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计划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评析
一、 法约尔管理思想简介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 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
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文昌.现代管理学(原理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姜杰.管理学名著与案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3]张康之,齐明山.一般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关键词:管理学;实训;技能
一、管理学实训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适应于各种组织的普遍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综合性学科。其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十分宽泛,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管理学实训系统的构建和运用,使学生由信息的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管理理论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管理知识和技能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管理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管理学实训系统设计中,首先应体现出系统的目标要求,对系统环境和需求、系统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出管理学实训系统的总目标和具体实训目标及要求;其次,根据实训目标及要求,制定管理学实训策略及方案;第三,根据实训目标及学生特征分析,选择较为合理的训练方案和策略;最后,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以及一个教学循环结束后,进行实训系统的有效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做出是否调整实训目标和策略的决定。在实训系统设计中,应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充分考虑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管理学实训系统设计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管理学实训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技能的培养和管理素质的提高。
2.智力与非智力训练并重的原则
在对学生的管理智力技能训练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的情绪、态度、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
3.前瞻性原则
未来对于管理者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在实训系统的设计上,无论是实训目标的确定,还是实训策略、方法的选择,无论是测验项目的制定还是系统评价标准的建立,都应以未来管理实践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4.系统性原则
对于管理学实训系统的设计,必须按照系统工程原理来进行。从系统环境分析和系统目标的确定到系统策略和系统方法的选择、实施和系统运行的反馈控制,直至系统的评价,尤其应强调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管理学实训系统的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及管理学学科特点,按照史密斯・雷根教学模式,管理学实训系统应划分为三人模块:实训分析、实训策略设计、实训评价。其系统结构如下:
1.管理学实训环境分析及实训目标的确定
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对于运用管理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缺乏足够的能力,对于管理学中的基本要领的掌握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障碍。同时,由于管理学是从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高度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一门理论,使得这些对于管理实践缺乏了解和经历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目标感到茫然,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因此,进行管理学实训系统设计,应当在进行实训环境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实训系统的实训目标,并对其进行分解。构建出管理学实训系统的目标体系,为进一步制定实训策略奠定基础。
管理学实训的总目标应当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训,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管理学的学习目标,完成管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建构,使其管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得到高效率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基本管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实训目标按管理学教学和实训单元进行分解。
在实训目标体系中,一级目标为实训系统总目标,即为实训系统运行完成后要达到的结果预期:二级目标为各教学单元的实训目标,形成了管理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结构框架:对二级实训目标做进一步分解,形成三级目标,即实训项目目标,如:对计划实训目标进一步分解为计划书的编制技能、预测能力、决策能力等分项目目标。
根据实训目标体系,分别制定各分项实训目标的测验项目和测验标准,作为实训系统运行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2.管理学实训策略的设计与选择
管理学是一门集多学科理论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知识的多面性和技能的复合性,对实训的方法、手段及策略要求亦是复杂多样的。根据对实训环境和实训目标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和选择实训策略:
一是自主实训(学习)策略。这种策略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其着眼点就是帮助学生“学”。具体采取如下几种实训策略:(1)抛锚式实训策略。按照实训目标要求,将管理案例或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进行有关信息与资源收集,做出分析,完成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2)随机进入训练策略。由于管理学学科的复杂性和管理问题的多面性,要对管理理论和技能全面了解和掌握是很困难的。在实训中,要注意对同一管理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为不同实训目的而采用不同方式加以呈现,从而获得对同一管理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解与掌握,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实训策略”。管理游戏是实现这一实训策略的具体方法。(3)自我反馈实训策略。通过采用管理品质自我测评,学生能主动地检测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训所达到的管理品质,能发现自己在管理学学习训练中存在不足缺陷。经过自我反馈,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修正错误、重新学习,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4)基于Intemet的探究式学习,已成为主要的自主学习策略。网上冲浪是实训系统中实现这一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手段。
二是协作式实训策略。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同一管理问题,运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这种方式对管理问题的深化理解、管理知识的掌握运用、管理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具体采用的策略是:(1)计算机模拟实训。利用计算机模拟管理环境(使用相应管理模拟软件),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管理模拟操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然后进行角色轮换。可分协作组来进行,由系统自动完成对每个操作者的管理业绩测评。(2)角色扮演。利用情景剧使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去理解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并且,通过角色互换,来真正体会管理工作中各种角色的内涵。(3)工作场所实习。由教师设置管理问题,下达实习任务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到实习基地。首先是见习,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对实习单位的管理领域进行观察,与企业家座谈,使学生对管理问题在短时间内有一个直观认识;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同现实管理实践比照,来发现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实习,在实际工作场所上岗实习。进行实际管理工
作方法、技巧的锻炼,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使学生的管理技能得到实际锻炼。
各个实训策略的选择与运用,都是围绕着管理学实训系统目标来进行的,每个实训策略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管理学实训资源的管理
管理学实训系统的运行是基于一定的实训资源来完成的。实训资源的选择与管理应与实训策略及方法相匹配。在管理学实训资源管理中,重点抓好以下几点:(1)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管理学实训必须有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具有较强管理学教学和实训能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达到管理学实训的目标。专职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一定的实训任务,如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管理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管理沙龙等方面的实训,进行网上冲浪的指导和管理技能与技巧的训练指导等。因此,要求理论课任课教师经常深入实践,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要有一支由校外企业家、管理学者、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来参与管理学教学和实训,在管理沙龙中与学生对话,在管理学情境剧或角色扮演以及走进管理的实习中,作为评判和指导。(2)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管理学实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管理情境的创设。为了使学生能在管理学实训中,能有一个真实的管理情境,以尽快进入管理角色,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做到两点:一是根据管理学实训的项目和方式的需要,创建校内管理学技能综合实训教室(包括管理技能计算机模拟教室),来完成诸如管理沙龙、管理游戏、网上冲浪、计算机模拟、管理情境剧或角色扮演等实训活动。二是按着管理学实训的内容及要求,建立校外管理学实训基地,完成相应的管理实习任务。在校外管理学实训基地建设中,应注意实习场所特征与管理学实训内容和目标的吻合度以及实习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3)实训媒体的管理。管理学实训媒体的选择,应结合管理学实训的特点和内容来进行。在管理沙龙和管理案例分析的实训中,需要大量使用影像媒体,能够生动和直观地展现管理实景。在管理学计算机模拟训练中,应注重模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在管理游戏及管理品质评价中则需要大量地使用印刷媒体和实物道具。(4)实训资料的编辑与制作。作为管理学实训系统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管理学实训教程(或管理学实训指导书)的编制。在实训教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管理学实训各项目的训练目标及要求、实训方式及手段、实训效果的评测标准及办法等。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 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肖培耻.“管理学”课程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6-87.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运筹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原则叫最优化原则,即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然后求出最优解。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原则叫满意原则,即满意的就是合适的,而满意的不一定是数量上最优的。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都是想达到最优效果,追求最优化原则:管理知识满堂灌,唯恐学生学得少。这种形式的教学反而使得学生怨声载道,一学期下来教师与学生都疲惫不堪。下面简要分析一下传统《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角色定位问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似听非听,甚至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堂课就是在那里读课件,索然无味,没有与学生的任何互动,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管理学》课程不像难度较大的数学类课程,需要教师“手把手”教学。但是教学过程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变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启发教,却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们需要思考的。
1.2案例教学问题:选择不当,效果不好管理理论的应用常由企业实践结果来检验,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可以作为教学的案例。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案例教学贯穿始终。然而,就目前高校的管理学案例教学实际操作来看,教师们多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套用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案例教学模式,直接选用他们的教学案例,亲自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案例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因为国外的一些管理学教学案例,多数来自当地教师和学生的企业生产实践,针对性较强,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企业生产实践训练,这些案例操作起来,难免会出问题。
1.3内容选择问题:理论较多,实践较少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理论较多,学生实践较少,造成了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积极性不高,认为学无所用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问题,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带上了镣铐,教师虽有让学生多参加实践的想法,却不便提出。
1.4教学方法问题:传统较多,创新较少首先,教师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多是按部就班,走传统路线,和高校对学生的管理约束有一定关系。其次,管理学自身课程内容较多,所以部分教师仅仅以是否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作为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缺少认真细致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和创新。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无趣味,因此参与度不高。最后,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角度来看,学校教师被过多地要求做科研,常常以论文多少来作为奖励、晋级的条件,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意花心思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2《管理学》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法
有一档电视节目是探讨“钱学森之问”的,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说过:中国高校目前不缺少科学家,缺的是非常懂教育规律的、能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者。仔细思考后,笔者尝试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启发式”教学法不是一种对学生放任自流的方法,而是一种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让学生有所悟的一种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引导为主,学生唱主角,教师观察其兴趣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2.1树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根本,需要实现教学中的“五个转变”: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教学相长;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从而达到,教育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习什么”和“记住多少”转向“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管理者,这种学习管理者角色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经过这些转变,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得到了“鱼”而且学会了“渔”的技能。
2.2教学案例选择:适合为宜,最好独创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不宜选择太偏离学生生活的案例,而应当独创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当然管理学中的经典案例还是要有,可以采取经典与独创穿插的方式。如:在讲“计划”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大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案例;在讲“沟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进行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案例;在讲“组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如何加强学生会的组织工作”案例;在讲“创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学校门口的快餐店有何创新之处”等。这些自编案例,均来自学生的身边,学生对其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教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搜集编写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案例、反映当前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特点的案例,以适应管理学的教学需要。
2.3强化实践教学:寻找机会,增加实践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多渠道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环境,寻找及创造机会,强化实践教学,具体可从下述途径展开。
(1)课堂上的训练。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如视频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训练法、案例探讨法等,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
(2)企业实践。学校要加强与本市企业的沟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练的平台。可以邀请企业知名人士给学生开设讲座;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企业管理现场,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可以安排学生周末、假期的实习工作,直接感受实际的工作氛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增加实练,避免纸上谈兵。
(3)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直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实践教学的方式。因为,教师的科研课题多来自教师对现实管理问题的思考。学生沿袭教师的疑问,引发学习探究兴趣,以教材中的管理理论为基础,进行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构建模型、最终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科研实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
2.4启发式教学:兴趣不同,效果相同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学生类型不同,其学习兴趣也不同,教师如何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那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了。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推荐学生读名人传记,课堂十分钟讲述心得体会。据悉,现在的中学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课后看几本文学名著,上课的时候讲述心得体会。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些名人如何白手起家,如何淘得第一桶金,如何将企业由小做大,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通过思考,认识其中蕴含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精髓,比我们上课时强调十遍、二十遍都有用。
(2)引导学生看名人讲座,课堂十分钟讲述心得体会。笔者认为,百家讲坛、余世维的管理讲座、陈安之的营销讲座、金正昆的礼仪讲座、优米网的一些名人视频等等都是可以推荐给同学们观看的。好的讲座视频,可以给人带来思索,可以培养学生的悟性。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也是这样,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
(3)循序渐进式引导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学习。现在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没想过要好好学习,一天到晚玩网游、看网络小说。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引导这些学生观看一些有相同经历而现在却很出名的企业家的成功案例,来激励他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玩网游、看网络小说。比方说让他们思考:怎么进行网游推广,怎么管理网游企业,怎么进行小说网站设计,吸引顾客等,这些都和管理学知识有关。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