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
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走近一座历经5代皇帝建筑修缮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师:请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相机解释“圆”就是圆满无缺的意思;明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并提醒学生注意同音字的字形辨认)
师:同学们,圆明园在法国著名大作家雨果眼中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
生:(齐读)
师:这人类奇迹的圆明园,这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这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就在1860年的10月被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彻底毁灭了。(相机板书“毁灭”,并交流“毁”字的写法)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生:圆明园毁灭后的残垣断壁图
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留下无尽的思考,圆明园昔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圆明园的毁灭,毁灭了什么?毁不灭的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走进课文。
以上导课寓解词、写字指导于整个导课教学活动中,融直观导入、联系背景导入、名言导入和语言渲染于一体,既整合多方信息,又落实多元目标;既合理利用了课本的插图资源,给学生视觉上产生认知冲突,又有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投入阅读实践活动。
二、要关注语言实践。阅读教学整体感知靠读,理解感悟靠读,培养语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只有让学生真正触摸文本语言,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时,在扎实推进初读、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聚焦第三、四自然段,抓住“有……有……有……还有……有……不仅有……还有……”7个“有”,采用多种读的方式以读激情,以读促思,以读促悟,通过朗读感悟、启发想象以及回环复沓的引读,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唤起学生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主体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然后设计以下语言训练题:①根据自己的游览经历,运用句式“漫步园内,我仿佛来到了_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闻到了_________”把最感兴趣的景观说具体。这样安排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和说,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要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虽语言简洁,但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以及珍贵的历史文物,帮助学生建立课文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丰富表象。让学生在朗读与理解感悟之间走几个来回以后,再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通过同伴互助、学科整合等方式逐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同时,又能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
四、要合理取舍内容。《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的主攻目标是:学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因此,教学重点内容就可确定为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五、要留下结课悬念。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让学生能满怀希望,企盼第二课时的到来,才是成功的、有效的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最后我通过设计以下总结语来引起学生对第二课时的兴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见证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但这一切的一切,都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圆明园为什么会遭到如此浩劫呢?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这样结课会引起学生对后续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注,结课终点又是下节课的起点。
六、达标检测切中要害:
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设计巩固性、延伸性的作业,能整体提高教学效果。《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后我们设计以下作业:
①填空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的肆意践踏把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_________建筑艺术的_________,化为_______。从此,圆明园内再也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_____________。
②课后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英法联军的原因,读课文第5自然段,并想一想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 运用借助画面、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并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词语的品析能力。
2. 在自由读、合作读等多种阅读实践中,初步感受文章情感,产生对祖国文化瑰宝的赞叹之情和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对侵略者的愤怒等感受,并尝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 运用给句子排序的方法,读懂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写作思路,品析语言特点,帮助积累语言,顺利记诵,并能尝试运用在其他语境中,提高句子编排和合理构段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多种阅读实践中,读懂课文,感受文章情感,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内容,感受作者写作思路,运用恰当方法尝试背诵。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设计学习活动卡。
第一板块:课文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师: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被称为人类的一大奇迹,把一个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汇集一身,它就是我们中国的圆明园。“圆”是“圆满”之意,“明”有“光明普照”的意思,合起来讲这是圆满光明的皇家园林,是完美至善的宫殿。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却是――圆明园的毁灭。(和老师一起写一写题目吧,提醒“毁”字的笔顺。)
师:请你读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课题。)
师: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你期待从课文中读到些什么内容?
生1:谁毁灭了圆明园?
生2: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
生3:我想知道圆明园里有什么东西被拿走了。
生4:我想知道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
师:这么多想法,好,带着你们的期待来读读课文。特别有感受的地方要做记号,读书要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提示:先读完的同学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
师:读过一遍后,一定想说点什么吧?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那么多奇珍异宝都被毁了。
生2:我感到很愤怒。
生3:我非常感叹,因为圆明园原来是那么漂亮。
师:你的感受和大家有点不一样。刚才两位同学说的惋惜和愤怒都特别真实,我看到同学们读书的时候有的甚至把小拳头都握起来了。可是这个同学说的是――你刚才说的那个词再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3:感叹,圆明园很漂亮。
师:你们在读的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师:有的。
第三板块:细读课文,深化阅读感受。
师:好,让我们沉下心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再读读,有什么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我们交流一下,又读了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读了第三自然段,我虽然没去过圆明园,但我觉得圆明园特别漂亮,好像就在我眼前出现。
生2:我看到这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3:我觉得这里的建筑特别宏伟。
生4:我觉得这里的建筑特别漂亮。
师:好,漂亮、宏伟,让我们见识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板书:辉煌。)
师:这里都有什么?
生1: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2:圆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生3:圆明园中还有热闹的街市,还有田园风光。
师:同学们都读到了,有这么多风格的建筑。我们把这些句子的顺序打乱,按着你自己的思路重新排序。(学生填写学习活动卡。)
(学生汇报自己填写的情况。)
生1:汇报的和书上的顺序不一致。
生2:汇报的和文中的排序一致。
师:填的不一样,谁的对呢?老师不作评价。咱们一起再来细细地读文,我们合作着读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老师读每句前面的部分,你们读后面的部分。)
(师生读文。)
师:又读一遍,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有金碧辉煌,有玲珑剔透,这两个词是相反的。
师:还可以说是对应的。
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他读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金碧辉煌和玲珑剔透对比的图片。)见过吗?能读出感觉吗?
(生再读句。)
师:有点味道了。
(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
师:读得真好。
师:刚才那个男孩说这里是对应着写的。你们发现了吗?举个例子验证验证。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一动一静,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句。)
师:后面读得真宁静。还有吗?
生:读句子“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我找到的是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和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师:这是怎么对应的呢?没有前面的那么明显了。
生:各地名胜是有实物的,而诗情画意是想象的。
师:太了不起了。这个园子也太了不起了,这里既有各地名胜,还有古人诗情画意里的景观,这里都有……
生: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师:就这些吗?课前我听到你们背古诗了,你们想还有哪些根据古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观?
(生说不出来。)
师:我就想如果有个桃花潭该多美啊,要是有个杏花村居多好啊。你想想,你希望有什么?
生:我希望有平凡的山和水,那里有植物来衬托这个山,周围还有白雾。
师:他是个诗人。他更喜欢山乡村野。有没有你想到的古人的诗情画意?
生:比如有一个人家有一条小河,有人在洗衣服。
师:这是什么诗里的意境呢?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真棒,太厉害了。不白积累。
生:我想到的是《采莲曲》。
师:那你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呢?
生:是一大片绿绿的荷叶,采莲的姑娘唱着歌采着莲。
师:真有品位。
师:现在想不出来不要紧,课下你再想想,你也设计设计。还有没有对应的?
生:我找到的“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中国的建筑对应国外的建筑。
师:真好,那我把这句放到前面去,行吗?我做到对应了。
生:不行。因为民族建筑包括前面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和山乡村野,各地名胜什么的。
师:前面都说的是民族建筑,所以句子间谁前谁后都是有关系的。
(出示课件:这就是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
师:这回你知道了吧,这些句子可不是乱写的。
师:读到这,好像有句话给丢掉了,不是写景观的。而是写?
生:写想象的。
(指名读句子。)
师:和前面的句子不一样,它可以换个位置吗?
生:不行。因为它概括地写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师:对啊,我们看着看着,读着读着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感受。如果你身在这样的园子里,你会怎么想?
生:感觉太美了,都不想走了。
师:不想走了,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生:有。
生:我想再游一遍。
师:游不够啊,这就是哪个词?
生:流连其间。
生:这些景物都在我眼前。
师: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这里的风景真美。
师:着急了,作者帮你们表达了这种感受。谁来读读?
(生读感受句。)
师:读出自己的感受了。
(生再读句。)
师:我听出了她的激动。漫步、漫游多么悠闲啊!
(生再读句,读得更轻柔陶醉了。)
师:谁还想读?(课件出示背诵内容。)
(指名背诵。)
师:太了不起了,老师都没给你们练习时间,怎么都背下来了?有窍门吗?
生1:我们被课文深深地打动了,所以我们背得快。
师:好,动情了,就记住了。
生2:因为这篇课文太美了,所以我们记住了。
生3:因为我们看到画面了,融入了。
生4:因为老师让我们填的那些词句都是对应的。
师:因为我们读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了,遵循作者思路,我们背起来太轻松了。谁敢背诵整段呢?
(生背诵全段,课件配乐。)
师:这种方法真的学会了吗?
第四板块:尝试运用,再次体会写法。
师:用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方法,把这些句子按着内在的联系排列好。
(生尝试完成。)
师:谁先说一句?
关键词:优化的路径 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不能忘却的圆明园》是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链接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战争的罪恶,感受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反对贪婪地索取,热爱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配合本组专题,在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不能忘却的圆明园》,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在一爱一憎的情感对比中进一步体会战争的罪恶,将和平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心中。
本次链接由三部分组成。“昔日的辉煌”、“空前浩劫” 、“让历史告诉未来”这三个板块。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历尽劫难如今已成断壁残垣,成为见证中国近代历史和承载国人名族情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由课内引向课外.收集资料,在品读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触摸历史的脉搏,认识战争的罪恶,将和平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心中。
教学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快速搜集剪辑信息的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分析整理资料。
2.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认识战争的罪恶。
教学准备:
1. 由于圆明园的景观都已不复存在,要想真正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学生课前最好能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这也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
2. 文史不分家。本课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一段屈辱,教学前教师要对前后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共同走进了“和平与发展”这单元,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几篇课文,其中哪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谈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
师:战争与和平是本单元的主题。古老的中国曾遭受过许多外侵者的欺凌和掠夺,这次阅读链接再次带我们走进曾经的屈辱和苦难,回顾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出示课件,齐读课题)
师:下面请大家自读链接内容,从每个板块中你了解到什么?在书中批注出来。
二、第一板块——昔日辉煌
师:读完了吗?好!下面我们先走进第一板块——昔日辉煌 (出示课件)
师:谁来说说,你在这一板块中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从位置、组成、建筑规模宏大等方面介绍)
师:从收集的哪些资料中了解到它的建筑规模宏大?
(圆明园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总面积达350公顷。)
师:350公顷有多大啊?能用语言描绘一下吗?
师: 是啊,350公顷相当于640多个足球场那么大,近似于一座城市的占地面积。(放图片)又因它的周围有很多小园,所以形成众星拱月般的布局。
师:接着说。从这一板块的第二部分里你又知道什么?
(学生谈园内不同风格的建筑 )
师:读着这样美的文字,在你的脑海中一定浮现出许多优美的画面,现在大家一定很憧憬,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PPT课件,教师一一解说)
师:通过所收集的资料,你们知道圆明园还有什么?
(学生从艺术手法、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西式园林景区、异木奇花等方面谈园内数不胜数的景观和艺术风格各异的建筑)
师:是啊,园内的建筑与景观数不胜数,单名族建筑就达几十余出,而且每处景观意蕴深远(PPT课件)(配乐解说)它既包揽了整个烟雨江南,诗情画意,还有和任何一座欧洲皇家园林相媲美的西洋建筑,所以(投影)——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生齐读)
师:难怪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这样说—(课件出示雨过说的话)
(生齐读)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它的辉煌还体现在哪里?
生:文物——
师:上至先秦,下至唐宋,明清,历经200多年。那该有多少件奇珍异宝呢?能数的清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不计其数……
生:数不胜数 , 价值连城…….
师:是啊,难怪雨果曾这样说:“这是一座无与伦比,叹为观止的杰作,即使把我国巴黎圣母院即所有的博物馆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师:从查阅的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奇珍异宝:
(从里面藏有的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谈。)
师:大家看大屏幕(出示PPT课件,教师解说)
师:这数不胜数的青铜礼器,不计其数的名人字画,价值连成的奇珍异宝曾都收藏在这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内,所以它被称为(投影)——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博物馆。
师:圆明园内有一组珍贵的工笔画《四十景图咏》,是由当时最知名的宫廷画师历经十一年绘制而成,他向我们很完整介绍了圆明园的全貌,下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师:看了,感受了,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建筑而骄傲。
生:这是一个叹为观止的皇家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师:就是这样一座无与伦比,叹为观止的,繁花似锦的皇家园林,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变为一片灰烬,永远在地球上消失了。然而更可悲的是这套珍贵的工笔画珍藏与法国图书馆内,以致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圆明园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竟然是一片空白,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走进第二板块。
三、第二板块——空前浩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10-01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学有所获。只有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而在实际教学中,包含多媒体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加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口述文本中描绘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文本情境。而小学生年龄小,其认知水平毕竟有限,其想象中的场景并非完全符合文本情境。在当下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里,网络终端能够提供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海量的多媒体信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这些信息制作成教学资料,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春天里的发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出“春天”的情境,例如萌芽的小草、嫩黄的柳枝、姹紫嫣红的花朵、小鸟的啾啾声、春雷的隆隆声、春雨的沙沙声、解冻后欢快流淌的小溪、边跑边笑的放风筝的小朋友们等。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直观感受“春天”的情境,这对课堂文本教学的有效展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理解程度
众多的心理学实验和教学成果表明,对新事物的多渠道认知,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有利于受众提升记忆力和理解力,加快受众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和认知程度。在课件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要明确课文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搜集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整合,或为一个画面配文字、音乐,或为一段视频添加旁白,或编排相关信息的内容和顺序等,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网页课件的制作为例,教师首先可通过播放《鼠、兔首拍卖现场》的一段视频,引发学生探究圆明园的兴趣。针对“圆明园的布局”,教师可利用三维影像技术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全景布局图:“圆明园风光图”,展示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昔日辉煌;“历史文物”展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等。学生从中理解了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当讲授到“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播放一段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的视频。画面上的熊熊火光,侵略者嚣张抢夺的身影,以及深沉的旁白、沉重的音乐,引领学生仿佛回到那个历史时刻,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劫难,其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瑰宝的热爱和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愤恨之情。
三、运用信息技术要“收”“放”自如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还应遵循“主题决定内容”的原则,围绕主题筛选资料,避免陷入为应用而应用的误区,如果所筛选的资料没有完全切合主题,教师就需要对资料做必要的编辑整合。但如果没有教学条件整合的,教师要采用宁缺毋滥的原则,不可偏离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要“放”,还要“收”。“放”就是从语言文字本身发散出去,用信息技术营造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同文本,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收”则是从信息技术营造的“境”中有所感悟,即“胸有境”,然后回归文字本身,作为作者把胸中的“境”写出来。教师在“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接受,“收”的过程则引导学生学会归纳表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在实际教学中,“收”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形式,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侧重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则侧重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以看图说话(写作)为例,教师播放一段“暴风雨”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变化,如天空、地面、水面的变化,人物、动物的变化,感受风、雨、云、人、物的静与动等。在说话(写作)训练中,低年级学生相互交流观察所得,而高年级学生则在作文中能够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而二者都是培养学生对时间空间转换的认识、对动态静态变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