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教育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澳大利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和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征:最初,澳大利亚政府对土著民及非英语少数族裔实行歧视政策,将其排除于正常的教育系统之外;此后,试图通过同化教育,使其放弃自身的文化身份,融入白人社会;同化政策的失败促使澳政府实行了灵活的多元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多元化的民族教育政策,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政府建立了各个层次的相关国家机构,设置专人专岗负责少数民族教育的实施和监督工作,如:总理直接领导下的多元文化事务办公室和土著人事务办公室、移民与多元化事务部、土著人与托雷斯海峡岛屿办公室。这些机构在一些民间团体的配合下进行工作。其次,政府在少数族裔的语言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如:为确保非英语背景的澳大利亚人有机会学习英语,创办了适合成人和儿童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项目,同时还实施LOTE(LanguageOtherthanEnglish)项目,给移民提供在澳大利亚学习本族语言的机会。[5]此外,政府为各州各地区开展民族教育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不仅出资赞助为当地外来族裔提供相关培训,为其争取教育机会和权利、增强其归属感和身份认同,[6]同时也在本地族裔中展开系列活动教育人们尊重容忍外来文化。澳大利亚政府在少数族裔的语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基础教育方面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以确保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对少数民族有很多照顾。首先通过《全民享有的公平机会》的声明保证来自不同国家和群体的澳大利亚人都有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提供专项拨款给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社会公共机构开展相关课程和跨文化的专业培训。[7]联邦政府设立土著民资助金,致力于提高土著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成果机会的各种活动。[8]充分考虑移民多元化的背景与语言情况后,政府还采取了诸多职业教育政策措施保证外来移民的就业。如:工作培训、桥梁培训等。工业关系部更是针对移民,通过奖励改革的项目为调研非英语工作者的需求、编写培训材料和翻译改革材料提供经费。此外,成立于1989年的海外技能认可国家办公室负责制订标准进行职业认证,以确保海外移民的技能和职称能在澳洲劳动市场受到和当地居民同样的认可、对待。为了让更多的儿童接受教育,政府要求不仅在普通公立与私立学校招收土著儿童,而且在土著民社区成立专门学校。该类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内容和方法尽量适应原住民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教学模式上采用“土著教学辅助员制”,即聘用土著民作为教学辅导员,与有经验的非土著民教师同时任教,促进师生、生生交流;在教学语言和内容上,采用“双语与双文化”的方式,让学生在逐步掌握英语的同时能保留自己本族的文化和语言,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荣誉感。此外,为了解决居住于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原住民的教育问题,澳政府建立了以网络为基础的远程教学系统和虚拟校区,将人员、信息和资料通过信息技术吸纳入远程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位处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场所完成进行过独特设计的较为弹性的课程。[9]
二、少数民族教育立法
在多元化政策实行的数十年间,澳大利亚政府逐步意识到少数民族教育对于整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性,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后,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仅仅靠多投入资金很难全面解决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由此,政府制订了很多法律条文,把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目标、方法、策略、途径、责任制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相关法律的制订以多元化民族政策为基础,以保证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力为前提。实施多年的情况证明,多元化的教育政策不仅有效解决了澳大利亚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还积极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力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文化的发展。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中以促进土著人教育的法律法规尤为突出。如:影响未来教育的《21世纪澳大利亚学校教育国家目标》中有数条与土著民族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调包括种族、宗教、性别、文化、语言、残疾以及学生的经济和地理位置背景在内的因素都不应该影响教育结果;所有的学生应理解并认可多元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价值。另外,《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教育法案2000》更加具体地规定了方法和问责制度,同时,该法案将土著民族的学前教育入学率、职业教育培训人数等纳入部长年度绩效考核指标。除此以外,澳洲政府还通过《高等教育资助法案》来保证联邦政府设立的土著基金可以安全有效地用在土著居民教育上。2000年设立的《土著民教育法案》也规定要为土著民教育战略行动规划提供经费资助。州和地方也制订了一些法律法规提高土著居民在教育决策中的参与程度。其中有很多是为了增加雇佣参与教育的土著民人数,其中包括教师(助教、研究人员)、课程咨询人员、社区联络人员、文化历史、社会、原住民语言的教育人员等等。让少数民族的毕业生能够参与到少数民族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解决土著人就业,而且土著人参与土著人的教育能够结合民族特征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
三、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澳大利亚的少数民族教育曾被认为是几大发达多民族国家中进行得最为成功的,它既抵御了同化力量,拓宽了对本民族的了解,又延续了自己的民族遗产、培养了人们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的能力,超越了各自的民族文化。我国在今后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中适合我国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首先,避免民族极端主义,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从澳大利亚初期对待少数民族尤其是土著人的政策可以看到民族极端主义的可怕,事实证明一味追求主要民族的单一发展,扼杀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力将导致社会的动荡,也同样遏制了社会的发展。以多元文化为核心建立教育政策,尊重所有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据民族特点进行多元化的教育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整体受教育程度,而且在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与进步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汲取澳大利亚早期的教训,极力避免走上民族极端主义的道路。
其次,加快民族教育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的经验说明了健全法制的重要性。我国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采取了多种的措施,出台了多项政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民族教育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我国应尽早确立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民族教育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切实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第三,继续加大投入,保证资金落实到位。澳大利亚政府为了能使少数民族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不惜投入重金。事实也证明,经费的保证是澳大利亚少数民族尤其是土著民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比东部发达地区落后很多,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平均教育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地区竞争劣势更加明显。有必要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费投入,从而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更好地保证专款专用。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高等教育招生 教育公平
1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发展历程
1.1 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
建国伊始,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问题。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主要体现在优先录取、照顾录取以及招生年龄限制放宽上。1955年12月《关于放宽少数民族学生报考年龄的问题给广西省教育厅的函》规定:对少数民族学生报考年龄一般应比照当地规定放宽2到3岁。1956年7月教育部的《关于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事宜》规定中说明只要学科成绩达到最低录取标准,能够基本听懂汉语教学,就可以优先录取。1957年教育部规定,在高校招生时,对于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专业,可以用少数民族语文单独进行命题考试。1962年8月,在教育部的《关于高等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通知》中恢复了过去实行的少数民族学生报考高等学校时同等成绩、优先录取的政策。并且在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本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时,只要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录取最低标准时,就可以优先录取。另外如果在中学阶段使用的是少数民族语文进行教学的毕业生,报考高等学校文史类,免试古代汉语。1964年国家又规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除外语专业的其他专业时可以申请免试外语。
1.2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
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恢复。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主要体现在降分录取、优先录取、举办民族预科班或民族班和定向招生等方面。1980年教育部了《关于在部分重点高等学校试办民族班的通知》,在高校中开始设置民族班。民族班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预科、专科和本科。它招生的对象主要是从边远农牧区和山区的高考考生,实行定向招生,并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1982年在《继续在部分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班的通知》中规定: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在最低录取分数线再下降30~80分录取,考生大部分直接上本科,并先读预科班。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中规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对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1.3 21世纪至今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
进入21世纪来,为了加快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强。2002年教育部在当年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首次明确边疆、山区、牧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可以在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下降低不超过20分,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1)同等条件、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与汉族考生考分相同下优先录取。(2)降分录取。根据少数民族考生的具体条件,可以在录取线下最多不超过20分录取。(3)、新疆等民族自治地区单独划线、单独招生。(4)民考民、民考汉。(5)设立少数民族班及预科班。(6)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原则;(7)国家重点大学及民族院校预留部分名额给少数民族考生,如名额没招满,则降低分数录取。
2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2.1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公平性问题
我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实施以来也存在着很多争议,主要集中在公平性问题上。有代表性的争议有:一是很多汉族考生和家长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的优惠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少数民族考生上大学人数增多,自然就会挤占汉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名额,对汉族考生是不公平的。二是,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与当地少数民族考生处于同样的教育环境,接受同样的教育,在高考分数相同的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是对当地汉族考生不公平的。三是,产生了部分高考移民,一些长期生活在城市中,接受了较好的基础教育的民族考生为了能享受到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想尽一切办法从城市转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参加高考,这对当地少数民族考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2.2 高等教育费用过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学生无力负担
我国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实施全面的高等教育收费制,一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对大学生的费用全包制,由国家、社会和个人承担相应费用。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减轻了国家教育支出的负担,但是对家庭收入较低的考生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影响更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总收入相对较低,承担基础教育能力低,用一般地区的高等教育成本承担标准来要求的话,困难较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的优惠政策只能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其他考生一致,但是并没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考上大学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情况,很难保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了其政策指向性。
2.3 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民族考生高考优惠政策的实施
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问题,因为少数民族在入学以及毕业后工作的分配是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用人单位必须接收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下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企业录用职工的标准是职工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以及毕业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这样,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制约。根据资料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毕业前的签约率分别是49%、30%、14% ,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就业层次低,据调查,在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外企、国企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总数的17%,其他83%都是在县级以下的政府部门或者小型私企打工,甚至找不到工作回家务农。这对少数民族考生及其家长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读书无用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了新的市场,严重影响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3 完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3.1 要正确认识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
应当承认,机会平等是体现教育公平的主要标志。但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水平远远低于汉族学生是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这种困境所构成的求学障碍,更不是少数民族学生凭自身的能力就可以弥补的。在高考录取时,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对少数民族和汉族考生都以同一套标准来评价,这种不加区别的平等,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却并未考虑站在同一起点上的少数民族考生和汉族考生因享有教育资源不同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这种竞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如果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少数民族考生很难与汉族考生竞争,接收高等教育的机会将比现在更少,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优惠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起点的平等而设置的。同时,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的优惠政策是有时效性的,当少数民族人口素质达到与汉族一样时,这项政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到时自然将取消此项优惠政策。因此,在高考录取过程中维护教育机会平等的确很重要,但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与教育机会平等的理念并不冲突。
3.2 加强对贫困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
制定与完善对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政策。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西部边远的不发达地区,承担教育支出能力低,虽然通过优惠政策进入高等学校,但是对高额的学费支出无力承担。虽然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奖、助、贷、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方式的助学体系,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助学金普遍不高,为了起到真正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助学作用,应该提高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额度,资助最需要帮助的少数民族学生,解除和他们的后顾之忧,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3.3 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机制
要有严格的审核制度。针对近年来“高考移民”、“搭便车”等现象,国家应当继续完善政策和制度来确保政策能够真正照顾到需要的少数民族考生。要改变以民族成分作为划分的唯一标准,要考虑到民族间的地域差异、文化水平差异、经济发展速度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综合以上考虑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让需要该政策扶持的少数民族考生及非少数民族考生接受高等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
此外,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能否得以真正实现,还取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在市场经济下,如果不能保证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同样的竞争力的话,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也失去了实施的意义。因此需要高校对课程设置、学科机构以及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供良好的补偿教育和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更好地适应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能够获得同样合格的高等教育学业成就。同时地方政府也要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开拓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途径,确保高考少数民族生源不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乐.高等教育招生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公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6).
[2] 金东海,王爱兰.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学生高考优惠招生政策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2011(1).
[3] 张立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60年回眸[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4] 何龙群.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民族出版社,2008.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指导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全新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于2002年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首次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新修订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将“义务教育均衡”上升到法律层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2009年11月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国务委员在会上作了题为“优化资源、促进公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满足群众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方向性和制度性要求。完成好这一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专门涉及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提出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方式。可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理念导向和战略选择。
在云南,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该省在达到教育“量”的目标后,对教育“质”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2011年,在昆明市颁布的《昆明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意见征求稿)中,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进一步加大,成为云南省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一、国家层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指导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调节器。因此,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的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对各地方因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起到了正确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1.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
我国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之后,逐渐意识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教育资源需求的不均衡。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教育资源的供给与社会教育的需求也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这是导致目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呼声高涨的原因之一。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部提出要积极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首次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通知》指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并完善有关制度,保证小学、初中免试入学。城市地区要结合城区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有计划地在义务教育阶段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扶持、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建立校长、教师定期流动机制,努力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的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各地可进行并逐步扩大将公办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到每所初中的试验,促进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
2.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
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是首次阐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级政策文件。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就“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六条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农村、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2007年10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明确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
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从“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的提出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到现在,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教育资源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二、地方层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执行
2009年10月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会议在普洱市召开。在2011年颁发的《昆明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意见征求稿)中,对于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划中,把教育均衡发展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1.因时制宜:颁布《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
云南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并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促进云南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考核方式创新思路:突出课程特点,增强考核的灵活性;加强过程考核、强调知行合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考核方式问题;创新
应试教育的弊端,往往在于一考定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而我们立足于课程考核模式的创新,倡导高效,实用创新的模式去检验学习成果,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深刻理解与合理应用。应用于《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考核模式的创新,实效的促进学习的科学合理性,把握主题教育思路,引导学习,向更高的应用性实践性发展。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课”)是新疆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四个认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程课作为一门地方性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沿用了其他思政课的考试方式,如:开卷、闭卷、课程论文等。新疆农大采取的考试方式是闭卷考核,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但由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理论性比较强,体系结构庞大,一考定胜负的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
1、不符合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
教程课是一门带有浓郁新疆色彩的地方性课程,范围涉及基本原理、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及实践,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综合性强,包括新疆历史、民族、民族政策、宗教、宗教政治、一体多元文化等多方面。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民族理论、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它贴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更贴近了新疆的实际,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然而,目前的考核方式仍然比较单一,考核内容依然比较死板教条,贴近学生实际不够,贴近社会热点不足,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2、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教学的理想状态是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教师的全心讲授,还要求学生的全力参与,师生共同促进。教程课教学不应仅仅是教师单向的“灌输”,更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目前的考核方式过于片面,仅仅通过一次考试来确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法全面给与学生综合性评价。且考核方式中对平时考察的侧重点较低,考察效果不全面,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仍然以被动接受为主,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考核方式创新思路
1、突出课程特点,增强考核的灵活性
目前单一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教程课教学的要求,不能满足新疆区情的变化发展,这就要求考核方式不但要加大考察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更要从实际入手,考察学生全面理解、综合分析、深入思考的能力。考核内容涵盖的范围可以适当放宽,选取贴近新疆发展实际的社会热点、热门话题等,同时加大材料分析题的考查力度,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积极思考,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考核过程上,改期末一大考为平时多次小考的方式,以实现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目的。
2、加强过程考核、强调知行合一
提升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应同时进行,自觉践行法律规范,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旷课、早退、在课堂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等现象大量存在,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只要期末考试前,背诵、复习即可取得高分,学生存在着“知行分离”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察。在平时成绩的评定方面,应当改变仅仅对出勤率、日常任务等行为进行考核,还应该对学生上课发言、课堂表现,课堂讨论等内容进行评定,同时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方式,给与平时成绩。
3、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学生对于教学教程的选择,通常以是否考试为前提,如果所学学科的考试不计入其最终学习成绩,那么学生大多选择“弃学”。因而对该学科没有足够重视,不能主观上积极对待,导致课堂纪律涣散,主动学习性差,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综上原因,如果教师将课堂内容略作改动,并将本节所学做出随堂测验,以此来激发学生主观上积极对待,并开卷测试,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观上积极对待课堂教学,使学生自己去了解社会热点,自己去剖析社会学科,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教程课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总之,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变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蒲丽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7).
[2] 滕星,张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4).
[3] 代燕军.新疆高校民族观教育机制构建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4] 张玉祥.《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3.46-47.
[5] 阿不来提・艾合买提.新疆高校民族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路径探索[J].文教资料,2014.12.156-157.
[6] 祖丽米热・祖农.新疆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4.
关键词: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64-0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中发[2004]16号文件贯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的、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有15所普通本科民族院校,其中,国家民委直属高校6所,地方民族院校有9所,它们是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除了四川民族学院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7所地方民族学院都有硕士授位点,有的院校还有博士授位点。
近年来,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发展迅速,但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地方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地方人才的主阵地,增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地方民族高校的办学方向,还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一、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地方民族院校在长期的研究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普通高等学校特点,还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等学校的做法,要结合自身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方民族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有:
1 研究生数量与质量j规模较小,层次不高。近年来,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由于民族院校的发展基础和综合实力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研究生招生中,吸引力不强,研究生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占全国研究生人数比例较少。此外,与学校本、专科的人数相比,研究生的比例占学校人数的比例较少,7所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的人数都未超过本校的本科生。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在入学前大多来自全国二类、三类的高校,他们的专业基础较薄弱,学术能力不强,他们读研的动机更多是为了学历、为找工作或为现有工作增加筹码,他们的思想和心态较为复杂。
2 研究生生源与思想:差异较大,表现多样。由于“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是地方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考研时可以享受英语降分的优惠政策。所以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生源以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汉族学生为辅。这就使得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复杂。第一,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族别和不同的地区,各族学生的文化背景、认知、心理都有着较大的差异。第二,汉族研究生和少数民族研究生在入学前接受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不一样,他们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方面和少数民族研究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三,在职的研究生多,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大,经济状态差异大,受教育经历差距大。
3 教育环境与特色:环境复杂,特色明显。相对于普通高校,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环境。西方敌对势力一直都没有放弃对民族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对地方民族院校学生进行诱导,企图通过借助少数民族学生去西化和分化中国。二是处于更加复杂的地理环境。地方民族院校大多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集中的民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熏陶着少数民族院校的研究生,他们受到的传统民族观念和比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要深刻得多。
4 教育内容与方式:内容特殊,灵活多样。地方少数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研究生的特点决定了地方少数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民族性,除了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还包括特殊性的教育内容,即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这些是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
二、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高等学校的普遍问题,自身也存在特殊问题,有些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但是相对于本科学生数量,研究生占全校学生数量的比例还很低,研究生成为一个较为边缘的主体。研究生教育在学校的地位不高,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上明显不足,有的地方民族院校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很少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师资不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按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近年来,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增长,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增长的研究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主要表现在:第一,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配备不足。一些地方民族院校很少按照国家要求的比例来配备辅导员,有些地方民族院校的研究生辅导员是兼任本科生辅导员,他们忙于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兼职辅导员不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兼职辅导员一般是班主任或者研究生导师,这些兼职辅导员未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或者不知道怎样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们重视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却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相对于综合性或全国重点大学,地方少数民族院校的研究生规模小,有些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第一,未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有些院校没有单独设置部门来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院校即使成立了专门部门,工作人员也是身兼多职,忙于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很少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组织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二,研究生思想教育途径相对单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依赖于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导师和辅导员的育人作用未得到发挥,有些院校成立的研究生会、党支部、团委形同虚设,很少组织活动。第三,媒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地方民族院校很少有针对性地运用媒体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报纸、杂志、网站、微博较少关注研究生,地方民族院校基本上没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三、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地方民族院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方法和手段去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地方民族院校党政领导要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乎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人才输送。学校党政领导要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首先,建立党政领导责任制。党政领导要齐抓共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主要党政领导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总责,院系、班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工作体制。其次,加大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学校拨专用经费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2 加强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师资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他们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增强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意识,研究生认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学风等方面的影响十分关键,导师在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求真务实,学会做人做事,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在学生科研、生活压力较大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其次,增加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编制。把研究生辅导员和本科生辅导员分开,设置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岗位,专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管理。再次,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2010年,经中央批准,、教育部启动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并将其纳入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方民族院校要与时俱进,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上课模式,针对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活泼生动,深入人心。
3 健全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健全的体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首先,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规模较小,可以在研究生处(部)设立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派专人具体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研究生就业指导制度、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助制度、研究生辅导员培训制度等,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再次,拓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生党支部、团委、研究生会要结合研究生的需求,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最后,利用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宣传。开辟专栏针对研究生遇到的思想、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进行讨论,对优秀研究生进行典型宣传,对好人好事、传统美德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