Litterman模型在中国养老金入市投资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03,(9):119120.

[4]吴奇.养老金入市的风险控制VAR模型的修正[J].上海管理科学,2014,36(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