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指导计划

健康指导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指导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指导计划

健康指导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人 生活质量 社区护理 干预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47―02

200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2.5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叫。按照WTO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同总人口一样位居世界第一,并逐年上升,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健康系数成正比,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既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又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干预与指导。社区医疗服务现已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初级医疗服务的基础,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突破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滞后,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较为缺乏,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为局限,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远不能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及服务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从几个方面对社区护理服务干预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指导。

1 影响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因素

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是受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平均收入,家庭状况和亲戚朋友信赖的程度紧密相关,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和受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能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影响,以致有些老年人宁可遵循自己老套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接受或改变其健康行为,这是造成老年人一成不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源。

1.1自身因素。

1.1.1认知老化及功能下降:伴随认知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随之下降,因此,认知功能对老年人是否能够独立生活,及其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也显得非常重要。

1.1.2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都通过行为来改变,尤为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等等,都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以及广泛存在的特点;有资料显示,只要有效控制不良生活方式: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因此改变不良行为是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1.1.3情绪和情感变化:直接反映老年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自身健康的重要标志。当老年人离退休或经历了婚姻不幸(如离婚),负性生活事件(丧偶、子女重病等),都可引发老年人焦虑、抑郁、孤独和离退休综合症、空巢综合症等。

1.1.4人格改变: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可由生理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认知和人生阅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逐渐外向转变为内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保守、猜疑、心胸狭隘、爱发牢骚等等。

1.2疾患的影响:老年人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据吕探云等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慢性病患病率为77.4%,如老年人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神经性耳聋、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前列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增龄发病率明显增高,如孙敏等发现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3.3%,其中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者占51.3%,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癌症、糖尿病肾病等,这些疾患明显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1.3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面临着离退休、收入减少、社会地位的改变、子女离家、配偶和朋友死亡等诸多方面的重大生活改变,从照顾子女的紧张而规律的生活转向只有老年夫妇的休闲生活,或以被动的形式依赖子女和医护人员的照顾,自我照顾意识淡化,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健康老龄化。

2 社区的护理干预与指导

2.1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1.1将社区居民一般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年龄、性别构成、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而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则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和相关因素调查来获得,然后进行评估。

2.1.2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依据对社区居民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依次选择致残致死率高、发病率高、相关因素影响面大、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病例: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以改变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增加适度运动,达到控制体重、减少肥胖为目的的健康教育。

2.1.3 围绕健康问题展开咨询:护士通过问候、询问、讲解基本知识及方法、帮助咨询对象做出合理的选择、解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接受反馈,护士在健康咨询中还要遵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的沟通氛围、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帮助老年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还应注意保密。

2.2针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指导。

2.2.1疾病护理需求:据林婷等在福州调查发现;35.37%的老年人需要护士上门服务,23.52%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病床,21.7%的老年人需要康复。为了避免老年人因患慢性病长期住院治疗,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以及卫生资源的浪费,社区护理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专科护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从而降低残障的发生,这样既能满足老年患者疾病护理的需求,同时还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2.2社区预防的需求:预防疾病的发生,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引以为重,邵梅等对河南平顶山市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73.7%的老年人有了解慢性疾病防治有关知识的愿望。杨娜等的调查中85.9%的老年人存在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需求。更能说明老年人对疾病预防重视的程度是,在全国各省市的多项调查中,50%以上的老年人都存在体格检查的需求。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从老年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根据个体、家庭和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三级预防服务。

2.2.3社区保健和康复的需求:在唐开源等对上海的调查中发现72.0%的老年人对自身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缺乏,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对于饮食等老年保健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徐卓玉等对老年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分析结果显示,58%的老年人对社区卫生的概念缺乏了解,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是一般医疗门诊,忽略了其健康教育、保健康复功能。为此,指导老年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促使老年人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膳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而社区康复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老年病人在社区或家庭通过设立家庭病房或社区康复点,采用医学和人文科学等措施,尽量使病人的疾病好转或痊愈,生理功能得以恢复,心里障碍得到解除,更好的获得生活能力。

健康指导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优化心理素质

1.高校辅导员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已经成为当代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辅导员的工作执行“双肩挑”,他们既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又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对学生大学期间的教育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新定位。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学生获得信息渠道不断拓宽,但也不断受到社会不良因素诱惑和影响。另外,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很多学校学生的数量急速上升,但生源质量并没有得到保障,还有其他一些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因素,造成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强度不断增加,身体和心理负担过于沉重。他们不仅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教师大,而且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优化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新时期推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2.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2.1工作强度增加,产生职业倦怠情绪。

在高校里,除了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管理几乎都被纳入辅导员的工作范围。除了一些高校在辅导员考核制度里规定的辅导员每月开班会次数、进学生宿舍次数、听课次数等量化的工作指标,还存在很多隐性的工作内容,比如奖学金评定、宿舍卫生管理、学费催缴、就业指导,甚至有些学校还细化到早上叫学生起床、晚上督促学生自修。加之学校一些部门之间协调时有疏漏,也经常造成辅导员重复劳动,工作强度无形之中加大了。教育部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超过1∶200,但事实上,随着大学的扩招,几乎每一所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比都超过这个比例,有的甚至远远超过这个比例,严重影响到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1],也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很多学生在青春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叛逆性强、心理脆弱、沟通障碍等,一些学生甚至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走上歧途,这些问题都需要辅导员及时了解情况并与学生耐心沟通,一点一点做心理疏导。在为学生分析道理的同时,辅导员还需要深入职业角色,投入自己的爱心、关心和耐心,甚至还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陪伴家人的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紧张的工作状态对辅导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考验,很多辅导员在繁复的工作压力中不能对自己进行良好正确的定位,逐渐产生了倦怠情绪,不仅影响了工作,而且给自己的生活和职业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高校辅导员有精神上的压力,常常表现出不满、嫌恶、愤怒、反抗等情绪。症状严重者,还会伴随产生一系列的躯体化症状,如过度神经质、疲惫乏力、胸闷、失眠、心慌、头痛等。[2]

2.2工作性质特殊,心理压力过大。

辅导员是高校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主要力量,这样的工作性质就意味着辅导员不能像高校其他工作岗位一样拥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或教学任务。辅导员不仅要随时掌握还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动,并及时将其向正确的轨道上加以疏导和指引,还要随时准备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作为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全天候保持通讯畅通并时刻准备投入工作状态中。在工作中,要注意工作方法,考虑周全,尤其是与学生打交道时,既要及时有效率地处理发生的问题,又要考虑到还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脆弱心理,尽量找到合适的方法,在教育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工作性质使辅导员持续处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即使在周末和节假日身心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一些刚走上辅导员岗位,还缺少工作经验的年轻同志更是如此。长此以往,一些辅导员自身身体和心理压力过大。有调查显示,4.4%的高校辅导员有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19.3%的高校辅导员存在着轻度心理问题[3]。然而,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却不能得到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重视,甚至长期被忽视。

2.3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得不到较好提升,缺乏职业归属感。

一些高校缺少专门的辅导员考核机构,制定的考核制度趋于形式化、表面化,特殊的工作性质也使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科研及学术活动,充电和提升的机会很少,在职称评定上没有任何优势。相对教师而言,辅导员工作中普遍存在“三多三低”问题,即分管的部门和领导多、面对的学生多、要管的事情多,而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学历或职称水平低、待遇低[4]。加之社会和一些家长、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不了解而产生误解,造成辅导员在本职岗位上缺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一些工作多年的老辅导员,看到自己与同龄的专职任课老师在工资和职称待遇上无法相比,感到多年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挫败感。这样的氛围势必影响刚走上辅导员岗位的年轻人,他们一般都是高校里比较优秀的毕业生,心中充满对新工作的憧憬,但残酷的现实是无法从前辈身上看到自我价值的,自然便产生了变动心理,转岗、辞职、进修,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工作上。

3.优化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对策

3.1建立科学的辅导员岗位考核制度,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建立健全岗位考评机制是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套科学的考评制度,能让辅导员看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密切工作量、工作成效与内部奖酬之间的关联性,才能使员工感到公平,激励先进,避免吃大锅饭,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应该收集、分析、反馈、考评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大方面,如:完成工作能力和效率、组织指导能力、思想品德修养、政治素质、奉献精神等,通过专门的考评机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也要与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相挂钩,从而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好的考评机制应该是一面公平的镜子,既奖惩分明,又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3.2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增强职业归属感。

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首先,在辅导员的选拔上就应该做到从源头把关,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动态中不断优化学生辅导员队伍,形成良性循环的培养选拔机制,使这支队伍的学历层次、知识层次、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5]。其次,要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协调与高校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避免只要涉及学生的工作就要找辅导员,使辅导员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切实地把时间用在更好地提升自己并为学生服务上。最后,为辅导员提供参加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习交流机会,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辅导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养,鼓励辅导员专心研究业务,不断提高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地位,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3.3争取社会和高校对辅导员岗位的认同,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够良好地开展离不开社会和高校的支持与认可。首先,作为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学生家长与辅导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工作效果会事半功倍。其次,特殊的工作性质造成了辅导员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要全天候保持通讯畅通,随时准备接受学生咨询或者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事情往往琐碎繁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需要辅导员自身家庭对其工作的全力支持和理解,帮助其减少压力。再次,辅导员的工作要经常性与学校各个部门协调沟通。辅导员岗位是学生管理岗的基础岗位,学生管理的其他部门布置的大部分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辅导员这里,而有时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经常会导致辅导员重复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最后,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更加离不开学校的关注。高校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帮助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针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的辅导员群体,也可效仿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辅导员互助体系,通过座谈会、体育活动等方式加强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机会,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工作困扰等,化解工作中的困惑,减少心理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不拘泥于心理咨询形式,在互动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与其他专业课任课老师相比,辅导员负有更加艰巨的责任,不仅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琐事,而且肩负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力量。所以辅导员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特殊性、使命性和重要性,调整好心态,明确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自己的工作为荣。辅导员要学会通过合理认知与不合理认知的辩论,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在实际工作中尽量消除不利的负面情绪,当面临着心理压力时,要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减少抱怨,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问题,同时多利用时间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成长,提高自身的价值,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使自己的业务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素质都能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认同本职岗位,不辱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

参考文献:

[1]张静.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194-197.

[2]李妍栾,艳娜.浅析高校辅导员心理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76-77.

[3]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667-668.

健康指导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支撑、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挥计生和卫生服务网络优势,形成以村计生服务室为基础,乡镇计生服务站、卫生院为依托,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定点检查机构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免费优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全区出生缺陷预防体系,形成健全的出生缺陷干预网络,全区目标人群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85%,已婚育龄夫妇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对生育病残儿夫妇再生育优生指导率达100%。出生缺陷发生风险率逐步降低,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三、结算标准与资金来源

全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结算标准为每对夫妇240元。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免费孕前优生检查经费由中央、省、市和区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其中中央、省财政共同负担专项资金的30%,市财政负担专项资金的30%,区财政负担专项资金40%。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专项经费预算按照“当年全额预拨,次年考核结算,差额多退少补”原则下达。

财政、人口计生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要求,加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违反规定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四、工作内容

(一)服务对象

1.辖区内农村居民中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夫妇。

2.流动人口中符合政策计划怀孕的夫妇,指来居住15天以上,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纳入管理服务的夫妇。

(二)服务原则

1.知情自愿原则。要始终按照尊重、自愿、知情的原则,维护群众选择的权利,科学指导群众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愿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在宣传倡导和知情自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目标人群覆盖率。

2.免费服务原则。为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农村夫妇每孩次提供一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如果计划怀孕的育龄夫妇接受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后未按计划怀孕,或怀孕后出现流产、死胎、死产再次准备怀孕时,应根据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费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流动人口中计划怀孕的育龄夫妇,原则上在现居住地接受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3.科学规范原则。要严格按照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技术规范各项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工作。要科学普及优生知识,规范开展优生检查,正确进行咨询指导,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

4.严格保密原则。在项目试点工作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隐私,对受检者个人信息要增强保密意识,特别是对高风险人群的各项信息要严格保密,妥善保存相关资料,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服务项目

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优生健康教育、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其中医学检查内容14项(包括实验室检查9项、病毒筛查4项、影像学检查1项)。

(四)服务机构及职责

全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定点服务机构设在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村计生服务室负责做好配合工作。

1.村计生服务室:负责收集信息,协助开展健康教育;组织计划怀孕夫妇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填写免费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卡。

2.乡镇计生服务站:负责开展计划怀孕对象信息调查;提供优生健康教育,签订知情同意书;填写检查项目技术服务家庭档案基础信息;承担早孕及妊娠结局随访工作。

3.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度,制定岗位职责,编写培训教材,定期开展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和服务对象优生知识讲座;承担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出具评估建议告知书,对高风险人群直接送达,并面对面开展咨询指导;制定技术服务考核评估方案,进行定期检查、评估、通报;建立并保存全部档案,每月向市人口计生委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五、工作安排

(一)前期准备

1.宣传发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婚姻登记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基层卫生机构等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和要求,使广大育龄群众知晓政策,积极配合,广泛参与。

2.摸底调查。镇(办)计生办每月通过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及时将新婚、办理二胎生育证的育龄妇女信息反馈给村居,由村居计生工作人员逐一入户走访,了解其妊娠计划和孕育情况,填写并发放《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卡》,并上报镇(办)计生办进一步审核后予以确认,组织引导应检对象到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进行检查。

(二)中期运行

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按照《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试行)》的要求,对受检夫妇进行档案登记,提供健康检查,填写健康档案,综合分析问诊和医学检查结果,评估风险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和建议,并将检查结果录入微机,整理归档。

(三)终期评估

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认真查找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五、部门职责

(一)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和效果评估;编写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宣传材料,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制定相关服务机构的考核办法,进行督导检查考核;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等工作。

(二)宣传部门:加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育龄群众对参加优生检查必要性与自觉性的认识。

(三)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知识宣传工作,告知参加优生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服务对象自觉参加优生健康检查。

(四)卫生部门:安排并督促全区卫生医疗机构积极为项目试点工作提供专家咨询和业务指导。

(五)财政部门:及时拨付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相关经费,确保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顺利实施。

(六)机关企事业单位、镇(办)、村(居)委会:广泛开展优生优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做好本单位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宣传动员、跟踪服务等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认真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规范指导。成立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区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确保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技术质量。

健康指导计划范文第4篇

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程序

小区卫生服务的具体实施程序:小区动员-小区调查-小区诊断-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制订和实施干预计划-小区健康项目的评价。

小区动员:小区动员的具体做法可分为三部分:即居民委员会主任的动员、居民中积极分子的动员、每一个光顾小区卫生服务站居民的动员。加强小区宣传力度,主要加强对小区居民群众的宣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相关政策做专题宣传,使小区居民群众了解、理解、支持和配合小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实现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目的。

小区调查:以小区内常住人口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上门问卷调查,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健康情况、对小区卫生服务认识、对小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由经统一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指导调查对象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发现小区存在的问题、小区居民的健康需要和需求;确定小区中哪些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继而制订出小区健康促进规划,为制定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策略,小区综合干预计划和措施,合理利用配置小区卫生服务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小区诊断:通过对小区内常住人口的调查,研究小区特定时间与范围内人群健康状况。为卫生干预和评价提供依据。对收集到的小区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评价、数据分析。找出小区居民最重要、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确定小区的疾病防治重点和健康优先问题,做出小区诊断,完成小区诊断工作报告。

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通过小区诊断报告,确定小区的疾病防治重点和健康优先问题。根据对小区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发病指标、发病人数、发病率、就诊人数、住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致残率、死亡率、生活质量指标、经济损失指标、医疗保险费支出等,确定疾病防治重点和健康优先问题。

制订和实施干预计划:小区卫生服务计划是根据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为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某一个目标,科学地制定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行动计划。利用小区诊断发现问题和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过程,从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方案中选择出最适宜的解决方法,根据小区的疾病防治重点和健康优先问题,制定出本小区的实施干预计划,并实施计划。

小区健康项目的评价:有了计划,就需要对计划进行实施及定期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价。计划、实施、评价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过程中的3个主要环节。为满足小区居民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小区公共卫生发展的需要,对制定的计划必须认真加以落实,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服务的结果和完成任务的质量加以评价、验收,以期保证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落实和目标的全面实现。

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内容

小区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预防服务、医疗服务、康复服务、保健服务、健康教育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预防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针对小区主要慢性非传染疾病,实施干预措施;负责辖区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心理咨询、精神卫生、合理营养、饮食卫生、居住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

医疗服务:建立首诊负责制度,建立小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做到居民“小病在小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小区”。进行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人的诊疗及护理,做好院前急救工作,为需要的病人安排会诊和转诊,提供医疗咨询服务。根据需要开设家庭病床以及临终关怀服务。

康复服务:向慢性病病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康复治疗,指导康复对象及其家属进行康复训练,对残疾人家庭环境设施及工作学习场所提供康复医学技术咨询服务。

保健服务:向社区重点保健人群提供相应的保健服务;负责社区妇女儿童保健、生殖健康保健及优生优育工作;提供眼、口腔保健服务;对老年人群提供保健和急诊自救的指导。

健康指导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工流产;健康教育;避孕指导

育龄期是妇女性生活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人工流产术高发的时期,反复流产不仅增加育龄妇女的痛苦,还可导致吸宫不全、子宫穿孔、感染等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并发症[1],严重威胁人流妇女的身心健康。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保健的意识日益增强,育龄妇女也迫切需要生殖安全方面的健康服务。因此,临床妇幼保健工作者应对育龄妇女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育龄妇女在人工流产术后选择安全、舒适的避孕措施,避免重复流产对身体造成的伤 害[2]。本院于2013年1月份在妇女保健门诊对人工流产术后育龄妇女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避孕指导,现将取得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12月,在本院妇女保健门诊进行自愿人工流产术的194例育龄妇女设为观察组,其中年龄21~38岁(31.5±2.04)岁;另选取2012年1月~12月来本门诊做人工流产的194例育龄妇女做对照研究,其中年龄22~36岁(30.1±1.84)岁,两组对象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对象月经规律,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42~59 d,常规作尿HCG检查均为阳性,B超检查显示宫内妊娠囊并符合停经天数。在无菌操作下,常规扩张宫颈,使用一次性减压流产吸管,吸出宫腔内妊娠物,进行人工终止早期妊娠处理。在患者自愿要求,且无宫腔放置避孕环禁忌症的情况下,正确放置宫内节育器。

1.3术后指导 对照组采取术后常规康复指导,如加强营养,忌食生冷,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不适随诊等。观察组人工流产术后采取健康教育和避孕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1.3.1在本院妇保门诊设立计划生育宣教室,提前印制一些关于生殖健康的小册子,免费提供给就诊的妇女阅读,提高妇女对生育知识和避孕知识的认知程度;对宣教室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健康教育人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以更好地为妇女提供咨询和健康避孕指导。

1.3.2以亲切的态度主动迎接每一位来本门诊进行人工流产的妇女,耐心询问其病史及一般资料,如生育情况、是否采取避孕措施等,指导妇女进行尿HCG检查和B超检查,在候诊过程中适时宣教计划生育及避孕相关知识,人工流产手术过程理解和同情患者的痛苦,不要流露出对人流妇女的鄙视和嘲讽,以取得人流妇女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后一步的健康教育和避孕指导打下基层。

1.3.3积极进行人工流产术后健康教育,告知人流术后的注意事项,观察流产术后阴道流血,如果超过10 d,且流血量多,伴有下腹部疼痛应及时随诊。人流术后最好淋浴,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清洁,日常注意休息,不从事重体力劳动。术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1.3.4避孕指导 根据育龄妇女的具体情况,对人流妇女进行针对性的避孕指导,鼓励人流妇女采取适合自己、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宫内放置节育器副反应小,避孕成功率高,适用于无生殖道炎症,短期内无生育要求的妇女。使用高效安全,使用中注意正确佩戴方法。口服避孕药:适用于年轻的还有生育要求、或快到绝经年龄,不适宜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避孕药服用后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向人流妇女详细说明并请其正确对待。

1.4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6个月,嘱患者在人流术后42 d复诊,复诊时间最好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 d内进[3]行。观察对比两组避孕成功率。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n(%)]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人流术后采取避孕措施观察 观察组安放宫内节育器100例,27例,药物避孕46例,采取避孕措施(89.18%)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避孕成功率比较 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避孕成功率(81.44%)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计划生育强调 "避孕为主",但许多育龄妇女缺乏避孕相关知识,导致计划外怀孕,只好采取人工流产这种补救措施。部分育龄妇女人工流产后医护人员没有进行健康教育和避孕指导,导致再次怀孕及重复流产,严重损害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社会一方面要加强计划生育及健康避孕的宣传,同时医院妇女保健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进行避孕节育指导,提高广大育龄妇女对生殖健康及正确避孕的认识程度和依从性,促进女性朋友健康。

沈念春[4]等研究表明,在人工流产后适时进行健康教育和避孕指导,可提高妇女避孕意识,有效降低重复流产率。夏萍[5]在研究中认为,避孕失败、多次人工流产者适宜宫内放置节育器,尤其是在人流后无禁忌症时,及时放置宫内节育器是最好的选择。同时应向患者说明宫内放置节育器初期可表现为腰酸、下腹坠胀、月经量增大、白带带血等,适应时间大约在3个月左右。无毒副反应,使用方便,可以防止性传播疾病,可保护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减少宫颈癌的发生。但应用时应注意使用方法正确。口服避孕药有长效和短效,根据育龄妇女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选择避孕药[6]。本院针对育龄妇女避孕率低、重复人流率高的特点,在人流术后,有计划、有目的向育龄妇女开展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积极进行避孕指导,针对性地考虑育龄妇女自身的状况、尊重人流妇女的选择,让育龄妇女采取适宜于自己的避孕方法和工具,并对人流后妇女进行正确的避孕指导,使其掌握正确使用、药物避孕的方法,从而有效减少育龄妇女再次意外妊娠。结果显示,观察组避孕措施采取率达到89.18%。6个月后随访,避孕成功率81.44%。

由此可见,对人流术后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妇女避孕的意识和认知程度;加强避孕指导,让人工流产手术后妇女选择适宜的避孕方法,可有效提高避孕成功率,减少重复流产,促进育龄妇女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林秀红,刘建辉,黄海珠.个性化健康教育对人工流产术后避孕方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09(17):1592-1593

[2]林秀红,黄西戎,黄海珠,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减压式人流术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111-112

[3]曹桂萍,姜志凤.避免重复流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0:503-504.

[4]沈念春,刘睦宇,彭春香.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效果初探[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9):53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