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实践教育

科学实践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实践教育

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思考

前言

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科学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开展小学生科学教育势在必行。小学科学教育是整合了纪律,活动,环境等教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它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还涉及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都与实际生活有关,因此科学教育带有较强的实践性。

一、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坚持,许多教师还没有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例如,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在日常教育中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带领学生实践操作。

(二)实践教学缺乏创新精神

科学教育追究的是探索和创新,但目前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无论老师讲什么,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进而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了。

(三)教学活动单一

科学探究更注重教学过程,大部分学生遵循教师的节奏,学生探索的真实教学活动不仅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而且还受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和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使课程做到以真正的学生为主。

二、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的途径

(一)合理使用科学教材

科学教科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但是,目前的科学教科书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教科书可以合理地整合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本地的科技企业,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神奇性。可以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树立对科学的热爱和崇尚科学的意识。在教授“环保”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考察当地的环境保护,如稻草和麦秆的处理。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科学实践氛围

要全面创造良好的科学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将科学家的肖像挂在实验室,电脑室,画廊,走廊等地方,贴上名人名言,让学生处在学习尊重科学和人才的氛围中。其次在课堂上设立书角,开辟海报专栏,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动态,增强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在此,要围绕植树节,爱牙日,国际减灾日,国际地球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节日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推广科技知识,创造浓厚的科技氛围。

(三)建设校园微型生态园

城市里的孩子对动植物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少,甚至不知道小麦,大米和玉米等最基本的作物。他们不了解普通的家禽动物。对于很多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都是陌生的。为了使科学教育更直观有效,学校可以自主建设生态园区。如以课堂为单元,开放种植园,根据自己的植物的实际情况,结合科学书上的教材内容,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生长周期,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设立水产养殖园区,让学生负责养殖,督促他们定期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举办科技节,以比赛促发展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开展科技竞赛,可以满足学生的竞争欲望,同时使学校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学生参与的热情越高,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越深入,越会感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科技节活动,让可以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科普教育的喜悦。很多有创意的小发明科技比赛,创造了充分发挥学生兴趣和才干的比赛,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五)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学习科学就是要改变生活,科学教育要体现学习的原则。这就提醒科技教育者要把注意力放在科学教育活动的地理特征上,使学生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之间建立联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大自然的活动,包括测绘当地稀有植物,制作植物标本,制作叶贴,种植花草等系列活动;开展环境教育主体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河流污染情况,麦秸焚烧情况,让学生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第2篇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教学中把化学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目,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科学地学习化学知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内容,教师要通过对化学知识的研究和对教学方法的讨论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能力,找到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一、研究化学科学教育方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在高中化学课上教师首先要运用自然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化学知识,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特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化学科学实验,在实验中研究化学知识。这就是我们说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下面我分析一下科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1.要让高中生认识化学知识,高中化学中的化学定义、化学原理、化学元素等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才可以学好化学,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还未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先设置悬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化学知识,在让他们认识化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让学生很轻松地了解化学基础知识。

2.要想学好化学就要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掌握能力,在化学中做实验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加强对化学学习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解决化学科学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1.在高中化学课上实验和创新活动不足,化学知识的了解就是要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产生化学兴趣,通过实验达到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让他们个个都是小化学家。高中教学面临着升学压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实验,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是在课堂上,比起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压力大了很多,乐趣也少了许多。掌握化学知识内容的操控能力,才可以在不同阶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化学教学中有些教学方法偏重对感性认知方法的教育,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要壮大教师队伍,首先要从高校入手,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高等师范院校要注重培养优秀的化学教师,通过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通过高中教师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积累,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做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

3.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高中教学设备的不足也会导致无法科学教学,化学知识是需要用化学工具清晰明了地体现出来的。

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化学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科学方法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要掌握的,只有充分地分析高中化学在科学教学中的不足,才可以使科学学习化学得以实现,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化学教学的最大效用,所以高中生在化学学习中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完成化学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在学习和日后生活中能运用自如。

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国;科学教育;科学实践;三维科学实践活动

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每个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样,科学教育作为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及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课程,其改革成为各国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所面临的热点议题之一。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并组织科学及教育专家对科学教育进行长时间的研究。随着对科学教育研究的深入以及对科学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反思,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于2011年了《K-12 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下文简称《框架》),提出“科学实践”的概念,并确立该概念在科学教育中的首要地位。2013年4月,NRC依据《框架》了《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下文简称《标准(2013)》),将“科学实践”作为首要关键词列入该标准,取代了之前的“科学探究”。从此,美国的科学教育进入了新阶段。

一、改革背景与历程

(一)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

综合时代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及科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国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由多种因素促成。

首先,推动此次改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三个:其一,美国就业形势严峻,大量的工作需要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在国际考试中美国学生的成绩远没有达到人们对于美国科技强国的预期;其二,美国人进行了细致的国际间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出国际化科学教育的标准走向;其三,美国许多州兴起了统一标准运动。

其次,透过1996年《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下文简称《标准(1996)》)实施20年来的成效分析,美国科学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影响着美国科学教育的质量。一方面,《标准(1996)》中列出大量详细却缺乏联系的碎片化的科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难以深入;另一方面,对科学探究步骤的僵化认识,使得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活动沦为学生对几个固定“探究步骤”忠实地执行,而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却缺少相应的科学概念解释、推理、理解等理性思维过程,“动手”与“动脑”产生了分离。为此,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者迫切期望改变科学探究僵化的现状。

(二)科学教育本质的变革历程

科学教育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及人们对科技理解的深入不断发生着变化,20世纪初,美国的科学教育普遍将科学等同于科学知识,在“学科中心”的影响下,科学教育关注“是什么”,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作为过程的科学”受到了经验主义科学哲学影响,当时所谓的“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实验方法,即通过量化实验归纳得出确定结论。此时的科学教育沦为教授一套模式化的试验方法,缺少对学生思考的引导。“作为探究的科学”在杜威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由于“作为过程的科学”缺少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杜威提出“思维五步”,目的是通过模仿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方法及本质。但受到教学时间、教学材料、教师教学能力等限制,“科学探究”在科学课堂中被等同于固定的“探究程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及理论性思维被“探究步骤”的执行所掩盖。为了扭转这种模式化的倾向,同时为应对时展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标准(2013)》提出美国科学教育本质将走向“作为实践”的阶段。

二、改革目标及内容

(一)科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培养实践能力

美国小学科学课程将K-12科学教育分为K-2年级段、3~5年级段、6~8年级段、9~12年级段四个阶段,《标准(2013)》延续了1996年标准中对科学教育年级段的划分,并描述各个年级段的学生在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三个维度中的预期表现。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标准(2013)》的蓝本――《框架》提出,科学教育要使全体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一是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界的现象,二是能够收集科学证据,正确评价科学解释,三是能够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的发展,四是能有成效地参与科学实践和对科学问题的讨论。对比《标准(1996)》注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标准(2013)》更加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具体实例可见2年级生态系统单元相关标准(见表1)。

通过对比两个标准可以看出,目标的表述存在差异,《标准(1996)》列举出学生应理解的生态系统单元中的关键概念,《标准(2013)》则是通过列举学生的具体实践体现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如将“学生能够设计实验并能够通过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和水”作为学生是否理解“生命体只有当环境满足其需要时才能存活下来”的标准。这种重视实践的标准既避免了由于学生理解不同所造成的偏差,又使得标准易于检测。

(二)科学教育改革的内容标准――三维科学实践活动

《框架》围绕“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三个维度的内容展开科学教育,其中,学科核心概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载体及脉络,跨学科概念作为学科核心概念的辅助延伸方式,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科学与工程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同时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架构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与工程实践依据包含的要素分解为三个环节:其一,调查研究部分,学生与真实科学现实交流,包括观察自然现象,根据观察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出假设后设计见证假设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且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从而为假设提供依据;其二,理论建构(科学)或制定设计方案(工程)部分,学生需要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思维的加工,通过想象、推理、数学计算、预测等思维步骤理解实验中所展示的科学原理、建构科学模型;其三,评估部分,运用科学及工程的思维工具对前两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估(见图1)。

社会交互性、运用科学语言、科学代表作和工具的使用是科学实践的三个主要特征。在《框架》中,科学实践活动被分为三个环节,其中学生的科学操作活动主要发生于调查环节,此环节偏重使学生经历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建构与解释的环节偏向于学生将收集到的证据与科学理论建构相结合,通过想象、推理、计算等理性思维活动,达到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与理论模型的建构;评价则是将前两个环节的过程与结果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过程。因此,在科学实践的活动中,学生从单一的实验探究调查活动转变为包含“动脑”“动手”“动嘴”在内的多维活动。

1.科学与工程综合的科学实践活动

《标准(2013)》首次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国家层面把工程教育整合到科学课程中,用“科学、工程和技术”取代了《标准(1996)》中的“科学与技术”,《标准(2013)》将科学实践活动及工程实践活动整合到科学探究的范围中,以工作任务单的形式呈现标准。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对工程实践的重视使得教师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素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获得运用科学知识认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机会。

《标准(2013)》在指出科学与工程的共同关键性特征的同时对科学与工程实践进行了区分,科学实践侧重在自然条件下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收集数据,通过理论性论证形成理论或解释。而工程实践侧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调的是运用数据来进行设计,最终指向解决实际问题。

2.理论性探究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标准(2013)》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作为重要目标,突出学生建构自身科学理论及科学模型的能力。科学实践重视帮助学生建构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的语言、科学代表物和工具来想象、推理、计算、预测合理的科学理论和模型,学生科学思维的建立同样需要不断运用语言和工具并达致熟练。

3.社会交互能力在科学实践中得以发展

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科学探索和工程建立活动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社会性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在课堂科学实践活动中同样需要社会交互。学生在科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思想碰撞,如在经验调查环节,提出的问题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学生提出一个科学探究的问题不仅需要对这一问题产生已有观念,听取同伴对这一问题的观念也使其不断修正、丰富已有观念,从而提出具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在科学学习的共同体中,学生不仅需要与已有材料对话,还需要与同伴对话,同伴的知识、技能、动机和态度都会影响学生自身观念的建构。

三、启示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经过十多年基础科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科学探究已成为教师在设计、实施科学教育课程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真正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还难成常态。科学教育在我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知识、轻实践。大班化的课堂使得科学探究活幽岩陨钊虢行。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进行的科学教育,有些虽然已从科学方法的传授转向科学探究,但探究活动模式化倾向严重,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界定,使得我国的科学教育困难重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 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科学实践”理念将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启示。

(一)厘清科学实践的内涵,避免科学探究模式化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在实施中形成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强调“做科学”在科学学习过程中重要地位,使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在一起。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及教育背景的影响,科学教育仍难免受到模式化及应试化的影响,教师迫使学生背诵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应对考试,学生按教师设定的步骤进行试验,探究过程缺乏学生对探究的思考与设计,脱离了科学探究的多样性。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应考虑科学实践的三个维度,重点考虑学生科学证据与理论的协调能力、建模能力等科学学习能力,使科学实践的进行与科学知识的掌握紧密结合。

(二)重视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理论探究

我国课堂科学教育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大多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知识产生或验证的过程,强调对最终科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然而,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对科学理论的理解程度及批判、论证等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却受到了忽视。因此,可借鉴美国科学实践内容在各个学段的学习进阶目标,发展学生的证据与理论的协调能力、运用科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建构科学模型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批判性思维等科学素质。

(三)重视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社会交互及科学学术语言

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社会交互和对科学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科学教育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营造科学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在与同伴和材料的交互中修正和丰富科学概念。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不仅需要科学语言进行交流,而且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工具建构科学理论,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在描述科学现象和论述观点时正确运用科学语言,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借助图表、图像等工具构建简单的科学理论模型,引导学生用语言或文字清楚、准确地与同伴进行科学论证、辩论,学会发现现有理论及同伴科学推论中的漏洞及不足。

参考文献:

[1]王磊,黄鸣春,刘恩山.对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前瞻性分析――基于2011年美国《科学教育的框架》和1996年《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对比[J].全球教育展望,2012,06:83-87.

[2]唐小为,丁邦平.“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解读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理念的首位关键词之变[J].教育研究,2012,11:141-145.

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第4篇

一、正确看待科学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纲要中提出的科学活动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幼儿科学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个体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反观幼儿园的许多科学活动,往往抛弃了科学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1.目标过于宽泛:如何将科学教育目标实施到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是对目标的分解和把握。例如小班的数学活动“数数歌”,教师即定的目标是“能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参与并喜欢操作活动。”整体目标设置过于宽泛,目的不确切。理解几以内的数量对应?用什么方法实施操作?获得什么情感愉悦?这些具体问题都没有分析透彻。如果调整为“在数豆子的过程中感知4以内数与量的对应;积极参与手口一致的点数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则目标的指向性就非常明确。

2.对知识过于重视: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其宗旨应是帮助孩子热爱科学,在理解、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对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发现的激情,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积极的思维习惯。比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纸盒叠叠乐”中,从大到小叠放纸盒是成功的关键点,但是,就有孩子始终掌握不了这一关键的技能,始终叠不出高高的纸盒楼房。但在叠放的过程中,其表现出的专注、不气馁的良好品质,也是非常有益的。有了这些良好的品质,汲取知识、走向成功将不再是难题。

3.手段过于复杂:3~6岁幼儿其思维特点是逐步形成具体形象思维,这时的幼儿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最需要通过与具体实物建立联系才能获得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并不是说教学方法、手段越多,就越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就越能获得能力的培养。过于复杂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孩子思维注意力受到影响,多变的环节、复杂的情景创设,刚开始可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是,如果幼儿长期处于精神亢奋状态下学习,最终容易导致精神与思维的疲劳,不利于幼儿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动静交替、主次分明、逻辑清晰的集体科学活动更能凸显教育的有效与价值。

4.活动过于概念化:以数学为例:数学是存在于生活中、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的一门科学。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智慧的教师不是将科学知识概念化地传授给幼儿,而应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帮助幼儿体验生活中运用科学的乐趣,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例如在大班数学教学“一寸虫”活动中,教师制作了标准的一寸虫测量尺,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测量出不同的物体间的距离或长度。事实上,幼儿测量后获得这些距离和长度的准确数据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教师更应关注幼儿在开展测量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懂得测量为生活带来的是公平和便利等等内在的含义,这样活动才会更有价值。

面对这些误区和现象,我们能做的就是紧紧抓住《纲要》中提出的科学活动的内涵,关注幼儿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目标,树立明确的幼儿科学养成目标,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二、有效关注科学教育的养成目标

由于幼儿年龄小、身心发展不完善、思维水平较低,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其养成目标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活跃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使幼儿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学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幼儿活跃的兴趣点。如设置具体有认知冲突的情景内容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设置一些幼儿相对丰富熟知的前期经验情景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等等。在集体科学活动中,教师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段,开展适宜的情景性活动,能帮助幼儿从不同角度获得活跃的兴趣点,使科学活动更加有效、顺畅。如:在“爱猜迷的小怪物”活动中,教师创设的小熊为保护家人完成寻找国王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充分挑起了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点,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了复合分类的认知,更为幼儿建立了“解决问题会带来快乐情绪体验”这样的思维习惯。

2.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判断力,尤其在科学活动中,良好的观察习惯更能帮助幼儿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说,敏锐的观察力使科学探索过程更加精确、有效。作为教师,在集体科学活动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观察方法:如按顺序观察、对比观察、细节观察、重点观察等等,也可在活动过程利用适宜的教具教材加强观察训练以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如在《好玩的纽扣》分类活动中,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纽扣对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怎样帮助孩子排除其他干扰,达到按一种或两种特征进行分类呢?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标志、提问等指导幼儿关注观察点开展观察活动,进而获得正确的分类判断。有目的的观察方法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更敏锐的观察能力。

3.建立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幼儿愿意参与学习活动的起因,而强烈的求知欲更是是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主要动力。集体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适时、合理的教学问题的设置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的良好手段。一个目标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引人思考的好问题更能促进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开拓幼儿思维的广度。如在“去秋游”数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帮助幼儿学习6的加法。其提出的问题情境是:“超市里有1元、2元、3元不等的商品,请你付钱购物,并且要把6元钱全部花完!”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运用系列问题帮助幼儿梳理了6的加法算式的多样:如“你买哪两样东西,可以编一道怎样的6的加法题?(解决两个数相加等于6的算式);如谁买了三样或四样东西?怎样编一道长长的题目?(分步运算复习巩固6以内的加法);又如我要买三样东西价格是一样的和我要买三样东西价格要都不一样的?(促进幼儿思维深度及通过运用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运用有效的设疑能够促进幼儿强烈求知欲的产生,对于保护幼儿求真、求知的良好科学素养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4.提高清晰的表达力: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忽略思维的显性表达,而幼儿对探究活动及操作过程中思维想法的表达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思维运作的过程,巩固学习的内容,丰富他人的科学经验,更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分享的品质。以往,我们常把思维的表达集中在评价交流环节进行,其实,如果将幼儿的思维表达要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则能给科学教育活动带来更高的价值。例如在大班“爱猜谜的小怪物”活动中,幼儿根据条件猜测回答哪个是国王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回答幼儿说出是第几排第几个,无形中帮助幼儿巩固了序列关系;又如在大班数学“让谁先吃好”的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数学语言精确性的养成:“高矮排序”不能说成口语中的“长短排序”;“倒着数”不能说成“倒数”;数量“多”与“少”的比较,不能说成是“大”与“小”的比较。有时还用上了统一的概念用词 ,如横排叫“排”,竖排叫“列”,遇到横向两组物体比较时,就使用“排与排的比较”;遇到纵向两组物体的比较时,就使用“列与列的比较”等等。

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引言: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现在许多高校已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推行这样政策的同时还对传统的专业进行调整和改进,建立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传统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代的该专业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对解决各种技术性的能力更加看重,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大多数学校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定位大多数是应用型,因此所开设的专业课就更加具有应用型的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为了达到期望,我们就必须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一套适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不断摸索中将其完善。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较好的数学理论基础是入门的必须条件之一,数学知识对于该专业解决一些常见的信息科学方面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所以在教育中就要求学生对与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认真,注重基础和一些理论的理解学习,还要加强数学建模以及数学软件的应用方面的掌握度,这些知识可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做好相关的基础性工作才能保证以后使用起来的顺利性。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很有帮助,而且他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手段来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在所难免的,那么这也是一个锻炼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部分。就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实践教学来说,我们的大多数课程都偏向于传统化的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训练部分,所以相应的课程显得枯燥无味,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教学质量不高,也打不到所预期的效果,教学整体呈现出死气沉沉的状态。所以最好的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只是单一的对原理进行验证,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多开设一些新型的实践课程,激发学习的热情,也能够达到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1]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以及具体措施

充分考虑了我们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结合现在的实践教学现状,严格按照改革的原则,然后对现在的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基础课的实践

所有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被告知一个问题,那就是C语言的重要性问题,它是日后解决一切程序化问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上,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抓紧,在专业介绍时就应该讲清该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日后重点化的学习,同时应该让任课老师多增设一些动手能力强的操作性练习题,并且展开综合性的程序设计讲解和训练,然后达到让学生能灵活运用c语言的目的。[2]

2.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这里我们重点就该专业比较重要的两门专业课进行介绍,分别是C++ 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因为它们的熟练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教学质量。所以,在这两门专业课的讲解上,老师应该既与后面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又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讲解,尽可能多的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分析理论性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3.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该专业是从2000年创办的,这个过程中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就不断的从教学实践向计算机转变。具体的变化有:①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将独立的数学应用软件引入到相应的课程中来,比如相应的数学建模课和数分课等,很多都融入了对应的软件教学;②软件的开发逐渐多元化,有最初的单一C/S 软件开发模式到后来的B/S 与 C/S 共存的开发模式,这样为学生赢得更多的竞争筹码,并且还结合社会的需求问题,将冷门的PH P 转为非常受欢迎的 JSP投入到应用中;③积极的调整学生的实践课程时间,尽量提前进行,使得实践课开设的时间集中,这样有利于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教学,也能使学生进行较长期的实地实践机会,这样也为后来的考研和就业准备腾出了充足的时间。

4.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

在学校教育上,可以在学生开始进行实习时就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积极的去接触实际的问题,并且逐渐与社会接轨。同时在实习期间,可以定期的邀请外企的资深人士来进行专业化的指导,还可以进行专业方向的技能讲解,对一些学生较生疏的部分进行指导,不仅可以给学习注入新鲜感,还能让学生更加清楚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及未来的工作状态。这样的活动长期开展的话可以使学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方向,可以更加接近未来工作的方向,为未来补充实力。[3]

5.开放型实验室的建立,同时丰富实践教学活动

该专业的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所以在校的学习阶段就要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维持学校好的学风建设,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①多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数学建模竞赛,充分利用双休日进行相关比赛的展开,同时还有一些国家级的竞赛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不仅可以锻炼能力还能获得一些荣誉,重要的体验比赛时那种临场发挥的感觉;②积极督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引导其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可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和讨论,积极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③技能方面的训练要长期的并且不间断地在学习中开展,这也是一种必须的锻炼,根据未来就业企业对实际技能的考核来看,大家更加看重的是这个人会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所以实际的技能是一定要牢牢掌握的,并且始终要坚持训练;④在课余时间多开放学校实验机房,让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只要是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自行去研究并解决,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往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想要突破相应的套路,从而寻求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些都是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做法,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发现新的思想,找到新的解决办法的途径,开阔思考的方向,不断的寻求创新。

6.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明显

该专业的培养定位主要是用于软件的开发,但是这和单纯的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开发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特色主要是表现在:第一,该专业的学生数学基本功要求更扎实些,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也是突出算法的思考,这在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后也体现出来了这方面的优势,还有部分学生可以从事研究性的工作;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与现有的企业联系紧密,使得在校生能够更加紧密的和现在的社会问题接触,同时接触的实际专业化的知识较多,动手操作能力较强,面临实际问题时能够熟练的应对,这些都得益于学校在教学时与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注重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而且注重把学生向未来就业的方向进行引导。[4]

三、总结

只有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方向的改革才能使得其满足各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训练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使得该专业长期的稳定发展下去,并且让人们看到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冯建中;何先平;;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2010(09)

[2]徐文君;贾鹂;李卫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