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属工艺;文化建设;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据古代文献资料验证,我国是第一个被发现使用金属工艺装饰品的国家。金属工艺作品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是手工艺人在经历了相当多复杂的技术程序后,最终才成为一件实用品的,器皿上面将喷绘高光漆,既起到保护器皿的作用也有美观装饰的作用,自金属工艺作品诞生之时就与艺术有着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金属工艺作品严重脱离了传统金属工艺以实用为目的的制作,却继承了传统金属工艺的手工锻造技术,金属工艺艺术家们在新的技术革命的环境下充分运用传统金属工艺技术自由的表达自我。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更是被视为重中之重。
一、目前我国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
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在金属工艺的课题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经研究得知,目前,国内外的各大高校在教学方式的分歧逐步扩大化。在国内,现代文化教学的生活论转向是后现代消费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对于金属工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美、标准美、审美的幻境以及与现实社会脱轨等.这些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而破解消费社会的审美谜题。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在工艺课程中,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极度的远离现实生活,走进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书籍中,以至于学生长期养成只看不做的习惯,并且导致了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轨迹脱节,毫无实际生活意义可言。
二、目前国外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
目前,国外各大高校对于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艺术设计金属工艺理论知识及制作技术方面的帮助以及额外的学习时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第二,国外教师显然是根据学生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不断地给予设计思想上的强化,促进学习者向着创新设计思路上迈进;第三,以最好的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金属工艺作品水平。把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看成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储存。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设有一定的要求,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作品要与现实社会生活接轨,也因为国外各大高校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国外学者的社会实践以及实地考察经验十分丰富,也因此才会设计出那些十分惊艳且贴切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此外,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即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可能、意愿和兴趣,去安排自己的学习。通过教材中典型事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理解带普遍规律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支持学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思考,独立完成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设计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教育者都认为在设计教育领域,使学生缺乏感情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三、国内外金属工艺教学差异
分析过国外高校对于金属工艺教学的文化建设,便可很清晰的得知国内外在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向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方向上,国内的教学文化建设较为内敛,拘束了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思维。而且,我国的金属工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对于一个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培养方向,即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使学生极度的远离现实生活,走进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书籍中,以至于导致了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轨迹脱节,毫无实际生活意义可言。而且缺少实地考察经验,使得学生作品而这种差异则是导致国内金属工艺领域发展前景不够乐观,更是这种教学文化建设的差异,导致金属工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得大多数优秀的专业人才转行就业。因此,在金属工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有许些问题值得思考与解决。
四、总结
作为高等教育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尤其是手工艺教学文化建设上,直接指导学生日后实操,必须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入社会这个真实的环境中,直接指导学生日后实操。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金属工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即使在金属工艺理论知识教学方向上,也应组织学生进行群体谈,讨论是一种群体谈,良好的讨论应在学生中随意开展,是多向性的信息传递,讨论的方式是多种化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教学实践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向社会回归才是当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在此,我呼吁不只是金属工艺课程的教学,而是所有艺术设计的课程教学,在中国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我们应主张艺术设计的教学与所学专业以及现实社会生活所结合,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搞好艺术设计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张星晨 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邬烈炎主编.设计教育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2]王汉卿.《金属装饰艺术教程》[M].北京: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
【摘 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文化建设要与时代背景相适应。本文立足课堂这一学校教育主阵地,论述如何通过课程开发、氛围营造、学习方式组织、价值观引领等,渗透并凸显创新、实践、分享的创客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客文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文化;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4-0048-03
进入21世纪,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1.0模式,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不以营利为目标,热衷于创新、设计、制造,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群体——创客。 基于设计、分享、交流、制作、开源的“创客运动”正在席卷全球。这种打破专业、技术、人群壁垒的创新模式,不仅已经走入中国,并开始在一些高校及中小学中兴起,甚至走进了课堂。
学校教育的价值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否吻合,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文化进行衡量。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价值观、行为特征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2]。在表层,课堂教学文化表现为可观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环境布置等;在深层,则体现为师生共同信奉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知识观、价值观等。
课堂教学文化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多方面渐进的过程,需要课堂文化日积月累的熏陶;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文化直接作用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中,课堂教学文化最为直接、最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追求梦想变为现实的创客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
创客,STEAM领域的佼佼者
开发整合型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创造的需求说到创客,我们会直接联想到STEM教育。国外教育者还将艺术(Art)加入到STEM教育当中,称为STEAM。体现STEAM精神的活动常常在各地的创客空间中发生,不同创客小组擅长不同的领域,有的擅长科学,有的擅长艺术,有的则擅长音乐、电子或者编程[3]。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而应合理地优化教材,二度开发教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广泛的教育领域。如果我们要让学生成长为具备全面创新能力的创客,信息技术课堂就应该打破以应用为主的传统教学局面,开发整合型的课程内容,帮助每位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领域做得更好。如:利用Excel电子表格、程序算法设计等模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算法思维;通过网站建设、多媒体演示作品制作、小软件开发等模块,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近年已被不少学校引入课堂的机器人、开源硬件的教学,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电子报刊设计、计算机绘画、视频作品制作等,需要学生艺术素养的支持,反过来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
世界可以因玩而改变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创客是用科技“玩”转世界的玩家,不少创客项目都可见创造者一颗未泯的童心。许多创客都是以“玩”为创意的起点,以“热爱”为创造的动力。正如美国资深创客Mitch Altman所言:“创造力对于每个人而言,只要是在做他热爱的事情,都会自动地冒出来[3]。”
爱玩、追求快乐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寓教于乐,以玩导学”。首先,这需要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以相互尊重、民主、关爱的态度去引领和鼓励学生,帮助每位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自身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自由的,心理是放松的、积极的、有安全感的,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创意的萌发。其次,还需要深入了解学情,引入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载体,设计贴合学生生活或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教学实例和任务,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
在此,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位教育创客的游戏教学创意:美国纽约的中学教师朱尔?列维将网络游戏《我的世界》引入课堂,和学生一起在游戏中建立各种3D主题世界,引导学生从中学习信息技术及其他课程。列维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说:“每位老师都能在游戏里发现教学的途径。我还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一个游戏俱乐部,他们现在开始学习如何编程,以便于设计自己喜欢的游戏模式。”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向学生展示尝试新事物的有趣过程,传递为热爱的事件投入激情的价值观,引领学生体验学习之乐、成功之乐、创造之乐。
永不满足,则永不止步
设置推进式的课堂学习任务,保持学生创新的动力不满足,是创客的性格,更是一种能力,是他们创造力的根源。创客需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他们往往对完美极端追求。
我们设置课堂任务时,应再进一步思考如何给学生加一级发展思维的“台阶”,引领他们敢于追求改进、创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站在鉴赏者和用户的角度,评价反思自己的作品或信息活动结果。例如,在学习VB程序设计的课堂中,有一个小组在学习select case语法结构之后创作了一个星座查询程序(如图1)。笔者让学生从软件用户使用体验的角度进行反思,形成改进方案。于是,他们改用“选择框”,以便用户输入信息,查询结果的输出则用图片增加美感(如图2)。为了实现程序的“升级”,他们自主探究,编写了根据月份改变可选日期的程序代码,并学会了图片控件的使用。
让学生否定和推翻现有的成果是“残酷”的,因为这个过程少不了刻苦的研究,多次耐心的实验,以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作品一层层地剥茧焕新,知识和技能一级级地提升,学生体验创造与成功的喜悦也将一次次地翻倍,从而保持创新的动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敢想、敢研、敢做的创新人格。
有想法,就去实现它
搭建“脚手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让梦想成为现实”是创客最重要的信条。当前很多科技的发明,都源于创造者的一个想象或想法:认为有外星人的存在,制造出能够向宇宙发射的信号塔;想把整个互联网装起来,研发了搜索引擎;想找个更有趣的小伙伴,就让机器人跳起舞、说起话……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课堂要注重挖掘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价值,通过“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把想象变成现实,是一个充满设想、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笔者在利用Scratch软件进行程序设计教学时,以一个日本创客空间的创意项目“声控模型汽车比赛”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Scratch中探究、实践,实现了用麦克风控制汽车运动的动画。之后,从程序对声音的感应为起点,向学生提供了利用麦克风接线、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元件制作的光电感应器和热量感应器,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制各种模拟程序。于是,光感路灯、窗帘,温控自动调速风扇、空调等模拟现实的程序就在学生们的手中诞生了。
站在彼此的肩膀上,越站越高
引领合作共享的课堂价值观,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创客的共同特质是创新、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相反,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以及各不相同的特长。一旦他们聚到一起,相互协调,发挥自己特长时,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许多创客的作品不在第一时间去抢注专利或谋求利益,而是与人分享其中的乐趣,寻找知音,这成为创客文化在全球蓬勃发展的最强动力;他们也善于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更优化的创新成果。
“人类文明的共享与弘扬”已成为信息时代下全球教育的一个共同话题。信息和经验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被激活,才能实现增值,学生个体学习只有不断从伙伴中获得信息,借鉴并吸收经验,才会少走弯路。在“智慧共享”的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从谋求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和‘储蓄’,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从个人主义的排他性竞争学习转换为同他人对话的合作性共享学习[4]。
学生存在知识储备和个性特长的差异,信息技术课堂不是消弭学生差异的“屠宰场”,而应是展示学生差异的舞台。我们可以在具体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组建合作小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信息,研究问题,相互协商,取得共识。例如,笔者在教学《多媒体演示作品制作》单元时,以利用Powerpoint制作“数字故事”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根据兴趣与特长组建“工作室”。其中,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主要负责故事脚本撰写;美术特长的学生主要负责画面风格和图片素材的选择;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主要负责配乐,每位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打造合作型的作品。在这个学习共同体当中,学生以“互教互学”的学习方式共同学习了软件的操作。碰到难题时,每位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寻找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现文化的传递,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学习,也需要每一位教师发挥创造的智慧,成为一名“教育创客”,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文化,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为学生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宋刚,唐蔷,陈锐,纪阳.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 2 ) :28-33.
郅庭瑾.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EB/OL].docin.com/p-690887488.html.2013-08-18.
吴俊杰.创客运动与STEM教育——专访“创客教父”Mitch Altman[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41-44.
【关键词】道德责任 教育 校园文化 建设
高等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都属于大学思想教育的方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以及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实践能力,大学文化建设重在建设优良的、高品位的大学文化,以此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二者在教育形式与教育策略上各有不同,但是二者的教育目标有着本质的共性,都是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坚定的思想保证。
一、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
大学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与校园生活有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既是指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构成形式,又是指承载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园文化宣传设施、各种奖励物品等硬件设施,这些看得见的空间构成和物质文化载体本身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又承载着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态度、作风、观念、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目标等精神层面的教学文化内涵,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个性特色,统领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方向;制度文化是指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大学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习惯或风气,它以制度的形式强制调控着大学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是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大学校园文化的三层内涵是相互影响,互为基础的,三者的协调发展能够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和谐,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高品质校园文化。
道德责任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标准与规范,是保证一切社会关系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自我行为约束;责任是个人应该承担或者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或义务。道德和责任是一对内涵相关的范畴,任何道德问题必然涉及责任,责任亦涉及道德问题,二者共同规范人的行为。道德责任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道德教育离不开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增强责任心,培养大学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符合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从个人的发展来看,道德责任教育一是要发展人,二是要通过发展人的道德责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这是个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二、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互动
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为大学校园文件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大学文化建设为道德责任教育提供重要的展示舞台。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功能可以互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越成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责任意识就越强,那么各种大学文化建设活动就更容易展开,文化建设就更容易朝着更高的方向迈进;反过来,大学文化建设的质量越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就越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就会越高,道德责任意识就会越强,因此,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充实着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增强道德责任教育的影响。大学道德责任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责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内容贴近生活性的可接受性,然而,传统的道德责任教育重在课堂上传授单调的道德责任概念和高深的道德责任义务与重要性等,这种空泛的、单一的道德责任教育,往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造成学生对大道理空谈的厌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正好可以填补道德责任教育高谈阔论,将道德责任教育拉回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与道德责任教育产生共鸣,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校园文化能营造良好的道德责任教育氛围与环境,创造道德责任实践条件。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合适的环境,恰当的道德责任教育环境能对道德责任教育起着感召、熏陶和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道德责任教育正好可以起到一种环境影响与促进作用。
道德责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行为上,道德责任意识强的大学生,道德行为就很有责任,同时综合素质就随着提高,其结果必然为大学文化建设增添极大的活力与生机。道德责任意识高的大学生必然使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制度文化的硬性影响力逐步弱化,精神文化的柔性影响力逐步提升,同时,精神文化在高尚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影响下更加具有品味,更加具有魅力。另外,道德责任意识很强的大学生会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必然会带来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更新与促进物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高效的道德责任教育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高品质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反过来又有利于道德责任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不能孤立片面的看待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而是要将二者的关系统一到大学生的综合思想素质教育上来,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文化建设与加强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互动的举措
高校道德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道德责任教育的好坏与大学文化建设效果的高低都体现在大学生身上,一个道德责任意识很强的大学生很难说就一定就是道德责任教育的直接效果,其中不乏优秀校园文化的影响,反之,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也不一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结果,其中也必然受到道德责任教育效果的影响。可以说,道德责任教育的好坏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亦对道德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成功的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优秀的大学文化建设也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加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种重要物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时刻以无言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文化对于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宏伟目标,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发扬与传承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构建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行为文化,以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虽然大学校园人数众多,但是占主流的校园行为文化能够统领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的行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精心设计与策划多种多样有意义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对大学自身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高尚的、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以崭新的精神理念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启发、熏陶与感染,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大学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内在功能,它能够将这种凝聚力作用于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包括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理想信念等。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是趋同性教育,它是指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常常会影响其他的个体,使个体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最终与整体的一致,所以,大学生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很重要的同化作用,因此,高尚的、先进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很大的。
总之,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互为基础,互相影响,高效的道德责任教育必然带来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道德责任教育有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加强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使二者的共同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新的道德文化还没有完全树立,传统道德文化也没有完全失去它的影响力,我国道德文化处在各种道德文化激烈交锋期,需要全面加强新时代道德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的道德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吸收与借鉴各方面有益的道德文化成果,建立当代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要使符合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深入人心,就要将道德责任建设纳入国民教育,在全国兴起道德责任教育建设。高校道德责任教育是我国整个社会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祖国未来道德责任发展前途,所以,加强大学生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形成卓有成效的当代道德责任教育体系是我国道德责任教育的紧迫任务。只有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大学生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长效体系才能逐步形成。
基金项目:2010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1066);2011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新闻出版与大学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1YKF26);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487)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范跃进.论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2).
[3]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J].思想研究,2010(5).
[5]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引领作用[J].与现实, 2008, (5).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75-02
随着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当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愈发全面多样,大学生对于参加社团的选择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兴趣爱好”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标准,而更多的是与个人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
早在2005年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中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功能定位、重要意义作了明确的表述,文件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交融更为纷繁,高校作为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镇,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栋梁之才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相关兴趣爱好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体,做好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做好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对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呆板僵化、单一说教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一所大学的发展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参与人数众多、组织影响力大、活动形式多样,与教条形式的制度灌输和抽象概念的学风教风相比,很多刚入校的大学生更容易通过社团活动融入大学生活、体会大学精神、感受大学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又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第二课堂,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正因为如此,高校学生社团当今已经成为学校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发展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生社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教学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学分制选课等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必要保证,加之全球化教育背景下国外高校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开阔了视野。在此基础上,高校学生求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都使高校学生渴望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去锻炼和提升自我。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发现和高中相比,大学中身边的“能人”、“高手”很多,心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些许压力。通过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会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其有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可以很好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励其奋发进取,追学赶超。
社团活动时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同在一起,使学生可以结交认识更多的朋友,为其搭建一个宽松、友好的平台,满足自身交际的需要。通过学生社团的培训和筹办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在提高思想觉悟、开阔学生视野、改善人际关系、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提升文化修养等方面对大学生影响十分巨大,这些是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地自发组建和参加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也正因为如此,高校学生社团被普遍誉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趋势
(一)学生社团管理方式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各高校在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上虽然存在不同和差异,但取得的效果基本上是显著的,基本达到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程度。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校团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了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不仅校团委成立了社团工作部,指派专门教师负责学生社团指导和管理工作,同时校团委还成立了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全校各类学生社团进行统一管理、培训、指导,鼓励和支持全校学生社团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化,很多高校还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在学生社团的审批成立、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评优评奖、财务管理、监督考察、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目标、工作内容和实施办法。同时各高校还督促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细化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社团场地使用审批细则》、《社团经费使用细则》、《社团活动申请细则》等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对学生社团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二)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日趋多样化、品牌化
活动形式的创新多样是学生社团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不能墨守陈规,应该勇于推陈出新,树立品牌,这是增强学生社团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学生社团没有品牌活动,不能打破传统老套的活动形式,那它就难免落入俗套,就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
当前各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在活动特色性、内涵性、思想性等方面狠下工夫,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风采展示、优秀社团评比、明星社团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树立学生社团的品牌。学校为学生社团的品牌化发展注入活力、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营造氛围,同时大力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开展活动或筹备活动的过程中,各个学生社团会广泛征求本社团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广大社团成员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确保在活动过程中社团成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体现了社团成员的价值和归属,有助于学生社团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学生社团交流宣传日趋社会化、网络化
新形势下各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平台已远不局限在学校校园内面对面地进行宣传和沟通,目前这一交流宣传平台正在向校际之间、社会企业、网络空间等不断拓展。
一方面,大多高校由于学生社团较多,且专项支持经费有限,所以很多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需要社会上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学生社团成员要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为活动的开展争取到资金保障。当然,在这一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社团成员的能力也将得到锻炼和提升。
另一方面,学生社团还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该社团,提升活动的品牌效应。在宣传过程中,社团成员要以开拓的眼光走向社会,广泛吸引社会主流媒体,期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同时还要与兄弟高校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广泛联系,共同交流工作经验,互学互补。
与此同时,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学生社团更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在社团宣传过程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探索运用手机、网络(如QQ、微信、飞信、微博、论坛、人人网)等新媒体开展学生社团的交流和宣传工作,将其作为活动通知和宣传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学生社团对外的吸引力,更有助于增进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应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深入推进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大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在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的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继续发挥服务大局、思想引导、活跃氛围、开阔视野、提升素质、锻炼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凡,徐世平.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2,(5).
[2]杜红.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0).
[3]黎进.关于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引言: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不仅努力促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同时也不断优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建设。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影响和促进的依存关系。
1.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人们对其的定义也有很多,但是概括来讲,素质教育包括了德育――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智育――各种类型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教育,体育――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三者之间,德育是基础,智育是重点,体育是保障。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加强就是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要德智体全方位教育,让学生自主寻求个人的综合发展。素质教育不是简单传授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开发式教育,通过各方面的综合教育激发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1.2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才的竞争是所有形式竞争的核心内容,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创新能力、奉献精神,这些素养的形成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工作重心。所以只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使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1.3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
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主要是制度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制度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高校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需要优雅的校园环境,更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和教学硬件设施,同时,由于当下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很鲜明,这些方面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1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素质教育一样也有很多不同解释:是一种代表广大师生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体系;是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精英文化;是高校的学生和教职工的教育行为习惯以及心理水平状况的总体形态;是高校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载体是物质文化。
2.2校园文化的分类
一般可以将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文化层次,包括了校园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布局、绿化、卫生以及相关设施设备,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第二是制度文化层次,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是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保证,对于形成良好的观念和风气的有重要作用;第三是精神文化层次,是学校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2.3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首先要处理好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最终得以建立。其次是体现学校特色。办学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外在形象,体现着学校的独特性。另外,品牌化的办学特色又会使校园文化得以更好的积淀。再次是坚持以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最后还要发挥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但其主导却是教职员工,校园文化是两者共同创建的,是师生员工的共同职责。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其主导作用的意义非常重要。
3.校园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促进
3.1提高素质教育主体的认同感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以及学生各类活动影响非常大。校园文化建设强调学生和教职员工这一对主体和主导者的作用发挥,培养两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建设的过程中以文化为载体,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直接服务于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找到自身的主体认同感,自发寻求自身素质的整体提高。
3.2营造良好的校园素质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开展,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学生活动,以人为载体,渗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具有广泛的影响面;同时,倡导优良的学风和教风建设,建设制度文化,规范学校管理,构建活力、和谐的校园环境;此外,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竞赛、服务类的文化和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和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高度,通过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素质教育环境,对学生素质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3.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的德智体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注重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入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并以校园的学术活动和艺术活动来体现,使科学的“真”在艺术文化的“善”与“美”中得以传达,同时对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养成,有着独特的优势。
4.结语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界的广泛支持以及长期的不断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作用非常大,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希望本文的论述对未来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参考文献
[1]肖文福、黄宏华,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