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改革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旅游规划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2-02
0引言
“旅游规划学”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我国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成长最快、最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兴研究方向。这门课程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规划及旅游开发等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就业率,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等意义重大。
伴随着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专家学者纷纷置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当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群检测搜索了多篇“旅游规划学”教改论文。其中,杨朗探讨了“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全方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李广宏强调了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的重要性;吴艳茹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赵媛分析了如何在该门课中展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郑辽吉指出学生在旅游规划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郭海燕等强调应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出规划人才。以上研究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对策借鉴。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现状分析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于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2005年开设本科专业,2012年初成立旅游管理系,设置旅游管理、艺术设计、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管理方向)4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生700余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规划学”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在第7学期开设,32个学时。
近年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承担了多项与旅游规划和开发相关的省、市级课题,如2006年辽宁省林业厅的自然保护区规划项目“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大连市发改委的区域规划项目“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0年大连市台盟市委的派专题立项课题“建设大连国家海洋公园研究”,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海洋公园型旅游目的地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以及20余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项目策划等工作。大量的旅游开发实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就。(1)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德育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根本的发展方向。(2)旅游管理系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发展潜力巨大。教师教科研成果丰富,获批省市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公开60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余部。(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高优良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学院内建有调酒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导游实验室、茶艺实验室以及会展实验室、装潢艺术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学院5800余平方米的酒店为学生实习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
以上发展成绩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该课程教学尚存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的特殊性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该门课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城市、建筑、交通、生态和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一个旅游规划项目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分析与预测、主题形象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产品设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市场营销、图件制作等多方面内容。因此,要想完全掌握旅游规划学知识体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实现各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对该门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旅游管理系现有教师20人,学缘结构科学、学科互补。专业背景涉及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生态学、统计学、市场学、规划学、文化学、心理学、信息系统应用及数学模型构建等学科。毕业院校包括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师资可以胜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然而,教师们参与的规划实践项目较少,旅游规划实务经验匮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将教学重点着眼于实践教学。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实践教学往往仅停留在表面。
近年来,很多“985”、“211”高校配备了3D乃至4D的虚拟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或旅游规划与景观实验室等。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目前尚属于空白,校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尚未展开。同时,学院还缺少制图实验室,再加上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多为文科生,要求能够熟练操作软件制图较为困难。毕业生大多仅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只能做一些撰写文本初稿的基础工作,不能画图甚至不识图。
由于承担的规划项目少,学生全程跟随教师参与规划的机会更少,即便能够参与,也只是做一些前期市场调研、资源调查或文本初稿撰写等基本工作。真正能够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规划和产品设计,往往也只能以校园或附近公园作为实例进行项目设计和空间布局,可操作性差。目前,实践教学仅仅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市内,主要是学校周边的景区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经费限制,在景区参观学习的时间也仅有一天,学生走马观花,收获很小。
2.3规划专业软件及原理课程开设较少
旅游规划除了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外,图件制作也占有了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总规基础上进行的控详规及专项规划等均需要进行包括建筑风格、材质用料、色彩样式、高度、竖向、容积率、建筑密度、红紫线宽度等一系列规划,需要开设多门专业制图软件及相关课程。旅游管理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已开设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环境艺术设计原理、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旅游专业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编制时可以考虑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以上课程。
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很多知识点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远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周边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应涵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分区与布局、旅游产品创意与规划、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及规划图制作等。经过实际考察验证教师所讲授的专业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所学内容。
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加强与大连市各知名旅游景区的合作,包括:老虎滩海洋公园、金石滩景区、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东鸡冠山景区、世界和平公园、白玉山景区等等,力争将这些景区建设成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调研的实习基地。此外,还可以开展野外教学,将课堂搬到野外,在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但增长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利于大家对旅游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进一步领悟,同时增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增长学生的成就感,实现课堂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实际上,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规划项目当中去,这对其专业能力的增长是最为有效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近些年才逐步崭露头角的新兴院校,其旅游管理系的教师们能够主持或参与高档次、大手笔的规划项目的机会还比较少。鉴于此,教师们尚需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积极争取各级规划项目,以期为学生提供珍贵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直接参与一次旅游规划的实践。
3.2创建规划实验室,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尚属空白。学院亟需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凭借4D技术完成旅游区的虚拟现实化。通过实验室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国内外各级别规划的经典案例;对虚拟的待开发旅游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辅助设施规划等规划实务训练;并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学习制作旅游规划的相关图件,以达到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规划图件绘制能力这一目标。
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目前的多媒体教室及未来拟建的旅游规划实验室,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等直观形式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适当配以音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可结合旅游项目策划的几种方法相应地引入国内外经典策划案例。此外,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可以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创意的方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和探讨。
3.3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相对于其他课程,“旅游规划学”是有一定技术含量、体现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尤其是创意能力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能够进行旅游规划的创意、写文本,还能够制作PPT,能够设计基本的规划图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专业应适时适量开设与旅游规划相关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制图软件课程,包括: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旅游学、地图学、遥感与测绘、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设计、AutoCAD、Freehand、Mapinfo、Photoshop等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出策划、写文本,又可以制作规划图件的专业人才。
为了解旅游规划界最新动态及兴起的规划手法,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助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开展专题讲座,拓宽任课教师与学生们的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任课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参与旅游规划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还应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提高景区参观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机会;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与研究,2010,24:85.
[2]杨朗.“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6,(10):254.
[3]李广宏.“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案例教学法渗透[J].高教论坛,2007,(2):119.
[4]吴艳茹.“旅游规划”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06.
[5]赵媛.“旅游规划”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2):125.
[6]郑辽吉.“旅游规划学”教学中的工具使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104.
[7]郭海燕,冯晓华,天振江.对“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7):142.
[8]娄思元.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旅游教育管理,2011,(3):68-69.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改革;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274-02
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工作也在有序的进行着,其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批一批高水平的幼师人才.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钢琴教学工作也应该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并且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
1.1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体系来看,由于钢琴教学工作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教学体系却没有随之发展,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钢琴教学体系包括很多的内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具体应采取如下的改革措施.①对教师的钢琴专业水平进行考核,了解教师钢琴教学的专业水平,如果发现教师在专业方面存在着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高校需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能够学习到最为先进的钢琴理论知识及钢琴技能,这样才能够提高对学生的教育质量,确保学生钢琴学习的有效性[1].②对钢琴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开展钢琴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增加钢琴课堂教学的活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③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钢琴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将一些先进的钢琴知识引入到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也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1.2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改革
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主要采用的流程就是,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钢琴示范,最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此种教学流程非常不科学.一方面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无法高效率的学习,另外一方面影响到学生钢琴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针对于此种情况,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不断的改革,增强钢琴课堂教学的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教师应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①课前导入环节.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前导入工作,而是直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不佳,无法跟住教师的教学步伐,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高度的重视课前导入工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或者是多媒体、故事等进行导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过渡,确保钢琴学习的有效性[2].②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及时的掌握相应的钢琴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进一步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快速的掌握相应的钢琴技能,并且在对学生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钢琴练习中存在着的问题,通过及时的指出,能够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学习和长远发展.
1.3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评价模式进行改革
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模式主要就是结合学生的笔试成绩及弹钢琴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价,此种评价方式不科学,也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师人才,而幼师在对幼儿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进行钢琴曲的创编,还需要有着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能够听懂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等等.而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过于的重视学生的钢琴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针对于此种情况,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需要对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在确保学生钢琴理论知识及钢琴技能全部掌握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钢琴教学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幼儿的沟通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了解到自身还存在着哪些的问题,通过及时的纠正,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3].
2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规划
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还应该结合目前钢琴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钢琴教学的发展规划工作,增强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动力,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学下,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下面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分析.
2.1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
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做好调查工作.调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整体现状,在目前幼儿教育中需要幼师具备怎样的钢琴素质,在整个教育行业中,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是怎样的一个走势等等.在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最终得出科学的调查结果[4].②根据调查结果,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进行科学的计划,制定出计划书,而计划书应该分为2个模块,即: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短期计划可以是一个月的计划也可以是几个月的计划.而长期计划主要就是一种发展规划,对未来几年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进行科学的预测,进而制定长期计划,使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
2.2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调整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问题,严重的影响到钢琴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于一些在教学中的不合理环节进行调整.例如,对教师的调整.高校应该聘任高水平的钢琴教师,并对钢琴教师的学历、教学经验以及实际的教学水平进行严格要求,旨在聘任一批高学历、高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专业课的整体师资力量,能够实现钢琴教学工作的长远发展.此外,还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这门专业课的课时进行合理的调整.目前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着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时普遍较少的情况,影响到钢琴教学开展的有效性,也影响到学生钢琴学习的效率[5].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钢琴教育的特点,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一些课时,使教师能够充分的开展钢琴教学工作,实现最佳的钢琴教育效果.最后,还应该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学科的科研工作进行调整,避免由于部分教师过于的注重科研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工作问题的发生,通过科学的处理科研与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2.3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路径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发展的路径进行合理的规划.所谓的发展路径主要就是指发展的方式、方法.作者认为,在未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中,需要将钢琴这门专业课打造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强势学科,增强整个学科的活力和竞争力,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育下,能够掌握一流的钢琴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走的更远[6].此外,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发展中还应该走现代化的道路,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整体质量,进而建立现代化的钢琴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新一代的高尖端幼师人才,进而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3结论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钢琴教学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重的阻碍.因此,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改革,对钢琴教育体系、教学环节、评价模式等进行有效的优化,确保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通过有效的改革和发展,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动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曙光.如何提高山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效果[J].现代教育科学,2012(02).
〔2〕李爽.浅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J].鸡西大学学报,2012(08).
〔3〕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
〔4〕王琳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5〕向莹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21).
关键词:环境规划;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26-02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通过《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相关技术,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具备独立地开展具体建设项目的环境规划工作的能力。但该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少且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与国家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不相适应,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环境规划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要求。而社会对环境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从而出现了环境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环境规划》课程的实用性很强,可教材编排的理论知识多而实际例子少,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的内容而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将会是十分单调和枯燥的,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这门课程实用性强的特点,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之中,教学就会凸显特色,学生也会因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提高兴趣。因此,在国家人才培养主体思想的指引下,结合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契机,《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课程体系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环境规划》课程的授课课时为68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讲述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方法、各要素环境规划等,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2.2目前存在的问题。(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不够,如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规划项目中存在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2)教学方式仍以课堂注入式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3)教学的手段比较落后,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规划实例的图片、资料,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4)电子课件建设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不利于学生对环保新科技、新知识的认识,同时不利于老师对该课程发展趋势的认识。(5)学生的信息摄入量太少。
3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与预期目标
3.1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本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增加《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训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具体思路为:将《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由陈喜红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环境规划》(2010年出版)。理论教学中,我们将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贯穿始终,结合对实际项目的分析,强化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学生对理论知识易于消化吸收。该课程理论教学的大框架是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和技术方法,纯粹的理论较多,因此除了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我们结合该课程在实际操作中的特点,重点讲解如何编写环境规划大纲和报告书,然后细解其中的各个专题如何展开、相关规划工作如何进行。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此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环境规划仿真项目分为五阶段进行,安排如下:第一阶段: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第二阶段:资料分析,整理;第三阶段:编制环境规划大纲,开大纲评审会,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大纲并推优;第四阶段:根据推优的环境规划大纲编写报告书;第五阶段:报告书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报告书,完成实践环节。
3.2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在规划项目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4 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4.1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我们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两大模块:①理论讲授:课时为48学时,主要介绍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及城镇环境规划。②项目实践:课时为20学时,在学生的理论学习后,指导学生分组参加环境规划项目实践,编制仿真项目的环境规划大纲和报告书,通过实训掌握环境规划的工作技能。
4.2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4.2.1突出“少、精、实”有机结合的理论。针对《环境规划》课程教材编写理论性强的特点,对其基础性知识,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但不是完全照本宣科,同时结合规划项目的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或阅读有关的参考书。不能让学生养成依赖老师、依赖教材的习惯,要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根据环境规划发展迅速的特点,要求课程的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4.2.2增设专题与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除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增设专题与讨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讨论和课堂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将讨论的主题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选出优秀的科技报告在课堂上展示并接受老师和全体学生的提问。这种从原来的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4.2.3积极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完善《环境规划》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配合具体的规划实例,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软件,解决师生交流的时空矛盾。
4.2.4发挥教师的关键性作用。任何改革都要人去实施,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都是关键性因素。因此,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环境规划》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多要求。一方面教师应该多进行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既提高了个人能力,又可丰富课堂内容,增加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帮助学生制订正确的学习计划,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各种信息。学生可以多渠道地获取各种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5 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5.1教研教改过程中各个方面与旧的教学方法比较所取得的成效。在理论教学环节中,结合实践经验和实际例子进行理论教学,加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同时教学的内容也更加具体、更加浅显易懂;在实训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环境规划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来,切实做到学有所用。
5.2对课程及教材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老师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疑惑,也同步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达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提出,也为我们即将要编写的环境规划教材提供有利的依据。
5.3对教学手法及手段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次教学改革,让我们认识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要积极因材施教、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从实际工作出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努力采取各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4为《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模式。通过此次教学改革,使所教学生在学会基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真正掌握环境规划这门技术,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能够独立地开展具体规划项目的环境规划工作;能顺利完成《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强化该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使学生充分地熟悉环境规划大纲及报告书编写的整个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具体规划项目的环境规划大纲和报告书的编写工作;该课程改革立足实践教学,给《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模式,可以为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网络规划与优化;项目教学;项目设计;项目实施
一、《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目前国内社会处于4G网络发展后期,5G商用网络试运营阶段,无线网络的规划、设计、优化和维护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前提下,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开设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这门课程。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更新速度快,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课将面临极大的困难。第一,移动通信技术更新换代快,更新教材与资料又需要相对较长周期。第二,这种应用性极强,且均涉及整个网络系统,很难提供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环境,若仅一般教学方式,只能掌握基础理论性的流程、原理和算法知识,学生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困惑。必须改变由教师处于主宰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校企合作,产业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打造出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
二、实践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第一阶段:项目设计规划LTE移动网络结构中,有以下三个主要重要环节,覆盖规划、容量规划、参数规划,整个网络组建完成后,对网络进一步优化,有覆盖、小区选择和重选、切换、功率控制四种KPI指标,基于以上四种问题,在项目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寻找问题来源,掌握问题本质,提出解决方案及具体实施。针对此课程,设计为七个教学项目。任务—:覆盖规划在源头业务下载时,对速率有要求,对移动参考信号及业务信道覆盖能力的进行规划,难点在于精准的掌握数据传播模型。有以下方法预测1、对RS信号进行覆盖性能预测。2、上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进行预测。3、综合规划小区边缘业务速率来确定小区的有效覆盖范围[1]。任务二:容量规划对网络承载能力的规划,重点在于实现移动网络仿真与模拟,同时对系统容量进行精确估算。通过仿真与模拟取得统计数据的方法,得到小区吞吐量(上传与下载)和小区边缘吞吐量。任务三:参数规划在移动网络优化过程中,保证业务速率基本要求和及有效的覆盖能力,而对移动网络参数进行设置与规划,难点在于LTE的物理小区标识规划,核心内容是同频复用,有效提高频谱效率。任务四:覆盖优化主要用于解决移动网络中存在的四种问题:覆盖空洞、弱覆盖、越区覆盖和导频污染,在实际网络建设中,能最大限度的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实际运用,重有的手段有:调整天线下倾角,调整天线挂高,站点搬迁,调整天线方位角,调整基站发射功率,新增站点或RRU等相关措施。任务五:小区选择和重选小区选择是移动台第一次接入移动网络时,会优先选择一个信号质量比较好的小区进行驻留的过程;小区重选已经接入网络,当有一个或多个小区的信号质量比当前服务小区好C2,持续时间5秒,MS即选择更好的小区驻留的过程。首先问题分析(1)UE所处位置信道质量较差,(2)基站校准失步,(3)干扰(LTE基站内互相干扰、外部干扰导致)。然后问题排查与处理(1)首先进行了外干扰清频,通过扫频发现外场有没有外部干扰。(2)其次进行内部干扰核查。任务六:切换分析通过OMC话统数据和DT测试,检查网络Ncell规划的正确性和handoff参数配置(如handoffthreold、offset或hysteresis等)的合理性,同时合理规划整个移动网络的切换拓扑图及流程图,解决因切换设置造成的网络质量下降问题[2]。任务七:功率控制在网络系统中某个用户信号的功率比较强,反应出用户的信号接收是很有利的,不可忽视的是会增加对同频带内其它的用户的外部干扰,可能严重者淹没有用信号,综上所述,使其它用户通信网络质量劣化,同时导致系统容量急剧下降。必须根据通信距离的不同的方法,实时地调整发射机所要的功率。第二阶段:小组分工7个学习小组分别完成事先分配的任务,根据模块内容的不同,分别进行深入分析,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同时给出网络规划或优化解决最终方案,最后整理制作汇报资料,面对全班同学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解分析,接受全班同学的质询和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到商用网络进行数据采集,而此课程授课对象为移动通信专业大三学生,因为每个同学专业基础不尽相同,必须在每组成员中,至少分配一名专业基础较好的同学,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承担DT测试和OMC数据采集的重要工作,同时组内成员个自分工,相互协调完成项目,并推荐一人汇报共同成果。第三阶段:项目实施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利用课后时间收集数据资料,制订相关计划,合理分配时间,根据教学大纲上要求为12个学时,所以利用三个学时的课堂时间进行阶段性检查和分组讨论,来了解学生进度,同时对他们进行相关指导,但不作评价。第四阶段:项目展示项目教学任务完成后,项目效果以专题讲解报告的形式给出,并进行讲解,接受其他同学的质询,在结果展示过程中,教师可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正,亮点进行确认,对不负责的同学进行批评,同时对对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讲解[3]。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相对较宽,就业层面相对较广,在就业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很多学校开设了这样的课程。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改进。
一、培养目标明确化
从目前来看,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培养具备地理知识、环境知识、规划知识、科学管理知识等在内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所包含的全部学科知识,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事实上,这样普遍性的教学目标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各门专业上都不占有优势,都只是略有涉足而已。比如说,地理知识不如地理专业的学生,对资源和环境的评价能力不如资源环境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更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时,由于我国大学扩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也在陆续进行扩招导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供大于求。故此,专业能力不强和学生人数过多导致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面临尴尬的境地。
因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要明确化,将目标设定为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知识的,并且具备相应技能的,会应用计算机的,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学生。这种有重点的综合能力培养才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符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重新审视学科特点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动态性、创新性这几个特点,这是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因此,要注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独特性的审视。
(一)综合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是指其学科基础和学科结构具有综合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质上是结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协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在组织结构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学科背景上也具有综合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地理学、农学、测绘学、环境科学、林学、建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在可设课程上也基本上将这些学科容纳进取,体现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综合性的特点。
(二)社会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关注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同时,在城乡规划方面也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意义。因此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三)动态性
资源的使用和城乡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城乡规划也在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是适应了这种动态性,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创新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学科,因此学科本身也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三、发展方向审视
近年来,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许多高校乐于模仿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其他对本专业研究比较深的学府,但是,这些学校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定位未必就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发展,刻意模仿会导致发展中遇到障碍。在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上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结合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师资队伍,专业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师资队伍。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才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方向调整的保障。同时,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做出相应的转变,比如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
四、改革课程体系
从目前来看,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由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实习课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着固定的学科,比如说公共课大多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法律、计算机、军事理论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也要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更为科学和更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以配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五、教材改革
教材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对教材的改革方向关系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身的发展。对教材的改革主要结合以下几点完成:第一,确立核心课程。在编排教材的时候要选择有权威的机构,在核心课程定位上要结合实际性和科学性,确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核心教材。第二,将创新、探索、科学、实践等融合到教材中,使教材具有可行性和成熟性。教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所用,服务于社会。第三,教材编排要具有综合性。在编排教材的时候,不能由一个单一的部门进行,要体现综合性。
在继承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使本专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云清,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主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