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轮岗实习汇报

轮岗实习汇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轮岗实习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轮岗实习汇报

轮岗实习汇报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尝试在护理专业学历教育末期增设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培养具备通科护理能力和新生儿护理领域专门化能力兼备的人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5月我校在3所省级教学医院参加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的护理专科学生,共69人,为观察组。同时间同医院未参加专门化培训的护理实习生75人,设为对照组。在学历教育最后1学年进行为期10个月各科室轮岗实习,包括新生儿科实习1个月,观察组在7个月轮岗实习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比较两组新生儿科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综合理论考核和新生儿科之外各轮转科室平均实践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综合理论成绩和其他轮转实习科室技能考核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别。结论:学历教育末期增设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既在不影响护理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又能显著提高学生对新生儿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护理教育;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3

新生儿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新生儿科护士除具备基础护理技能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经过传统的一学年各专科的护理轮转实习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几乎不能直接胜任新生儿护理的工作。为此,我校从2006年开始为护理学生在学历教育末期提供为期3个月新生儿专科护理顶岗培训,效果满意,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2011年5月,选择我校在山东省3所3甲级综合医院参加新生儿科专门化培训的护理专科学生,共69人,均为女生,为观察组。同时间同医院未参加专门化培训的护理实习生75人,设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在学历教育最后1学年进行为期10个月的综合医院轮岗实习,其中包括新生儿科实习1个月,采用传统跟班制培训模式,带教老师根据工作中遇到的临床情况随机带教,实习结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

1.2.2 观察组在完成7个月轮岗实习后进入新生儿科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科护理培训。依据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并结合新生儿护理专科特色,由学校专业教师与医院行业专家充分讨论后确立顶岗培训内容及实施路径,带教老师严格按照路径表进行临床带教和效果评价。

1.3 评价指标

2组同学在任何轮转科室实习结束前均进行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实习结束前进行临床综合理论考核;评价指标为新生儿科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综合理论考核和其他各轮转科室平均实践考核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P

2.结果

两组培训效果观察组新生儿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近几十年来伴随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呈现专科细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使行业对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初,美国首先开始了专科护士培训[1],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专科护士的培训已颇具规模,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尝试专科护士的培养,殷彩欣[2]、霍孝蓉[3]分别在儿科及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中取得良好效果和经验。但专科护理培训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培训仅针对已在工作岗位上的护士进行。新护士往往未经过任何专科培训就走向专科护理岗位,这导致新护士工作茫然,上手慢,出错率相对高,影响了专科护理质量。本课题在学历教育末期增设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结果显示课程有效提高了实习学生对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结果显示压缩轮转实习并未影响到学生通科护理能力的学习。

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的增设目的是培养具备通科护理能力和新生儿护理领域的专门化能力兼备的人才。这既满足了行业需求,也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和机会。

参考文献

[1]魏革,黎蔚华.临床专科护士培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6,9﹙20﹚:2424—2425

轮岗实习汇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经管专业;顶岗实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09-03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期顶岗实习的现状调查

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指的是职业院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梅爱冰等认为,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校外教学生产实践活动,学生以学习者、研究者、生产者的身份与企业员工在企业从事相同的生产活动。从早期的实业教育、半工半读中,我们可以看到顶岗实习之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背景下,顶岗实习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数年的无数院校的实践和探索,高职教育界对顶岗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达成共识。目前,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毕业生的毕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还有一类是中期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或者第四学期。中期顶岗的时间各个院校也是长短不一,有些短的是一个月,有些长的就是一个学期(5―6个月)。本文专门就中期顶岗实习进行相关调查分析。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完成中期顶岗实习的学生,主要涉及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营销策划三个专业。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我们分数次开展了相关调查工作,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一定比率在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中抽样,分别抽取了10级、11级、12级380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回收有效问卷368份。

有效问卷中各专业学生比例(如图1所示),其中营销专业学生112人,占30.43%,企管专业139人,占37.77%,物流专业117人,占31.79%;性别比例中男生占48.91%,女生占51.09%;担任班级或院校学生干部的124人,占33.7%,一般学生244人,占66.3%;在校期间有兼职经验的283人,占76.9%,没有兼职经验的85人,占23.1%。

图1 各专业调查对象比例

(二)调查主要结果及分析

1.顶岗实习的岗位情况

本次调查中,学生的实习单位主要集中在商业行业,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超市收银、餐饮店服务员、商场营业员、话务员等。在5个月的中期顶岗实习中,82.61%的学生都没换过单位,换过一次单位的占15.22%,2.17%的换过两次以上单位,具体(如图2所示)。顶岗实习的岗位来源中,学校、老师

图2 顶岗实习换单位情况

推荐或联系的岗位占57.07%,自己联系的岗位占29.08%,同学、朋友介绍的岗位占2.17%,其他来源(主要包括父母、亲戚联系等)占11.68%。不同专业的岗位来源情况又各不相同,物流专业学生中82.05%的岗位都是学校、老师推荐或联系的,而企管专业学生71.94%的岗位都是自己联系的,营销专业学生56.25%的岗位是学校、老师推荐或联系,自己联系的占到20.54%。

2.顶岗实习的工资待遇

从中期顶岗实习的月平均工资来看,多数学生实习工资较低,47.83%的学生实习工资在800元以下,15.22%的学生实习工资在801元~1 300元,21.74%的学生实习工资在1 301元~1 800元,有15.22%的学生超过1 800元,具体(如图3所示)。三个专业中,营销专业和企管专业学生的实习工资高于平均水平,而物流专业学生的实习工资远低于平均水平,800元以下的占到了85.47%。

3.顶岗实习教师指导情况

从企业指导老师指导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41.30%的学生获得企业指导老师比较频繁的指导,53.26%的学生认为企业指导老师不太指导自己工作,另有5.44%的学生认为企业指导老师根本没有指导。从学校指导老师的联系指导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联系指导比较频繁的占27.17%,有时联系指导的占61.96%,根本不联系的也占到10.87%。

4.学生顶岗实习的满意度和实习效果评价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把学生对于此次中期顶岗实习的总体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100分)、比较满意(75分)、不太满意(50分)、不满意(25分)四个等级进行评价打分,其中有10.87%的学生选择很满意,38.04%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29.35%的学生选择不太满意,还有21.74%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综合满意度得分为59.51分。28.26%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自己的职业技能有较明显的提高,52.17%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19.57%的学生则认为基本没有提高。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期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习岗位和专业存在一定偏差

调查发现,物流专业大部分学生是学校统一联系和安排的实习单位,但在实际实习企业落实中,学生的岗位各不相同,有从事超市仓储管理的,有超市收银员,还有超市各分类货架的管理员、服务员等。而且,因实习时间有限、岗前培训等原因,企业也很少考虑安排学生进行轮岗学习,一般岗位确定后直到实习结束都基本不变。另外,一部分经管类学生是自己找的实习单位,在联系实习单位时,学生考虑自身利益因素比较多,更看重的是工资待遇和工作强度等,同时由于实习周期短、实习时间有限等客观条件所限,实习企业也不容易找,难免出现为实习而实习的现象,两方面原因都导致学生不是很关注实习岗位与自己专业是否相匹配。

(二)部分实习企业指导老师指导不到位

顶岗实习属于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应该与校内实践教学一视同仁,有教师全程指导。尽管我们为每个学生都配备了校外和校内指导老师,但调查数据显示,41.3%的学生获得企业指导老师比较频繁的指导,53.26%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不太指导自己工作,还有5.44%的认为指导老师根本没有指导。原因在于校外的企业指导教师是临时性的,学校没有发聘书,给予的指导报酬也很少,况且他们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教学指导培训,因此对学生的指导难以到位。而校内指导老师承担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学生又分散在多个实习单位实习,往往不得已采取远程指导等形式,这在客观上就导致了只有部分学生可以得到阶段性的现场指导。

(三)中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不够严格

影响顶岗实习质量的根本因素还是管理。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有无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有无进行认真的系统考核?考核体系是否完善?考核标准合理与否?而实际操作中,对于实习的过程管理和控制还是不够到位,一般仅在实习结束后,光凭企业指导老师的评语和实习周记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没有真正体现实习的全过程管理。

(四)学校联系安排的实习企业工资相对偏低

本次调查也发现,学生实习工资普遍不高,相对而言,学校联系安排的学生实习工资更低。如物流专业82.05%的岗位都是学校、老师推荐或联系的,近九成学生实习工资不到800元,而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工资待遇相对好一些。因此,反映到具体实习方式的选择上,79.35%的学生都选择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多数不太喜欢学校集中安排。

三、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期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

(一)重视实习岗位的专业对口度

对于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学校可制定制度提前对实习单位和岗位进行审核,专业和岗位不对口的要求其更换;对于学校集中联系的实习单位,学校应让企业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不仅是企业未来选拔人才的关键渠道,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为提高实习岗位的专业对口度,学校还可与企业共同确定合理的轮岗实习计划。

(二)加强对企业指导老师的管理和考核

一方面学校要选择聘请校外实习单位中总体素质高、业务强的工作人员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给他们颁发聘书,并制定合理的企业指导老师考核办法。每次实习指导后,学校应对他们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学校要保证校外教师合适的实践教学指导费用,指导费用可考虑等级化发放,对考核优秀的给予一定奖励,确保顶岗实习的指导质量。对于有些比较固定的校外指导老师,可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实习指导效果。

(三)注重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是由学校(校内教师)、实习企业(校外师傅)和实习学生三方共同进行的。具体(见图4)。学校对校内外实习指导老师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培训,制定激励性的学生考核评价细则和企业指导老师考核评价细则;实习结束后,进行相应的实习环节考核和交流,评定实习学生的实习等级和补贴标准,并确定企业指导老师的考核等级和指导薪酬,最后对顶岗实习优秀的学生和企业指导老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学校指导老师落实实习任务,制订实习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和岗位,每周做好指导记录,及时汇总学生的实习情况反馈,定期下企业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实习企业安排和分配岗位,确定企业指导老师,制订实习学生轮岗计划,对学生进行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实习企业指导老师要定期和学校就学生工作、轮岗情况进行交流联系。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和落实实习单位各岗位,接受岗前培训,签署实习安全承诺书等,同时,应定期记录顶岗实习情况,每周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等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

(四)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分级激励性补贴

能否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态度与能力。针对当前学生比较关注实习岗位和单位的薪酬、工作环境,对学校统一安排的集中实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实习中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个别学生甚至找借口请假或擅自离岗等问题。建议在加大考核督查的基础上,考虑由学校投入一定的经费,综合根据实习客观条件和学生主观表现,分级发放实习补贴。对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以及对单位工资待遇低,或路程远交通费用高等情况,提高补贴标准,拉开补贴差距,从而对整个阶段实习都能提供一种持续的正向激励。

参考文献:

[1] 梅爱冰,严军.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6.

[2] 童卫军,范怡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系统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2,(5):102-104.

[3] 王中林.高职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31-35.

轮岗实习汇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生产实习;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21-02

生产实习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活联系最直接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校内教学的总结,而且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责任心、使命感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工人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刻苦钻研精神;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以及电子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等一系列的过程;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和质量的过程控制;培养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计量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专业学生,我们采取集中实习为主(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学生自习联系实习单位)为辅的组织方式,目前生产实习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实习基地缺乏。由于学生缺少实践经验,不能从事技术类的活,不仅难以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还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生产实习,造成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困难。

2.生产实习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生产实习的时间较短,企业在安排生产实习岗位时会有很大的难度,往往会出现企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的现象。虽然此类生产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但是对于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感觉实习工作的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出现情绪不稳定,身体不适应的诸多情况。

3.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生产实习实施过程主要在企业完成,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而实习评分模式往往以校内指导教师评分为主,企业指导教师评分为辅,两者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导致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困难,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4.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会严重的影响生产实习的效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原来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17~19周,此时很多学生面临着考研、公务员考试和找工作等相当多的事情,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5.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生产实习结束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讨论,没有及时改进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6.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校外分散实习(指学生个人脱离分院统一安排,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行为)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监控。

二、有效的解决方法

1.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我们往往要求实习基地是大型企业建立的,并且能够长久使用,甚至这已经成为评价实习基地好坏的标准。大型企业能够安排较多的学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容易;大型企业一般技术力量较强,有利于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大型企业设备较先进,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但是,大型企业对普通高校的依赖较少,校企之间很难有深度的合作,往往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生产实习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落脚点则是“生产”,所以,我们认为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紧跟产业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就业的企业才是适合学生生产实习的基地。要摈弃一劳永逸建基地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经常性地关注和寻找适合实习的企业,积极寻求和建立广泛的社会化联系,寻找最佳结合机会。在研发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企业文化等方面实地对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产品更新情况,以便对学生有个初步培训。实习结束后再通过企业调查和学生座谈了解实习效果,决定是否将其列为下一年度的基地名单。

2.建立多实习岗位和岗位轮换实习模式。以中国计量学院电子专业的学生在浙江正泰中自工程公司围绕控制系统与仪表产品开展的生产实习为例,经过校企领导多次有效沟通,确立了部件生产(部件装配、测试)岗位、仪表生产(仪表装配、测试)岗位、系统生产(系统装配、测试)岗位以及产品研发岗位(研发流程介绍),并进行轮岗。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组织形式,学生以分散的实习小组为单位,在研发、生产、测试等至少三个岗位上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岗位配备企业指导老师,同一小组学生一周内在岗位不同阶段进行流动学习,基本可以了解掌握该岗位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通过实习,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的实际应用,学习、了解研发管理流程和常用测试设备的使用,还可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质量的过程控制,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不会对企业正常生产带来太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3.学生管理模式和评分模式改革。针对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我们加强了学校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过程的监控。在学生校外实习期间,分院里安排了专职教师进驻实习企业进行管理,更好督促学生熟悉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学习企业的组织机构及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了解技术方面的研发和管理方法,了解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我们对原来的生产实习评分模式进行了改革,修改了评分标准,强化企业指导教师的评分比率。在生产实习结束时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组织生产实习答辩会,评定学生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并给出答辩成绩。将生产实习评分分为四方面:出勤率、生产实习答辩成绩、实习记录本质量以及实习报告本质量(所占比例为20%、40%、20%、20%),综合后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

4.生产实习时间调整。我们调整了生产实习的时间,将实习时间调整为第七学期的短学期,也就是暑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5.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利用问卷方式对学生开展实习情况调研,了解学生对生产实习教学的期望、实习中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生产实习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生产实习期间每周召开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座谈会,对学生生产实习状态以及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解决,建立了有效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

6.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严格把关校外分散实习申请。首先由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校外生产实习申请表》。学生接受单位必须与本专业相近,学生接受单位与学校同时指定双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同志作为指导教师,按照学校培养方案和该实习环节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然后提交《中国计量学院光电科技学院学生校外生产实习的承诺书》,经校内指导教师审核后,由学科负责人和学生所在系部和分院批准后方可执行。

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在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严格按照实施计划的进度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任务。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每周向学生所在院系部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在校外自主进行实习的学生,必须在该实习环节规定的结束时间前返校,并按规定撰写实习记录本与报告本;同时提交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填写的《中国计量学院实习单位意见反馈表》给校内指导教师。

对于实际过程表明无法正常进行实习或不能保证质量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及时向系和分院,以采取有力措施或终止学生在校外自主实习环节,并做出妥善安排,由此导致学生延误学业由学生本人负责。严格对学生在校外自主进行分散实习的审批,强化管理以保证学院教学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文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矛盾、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多实习岗位和轮岗实习模式、调整生产实习时间、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以及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等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终为其他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的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吕锋,王晓强,张志文.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6).

[2]鞠金艳,李萍.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5).

轮岗实习汇报范文第4篇

正是适应新形势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突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构建了“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学校专业知识学习和一年企业生产实践。校内三年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一年企业生产实践以上岗实习为主,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并在学校与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以此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步骤

2.1成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成立由龙岩学院领导及下属生命科学学院领导、相关高校和企业的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原有教学计划,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部分实践教学在企业实习中完成,优化主要课程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企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建议,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证,并一致认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校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的优势,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到目前为止,已有福建龙岩闽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汕头德兴种养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服务连锁机构等20多家企业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还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5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单位雄厚的实力为我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认识和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平台,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2.3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虑到部分学生要考研,为了更好复习功课,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研前他们在校内实习,考研结束后再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动物医学研究所自2002年成立以来,掌握闽西、闽南及周边省份的最新疫情动态,每年有700多例次的病例,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现场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现场教学,学生可以在学校跟着老师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疫病诊断,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到实验室诊断的全过程,同时掌握最新疫病防治技术,为学生的实验提供新鲜而又丰富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2.4对部分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动物医学专业实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所以部分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比如在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突出猪和禽的解剖胚胎,省略大家畜的内容,突出了地域性和特色。还有外科学和产科学,这两门课程有一些内容重叠,合并后,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这样可以节省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兽医传染病学,改变原先的教学模式,现以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部分课程实行案例教学,在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后,可以依附动物医学研究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典型案例讨论。通过介绍案例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循序渐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疾病诊断开始应用到动物医学临床,课程设置中增加分子生物学、现代兽医诊断技术和动物行为学等新课程。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了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达到了资源共享,创新性强。另外,为了更好把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0年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和其它高校相关专业教授、专家作为评委,进行“3+1”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论证。

2.5实习安排及制定实习内容首先对学生根据实习志愿由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面试,择优录取后安排实习单位。整个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年以专业实习为主,后半年以专业轮岗实习为主,轮岗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相互轮岗,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将来就业意愿,回原第一阶段实习单位进行就业实习。实习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开展,主要包括各种养殖场、饲料厂、兽医院(宠物医院)、兽医站、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根据动物医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制定了实纲,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内容。如到猪场实习,要熟识养猪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猪病的防治方法;到养禽场实习,要熟识养禽生产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禽病的防治方法;到宠物医院实习,要熟悉兽医院日常工作的内容及常用的临床技术;到检疫局(包括屠宰场)实习,了解肉品卫生检疫的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方法;在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熟练掌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常规技术并应用临床诊断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实践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的感知水平。

2.6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第一阶段结束后,我们都要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各实习基地的代表就基地建设与学生实习开展的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同时也对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实习基地代表一致认为,建设教学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实习意义重大,是互利双赢的,它既是企业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与学校一道在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

3“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3.1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3+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时数从改革前的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以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理论课时达1827学时,实验实践课时达1391学时,其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时为720学时(为期1年,以30周计),占总实验实践课时的51.8%。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建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形成了浓厚的专业兴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多项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都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3.2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推行新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教师必须亲自带队到生产实践一线指导学生实习,这就使中青年教师有了接触动物医学临床的机会,极大丰富了实践经验,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激发科研灵感的过程,增强了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将收集的大量丰富的养殖场病例用于教学,丰富了教学素材,更形象更生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3.3大大提高就业率,增强了社会的影响力实施“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实践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3年来共培养了198名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用人单位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动医专业考取研究生20人,考研率达10.1%,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反映了毕业生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能力强。一些学生在企业发展迅速,有的仅一年多时间,就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才,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增强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4结论

轮岗实习汇报范文第5篇

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企业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有多种载体,随岗实训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随岗实训是在企业的支持下,通过随岗参与产品生产,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统一融合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 四个“对接”是基石

随岗实训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工作的实训教学。在组织实施上要做好四个“对接”。

1.1 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

随岗实训的课程设置应贴近企业生产需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通过理论指导完成生产任务,并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在实践学习中承担相应的责任,逐渐培养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以及环保意识,能客观地对自己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评价。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职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贯彻“行动导向”、 “项目教学”,把生产实践的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生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中职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就是要求两种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让学生知道企业需求,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提升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与受教育的文化。在学校,同学与同学彼此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利益矛盾少,竞争较少。这与企业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通过随岗实训,是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能力的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1.4 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对接

教师不仅要与学生深入沟通,更要在随岗实训期间深入生产现场,了解学生实习中的具体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解答和指导,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来对待随岗实训。

企业导师(经理或生产主管)集中对学生进行培训,主要讲授企业概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及随岗实训的要求等内容,每个岗位的企业导师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完成岗位任务。

2 组织管理是保障

为规范随岗实训工作的管理,确保随岗实训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制定一套较为全面、规范的制度,以加强随岗实训的制度管理,具体制订的制度可以有《学生随岗实训工作管理办法》、《学生随岗实训管理规定》等。

2.1 组织策划

随岗实训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由教研室负责教学计划编写的组织和审定。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生随岗实训工作的统筹和检查;教研室、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审核各产业系学生随岗实训协议。

2.2 教学实施

产业系负责学生随岗实训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要求进行校外随岗实训基地建设,联系实训单位,签订实训协议,负责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编制随岗实训计划、随岗实训任务与指导书;

负责安排教师到企业现场指导学生实训,并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等。

2.3 现场指导

随岗实训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指派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和学校指派的教师担任的学校导师共同指导。校方现场导师同时负责学生随岗实训期间企业现场的学生管理工作。

学校导师职责:

执行随岗实训计划,做好随岗实训前有关准备工作;

关心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将学生在企业内出现的问题沟通协调处理好;

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并填写《随岗实训教学日志》;

指导学生填写《随岗实训工学日志》,督促指导学生完成随岗实训报告,收集学生随岗实训有关资料;

在企业导师配合下,对每位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情况进行考核,批改实训报告,做出书面鉴定意见,评定学生成绩;

随岗实训结束后撰写总结,对本次随岗实训质量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对今后的随岗实训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负责代表学校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无法协调或超出权限的问题,应及时向产业系汇报。

企业导师职责:对学生进行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如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知识等;协助学校老师进行相关课程或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学生填写《随岗实训工学日志》;对学生在企业随岗实训进行考核评价。(表2)

3 三方受益是动力

随岗实训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责任和义务,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及合法权益。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随岗实训基地的开拓中找到“切入点”,三方均可受益。

3.1 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随岗实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得到最佳结合。学生有更多的社会体验,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各种缺陷,有助于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通过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职业素质的缺陷,有助于培养社会适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2 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显著提升

在教学实施中,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教学资源,更多地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达到了锻炼教师的目的,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3.3 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补充

校企合作随岗实训不仅为企业补充了人力资源,也为今后毕业生选择企业奠定了基础。

随岗实训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与有益尝试,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会产生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做好随岗实训工作,有待于更深入地实践与探索,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定清,等.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颖.工学结合轮岗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4(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