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生实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还没过完春节,我就开始了这个寒假的实习生活。经人介绍,我来到了济南华圣医院,院长在询问了我一些简单情况后,把我安排在了医院的药房,主要负责给病人抓中药、煎药之类的工作。说来也巧,王院长也是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中医的,算是校友吧。
山东华圣中医肿瘤研究所是经省科委批准的肿瘤防治与研究机构,济南华圣医院是经国家卫生部门批准的正规医疗单位,隶属于山东华圣中医肿瘤研究所,是医保定点医院。技术力量雄厚、临床经验丰富,独家研发成功的“温调平衡疗法”在千万肿瘤患者中享有盛誉。
之前社会上一直对中医有很多方面的评价,而我一直是很看好中医的,尤其是在医院实习的这几天,就更坚定了我的看法。医院里的大部分住院病人均为癌症晚期,都是其他西医院放弃治疗的病人,或是承担不起西药昂贵费用的病人。住院期间的病人,主要是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西药针剂主要是用来止痛,中药方都是以“温调消癌汤”为基础,另外根据病人不同病情与体质稍加改动制定的。在抓药的时候,我仔细看过药方,都是以蜈蚣、全蝎、地龙、附子等很多有毒的中药为主配制成的,而且用量很大,都在10~30克之间,药方其中还不乏“十八反”中的药物配伍。
在医院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主要是对中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首先是抓药,别小看了这个过程,如果拿秤的姿势不对,估计要精确的称量药物重量还是不容易的。比如要抓30克的药,应该先把秤砣调到30克的标线处,右手拿秤线,手指扶好秤杆,左手抓药,直到秤杆成水平位置,这样抓药又快又精确。
刚开始抓药,可以说是一味药也不认识,尤其是根茎类的药,经过炮制后都很相似,而且很多药的味道也不尽相同,比较郁闷的是,每个药橱有三味药,有些都不按标明的顺序放,很容易拿错,所以每次抓药都把每味药分开放,要是抓错了,也好纠正。药房的医生说,很多药房都不会完全按照标明的顺序放,因为大家都是认药不认名,如果我以后再去其他地方实习,一定多留意,尤其是常见的药,抓错了可是要被笑话的。我觉得被笑话倒无所谓,毕竟是新人不懂得、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很多,就是万一查方的人一时大意没查出来,受苦的可是病人啊。
其实很多药还是很好认的,动物类的就不用说了,比如壁虎、僵蚕,只要认得活物,基本就差不多了,就是像鳖甲、龟板、穿山甲之类的需要仔细辨认才是,说实话,穿山甲也挺好辨认,最臭的那味药就是它。植物类的,像红花、夏枯草、豆蔻、枸杞、陈皮、大黄、瓜篓等等,这些药都是很有特点的,一般看一次就知道,其它的就很难说了,一些中药需要炒炭,黑黑的一堆,没有一定经验可分辨不出来,再就是那些磨成细粉的,天知道原来它是什么。
煎药也有学问,一般就是先用刚没过药的水泡40分钟左右,然后煮沸20分钟左右。有些药是需要先煎的,像是附子之类有毒的药,有些药是另煎的,还有些药是后下的,这些方法都在药方上有说明,如果开药方的人不标明,那拿药、煎药的人就不会注意,影响疗效还是小事,要是中毒了可就是大事了,所以以后要是开药方一定记得,千万不能马虎。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信息化教学设计;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22―05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继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之后,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形式。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我国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应当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1],而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院校而言,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作者在跟踪研究某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模块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发现,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师生之间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所谓认知,就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过程[2],同一个客观事物,由于个人认知心理不同,往往造成产生很大的差异,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性称为认知差异。而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当师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一致的情况下才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本文着眼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中师生认知差异的分析,期望探讨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合理的策略建议。
二 研究过程设计
1 研究对象介绍
我们选择某师范类院校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历史、数学、英语三个不同专业的班级,对他们《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6个课时的学习进行了全程跟踪。研究过程主要从校方设置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初衷、教师教学过程的方法策略、学生对该模块内容的认知期望和对于课堂教学的认同倾向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校方设置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初衷和学生对于该模块内容的学习期望,并运用S-T课堂教学模式分析的方法和田野观察的方法来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最后通过对于师生认知差异的内容分析和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分析得出合理的策略建议。
田野观察是被用来泛指研究者深入被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领域,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行为模式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3],它可以客观的记录一节课的上课流程。S-T课堂教学模式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与评价,判断课堂性格,获取具有共识的、客观的信息。[4]
3 研究信度和效度
为了保证本研究的信度,我们共有两名研究者对研究中的访谈资料、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和数据统计等进行了独立分析,并聘请了一位没有参加此研究的教师一起汇总讨论,对不一致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从而使本研究取得了较高的可靠性;在研究的效度方面,我们使用了三角互证法。三角互证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消除只依靠任何一种数据收集方法来源、分析者和理论做研究时可能形成的偏见[5]。为此,我们利用课堂实录分析的数据、师生访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研究者的个人反思这三种数据来相互论证,构成了一条证据链,从而保证了研究的效度。
三 研究结果分析
1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师生认知差异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素质,而对于面向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的目的就是培养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新型教师。对于该校此门公共课的开设初衷,我们采访了课程设计的相关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就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而言,是期望学生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可以独立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设计了教学设计概述、学习内容及学习者分析等六个部分的内容学习,期望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课堂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理论讲授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
而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就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而言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校方培养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做到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应用。而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说对于学习目标师生之间尚有半数的相似认同,那么对于学习内容的设置,师生的认知差异格外突出。在座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该多介绍如FLASH等各种软件的操作与使用,多进行如何制作课件的练习,而对于理论的讲授十分排斥。而且很多同学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这门公共课本身就很陌生,只是简单的理解为是一门“讲授如何制作课件”的技术操作类课程,这点也可以从问卷中所反映的学生个人对于自己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认知是较为模糊的。
2 教学策略的师生认知差异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7]在相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下,不同的教师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跟踪分析了A,B,C三位教师的课堂行为,并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三部分教学内容中具有代表性的课堂进行介绍。
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流程、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媒体的使用等我们采用了田野日志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并使用S-T教学模式分析方法进行了课堂类型的划分。
(1) 教师教学策略分析
我们将“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三部分教学内容和通过田野观察日志记录的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体的应用做以陈列,如图1显示:
对于“教学设计基础”的内容,以具有代表性的教师A的课堂实录说明。通过公共课90分钟的课堂拍摄实录,并利用王陆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S-T教学模式分析软件得出图2图3所示课堂类型分布图:
如图2所示的Rt-Ch图,是基于行为采样数据而划分教学模式的图表,其中教师的课堂占有率是69%,学生的课堂占有率是31%,师生之间的行为转换率为29%,课堂类型是属于混合型,但接近讲授型的课堂。在图3所示的S-T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四段比较明显的横线,但横线之间是用间断的竖线联结,这说明课堂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只是其间教师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积极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进行师生互动。这也与田野日志和Rt-Ch图显示的数据相符。
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分析的内容,我们以教师B的课堂为例说明。通过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得出,教师主要是采用小组讨论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75分钟的课堂实录分析得出其S-T分布类型为练习型(见图4,5)。
从图4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高达83%的学生课堂占有率中师生之间的行为转换率只有16%,这说明整节课都是以学生练习为主很少有教师的指导;图5的S-T图中也反映了这一点,整个课堂是由一条几乎垂直的竖线构成,除了刚开始有一些师生之间的交互以外就较少有横线出现,这也表现出教师留给学生大量充裕的时间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指导过程。
对于“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以教师C的课堂为例,通过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得出教师主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案例模板和上节课布置的构思内容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75分钟的课堂实录分析得出其S-T分布类型为练习型(见图6,7)。
如图6所示,这节课中学生的课堂占有率达79%,教师的课堂占有率为21%,刚开始上课时教师介绍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就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自主练习;图7的S-T图中也反映了这一点,整个课堂S-T图是呈垂直状,只有在课堂开始和结束阶段有少量的横线组成,表示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偶尔给予个别指导。
(2) 学生认同倾向分析
为了分析学生对于不同教学策略的认同倾向,我们设计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认同倾向”问卷调查和相关问题的访谈,对于三个班的总体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本文所涉及到的三个典型课堂数据,我们得出:对于三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认同倾向,如图8所示:
就“教学设计基础”内容而言,从图8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在对于学习内容期望的调查中较多的排斥理论讲授而更加期望自主练习和个人实践,但是对于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设计基础”相关理论概念的讲授还是表现出多数的赞同,并认为“教师条理清晰,教学过程完整,呈现资料详尽”。
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来说,通过课后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对于课堂所采用的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也普遍反映出存在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内部交流没有开展等问题,认为“课堂讨论内容过多,节奏过快,没有教师指导,教学讨论几乎没有进行小组成果只是个别学生为应付交作业而仓促完成”,从而导致对于该课堂的整体满意度下降。
在“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中,有部分学生曾在座谈中反映希望教师的作业能尽量在课堂完成,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个人电脑,课后上网也不方便,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个案例设计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部分学生认为课堂很好的锻炼了个人的操作能力,但也有学生反映课堂中存在“教师没有引导和讲解,对于学生的问题没有及时解答,对于学习内容十分迷茫”等问题。
四 策略和建议
在总结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
从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分析中反映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模块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认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就应该讲授课件的制作,软件的学习。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能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8]。所以教师在教学初期就应该及时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从而积极调解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期望。
2 案例教学法的推广
根据田野观察日志中对教学方法的记录和课后 “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认同倾向”调查问卷中得出,案例教学法是学生最为认同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殊方法[9]。教师不是单纯的介绍理论概念,而是通过案例的学习穿插介绍知识点,这样与实际的案例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易懂,很适合跨专业的学生公共课的学习。
3 有效提高小组协作学习质量
有学者曾做过研究,通过对于改善学习成绩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进行调查,他们以有效性为顺序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排序,其中合作学习被列为首位[10]。与此相似,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得出对于B课堂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普遍比较满意,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影响学习效果的问题。可见,如何有效的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质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约翰逊和史密斯(Johnson and Smith,1991)清楚的确定了组成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①积极的相互依赖;②面对面的互动;③个体责任;④交际技能;⑤小组加工[11]。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对于满意度不高的课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在课堂讨论中几乎都是就近座位的同学共同一组,而且随意指定的小组长很少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在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注意明确的小组分工,及时的现场指导,合理的成员评价等几个方面,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质量。
4 及时指导学生个人实践
通过课程开设前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就态度认知方面学生普遍强调期望更多的个人实践操作,但是从课后“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策略的认同倾向”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对于B,C这种练习型的课堂的满意度却不高,分析课堂实录及S-T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在B,C课堂中的共同点就是教师留给学生大量充裕的时间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很少给予了及时的反馈指导,这一点对于要求自主设计一个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影响较大,经过四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是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在实践应用层次却并不熟练,并且同时通过课后访谈反映出的学生对于操作过程中软件如何操作的问题、教学目标如何分析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EB/OL].
[2] 乐国安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 48.
[3][5] 王陆,刘菁等著.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1,160.
[4] 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李玉斌,姚巧红等.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48-52.
[7][8] 何克抗主编.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132,80.
关键词:中职教育;机电教学;信息化课堂;学生参与意识
【分类号】TH-39;G712
1引言
在我国教学体系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中职教学工作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社会用人需求逐渐变化,专业、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的今天,中职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相对于其他教学体系的学生来说,中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并且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学生都不愿意进行参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得到激发。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作为重要的中职教育内容,机电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对信息化课堂的有效应用,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对当前机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针对当前中职机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取科学的现代技术,对教学方式和思路进行更好地改进,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更好地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信息化课堂应用的意义
当前中职机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并且将习题的练习作为对知识掌握和消化的方式,知识学习过程相对僵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存在较强的被动化特点。以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其很难适应新时期新的教学需求,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十分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课堂逐渐走入了中职教育体系当中。信息化课堂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机电教学的需求,并且可以很好地适应机电教学的特点,通过营造一个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抽象的知识进行更加直观的理解,整个知识的理解效果得到了很好地保障,并且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十分有限,并且欠佳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对于学生的学习信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曲高和寡的问题。中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有限,如何打造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这也成为了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信息化课堂的应用,可以对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发挥,让师生进行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整个课堂教学环境被进一步地活跃,并且丰富多彩的信息展示形式和学习方法,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与探究的空间,课堂学习过程被进一步地活化。
3信息化课堂应用思路
第一,科学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科学地调整,打破以往传统教学目标过于片面的问题,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成长,真正地将中职机电教学活动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现和落实。信息化课堂应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地自定,通过引入一些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第二,对信息化课堂的应用进行人性化地调整。对于中职机电教育活动来说,其关注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信息化课堂的应用也要重视人的因素,将人性化作为教学活动调整和发展的关键方向。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对信息化课堂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信息化课堂的优势,融入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和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多媒体教室是信息化课堂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活动更加愉悦的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教室在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对 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引入更多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对于机电知识学习的兴趣得到更好地提高。中职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确保足够的适应性,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整,让学生在信息化课堂学习参与的过程中真正地获得成长和发展。学校应制定出灵活的信息化机电教学制度,在制度下打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把教学与信息化完美结合并且将教学任务任务按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机电教学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适当地增加一些社会实践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
第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信息化模式下,师生之间活动了更多的沟通渠道和空间,学生在课下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就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进行提出,并且教师可以实现远程的沟通和指导。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构建一个共同成长的空间。提高沟通交流水平,可以一改以往单向交流下,师生沟通互动不足,学生参与性不佳的问题。
4Y束语
总而言之,在机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关注对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保障和实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从而达到机电教学工作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课堂的应用是新技术影响下机电教学活动的重要创新,同时也是对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进行培养的关键举措。教师要对自身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地改进,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激发,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真正地突出机电教学的需求,更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永平.中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学习行为模式;学生管理;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的扩招,艺术类的学生在高校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受专业特点的影响,他们接受的教育与管理同普通文化课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发展,素质培养,但是也导致他们组织纪律性不强,文化基础薄弱,学风不浓,而学风问题直接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一所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艺术类学生的学风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和高校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
学习行为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个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学习行为习惯,这些学习行为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该项研究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的方法,以动画专业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对其他专业学生采取抽样调查法,分析艺术类动画专业学生学习行为特点,探讨科学、合理、健康的学习行为模式,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提供依据。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该项调查共发放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927份,其中艺术类学生367份,普通文化生560份。问卷设计35题,其中开放性问题2题。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得出:
(一)艺术类学生对专业的喜好程度比较低
在回收的927份有效问卷中,只有19.3%的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而普通文化生对专业的喜好程度达到37.6%。艺术类学生对专业的喜欢程度不如普通文化课学生喜欢程度高,他们大部分是为考上大学才学习艺术类专业,而普通文化生大部分是在高考之后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分数喜好报考的专业。
(二)日常课堂学习艺术类学生不如普通文化生认真
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问及上专业课时的课堂状态时,超过一半的艺术类学生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什么也不干,而不是认真听讲或者看书,而普通文化课学生只有20%多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艺术类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的不认真和不积极显得尤为普遍。
(三)艺术类学生学习无计划性或计划性不强
在调查的问卷结果分析中,问及“你是否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时,艺术类大学生从不制订和按照课表学习的同学占到了62.8%,而在普通文化课学生中仅仅只占33.3%,这说明艺术类学生计划性缺乏,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艺术类学生更普遍关注项目实践和自主学习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中”艺术类学生普遍选择自主学习和项目实践,两者所占比率达到68%,而普通文化生则选择了合作学习和老师讲解。可见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不较强,更注重于学习的自获得。
(五)双方学生普遍关注专业的发展前途和经济收入
调查显示,不论是艺术类学生还是普通文化生,对专业的兴趣影响因素都是专业发展前途和能带来的经济收入。在影响专业兴趣的发展前途、个人兴趣、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四个主要因素中,超过70%的学生都选择了这两项。可见,现在社会影响专业选择的方面,大家更注重功利性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做好新生入学及日常教育工作,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与否是决定学风好坏的重要因素。热爱专业,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反之,学习积极性就低,甚至根本没有积极性。因此,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在新生入校之初,就要及时向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都详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情况,及时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其次,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做好学生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多了解收集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问题,及时向任课教师反映情况,充分发挥日常教学每个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和教育,稳定乃至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养成
艺术类学生由于高中时教育的特殊性要求,组织纪律性差于普通文化生,自制能力也比较差。尤其是升入大学以后,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更不利于艺术类学生的纪律性养成。因此,在艺术类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要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并发挥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合理的运用奖惩制度达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他们的行为要多加疏导,给他们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时间和空间。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用情感人,用理服人,用行动感化并带动他们,从而朝着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养成迈进。
(三)加强专业师资和配置,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
专业师资既包括教师方面的师资,也包括各类实验设施的配置。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对老师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教师除具体基础的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强大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一个好的老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反之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专业热情,因此,教师的配备至关重要。除了软条件,相关的硬件设施学校也要考虑到。艺术类学生专业所需的各类硬件设施必须具备方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学校在这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支持,提供配置齐全的各类硬件设施。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艺术类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学风的一个重要体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塑造学校良好的学风至关重要。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出专业特色,要能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让他们的专业素养得到充分展现和提升。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各类活动都要坚持一个思路,即学生活动要尽量结合专业。例如可以为艺术类学生举办相关作品展,鼓励学生举办个展,为他们设立作品展厅,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创作意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作空间;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共创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艺术类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与普通文化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但也有相似之处。如何把这种特殊性与普遍性融合起来,找出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是每一所高校学生管理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艺术生本身,也要意识到这种差别性,正视社会的偏见,端正自己的思想,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大学校园乃至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一己之长。
参考文献:
[1]林云、梁雄军.大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2卷第3期
[2]薛深.网络时代大学生学习模式探讨.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6年第4期 总第106期
[3]袁曦.社会转型条件下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中国市场》.2007年第1期
[4]基于内省分析法的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8(12)
[5]蒋蕙.浅谈新时期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华章》. 2010(12)
作者简介:
关键词: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教学方法 改革措施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44-03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性实验课,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其他实验性学科和专业的基础和先导课程[1,2]。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是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的一门实验学科,是扩张充实生物化学实验学者的知识面之一,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的动手操作、思维扩散以及观察讨论团结和实践总结领悟能力[3,4]。许多高校将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开设,然而在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该文就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改革措施。
1 地方高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陈旧,综合性实验较少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3]。由于教学大纲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实验项目,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典的、基础的生物化学实验为主,如:糖类的性质实验-糖类的还原作用、氨基酸的纸层析分离、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及等电点的检测、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兰法、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果胶的制备、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等,一些前沿的、当下常用的实验技术,如:酶联免疫法、Western印迹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学生接触较少。由于综合性实验需要一定的经费和仪器、实验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实验老师更多投入,地方高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开设的比例相对较少。
1.2 经费投入有限,先进仪器设备缺乏
地方高校教学经费有限,对实验课的投入相对较少,使许多实验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开展。特别是一些仪器设备数量较少或缺乏,如:移液器、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分光光度计、超低温保存冰箱、凝胶成像系统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而上课的人数较多,多人共用一台仪器,或只有老师和部分同学能操作仪器,学生不得不在相应时间内几个人一组完成一组实验数据,而分小组进行实验的结果是,总有学生当观众,久而久之,部分同学就不愿意动手操作。
1.3 “傻瓜式”实验,学生自主思考空间有局限
传统的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课前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药品、材料及仪器,上课时由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并由老师进行示范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操作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生称之为“傻瓜式”实验,因为学生不用准备药品及材料,不用考虑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不用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只需要按老师说的实验步骤进行就可以,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有局限。由于做实验的学生比较多,实验中老师和学生一对一进行讨论的机会较少,学生的疑问往往得不到解答,对于实验中有没有更好改进实验的办法,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1.4 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按实验项目进行,每个实验3~6个学时,学校按学时给老师算工作量,许多老师为了在规定学时上完实验课,一是尽量安排简单、容易操作的实验,减少综合性实验;二是对于实验时间较长或处理时间较长的实验,侧提前准备实验,学生只操作实验的部分内容,进而影响实验的效果。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和很多实验课程都单列成单独的课程,实验课的安排经常出现冲突,许多实验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导致很多同学和老师都有厌倦情绪,教学及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这样造成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安排了较多实验,但综合性的、真正由学生完成的实验却寥寥无几。
1.5 考核方式僵化,不能调动老师及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成绩评定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3个部分,其中实验态度占实验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占40%,期末考试占40%。实验态度,主要考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情况,以及实验课学生迟到、早退及旷课情况。实验报告成绩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的正确性,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处理办法等进行综合评定。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及对仪器操作规范性。考核的主要依据主要是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导致实验课平时多数学生抄袭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考试背背理论和仪器操作步骤就可以过关,这样不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也能得高分,忽略了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完成教学时数、上交相关教学材料,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没有考核和评价。教师认真负责与否、教学效果好与坏,最后算的工作量都是一样,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因为只要有改革,必然要求付出更多。上交的教学材料也较多,如:上一门实验课要上交教学进度计划、实验试做记录、学生预习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室运行记录、实验运行记录、考核方案、试卷审核表、空白试卷、学生考试试卷、成绩册、成绩登记表和试卷分析表等,如此多的材料让老师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思搞改革、创新。
2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及措施
2.1 结合教师科研,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为前提的,一个不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老师是不可能带领他的学生走上科研和创新之路的[4]。因此,生物化学教师,只有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将科研内容引入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选取时,应多选用实用性强、综合性强的实验,才有可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甚至学校可以规定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不低于多少,对于综合性实验可以加大工作量的折算系数。以综合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调动学生的兴趣。
2.2 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所以,学校应逐步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这样不仅有利于基础生化实验课程的建设,也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空间。
2.3 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把自己的、他人的、世界的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普通生物化学实验课中,改变过去那种“照葫芦划瓢”的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培养学生做学问做研究为主的新模式,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培育出学生科研创新的素质[5,6]。如:部分实验项目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药品及材料,并独立完成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2.4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应保证实验室和教师的数量,尽量减少实验组学生的人数,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操作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自思考的能力。打破传统的每一个实验在固定时间集中进行的设置,让实验老师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尽量参与实验全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由被动变为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实验课相关活动,如:参与实验相关的讲座、参与教师相关科研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生科研项目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生物化学相关的实验,最后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实验带给学生的苦与乐,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从心底里改变对实验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实验浓厚的兴趣,从而由衷地热爱实验[7,8]。
2.5 合理考核,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应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和综合性实验能力的考核。为了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激发学生的积极作用,将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总成绩中,实验考勤占10%、预习提问占1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报告占20%、期末开发性综合实验占30%。其中实验操作成绩在每次实验完成之后马上给予评定,实验报告着重考查学生的结果分析与讨论、心得体会,检查学生能否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实验结果、实验方法和技术等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发性综合实验为选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题目,学生自选题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药品及材料,并独立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根据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在平时实验课上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估体系,包括实验人员管理与考核体系、教师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上采取评比竞争,让教师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3 结语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每时都在不断涌现,要建立能适应时展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生物、化学教师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出新的教学理念,并能够积极与大众分享,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欣,赵玉红,周浩,等.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161-165.
[2] 李宁,陈明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5(5):227-228.
[3] 王进波,齐莉莉.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生命的化学,2016,36(3):413-416.
[4] 倪志华,周艳芬,张瑞英,等.基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30-231.
[5] 吴功庆,易运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5,43(4):231-232.
[6] 刘慧慧,迟长凤,吕振明.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7):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