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环境下自然灾害的信息传播特点与方式 新时期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的分析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及电视采编应对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之道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思考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公关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品牌传播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 新媒体时代传播规范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医药传播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山寨”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礼”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传播变革 新媒体时代对台信息传播策略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卟国际新闻界,1997(3):18-25
[3]张健挺.“议程设置”中的反设置[C].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2006(8):1116—1123
[4]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rp://.cn/dtygg/dtggt201207/t20120719—32230.html
[5](美)谢因·波曼,克里斯·威理斯.自媒体研究报告[J].转引自刘景东.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2011(3):41
[6]何梓华,徐心华,尹韵公,雷跃捷等.新闻学概论[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63—165
[7]南长森,石义彬.媒介融合的中国释义及其本土化致思与评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9-166)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企业管理 公共关系管理 传播沟通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46-02
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是企业与相关公众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企业开展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和其公众而言,传播是连接两者之间的中介桥梁,信息传播技巧的高低影响着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公共关系工作的效果。在很多时候,企业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传播沟通不畅或信息传播沟通效果不佳造成的。因此,企业如何实施有效的公共关系传播,应是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综合利用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公共关系传播实践,探讨企业实施有效公共关系传播的方法。
一、选择最佳信息传播者
信息传播者是企业公共关系传播行为的起点,选择最佳信息传播者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首要条件。在制定传播策略的时候,可信、权威、客观的信息是摆在第一位的。要保证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信息在公众心目中具有可信性、权威性和客观性,被公众认同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在开展公共关系传播时就必须选择最佳的信息传播者。
研究表明,信息传播者如具有下列条件之一,有利于实施有效传播。一是权威。公众乐于相信权威们讲的话,对于所传播的信息,由享有声誉的专家来发表意见,比由一般人发表意见更能引起受传者的信任。二是客观。如果信息传播者在公众心目中被认为是态度超然的,不借传播谋利,那就比较容易取得传播的效果。三是“自己人”。传播学中的“认同策略”表明,如果受传者认为传播者与自己不相上下,把他看作“自己人”,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传播者的意见。综上所述,最佳信息传播者应具有良好的形象声誉,具有与所传信息相应的专业权威,具有较强的信息传播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信息传播者的形象声誉越好,其所传播的信息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就越高;信息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与信息的权威性成正比;信息传播者的传播沟通能力强、亲和力大,则其与公众的心理距离越近,所传信息的客观性越强。
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信息传播者的有效传播条件,做好公共关系传播工作,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具有良好声誉、美好形象的专业传播机构帮助企业开展公共关系传播;第二,要有选择地利用社会知名人士的影响和声誉开展公共关系传播,实现最佳公关效果;第三,企业人员作为传播者也要树立良好形象,增强沟通能力,改善传播条件,要尽可能使自己成为相关公众的“自己人”,增强亲和力,缩短与公众的心理距离。
二、编制最好的信息符号
编制信息符号是指信息传播者把所要传递的信息编制成信息接受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符号的过程。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对同一符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因此,企业公关传播在编制信息符号的过程中,就应尽可能地理解公众的心理,适应传播对象的要求,避免外界因素的不利影响,使企业的信息传递达到“高保真”的状态。
如何编制最好的信息符号以达到信息的“高保真”状态呢?首先,要使符号形式与信息内容相统一,要按照信息内容选择合适的符号表现形式,不同符号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合表现不同的信息内容,企业公共关系传播在编制信息符号时就必须选择最适宜的符号形式来表现特定的信息内容。其次,要尽可能扩大与公众的共同经验范围,使企业的公共关系信息按公众的兴趣、心理、接收方式、理解方式来传达,产生最大限度的共同语言。再次,要高度重视信息内容,针对传播者的特点,注意将信息内容与公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以满足特定公众的兴需求,激发其主动参与信息沟通的积极性。
因此,企业公共关系传播在编制信息符号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突出信息的相关性以吸引公众注意,要使所有信息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相关性,即这些信息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应有利于表现某一公关主题,有利于实现某一具体公关目标,使公众通过接收信息了
解企业,进而形成或改变对企业的态度。第二,要突出信息的显著性以加深公众印象,要使所有信息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显著性,以突出某些事实,便于公众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注意和接收这些信息内容,更好地加深对这些信息的记忆。第三,要突出信息的一致性以引导公众理解,要使所有信息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一致的利益诱导性,使公众能够通过接收信息内容找到某些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需要,并感受到企业的公共关系信息传播能够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以此提高企业公共关系信息传播的效益。
三、研究目标沟通对象
目标沟通对象即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所针对的特定公众,他们是信息内容的接受者,具体包括观众、听众、读者、活动参与者等。沟通对象是信息传播的终点或目的地,也是产生传播效果的主体。沟通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仅仅是简单地接受信息,作为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他们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对沟通对象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论:一是社会分类理论,认为人的年龄、种族、性别、收入、教育、职业、宗教、政治信仰和住地等差别,决定了每个群体选择信息的特征。二是选择性因素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了受传者心理上的三种选择因素,即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是个人需求理论,例如消遣、填充时间、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寻求情报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指南等。由此可以看出,沟通对象对企业公共关系传播的影响是多向性的。
因此,企业公共关系传播要重视研究公众接受信息的规律,及时改变和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根据公众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传播方法和传播内容。要想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沟通对象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结合企业公共关系目标,选择、取舍、组合信息内容;第二,分析沟通对象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恰当的表达方式;第三,关注沟通对象的心理需求,注意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克服沟通中的情感障碍。 四、营造良好的传播背景
传播背景指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社会环境、具体场合和情景气氛。社会环境包括企业公共关系传播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宏观社会环境和沟通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职务、地位以及相关的团体背景、社会规范、文化习俗等微观社会环境;具体场合是由企业共公关传播的物质环境和时间环境构成的,它包括传播的具体空间和场景以及传播的具体时机;情景气氛是企业公共关系传播的具体场合中所显露出来的心理环境,如交往双方的心理状态、情绪和气氛等。
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所存在的社会环境、具体场合和情景气氛对于信息传播沟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效的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社会环境、具体场合和情景气氛对信息传播沟通效果的影响。企业在开展公共关系传播时,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符合社会时尚,恪守礼仪规范,营造信息传播沟通的良好社会环境;一定要选择传播时机,利用物质环境,布置空间场景,营造信息传播沟通的良好具体场合;一定要协调公众关系,形成和谐气氛,培养积极情绪,营造信息传播沟通的良好心理环境。
五、选用恰当的传播媒介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可以给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一个重要启示:如何能使信息“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克服种种障碍,增强影响的广度与力度?重要的途径在“善假于物也”,即善于选用恰当的传播媒介。企业在开展公共关系传播时,如何选择传播媒介呢?
首先,要充分了解各类传播媒介的特点。企业公共关系传播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媒介以及其它公共关系传播媒介特点的基础上,考察各类传播媒介的覆盖域(传播发挥影响的区域范围)、触及率(触及到传播信息的人数比率)、时效性(传播信息的速度和有效性)、重复率(重复接受信息的次数)、连续性(信息连续传播后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权威性(媒介的影响力)、效益(传播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项指标和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媒介,使传播获得成效。
其次,要掌握选择传播媒介的基本原则
。一是根据公关目标选择传播媒介。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公共关系的某一目的服务,选择媒介一定要考虑企业的公共关系目标与信息传播目的,选择有利于实现企业公共关系目标和信息传播目的的媒介。二是根据公众对象选择传播媒介。企业公共关系传播实质上是针对目标公众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公众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习惯、生活方式以及通常接受信息的习惯等,接近不同的媒介,要想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公众,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去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使企业传播的信息全部或大部分为目标公众所接收。三是根据传播内容选择传播媒介。将信息内容的特点和各种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四是根据经济条件选择传播媒介。要根据企业具体的经济能力和经济条件选择适用的传播媒介,即在企业公关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量力而行,争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再次,要整合信息传播媒介,优化信息传播效果。按照公关目标、公众特点和信息特性等将媒介进行组合,整合传播媒介,设计传播过程,以达到整合传播的效果。
六、精通传播沟通方式
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四种类型。了解和把握这四种传播方式及其与公共关系的联系,将有助于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人员从理论上认识人类信息传递的不同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传播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的传播方式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效能,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人员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必须了解各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和效能,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各种传播方式的最佳效果。为此,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针对企业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工作,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或阶段,其传播活动应当有不同的内容;第二,要把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工作与各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和效能结合起来考虑,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沟通方式,确定最恰当的传播内容;第三,要学会综合地运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第四,要注重通过撰写新闻稿、新闻、策划媒介事件等多种方法,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此外,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人员还应特别关注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前景最为广阔的传播方式,正如施拉姆在其《传播学概论》中所言,这“是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坏的时刻”。它是目前对企业公共关系影响最迅速、最复杂的一种传播方式,一定要高度关注并善加利用。
综上所述,企业公共关系传播的有效性与信息传播沟通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公共关系传播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研究信息传播沟通技巧,不断完善传播沟通技巧。
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万国邦,李荣新主编.公共关系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图像模式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引入模式方法为全面考察档案信息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与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个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思。
一、传播的一般模式
模式实际上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表现静态的结构,又可以进行动态的描述,并且以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存在。
最早的传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斯多德模式,它扼要地提出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而在传播学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传播模式是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渠)。然而,五W模式忽略了传播的反馈要素,仅是一个单向线性传播图式,事实上人类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此后很多学者在五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传播模式,如1954年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环性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67年丹斯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模式,为某些循环方式无法描述和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最好的图解。
由此可见,传播模式有一个积累、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单向线性到双向循环,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分析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与结构模式的基础。
二、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成
广义的档案信息传播包括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和私人档案拥有者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偏向于公共组织传播,而私人档案信息传播则倾向于人际传播。本文所讨论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指的是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的交流传递过程。
档案信息传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其传播活动本身既属于传播活动的大范畴,具有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它的传播对象——档案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其传播方式、活动规律无疑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只有建立在共性与个性有机契合基础上的模式,才能反映出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档案信息传播结构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这里进行的模式分析主要是考察其传播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足以形成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和反馈。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循环互动,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
附图
1.档案信息源。即各种各样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通过档案馆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进馆。
2.档案馆。在档案馆中,经过整理、鉴定、加工等常规程序将档案信息有序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传播方式传递给相应的档案信息受众。
3.传播渠道。包括公共组织传播渠道和大众传播渠道。档案信息传播者可以决定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选择一定的传播方式获得相应的档案信息。
4.档案信息受众。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还包括主动或者被动接触到档案信息的人。
5.反馈。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反应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之后构成了一次传播流动过程,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档案信息传播。
在上述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信息既可以进入大众传播系统转换为其他形式,从而进入人际传播、市场传播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也可以直接进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传播者在一般传播模式中主要是作为信息源的传播和报导者身份出现,而档案信息传播者既是档案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关人,更是承担市场及公共渠道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中介人。档案信息受众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大众传播的直接受众或消费者,也可以是公共组织传播的档案用户。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中的传播对象是复杂的、多元的,这是由传播途径的多元并存和传播对象存在的不同社会角色等方面因素决定的。受众的反馈活动是检验传播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重要环节,一般是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三、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分析
1.传播的起点
一般的传播模式都以传播者(个人或群体)作为传播的起点,传播者将已经准备好的信息传递出去,笔者认为这种传播起点是不适用于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
近年来,档案数量的急剧暴涨与库房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档案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档案馆加大了鉴定工作的力度,并且提出了要介入文件管理流程进行前端控制,以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最多、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源的鉴别、选择、收集工作成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理应是档案信息传播的起始。如果把档案信息源置于档案馆之后,人们很容易误认为档案馆的传播任务只是将已经收藏的档案信息传播出去,而档案馆对分散在社会中的大量的档案信息的选择、收集这项基本功能就突出不了了。
档案馆馆藏的质量是传播活动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馆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我国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是老大难问题,以这样的馆藏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活动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应当把档案信息源提前到传播者之前,强调档案馆的“把关人”作用,严格控制进入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的比例及质量,优化馆藏结构,为档案信息传播打好基础。档案馆一些中心工作的开展需要馆藏以外的信息,例如举办展览,光靠馆藏不够,必须搜集馆藏以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因此,档案馆深层次上的档案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将馆内有序化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简单,其真正内涵应是将分散在社会中无序化的、有用的档案信息经过整序、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
2.传播渠道
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两种,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为主。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所公布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作用及利用档案的规章制度,接触、了解、选择档案信息,清楚档案信息的出处,了解利用档案信息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亲自到档案馆,运用档案馆所提供的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全宗索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等)查询馆藏内是否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并将查得的需求信息转换成信息代码,向档案工作者提出受传需求,档案工作者据此通过档案阅览、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或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也就是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由此可见,档案馆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担任中介的角色,是档案信息受众与档案信息间联系的桥梁,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无限扩大与受众个性化需求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此外,在一般传播模式中,整个传播方向是单向式的,即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渠道是不具有支配性和选择性的,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箭头标志是双向的,即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最终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渠道进行,不仅传播者有决定作用,受众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3.档案信息受众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因为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是为大众提供的,大众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档案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可能性上讲,在档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即档案信息的受众。但是,从现实上说,只有当大众介入档案信息传播过程,采取某种主动行为,比如去档案馆阅览室阅览档案、看档案杂志、参加档案工作会议等,才能成为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因此,严格地说,档案信息受众是指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
一直以来,档案界将档案用户视为档案信息受众的全部,事实上,档案用户只是在档案馆以阅览、复制、摘录档案信息或者制发档案证明等形式使用档案的直接利用者,而在档案公布、档案宣传、档案编研产品的发行、售卖工作以及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接触和阅读档案信息的人应当也是档案信息的受众,因为通过与档案信息的接触,接触者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会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因此,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档案信息传播的对象可分为大众传播的直接消费者和组织传播的公共利用者,具体来说,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也有观众、听众、读者、网民等等。
4.反馈
传播活动的最后结果就是受众接收到信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论是好是坏。但是,如果受众不把取得效果的信息回传给传播者,传播者就不知道自己的传播最终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传播过程是不完整的,因此,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反馈信息机制。笔者在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也把信息反馈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反馈是档案信息传播后所产生的信息回流,是检验传播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传播渠道与受众的多元性,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活动同样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除了反馈到传播者——档案馆,还会反馈到传播渠道中的大众传播组织——报纸、杂志、电台等。相对来说,向大众传播组织的反馈一般是迟滞性的,而向档案馆反馈则是直接性的,一般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信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告诉档案信息传播者应该继续传播,也可以是要求档案信息传播者改变或者纠正原有传播内容或传播方式,然后再进行传播,或者是要求停止传播。档案馆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进或提高原有的传播内容或方式,定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构建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是使档案信息传播研究适应传播现实变化的一种尝试,在帮助了解档案信息传播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宏观地把握和全面抽象。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简单,但已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突出了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反馈等档案信息传播的基本问题。通过这个模式我们能够简明又清楚地了解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和过程,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庆山《文献传播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
2.田野,张长海《传播学视野下的档案观念和档案 工作》档案管理,2001(1)。
3.田野《档案信息传播的形态:利用,编研、宣传、公布》档案学通讯,2002(2)。
一、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在全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日益加深,全媒体信息传播格局逐步形成。较之旧媒体传播时代,全媒体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传播规律和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
全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将这一特性做到了极致。基于互联网、无线传播技术等现代科技,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二)传播波及面广
从地域的角度看,由于互联网覆盖全球,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信息,无论在世界上哪一个角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从传播的主体看,由传统的“点对面”传播转变为“点对点”传播,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而是全民传播,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者和受众。
(三)传播信息容量大
全媒体时代传播信息堪称“海量”,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媒体中报纸、电视、广播的版面或者时间是有限的,而伴随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的信息容量相当可观。
(四)传播载体丰富多样
从媒体性质看,既包括党和政府媒体,也包括民间媒体。前者包括党报、国家电视台和网站新闻;后者包括口头舆论、网络和“自媒体”。从媒体的载体看,既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兴媒体。
(五)传播互动交融性强
传统信息传播主要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媒体往往充当者,信息受众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而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意见不能及时充分反馈。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点对点的格局,广大受众在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回应,随时反馈其态度和决定,随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到网上,实现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向互动。
(六)传播管理难度大
新媒体固然有着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自身优势,但是,新媒体也存在自身的问题。由于新媒体的跨平台特点、媒体信息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使信息传播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诸如“网络谣言、社会恐慌、网络水军、网络舆论暴力”等问题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二、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给检察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丰富了检察工作的宣传载体、拓展了检察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增强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力度,给检察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检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传播理念的挑战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检察人员更习惯“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甚至将检察工作“神秘化”,关起门来开展检察工作。即便开展检察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官方媒体或门户网站进行单向的信息。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全媒体时代传播检察信息的重大意义、拓宽传播渠道的重要性、增强检民互动的必要性、引导涉检舆情的紧迫性;没有充分意识到树立自信、包容、开放的传播者形象对于提升检察公信力的重大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到从宣传到传播的价值追求。
(二)传播平台的挑战
目前,报刊、门户网站仍然是各级检察机关的主要的宣传平台,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没有得到普遍建立和广泛使用。高检院的检察政务微博刚开通不久,绝大部分市、县两级检察机关的政务微博尚未开通,即便开通了政务微博的检察院,也有不少未能有声有色开展信息传播。各级检察院的检察管微信群基本没有建立,整体功能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三)传播机制的挑战
各级检察院虽然普遍建立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和管理机制,但尚未建立各院完整的全媒体传播机制以及全系统联动有序的传播格局。特别是检察系统微博、微信的管理运行机制,负面舆情的引导处置机制尚未有效运行。
(四)传播队伍的挑战
虽然高检院一再强调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队伍、微博微信管理队伍、舆情监控队伍等传播队伍,但纵观全国各地,传播队伍建设不尽人意。一是受人员编制的制约,传播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受人才来源的局限,从事传播工作的人员主要从现有人员中调配,懂传播规律、熟悉传播知识的人才匮乏,传播队伍的知识结构单一;三是缺乏学习培训机会,传播队伍的素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三、着力提升素能,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全媒体时代为检察工作提供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全新环境,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工作的素能,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一)牢固树立全媒体传播的理念
全媒体传播是传播理念的嬗变,是信息、通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媒介融合发展的结果,是媒介传播形态变革中一种崭新的媒介传播形态。要摒弃一切僵化保守、固步自封的心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充分学习掌握全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运作特点和规律,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检察工作的理念。
(二)大力提升全媒体传播管理能力
全媒体传播时代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织共融态势,打破了各个媒体孤立传播的模式。在全媒体时代,检察信息的传播需要各媒介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围绕传播目标同步传播,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格局,获取最大传播效果。要不断提升了解各种媒体特性,整合各种媒体协同传播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整合检察院内部新闻、舆情监测、舆论引导、危机应对等部门协同传播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整合检察系统上下级检察院之间、不同地区检察院之间协同传播的努能力。通过不断提升全媒体传播管理能力,能力形成内外协调、纵横有序的检察信息传播格局。
(三)着力提升应对全媒体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等检务活动,会越来越多地置于“镜头”下,接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要不断提高规范执法的水平,奠定检察信息正面传播的根基;要不断提高驾驭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的能力,善于占据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要不断提高新闻的能力,掌控舆论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要不断提升检务公开的能力,消除容易引发负面舆情的高危因素和潜在风险。
(四)全力提升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的能力
要不断打造检察信息平台,通过全媒体主动、全面权威信息;要不断打造检务公开平台,依法及时公开检务活动,打造阳关检务;要不断打造服务平台,充分听取受众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建议,认真听取受众的各种诉求,通过全媒体增强司法与媒体的相互联系,增强互信,服务人民群众。
一、现代信息传播载体及其特点
(一)何谓现代信息传播载体
信息载体是指以某种结构和序列储存、复制或传递其它系统结构信息的符号系统,是构建信息传播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多种信息载体形式并存的局面,新的信息载体为档案信息的利用、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档案信息载体包括存储档案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档案信息的载体。现代信息传播载体不仅包括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载体,还包括网络载体以及新兴的第五媒体。
(二)现代信息传播载体的特点
1.传播途径多样
现代信息载体摆脱了信息与载体一体化的束缚,实现了按照信息内容来获取、利用信息的格局。现代信息传播载体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模式,实现了文字、图表、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统一,能满足受众多方面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载体不仅可以提供门户网站、电视节目等信息平台,还为公众提供了聊天室、论坛、博客等交流场所,使公众能够方便、快捷、实时地进行交流,实现了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此外,“云计算”的兴起为实现信息更有效的存储、传播、整合、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
2.传播过程多向互动
现代信息载体拓宽了档案信息的信息源,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限。以电子平台和数字编码为基础的现代信息载体,突破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可实现从一种载体向另一种载体的转换和信息在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交替互动,克服了传统线性传播的局限性,使受众之间可以跨越空间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过程多向互动传播,使信息反馈更加迅速、畅通。
3.传播内容更加丰富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档案信息通过各种信息载体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截至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共保存档案万卷、7635.8万件,共开放档案万卷(件)。档案部门创办各种档案信息电子期刊、拍摄文献记录片、开展各种形式的档案专题介绍等,丰富了档案信息的传播内容,拓展了传播范围。
4.传播速度更为快捷
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信息载体的演变,使档案信息的传播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能更加及时地传递给受众。现代信息传播载体集信息的、组织、传播和利用服务为一体,大大简化了信息的传播过程,可使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直接沟通,进行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现代信息传播载体对档案信息传播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突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
实体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是有地点和时间要求的。我们可以把一些对保管条件要求相当苛刻的馆藏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载体将其在网络提供利用。这样就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既可以扩大档案信息的传播范围,满足公众的利用需求,还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利用现代信息传播载体传播档案信息,具有无可比拟的速度优势,尤其是网络传播,档案信息经数字化后即可上网传播。
2.有利于档案信息共享
现代信息载体的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使得信息可以脱离载体而广泛传播。网络载体具有信息储存量大、检索利用便利、信息快捷等特点,可以为社会公众利用各种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平台,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3.可加速档案信息的文化增殖
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信息的传播者、受众、传播媒介、传播环境都可以促成文化增殖,现代档案信息传播载体为档案信息的文化增殖提供了载体基础。对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不仅可以带来量的积累,还可以有质的提高,进而产生档案信息的增殖,使档案信息具有新的意义。现代信息载体可以突破各地各民族档案信息交流的时空和语言限制,使档案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表现了量的增殖;同时可以为档案信息的传播提供多元传播途径,在传播过程中增加、放大档案信息价值或意义,表现了质的增殖。
4.加快了档案信息的传播速度
过去的档案信息传播主要通过档案借阅、档案出版物、档案展览、报纸、期刊等形式进行,传播速度慢、时效性差、传播范围有限,不利于档案信息的传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档案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二)不利影响
1.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现代信息传播载体的多样化、网络化,使档案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难以保证公众得到的都是原始档案信息。这就容易引起受众对档案信息真实性的质疑。
2.档案信息的存储安全令人担忧
经现代信息传播载体传播的档案信息,不仅包括对实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形成的档案信息,如存储在光盘、磁盘中的档案信息,还包括通过计算机生成和处理的、在网络中传输的电子文件,即在线存储的档案信息。而光盘、磁盘的损坏,计算机网络遇到黑客病毒入侵、造成信息泄密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档案信息的安全存储,因此,对档案信息的保管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3.“信息超载”现象严重
现代信息传播载体为受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甚至造成信息泛滥。“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受众的选择自由也日益增加,但是选择的负担也随之增加。受众日益受到众多刺激的冲击,并需要做出越来越复杂的选择在这个科技能制造、代用、虚拟、假象的时代,我们愈来愈弄不清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呈现出泛滥化趋势,加大了甄别有用信息的难度,导致受众对信息的麻木,即使十分重要的信息也难以引起注意。这是现代信息载体传播信息的增多和迅捷给受众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利用现代信息传播载体提高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策略
1.加快档案信息安全传播立法
档案信息是社会信息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保障其传播安全是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尤为重要。以电子文件管理为例,目前已经出台了个国家标准和个档案行业标准。尽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标准,但是我国的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欠缺。应通过立法,规定档案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必须负起社会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和杜绝虚假档案信息的传播,规范档案信息传播利用秩序,建设和谐的信息生态环境。保证档案信息传播安全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积极引进网络安全保护技术,防止非法用户的破坏、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等,确保档案信息存储、传输载体的安全。
2.重视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是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的瓶颈。档案信息管理人才能够科学合理地管理档案信息,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设备的安全维护,保障档案信息传播系统安全运行。档案馆应重视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服务。
3.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社会发展的事实表明,“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即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会一下就取代旧有的媒体,就像广播没有取代报纸、电视没有取代广播一样,网络的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现有的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出现了“媒体融合”,这是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必然趋势。因此,拓展档案信息的传播范围,就要充分利用多元的传播媒介,整合各类现代信息传播载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档案信息传播的优势互补。
4.创新档案宣传载体,培养受众对档案信息载体的依赖性
档案部门一方面应采取措施不断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创新档案宣传载体开展对外宣传,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档案部门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同文化、新闻单位联合,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对档案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展示,全力构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档案信息平台,培养受众对现代档案信息载体的依赖性。
5.利用网络传播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据年月日的《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人,较年底增加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较年底提高个百分点;网络域名万个,网站数为万个。现代信息载体各具特色,受众广泛,传播迅速,感染力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档案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要实现档案信息快速、便捷、广泛的传播,就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不断加强档案信息网络传播载体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6.做好信息鉴定工作,深度挖掘档案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