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城市发展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伟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重点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我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方面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现在,区上把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区今后一个时期内总的奋斗目标,不仅完全必要,而且经过努力可以实现。首先,现阶段全区平均3800多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多元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良好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打下了初步基础;其次,全区15万多城市人口占到了全区总人口的41.7%,人口城市化率在全省也比较高,众多的城市人口,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已经形成的农村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及改制和新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积蓄了后劲;第四,比较优越的区位优势,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六个建制镇以及中北部乡的小城镇基础建设,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创造了条件;第五,比较多的银行存款余额,周围的航天城、钢城、油城、核工业城和敦煌旅游城,为推动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因此,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有利于保持全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好局面,有利于全区全面小康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如何快速发展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要解决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区上提出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今后全区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这是形势赋予各级干部的重任。每个领导干部,不仅要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应从理论上、认识上搞清楚一些问题,为指导实践打好基础。一是必须清楚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就是要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就是为了兼顾,为了整合,为了协调,为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二是必须清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其着眼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目标。三是必须清楚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化,二者都是对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将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深入研讨,准确定位,积极探索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如何统筹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好的发展思路和适合我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国策国情和我区的现状,回顾反思我区近几年城乡重大工程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要以科学规划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把肃州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强区。具体应该牢固树立六种观念,探索走好六条路子。
1、树立发展县域经济的观念,走城乡统一规划同步推进的路子。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区来说,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有重大突破,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和农村在管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虽然没有截然分开,但其联系也还不够十分紧密,缺乏比较科学和完整的统筹全区城乡发展的统一规划。因此,要真正实现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必须以县域经济的理念做先导,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统筹、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对全区范围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大整合,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尤其是在制定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三农”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要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路子。
2、树立依靠工业强区的观念,走以农村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就是一句空话。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富裕农民、转移农民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农村的工业化。这一点,在我区也有充分的验证,具体表现在,城郊乡镇的农民及乡镇政府附近的农民通过产品批发经营,远处的农民通过上矿山和进入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建筑企业,都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建筑行业、脱水菜加工企业大量使用的外地农民工也都挣到了不少钱。同时,由于近年来全区农村重点产业的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鸡、蔬菜、啤酒花、牧草种植等都已有一定规模,对这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既发展了农村工业,又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既促进了这些骨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以说,我区现在如果没有好为尔、好牛、祁雪、雄鹏等这样一批乳制品龙头加工企业,就不能消除农民饲养奶牛的后顾之忧,也不会有近两年来全区奶牛养殖的快速发展;没有大业草业、草原兴发等这样一些草产品加工企业和畜禽加工企业的建成投产,全区牧草种植面积、肉牛肉羊肉鸡的养殖增加速度就不可能这么快;没有全区30多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脱水菜、啤酒花加工企业,全区洋葱、辣椒、豆角、啤酒花及其它可加工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就不可能常增不减等等。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以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并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3、树立聚集资源发展的观念,走以农村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化运作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进一步感觉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城乡壁垒和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是造成城镇化滞后和城乡差别扩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三农”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发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号召,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众所周知,推进农村城市化,不仅能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聚集,也能使外来人口安居乐业,这一点,清水、西洞、西峰、泉湖等乡镇的实践经验就是比较好的例证。因此,在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把农村城镇化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行重点研究和论证;要以新、老城区为中心,确定一批优先发展的中心镇,或在城郊的乡镇试验建设中心村,从而构建起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三个平台,以集聚农村的各种要素,来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把农民转变成居民,把农村转变为社区,在缩小经济、社会服务差别的同时,实现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根本性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的重大突破。
4、树立城乡协调才能快发展的观念,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一体化发展的路子。近年来,我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柱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培育、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及新城区开发等方面,都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作法,应该进行认真的总结,以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予以参考。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借鉴省内外一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好思路、好措施,从而找准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开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城市和城市现有企业,如何发挥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工业、商业服务业比较集中,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口密度大,信息交流快,消费水平较高等优势,在企业反哺支持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延伸、农民消费和发展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发挥好带动辐射作用。农业、农村、农民如何依托城市和小城镇,用市场经济的观念为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搞好服务,尤其是针对城市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农产品的种植、畜禽产品的养殖、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品位的提升、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培训输送等方面做强做大,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消费需求,使城乡资源实现合理有效的流动、整合和配置,形成城市的扩大繁荣和综合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参与;农村的富强、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城市和城镇的带动,真正使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居民和农民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兴共荣的有机整体,用城乡的协调一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5、树立环保优先的观念,走生态环保型推进的路子。近年来,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绿化美化工作有明显成效。工业废水、废气、烟尘、粉尘、噪音污染得到了较好的治理;城区花园式住宅小区、公园、广场、道路的公共绿地面积显著增加,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6平方米;农村植被保护、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庭院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林木覆盖率近6%。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条件。但是,我区毕竟处在干旱少雨地区,加之周围沙漠戈壁的影响,自然生态的大环境仍然比较差,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程度还比较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这又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在加快全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项目建设与污染治理、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城市城镇建设与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治理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解决的好,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果解决的不好,就可能与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结合,形成更为恶性的循环。因此,要树立环保优先的意识,把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依法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尽量消除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具有主动的学习意识但学习压力较大成人教育的对象多为在职人员,年龄普遍较大。虽然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自觉性很强,但是多数由于工作和生活负担较重,学习时间有限,学习压力大,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工学矛盾的存在,对成人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制约。诺尔斯曾指出,“当工作和学习发生冲突时,成人学员通常会放弃学习,而选择回到工作岗位”。
2.社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但理论知识薄弱成人在家庭与社会中承担着多种角色,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动手实践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多数成人教育学员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高等教育和专门的业务技能培训,成人学员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低,知识体系不完整,无法满足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成人教育教师应更多地调动学员运用自己经验来获取知识,更多地采取适用于成人的教学形式。
3.理解能力较强但记忆力较差成人教育学员多数具有较强的思维、分析能力,善于分析、研究问题并能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成人学员的记忆力开始下降,硬性记忆能力较差。这就决定了成人教育的实施要建立在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之上,切不可死记硬背。
4.自制能力强但普遍具有投机心理多数成人教育对象出于自身发展和工作的迫切需求,主观上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自控力。但是,由于目前在职称、聘用、晋升等诸多方面还过于看重学历,许多成人学员在工作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模糊了学习的目的,不少人只是为了文凭而参加成人教育,忽视了从学习中获取真才实学的真正目的。此外,由于成人教育学员的年龄组成差别较大,各人的境遇、目标、追求不尽相同,导致了成人教育学员普遍存在着我行我素、互不干涉的思想。所有这些特质为成人教育区别于普通学历教育埋下了伏笔。
二、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分析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一定教育活动赖以展开的基础,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创造,体现着人们对教育所秉持的不同理论。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复杂性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的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多种多样:补充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度过闲暇时间,丰富人生经历;变换职业,重新创业等。成人教育教师需要面对如此广泛而又特殊的教育群体,其复杂多变的师生关系是普通学历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不可能对所有参加学习的成人提出统一的要求。只有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类型的教育群体,加强同成人学员的平等合作,结合其特殊性开展特殊的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合作性伴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成人教育是服务的观念将更加彰显。它越来越强调成人教育活动过程以学员为基础,以学员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强调要发挥成人学员的主体地位,教师所起的是一种“辅助者”和“顾问”的角色。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要求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向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转变。
3.灵活性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在成人教育中的广泛运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也面临着教育空间变化的挑战。成人教育的学习过程并不一定要在学校,不一定要通过教师面授,学员可以坐在家中通过网络等开展学习,成人学习的灵活性、自主性更加凸显,而成人教育教师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主体一客体”控制型师生关系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具体来说,在成教教师的角色转换和自身专业发展上应有深刻的变化”。
三、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成人教育教师,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中履行教师教育职能的人。除了具有教师的职业共性之外,成人教育教师还具有与一般传统的学校基础教育教师所不同的特性。概括起来便是:劳动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教学时间的连续性、教育过程的创新性和互动性。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成人教师的角色及其对学员的影响是多元的,成人教育教师更多的是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活跃于成人教育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主体间交往模式更加适应成人学员的特性和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它要求成人教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师生角色,迎接新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人教育教师应尽可能在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1.成教教师必须掌握专门的知识,提高专业水准成教教师知识的不断提高,是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理性基础,使得成教教师能够站在时代和成人教育发展的高度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变。一般来说,成教教师应拥有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指成教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文化知识。即除了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具有广博丰富的文化知识。(3)实践知识。包括有关的课堂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成人教育教学经验知识等。例如:公共关系、人际交往等。(4)条件性知识。即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体地说是指使成人教育学员身心全面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评价学员的知识。
2.成人教育教师必须定期到实践一线工作,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工作技能实践经验和工作技能是成人教育教师必备的两大重要素质,必须建立一种保障与促进教师持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工作技能的机制。我们建议,各级各类成人学校中承担专业课教学的教师,每学年至少保证一个月时间,前往企业在实践一线从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新技能,发现新情况,方能增长工作经验。对于成人院校中的公共课教师,每学年也必须有两周以上的时间到企业第一线,从事调研和相关辅助工作,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等。成教教师在完成一个阶段的一线实践后,应根据工作经历写出有针对性的实践体会或调查报告,侧重发现问题并找寻规律,服务于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成人院校在对教师考核中,要把教师参与一线实践的时间长短、工作业绩、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纳入考核体系,以激励成人教育教师主动、高质量地参与实践工作,促进技能与经验的提升。
关键词:成人教育;走势;对策
一、成人教育的基本走势
成人高等教育,圆了许许多多人的大学梦,为一批批事业有成而求知若渴的中年人“充了电”,为社会成员整体学历结构的改善出了力。所有这些成绩,人所共知。自觉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种观念的转变,本身就是成教事业发展进步的一个可喜成果。正像普通高等教育终将走向大众化一样,成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时代亦将到来。那么,它对高校的警示是什么呢?
(一)办学规格要上档次,上台阶
首先,在招生方面要拓展本科招生专业,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强调这一条,主要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许多人已经完成了大专学历教育,他们的下一个奋斗目标,就是攻读本科。再则,随着中师教育逐步取消,许多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升格大专,未来经过学校正规教育的劳动者,他们就业前的起点学历已经达到大专水平。因此,对这部分人来说,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本科教育。预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成人高校的重点很可能将由专科转变为本科。其次,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是成人教育中层次较高的一种学习形式。从办班实践及其社会效果看,功大于过,应该肯定。实际操作中,也的确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如收费偏高,管理偏宽,学员研修时数不饱满,攻读外语耗费太多时间,而专业课基础打得不够扎实等等。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人为了混文凭,混待遇而参加这类学习的情况。正因如此,有人已经大声疾呼:赶快为“研究生课程班”刹车。在我们看来,人们对于学历教育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进步,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社会公民的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水平的时候,大学本科毕业生便是稀有宝贝。当大学生如汗牛充栋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接受研究生教育便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谋生需求。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只是对正规研究生教育资源短缺的一种补充。一种是脱产的全日制教育,一种是非脱产的业余教育。教育方式不同,文凭的“含金量”也有区别。“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这类班需要清理整顿,规范管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提高。但要是不加区别,全面否定,完全封杀,不允许探索,也未免过于偏颇。总不能为了打假,把许多成年人的上进路子完全砍断。事实上,从成人教育发展走势来看,成人研究生学历教育迟迟早早总是会提上日程来的。因为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以成教弥补普教不足――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目前我们应该鼓励那些有条件的高校进行积极探索。
(二)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教育一旦被推向市场社会,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行。优胜劣汰,是条最简单而又最通行的规则。决定成人高教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它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和它的社会声誉。现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普通高校几乎都在办成人教育,生源的竞争很早就已表露了出来。为了吸引考生,各想各的招数。有的打知名高校的招牌,有的打学费牌(价格牌),有的打优势专业牌,还有的打地理环境牌,不一而足。但认真考究起来,在专业、学费、地理环境等条件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考生选择的主要标准是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及社会声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就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质量,决定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事实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成人大学生评价不高,症结正在质量上。少数混牌学生,想着法子混进来,又变着法儿混出去,招摇过市,极大地败坏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如果我们想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拒绝假冒伪劣,粗制
滥造,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归根到底,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责任恐怕主要不在学生身上,而应归咎于教师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普教成教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收费高,投入少,教育成本低,收益明显地高于普教。因此,各高校对成人教育热情甚高。但怎样协调好高校内部普教与成教的关系,防止走偏,还是个问题。比如教学管理体制,有的高校,成人教育学院既是成教主管部门,同时又是办学实体,直接承担教学任务。有的高校则把教学与学籍管理分开,系上管教学及学生日常管理,学院管招生与学籍,和高校教务处与各系部的关系相类似。这两种管理体制各有利弊,不必整齐划一。重要的是院系之间应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一不争,二不推,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搞好各自的工作。再比如教师对普通生和成人生上课的态度问题,理论上讲,应该一视同仁,一律从严。但实际上,又不能不根据对象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无原则降低标准要求,对成人生放任自流,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教学质量无保障;一种是因成教规模扩大而冲击普教正常教学秩序。假如同一个教学单位内部,为成人班上课和为普通生上课所得劳动报酬悬殊太大,受利益驱动,教师就有可能舍此求彼,减少对普教的投入。所以,学校的宏观管理,必须体现“一盘棋”的思想,把成教、普教摆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要厚此薄彼,不要相互冲击,而是根据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成人教育应当更多地借鉴和吸收普校办学经验,努力提高成教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普教带成教”,也主要是就此而言的。可以这样说,以成教的收益支持普教发展,以普教的办学经验促进成教的完善。在同一所高校内,必须形成普教成教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
二、规范成教管理的若干重点
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整顿和规范成人教育,应着眼全局,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一)严格把好出门关
学校就是人才加工厂。“产品”是否合格,质量是否过硬,出厂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一定要硬性规定多少比例的不合格率、淘汰率,理论上有些站不住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成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和效果存在很大差异,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违规违纪行为。一少部分人因此而不能正常毕业,拿不到相应的文凭,应当属于正常现象。现在的问题,恐怕不是出门关把得太严而是相对偏宽,一些“混”牌学生毫不费力地拿到文凭,坏了学校的办学声誉。看来,办教育既要宽大为怀,爱护学生;又要从严治教,不忘根本,千万不能在原则问题上“心太软”。与“出门”相比,成人高校学生“入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许更大。弄虚作假,冒名代考现象绝非局部个别现象。这个问题屡禁不止,防不胜防,到底有无根治良策?值得深入探讨。我们认为,从长远计议,成人高校的入学大门应当向社会敞开,推行“宽进严出”的办学模式。把“出门容易入门难”状况颠倒过来,变成“入门容易出门难”,将入学统考的压力分解,即是把质量把关的责任分散到各办学高校。这样做的好处,近期可以抑制乃至消除入学考试做假歪风,长远则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趋势相合拍。完全可以进行探索性尝试。当然,“宽进”到底宽到怎样的程度,门槛应该降至多低,都需要深入研究。在这一设想还不能付诸实施之前,高校首先应在“严出”上做文章,下气力,以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宽进严出”的真正实施创造条件。
(二)以考试为杠杆,实施过程管理
考试,既是检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手段,也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的有力杠杆。如果考试管理不严,尺度过宽,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松弛甚至混乱。改进成人考试的基本思路有三:一是题型合理,方式灵活,大体上能够照顾多数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理解分析性的内容宜多,死背硬记性的内容宜少。二是难易程度适中,不及格比率应呈正态分布。考风要正,考纪要严,打分可以适当从宽。正常情况下,每门课程考试应有5%~8%的不及格比率。为了防止只考试不上课,逃课混考现象滋长,督促听课,必须把作业分、出勤分以适当比例计入总成绩。对函授生管理尤其是这样。三是逐步建立成人试题库,全面实行教考分离,杜绝人情分,关系分,净化考试空气。这一条最为重要。
(三)建立健全宏观质量管理评估体系
成人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和成教主管部门应运用教育规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宏观质量管理。其基本思路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成教质量评估体系,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各办学主体的办学行为,运用奖罚、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实现“以评促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同时要使评估成果巩固化,长期化,还需要采取其他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在全面系统地评估之后,不打招呼随机抽查,可以检查授课、考试、评分、成绩管理等一个流程,也可以抽查其中的某一个主要环节,如函授考试和评分。根据抽查结果,给予办学单位以表彰、奖励、通报批评、警告、停止招生、取消办学资格等处理。评估是政府转变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步骤。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发挥其导向、交流、激励鞭策等功能,达到宏观管理的目的。但评估不宜过频过滥,加重高校的负担;评估指标也有待完善,要使其更加客观、合理、科学,更便于实际操作;应重视评估综合效益,评估组应担当裁判、医生、工程师三重角色,为被评单位提出良好的整改意见,传递有用信息,帮助出谋划策,而不是只评优劣,专找毛病。
(四)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成人教育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成教正面临着生源、市场、服务等多方面的竞争与挑战。除了主动适应市场、服务社会,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外,制度创新是保持成教活力的一个关键。第一,针对成人学员既忙工作,又忙“充电”,学习工作相矛盾等实际,可以试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给学员以更大的选择空间。第二,打破严格僵硬的系科专业限制,为学员辅修第二专业,申请第二学位提供方便。第三,在高校相对密集的地方,提倡成教资源共享,或联合办学,或互相承认学分,为学员自由选校、选课、选专业创造条件,打掉壁垒。第四,制订奖优条例,打通成人学员专本硕连读通道,让真正优秀冒尖的成人学员能够无间断地读到高学位。第五,走开放办学之路,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封闭的、固定的教育状况和教育模式,既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宏观需要,也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更新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成人学员提供更便利的学习条件。时间上由统一、死板变得任意、自由,学员可以按需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空间上可以克服地域性限制,为教育欠发达地区学员提供学习机会和可能。而且从时效上讲,也能够突出其先进性。总之,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一旦与成人教育整合,将给我国的成人继续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第六,如前所述,“宽进严出”的办学模式终将会推广实现。这一条触及到成人高考制度的改革,需要大胆而慎重地研究可行性方案。也需要学习研究国外成功经验。如日本高校就向社会成人敞开大门。其主要措施包括简化考试程序,允许插班学习,实行单科学习制度,加强函授教育等。其中,入学考试简化到着重审查学员的书面申请材料,重视学员的社会经验和学习愿望;审查作文,主要要求考生围绕日常的社会问题或身边的问题发表看法;面试,则主要了解考生选择专业的理由和学习态度。有的大学另外加试外语。日本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实施开放式办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成人教育教学特点
毫无疑问,大学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最主要途径。但对于已毕业或未参加过普通高等教育,长期从事社会工作的已就业人员而言,成人教育就成为他们深造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成人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成人教育教学特点,也决定了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掌握成人教育教师的从教特征、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每一个成人教育教师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1.教学目标的时代性从当前各类学校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成人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相比,成人教育更加强调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应用实践的人才。既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课堂知识,参加生产实践和参与各项科技活动,还要学会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善于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与解决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的职业分工与岗位技能的要求也将不断地创新与发生变化。作为成人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特点,根据各专业的现实性不断调整和更新专业知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教学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成人教育培养对象大多是社会上已在各行业工作的人员,有很多人是处在生产第一线的员工、技师、工程师等,与全日制学生不同,他们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都比较强,懂得实践工作中的技术操作与流程。他们接受成人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取得学历与学位。与普通高校的培养对象相比,他们之间年龄、工作年限、学习经验、工作经验、知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时,他们又都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对于学习已有了自己的主意与看法,理性的思考能力很强,在接受传授的知识时具有选择性,对于已经了解的理论知识会觉得枯燥,对已掌握的实验技能内容会感到无趣。
若采用长时间的集中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抗或者反感的心理情绪,上课的注意力也会下降。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掌握学生的特点,充分认识到培养对象的复杂性,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管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
3.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在于,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又要有实践教学课。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教学实践,是对专业教师新的要求,实践教学作为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让学生学会用新方法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授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掌握创新性的实践能力。同时根据社会进步的需要,还要增加相关法律、法规的教学。
4.教学场所不固定性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授课的方式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同时为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成人教育各专业增加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因此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要注重在集中授课时,学会对重点知识的讲授技巧。教师的集中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与学校,还要注重在各类实训基地或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培养与讲授。例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各实验室的应用等。同时,企业作为增强学生与教师科研能力与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与生产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场所,更是不容忽视的。
二、当前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从成人教育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成人教育教师,要满足极高的条件,符合相应的高标准要求,因此,拥有渊博的学识、专业的知识、高超的实践能力和优秀的实际操作技能,是每一个成人教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怎样建设一支稳定、健康,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跟得上时展需要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成人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当前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妨碍了成人教育教学良好氛围的形成,也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
1.对成教特点认识不足从普校选聘来的教师大多对成人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他们还照搬普校授课时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采取在固定教室集中灌输式教学的方法,普校化教学思想严重,授课形式单一,没有认识到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教育培养对象的复杂性,不能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2.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学大多依附普校教育资源,没有专职教师。教师的选聘来源方式也比较单一,都是在集中开课前,从普校临时选聘的兼职,选聘过程没有相应管理制度作为依据,缺乏科学合理性。成人教育教师要注重理论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实践技能的讲授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而从普校选聘出来的教师教学水平、教学年限、学历程度与职称都参差不齐。每名教师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也不相同,有的年轻教师掌握了创新性的实践能力,但教学经验欠缺;有的教师理论能力很强,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不足。
3.教学缺乏积极态度教师聘任把关不严,很容易选聘到责任心不强的教师,由于成人教育专业都是集中授课的短期行为,部分选聘的教师认为自己是临时被请来的“外人”,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会关系到他们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因此他们对成人教育的教学无压力也无动力,教学缺乏积极性,有应付的嫌疑。很多教师在授课中缺乏积极态度,授课方式僵化呆板,教学方法过于理性,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是在讲解新知识,而是变成了理论复述的工具,呆板、固化,缺乏趣味性的教学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实践能力欠缺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选聘的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能力与实践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所选聘出来的教师多数都是长期负责理论教学,所掌握的知识点过于落后,不能紧扣业务发展的脉搏,在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往往更看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加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从成人教育特点、教师特点与学生特点出发,在稳定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增强教师的职业技能,在产教研结合的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1.提高认识,强化现代成人教育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信息化社会的建立,传统的单纯追求大专、本科学历文凭的成人教育理念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社会大教育观念使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对成人教育的认识,树立现代的成人教育理念。要想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素质突出、学历层次较高、专兼结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技能培训的高校成人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教师及管理者对成人教育各专业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现代成人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目标的与时俱进性,及时改进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将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性工作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2.完善制度,稳定专兼职教师队伍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最大的不足和困难在于缺乏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有多种做法:第一,完善教师的引入机制,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合适的人才组成专职成人教师队伍;第二,严格选拔机制,从普校相关专业聘任专业教师,制定相应的薪酬制度与奖励制度,鼓励普校教师到成教部门进行专业教学,组成稳定的兼职教师教学队伍;第三,为适应成人教育各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可以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任优秀的从业人员,通过合理的培训机制,加强他们理论知识的培养,提升从教能力,使他们获得教师资格,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第四,将职称评定的范围扩大到成人教育领域,使成人教育与普校教育一样,能为教师科研、教学、职称评定等提供方便,使兼职教师成人教学更具有积极性。
3.增强技能,培养“双师型”队伍根据成人教育各专业学生需要加强实践技能的特点,要求教师在从事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强自身实践技能,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教学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指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管理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从事理论教学的同时,具有一定实践操作经验,能将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师。
“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还要有创新的实践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当前高校教师,他们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他们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他们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让他们能够通过到企业实习等实践机会,了解专业发展状况,生产经营情况,以方便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在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中,聘用拥有丰富实践技能的在生产、科研、管理等第一线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或管理者,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强化成人教育各专业教师教学队伍的建设。
4.校企合作,打造“产教研”师资面对当前成人教育教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实际情况,各高校为做好教学与生产实习等教学工作,需要建立一支科研、教学及实践技术均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具体说,成人教育教师要学会洞悉本专业未来发展的动向,结合专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第一,要以企业为实训基地,让高校的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可以有机会到企业中见习,使他们在参观、实践或与企业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交流接触中,了解管理、生产、研发的各个环节,熟悉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锻炼教师的创新型实践技能,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第二,以高校为科研基地,在重视理论学习,加强教学能力的同时,强化本专业的科研能力,提高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使聘用的教师不仅能够从事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还能随时在实践中指导学生操作技能。这样,讲基础理论课的教师,可以在企业中了解和熟识实践技能,聘用来的青年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实践能力;而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借助教师的科研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加强企业科研队伍的建设,促进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利。当前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 唐智斌,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2):57-62.
[3] 范丽霞。高素质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2):123-124.
关键词:外来人口;人居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大连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135-03
引言
目前关于人口流动的研究呈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定性与定量并用的态势。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人口流动的特征分析,如外来人口的规模结构、发展过程、流动原因,对城镇的影响(多从经济方面)以及人口政策和管理方面[1~14],而对外来人口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还鲜有报道。作为人居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特殊的物质流,外来人口改变着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状态,它与其他要素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环境系统的总体性质和功能。如果人口(本文只研究外来人口)与其他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和谐和适配的关系时,人居环境系统就处于稳定状态。反之亦然[15]。本文把外来人口作为系统的干扰因素,首次依据动机和目的把外来人口分为外来学习、旅游、投资、投亲访友和外来打工人口,分别探讨其变动对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影响,多层次分析外来人口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的规律。希望通过此研究,为政府部门更好引导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健康有序发展,对其他同类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作用。
一、外来人口的界定
“外来人口”是相对于当地人口而言,用中国现存户籍制度来区分,是指户籍不在现居住地的外地人口。而外地人口划分一般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对外来人口有几种称呼:(1)农村流动人口;(2)外来居民;(3)新移民;(4)外来农民工;(5)“新某某人”(如新大连人)等。笔者认为,以上称呼是基于不同角度对外来人口作出的认定[14]。本文所说的外来人口是指在大连工作、生活、学习的来自大连以外的不具有大连户籍的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依据他们来大连的目的和动机,本文将外来人口分为外来学习、外来投资、外来旅游、外来打工和投亲访友人口。
二、外来人口对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影响
人居环境系统一般可以分为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或社区系统)[15] 。它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内外要素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外部要素的变化引起系统结构的改变,这种变化的实现是通过输入和输出的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的反馈控制完成。外来人口作为输入的物质因素改变了大连人居环境系统的结构和状态。
外来人口通过其人居活动与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发生紧密联系。适量的外来人口和适度的人居活动可促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这又会吸引更多外来人口,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当外来人口的数量和人居活动超过系统承受限度,系统就会不稳定,导致外来人口数量下降,从而形成新平衡,但是新的人居环境系统的适居性和价值性可能会有很大降低。从系统观点出发,要求分析系统要素间、要素与系统间、系统与环境间、系统与系统间关系,从而把握其内部联系与规律性。为有效控制与改造系统,外来人口研究要始终着重从整体(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与部分(外来人口人居活动)之间、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综合考察对象,以最佳处理和研究外来人口问题。
(一)外来人口对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中的物质系统的影响
物质系统包括住宅、环境生态和公共设施。外来人口通过人居活动影响它们从而影响物质系统。
由于外来人口来源和结构多样性,为住宅建设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市场潜力。愈来愈多的外来人口流入,对住宅、环境生态、公共设施带来更大压力,也对其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为保证自身稳定性,系统借助自身调节功能从住宅、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加以改进来缓解外来压力:
1.对大连外来学习人口的调查可知,自2000年以来,其数量逐年增加,相应地,大连各类高校、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也呈现这一趋势。
2.外来打工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没有能力购房,居住方式以租赁房屋为主,有的住在单位宿舍、工作场所、雇主房屋、亲友房屋等。这些集中住宅区(或是暂住区)主要分布在城郊结合部,如甘井子和沙河口区的机场街、中华路、辛寨子街区已成为“城中村”。
3.外来投资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与较高的收入水平,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对住房档次要求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连住宅区分化,例如大连友好广场、中山广场周围、星海湾的高档住宅区的出现。
4.大连外来旅游人口逐年增加,他们多数以各种档次和类型的酒店和公寓作为休息娱乐场所。为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消费者,各种酒店及配套设施在不断完善,酒店及附近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外来人口对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中的非物质系统的影响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中的非物质系统包括住区安全、住区智能和住区文化。外来人口通过人居活动与当地人居活动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人系统的非物质系统:
1.外来学习人口的提高了住区的智能和文化交流。例如,大连沙河口区外来学习人口众多,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大连市科学教育中心区,住区智能水平高;在校外来大学生大多在课余时间兼职与专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提高了住区文教水平和智能。
2.外来投资人口的增加拉动了大连高档公寓和租房市场消费。高档公寓入住率逐年提高,如星海国宝、明泽园、维多利亚庄园。一些短期投资者和外资企业的外籍员工以租房为主,大部分选择住区智能好和居住品质高尚的落脚地。这为住区特别是高档公寓项目提供了稳定而持续的客源,使大连成为东北星级酒店最多的城市,促进了住区的智能的提高。
3.大连拥有多功能全方位的旅游接待网络。酒店宾馆规模、设施、装修均已达到国际水平。优秀的软硬条件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形成特有的大连旅游文化。它们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是相互促进的力量。
4.外来打工人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确定因素。外来人口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和当地居民有一定差异。他们将各自生活习惯带到住区时,可能和当地文化冲突。大部分外来打工人口处于流而不迁的不稳定状态,定居意愿不高,购买力低、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降低了系统的非物质系统功能。
三、外来人口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
城市人居环境由自然、经济、社会等交织而成,各部分间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只有当人居活动强度小于城市环境承载力时,城市人居系统才会向着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演化,城市也才会持续发展。
(一)外来人口对环境系统的影响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对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人地矛盾加剧,生态失衡严重。以水资源为例,根据预测,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经济发展,大连市缺水量逐渐增加,到2020年缺水量将会达到7.09亿立方米。水资源的供给保障也逐渐降低。从2005年的87.22%降至2020年的66.43%。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大连目前水资源供给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口及经济发展需要[16]。相关资料显示,从1998―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个别年份负增长。人口增长主要来自外来人口,从1994―2007年每年外来人口增加量都在50 000人以上,按照人均生活用水中等程度200升~250升/日进行计算,外来人口平均每年用水总量最少是488万立方米,并且还呈增长趋势,考虑到外来打工人口的节水意识薄弱,每年消耗水量应该还要多。这给大连用水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根据外来人口数据,对大连外来人口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图1,可以看出大连外来人口与总人口的数量关系。
(二)外来人口对大连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外来人口多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和服务业,多是脏累差本地人不愿从事的行业。大连1998年来自然增长率低,外来人口为大连劳动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大连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大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大连商业、旅游、金融的发展;加快了大连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高文化层次外来人口流入,弥补了大连管理人才和技术不足。随着大连对外交流和合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籍外来人口加入使大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力更足。从外来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外来人口延长了大连享受人口红利的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负面影响。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其人居活动给社会和环境带来极大冲击: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城市管理难度加大,住房紧张,能源紧张,就业形势严峻,这对宜居城市大连是个很大考验。
结论及建议
外来人口通过人居活动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大连人居环境系统的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使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状态发生了改变,它与人居环境系统要素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环境系统的总体性质和功能。如果外来人口与其他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和谐和适配的关系时,人居环境系统就处于稳定状态。为保证大连人居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研究和管理,提高管理的技术和水平。大连所辖的六区三市一县应加强对口引进,建立外来人口信息库,既对外来人口数量上进行合理控制,又要结合大连“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设对劳动力和人才需求,实行有效合理引进;提高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实现由劳动力输入到人才流入的转变。
2.加强大连人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克服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现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包括地铁和轻轨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落实公交先行原则,抑制私家车迅猛发展局势,通力协作构建智能化公交网络和城市智能管理系统。继续加大外来人口公寓和人才公寓建设,提高外来人口住区环境质量和智能水平。
3.加快大连城市职能转变,既要加强大连的石化和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又要努力实现向东北亚中心城市、国际航运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的转变,发展现代化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文娜.上海市郊区县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8):76-82.
[2]谢守红.广州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81-84.
[3]于,张晔.北京外来人口结构与分布问题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5) :50-55.
[4]但涛波.中山市外来人口的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
[5]史彦廷.外来人口与城镇化建设――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5,(10):94-96.
[6]赵秋成.大连市人口变动特点分析[J].人口学刊,1996,(2):52-56.
[7]王丽华.大连市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2).
[8]赵文琛.广东省外来劳动力空间分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1,(5):52-58.
[9]宋迎昌,武伟.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特点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对策[J].经济地理,1997,(4):71-75.
[10]冯健,周一星,程茂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16-22.
[11]鲁奇,黄英,孟健,等.流动人口在北京中心区和近远郊区分布差异的调查研究[J].地理科学,2005,(6).
[12]李若建.广州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3-80.
[13]崔承印.外来人口对北京人口规模和分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2,(5):21-25.
[14]朱乐燕.简论外来人口的区分标准及社会融入[J].宁波党校学报:2007,(3):47-49.
[15]李雪铭.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2-44.
[16]赵晖,蒋昭彦.大连还能容纳多少人口[N].半岛晨报,2008-05-18.
Influence of Migrant Popul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lian’s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System
WANG Wen-hua1,LI Xue-ming 2,Ma Hui1
(1.Institute of City and Environ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The Research Center on Ocea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