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改革的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我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1.1主观因素的主要问题
1.1.1培养目标陈旧 当前我国人体寄生虫学的培养目标仍然沿用传统纯生物学模式和治疗型模式,这与新时期培养能适应我国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目标不符。
1.1.2 课程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结构还是 20 世纪初的的体系,多年来一直以世界“五大”寄生虫和 我国解放初期“五大”寄生虫的形态学、生活史为重点,不完全符合预防和临床工作所应具备寄生虫病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要 求,与新的教学体系发展不相适应,不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及医 学模式的发展。如虽然输入性、 食源性和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感染呈增加趋势,但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1.1.3 教学模式保守 教学模式基本仍采用教师课堂讲解为 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死,与寄生虫病流行环境与防 治实践严重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影响寄生虫课的教学质量。
1.2 客观因素的主要问题
1.2.1 社会对本门课程意识弱化 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在控制寄生虫流行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 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寄生虫的意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弱化。
1.2.2 医学教育地位遭到严重忽视 人体寄生虫学的医学教 育地位遭到严重忽视[1] 具体表现在:很多医学院校本门课程的教学课时数明显减少,并由必修课改为考察课或选修课,甚至取消;课程建设以及科研经费明显不足,教师人才队伍出现流失,后备人才出现短缺。 1.2.3 学生的重视度下降 更为严峻的是很多学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也认为人体寄生虫学是萎缩性学科,加之是考查课 或选修课,课时数较少,学习积极性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学改革措施
面对人体寄生虫学所处的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积极面对,勤练内功,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可从如下措施着手。
2.1 改变培养目标 当前,寄生虫学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寄生虫 学向现代寄生虫学过渡的知识更新时期,虽然寄生虫病仍然是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危害性目前只是处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由传 统纯生物学模式和治疗型模式向防制模式转变,注重利用新的 科学技术解决寄生虫病防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 调整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各类 人员流动涉及世界各地,增加了输入性寄生虫感染的几率。同 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在饮食上追求时尚,增加了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机会,而且饲养宠 物家庭渐多,导致有些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出现抬头。面对 新时期的新情况,我们应该根据教学课时数以及培养对象的不同调整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方面,力求国际化、 现代化和突出 重点,及时补充新的研究内容。重点讲述我国及世界重要的虫 种,并尽可能提供学生实践的的机会。删减科普常识性(即学生容易自学)的内容(如蛔虫与鞭虫等)、太专业化的知识点(如寄 生虫的生理与生化)以及一些已经罕见的虫种,增加新出现的 虫种(如广州管圆线虫等)和常见寄生虫病(如弓形虫和广东省境内发病率较高的华支睾吸虫)的教学。同时,注重与其它学科 的联系,将人体寄生虫学与解剖学、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 学和生态学等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是为学生学习旅游类职业岗位规范服务与管理而设置的核心课程,总课时为36 课时。《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针对酒店等旅游行业的工作能力要求,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标准,采取项目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式,在实训室中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1 《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1. 1 设置合理的项目内容和层次
《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规范性,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均有突出的意义,是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业务和管理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遵循“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实行项目教学方式,将课程按照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易及难地思路设置五个项目,每个项目内容设计上,必须紧扣酒店或其他旅游部门的岗位特点设计。项目一的教学目的为:了解酒店和旅行社公共关系的对象,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旅游公共关系知识,明白学习和实践的目的,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简单并有趣的公关实践,增加学生学习和实践积极性,增进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为下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打下基础;项目二的教学目的为:了解旅游从业人员的仪容仪态标准,学会简单的职业化妆;项目三的教学目的为:了解旅游从业人员在正式场合的着装规范,学会打几种简单的领带结;项目四的教学目的为:掌握正确的接听电话和记录技巧;项目五的教学目的为:掌握旅行社咨客接待、导游服务、车辆服务等部门的接待礼仪。各项目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项目的难度适中,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强,学生通过努力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够完成。
1. 2寓教于做,寓学于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实行“教学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模式,按照旅游管理职业的工作性质组织好项目内容(即教学内容),有效地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贯彻在一个个项目任务实践中,使教学进程由实践项目任务来驱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间的协作能力。如: 项目一教师先普及旅游公共关系的基础知识,创设情景和设定要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旅游服务对象进行公关实践,实践后结合旅游公共关系知识进行简单点评,指出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项目二开始前教师先讲解化妆的一些标准,学生开始练习化妆。项目二结束后,学生按照项目任务要求进行评价和总结,教师进行分析和点评,总结化妆的技巧。项目三开始前,教师介绍和示范几种简单的打领带结步骤,学生分组练习打领带。项目四开始时,教师讲授办公室电话礼仪规范,然后创设情景,学生模拟接听电话。学生通过完成五个项目后,就掌握了旅游行业工作领域要求的相关公共关系与礼仪知识和技能。
1. 3构建设评价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实行量化
针对本课程实行项目任务的教学模式特点,我们构建设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量化,根据内容制定好各个项目的任务书,详细说明了任务要求和量化评价标准,如项目二,个人仪容仪态包括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走姿,会化简单的职业妆,打分标准根据任务要求也分成仪态标准、仪容标准和职业素养标注,打分点细到一个具体的要求对应具体的分值,比如: 仪态标准中,打分点包括: 站姿( 1分) 、走姿( 1 分) 、手势( 2分) 等。而职业素养评分标准是本课程的特色,如:端庄的仪容( 2 分) 、三度微笑( 2 分) 、团结合作( 2 分) 等,老师在监控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每组同学的职业素养进行现场记录。每组项目结束后,由老师当着全部学生面,按照打分标准对每个小组完成结果进行公开打分,打分的过程也是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给全体同学的过程。每个项目都打分,使学生对本项目中本组和其他组的不足立刻认识到,而且随着5个项目的不断进行,对任务要求和标准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 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内容切合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工作岗位和职业鉴定标准要求,采用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有多年的礼仪授课经验,全程跟踪指导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分发《旅游公共关系课程调查问卷》,很多同学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馈,85%的同学持肯定态度。该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设计合适的项目,寓教于做,寓学于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过程量化评估体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做法,对高职其他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有一定参考作用。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艺术设计课程必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与效果,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之中。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要求实现接轨,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论述了高等教育艺术设计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高等教育艺术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自从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持续增多。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质量还不够高,尤其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欠缺,无法满足市场之需求,这和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普遍忽视实践教学有关。[1]
近年来,大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但是,许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上闭门造车、回避市场,因而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市场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艺术设计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将此作为实施新一轮教学改革工作的关键。
目前,会计学教学采取综合模拟实习方式,边讲授、边实习;旅游专业教学大多采用现场情景教学法;法律专业则采取了模拟法庭与法律案例教学法,这就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以用来借鉴的模式。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并且这些年来又是我们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最好时期,商品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起来,在我国的各领域中占据着上风。
也正是如此,与市场经济有着不解之缘的艺术设计从来未曾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教育体系。由此,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过于重视专业表现,却缺乏专业操作,并且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却反而科学性,缺少相应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专家型人才。艺术创作的核心就是发掘性的思维,就是追求创新,然而,在我们的设计教学中,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的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是构成、装饰设计基础等,其教学方法无非是“临摹-写生-变化-适合”,这种陈旧的训练方法极大地抹杀了大学生的创造力,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从而导致设计作品的大量雷同。同时,学生们又过多地注重追求所谓普遍意义之上的“美感”,极度缺乏个性,更不用说实现专业训练的目的了。其实,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是让前人成果转化为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学习的新起点,设计教学需要与时代同步。素描、色彩等各基础课程过于强调表现训练,却忽视了应当引起重视的思维训练,未能达到专业训练之目的,学生们的素描、色彩等,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具有较好的基础,技法已十分娴熟,而上大学之后仍继续开设相同的课程,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妨碍了学生获得其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一味地在技能上争高下,却忽视了思维训练与个性的发展。[2]
二、高等教育艺术设计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学科,集实践性、创造性等多种特点共存的,尽管如此,现在高校设计类课程所设置的一些课程和内容都根本实现不了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想按照最初的愿望培养出具有现时期复多方面综合素质人才,十分有必要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政府应当强化对于高校实践教学支持之思路。[3]
(一)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是一门学科行专业很强的学科,不得不引起重视,这门学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时间上都是有很多关联的。由于专业的独特特点, 所以在要求基本的教学得到实现的情况下,还必须要求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进行相关的实践。艺术设计,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才能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问题。实践性是指经过科学方法的培训,然后通过这一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表达一种意境、展现一种态度等等。如果说一名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个作品的构思到这个作品的制作的整个过程,那么这个作品就可以去展现这个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代表的观点了。但是如果是生产线下的作品的话,那么最多只能体现他的业务能力,体现他的设计水平了,而缺乏思想上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一种内在的,但是可以通过外在去展现出来。因此,艺术设计教学应该要将设计与生产的相统一起来,所以应该要强化专业教学实践的操作性。
(二)这一课程教学要彰显创造性艺术设计就要有所突破要有所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对于学生刻意地模仿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强调学生应该用自己的思想去进行创作,敢大胆地创作,敢大胆地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在尝试中犯错误,要不怕犯错误。要善于动手,艺术设计的最本质目标就是在于解决问题,而并非是整天纸上谈兵地单纯创新,因此,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应当与设计实践时刻保持一致,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现尝试,而不是毫无目的的创作,不得不说创作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有规律性可言的,应该要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上大胆创新,它就需要艺术设计教育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在实际操作中积极探索,以求做到熟能生巧。
(三)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要突出作用性总的来谈,艺术设计是以认了的审美作为标准的,所有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的。这一说来,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所要面对的雇主,最终希望都是为了达到人们的一种实际的生活需要而已,它所体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现实的功能,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所以说,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设计产品要结合大家的需要了。如果人们不需要,再美丽的图纸,它也只是图纸,不会应用与生产。设计之中的功能性就应该体现了实用功能与使用作用,要求设计出来的产品作用、构造精确并且使用,在使用中方便并且美观,并且做到舒适安全环保等特点。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人员不仅注意美的层面,还应该充分考虑人们的需要,考虑到产品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人们手否适用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主动如何去勾勒产品更美的一面出来。现在的高校教育所缺乏的就是强调训练,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忽视需求者的内心感受,仅仅站在创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会有一种怪圈,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但是一走进社会,面对需要面向市场的产品设计的时候,还是传统的思维模式,所设计的产品根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而加强实践教学十分必要。
(四)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要突出社会性艺术设计涉及到了社会的各方面,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艺术设计的来源。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有十分清醒的了解。要在这个社会设计行业立足,就必须将自己置于现实的社会群体中去体验设计的理念,根据社会大众的切实需求,让设计符合社会需求,从而有效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从更高层次上来说,艺术设计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所以说在教学过程更加应当将社会生活实际操作与高校教育两者相统一处理,在高校与社会之间进行有效地必要地协调,让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一致,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当然了,社会也应该有包容的心理,给刚毕业学生多一些的机会,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相信随着他们的不断融合,一定会设计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的。
(五)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要突出服务性艺术设计是一种处理生活中各种方面矛盾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理念也会随着变化的,但她一定离不开社会基础。它一定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存在的,任何时代,都以此为标准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了最基本的问题,即为谁而设计。[4]笔者认为,应当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设计,设计应当服务于人民。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为民服务始终是设计的宗旨。所以,设计师可以在设计的意念上保持自己的个性,但是在设计的历程中一定要学会怎么去和其他人合作的艺术,要有一份包容的心,能够接受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必要的修正或者妥协。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校教育时强调的是个性化,就会造成服务意识淡薄,以至于难以融入社会,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挫折。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设计的宗旨。
三、高等教育艺术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非常突出,这不仅体现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当穿插大量的实践性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这类实践是和社会生活及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性体验,也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属性。艺术设计所具有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性的要求。所以,对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将理论和实践加以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笔者设想的主要思路如下:
1开展设计案例课堂讨论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讲授完之后,教师要立即布置社会调查任务或设计选题,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内独立完成任务,并提交调查报告或者设计稿,并课堂上由学生自行介绍,再由同班同学发表意见、提出看法,并开展集体讨论,最后再由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等两个方面作出点评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且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能够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要脱离于市场而单独存在,而是要依据市场需求,在教学中加大实践力度,让大学生在实践当中丰富自身设计经验,让设计内容更为贴近市场。[5]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上的积极性,并通过具体的科研选题、合作项目及竞赛选题等,由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依照企业运作的模式,通过建立项目小组等形式以完成相关任务,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状况,并通过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培养出大学生包括团结协作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
2建设便于学生接触社会的教学实践基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应做到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校内实践基地,另一种是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一般以公共课与专业课为主,侧重于课堂实践训练,注重于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法等的掌握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校外实践基地一般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通常以一个基地为一组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安排课题进行设计和制作。在大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应当实现“四定”,即定学时、定岗位、定教师、定期辅导,让学生与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
3形成以实践为中心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一是要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按照教学规律及同类院校的教学计划,结合本校近年来教学实践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对以前的教学计划作出重新修订,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改革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的过程。高校可实行集中分段上课的方式,尽量将授课时间集中起来这样,这样也能保证课堂训练的时间,从而为教师开展示范辅导提供方便。三是试行趣味课题法,也就是在整个教学计划进行到相当程度时,可安排一些和实际密切联系的课题。四是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校外实习,并配有专职辅导教师,让大学生到社会中、到企业中去锻炼,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四、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对于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还不够重视,为此,要深入探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新的活力,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且有相应地财力支持,要重视科研的力量,通过教学、通过研究,为这个专业提供发展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将艺术设计应用于生产,创造出大量的财富,使这个专业受到人们的额欢迎。并且应该使这门学科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有鉴于此,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实践性的增强,将会给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界带来更为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钢.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2]袁贵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J].求是,2003,(1).
[3]汤爱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09,(30).
[4]牛翰鼎、薛国庆.关于高等美术教育艺术实践课的一些感想[J].美术观察,2005,(8).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一门形态学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有很突出的位置。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强化素质教育意识、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开展网络教育以及改革考试方法,结合临床实际重新认识现有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定位并探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培养适应医学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领域占有重要作用,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1],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其独树一帜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实验课更是重要环节,它对于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如何搞好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是教师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现有的一些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地位和内容配置,应该从现代素质的高度给以重新认识。在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及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使用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一 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进一步强化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1 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应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实验室的技术和仪器也在更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掌握新的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提高自身的知识。
2 各个教师相互沟通,制定实验计划: 实验课教师必须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好实验课前的每一项工作。加强与理论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理论课学习及掌握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3 做好预实验的工作: 预实验是实验准备的重要环节,通过预实验可以摸索实验条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把实验课中使用的仪器、药品等准备充分。
二 改革实验课内容及实验课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特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实用应用能力,我们对病原微生物学实用科进行了改革。在不增加实验课时的情况下,精心选择使用内容使实验课相对独立。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验证性试验,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思考性和系统性的实验项目,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上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即以验证已知的基本理论为主,由实验指导教师和使用人员在实验课前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学生只是在实验课上按照教师的方法把实验内容重新做一遍,自己并没有自主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所学知识不连贯,印象不深刻,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动手,不能独立完成所需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1 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1 从实际出发,选择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实验课体系: 通过对实验课的选择和调整,不断加以更新和完善,制定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体系,要重视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基本实验技术,同时增加与实验题目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和认识。
1.2 鼓励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全过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以往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由实验指导教师和使用人员在实验课前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学生只是在实验课上按照教师的方法把实验内容重新做一遍,自己并没有自主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所学知识不连贯,印象不深刻,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动手,不能独立完成所需工作。一旦出现非预期实验结果,大多不愿,也不能进行全面、综合分析,随便凑个实验结果交差了事,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4]。现在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课的整个过程,同时,组织部分学生成立医学微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小组。首先,对于一些实验项目,我们尝试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及实验指导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我们审阅后实施。其次,我们要求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轮流协助老师进行实验准备。这样既能增强其对实验课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本次实验内容的理解,还能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 开展网络教育,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网络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信息交流更快捷、更有效、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认知速度和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教学有多种好处,多媒体技术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传递信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内容生动化,微观世界宏观化,既增加了信息输出量,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5]。同时利用视频、录像等其他辅助手段,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拓展,将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融人到实验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可一边板书讲解实验技术原理、方法,一边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给同学示教、解释、分析,可以使同学们看到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通过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增强对枯燥繁琐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电化教学和理论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可使微生物的微观变得更直观,节省了时间并解决了老师在讲台实验操作,学生难以看清具体细节的难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微生物实验由大脑中的理论抽象认识上升到具体形象认识。此外,构建医学微生物学网上实验教学体系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网上实验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或校园网,利用仿真软件完成部分实验内容的活动,具有资源共享性、内容开放性、实验交互性的特点,是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6]。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尝试医学微生物学网上实验教学的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反复观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微生物这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对提高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改革实验课考试方法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对课程考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验考核这一重要的环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重理论、轻实验,在实验课上不认真操作,随随便便,不去研究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实验报告互相抄袭。考评时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考核评估针对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的特点,本教研室制定了较为科学系统的考核办法。除了常规考试外,还加入了随堂操作、课堂讨论以及实验报告的考核。特别是实验报告方面,我们要求学生着重发现实验中的不足,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并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也加强了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了解。重视反馈与评估教学效果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每年实验课结束后,本教研室还会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实验课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思维状况,及时调节教学对策,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平台,亦是我们使用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具体改革方法包括[7]:
1 实验基本理论知识考核
2 实验标本考核
3 实验操作技能考核
4 设计性实验考核
5 实验报告考核
6 平时考核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如何搞好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根据课程教学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新型教学手段,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新机制,培养出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将以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探索实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把实验教学改革继续深化。积极营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氛围,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德伟,《微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0-72
[2] 唐双阳,余敏君,詹利生,等.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08―7lO.
[3] 伦永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05,12:53-55
[4] 王雪莲,安春丽,姜晶.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思考[J].微生物学杂志,2008,28(3):109一111.
[5] 庄东明,于爱莲,于广福,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219―221.
[6] 张淑杰,熊亚南,曹岩,等.构建医学微生物学立体化实验教学资源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5):755―756.
关键词:临床教学 教学改革 质量监控
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医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临床教学起到监督、检查、评价、导向、激励、改进等多方面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我们尝试理论与见习并轨,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式,以学生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分组病案学习为主,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现将探索尝试过程作如下介绍。
一、 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监控组织、监控对象、监控信息平台三部分组成。
(一)监控组织包括决策层、管理层、督导层、实施层。其组成与职能概括如下:
1.我院教学工作实行“院领导―教学部门―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建立由院教学质控小组、院教学督导小组、教研室质控小组组成的临床教学质控体系。院教学质控小组由临床学院院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务部部长、学工部部长、教学管理干事组成。该小组组成监控体系的决策层,负责研究制定临床教学质控体系的建设计划,优化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方案,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组织、协调;教研室质控小组由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学副主任、教学秘书、各科室住院总医师组成,主要职责是督促教学计划的落实、定期检查教学工作、制定带教老师培养计划、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
2.教务部是监控体系的管理层,由教务部工作人员组成。管理、协调临床教学活动的监控过程,负责建立动态监督管理及反馈机制。监控教学培养目标、专业实习计划的落实,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匹配实习教学规划,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维持各项措施良性运转。
3.教学督导小组是实施监控的督导层。由治学严谨、热衷教学且熟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组成。主要职责是教学指导、教学监督、教学评估、教学反馈。通过督导专家的督促、检查,及时了解临床教学实际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理论性的建议或意见,为制定修改各项方案提供依据,促使临床教学健康发展。
(二)监控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教学工作的主题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学质控的目标是“教”与“学”,在教学活动中还参与教学管理者的“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成为监控对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保证教学按既定的目标进行,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临床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管理者行之有效的管理使教学过程规范有效。
(三)监控信息平台由督导专家评价系统、学生质控信息反馈系统、教学管理者抽查和教学质量信息专栏构成,其任务与分工如下:
督导专家评价系统由督导评教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收集、反馈带教质量及带教意见、建议;学生质控信息反馈系统由本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完成,主要反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状况及老师带教情况和对带教老师的要求、意见、建议;教学管理者主要不定期抽查带教老师授课情况,对教学质量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反馈,公布于院报教学质量信息专栏。以上各系统纵横交错共同构成监控体系网络信息平台,把教学信息快速准确传递,及时全面反馈,对教学工作进行合理有效地调节。
二、 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
我院采取教务管理与学生管理分离制,两部门独立工作、互不干涉,共同完成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教师质量监控体系由教务部管理,学生质控信息平台反馈由学工部管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了监控体系的评价模式。
(一)领导重视,分工明确,严把质量关,正确协调医疗、教学、科研三者关系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预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附属医院。医疗、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而临床教学投入大,周期长,短时间见不到效益,远不如医疗工作收益直观快捷,导致一部分人一心一意干医疗搞科研,对临床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停滞不前。为改变这种状况,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临床教学,分管教学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明确分工,严格管理,把教学工作量化纳入年终考核,与其职务、职称晋升挂钩,调动临床教学积极性,吸引高素质高学历的临床医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修改完善教学规章制度
我院制定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学工作指南》,具体规定多达50余项,涉及教学的多个方面。
1.严格授课准入制度。制度规定授课教师均需参加医院组织的教师培训和试讲,取得合格证,方具备授课资格,根据职称承担相应课程教学任务。要求带教老师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各学科的领先技术以及与带教相关的边缘学科。在授课前参加医院组织的岗前培训,规范带教言行。
2.严格集体备课制度。根据临床教学实际情况修订《内蒙古医科学大附属医院集体备课实施细则》要求各教研室坚持“四统一”原则,即统一认识、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目的是使每个授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达成一致,避免出现不同教师解释不一的矛盾做法。备课前需准备好教案或课件,在教研室层面上试讲。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讲述内容、教学方法、讲授程序、预期目标。重点讨论理论与见习并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采取怎样的授课途径,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备课就是德高望重老教授对年轻医师的传帮带过程,也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人师表正能量的释放过程。
3.严格执行临床教学监控制度。包括督导专家听课制度与信息员评价制度。督导专家按照教务管理人员根据教学进度表排编的听课安排表,针对理论、见习、实习进行听课,并反馈教学情况;学生根据教师授课情况打分,并由信息员整合例会上报;教务管理人员汇总两方面信息,反馈教研室责令限期整改并跟踪检查。同时教务部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如果整改不落实或不到位,在质量管理例会上仲裁,公示于医院院报教学专栏,落实到科室责任人,进行处罚。
4.严格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听课制度、教务管理人员督察制度。坚持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授课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对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实际意义,有利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利于教改措施良性发展。
(三)教师的培养
临床教师均系临床一线的医师,繁重的医疗工作几乎占据了医生的所有时间,部分教师因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教学失去带教信心,从而出现了临床教师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同时临床医师大都毕业于医科院校,缺乏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为此对临床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1.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技艺的培训。聘请相关院校教授针对教育学理论、教学技能及教学方法给予系统的讲解、演示;开设各种教学讲座;开展教学课堂技艺大赛;邀请优秀教师客座示范观摩。
2.医学心理学的培训。从医学角度揣摩学生心理,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同时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建立医患和谐关系。
3.法律意识的培训。对临床教师进行《教师法》、《执业医师法》、医学法律以及与医疗有关的药品、器械等法律制度的培训,讨论作为老师、医师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法律依据。
(四)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1.针对教师的评价考核。(1)学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或通过教学信息平台网上参评。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方法、技能、效果、多媒体以及医德医风、人文素养、意见建议。(2)督导专家对带教老师考核评价:通过督导集体备课与教学过程中定期、随机听课检查进行考核评价,针对教学方法、技能、目标等提出意见建议。(3)教研室对带教老师评价:由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及参与授课的同事相互听课,采取填写表格形式,针对教学目的、方法、技能、课件、教案等提出不足与意见。在互相探讨、评论、学习中提高。
2.对学生考核评价。学生是医学教育的“产品”,是教学质量的载体。学生的考核成绩不仅是教学效果的反映,也是对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检验。针对学生的考核有以下几方面:
(1)基础理论考核。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均进行理论考核。各次成绩均占一定比例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2)基本临床技能考核。针对课间实习采用理论与见习并轨,教学过程中讲授操作技能,并考核记录成绩;从见习到实习的技能总成绩同样按比例纳入毕业成绩。(3)毕业实习出科成绩,包括思想品德、理论考试、技能操作、病历书写。(4)医德医风的考核,评定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带教老师修养有相关性,老师的职业道德、文化涵养、责任感、同情心、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就业方向和做人标准,发挥为人师表作用。
总之,构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涉及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因素,实际监控过程中必须运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具体情况客观地分析比较,进一步完善,才能达到目的。通过上述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方面自学能力提高,实践技能与临床紧密结合,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同,愿意接受理论与实践并轨一体化教学。老师认为缩减理论课时补偿实践技能,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教学效果、操作技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仍需探索尝试。
(本文为国家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NYJGB201107)
参考文献:
[1]刘蒙壮,甘剑锋,谢鸿鹏.建立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高教论坛,2007(3)
[2]刘晓燕,于洁,苏庸春.儿科临床理论课与见习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教学质量的控制.高等医学教育,2009(2)
[3]郑海智,赵拴枝,齐丽英.医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