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教育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一直比较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就要求政府财政的开支中用于教育性的经费支出至少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2011年,国家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政策,8月,中央财政追加下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补助资金79.3亿元,加上年初预算下达的392.4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资金已达471.7亿元。虽然如此,国家财政对于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仍远远不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且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往往低于4%,未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由于国家在农村教育经费政策制定方面下移投入责任,各级地方政府则将责任向县级以下的政府下移,而县级及县级以下的政府受财力限制,行政管理能力和教育指导能力不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存在困难,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时展也要求学校具备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育设施,导致农村教育经费需求增大,经费支出缺口凸显。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上升的矛盾,成为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方面的重要困难。
二、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层级责任不够明确
根据中央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下移,从教育经费的项目内容和责任分担出发,目前的政策保障责任规定不够明确。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学校硬件建设所需经费保障责任不明。目前,纳入我国经费保障范围的包括校舍维修改造。但是包括初中校舍修建、教学食品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经费,仅作为国家的阶段性项目进行实施,并未列入长期经费保障范围内。同时,国家也未全部明确阶段性项目中中央和地方的经费投入责任,有的即使已经明确投入责任,但也超过了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住宿费保障和教师工资责任不明。目前,国家没有明确住宿费补贴的资金来源和各级政府的负担比例。某些省市已经取消了住校学生的住宿费,但是由于相应开支的资金来源和各级政府的负担比例不明确,导致住宿费补贴欠缺;教师工资已经纳入保障内容,但是各级政府的承担比例并没有明确,不同的地区工资差异较大,由于实现县级统发,各个学校难以在工资收入上体现绩效考评结果,用经济手段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比较困难。
(二)农村教育经费结构不均衡
教育投入的实证研究表明,低层次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远高于个人收益率,高层次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从这个角度讲,政府财政也应更关注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不是非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总体上过分倾向于高等教育,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偏低。即便如此,投入到农村教育中的经费也存在使用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其一,教育的投入经费使用不合理。在农村教育的总投入经费之中,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与用于教育基本设施的经费的比例不合理,用于后者的费用要远远低于前者的费用。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校舍的建设经费基本是由农民自己筹集资金解决。即使是在比例相对略高的农村教育事业经费中,公用经费也经常会被人员经费所挤占。用于人员部分的费用占了太大的比重,学校的公用经费所剩不多。学校无法保证最起码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的质量更是遥不可及。其二,在教育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异与区域差异,这将不利于教育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普及,严重危害着农村教育的公平。
(三)教育经费管理有待加强
从经费管理情况看,各级政府财政、教育部门等部门职责权限不明确,运转机制不规范,存在越位和缺位问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学校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很多是非财会专业毕业或兼职作财务工作,业务水平不高,又没有很好地进行培训提高,致使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有的甚至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改革框架内的管理办法多是约束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投入到位和规范资金的管理使用的,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方面的一些规定,还不够健全、规范和精细,上级工作指导也不够及时、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保障的措施
(一)明确教育经费责任层级
应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责任层级,成立农村教育经费专门的管理机构,制订下发相关文件,对教育经费保障的标准、范围、实施方案、实施步骤和资金划拨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县(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各级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应提前制订农村教育经费预算,各级政府对于本级应当承担的经费额度应纳入财政预算并以专项经费予以足额落实。
(二)加强资金投入,保障农村教育经费供给
在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农村教育经费份额的前提下,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安排中,必须首先保证教育经费,特别是农村教育经费应优先保证。在财政收支存在矛盾的情况下,确保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向农村教育重点倾斜,将优先级别置于前列。要保证教师的工资支出,足额安排农村学校办公经费需要。在年度预算中应全面包括县级财政应承担的农村教育经费,财政部门要确保农村教育经费资金划拨到位,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农村教育。要加强资金的调度,可以在专项预算金额下达后,先将部分资金预拨给农村中小学,避免因资金不到位影响学校正常运转。要尽快建立和落实好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要求下级政府按比例分离,将资金用于农村教育;对于农村教育转移支付,要实现专项转移,并在规模上加大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
(三)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要进一步健全农村教育财务管理制度,根据目前财政体制改革和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情况,及时出台和完善学校财务制度、经费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办法等各项财会管理制度,同时根据国家的制度规范,结合实际,制定精细化、可操作的相关管理制度,以规范化、精细化的财会管理制度,提升财会管理水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在资金支出方面,要围绕农村教育保障机制工作,对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公用经费支出、专项经费管理等按程序规范化运行。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实行财务公开,对于学校的收支情况分学期进行公示,接受师生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加强内部审计,由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成立审计小组,定期对学校财务运行情况和资金应用情况进行定期或者专项审计,加强学校领导的离任审计,落实财务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建立监督和举报制度,可以向社会公开教育主管部门的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落实联合督察制度,可以联合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督查小组,对农村中小学的经费使用、专项资金管理、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或者明察暗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杜绝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的情况发生。
【关键词】金融覆盖率 交易成本 信息不对称 普惠金融 互联网金融
一、前言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受到资金短缺、融资模式单一、金融服务机构缺乏等因素限制。农村金融的信贷配给效率低下,出现了农村融资困难与农户信用度高并存、农村资金短缺与农村资金外流并存的不合理现象。(刘文璞,1996)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重心上移,农村基层网点缺乏,降低了农村居民的金融便利。
这与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的“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农村金融的根本矛盾并未因市场改革而化解。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下的农村金融逐渐在市场及技术上推进解决农村金融中的交易成本高、基础设施薄弱等不利条件。而中央积极探索农村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普惠金融,建设新条件下的农村金融体系。本文通过研究农村金融在互联网条件下的发展,有助于分析农村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三个特点。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大批商业银行撤销农村网点,农村地区大量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交易风险大、交易成本高的限制因素。二、农村金融对于涉农产业的倾斜过大。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需要资金支持,但农村金融体系下的扶助倾斜造成一部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王信、罗剑朝,2006)。三、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单一,扩张能力差。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的产品已经难以契合农村地区多样化,特色化的金融需求。(孙中天、李宏畅,2015)
而互联网条件下,我国学者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互联网条件下的金融被我国学者称作一个谱系概念。(谢平,2014)从传统农村金融到无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交易和组织形式,包括了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金融互联网化、基于大数据的征信与网络贷款、众筹融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运用,减少了资源的冗余与低效率使用。一、其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二、其资源配置效率高。金融供给双方打破了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需求及时得到满足,资源也减少了闲置率。(何文虎,2014)
三、农村金融重要性及其l展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我国安徽省与辽宁省农村地区为例,金融资金来源主要途径有以下,分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专业扶持、赈济等性质。但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不仅没有起到主要的角色,反而随着互联网条件的不断发展被弱化了功能。商业银行属于规模庞大的银行之列,农村金融需求的集中程度与成本投入使得农民基本处于边缘。加上传统农村金融获取信息的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合作性金融机构难以独立承担资金供给。非正规金融机构不规范,筹集资金能力差,无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有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而针对目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条件薄弱。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客观上存在弱质性,因而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收益不稳定、风险大等特点。风险规避机制建设滞后。作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到数量、规模、地域的诸多限制。这是推广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重要障碍。
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渠道存在缺陷。信贷配给和金融抑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完全导致的贷款筛选效应影响市场出清并导致信贷配给,财产较少的低收入人群因此受到了低消费能力之苦和低收入之累的双重诅咒(Ghosh and Ray,1999)。因此,在互联网变革下,我国逐渐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合作性质的村镇金融组织以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扭曲。
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基于产权改革的进度,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部分固定资产由于缺乏市场估值体系,价值波动风险较大,大都无法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目前普遍使用的互助联保模式,该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农村社会关系依赖程度较高。一部分有信贷需求但社会资本不足的低收入群体被排除在外。快速发展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同样无法协调商业利益与农村金融体系主旨的内在矛盾。另外,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不健全也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风险。
四是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有待改善。农村经济的分散化特点明显,影响农村正规信用激励机制的发展。农村金融部门只能自成体系,独立展开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无形中增加了信贷成本。
四、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普惠金融的作用
(一)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排斥
农村普惠金融也是包容性金融,是一种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为家庭、企业等群体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2005年,学者焦瑾璞提出普惠金融不仅强调包容性,还要强调可持续性,要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传统农村金融体系有业务下沉的压力与决心。
那什么是金融排斥呢?它是指处于社会经济体系弱势一方难以靠自己的能力参与金融体系,难以用平等合理的方式获得所需求的金融服务。金融排斥程度与金融普惠程度是呈负相关。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农村的金融排斥程度特别明显。促进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必要学习与借鉴互联网技术与思想的发展。
(二)互联网创新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互联网创新能有效契合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时也为推广普惠金融、缓解甚至消除金融排斥提供了创新的途径。
首先,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为改善农村金融基础条件,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提供了新途径。它突破了传统农村金融交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农村金融服务基础条件薄弱的关键主要在于高额的农村金融交易成本,而互联网金融服务将逐渐改变农村金融交易的模式。一方面,对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金融服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互联网创新带来的资源配置去中介化使融资过程更加直接简便,扩大直接融资的市场范围、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马九杰、吴本健,2014)
其次,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为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农村信贷配给提供了新手段。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利用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标准化,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与交易成本。(祝国平、程呈、刘军君,2015)
最后,互联网创新为改善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提供了新空间。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征信系统建设比较落后。互联网创新可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用户信用体系完善,降低对农村居民与企业信贷抵押物与担保的依赖,缓解因抵押不足导致的金融抑制。
五、结论:我国农村金融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下的发展
(一)缓解农村金融排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基本途径
1.打造农村“互联网+农村金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金融新态势。把农村金融丰富的社会资源与互联网创新的渠道二者结合起来,这对农村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力量。主要可以从两点发展:一是关注农村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发展,与金融机构的服务结合起来;二是将合作社与金融机构有机结合,打造金融资金供应链。
2.明确划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的发展空间,打造服务“三农”的新商业模式。从加强渠道建设方面着手,提供机器取代昂贵的人力资源。完善健全网络银行体系,推动农村地区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信用卡的普及利用。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战略
1.技术创新。农村金融经过多年发展,在农村地区积累了坚实的客户基础和广泛的线下渠道。在互联网条件下,农村金融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搜索引擎等先进的计算机手段为自己搭建电商平台。利用平台商业模式的开放性和经济性来吸引客户,使吸引渠道多元化
2.业务创新。农村金融要对自身资产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更加合理地提高资产流动性与盈利能力。与农村地区拥有较大流量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增加机器终端功能与数量。减少业务运行中冗余的步骤与成本。在互联网条件下,不断大胆创新简化业务流程,如提高贷款审批速度、建设电子银行离行服务系统。
3.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往来与合作。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第三方支付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借鉴其发展,推出类似产品解决资金与融资项目的匹配问题。(孙中天、李宏畅,2015)发挥政策与资金规模的优势,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以降低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Ghosh, P. and D. Ray,1999,“Information and Enforcement in Informal Credit Markets”,Boston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Paper,92.
[2]何文虎.我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的视角.天津:南开大学,2014(11):8-9.
[3]刘文璞.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扶贫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6):3-4.
[4]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4(3):53-55.
[5]孙中天、李宏畅.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6):18-19.
[6]王信,罗剑朝.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8):32-37.
[7]谢平.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思路.国际金融研究,2014(12):21-2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辽宁;农村工业;跨越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27-02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农村人口仍占较大比重,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很艰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这除了需要国家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外,关键在于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由于土地和人口的约束,仅仅依靠农业无法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农村工业在内的非农产业。因此,研究新农村建设中辽宁农村工业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辽宁农村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辽宁农村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2007年全省有农村工业企业13.19万户,从业人员205.15万,实现增加值2 136.51亿元,总产值8 849.86亿元,营业收入8 040.23亿元,利润总额477.70亿元。产业集聚集中发展的趋势明显。截至2007年9月底,辽宁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105个,集聚了13 174户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5万。园区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有乡镇企业园区455个,园区企业数42 953个,从业人员120.56万,企业总产值5 012.76亿元。农村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总量,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后辽宁农村工业虽然取得了上述成就,但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7年辽宁农村工业无论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还是总产值,与广东等省份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而言,辽宁农村工业企业单位数仅相当于江苏的1/2,不及浙江的1/3;从业人员数仅相当于广东的1/4、江苏的1/5、浙江的16.8%;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的59.2%,江苏的22.8%,浙江的22.1%。
从规模工业企业情况看,2007年辽宁农村规模工业企业单位数仅相当于广东的70%、江苏的33%、浙江的26.3%;从业人员数仅相当于广东的34.1%、江苏的30.2%、浙江的23.7%;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的63.6%,江苏的25.9%,浙江的28.1%。
农村工业发展滞后,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也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全面振兴。
(二)辽宁农村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了发展滞后,辽宁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管理制度不规范,不仅影响了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导致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问题时有发生,对行业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2.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高。布局分散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如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大了环境成本。而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是以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进行生产的。例如,乡镇小煤窑采用掠夺式的一次开采方法,有的煤炭开采率不到20%,比国有煤矿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目前中国已进入经济转型时期,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走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新路子,对辽宁农村工业是一个严峻挑战。
3.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辽宁农村工业多是“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农村工业企业之间、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必要的分工协作以及由此而来的规模不经济,导致农村工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产业初级、产品低档的结构矛盾突出。这是当前制约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农村工业发展的环境有待于改善。目前缺乏具有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已有的政策有些也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农村工业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土地等要素短缺也给一些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此外,包括信用体系在内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村工业发展。
(一)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创新
企业组织形式既指单个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资本组织形式、管理体制设置等,也包括服务于某种目标而形成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组织体。在当代经济社会,企业组织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层面,而主要是指由若干单位企业组成的一体化的现代工商企业,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框架内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组织体。
根据国际经验和辽宁实际,进行企业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一个有效途径。所谓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指在同一种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之间,大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中小企业结成固定的承包经济关系,从而将零部件加工等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完成,使之成为自己的生产车间或附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结构。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组装等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任务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当然,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领头的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实力,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地位。其次,需要合适的行业。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存在的基础是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在规模经济前提下,那些生产过程能够分解的行业,即能够将生产工序分成若干部分,可以由不同的承担者完成的产品生产行业,如机械工业,包括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行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第三,要考虑农村当地条件,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由于劳动力素质低等的限制,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适宜于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食品、纺织、服装、各种零部件加工等行业。农村工业发达地区可以发挥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加快发展农村工业产业集群
作为现代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同效应,对优化地区产业布局,加快地区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促进辽宁农村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首先,积极吸引企业向集群内聚集,不断壮大集群规模。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通过优化服务,改善环境,吸引更多包括城市工业在内的同类企业进入。目前尤其要利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契机,吸引城市大工业,进一步使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逐步扩大园区规模,并逐步完善园区的相关配套设施,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待建的工业园区要按产业集群发展合理规划,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增强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吸引相关企业的聚集,壮大产业集群的规模。其次,对现有产业集群进行内部整合。目前,辽宁农村工业产业集群多为传统产业的小企业的聚集,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技术层次偏低,创新能力较差,企业集群内部组织化程度不高,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制约了集群升级。因此,有必要进行整合,明确内部分工,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转变,即由小企业集群内的水平分工协作,转变为由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垂直分工协作,建立多层次协作体系,同时提高产品档次,增强集群竞争力。第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对农村工业产业集群来说,创新战略不一定是原始创新,可以因地制宜,采取注重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有些项目的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是单个企业所能完成的,要通过协作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应提高科技园区内企业间的业务关联性,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动机制,同时,发挥集群内大企业的领头作用,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技术的创新,以整体的合力获取个体所无法实现的协同效应。
一、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实施的素质本文由收集整理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工作却迟迟难以开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缺少了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作为培养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实施完善的艺术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也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艺术师资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孩子自我封闭的个性,完善审美。不仅如此,学习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艺术教育课程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农村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利因素,农村的艺术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学校、家长、学生自身在内,都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认识,单纯以最求文化课的高分以及升学为目标,艺术课程被普遍认识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占用美术、音乐课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长此以往,便对艺术教育的产生轻视的看法,更不利于参与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定是并没有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的重要课程,只是将这些艺术课程屈居主课之后。
2.农村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师往往都是非专业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开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有些农村中小学中,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都是由语文、英语老师兼任,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往往是单纯的娱乐性质,无法掌握绘画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削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良好审美的培养。
3.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不足,造成艺术教学缺少最起码的设备
充足的教学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却是极其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器材,美术用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专门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画室。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学设施,艺术教育课程便很难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也明显不足,而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上,首先保证“主科”的师资,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对农村的教育关注力度不足,人们对在农村工作存在偏见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距离较为发达的城市较远,所以广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宁肯在城市中做着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远跑到农村学校任职艺术教师,心中对农村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很少有人会愿意到农村做教师,教育资源的倾斜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问津。
三、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对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转对艺术教育不合理的偏见,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艺术的力量深入人心,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开展教育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逐步打开农村艺术教育的局面,让农村艺术教育成为常态化的课程,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2.要确保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引进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
一方面,要呼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大量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过硬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断的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可以与专业院校建立对口支援,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专业学习跨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给与艺术课程以充分的空间,要合理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并将课程列入实施计划严格遵守,让广大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艺术,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更大支持
在进行教育拨款时,要留出专项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应为各校区合理添置相关的教学设施,并且要不定期举办文艺节目,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
4.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均衡教学资源
要从根本上改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的艺术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艺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选派一定数量的市、县级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援当地的艺术教育,分享各校区、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艺术教育共开展的更有活力。
5.要认清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关键字: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
前言:所谓的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所指的是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这三项,三资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物质保障和基础,三资管理问题切实关系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实际利益,从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加强三资管理对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和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有一定深远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仍然有不少的问题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遏制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速度,所以,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是刻不容缓的。
1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的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经济的转型,对农村经济的建设有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从而三资管理的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也越来越高,虽然各地都立足于实际采取有效的方式管理着农村的三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逐渐有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出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1管理制度不完善
众所周知,一个实际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在一定程度降低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效率,但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地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三资管理制度,造成三资管理十分混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得不到改善。而对于已经建立管理制度的地区,由于当时的环境因素导致管理制度多数都十分粗糙,对于资金,资产等的管理十分不完善,而随着国家经济体系逐渐健全,旧有的管理制度不足以满足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从而暴露出各种问题,再加上管理三资方面的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如今农村的三资管理缺乏章法的主要原因。而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实际工作时,数据十分混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负责人对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难度,对整体的发展十分不利。
1.2重视度不够
由于思想的束缚,导致农村相关的三资管理人员对工作内容不了解,从而导致多数人不能正确对待三资管理,没有认识到三资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仍旧停留在就有的思想,认为三资管理仅仅是算算账,管理一下集体公有的资产,没有注意到三资管理的深层次含义,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敷衍了事,账目时常错乱,而且对于土地资源归属权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这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发生,从而影响农村的整体和谐性,对农村的发展十分不利。
2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现状
2.1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能尽快的改善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现有的三资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俗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所以各地应该尽快建立起适合当地地区的三资管理制度,扫除旧有制度的盲点,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并且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清查工作,争取做到不漏,数据真实,并且建立相应的后续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具有预防某些人挪用公款私用,还要明确每一份集体资产的用途,规范每一笔三资交易,并且管理负责人应该定时的走访地区、抽查账簿等进行核对,最大程度做好“三资”民主化建设――是在农村集体经济各项事务中,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民主议事规则、民主管理权限等民主管理各项规定,最大程度的做到三资管理透明化。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更能加快建设农村的经济制度体系,保障农民的利益。
2.2提高重视度
为了能更好的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标准,农村相关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的认知度,并能提高对三资管理的重视度,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督促当地工作人员能认真的对待自己所属的工作,深度挖掘工作内容的含义,并且教育当地村民,使其明确三资管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帮助。只有当地村民及相应的管理阶层能了解三资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最大程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三资管理的现状,从而突破当前农村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瓶颈。
3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三资管理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物质保障和基础,更关系着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更极大程度的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和权力,为市场经济增添活力,也对农村的民主和谐气氛有一定的帮助,更是密切党群关系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推动力量,所以说,加强农村的三资管理对农村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想要国家抓住机遇继续高速的发展经济,就必须打下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这就需要农村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对与三资管理必需加大力度,虽然管理好三资是一件十分任重道远的任务,但是只要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提高重视度,就一定能实现目标,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促进农村集体的和谐,为构建和谐射虎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