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主学习的教案

自主学习的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主学习的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主学习的教案

自主学习的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兴奋的传导 兴奋的传递 模型建构 微课视频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的简要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教学,可安排3个课时。第1课时: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反射弧、兴奋等基本概念知识,为后学内容做好铺垫。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基本过程。第3课时: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本节课为第2课时的学习内容,重点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兴奋的传导”涉及到跨学科(物理学)的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难点。“兴奋的传递”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既涉及到跨学段(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又有所遗忘的生物学)的知识,又涉及到跨模块(如必修1中“细胞膜的信息传递”等)的知识。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难度,教师采用了“导学案”教学的方式。通过“模型建构”“微课视频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图建构”等教学手段,有序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既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巧妙的化解了教学难点。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2.1 知识目标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说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2 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物理模型,探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观看教师自作的微课视频,初步学会分析并做出一定的判断。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享学习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3 教学过程的设计

3.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反射弧的相关内容,提出兴奋在沿着反射弧5个环节传导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还涉及到在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由此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前学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建构模型,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2.1 引入经典实验

课件展示教材经典实验,即“刺激蛙坐骨神经,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实验动画,使学生知道坐骨神经受到刺激会有电流产生,以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由此提出“神经冲动”的概念。

教师进而提问: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

3.2.2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8页图2-2及相关文字段落,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完成导学案中的模型建构:

① 什么是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电位的分布特点?

② 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特点?

③ 局部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图1表示一段神经纤维,其中a表示膜外表面,b表示膜内表面

3.2.3 建构模型

①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神经纤维的一段,以上侧膜为例,让学生利用磁性贴裁剪的正负电荷模型,摆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得出静息电位时,膜电位的分布为内负外正。

② 给神经纤维中部一个刺激,请学生到讲台建构出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同一内容。

③ 教师简要解释:① “动作电位”这一术语说明“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叫兴奋部位,呈现静息电位的部位叫未兴奋部位”;② 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会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局部电流”。

④ 教师请另一学生到黑板上标出局部电流的方向,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同一内容。

⑤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明确膜内外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3.2.4 展示动画,总结特点

通过课件展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传导过程”的动画,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的认识。

教师继续提问:从兴奋的传导过程中可发现,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时,兴奋不仅向一侧方向传导,同时也向另一侧方向传导。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兴奋传导的特点。

3.2.5 讨论做出结论

学生讨论解释“指针为什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最后归零”的原因。教师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分析,明确“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是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作双向传导的”。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建构,学生自主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能力。以电流表指针偏转这一现象引出要探讨的问题,在学习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后再让学生解释指针偏转的原因,首尾呼应,并检查学生对兴奋传导过程的认知情况。

3.3 微课视频教学,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师提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以此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3.3.1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微课视频脚本的主要内容如下:

内容1:认识突触结构的组成。

突触小体(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膨大,其内含有突触小泡);

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的接触部位);

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后膜(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间隙(两膜的间隙,充满着组织液)。

内容2: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及特点。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其内的突触小泡就会释放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

想一想:此时信号发生了什么变化?

神经递质到达突触前膜处,通过线粒体提供能量,扩散到突触间隙中。

扩散到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进而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再发生电位变化。

想一想:此时信号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提醒学生可到校园网下载微课视频,课后反复观看学习。)

3.3.2 阅读教材,建构概念图

在观看微课视频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图2-3、2-4及相关文字段落,完成导学案上概念图(图2)的建构。

教师做好督查和适当点播,并鼓励学生互助合作,相互评价。

3.3.3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习小组作业,调动他组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做好点评。

3.3.4 课件展示与评价

教师向学生展示“兴奋传递过程”的概念图,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要点的认识。

3.3.5 简要比较并总结特点

师生总结兴奋在神经末稍的传递特点:由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性的。

3.3.6 回归对反射弧的认识,加深理解“兴奋传递的单向性”

教师用课件再次展示“缩手反射反射弧”的模式图,引领学生加深理解:由于突触结构中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性,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传入神经元传向中间神经元再传向传出神经元。也就是说,在一个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方向进行单向传递。

3.3.7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师用课件展示小资料,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后结合“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原理,尝试解释吸毒者很依赖的原因。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视频,呈现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可使难以理解的重点学习内容变得直观一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且便于学生课后反复观看,有效达成知识目标。引入小资料还可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3.4 总结归纳,巩固练习

① 表格比较:兴奋的传导和兴奋的传递的不同。

② 基础练习题(略)。

3.5 学生朗诵自编生物诗歌《生命之歌》,结束课程

4 教学后记

从该“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来看,较好地体现了在教师的有序引领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自主学习的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学案导学;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教师;课堂教学实践

在学案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在备课时,教师应在深入挖掘教材和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编写出一个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供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课堂。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等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从而慢慢地“真正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运用化学学案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下面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案教学的两点认识与思考,与同仁

共勉。

一、运用学案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好像是一个演员,在唱着自认为“很精彩的独角戏”,学生就是观众。他们对教材知识的学习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在学案教学中,教师通过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将阅读教材,整理知识,比较归纳,实验探究,讨论思考等多种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同时学会正确处理、获取教材信息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1)学案(部分)如下:

一、阅读书本第37~39页,填写下列空格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三种。

2.在教材第37页图2-14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3.催化剂是指__________。

4.分解反应是指__________。

二、思考题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哪两部分?

2.判断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三、在前面探讨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及氧气的溶解性、密度选择合适的气体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并分组进行实验。

四、讨论题

1.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的主要操作步骤有哪几步?

……

学案教学顾及全体学生。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我们要把重心放在“学”上,并根据所教学生、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习要求进行诱导和辅导。把学生动手、动脑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合作探究等能力。这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有意义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感,让他们感受到“日有所长”的成就感。这样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运用学案教学,使课堂“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的学案教学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让学生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对知识进行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锻炼活动。如何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设计学案时应注重课堂生成性学习资源的利用,引发学生探索思考。

如在针对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在学案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回忆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以及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等基础知识。在已有的化学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前就收集“到目前为止已经知道的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结合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条件探讨“是否适合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然后提供给学生几组药品,如:石灰石和稀盐酸、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石灰石和稀硫酸,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就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选择出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并根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讨论并设计出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最后动手制取并收集二氧

化碳。

经过这样一堂活动探究课,学生大大地体会到了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反思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思维,而且锤炼学生不怕失败的意志,形成只要肯动脑,勤动手,“失败亦可为成功之母”的精神。

总之,成功的学案教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如果把学习内容比喻成一把盐,我们希望能把它调制成“一碗美味的汤”,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愉快地喝下去。

参考文献:

[1]曹洪昌,管培俊,韩绍祥.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小榕.“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实验的启示[J].化学教育,2003(4).

自主学习的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法 中职会计教学

《财务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传统讲授法已经激发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适当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与传统讲授法正好相反,强调教师在精心选择案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经过多年《财务会计》教学实践,深感古语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而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探索

案例教学法指在学生掌握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自我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如何设计教学案例。

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一般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之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可见案例选择的重要性,案例选取的首要标准是服务于教学目标,按教学目标组织案例,那么如何选择呢?遵循的原则如下。

(1)典型性。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讲银行结算方式时,将银行汇票结算方式作为一个案例对待,例如:如果某个企业的采购员去采购材料,采用银行汇票结算方式进行款项结算,那么这笔钱如何到达销售方的账户上呢?这个案例看似简单,其实包含很多内容,基本理论讲解完毕后,笔者为了讲清银行汇票结算流程,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的开户行及收款单位的开户行的角色,给他们定好位,模拟银行汇票的整个结算过程。在模拟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变化角色,换位思考,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结算要点,还能触类旁通地掌握银行本票、商业汇票等结算方式,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系统性。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设计案例时最好把学过的相关会计理论知识融入新授内容中,通过精心设计、选择有系统性的案例,运用“以旧引新”的新旧对比,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2.如何实施教学案例。

(1)课前准备。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应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选择合适的案例,课前把案例发给学生,学生应预习基础理论知识,以备课堂交流之用。

(2)课中讨论。例如,在学习了应收票据核算内容后,学习应付票据的核算,那么我们设计的案例可以利用应收票据核算业务,用不同会计主体如何对商业汇票进行核算,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很容易发现收到方用应收票据,那么签发方(付款方)就用应付票据,思考收款方的账务处理可以很自然地发现付款方的账务处理。对不同会计主体商业汇票的账务处理过程,学生就能很快理解并掌握了。将有联系的知识联系起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种讨论式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使用得最多,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3)课后总结。在学生对会计案例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评价结论后,学生要对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对于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要求学生自我小结,查漏补缺,整理好笔记,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课堂的得与失。

二、案例教学法的启示

1.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会计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的案例教学并非抛弃理论讲解,而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工作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固有模式,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因为课堂才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而教师成了课堂的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才能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的能力。

3.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分组讨论时,要兼顾学生认知程度上的差异,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小组之间完成任务时间差距就太大,这样不利于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所以应该在每个组里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帮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形成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的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意识;学习兴趣;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把握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情景、学习条件、个人学习的特点与因素自觉主动地选择学习方法,组织调控学习活动,最终表现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长于创造,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本人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在机电设备安装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任何课程都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由于机电专业技术学科知识发展迅速,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这样才能跟上机电设备的发展的步伐,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术素养,把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关键“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这是因为猎物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他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地去捕猎继续生存下去。因此专业技术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专业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及形成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讲解“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概述”一章时,首先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大屯矿区机电设备安装概况,接着,向学生展示安装煤矿多种不同类型机电设备的作业规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精美的语言文字构思、形象生动的图片设计、配合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讲述,深深地吸引学生,然后,再结合大屯矿区从技校毕业生中,脱产到中国矿大培养成为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的规定,激发了他们成材的愿望和积极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欲望,此时,再转移到课本上来,对机电设备安装的任务及安装过程一一展开讲解,使学生们情不自禁的动脑思考、动手记笔记,这就促使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 影响 。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们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切实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并接纳学生,满足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

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即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兴趣和能力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五、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能促成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学习倾向和教学需要。它的积极性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按教学目标需求教学的作用,达到教师讲课分析,学生听课思考的目标。“有的放矢”,而密切配合,这样就减少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良好的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局限在课堂内,因此,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有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以及训练和复习的习惯等,并努力使其规范化。

六、大胆探究,寻求新知

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而教师可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引导学生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产生学习的需求。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设计出让学生通过看书或者探究性学习,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恰当的“问题”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演示课件,温习旧知、观察现象、布置练习题等,提出创设性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胆探究、寻求新知,这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的教案范文第5篇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难的一关。很多初级水平的学生,看到汉字形体望而生畏,以致学习汉语达到掌握口语就罢了。

而一些处于中级水平的学生,在汉字的书写方面特别困难,尤其东亚地区之外的学生,书写汉字的感觉就跟抽象绘匦差不多,对于笔顺的概念非常陌生,甚至认为这种古怪的文字无法掌握。不熟练掌握汉字的书写,对于学习汉语来说,只能算个浅尝辙止,不能算真正学会了汉语。汉字学习虽难,但仍完全有办法实施教授。从教授这方面说,应树立一个自觉意识.既然是一种非常难以掌握的文字,那么一定要在教的方法上下足功夫。笔者大学时期曾给来华的外国小学生做家教,后曾在英语培训学校做助教,对于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和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都有一点浅显的体会,这里试提几点建议。

初学汉字的学生,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是怎样转变书写本国拼音文字的习惯,接受汉字书写的思维模式。因此,对学生做一点必要的甲骨文知识的诠释.不仅引人人胜,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起点,而不局限于灌输书写的笔画概念。实际上.对外汉语的初级课本,必然牵扯很多甲骨文中已出现的字,最简单的日常对话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些汉字,不妨从甲骨文的角度去诱导进入。譬如,人、大、天、夫、女、好、姓这几个字,看似不属同一类.却可以归纳起来,从摹画人体的甲骨文角度去解释。从站立的成人,讲到人的头顶上方是天空,头发上插簪子就是夫.跪地垂头者是女子l再讲到有孩子的女人就好,进而讲到中国的姓氏,女称姓、男称氏等等。这样,就从讲解文字顺势讲到中国文化。笔者建议,教师可将涉及甲骨文的那些字一一列出,最好配以对应的漫画图片,相信一定会比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笔顺、笔画的效果好。甲骨文字体,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他们从感情上逐渐认同这样一种复杂而难学的文字形态.也能让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我认为,甲骨文对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作用应引起关注。当然,有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因为甲骨文是非常古老的文字,即使中国学生学习汉字,也不宜涉入过深,涉及它的目的是一种手段.为诱导外国学生更好地建立汉字意识.而非掌握中国古文字。所以说,甲骨文的利用,仅仅是~个抛砖引玉的办法,不可本末倒置。

“识字识半个”,是一种不够严谨的学习方法,中国人经常作为调侃式批评,但是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字,却可能非常管用。比如江,河,湖,海等字,共同特征是水字偏旁,老师不必急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可以集合起来先教水偏旁。通过讲解水偏旁,使学生理解了三点水表示和水有关的字。这样学生碰到尚不认识的一些汉字,如汗,滴、流、淌等,就会知道这些字也是和水有关的。根据已知的偏旁来猜测生字的大致意义,恰似于中国人学英语时的记忆词根,虽然对新词具体意思不能确定.但是大概属什么意义的范围,还是可以猜得一些的。中国人孩童时期的启蒙认字,也在运用这样的方法,即使到了完成初级、中级教育阶段,中国人在遇到一些不认识的汉字时,仍会根据自己已知的部分来推测意义和发音,对外国学生为何不能尝试呢?笔者建议,对一些最常用的汉字,先按偏旁分类的办法,让学生熟悉某个偏旁形体的表义和书写,再具体到各个字的书写、表义。

汉字的独体象形字,在初期教学中必定要求记住,而当基本的偏旁部首掌握之后,自然要深人到台体字问题。汉字合体字主要是形声、会意两种,近80%是形声字,即形符部分和声符部分相结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组合造字这一特性,作为汉字教学的一个重要办法。一种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独体象形字的组合,如“你”字和“心”字结合成您,“我”字和。虫”字结合成蛾。更多的则是偏旁部首与别的许多字的组合,由两个已经熟悉的组成部分,讲到一个个不认识的生字,使学生的记忆更加容易。教师可自行制作偏旁卡片、独体字卡片,通过不断地组合、拆分,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这种汉字识记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已拥有初步汉字量的学生。

学生建立起对于汉字的感性认识之后.下一步可以考虑,让学生利用电脑来进行汉字水平的提升。关于利用电脑学习汉字,留美学者张正生教授谈丁自己某些见解口]。他认为:利用电脑学习汉字,固然有一些弊端,如已有的手写能力会变得生疏,乃至丧失,辨认手写体汉字的能力下降等等。但是,利用电脑的中文输入软件,所获益处相比更多。一个好处是:书写简单了,敲键盘比一笔一画地写字,当然窖易得多,效率也高得多,并可以巩固汉语拼音。又一个好处是:电脑的自动纠错系统,可帮助学生识别错字,进行自我改正;电脑字体的标准化,免去了因写字写得羞引来学习自卑感。再一个好处是:电脑教学和社会活现代化接轨,便于教学交流、商务沟通。等等。张教授的看法很有见地,但我们必定涉及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汉语的学生,伺时才适合用电脑学习“书写”汉字?因为根本不会笔画顺序,不理解汉字部首偏旁等特性,就上电脑“写”字,实际还处于拼音文字的模式之中。我认为,利用电脑书写汉字的时段,应放在传统汉字教授方式使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识字”,汉语拼音已经过关,开始学习双音节词汇和成语的时候,此时可考虑加进电脑教“写字”的方式。汉语进化到如今,已经从单音节为主转变为双音节居多的语言。利用中文智能输人法,可以让学生连续敲击双音节词的拼音,电脑就可以弹出备选词汇进行选择。有的三字词以及成语等两字以上词,利用电脑效果尤其好,几乎不用选择,敲打拼音就会直接显示想要的短语。我认为,在学生急速扩大汉字词汇量的时候,加入电脑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一方面可以验证自己汉语拼音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又可以训练学生识别静态汉字词语的能力。我认为,还有一个大的好处,将外国学生易于掌握的汉语拼音字母,快速地和汉字字型结合、映照起来,让学生建立一种感觉,感到将拼音字母转化为汉字字型其实不难,掌握好了甚至觉得非常简单,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