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79-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全面渗透到了金融业,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时间和成本,扩大了服务的边界和市场。互联网金融的优点备受青睐,并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支付方法。互联网将促进金融业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现从互联网金融的涵义、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发展优势亦在分析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的涵义

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内涵的表述有很多,界定尚不统一。从广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包括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是涉及货币的信用化流通支付的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银行网银,当前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互联网在其中发挥渠道作用。

第二种模式运用电商的平台,依据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而得到信用支持,以交易参数为基点的综合交易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P2P模式,这种模式提供了中介服务,把资金出借方与需求方结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撮合投资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借贷关系,实现个人对个人贷款。

第四种模式通过交互式营销,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使金融业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共建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第五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货币基金模式,以支付宝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为代表,用户能随时把自己支付宝中的钱支付到余额宝中,不但免转帐手续费,还可以获得收益。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户基础

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在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奠定了“人脉”基础,这些人是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客户,且客户群体不断扩充队伍。从未来发展的预期看,我国互联网渗透逐步加深的势头不可逆转,网络消费供需面持续积极向好,这些都将推动网络货币市场、在线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的应用人群在未来较长时间实现较为稳健的增长。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空便利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在时间上的限制,实行7*24小时全天候运营,使金融业务更加贴近客户需求,更加方便。与传统金融相比借助于互联网或移动网络,互联网金融的整个交易过程几乎全部在网上完成,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交易对象变得难以明确,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1]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应用逐步社交化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将给金融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并将使金融行业逐步“移动化”、“金融社交化”,产生新的具有移动互联网特点、新的金融模式。这种移动金融模式将具有成本低廉、随身便捷的特点,能够使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享受金融服务,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因此,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互联网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彩、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具有很高的效率。互联网金融的方便、快捷、超时空等优异特点,极大提高了金融运行的效率。通过互联网金融,用户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高效和可靠的全方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

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2]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变幻莫测,客户的需求也千变万化,互联网金融只有将客户的需求当成自己的业务发展的动力才能冲破传统银行设置的壁垒,在金融市场上赢得应有的阵地。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金融市场份额,增强金融竞争实力,互联网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并且这种创新在金融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通过互联网金融,股票、期货、黄金交易、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和个人投资渠道等信息能很快匹配,各种程度化交易的方式能随时随地的交易,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大大降低了各种金融服务产品和整个金融产业的进入门槛,这就使得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凭借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从事传统银行的业务。纵观全球,混业经营的经营模式是大势所趋。这种模式具有协同效应、风险风散和业务多元化的特点。[3]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发展趋势逐渐加强,互联网金融理财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通过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企业互联网收单交易额份额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服务将进一步被延伸。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作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面临着传统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信用、流动性和市场等风险,还面临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起的技术风险,由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业务风险以及由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4]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性的安全、技术选择、技术支持等风险;业务风险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传统金融无本质差别的权利义务风险;另一类是互联网金融的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

其次,互联网金融实用技术不够标准规范。目前,很多金融业务依赖网上操作实现,然而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同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规范或标准。金融系统平台在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未进行充分的实验测试,导致“后门”与漏洞。

此外,金融监管制度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相适应。互联网金融使用混业经营模式,而我国所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且表现在相关等法律法规中。外部监管及法律规范缺失,将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不完善,增大了互联网金融的经营风险。

五、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业态发展时间虽短,但势头猛烈迅猛。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诸多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构建健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1.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减少技术风险。硬件方面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护能力,保证硬件环境安全运转;网络运行方面实现门户网站的安全访问,应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等登陆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网站。

2.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部控制。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和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选择风险。

3.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加大立法力度,在电子交易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以及禁止利用计算机犯罪等方法加紧立法,明确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的有效性,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各交易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修订现有法律法规,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行为加大刑罚力度,明确造成互联网金融风险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二)提高互联网金融技术职业标准

1.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职业培训,定期培训互联网金融业从业人员,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和水平。

2.加快改善互联网金融系统平台建设和使用。各金融机构以自身经营业务为前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适合自身业务操作的系统平台。

(三)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1.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将是否具有相当规模的互联网设备、是否掌握关键技术、是否制定了严密的内控制度和各类交易操作规程等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根据开办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主体及申报经营的业务,实施灵活的市场准入管理,在防范金融风险过度集聚的同时,加大对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

2.完善监管体制。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破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界限,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国应协调分业与混业两种监管模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实施综合监管。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用评级;技术风险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G3198.2016.11.027

1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分析

1.1多种模式并存,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互联网金融已出现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供应链金融、众筹融资、金融网销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其中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尤为激烈.据网易财经报道,在猴年农历新年期间,微信支付收发红包785%,支付宝收发红包33%.表面反映了网络移动支付巨头向公众“发福利”,实质是彼此之间争夺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例如,春节前期支付宝推出的“集五福,分2亿”活动,吸引了大批民众参与其中.通过加十个支付宝好友取福、好友之间转赠、定时“咻一咻”抢福等方式,简单易懂,参与率高,不仅使得支付宝用户大大增加,而且让支付宝进入社交关系领域,产生了11亿对好友关系.可见,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态势愈演愈烈.经历了2015年的行业洗牌,互联网金融行业在2016年将面临来自金融监管、风险控制、用户需求、自身转型等多方面的压力.

1.2金融新格局逐渐成形,目标群体转变

伴随互联网企业加入、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和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的出现,我国将迎来金融行业新一轮的整合时期,金融新格局逐渐成形.其中,互联网金融将成为金融新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强”.经历三年的爆发式发展,2016年互联网金融将继续乘搭“互联网+”的顺风车,发展态势强劲.无论是P2P借贷、众筹、蚂蚁金服等新型金融业态,还是银行、网络券商、基金等传统金融业态都在互联网的指引下,推动了自身现有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在金融新格局下,以往被冷落的个人消费群体变成各大互联网金融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日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目标群体.传统金融行业片面追求大客户,互联网金融则汲取了其发展经验和教训,热衷于个体散户,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和传播信息,以“低门槛、高效率”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者,让个体经营户、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都分得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经济硕果,实现多方面的互利共赢.

1.3交易规模扩大,发展前景可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我国的网络银行、P2P网络借贷以及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数额持续增加.例如,以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天弘基金合作产生的余额宝,自问世以来便发展如火如荼,现在正以“全球第二”规模逆市增千亿.截至2015年底,余额宝规模为6207亿元,2015年全年为用户创造收益231亿元.目前余额宝的累计用户规模达2.6亿,与2014年相比增长高达42%(腾讯科技.尽管年化收益跌破3余额宝用户仍突破2.6亿[EB/OL].腾讯微博,2016).虽然余额宝自2014年2月上线至今才短短两年时间,但其对国内金融行业的影响却是深远持久的.互联网金融不仅拓宽了投资者投资渠道,更丰富了筹资者的融资方式,使资金需求者以较低的融资成本筹资、投资.从深层意义上讲,它推动了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促进金融体系转型,在政府支持发展和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发展前景令人称羡.

2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现存问题探究

2.1信用评价较低,甄别能力较弱

现今,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刚刚起步,和传统的商业银行业相比,没有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和信用评价等方面进行严格约束,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债务人往往利用债权人的片面追逐利润而忽视风险成本的心理,通过隐瞒、欺骗甚至造假自身相关信息骗取债权人信任,引发事后的道德风险.但市场上的企业单位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都较弱,运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缺乏现实的交流和对信用机制的了解,容易误判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

2.2网络交易安全系数低,涉嫌违规举证难

网络支付安全是金融客户较为担心的话题.我国国内采用的是国际上认可的网上支付协议,但缺点也存在其中,容易受到各种网络病毒的影响以及黑客的攻击,再加上我国计算机水平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很难确保其支付的安全性.此外,网络交易主要以网络平台上的页面数字显示,留存实际交易痕迹困难,而交易者保存页面交易信息也比较困难.此外,电脑上的数据容易被入侵篡改和删除.对于我国网上下载信息证据的法律有效性不足,发现有网络金融交易违法和查处的困难系数高.

2.3信息技术风险大,安全性不高

想要开展高端的网络金融业务,必须有一种成熟的技术方案支撑.而我国内的技术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相对落后,有可能导致巨大的商业损失.对支撑网络金融的技术而言,技术的落败有可能失去较大的市场空间.此外,我国的计算机水平处于发展阶段,支撑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也不够成熟.第三方支付、P2P等新生业务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安全水平有待发展.此外,各种网络诈骗、病毒木马、钓鱼网站入侵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影响着交易的安全性以及运作效率.

3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建议

3.1建立信用评级体系,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上的个人、企业、机构等授信方都缺乏对于受信方的信用、资产、负债等情况方面的技术分析能力.现在的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没有建立资金第三方监管机制,在缺乏规范监管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大量资金流入平台账户,会加剧资金运作的操作风险以及携款逃跑的道德风险,大大降低投资者信心.这就要求建立互联网金融建立专门的第三方评级机构,第三方专业评级通过建立公开信息,公开监管,公开奖惩等制度,可以为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有利于及时、正确、有效地评估债务人的资产状况、偿债能力.

3.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交易安全系数

以美国为例,作为经济巨头的美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风生水起,但是股权众筹环境却不尽人意.自2012年奥巴马签订了JOBS法案,拓宽了美国小型公司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使其合法竞争地位得到保障,便于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进步进行金融创新,大大激励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日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尤其是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活动,在法律层面忽略了对于参与个人的隐私和参与企业的商业机密的保护.因此要积极推进相关立法进程显得刻不容缓,需要严格规范平台的筹资项目,加强对于风险的防范,保障授信方的合法权益,实现监管者、平台、投资者的多方共赢局面.

3.3设立专项资金,促进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生根发芽的基石.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用于研发信息技术,不仅可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流程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平台交易的安全性,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强化公众对众筹模式的认可度.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来看,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金融门户等都对于信息化建设提出了重大要求.信息技术进步,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展望和风险防范意义重大,开展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自主研发工作,及时推进应用技术更新和升级,有益于防止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营造安全、有效、健康的网络发展环境.

4结语

互联网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思维方式.支付、借贷、理财的全新融入,既带来了参与感又饱含着趣味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时展的潮流,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带给人类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安全防范制度体系,防范风险;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提高效率;建立监督协作机制,加强协作.发展互联网金融事业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从问题中探索对策,从对策中谋求发展,从发展中突破创新.

参考文献

[1]壹零财经.互联网金融+[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77G211.

[2]陈梦龄.互联网金融的SWOT分析[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86G87.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催生着一批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金融产品。网商银行作为新贵,于2015年6月重磅上线,传统银行对此感到压力。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网商银行在技术条件、客户基础、运营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在服务缺陷、安全隐患等方面的劣势,在国家政策、竞争对手等方面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内外部威胁。最终,对网商银行的建设和稳步发展做出建议。

关键词 :网商银行;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引言

没有网点、没有信贷员、核心系统跑在“云”上、放贷由机器和大数据决定而不是人??这样的一串描述,和我们熟知的传统银行相差甚远。互联网金融的浪潮催生着民营银行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浙江网商银行于2015年6月以“MYBANK”的名字正式上线了。网商银行是背靠着阿里巴巴的蚂蚁金融发展起来的,其注册资本为40亿元,拥有6家股东。其中,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0%、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为25%、宁波市金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为18%、杭州禾博士和金字火腿为16%。

不同于银监会此前批复的“小存小贷”模式,现在的网商银行将基于云计算技术,采取“轻资产、交易型、平台化”的运营思路。未来在网商银行贷款,流程可能将实现310,即3分钟在电脑上填写并提交贷款申请,1秒钟之内贷款发放到你的账户,过程中零人工干预。

下文将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网商银行的现状做出分析:1、网商银行发展的优势因素

(1)坚实的技术基石。网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完全跑在“云”上的银行,它的技术依靠蚂蚁云。网商银行的系统是由蚂蚁金服专家团队自主研发的,主要基于金融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平台、金融大数据平台和OceanBase数据库开发。因为有效利用了云计算,和传统的银行产品为中心的交易式IT不同,网商银行的系统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交互式IT。

因为卓越的“云+端+数”能力,使得蚂蚁金融云足以满足金融行业严苛的技术要求,表1对三个方面的能力做了具体阐释:

由表1可以看出,蚂蚁云是整个技术保障里的系统基石,客户和机构的一切联结都是在这个系统里进行的。“端”将最新的生物识别技术整合进来,目标是带给客户最便捷的用户体验。而“数”的能力,体现了蚂蚁金融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大数据是机构客户挖掘和自身风险控制力的基础。

(2)支付宝的先天优势。众所周知,客户数量是银行发展业务的基石,没有客户一切无从谈起。在客户基础方面,网商银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阿里巴巴金融帝国版图辽阔,一应俱全。网商银行账户会与支付宝用户账户打通,利用支付宝的实名虚拟账户体系,获取支付宝约8亿人的庞大客户基础。

(3)运作成本低、效率高。传统银行的存储等基本业务需要在实体柜台进行,所花费的交易成本较高。而网商银行是纯互联网银行,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没有存款、没有分行、没有柜台。据数据显示,传统银行线下贷款单笔成本2000元左右,而网商银行单笔贷款的成本不到2元钱。

从人力成本的角度来看,我国几家大型银行的员工数都超过10万。而作为一家没有经营地域限制的银行,目前网商银行将服务覆盖到全国的员工数却只有区区300人,传统银行最重要也最庞大的构成——信贷员在这里的数量却为零。换句话说,这是一家没有信贷员的银行,这也意味着在这里没有人去专门拉存款,也没有人去专门从事放贷款。

从技术成本的角度来看,以单账户成本为例,国内大银行一个账户一年的IT成本大概在50元上下,小银行则在80到100元之间,而网商银行这一成本则在1元以下。技术优势及其带来的成本下降,成了网商银行可以去大力拓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基础。(4)服务对象精准。中国不缺银行,世界也不缺银行,但中国和世界都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

网商银行就以中小企业融资难为切入点,不做“二八法则”里20%的头部客户,而以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者和农村用户作为目标群体,服务“长尾”客户,主攻500万以下的贷款业务。其口号是“无微不至服务中小企业客户”,考核目标不是资产规模、利润率,而是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的数量。这样,网商银行的服务对象精准,更有利于服务特色化、成本最小化和效用最大化。

2、网商银行发展的劣势因素

(1)依赖于机器,缺少人性化。网商银行在从业人员构成上三份之二是技术人员,与传统银行靠柜员信贷员服务客户不同,网商银行基于平台,让银行和客户直接在互联网上对话。这样的运作模式虽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不利于服务及时性、有效性的发挥。金融作为服务业,客户满意度是其立身之本。如何解决机器缺少人性化,客户需求不能即可解决的缺点,直接关系到网商银行的发展。

(2)网络安全是最大隐患。具体看来,主要是客户端安全问题、密码管理问题和网络通讯的安全性问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物,网商银行虽然具有便捷和易于宣传的优势,但是它没有线下物理网点,无形中增加了违约和欺诈的风险。金融产品和客户的经济利益是息息相关的,金融业客户对此是十分敏感的。网商银行能否克服没有线下网点所带来的天生弊端,取得客户的信任,是其在初步发展阶段所要克服的大难题。

3、网商银行发展的机会因素

(1)国家政策的支持。2014年3月,借着国家想要大力发展民营银行的东风,阿里巴巴与万向有幸进入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这以历史性的举动也就成为网商银行大厦的基石。

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75%的存贷比限制,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在专家们看来, 废除存贷比指标,对资产业务较强、存款业务较弱的银行,类似于网商银行的互联网银行是重大利好。

(2)传统银行受困。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处处充满着机会,这是一个适合创业的年代,新旧交替每天都在上演。这一点在互联网银行对传统银行冲击方面有最好的展现。传统银行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许多银行走上了畸形逐利的歧途。这个时候网商银行的出现,带着低成本高效率,精准定位,似一匹野狼冲进旧金融体制的羊圈,打破安逸。对传统银行的冲击还体现在人才转移方面。相对于传统银行层级森严的晋升机制和等级明确的薪酬制度,网商银行创业型企业充满活力的血统对人才更有吸引力。事实上,网商银行的首批高管几乎都是传统银行出来的。

4、网商银行发展的威胁因素

(1)远程开户受阻。网商银行这种纯粹的线上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开户难。账户体系是银行最核心的体系,是一切业务开展的前提保障,如果没有完善的账户体系,银行可施展的空间就很小。网商银行已经开始试验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但对于远程开户问题,监管方并没有明确表态。对于新兴业态,监管的脚步尚未跟上,态度谨慎。可喜的是,2015年年初,央行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但尚未下发正式试点的远程开户通知。

(2)信用体系的建设遇到困难。因为互联网上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记录、可以追踪,所以其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是,大数据并不在于你的数据量够大,而是需要完整,有价值的数据一定需要完整。而目前看来,信用数据被不同的互联网企业掌握着,要想整合资源为网商银行所用还有很多利益需要平衡,如何处理好与互联网企业的竞合关系是不得不考虑到的因素。

5、结语

基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的分析,下面给出四大因素重构优化的建议:

SO(优势-机会)战略。首先,借助国家大力扶持民营银行和“互联网+”的东风,在技术优势和支付宝客户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完善金融产品种类,提高服务质量。其次,在传统银行受困的现状下,勇敢抗下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旗,精准服务小微企业,做好普惠金融,有力推动体制改革的进程。

WO(劣势-机会)战略。首先,保证计算机后台人工实时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认识到网商银行本质属于金融服务业范畴,客户至上。其次,要时刻做好互联网金融天生的隐患,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ST(优势-威胁)战略。首先,加强安全防范。一方面,健全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系统,防范计算机犯罪,防止病毒、黑客入侵,预防金融诈骗;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对网上银行的日常业务进行有效监控。其次,针对客户的“IT抵制”,提供便捷的方式进行金融业务普及。再者,培育市场的消费信贷文化,增强公众消费信心。

WT(劣势-威胁)战略。首先,与大数据结合,基于云计算加强网上银行信息资源建设。其次,构筑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政府、央行、信息部联合启动并构建网络诚信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叶纯青.来自阿里巴巴的网络银行[J].金融科技时代,2014(12):30-34.

[2] 吴樯.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网商融资服务研究[M].2011.

[3] 乔海曙,许可.互联网银行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5(06):71-80.

作者简介: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管控 治理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对于互联网金融内涵的定义,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就运行模式来说,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互联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来实现与金融业的融合。

本文介绍的互联网金融则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传统金融服务互联网化。即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实现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延伸,从线下拓展到线上。

第二:依托互联网新兴的金融业务。例如互联网基金,保险销售平台,网络小额贷款、虚拟货币等。

第三:金融融通平台的搭建。如P2P信贷平台、众筹平台、第三方平台等。在2014-2016年间随着互联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开发以及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公司对金融行业的进驻,金融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大众型以及信息相对对称等优势,搭建了稳定的融通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一)传统金融服务互联网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中国经济不断走向信息化,金融业电子化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市场上具体可以表现为银行、保险、券商以及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线上化。通过互联网将传统金融服务,由线下转为线上,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二)新兴金融业务

1、互联网理财产品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产生源自于消费者短期,小额资金的理财需求。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出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吸引消费者投资。如天弘基金与阿里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合作的理财产品余额宝,年化收益较高,且购买赎回利用APP即可处理,简便快捷,从上线至今已吸纳了过亿用户,超千亿元资金。微信、百度、京东等也推出不同理财产品,融集了大量资金。

2、虚拟货币

互联网虚拟货币指具有多元化的发行机构在互联网系统实现流通与支付功能的虚拟货币。其交易成本低,形式多样化,主要用于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如腾讯公司的“Q 币”、新浪的“比特币”。根据腾讯公司的年度盈利报告来看,其网络游戏收入占过半比重,Q 币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比重不容小觑。

(三)金融融通平台

1、第三方支付

传统的金融服务主要通过银行为交易提供信用担保,实现交易者资金融通。第三方支付将平台扩大为具备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企业,即通过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为买方卖方提供信用支持。这种支付方式大大减少了信用卡信息和账户信息失密的风险;支付成本较低,降低了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直连银行成本;同时为适应不断升级的服务和竞争要求,平台在线上持续革新,创造个性化服务内容和业务模式,推动支付行为更加便捷和安全。

2、p2p网贷

P2P 网络借贷,2005年起源于英国,2007年 中国,并在2012-2016年期间实现井喷式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个体借贷和小额贷款。个体借贷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的链接,实现不同个体间的直接借贷,即一对一的直接借贷。小额贷款是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向个体提供小额贷款资金,即一对多的小额贷款。目前国内出现大型互联网公司如阿里,腾讯,京东,百度等设立的小贷公司,也有宜信、点融网等专门的网贷公司。

3、众筹融资

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即企业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利用互联网连结起赞助者与提案者。提案者通对公众展示其产品、创意,募集项目资金。赞助者则在筹资项目完成后,获得提案者承诺的回报,可以是资金、服务,也可以为实物。众筹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投资行为,通过筹资,可以了解消费者对该产品或服务的赞助意向,利用大数据的支持获得市场反馈数据。在资金募集过程中,通过与赞助者的沟通,同时可以听取社会个性化意见,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

三、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技和通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同时注意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融合于互联网和金融业的发展,这也就造就了其发展兼具两大行业的风险特性:即面临金融业发展不可避免的信用风险和政策风险,同时还面临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起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以及由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

(一)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不同的业态存在不同的法律方面问题。

在第三方支付中,法律的逐步完善,将针对个人支付账户的转账、消费额度设限,带来风险。同时如何防范利用第三方支付信用卡套现,规避恶意透支,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也尤为重要。P2P网贷和众筹非法筹资边界不明确,存在非法集资风险。同时众筹还涉及着知识产权、代持股等风险。而虚拟货币由于具有匿名性,交易难以追踪,容易造成洗钱、逃税的行为。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各大互联网公司、电子信息公司、金融积累了客户的大量信息,很多机构或个人非法出售客户信息谋取利益,也会带来信息泄露的巨大风险。

(二)信用风险

传统金融企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信用风险管控方面有了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更多来源于互联网的推广和科技的发展。在信用评估系统方面明显滞后,且在识别互联网金融参与双方信用水平上缺乏完整评估体系和大数据的支持。信息不对称;客户利用违法手段进行身份造假、伪造资产和收入证明;从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取贷款资金多个平台获得贷款,还款日无力偿还引发高额损失等问题明显。

(三)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依托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开展。因此,在技术层面上来看,网络技术的安全与否在基础上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等否有序进行。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老技术不断被新的挑战、超越和替代。更新换代的技术不可避免带来相应的技术风险。同时金融业务的不断开展和创新也要求了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以满足业务的需要,在国内科技无法满足需求时往往需要寻求外部技术支持或者是技术外包,因此会面临外部技术支持无法完全满足要求或者缺乏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问题。

(四)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取决于其安全系统的稳定性和交易主体操作合规性。安全系统的完善设计可以有效抑制资金流动中的信用风险,在系统流程、操作验证以及证件审核等多方面筛选交易者。而健全的系统也需要交易主体的合规性操作。交易主体有意或者无意的不合规行为,在对私业务中有可能引起消费者资金损失,交易中断等;对公业务中则则可能带来巨大的企业损失,带来经营风险。

(五)政策风险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事物,兼具互联网和金融的特性,也同时具备两个行业面临的风险。这也造就了其对政策非常敏感。比如尽管政府强调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融资环境的创立。但并没有相关监管明确规定,政策的变动将会影响小型企业贷款融资进度。同时各个省市为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地方性法规,这也就造就了大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面对不同区域的法规需要及时调整政策,适应地方发展。

四、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完善法律法规

法治上,推动立法进度,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公平竞争的发展。同时适应业务的发展,不断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打击网络犯罪。

管理上,加强市场准入管理。设定准入条件,实施灵活的市场准入。完善中央到地方监管体制,综合监管。

(二)完善征信体系,加强金融机构管理

通过对个人、企业、机构的经济行为的跟进,银行等国家机关上传个人征信系统,推动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建立信用大数据,有效反馈市场交易主体当下的信用状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做到信息全面可信并可查,降低市场风险。

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业务操作规程;提高金融机构从业者业务素质和风险规避意识。

(三)建立信息保护机制,完善法规,保证信息安全

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交易活动承载主体,连接着投资人、融资人等交易方,并留存着大量交易方身份、资金、交易数据等信息。受信息蕴含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刺激,不少个人和机构铤而走险,信息保护机制的不完善也给信息泄露带来便利,严重损害个人利益,干扰企业的发展。因此完善对信息泄露行为的法律管理,健全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四)控制互联网风险,构建安全体系并提高互联网技术。

国家及企业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物理设施的生产的投放,增强系统的防病毒能力;提升技术工作者业务能力的技术水平,不断推动本土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的更新;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共享,防范交易过程中的不法行为。

参考文献:

[1]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 2014(5)

[2]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 [J].探索与争鸣, 2013(9),67-71

[3]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 2013(7):100-103

[4]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 2013(10):19-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国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务院提出“互联网

>>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互联网+教育”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LBS服务的发展现状与策略初探 “互联网+”峰会 深入推进“互联网+”发展 美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与展望报告 能源互联网现状与发展 “互联网+”与教育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生活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探究 浅谈苏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 互联网电视时代 “创业”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政治时代 互联网金融现状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化 掘金互联网教育 浅析“互联网+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5-13.

百度百科.APP Store[DB/OL]. ,2016-05-10.

郑世钰,刘三女牙.智能手机的微型移动学习创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30-131.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陈鹏,李松.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2010(1):11-19.

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王吉伟.“互联网+”时代 职业教育怎么发展?[EB/OL]. http:///start/2015/0513/405713.shtml,2016-5-17.

顾小清,查冲平,李舒愫,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J].中国电化教育,2009(7):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