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内实习计划

校内实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内实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内实习计划

校内实习计划范文第1篇

将本科近年来收治的50例恶心、呕吐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和呕吐症状。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1~55岁。所有患者均已经进行过相应的检查和治疗。经过对30例恶心、呕吐患者进行精心的消化内科护理,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且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6.7%。

2护理方法

2.1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

若患者属于体液不足者,则需要观察患者有无继续呕吐,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和量、颜色、气味。若出现持续性呕吐致大量胃液丢失,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患者呼吸可变浅变慢。监测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直至稳定。若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性低血压,说明血容量不足,应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尿比密、体重,并及时报告处理。若患者属于活动无耐力者,则需要观察患者的呕吐物、呕吐时间、呕吐频率,分析呕吐物的成分,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态。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其每天进食与排泄量、尿比重、体重,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2.2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

若患者属于体液不足者,则需要帮患者补充体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果呕吐频繁,导致不能进食时,为保持患者的身体机能,可口服营养液,少量多次。如果口服营养液效果不佳,必须静脉注射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若患者属于活动无耐力者,则需要给予适量的止吐药,以缓解其不适感。给予患者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食物,以恢复其体能,补充其身体所需的营养,提高免疫力。

2.3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若患者属于体液不足者,则需要帮助患者采取舒适,呕吐后及时给患者漱口,清理被污染的床褥、衣被;使用棉签、纱布清洁口腔时,注意避免刺激舌、咽、上腭等,以免诱发呕吐;疑有肠梗阻时,应禁食、禁水并进行胃肠减压。若患者属于活动无耐力者,则需要协助其做有氧且非激烈性的运动,叮嘱其做起身、下俯等压迫肠胃的动作时要缓慢,以免产生心悸、眩晕等不适症状,预防且改善性低血压。

2.4对患者进行呕吐护理

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时,可帮助患者侧卧或坐起,然后将其头部转向另一侧,防止误吸而导致的呛咳;如果患者发生昏厥,护理人员应立即清其口腔中的呕吐物,以免患者出现窒息情况。

2.5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用暖心的微笑、温柔的语气对待患者,适时给予患者安慰,使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小结

校内实习计划范文第2篇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校内实习计划范文第3篇

7月17号,上午依旧跟着老师查房,然后向超哥学习了正确的测血压的方法。

18号第一次听到有病人称呼我为医生,这是我最开心的。晚上加班,收了一个脑出血的病人,到病房的时候已经昏迷了。和老师一起忙绿着,那一晚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我没有选错,让我有一种成就感。就像心术里说的一样:人这一生有三样东西是最不能缺少的,那就是信、望、爱,在那晚我看到了。看到那个病人的家人泣不成声,我哭了。

19号,早上查了房过后,便和老师去做了胃镜,了解了做胃镜的全过程,自己还亲自尝试了。我想说,师父人真的很好,躺在病床上她看出我很害怕,一直在旁边鼓励我。下午我自己到了病房查房,第一次向病人问病史,其中还有一个阿姨夸我很细心,让我乐呵了半天。

20号,看到一个腹水的病人,接着看另一个老师做了腹腔穿刺。

21号老师让我尝试自己给病人腹腔穿刺,她在旁边看着。做了常规消毒后,拿着针我的手有点抖,毕竟是第一次在真人身上扎针。老师手握着我的手交我应该从哪个方向进针,什么时候转换角度。学会了腹腔穿刺,这是我当天最大的收获!一周的学习,让我深刻的感觉到,当我穿着白大褂在病房与办公室出入的时候是那么的神气!我会继续努力的!

校内实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文化内涵; 救赎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65-001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和探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于2000年正式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界定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的内涵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传输来体现。它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学者李艺所认为的“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时代变化。在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中,首先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文化素养。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失陷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教师在经历了“豪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信息技术文化,但总体来讲,信息技术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想认识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重视,这是造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缺失最重要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一是思想重视不够;二是经费投入不足;三是教师配备不优。

2.发展阶段不成熟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历史源于1982年。1982年-1990年是计算机教育的实验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知识和程序设计为主,学科知识体系初具规模。1991年—1999年是计算机教育成长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的特征是学科结构实现模块化,逐渐形成稳定的应用知识体系。

3.教师素质不适应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一方面,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文化素养,对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另一方面,在现有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真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素材,使学生在学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熏陶的较少。

4.教学方向不明确

一方面是疏忽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另一方面是重“知”轻“识”的功利化取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全面育人的教导观,改革教导评价机制,重视对教师的多元评价,既重视对“硬教学”的评价,也不疏忽对“软教学”的评价,既重视对显性目标的评价,也不疏忽对隐性目标的评价。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救赎

1.进一步增强思想认识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引起重视,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我们很有必要将目光转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适应时代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进一步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构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历史较短,所以学生人文素养情境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活动场所、开放的活动形式和开放的学习评价,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环境。

3.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同样经历了一个学习、思考、提高的过程。在学习钻研、互助合作、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使老师们也系统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与能力,把自己融进了充满人文气息的现代信息技术中。于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以前单一的教科书转向了现在完整的课程意识,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而是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

4.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一方面,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的工具,在教学完Word的相关操作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刊,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过程认可了民族传统文化,并在完善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了解和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优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现代技术教育环境,提升教师素质,在教学中,引导与疏通相结合,渗透人文教育;最后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社会当中,我们都应该大力倡导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2..5&6

[2]林垂炳.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J]考试周刊,2010(31)

[3]江沛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

校内实习计划范文第5篇

摘要: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向留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而2017年正值中国农历的丁酉鸡年,汉语中关于鸡的词语不在少数,而且大多数词语中包含着明显的文化色彩。因此,在生肖鸡年研究与鸡相关的词汇教学,更贴近现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以汉语成语中与“鸡”相关的词语为研究的载体,探究这些成语中“鸡”所代表的情感倾向以及文化内涵。同时,笔者会对十二生肖中“鸡”的文化内涵进行汉外对比,并且通过对比,找出留学生习得十二生肖相关成语的偏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本文最后归纳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原则。

关键词:鸡;文化内涵;偏误;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5-02

一、十二生肖中“鸡”的文化内涵

1.汉语十二生肖中“鸡”的文化内涵

鸡,位于十二生肖的第十位。《中华成语辞海》和《古今成语大词典》中含有“鸡”字的成语共计184个,其中“鸡”字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共计172个。“鸡”的文化内涵有褒有贬,但贬多褒少。下文在分析这172个成语的基础上,综合探讨、研究“鸡”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1)古人普遍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中说道:“头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见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义也;守夜不失时,信也。”[]于是,古人称鸡为德禽。同时,在汉语中“鸡”与“吉”谐音,因此也具有了吉祥如意的感彩。

(2)“鸡”是人们最早喂养的六畜之一。由于鸡的鸣声长期作为报时的工具,因此“鸡”可以用来象征战争、上路等不吉的征兆,例如:“雄鸡夜鸣”、“鸡声断爱”等;“鸡”也作为被饲养、供玩乐的对象,例如:“斗鸡走犬”、“抱鸡养竹”等。同时,在中国的一些民族和地区依然存在着“斗鸡”这种古老的游戏,从中也不难看出“鸡”长期以来被视为供人们休闲、娱乐的。

(3)“鸡”体型微小,身体无力,胆小易惊,因此常用来象征小人、无所作为的人,或者能力平庸的人。例如:“鸡零狗碎”、“手无缚鸡之力”等。

“鸡”常被赋予负面的含义,因此与“鸡”相关的其他事物也会被赋予负面的内涵,例如“鸡毛蒜皮”中的“鸡毛”象征渺小、微不足道。

(4)鸡长期作为报时的工具,司晨报晓,唤旭日东升。因此,“鸡”象征着勤恳等正面的意象。例如:“闻鸡起舞”:比喻发愤图强。

与此同时,由于“鸡”被看做是司晨报晓的工具,自然在一些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中,“鸡”则用来象征失职的人或者是犯错误的人。例如:“失晨之鸡”指的就是忘记报晓的鸡,用来比喻应该做某事而却失职没做的人。

2.西方文化中“鸡”的文化内涵

“鸡”在西方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雄鸡在西方文化中是英勇善战的象征,它的鸣叫预示着光明的到来,它可以战胜黑暗,可以吓退蛇怪。在基督教文化中,雄鸡就是基督的象征,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直到今天西方的很多教堂尖都树立着鸡的雕塑,以此来象征光明和复活。同时,在西方文化中,公鸡常常作为预知命运的工具,人们常常以鸡的进食状态来预测战争的胜败。而体态丰盈的母鸡则被视为具有良好的繁衍能力,子孙满堂。

同样,在英语语言文化中,鸡也带有一定的负面感彩。如“鸡”意味着胆小、懦弱,用来象征那些杞人忧天的人。“鸡”在英语中有多种表达方式,如“chicken”、“cock”、“hen”、“rooster”,每一种表达方式都带有一定感彩。

二、留学生习得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及文化原因

1.常见偏误

留学生在习得汉语中与“鸡”相关的成语时,常出现偏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解上的偏误。学习者在习得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汉语成语的故事及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含有“鸡”的成语的意思。如“抱鸡养竹”就很容易被学习者按照字面意思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悠闲的农家生活。另一类则是应用上的偏误。学习者可能理解了成语的意思,但不知道应该如何在句子中应用。如“鹤立鸡群”在应用时容易产生“*他是一个鹤立鸡群的人。”类似的偏误。

2.文化原因

留学生在习得汉语中与“鸡”相关的成语时,常常会出现偏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行为主张等许多方面多存在着差异,这对于十二生肖中的“鸡”也不例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留学生在理解与“鸡”相关的成语时出现各种偏误,如:“闻鸡起舞”很容易被学习者理解为听见鸡的叫声就害怕等错误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由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英语中鸡的表达方式有多中,表示的感彩也不一样,学习者可以根据外在形式判断褒贬色彩。虽然汉语中对鸡的感彩有褒有贬,但是表现形式都是一致的。这就很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偏误,易将所有含“鸡”的成语都归结成同一个感彩,导致习得的失败。

三、十二生肖教学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十二生肖的教学隶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范畴,具体教学原则如下:

1.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原则

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切莫无限度地拓展文化教学的内容,而忽略语言教学。如:在讲解成语“偷鸡摸狗”时,不要对成语中“鸡”和“狗”的文化内涵无限的展开讲解,而是要根据学习者当时的汉语水平,适当的略讲即可,讲解的重点应放在“偷鸡摸狗”的语言意义以及如何应用上。

2.针对性原则

在教学中不需要对出现的十二生肖的所有象征意象作详尽解释,而是要有针对性、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知识点。如,“鸡”的文化内涵在中外文化中有一些相似之处,如,都是胆小、懦弱的象征,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对于相似之处可以一言代之,应该着重讲解容易出现语言偏误和交际错误的不同之处,如,鸡在汉语中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的意味。

3.发展性原则

十二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十二生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讲解传统文化意象,也要注意对时代内涵的讲解。例如,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将古人所谓的“鸡的五德”,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至、信”相结合,并且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意义。

4.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文化教学更应该使学习者避免在交际中因文化分歧而产生交际障碍。讲解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对外汉语语言本体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不仅是掌握其文化内涵,也要学会如何将其恰当的运用到日常交际中。

四、结语

2017年正值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的鸡年,研究和探讨与鸡相关的成语的文化内涵,可以激发外国学习者对中国十二生肖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内在动力。同时,以汉语成语作为研究载体,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笔者通过分析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以及文化层面的原因,更深层次地探讨十二生肖教学乃至整个文化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晨斯.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D].河南:河南大学,2014.

[2]张月明.生肖动物相关词汇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及教学资源――以典型的生肖动物马、狗、龙为研究对象[D].江苏:苏州大学,2013.

[3]蒋争艳.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教学[D].河南:河南大学,2013.

[4]马丹.论汉语成语中十二种生肖动物词的象征意义及其教学[D].四川:四川大学,2006.

[5]董晓荣.汉语动物成语的语言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6]龙玉莲、李延林.英汉语中“鸡”相关惯用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现代语文,2013(3):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