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0年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业内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民间金融组织有望取得合法身份。早期的金融理论中,作为非正规金融的民间金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政府打击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国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民间金融之所以能够产生并长期存在,在于它在资源的调动和分配活动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能解决许多正规金融系统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融资问题,民间金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形式和渠道具有地区性差异
传统农区,农户的生活性借款多于生产性借款,民间金融保持着自由借贷的传统,资金主要靠亲戚朋友提供。张家口坝上地区,当双方关系亲密时一些临时性借贷一般不付利息,即使支付利息,其利率也比其他形式的民间借贷低。在新型农区,如种植暖棚蔬菜、特色水果等的农区,农户多为季节性借款,民间金融趋于组织化。张家口的涿鹿、崇礼地区借款的利率要高于生活性借款的利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占较大比重,民间金融体现出规模化的特点。张家口的宣化、沙城地区,该借款的利率较高,金额也较大。
(二)借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借贷方式主要为信用借款,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私人借贷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资金持有者一般只向周边熟悉的农户放贷,通常局限于一个村或邻近村的农户。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主要发生在有经常业务往来、借出方对借入方的经营情况十分了解的企业间。借贷双方由于十分熟悉和了解,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多为信用贷款。通过对张家口农村地区的调查,60%的农村家庭在需要借款时首先考虑的是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大大高于向银行贷款的比重。
(三)利率相对较高,借贷期限较短
民间金融的利率一般由资本市场上资金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并参考借款人的信用、借款期限以及与借款人的亲疏关系,平均利率水平高于银行同期的利率水平。借贷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产急需时,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会面对较高的利率,一旦渡过难关,会立即偿还贷款,贷款期限一般较短,以6—12个月期限居多,月利率平均在2%~3%,利息支付方式以按月支付和按季支付最为普遍。期限越短,利率会越高。
(四)交易成本低,融资金额不断上升
中国社会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民间金融也具有乡土性,多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或是朋友乡邻之间,彼此非常熟悉,借出者对借入者的经营情况和收益状况很清楚,对借款人的人品、资信情况等也有深入了解,因此信息成本很低。借款后彼此能保持较频繁的接触,对借款者的生产活动和资金使用状况等信息也很清楚,收集和处理贷款的监督成本和跟踪成本也较低,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活动交易成本。农户发生的民间借贷金额普遍较小,一般都在万元以下。而企业的借贷规模一般较大,一般在10—30万元之间。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需要的资金不断上升,融资金额也随之攀升。
(五)金融覆盖率高
民间金融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广泛存在着。调查发现,在张家口的农村地区,不管是经济较繁荣的地区,还是位置偏僻的地区,民间金融都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十分活跃。在农副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的市场覆盖率更高,如蔚县东辛庄村,201户农户中多数家庭从事养猪、养羊和经营小煤厂,2006年有90%以上的农户发生过民间借贷。
(六)规模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贷款需求满足度密切相关
农村的中小企业贷款大多缺乏必要的抵押和担保,而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却比较大,正规金融出于对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一般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他们,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民间金融。因此,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高而正规金融对其资金需求的满足度低的地区对民间金融的需求越大,民间金融也越呈现出组织化和规模化。
(七)公开程度逐渐上升
随着农村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政策管制的松动和金融改革的推进,民间金融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都已有所改善,社会承认和认可的程度提高,以借贷为主要收入来源,资金实力较为雄厚,能够满足较大额度农村资金需求的民间金融组织大量出现,民间金融正在由隐蔽的地下状态向半公开化甚至是全公开化程度转变,农村民间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民间金融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民间金融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说明它本身就有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正规金融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一支新的金融体系,一些新的金融组织,或者一些新的金融形式。民间金融的特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不是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一种必要的金融方式。笔者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作出以下几种设计。HttP://wwW.gWYOo.Com
(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的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小额贷款试点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主要是强调公益扶贫性质,而忽视了其商业性,所以绝大部分没有维持太长时间,能赢利者不到1%,其中大多是因资金困境而中途夭折,这也与政府当时严格控制金融业的背景有关。政府对金融业的严格限制在2005年发生改变,央行第一次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同年12月27日,第一批正式注册的新型民间商业性金融组织“晋源泰”和“日升隆”两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山西平遥县率先成立。通过对这两家小额信贷公司运行一年多的观察可知,作为商业性的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体现盈利性和商业性,机构由市场和股东会说了算,而不能只由政府或监管部门决策。小额贷款组织应该主要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其贷款对象应该以“三农”为主,以及为“三农”服务的其它经济实体。为促使小额贷款组织广泛地为农户服务,还应该规定单户贷款最高金额以及农户贷款占资本金总额的比例。从国际经验来看,小额信贷公司多会受到资金缺乏的困扰,要想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允许其吸收存款,逐步拓宽其融资渠道。
(二)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是指由个人集资联合成立,以相互合作作为主要宗旨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由此建立的金融机构称为合作金融机构。该机构是由资金所有者各自为了自身融资方便自愿组织起来的机构,进出自由,每个人可根据出资的多少承担相应的责任,简便的手续和快捷的方式以及低于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的利率使其可帮助急需资金的机构成员解决资金困难。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扬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Bank)。该银行由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孟加拉学者穆罕默德·尤努斯于1976年创办,其宗旨是向农村地区追求自我就业的穷人提供小额流动资金贷款。从国际经验来看,合作金融事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国的合作金融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具体模式,各自的合作金融机构本身也随时间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进来形成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应吸收民间金融的资金,根据当地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农村信用社的经济实力和当地民间金融的规模来选择各自适宜的合作金融模式。
(三)成立社区银行(或称为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CommunityBank)源自美国,由当地移民社区中的农民或商人建立起来,并一直以住户、中小企业和农场主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其业务领域较为广泛,主要涉及商业银行各种业务,以及客户中介金融服务。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的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由于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坚实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服务三农和民营中小企业,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四)发展民营银行
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综观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世界上少数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多是一些比较贫穷和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下降。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经叔平曾表示:民营银行是我国未来间接融资需要大力发展的主体。民营银行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开放民营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还能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造成的。可通过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规范化的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民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灵活的专业化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键词】 民间金融;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2010年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业内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民间金融组织有望取得合法身份。早期的金融理论中,作为非正规金融的民间金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政府打击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国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民间金融之所以能够产生并长期存在,在于它在资源的调动和分配活动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能解决许多正规金融系统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融资问题,民间金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形式和渠道具有地区性差异
传统农区,农户的生活性借款多于生产性借款,民间金融保持着自由借贷的传统,资金主要靠亲戚朋友提供。张家口坝上地区,当双方关系亲密时一些临时性借贷一般不付利息,即使支付利息,其利率也比其他形式的民间借贷低。在新型农区,如种植暖棚蔬菜、特色水果等的农区,农户多为季节性借款,民间金融趋于组织化。张家口的涿鹿、崇礼地区借款的利率要高于生活性借款的利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占较大比重,民间金融体现出规模化的特点。张家口的宣化、沙城地区,该借款的利率较高,金额也较大。
(二)借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借贷方式主要为信用借款,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私人借贷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资金持有者一般只向周边熟悉的农户放贷,通常局限于一个村或邻近村的农户。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主要发生在有经常业务往来、借出方对借入方的经营情况十分了解的企业间。借贷双方由于十分熟悉和了解,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多为信用贷款。通过对张家口农村地区的调查,60%的农村家庭在需要借款时首先考虑的是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大大高于向银行贷款的比重。
(三)利率相对较高,借贷期限较短
民间金融的利率一般由资本市场上资金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并参考借款人的信用、借款期限以及与借款人的亲疏关系,平均利率水平高于银行同期的利率水平。借贷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产急需时,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会面对较高的利率,一旦渡过难关,会立即偿还贷款,贷款期限一般较短,以6―12个月期限居多,月利率平均在2%~3%,利息支付方式以按月支付和按季支付最为普遍。期限越短,利率会越高。
(四)交易成本低,融资金额不断上升
中国社会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民间金融也具有乡土性,多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或是朋友乡邻之间,彼此非常熟悉,借出者对借入者的经营情况和收益状况很清楚,对借款人的人品、资信情况等也有深入了解,因此信息成本很低。借款后彼此能保持较频繁的接触,对借款者的生产活动和资金使用状况等信息也很清楚,收集和处理贷款的监督成本和跟踪成本也较低,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活动交易成本。农户发生的民间借贷金额普遍较小,一般都在万元以下。而企业的借贷规模一般较大,一般在10―30万元之间。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需要的资金不断上升,融资金额也随之攀升。
(五)金融覆盖率高
民间金融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广泛存在着。调查发现,在张家口的农村地区,不管是经济较繁荣的地区,还是位置偏僻的地区,民间金融都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十分活跃。在农副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的市场覆盖率更高,如蔚县东辛庄村,201户农户中多数家庭从事养猪、养羊和经营小煤厂,2006年有90%以上的农户发生过民间借贷。
(六)规模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贷款需求满足度密切相关
农村的中小企业贷款大多缺乏必要的抵押和担保,而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却比较大,正规金融出于对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一般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他们,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民间金融。因此,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高而正规金融对其资金需求的满足度低的地区对民间金融的需求越大,民间金融也越呈现出组织化和规模化。
(七)公开程度逐渐上升
随着农村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政策管制的松动和金融改革的推进,民间金融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都已有所改善,社会承认和认可的程度提高,以借贷为主要收入来源,资金实力较为雄厚,能够满足较大额度农村资金需求的民间金融组织大量出现,民间金融正在由隐蔽的地下状态向半公开化甚至是全公开化程度转变,农村民间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民间金融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民间金融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说明它本身就有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正规金融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一支新的金融体系,一些新的金融组织,或者一些新的金融形式。民间金融的特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不是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一种必要的金融方式。笔者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作出以下几种设计。
(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的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小额贷款试点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主要是强调公益扶贫性质,而忽视了其商业性,所以绝大部分没有维持太长时间,能赢利者不到1%,其中大多是因资金困境而中途夭折,这也与政府当时严格控制金融业的背景有关。政府对金融业的严格限制在2005年发生改变,央行第一次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同年12月27日,第一批正式注册的新型民间商业性金融组织“晋源泰”和“日升隆”两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山西平遥县率先成立。通过对这两家小额信贷公司运行一年多的观察可知,作为商业性的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体现盈利性和商业性,机构由市场和股东会说了算,而不能只由政府或监管部门决策。小额贷款组织应该主要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其贷款对象应该以“三农”为主,以及为“三农”服务的其它经济实体。为促使小额贷款组织广泛地为农户服务,还应该规定单户贷款最高金额以及农户贷款占资本金总额的比例。从国际经验来看,小额信贷公司多会受到资金缺乏的困扰,要想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允许其吸收存款,逐步拓宽其融资渠道。
(二)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是指由个人集资联合成立,以相互合作作为主要宗旨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由此建立的金融机构称为合作金融机构。该机构是由资金所有者各自为了自身融资方便自愿组织起来的机构,进出自由,每个人可根据出资的多少承担相应的责任,简便的手续和快捷的方式以及低于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的利率使其可帮助急需资金的机构成员解决资金困难。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扬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该银行由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孟加拉学者・尤努斯于1976 年创办,其宗旨是向农村地区追求自我就业的穷人提供小额流动资金贷款。从国际经验来看,合作金融事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国的合作金融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具体模式,各自的合作金融机构本身也随时间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进来形成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应吸收民间金融的资金,根据当地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农村信用社的经济实力和当地民间金融的规模来选择各自适宜的合作金融模式。
(三)成立社区银行(或称为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源自美国,由当地移民社区中的农民或商人建立起来,并一直以住户、中小企业和农场主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其业务领域较为广泛,主要涉及商业银行各种业务,以及客户中介金融服务。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的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少于1 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由于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坚实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服务三农和民营中小企业,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四)发展民营银行
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综观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世界上少数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多是一些比较贫穷和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下降。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经叔平曾表示:民营银行是我国未来间接融资需要大力发展的主体。民营银行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开放民营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还能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造成的。可通过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规范化的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民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灵活的专业化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五)适度发展典当行
典当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特殊的带有融资性质的服务行业,由于正规金融的融资信用要求较高,近年来古老的典当行业已以崭新的面貌和方便、灵活、快捷的服务在金融市场环境下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在农村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正规金融贷款满足率下降的前提下,典当行成为部分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短期应急性快速融资的“银行”。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多,中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较少,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具有方式灵活、对典当物提供者信用要求很低、配套服务周全等明显优势。典当行作为农村资金融通的辅助工具,对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六)发展成农村社会性投融资机构
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指在严密的财产契约关系约束下,通过对居民融资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积聚,从而进行各类专业性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目前的投资基金可以视为这类企业的代表者。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居民财产权利社会化的一种必要形式,是将居民财产权利引入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资源配置主体。可成立服务于三农的民营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投资机构,其功能是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体产业。通过民间资本在社会性投融资中比重的增加,使分散的、小额的民间投资资金规模化,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既规范了民间金融,也为投融资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安德烈斯・福格雷桑,戴尔・钱德勒.参与和发展:我们从孟加拉乡村银行能学到什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 李国文.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探析[J].新金融,2006(7):43-45.
[3] 杨速琰.农村金融“新生代”:村镇银行亮相[J].经济导刊,2007(4):55-57.
[4] 周炼.浅析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里程及改革思路[J].广西金融研究,2002(6):51-52.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所谓金融,顾名思义就是跟资金有关系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综合。也可以认为就是资金融通的一切活动的综合。从它的定义就可以知道,凡是参与资金融通的过程,那些活动和事情就可以称为金融,价值的流通是金融的本质。金融产品种类非常多其中有证券、保险、信托和银行等,金融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也是非常广阔的,包含的种类主要有:财务、银行学、投资学、会记、保险学、证券学、信托学等等。
金融作为一种交易的活动,金融交易的本身并没有价值的创造,那人们就会想到既然没有创造价值,那为什么金融交易中就有赚钱的呢?依据陈志武先生的说法,金融交易是一种把未来的收入变为现在的方式方法,白话说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钱。简单地说金融交易的频繁程度就是反映一个区域、地区甚至到国家经济能力繁荣的重要指标。金融的传统概念就是研究货币流通的学科。然而现代的金融本质就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在西方对金融的定义上,《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字典》,指运营的资本市场,资产的定价与供给。其基本的内容包括风险和收益,效率的市场,套利与替代,公司金融和期权定价。除了纵深发展的学科内部外,创新发展的趋势与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非常明显,涌现出许多新兴边缘学科引人注目,比如演化金融学即是才兴起的介于金融学和生物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演化证券学则是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传统金融的概念是研究货币资金的流通的学科。而现代的金融本质就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
二、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
金融是全部活动的总和,不能一一细数,比如,银行是提供资金流动的金融系统,它为资金盈余的一方提供存储的场所,为资金不足的一方提供贷款。比如,股市市场为公司提供了上市的机会,从而可以集资,正因为它提供了资金的融通,所以证券也是金融。比如,保险,它的职能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收取每个被保者的资金,然后在风险发生后给被保者提供风险基金,他也是资金融通的机构,那么保险也属于金融。目前我国金融学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且基于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步伐,金融学将要发展的方向很多,因此,我们应该明确金融学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金融学,为我国金融学的完善做出努力。
(一)对金融的概念和定义模糊
世界经济在飞速发展的步伐下,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加重,西方金融实业界和金融学界却对其的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前者认为融资服务就是金融,而后者则是对金融作出了具体的划分,他们认为金融有其“中心点、和方法论”至于中心点就是市场经济的运转,方法论则是给金融找到相应的替代物给其一个工具定价。在我国,对金融的定义也并不明朗,并且与西方的金融观点相比,更是有许多的创新。我国金融理论界学者把金融学和经济学划分为两个学科,经济学是一级学科,而金融学是二级学科。
(二)金融学科理论和建设较为落后
我国的经济自从实行改革开放后就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然而相比于西方国家成熟的金融行业而言,我国对金融学科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
目前,我国的金融学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对金融学科的设置不够完善,没有科学合理性,课程实际与实际情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很多学科设置甚至与我国当前的经济不匹配。由于我国金融学起步晚,金融学课程在国内的开展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大学教授金融学的老师也比较少,甚至对金融学的理解并不透彻,师资匮乏。西方的金融学日趋完善,在学术上,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崇洋媚外,设置很多金融学的论文都是照搬西方,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速度都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这都影响了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当然,我国的金融学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在所难免的,在困难和挑战中寻求发展的契机,这才是我们应首当面对的,正视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应对的挑战,为中国的金融学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目前在界定金融学的内涵上尚不明朗,这就导致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和理论比较落后,主要的差距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上:第一,对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落后。在我国经济发展下,金融业的重要更加得到了体现,“微观金融”的不断研究前提就是直接融资的发展,还有在我国对金融学科的设置一直倾向间接融资领域。使得一些行为金融、金融工程学这些前沿领域没有得到广阔的研究。第 二,在金融学科的分布上,应该更加详细,很多国外的大学在经济系里设置有国际金融以及类似货币银行学的学科。但是国内的大学在分工经济学科时,很多的金融学科还在原有的经济学院下,分工不明确影响了我国金融的学术深层次研究和发展。第三,金融方面专业性老师的缺少,当前,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考试人数少,我国公司投资学和金融学在研究领域奇缺人才。再者,高校金融学科布局混乱,对于引进外来人才也增加了困难。第四,传统教育理念使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上比较封闭。在我国教育行业本科生培养尚且还好,但是在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就和国外走着很大差距。在国外的博士生,国外大学的工作重心是博士项目,在博士论文的指导上由导师组指导,但在我国却是单导师指导,这就培养不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五,在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金融类的教材明显和社会经济脱节。在我国很多上市金融教材里,许多都是由国外的金融专家所撰写的原版英文教材,这与我国的经济状态严重不符。我国目前缺少根据我国的金融状态所编写的高质量教材,第六,我国在金融行业的期刊中缺少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虽然我国的金融业期刊在近年来也努力的在规范化发展,然而我国还是缺少足够的Finance学刊。
三、我国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一)打造中国金融学明确的定义
要想发展中国的金融学,首先我们要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为我国金融学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首先,要去实践;要切身以我国的金融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的金融理论基础、我国国情、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
(二)科学规划金融学的学科
我国的金融学学科众多,知识点繁杂,所以要归纳统一门类繁多的各个金融学科,势必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金融学科体系。教师在参考和教学中、以及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得到极大便利,对金融学理性科学的研究,将大大有利于对金融学人才的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设置学科
设置我国的金融学科,应当把教材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联系起来,实际探查经济运作,使设置的学科与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时刻与当下经济联系在一起。可以适当的举出一些经济案例,更形象具体阐明金融学。也可以在一些金融行业实习,把握资金的运营,联系理论知识不断分析,使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印证理论,采用数学中“反证法”的理论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循环。
(四)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
当下我国金融业的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国内金融业的教学大多以博士为主,这就同时对教授老师的质量以及文化水平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应改变这一现状,强大我们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人才,吸引国外优秀人才进来,同时,注重培养我们国家的优秀金融人才。针对博士教导这方面,我们国家教导方式比较单一,借此,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多导师制度,增加博士生的研究角度,使他们探讨金融问题时能更有竞争力,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发展。
(五)设置中国特色的金融教学
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国情和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每个国家的国情与国家的制度都不一样,法律法规也有很多的差异,就如同我们国家与西方在制度上的不同,我们走的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金融学的发展上,我们也应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国外的金融学比较先进、也比较成熟、但是我们也不能照搬照套,这样只会造成与我国的金融文化产生冲突。我们应该设置出适合我国国情,对我国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帮助的金融教学,这样则不会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局面。我们要使我们本土的金融文化茁壮成长,不断进步。
(六)对法和金融学研究的加强,对金融学科建设不断的完善,加强金融创新
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创法法和金融学,因此,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也将非常大,我们可以从两个领域进行探索,一个是研究金融运行在法律制度下的影响。研究在资源下人的行为,这是传统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它没有思考在蕴含法律制约时人是怎么选择的。然而,在金融交易和现实经济当中,法律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的行为程度;二就是为司法和金融立法提供对金融学的观点见解,利用经济学效率、最优化、均衡等很多方法和概念来解答和分析法律制度,评判和描述法院和法律制度的效果和行为。
四、金融学的分类和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学概念比较模糊,相对于西方金融学发展尚不成熟,因此,为了更好的让人们了解金融学,我将金融学分为下面几个学科内容:即指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金融学同数学、法学等学科相互结合形成的金融内容体系。
(一)微观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
首先我们谈谈微观金融学,它就是人们口中通常所说的Finance,在公司里划分时,它就包括公司的投资、金融资金以及证券市场这三个大的内容,在对微观金融学学科的设置上,一般的商业学院都有设立,微观金融学是我国同国外对金融学的理解上差距最大的部分,微观金融学我国目前的发展尚比较落后,同国外走着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在对微观金融学的研究上应该加大步伐,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积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微观金融学迫在眉睫。
(二)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金融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微观金融学的延伸,它的涵盖范围比较广泛,一种是金融市场、国际证券市场和公司金融等,这种理论性的东西一般在高校的经济学和金融学都有设立课程。另一种就是传统的对金融学的理解,它主要包括货币学的研究和国际金融,涉及到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危机性的研究。在我国由于微观金融学理念的不清晰,人们在应对金融学的问题时,一般都是将其划分为宏观金融学里,原因就是微观金融学所要支持的市场理论及市场在我国尚未建立,基于微观金融学延伸后形成的宏观金融学,我国加强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对微观金融学的发展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和其他学科领域纵横交集的金融学极其发展
金融学在和其它学科领域也都有所交集,在金融学的实践中,离不开物理学、数学、统计学、法学等,在于数学、统计学以及物理学等学科的实践中,金融学应用很广泛,在平时对股票以及证券的收益率和K线都需要用到物理和数学去分析,这种应用,加深了金融学的进步,这种由数学、物理以及工程学联系紧密的金融学,又称它为金融工程学。金融学的研究同样离不开法律的参与,通过金融学的分析对法学进行研究,在金融学法律这方面的经济学分析。这种形式的研究也被称为法和金融学,这种通过金融学立法对经济的研究具有很强创新意义,我国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空白,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目前正处在引进国外这一研究概念的道路,实践的研究还没开始,因此,我国应该切实对法和金融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进行实质性研究,为我国金融学发展助力。
世界航运市场与美国金融市场高度相关,世界航运市场处于资本市场的末端,根据长鞭效应,由美国资本市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对世界经济传导到航运经济的比例为1︰10,即世界经济增速降低1%,将引起世界航运市场10%的增速放缓。
金融衍生工具曾使美国金融界成功地规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也使美国金融界从中获得巨额收益。自那时起,航运金融衍生产品也在欧洲悄然兴起,当金融衍生工具将美国的房地产次贷在2004年和2005年推向登峰造极的时候,世界航运业从中获得与此相对应的利润。
在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之前所攫取的巨额利润和收益成为未来发展的桎梏。当年从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套利得来的巨额资金中获得了高额利润的海运物流行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不得不面对资金上的重大问题。这还仅仅是一方面,次贷危机后,国际贸易的急剧减少,导致海运物流行业的业务量随之减少,一大批在次贷危机之前新成立的海运物流公司不得不因为无单可接而倒闭,而海运物流业的巨头,也同样受到巨额的损失。
2008年9月以来在供需严重失衡以及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下,航运企业的经营状况普遍恶化。从广度上看,无论集装箱、干散货、油轮,还是特种货物运输均无一幸免;而从深度上看,各货种运价也均降至历史冰点,导致大量船舶闲置停航,一些航运公司因亏损而倒闭。据估计,2009年全球航运公司亏损总金额达到200亿美元。
二、中国海运物流业的现状
首先,我国只有较少的物流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形成自己的网络服务。一些大型航海运输企业已开拓并发展物流服务项目,但规模小的企业发展的时间晚,竞争的能力较差。我国港口主枢纽规模以及地位方面较低,在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薄弱。
其次,我国大众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国内许多航海运输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不够到位,这阻碍了我国物流业的脚步。
最后,我国已有的航运装备,管理水平以及有关的人员素质等急需改善与提高。我国的现代航海物流对大众提供的服务功能不太完善,在很多方面仍不符合国际化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在功能方面也较单一,管理水平落后。目前,我国物流业大由小企业分散经营,没形成网络化、规模性的服务。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海运物流的启示
1、次贷危机以后,海运物流行业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不仅国内有可能的新进竞争者的潜在威胁,原本中国海运物流业中,国外二十大船公司所占比例也超过50%。在次贷危机之后,海运物流行业也同样面临大洗牌,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海运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并非纸上说书。
2、中国海运物流行业应该完善其运营方式。中国海运物流行业曾经长期处于单一的运营方式之中,我国众多传统企业都有一个误区,即在向第三方物流转型期间,把扩建仓库,购买车辆等看成是完成转型的标志。他们大多也存在运营模式上的问题,因此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才能在市场中利于不败之地。
3、中国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运力调控,引导企业加快运输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增船舶,加快淘汰高能耗、技术含量低的老旧船舶,加快建设骨干运输船队,推进经营集约化,积极发展国际重大件等特种船队运输,对外积极与国际海运惯例接轨,维护我国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对内维护国内航运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严厉打击恶性杀价竞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不断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网络建设,尽快建立起培养航运物流人才的有效模式,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为企业的运营提供良好支撑。
4、中国海运物流行业应该向综合业务发展,品牌发展,纵身发展。单一的物流运作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以及整个海运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扩展物流行业链,发展综合业务,不仅是次贷危机对海运物流行业的刺激,更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各个航运公司应该为自己树立品牌,这品牌不仅仅指自己的名号广为人知,而是要做到与他人不同,让人记忆深刻,并且发展自己的特色。有能力的大公司,则也可以向纵身方向发展,扩大自身业务范围,在以后应对危机的时候,能有更多的发展取向。
5、海运物流行业应该重视人员素质培养以及企业文化的建立。现阶段,海运物流行业中从业人员普遍能力素质不高,因此在国际化十分严重的海运物流行业中,培养核心的人员素质也成为重大的问题。另外,国内企业由计划经济带来的非个性化发展,在国际化的今天,也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文化,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解决问题。
6、海运物流行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海运物流行业在目前依旧有相当强大的竞争和发展潜力,因此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是海运物流行业发展的一大动力。在国际经济逐渐复苏的今天,海运物流的重要性也愈显重要,海运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造船业的发展,并且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红,真虹.金融危机下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发展分析与对策[J].港口经济,2009,(4)。
[2]曲林迟.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航运市场前景良好[J].行业动态,2010,(4).
[3]黄俏梅.我国航运市场现状研究[J].海峡科学,2010,(9).
[4]卢胜环.我国航运物流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
[5]海运物流业呈现新发展态势。水路运输文摘,2001.10。[J]
摘要: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刺激了经济金融类图书杂志的销售,但从出版行业的总体情况来看,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其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版业包括了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和以互联网、手机为基础的数字化出版,是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大众教育的重要工具,具有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笔者力图通过理性总结历史经验和预测未来趋势,深入探索可行措施,希望帮助中国出版业坚持改革决心,把危机转化成体制破冰和产业格局调整重组的时机,以此推动行业发展,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出版行业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出版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源起于美国,所波及到的经济领域范围广程度深,在影响呈现方面也比其他国家迅速。因此,美国出版行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波动先于其他地区发生,加上传统出版领域普遍受到来自数字出版的冲击,美国书业萧条的状况体现得更加全面深刻。
(1)出版物的发行印刷受到冲击
据美国在线媒体组织WhatTheyThink2008年11月4日推出的题为“美国印刷每月出货量”的最新报告显示,9月份美国商业印刷的出货量为84亿美元,与2007年8月相比下降了3.35亿美元,下降幅度为3.8%,该报告的组织者表示,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纸媒向其他媒体转移,是市场印刷需求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另据PIA/GATF(美国印刷协会/印刷技术基金会)10月份的统计报告显示,2007-2008年度美国印刷业的盈利出现下滑,美国印刷企业的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1%,较前一年度的3.4%下降了0.3个百分点,盈利能力降低。杂志出版方面,受到金融危机对广告的拖动与网络的双重冲击,部分杂志出现停刊减刊的现象。其中奢侈品时尚杂志12月广告页码较去年同期下降22%,趣味杂志《Radar》倒闭,少女时尚杂志《CosmoGirl》停刊仅保留网站,《Men"sVogue》合并到《Vogue》,形同停刊。
(2)图书销售下滑,报纸广告与发行骤减
美国图书销售三大实体连锁店巴诺书店、鲍德斯书店、百万书店第三季度销售下滑明显。其中,巴诺书店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去年下滑4.4%;鲍德斯总销售额同比去年下降10%,净损失1.722亿美元;百万书店平价店总销售额则同比去年下滑9.9%。业界认为美国书业目前的表现比初期的预测更加萧条。美国报业在金融海啸下广告收入大减,发行减少,全美507份报纸08年前两季度发行量减少了4.64%。继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Gannett)和《时代周刊》的发行商时代公司10月底宣布裁员,《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2009年4月开始停止发行印刷版而专注网络版之后,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业12月8日宣布已向特拉华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是金融危机下公司无力偿还巨额债务的被迫之举。
(3)出版集团应对危机
企鹅出版集团旗下的哈泼•考林斯和皮尔森两家出版公司宣布冻结员工薪金增长计划并考虑裁员;西蒙-舒斯特和托马斯•尼尔森两家出版公司在美国已经分别裁员35人和54人;时代华纳旗下出版公司TimeInc第三季度业务收入下挫7%,计划裁员250人;
在总体市场萧条的局面下,唯有电子出版物和相关产品销售却表现出繁荣之势。各商家加大对数字化出版的投入,希望以此摆脱危机困扰,占领新媒体市场:企鹅集团宣布进军手机阅读市场,手机版图书供iPhone用户购买阅读;兰登书屋免费向iPhone提供部分畅销书的手机版本;亚马逊推出的电子阅读设备Kindle更是被称作出版业的“特洛伊木马”,业内人士认为它具有改变出版行业整体格局的潜力,巴克莱资本的分析师道格•安缪斯(DougAnmuth)12月5日宣布将亚马逊的股票评级调升至“超配”,相当于买进的评级,肯定亚马逊凭借其现有商业模式在经济低迷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并预估经济情况稳定以后亚马逊的业绩将恢复两位数的成长率。
(二)金融危机下欧洲、日韩、澳大利亚等国出版行业概况
英国:金融危机对银行资本的直接冲击对英国的大型出版集团和图书批发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鲍德斯集团08年年初曾以资产抵押的方式向Landsbanki银行申请了2300万英镑的贷款并得到批准,金融危机对冰岛Landsbanki的冲击使鲍德斯集团的资金链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凭借英国政府对Landsbanki英国支行提供的短期担保贷款得以暂时维持运转。英国第二大图书批发商贝特拉姆因其母公司伍尔沃斯集团失去信用担保而陷入信用危机,许多出版社因此要求贝特拉姆提前回款,甚至停止向贝特拉姆供货。
图书的销售市场略显疲态,据尼尔森图书公司的数据,如果排除“哈利•波特”的因素,截止08年10月,英国图书销售额比上年同期下滑1%。新闻集团旗下《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广告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分类广告和单一广告,默多克表示可能对旗下几家英国报纸进行裁员。
法国:2008法国出版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保持了稳定的发展速度,销售额持续走高。上半年出版物销售额比2007年同期上涨15%,中小书店销售额增长达到8%。
德国:2008年的德国图书市场和2007年比相对低迷,其中商业街书店的销售额在今年的前9个月同比减少3%。法兰克福书展作为世界最大的图书博览会,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状况并不明显,大多德语出版商相信,他们的商业环境仍然十分稳定。
日本:日本最大日报之一《读卖新闻》下属的《读卖周刊》由于发行量大幅下降,在12月1日之后暂停出版。日本出版物研究所预测,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预计2008年日本书业全年的销售额和2007年相比将下降3%。
二中国出版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挑战与潜在机遇
1.金融危机刺激下经济类图书出版销售大幅增长
全球范围的经济波动,大众了解经济现状的渴望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关注空前高涨,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关注的经济金融类图书成为了人们寻找解答的重要工具。在图书销售市场上,《伟大的博弈》《次贷危机》《货币战争》等大众财经读物成为畅销书;中信出版社5月推出的《美元大崩溃》销量超过17万册,6月推出的《看不懂的中国经济》销售20万册,《黑天鹅》超过14万册,10月推出的《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上市不到一个月已经加印四次,对市场需求的快速感知和反应令他们收到丰厚回报;其他出版社也看到这难得的商机,加快推出更多的相关内容图书,开始一轮新的市场争夺,轻工业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等也纷纷准备从美国、欧洲等地购进相关畅销书的图书版权,加快制作推向市场。不过,这种热点书籍的销售成绩能够延续多久,也因经济的快速变动充满了不确定性。
2.中国图书在国际书展上版权输出成绩显著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10月15日在德国开幕,这是国际版权交易最重要的平台,交易额高达世界版权交易高达额70%—80%。虽然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国际图书市场也进入一个版权交易趋于谨慎的观望期,中国展团仍有108家出版社参与了本次书展,品数量达到5300多种,交易成绩突出。据中国展团组织方不完全统计,此次中国展团输出版权1092项,总金额约3767万美元。其中签署版权输出合同的有408项,金额约1204万美元;达成版权输出意向的684项,金额约2563万美元。虽然数量上比2007年的1928项版权输出有所减少,但贸易额大幅攀升,成绩斐然。并且09年中国将作为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参加,全年将有机会举办大约150场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是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机会,全面推广中国的优秀出版产品,提升国中国出版业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国内杂志出版市场目前尚未出现明显波动
当美国的时尚生活类杂志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举步维艰的时候,国内的杂志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对有限,中国的时尚杂志仍有相当大的市场拓展空间,未来生存与发展环境相对稳定。据桦榭出版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艾弥尔预测:“有实力的出版公司依然不会放缓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不会取消在华新项目的开展。”《摩登绅士》,《GQ》内地版,《芭莎男士版》等并未改变原有出版或改版计划,杂志出版商对中国市场仍有信心。
4.传统报业因广告收益下滑受到严重影响,数字化探索步伐加快
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汽车以及相关消费领域市场需求下滑,广告投放速度减缓或规模紧缩,报纸依赖广告实现赢利的能力降低,加上纸张成本的上涨导致的运营成本增加,报业的“寒冬”也许正在逼近。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指出,报纸行业2008年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可能。如果经济情况没有明显好转,中国报业在2009年可能更会面对雪上加霜的境况。另一方面,中国报纸的数字化由于技术弱、资金少、机制不灵活、新闻门户网站过于强大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方向不明确,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赢利模式,金融危机下整体经济环境的低迷,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报业数字化探索的步伐,寻求有效的网络出版赢利方式,协调传统发行与网络出版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价值。
5.数字出版产业在危机中受到制约也面临机遇
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是世界出版产业的趋势。中国的数字出版市场起步晚,在硬件开发、产业链建构、消费者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管理规则等相对滞后。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可能限制对电子出版物阅读终端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与市场推广,但从目前国际出版市场上,部分出版社关注数字出版以应对传统出版萧条的走势来看,金融危机会加快出版数字化转化的趋势,在传统图书销售下降的现实条件下中,推进版权的数字化开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建构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加快出版产业整体格局的转化。
三、我国出版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出版行业而言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技术升级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外部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投资市场的谨慎可能减缓部分出版集团上市融资的步伐,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探索可能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经济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大众娱乐消费减少学习需求增加等客观因素为出版行业发展创造的有利外部环境,中国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为出版业发展所带来的机会。这是一场蕴涵机遇的挑战,也许会加速我国出版产业已有的增长缓慢、产业链不和谐等问题集中爆发,但同时也会产生外在压力让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和出版企业大刀阔斧坚持改革推进出版创新。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行,让中国出版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扩大国内市场,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真正推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国家管理层面
1.发挥舆论引导的职能,在金融危机中担负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金融危机的冲击令国民收入消费状况出现一定的改变,不但需要一个物质选择上的调整期,社会心理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失去信心等,出版主管部门要通过自己的职能,引导提供大众需要的出版产品,疏导社会情绪,使人们通过学习增加对社会状况的理性认识,提高生产创收能力,积极面对危机,保持社会稳定。比如大力推进“农村书屋”计划,加快建设进程充实文化产品,切实考虑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相当数量的农民的知识需求,增加涉及农业生产技术、自主创业等相关内容的图书比例,配送大批使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出版产品,满足基层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2.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出版产业的市场转化
出版业担负着民族文化推广传承的重任,我国文化积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却因长期的体制限制,创新乏力,鲜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诞生,在国际话语领域处于弱势地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强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加快推进出版单位的“转企,脱钩,改制,重组”,鼓励出版企业上市融资,适度放宽行业外资金参与的条件限制,加快以质量衡量为标准的书号审批改革,拓展民营出版机构的发展空间,释放产业的内在创新活力,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生产出一批能体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出版作品,让中国出版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领域,通过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实现出版业的资源整合、结构优化。
3.鼓励出版集团公司跨地域跨行业整合,培养一流的出版传媒集团
纵观维亚康姆,贝塔斯曼等世界十大传媒集团,它们都没有局限于某一单一传媒类型的产业结构,它们不仅仅是出版业的领跑者,还通过深度挖掘资源优势拓展相关传媒领域,相互补充提升,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全球化扩张。金融危机中单一出版行业抵御风险的实力较为单薄,与其他传媒行业的资源整合率不高。政府部门应鼓励出版企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实现资本资源人才的最优化为原则重新整合,壮大实力加强对相关传媒领域的探索,扶持建立产业链完备的真正跨区域、跨行业的出版传媒集团,针对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的强势出版传媒品牌,让中国出版业真正走向世界。
4、扶持版权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版权产业的规模发展
总结其他国家版权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结合版权产业对智慧创意互动融合的内在需求,与金融危机下国家拉动内需的市场导向,大力支持版权产业基地的建设。依靠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几个中心城市,借助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的学术研究优势,建设“国家版权产业发展战略基地”与“国家版权产业研究中心”,推进版权产业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5、加强对数字化出版业的支持与管理,拓展新兴出版领域市场
当英美书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遭遇寒流之时,人们开始采用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来转“危”为“机”。虽然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逼近200亿,但中国的数字出版业基础薄弱,特别是对阅读器终端的开发推广不够,单位产品赢利能力不强,收益结构不合理。但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出版管理部门应放宽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加强与国际一流出版商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合理长效的盈利模式,引领大众建立对数字出版物的阅读习惯,紧跟世界出版的发展趋势,深挖国内市场,消化金融危机对传统出版业的负面冲击,带动出版产业的整体成长。
6.培养引进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变化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印刷相关专业本专科层次专业学校多达250余所,人才培养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教育与实务需求的脱节,缺乏高水平的出版人才。金融危机压力下要求出版人才了解现代传媒特性、具备选题策划能力,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政府应推动编辑出版专业方面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的科学性、实用性,认可学科的独立性、权威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满足出版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二)出版机构层面
1.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推出金融危机下满足消费口味的优秀作品,抢占市场先机。不仅仅要抓住现在经济金融内图书热销的机遇,还要对市场未来走向有预见和判断。比如在经济危机中读者可能普遍感觉苦闷,也许更需要更有趣味性的书来慰藉自己,休闲娱乐类图书在未来可能畅销。企业可以提前策划,指定选题,发掘相关优秀作品,尽量避免因对市场信息的滞后反应而丧失机遇。
2.有一定基础的出版企业要通过上市融资壮大自身实力,以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下。自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集团首创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迈出了我国出版企业上市的重要一步以来,我国已有出版行业上市公司11家。上市企业要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增强自身实力,坚持创新,积极拓展。
3.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激发创造活力,为出版产业的发展寻求智慧支持。金融危机的冲击增加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国际优秀出版人才到中国的可能性增加。国内出版企业要充分发挥他们智力资源,了解国际市场和国外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找准选题,提高品质,减少因翻译、结构、设计造成的质量问题,多出精品,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
4.加快数字出版物的研发推广,培养消费习惯,探索一种稳定的抗风险能力较高的赢利模式。数字出版的推进工作需要政府与企业双方面的合作。经济的持续低迷使人们更希望通过书本增加知识,提高素质。出版企业对数字出版产品的推广开发要讲究战略步骤。平衡数字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物的结构,新旧互动,拓展整体的市场需求。
结语
金融危机的强劲破坏力正在逐步显现,未来的一年,中国的出版产业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对未来保持足够的理性,但同时也要充满信心,通过政府与企业多方面的沟通合作,促进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能够走向世界的强势出版集团,为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注释]
[1]《2008年9月美国商业印刷出货量下跌近4%》,科印网,2008年11月11日
[2]《PIA/GATF数据显示:美国印刷业盈利下滑》,科印网,2008年10月10日
[3]《金融危机来袭,杂志的好日子过去了?》,东方早报,2008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