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顶岗实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实施;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TP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548-03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广阔的市场潜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为此,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由网络系统集成向智能化楼宇弱电方向发展,公司除了获得信息产业部等级资质外,还获得建设部有关楼宇弱电的等级资质。为适应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的转型,满足企业发展对智能楼宇弱电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04年转向智能楼宇弱电技术专业方向。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下面就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作一介绍。
1 课程建设思路
1)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调研、归纳、排序、重组四步法设置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
2) 校企共建课程的资源与教学平台,合作进行基于智能楼宇弱电系统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三层教学设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3) 在校内,以校企共建的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为教学环境,实施六步法中资讯、决策、计划教学;在校外,依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企业在建弱电工程项目实施六步法中实施、检查、评价教学。
2 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具备本专业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从事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实施、施工管理,综合布线、弱电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与维护,弱电系统管理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组总结已经积累的课程开发经验,借鉴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以及其它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学习国内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最新成果,采用调研、归纳、排序、重组的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如图1所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课程主要介绍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及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等子系统工程实施技术,用于培养学生就业岗位中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紧密结合,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操作技能基础。因此,《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建立在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智能楼宇综合布线、智能楼宇供配电等课程基础上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同步展开教学。非工作日在校内多个智能楼宇实训室完成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分析、施工准备部分的教学;工作日选择多个顶岗实习合作企业在建典型工程,在工程现场展开教学,完成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价的教学。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根据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的需求进行调研及可行性分析(资讯),进行系统的初步规划(决策),工程中标签约后进行深化设计,绘制出相应的施工图纸(计划),进行设备材料的采供,综合布线,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实施),最后根据功能和规范要求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检查),完成项目的竣工验收(评价)。教师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教学,使学生掌握弱电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分析、规划、施工和验收的方法。专业知识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如下。
1)理解弱电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弱电工程实施流程;2)掌握弱电工程项目的分析、规划、施工、检测和验收方法;3)掌握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楼宇对讲系统工程施工准备和具体施工过程及其注意事项;4)了解弱电工程相关子系统的验收规范和流程,初步具备弱电工程项目的分析、选型配置、实施和验收能力;5)具备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系统工程的实施能力。
3 教学内容设计
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设计来实现的。
3.1 学习情境设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之一是“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规划与实施”,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建立“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防盗报警系统工程实施”、“门禁管理系统工程实施”、“楼宇对讲系统工程实施”五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中每个学习情境的名称与学时如表2所示。
对每个学习情境应制定教学设计卡,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所需设备对象与使用工具、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内容,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
在每个学习情境课程的教学中均要介绍系统的组成原理,并让学生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学会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规划与实施工作,使学生具备一定规划与实施工作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设计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工作过程知识,设计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若干学习任务构成,如“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学习情境由“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分析”、“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实施”、“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验收”共4个学习任务构成,学生完成这4个学习任务,即经历了一次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与实施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课程中学习任务的教学是通过学习任务设计卡与学习任务书来完成的。在上课前教师要编写各项学习任务的学习任务设计卡及学习任务书,课堂上必须按课程学习任务设计卡中的学习目标组织教学,下放学习任务书,明确本次课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实训,完成本次学习任务,并按考核标准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学习任务设计卡包括学习任务及所属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与组织、学习重点与难点、考核标准、使用实训设备等内容。
学习任务书由任务名称、任务描述、任务要求三部分组成,学习任务书中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内容与要求,任务书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将按要求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
4 教学组织安排
本课程以多个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为载体,对每个学习情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把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工程现场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竣工工程案例的分析比对和在建工程项目的工程规划实施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六步法实施中前三步资讯、决策和计划学习任务可利用双休日,学生集中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教师讲解学习情境中的系统组成、系统工作原理、系统规划、工作任务要求、考核标准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系统的组成和规划的资讯工作;学生在工作日参加顶岗实习企业的在建工程实施过程,在工程现场完成教学中的工程施工准备、工程施工以及工程验收学习任务。教学组织安排如图2所示。
5 教学方法
5.1 学习情境六步教学法
本课程选取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及其视频监控、入侵报警、楼宇对讲、门禁管理四个子系统的工程实施作为五个学习情境,对应于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对每个学习情境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如:将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案例,再将工程项目的分析、施工准备、施工、检测和验收作为学习情境中的若干学习任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每个学习情境下的任务教学的开展都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指导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5.2 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教学法
本课程以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教、学、做结合现场教学法。如“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选择某质检局的在建视频监控系统作为一个工程项目,视频监控系统分析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准备学习任务在学校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进行,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验收则在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现场进行,使学生能真实体验一个工程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整个过程。
5.3 校内理论教学与工程现场教学结合法
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是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因此职校生需要一定的时间顶岗实习。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但很多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诸如学电工的被安排到超市销售一线实习,“如果不去学校安排的地方实习,就不给发毕业证书”。甚至有的职业院校以实习之名把学生“推进”企业务工队伍,并从中牟利。因此,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应该为职校生“对口”顶岗实习作出努力。
首先,职业院校要将顶岗实习与教学配套实施。职校生顶岗实习不与教学配套进行,不与教学进度相配合,就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点,就可能沦为廉价劳动力。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为学生顶岗实习制定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与企业相关人员配合,“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获得与专业“对口”的实践能力。
其次,扩大学生顶岗实习的选择权。目前,职业学校对应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数不足,这样有些职业学校就将部分学生安排到超市、酒店等“用人大户”项岗实习,而难以保证学生专业对口。因此,学校可以尝试扩大学生顶岗实习的选择权,而不是学校决定一切。很多学生的家庭拥有不少社会资源,可以使学生的顶岗实习“对口”,学校联系的顶岗实习名额分配给其他学生。当然,学生联系的实习岗位要经过学校的批准,学校要严格把关,判断学生联系的岗位是否与学生专业“对口”,防止“假实习”的情况出现。
再次,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和企业的监督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工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安监等部门,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权责,对企业接收职校生顶岗实习进行资格认证,对学校或企业违反规定,侵犯实习学生权益的行为给予监督处罚。
【关键词】技工学校;实训;实习;改革;管理
我校设置的维修电工专业,按照国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理论课教学与实训操作课教学的课时应各占50%。但是由于前几年我校实训设备较少,实训操作教学受到了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顶岗实习教学。
随着我校新校区的建成,区、市两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的实训设备。使我们的实训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为配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我们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实训、实习教学进行了改革,将教学过程分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强化训练”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且严格执行。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维修电工专业成功申报了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专业。获得了12万元的专业项目建设资金。
一、修改教学计划
(1)新生第一学期就增加理实一体化课程。将《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技能与训练》放在第一学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课、理论课教学与实训操作课教学时间调整为4∶6。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全部为理实一体化教学。这部分教学有几周是在企业完成的。第五、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其中第六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返回学校参加毕业实习报告的提交,和高级工鉴定考试前的强化训练。
(2)因为新疆的企业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夏季企业开工率较高,为了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我们将理论课安排在冬季和春季,夏秋两季多让学生在工厂里进行实习教学。
二、教学实训的改革与管理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我校自2008年开始,对08级机电一体化(电气方向)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即把专业理论课与基本技能训练操作课融为一体。由专业理论好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上课,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能。
(二)强化训练阶段的管理
强化训练阶段是使学生强化复习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操作水平的特殊阶段。参加高级工鉴定考试并且通过率不低于78%。为学生顶岗实习或毕业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强化训练工作的有效进行,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学生在校内的基本功训练,严格考勤制度,分项目、分阶段进行强化训练,保证每天上午4个课时的训练时间。每个项目的训练内容和考核都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检查,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训练项目。
(2)实行校内强化训练与奖学金、操行分以及毕业考试挂钩(拟与国家助学金挂钩)。强化训练结束后,由教学处组织考核,检查教学效果。在强化训练过程中对老师的工作进行全程跟踪,随时掌握教学动态。
对中级工考试成绩优异、训练积极、没有违纪的学生,奖励操行分和奖学金。优先推荐实习单位。对没有通过考试,并且在强化训练时缺勤违反纪律的学生,扣操行分且只发助学金(拟对确实较差的学生停发国家助学金)。
国家对高级工的考核要求很高,高级工的鉴定考核一般都是在第三年,学生面临即将毕业参加工作。在毕业前一个月由实习基地返回学校,参加高级工鉴定考试。最后一个月的强化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通过率的高低。由于学生刚从外面回来,对校园教学环境还要适应几天。因此还要拿出几天时间来使学生熟悉课堂环境。
通过二年的实践证明,效果显著,中级工一次通过率为92%,高级工一次通过率为78%。
三、顶岗实习阶段的改革与管理
顶岗实习阶段是培养合格技术工人的关键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观、掌握方法论的重要时期。一个好的实习场所、好的实习环境和正确的工作引导,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对实习项目、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中的管理以及实习工资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1)在学校与实习单位签订的实习合同中,应该明确实习教学内容,规定该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和专业技能。要求实习单位尽量少安排零杂工作,零杂工作量控制在10%以内。同时要求实习单位创造较好的实习条件,少出现或不出现停工的状况。
(2)尽量联系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近的实习任务,既能保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又能达到技能操作训练目的。在实习过程中不同岗位的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要轮换,达到所学知识的均衡发展。
(3)对于有生产定额的实习单位,学生进入生产实习的第一个月,为了使学生逐步适应工厂的管理制度和体力劳动的强度,要求学生每天完成标准定额的50%,同时产品质量必须达到合格。以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定额。
(4)生产实习过程中,要进行阶段性的技能考察。可以通过技术比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生产实习满两个月后,进行一次比技术、比质量、比速度、比安全规程的现场竞赛,使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接受教训,提出新的目标,激励学生进一步练好技能操作。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的思想、身体、技术变化过程,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分配打好基础。
(5)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要把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现场要有专门的授课教师,教师最好聘请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答疑解惑现场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一些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可以聘请更高级的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讨论。
(6)在生产实习期间,由学校和企业商谈实习工资,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争取利益。在管理上以用人单位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在保证基本实习工资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竞争共同学习。实行质量效益承包,奖勤罚懒。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专业实施“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的职业了解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对职业的了解开始。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车间现场,针对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和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结合学校在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安排学生到车间观摩、学习、实践,进行企业课程学习,了解所从事的行业对人员的要求,包括行业要求、企业要求及岗位要求等,将学生带进真实的职业环境,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职业角色。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的职业体验教育。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2012年“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立项建设中,把建设目标定位为引进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设备,构建以电工技能和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集教学、生产性实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和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及教师下厂锻炼等功能为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完善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条件,结合教学进度及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生产性实训,把职业环境引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做中学,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的对口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技巧及增强岗位体验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和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引导性的企业课程学习,到指导性的生产性实训体验,再到实际生产的顶岗实习,实现了阶梯式的职业成长发展的过程。
二、“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电子电器专业实施“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时期的重要任务。立足梧州,面向“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辐射桂东南地区,把握梧州市电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迅速发展和扩大的机遇,通过与大中型企业深层次合作,实践“职业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区域性电工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带动桂东南地区同类专业的发展建设。
(一)调整专业方向。学校根据梧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增电子工艺制造技术专业方向,通过多次调研定位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一致。
(二)改革课程体系。“职业行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实施的三个阶段分为三个层次的主导课程、文化教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导课程分为职业了解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1.职业了解课程。又称企业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主要针对职业环境、职业要求、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如职场管理、如何做到有效沟通、电子原件认识、SMT历史现状及发展等,为学生构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奠定基础。2.职业体验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如SMT工艺及制造、手机通信原理、手机主板的测试原理操作、工厂品质组织架构及管理规范等。这类课程是在真实或模拟的实践环境中,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系统化的任务训练中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3.顶岗实习课程。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践课,如品质抽检原理及操作、组装工艺流程、QC七大手法、ESD防护及应用、MSD防护及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职业工作过程及能力需求,体会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要求、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4.文化教育课程。经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一线员工文化知识类別有不同的要求。目前,在中职学校,各专业都开设基本相同分量、相同内容的文化课,有许多“用不上”的内容,使中职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动力。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把电子专业对应职业群对文化课知识点、能力点的特殊要求,作为中职文化课改革的重要参照点,同时改革评价方式,结合专业课程学习选用笔试、测试、答辩、报告、总结等考核形式。5.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是在主导课程的基础上为拓展知识、为以后的岗位变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开设的选修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重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进修培训,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通过校企互动的培、聘、引等有效机制,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企业优秀人才聘用引进工程,打造以“教学名师+能工巧匠”引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室、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室,共设置66个工位,其中电子产品装配工位40个;波峰焊操作、调试与检测工位8个;SMT表面贴片组装、调试与检测工位18个,小型工业制板、组装、检测和调试系统,高度仿照工厂的生产流水线。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得到训练,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与本市相关企业合作,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电子产品生产实习车间,为PCB设计制作能力、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并且能够承担企业相关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任务。
三、成效分析
【摘要】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实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并提出了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实践基地 建设
随着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对施工队伍素质要求的提高,也要求培养出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针对自身实际和发展的需要,我院提出建设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一线技术人才实践基地,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配合专业理论教学,适时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校内、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基本情况
遵循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双方“平等、互利、互信”的合作关系,不强求企业的规模和接待学生数量问题,本着只要能安排实习活动,实习质量有保证,就是我们实践基地的原则。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紧跟时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我们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过对行业、企业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较为先进的、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现有工程制图、工程测绘、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工程地质、现场施工、工程造价等实训室。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相对稳定、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我院先后与云南建工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公司、中国水电十四工程有限公司曲靖分公司、中国水电十四工程局路桥市政分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水利水电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达成协议,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可以满足学生实训要求。
二、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资源
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资源,为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平台。每届新生入校以后,都要结合专业教育安排一次在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的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使新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院紧紧依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将学生分组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在专业老师和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具体的工作,使学生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实习质量,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不同具体岗位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具体情况,允许有条件的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院上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对这些实习单位的教学条件、带教老师情况等进行把关,制订详细的成绩量化考评标准,提出注意事项和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的工作。由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及其本人根据具体实习岗位提出详实、规范和科学的实纲。在实习过程中,定期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通讯方式保持联系,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三、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尽管已有实践基地,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工期长、施工内容多的特点,学生学习期间在工程现场实践的时间又很有限。同时由于在校学生的教学进度的有序性,实践基地工程进展和在校学生教学内容的进度往往不能同步,这样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2、学生开放实习质量问题。开放实习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结合实际工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是集中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有益补充。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在相对时间较短的过程中和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下,这种边工作边做论文的真题真做,在时间、质量、工作上必然存在矛盾,如何有效监控其实习、论文质量,又不影响工作,还需深入研究。
3、没有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很多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同时由于专业教师少、教学工作任务重、面临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等问题,很难有时间到实际工地锻炼,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环节,没有实践经验,对实际工程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四、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
1、不断调整教学培养目标,适宜工程发展需要,尽量做到教学进度和不同实践基地工程进展相结合,真正做到学到哪里,看到哪里,用到哪里。
2、对于实践基地应统一管理,政策支持,逐年增大投资力度。组织由学院主管领导牵头、由院主管领导负责落实实习,共抓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实习基地建设给予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保证,统一制作实习基地横匾并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定期表彰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3、应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和交流,合理的实现资源互补。一方面利用实践基地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硬件资源,积极展开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项目的开放,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学院应制订年轻教师的培养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年轻教师到相关的教学实习基地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强化他们的工程意识,积累更多的生产实践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双师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学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教学和科研理论水平以及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实习基地的人员进行一些进修、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技术革新和科研合作等工作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实现校企双赢。
4、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举行形式多样的校企联谊活动,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力度,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工作,扩大学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洪忠,杜瑞成.实习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关系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108―109.
[2]傅忠,曾盛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5(5):255―257.
[3]杨安蓉,孙成访.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