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69-01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正常的状态和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系统的高标要求。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青少年思想活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在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心理问题低于女生,而在大学中,男生的心理问题却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城市学生。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所困扰,严重地影响着学习和身体健康。由于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半依靠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很多心理的苦恼冲动或被自我掩盖,或被忽视,以致使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只好隐抑内心,备受煎熬,任其折磨,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2 体育锻炼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1 改善情绪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的研究者和体育锻炼者所认可。据研究报道,30分钟的跑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感保持在高水平;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韵律感`,力量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2 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与其他锻炼的人接触,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进行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概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主支配的活动。自我概念对于社会的适应和人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群体通常都能见到这种效果。

2.3 协调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羞怯等性格缺点,同时在运动中人们可以得到归属于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伦理感、服从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协作意识的独立人格,从而协调人际关系,以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扩大社会交往。

2.4 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既可以预防心理疾病,也可以治疗心理疾病,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不但减轻症状,而且增强自信心。体育活动还可以为预计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的情绪通过运动得以转移和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2.5 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有一系列随意动作所构成,在进行锻炼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使之达到统一,而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 实施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1 教书育人,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受教育阶段,能否使青少年形成终身健身的意识,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关键在于学生们在学校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否成功。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技术和技能的专职人员,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其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和拓宽自己的体育科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的文化知识,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人师表。

3.2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创设特殊的比赛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都要经历重大的心理考验。比赛的最终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多经历这种情形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景,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其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3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信心

当学生练习动作某个失败时,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应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心理冲突和异常情绪行为的高发阶段,通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的研究,可以发现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我意识;情感发展;青少年心理教育

一、自我意识在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当今,社会各类现象层出不穷,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各有不同。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价值观初确立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个阶段,广大青少年如果不能接受正确且健康的心理教育,对其整个一生都是不利的,更全面的说,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同样一件事不同人的反应式大不相同的。青少年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角度看,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工作的重点都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促进其人生的健康发展。

二、情感发展在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1.情感能力的培养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智力快速发展但情感不稳定的阶段,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心理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在这样一个阶段里还没有充足的自控能力所以常常会产生时而苦闷时而兴奋的情绪现象。而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的本身自尊心特别强,常常会产生主观臆断片面性的现象。

从青少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本身来看,情感的培养显得非常迫切,但是还要考虑其针对性,要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多种交流方式,来以不同的方式促进青少年情感的发展,帮助青少年正确的认识自己以及对他人的情绪,进一步帮助他们摆脱各种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良情绪。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样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用健康且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2.青少年情感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目前,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单单的道德教育已经不能达到这个信息时代里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许多的教育工作者也表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不爱学习是一方面,甚者说对任何事情都缺少一种顽强的意志力。师生不能正常沟通的现象更是阻碍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达,长时间累积消极的情绪则更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出现各种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

3.情感的发展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情感的发展联系着认知和情绪两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对传统的智力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况且,情感能力的高低还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而现在,由于学校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取消了各类应有的课余活动,甚至包括必要的体育锻炼等,由此一来,学生无法体验到在学校学习和成长的乐趣,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更是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情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学校教育中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工作的有效实行

1.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发展部分

学校是一个师生互动成长的地方,课堂更是学生情感培养的主要阵地。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问题的解决都与师生的沟通关系密切,而对于这一点,教师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情感的发展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还可以调节由于意志薄弱而产生的学现象,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中的不良情绪。

2.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联系

当代青少年的情感常常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存在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很多青少年有一种玩世不恭的心理,喜欢攀比且情感冷漠,有的青少年甚至有情感孤独的问题。传统的道德说教目前已经无法深触到学生的内心,所以其作用就会显得微乎其微。因此,道德教育要与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发展相结合,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充分结合实际。可以建立一个有情感特色的校园文化,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悟,使其情感在其中被潜移默化的影响。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弹性;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4-0004-04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批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开始关注不良环境中儿童的心理弹性现象[1],心理弹性近几年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2]。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保护性因素与逆境或创伤性生活压力事件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身心健康不受消极结果影响的动态过程。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是普遍存在的,不是特殊的机能或能力。Werner及其同事所做的考艾岛纵向研究发现,那些经历过高危因素(如贫困,父母有精神疾病等)的群体中,有三分之二的儿童成长为有能力、有爱心的成年人[3]。大量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经历过虐待的儿童都会产生心理问题。由此,研究者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过同样危险经历的个体,有些发展出了精神病理学问题,而有些却没有。似乎存在某种“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使他们免于受消极发展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对青少年的积极认知、学业成绩以及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者们还总结了心理弹性者的一些心理特点及他们的环境因素,包括对自我、未来的积极认知[4],灵活的情绪调节能力,良好的支持系统等。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心理弹性者的心理、环境特点,并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社会提供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策略。 

二、心理弹性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弹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代表性的定义有三种,即能力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能力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成功应对环境变化和困境的能力和品质[5]。还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是压力/逆境之后的一种积极结果,强调功能的保持[6]。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应该被当作一个动态过程来进行概念化,这一动态过程包括危险和保护性过程,个体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使许多在遭遇压力事件或逆境之前、之中和之后的不同的作用机制结合起来,这种交互作用可以改变不利生活事件的作用结果[7,8]。 

三、心理弹性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生命全程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时期,此时的个体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此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青少年经常处于矛盾之中。此阶段的青少年还有较强烈的自尊需要,但是由于他们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挫,如果不能很好地缓解这种逆境经历所带来的压力或创伤,其心理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帮助青少年成功应对压力或创伤,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弹性高的个体能从压力或逆境中恢复并在以后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弹性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将心理弹性的思想内涵与发展价值注入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重视培养青少年的自强人格与危机意识,倡导挑战式学习,以及建构多样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促进青少年成长为一个积极、谦虚、坚强、自制和自信的人[9]。本文从对青少年期相对重要的学业成绩和健康成长两方面分析心理弹性的影响。 

(一)心理弹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在中国大陆,学习成绩对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是很重要的。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以及家长的期望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强大的压力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抑郁或自杀[4]。另一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弹性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显著负相关,表明心理弹性在帮助学生成功适应学习中的困难或挑战时可能起重要的作用[4]。国内有关心理弹性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研究较少,主要有葛广昱、余嘉元等人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学业水平的关系研究[10]。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对学业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学业水平优秀者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于学业不良者。此外,张丽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和学业水平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优秀生和中等生的心理韧性总分均显著高于学业不良学生[1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在强调精英教育的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提倡“普及教育”[10],让更多的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知识,还要他们增强他们的抗压力。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尤其对于学业不良青少年而言,显得极其重要。 

(二)心理弹性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心理弹性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个体在压力或逆境中的发展,关注个体取得的积极结果。心理弹性在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减少不良情绪或心理问题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心理弹性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降低与压力或创伤有关的负性行为和情绪。童年期受虐待会增加个体产生精神病理学问题的风险,心理弹性在这个过程中起明显的保护性作用。研究显示,虽然遭受同样的童年期虐待和创伤性生活事件,心理弹性能使个体不受消极结果的影响[12],并且能降低个体的自杀行为[13]。关于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明显削弱了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负面影响,起到了保护个体的作用[14]。上述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能有效缓解创伤或负性压力事件对个体的影响,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其次,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维护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者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15],即使处在压力中也能体验到积极情绪[16]。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幸福感越好[4],心理健康水平越高[11]。 四、心理弹性者的特点 

(一)积极的认知 

具有心理弹性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积极认知,在这些积极认知的作用下,他们更有能力克服遇到的逆境并且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能享受到积极适应和健康。同时,心理弹性个体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对新的体验有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他们倾向于积极看待社会环境,他们更可能在困难中看到机会并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具有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会更有可能发现更好的问题解决技巧,他们会接受挑战并采用积极的策略应对挑战而不是被动、回避。他们对生活会充满希望,生活满意度较高。 

(二)灵活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而言是必须的,那是否意味着对情绪调节的越多,我们就越健康?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个体要根据环境需要灵活地调整情绪才能实现情绪的适应功能。心理弹性者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他们能根据环境需求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情绪。高心理弹性个体能从压力和负性情绪体验中迅速恢复并作出灵活的改变以适应环境要求[17]。Christia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在面对多变的情绪事件时,高心理弹性的个体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符合情境要求[18]。因此,情绪灵活性是心理弹性个体成功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机制。 

(三)良好的支持系统 

越来越多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证据表明,儿童早期发展对之后能力发展的重要性[19]。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初环境,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父母提供的温暖、鼓励和帮助,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和关爱都和心理弹性相关[20]。研究表明,良好安全的亲子关系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并因此发挥保护性作用[21]。生活在家庭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和成年人通过给母亲提供情绪和教养支持并为父母提供帮助,能间接促进贫困儿童的社会情绪弹性。非父母成年人也可以通过树立积极行为榜样并给儿童提供直接支持来促进贫困儿童的心理弹性[22]。许多关于青少年物质滥用、暴力行为及性行为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表明,父母是帮助青少年更具有心理弹性的一个尤其关键的因素[23]。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和同龄群体是其主要的社会资源。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的系统,考艾岛纵向研究和在美国的其他研究表明,在面对危机时,同龄人和稍年长的个体是心理弹性青少年的情感支持来源,能从他们那里寻求帮助和安慰[24]。该研究还发现,受人欢迎的教师通常在促进青少年获得心理弹性时起积极作用,所有在考艾岛研究中经历高危事件而表现出心理弹性的儿童至少能指出一位教师,这些教师是他们获得情感支持的来源。由此可见,心理弹性个体除了自身的一些心理特点之外,其家庭内外的支持系统也是良好的。 

五、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策略 

青少年的心理弹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根据心理弹性者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积极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青少年自身、教育工作者和家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弹性。 

(一)提高个体内在的积极心理素质 

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如自尊、自我效能感、乐观性等水平与高心理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冲动性、神经质人格特质等则是心理弹性发展的危险性因素[25]。有研究发现,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是和心理弹性相关的,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使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逃避、不退缩。青少年要注意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自我效能感及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遇到问题时采用好的应对策略,对问题进行积极加工。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尽管很多人关注同伴团体,但是对大部分青少年来说家庭是首要的社会支持。积极的亲子依恋对发展心理弹性是很重要的。同样,父母给予的温暖、鼓励和帮助,以及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和照顾或者是和一个成年抚养者亲密的关系都和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密切相关[20]。对孩子的信任和非责备性的养育方式也是一个关键的保护性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影响着孩子得到支持和帮助的程度。高亲密性的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的家庭有助于为孩子营造出一种和谐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信任感,提高孩子面对不利事件的心理弹性[25]。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研究表明,健全完善的社会体系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关注青少年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提高。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密的同伴友谊、良好的教师榜样,这些来自于不同方面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积极支持都将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改善。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环境,因此学校是提高青少年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环境。学校中积极的同伴关系、积极的教师影响和成功的机会都和青少年心理弹性积极相关。广泛的社会环境,如邻里、宗教和社区也在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27-238.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第4篇

(一)家庭教育缺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多数家长都有沉重的生活压力,在家时间短,对孩子的关爱也随之不足。许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是爱的表现。但在这种家庭教育缺失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导致性格孤僻,长期下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次,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亲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约束与管教,自制力不强,为所欲为。当前社会新闻中经常出现留守儿童犯罪等行为,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缺失所导致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首先表现在对青少年的溺爱上。过去,我国大多数家庭都响应独生子女政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只生一个,并视为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许多家长以一种溺爱的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对错误一再纵容,给青少年心理认知与心理情感造成负面的影响,致使其形成自私、霸道等性格。其次,与溺爱截然相反的是一部分家长长期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成绩不好、表现不好,动辄打骂,棍棒相加。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之下的青少年因家庭温暖的缺失,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极易对父母与社会产生恐惧与对抗情绪,心理问题亟须得到排解。最后,一些家长因自身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不高,对孩子的心理引导不正确。例如: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如果有同学欺负了你,要以牙还牙报复回去”等,这种错误的家庭引导方式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三)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场所,应当是温暖的、和谐的。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单亲家庭的增多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成长于破裂家庭或长期不和谐家庭环境下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寂寞、惶恐、焦虑、冲动等性格,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转换观念,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除了智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外还要强调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作为家长,要摒弃旧的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方式,要更加关注心理状态、理想、进取心等个性品质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网络搜索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参加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讲座等,有针对性地学习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及时解决问题青少年具有强烈的个性,心理状况变化较大,心理特征尚不稳定。与此同时,受交友、社会环境、媒体环境等因素影响,当代青少年极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作为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所处年龄阶段独有的心理特点,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与心理变化进行及时处理。如,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语言特点、行为方式等进行细致观察,在发现问题时第一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不能动辄就进行责备或打骂,要根据青少年敏感的心理特点,委婉地指出问题点,然后进行耐心细致的分析、疏通,帮助青少年解决各种问题,引导青少年快速走出心理误区,正确面对自己。

(三)家长要起带头作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父母在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起到模范与表率的作用。温和有礼的父母,其培养出的孩子也将有得体的言行与举止;相反,父母成天在家吵架,与邻居不能友好相处,其培养的孩子也极易性格暴躁,遇事冲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父母要尽量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营造安定、和睦、平等、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氛围,促进青少年心理正常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实现平等对话交流古往今来,我国传统家庭一直延续“唯父母之命是从”的习惯,孩子必须服从父母的要求或命令。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处于被动接受说教的地位,久而久之,他们的个性受到压抑,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要关注与孩子的互动交流,将孩子视为家庭中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一名成员,视为自己的朋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建立一种平等的家庭教育新观念。这样一种平等、融洽的沟通方式,既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

三、结语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研究问题的界定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可被称作“心理卫生”或是“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包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可以自我疏导内心的情绪,是否可以经受得住打击等。经研究人员表明,美术教育可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从教育方面讲,美术教育具有表达、传递、陶冶的功能,这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孔子的礼乐并重以及西方的净化心灵等观点。

美术创作由点、线、面、空间、色彩等视觉要素构成,美术作品除了带给人美感的享受,还可陶冶情操,起到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美术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美术素质的活动。通过美术教育,青少年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愉悦的心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获得自信,树立价值观。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它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功能。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是意识问题行为,其大多发生在儿童身上。其次是人格缺陷,青少年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卑、自闭、偏执、敏感、自我、多疑等问题,与他人经常发生摩擦,自控力意识薄弱。最后是心理障碍,在学生身上体现为考试综合征和学校班级适应症等。常见的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等。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所长王树茂指出,在青少年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攀比的现象,比谁有钱,谁的家庭背景好。青少年经常会有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方向,更有不少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约束言行,缺乏责任感,性情孤僻、情感脆弱。

以上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诊断和解决,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品性和人格上的障碍,甚至会出现人格、抑郁、犯罪等问题。

三、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日益强烈的自尊心使自己有了主见。他们过于强调自我感受,唯我独尊,在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中经常没有耐心,性情暴躁,更不愿意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帮助。

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当前我国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子女,子女经常会出现孤独感,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烦心事,心中的烦闷无法排解,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状态。

3.升学压力和繁重的功课

升学上激烈的竞争、家长的期望等因素使青少年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学校的测验、考试也会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可以与学生进行交心的谈话,在交谈中获得重要信息。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调整学生的心态。

2.用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只有把热情倾注到学生的心中,师生之间才会产生信任和尊重,学生才会听取教师的意见,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3.用实现理想的愿望增强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挫折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与他人相处不融洽。学生成绩不理想,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会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用实现理想的迫切愿望激励学生,告诫学生实现理想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4.应用心理艺术治疗

治疗不仅仅是肉体上病痛的治疗,还包括思想、心理、精神上的治疗。艺g治疗的早期研究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据。之后他的追随者荣格指出,画出我们内心所视的和画出我们眼前所见的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根据临床经验,荣格相信绘画作为表达潜意识的工具要比语言更为直接,其是对精神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艺术活动具有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学校与家庭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治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