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文明建设实施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报告称,2014年,热词热语势头不减。中国语言生活热点频发,网络语言上广播电视节目、进教科书、入词典等问题引起社会热议,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
2014年是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0个年头。网络语境中孕育出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然而部分互联网新词如“”“潘俊薄氨聘瘛钡龋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却被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使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表示,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人把关”的特性,网络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此外,“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库”高校外语专业招生情况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面临小语种人才匮乏的瓶颈。“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官方语言超过40种,而我国2010-2013年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语种只覆盖其中的20种。在已招生的20个小语种专业中,11个语种的在读学生数量不足100人,波斯语、土耳其语和斯瓦希里语3个语种的在读人数均在50~100人之间,希腊语、希伯来语、孟加拉语等8个语种的在读人数均不足50人。田立新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但“语言不通则不能人心相通”,因此,教育部正在制定相关规划,加强小语种人才的培养。
违规招生、收费等将被撤销文明校园称号
教育部网站消息 日前,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经过2015年至2020年的持续推进,实现高校、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活动100%覆盖,使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意见》提出,通过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治观念,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使校园文化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提高校园文明程度,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意见》要求,中央文明办负责组织推动各地文明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组织文明校园创建典型经验宣传,曝光不文明校园现象,营造文明校园创建舆论氛围。
教育部门要制定创建工作具体规划,纳入年度工作任务,纳入学校目标考核,纳入教育督导工作体系,推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落地落实。要会同学校认真调查和摸排师生校园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具体措施解决问题,为创建文明校园提供有效指导和切实保障。
《意见》指出,各地文明办和教育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创建工作推进计划,制定中小学校文明校园评价细则;认真做好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考核、评比工作;制定创建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并于2015年年底前报中央文明办和教育部。
此外,《意见》明确,做好文明校园日常管理,对于创建期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取消文明校园评选资格,已获得文明校园的,由命名表彰单位撤销文明校园荣誉称号:领导班子成员有严重违纪、违法事件;有重大劳资纠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故、重大不诚信事件;有重大校园安全责任事故、重大消防责任事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有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员工违法犯罪案件;有严重违规办学(办班)、违规招生和违规收费问题等。
河南残疾学生将免费读中职
《中国教育报》消息 河南省政府近日下发通知,推动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残疾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制度;美丽蓬莱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同志所作的报告,科学地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工作基本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五位一体”、“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同步”、“两个翻番”、“美丽中国”、“八个坚持”、“四个意识”、“三个自信”等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同志的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学习,加深了理解,感触颇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现行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以来,我国建立了政府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还未能形成对粗放型、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制约,致使片面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以攫取和损毁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生态越来越恶化。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
作为一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城市,蓬莱市始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制度保障与工程建设并重,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11年跻身全省首批、烟台市唯一一个省级生态市,2012年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建设生态蓬莱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启动生态蓬莱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发展。2012年4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生态蓬莱建设暨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参加。结合国家级生态市考核指标要求,把生态蓬莱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全面组织实施。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蓬莱的意见》、《蓬莱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考核指标责任分工表》和《蓬莱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等,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蓬莱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生态蓬莱建设工作。
二是创建“蓬莱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蓬莱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集中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运行模式;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对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因地制宜地采取制沼气、发电、还田作肥料等不同方式,全部综合利用;抓好镇驻地绿化工程,提高绿化档次和绿化覆盖率;加快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
三是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严厉打击河道挖沙、乱采滥挖、无证开采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加强陆岸水污染治理,减少入海污染物总量;加强对水土流失、矿区地面塌陷、破损山体、湿地和海岸带等生态受损区域的治理修复,恢复区域自然生态功能;加快推进水系生态建设,积极实施沿海防护林、荒山绿化、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构建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市政府制定下发了《蓬莱市大气治理可持续改善实施方案》、《蓬莱市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重点抓好燃煤电厂、水泥生产企业和工业窑炉的颗粒物污染防治设施的升级改造;不断加强城乡结合部、施工场地、地面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完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在市区两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
1月1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法治江苏建设,动员全省人民认真贯彻《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加快推进依法治省,全面建设法治江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江苏的依法治省进程进入了全面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建设法治江苏的各项工作,今天,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这里召开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就是专题研究部署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建设法治江苏,依法治省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去年11月17日,李书记在全省立法工作会议上代表省委提出,要通过健全立法、公正司法、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纠正违法、普法教育等各项任务的实施,逐步实现我省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努力建设一个人人知法守法、各个方面都严格依法办事的法治江苏。这是我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统筹协调三个文明全面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我省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以来,围绕制定出台《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省委加快了推进依法治省进程。
省委提出建设法治江苏的目标和要求后,在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司法厅抽调人员,12月初迅速成立《法治江苏建设纲要》起草小组。由于我省提出建设法治省份的目标,在全国还没有先例。为此,起草小组首先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一、二、三中全会文件和省十届六次全会有关法治建设的论述,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做好起草的各项案头工作。先后召开了法学家座谈会、省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讨会,就建设“法治江苏”的内涵定义、目标体系、具体内容及实施措施等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在此基础上,拿出了《纲要》的“草拟稿”。几经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分送各省辖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省级机关有关部门和部分法学专家教授征求意见。在吸收了各方意见后形成“送审稿”,又于2月20日召开了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讨论修改。
3月19日,省委书记李源潮主持召开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全体成员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纲要》(送审稿)和《江苏省20*年依法治省工作要点》,对《纲要》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5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又将法治江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写进了决议。根据省委意见,我们又邀请了省政协委员和部分法学专家进行了研讨,吸收大家意见形成了“省委常委会讨论稿”。6月22日,省委常委会讨论并原则同意《纲要(讨论稿)》,常委会纪要认为“《纲要》十易其稿,广集民意,既具有创新性、科学性,也具有可行性,体现了江苏特色,可以作为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江苏的基本纲领”。此后,省委书记李源潮亲自主持政协民主协商会征求意见,并在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法治江苏高层论坛上,进一步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吸收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了最后推敲、研究和完善后报省委印发。
二、围绕贯彻《纲要》,切实抓好建设法治江苏的启动工作
根据《纲要》,今明两年是我省建设法治江苏的启动准备阶段,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省各部门和各市要抓紧提出贯彻意见方案,为明年全省完成动员部署创造条件。
第一,要大力抓好法治江苏的宣传。要把建设法治江苏宣传作为“四五”普法宣传的重点内容,结合全省动员部署建设法治江苏电视电话会议和《纲要》的传达、学习,加大法治江苏的宣传力度。要以《纲要》为基本依据,重点宣传省委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宣传法治江苏的本质内涵、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宣传各地各部门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典型经验。一是要抓好媒体宣传,要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上开辟专栏、专版和网站,进行集中宣传;二是要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通过组织法制讲座、提交领导干部学习笔记、论文、体会文章等形式,把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省委的决策上来;三是要积极组织成立各类宣讲团,尤其是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宣讲团。省厅将及时印发《法治江苏建设宣传提纲》供各地宣讲用。四是各级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板报、橱窗、知识竞赛、宣传一条街、法制广场、法制文艺等等,不断提高宣传的吸引力和效果,营造广场、法制文艺等等,不断提高宣传的吸引力和效果,营造建设法治江苏的浓烈氛围。
第二,要认真组织制订贯彻落实《纲要》的实施意见。一是要有一个贯彻《纲要》的纲领性文件。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于近期制定《关于扎实做好法治江苏建设工作的意见》。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层层制定出台面向2020年的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确保《纲要》在全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二是要抓紧制定动员部署建设法治江苏工作的方案,报当地党委批准实施;三是要着手规划2006—2010年本地贯彻《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的工作规划,并通过年度工作计划予以落实。各地起草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首先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省里《纲要》的精神实质,吃透情况,同时也要实事求是,结合本地的具体实际,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纲要》的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精神贯穿始终。要根据省辖市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意见的内容,努力发掘各地的典型经验,使方案凸显当地特色。各地各部门传达贯彻7月15日电视电话会议情况请于8月底前报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年底将制定出台贯彻《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报依法治省领导小组。
第三,要建立健全充实完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确保法治江苏建设落到实处。建设法治江苏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性系统社会工程,必须发挥党委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只有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才能真正使法治江苏有利于维护“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有利于维护江苏人民的实际利益、有利于巩固党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领导。一是完善市、县委领导,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市、县委书记负总责,分管市、县委领导同志专门抓的领导责任制。地方党委要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汇报、部署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由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的工作机构,明确专门处室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确定信息联络员,从而形成上下左右沟通连贯、运转有序的组织网络。三是要抓好业务干部培训和骨干培训,加强队伍建设。要定期组织专门从事法治建设工作的业务干部进行轮训和培训,通过交流、学习、表彰,不断提高他们的专门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同时抓好骨干的培训,通过他们联系社会各界,通过宣传,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法治江苏实践中来。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清形势,紧紧抓住法治江苏建设的重要机遇,高度重视、乘势而上,建立健全和完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切实肩负起推动各市法治建设的重任。
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法治江苏的提出标志着我省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是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一次重要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纲要》的起草历时七个月,从一无所有到基本成熟、正式印发,凝聚了司法行政干警的智慧和辛劳,虽然司法厅承担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起草站的角度高,对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法治建设提出工作要求,有“小马拉大车”之感。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办公室设在司法厅,并将《纲要》的起草重任交给我们,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最大的信任。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站在市委的高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有为。“作为决定地位,作用决定权威”,困难再大、压力再大、任务再艰巨,也要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竭尽全力完成好这项重任,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信任。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到法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法治建设的要求,把握好工作的着力点。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各地实际需要,站在党委角度,深刻认识和分析法治江苏建设的工作目标,不断探索、总结成功经验,创新载体,推进我省民主法治建设。充分发挥依法治市办公室综合协调、上传下达的职能作用,掌握情况、培育典型,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不断开创依法治省工作的新局面。建设法治江苏要积极主动地善于发现和挖掘典型,还要花大力气培育引导和总结提炼,以及适时适度地舆论造势。我们必须在典型的总结推广和宣传弘扬上下大功夫,宏观造势,彰显先进,推动和促进面上的工作。
第四,研究制定建设法治江苏推进机制。建设法治江苏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契而不舍地狠抓落实,必须从工作机制入手,进一步明确建设法治江苏的推进机制、推进措施。在6月22日省委常委会上。李源潮书记也明确要求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研究提出落实《纲要》的配套措施。目前办公室正在拟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初步设想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责任机制,即按照《纲要》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大、政府、政协、两院等,明确工作分工。第二部分是工作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即领导责任制、工作体系、调研检查制度和考评办法,着重强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实施,全社会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以及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职责要求,推进法治建设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要求、调研检查措施和制定法治江苏建设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含奖励、表彰、惩罚措施)等。第三部分是保障机制,在这部分设想争取几条硬性的措施。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建设,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常设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定员定编),落实专门经费(财政保障),添置必要的设备,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希望各地在起草实施意见时,结合当地实际,也要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镇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对2012年全镇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环境监督,实施规范管理,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有效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奋斗目标
认真贯彻环保优先的方针,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以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控制,加大治理力度,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标准的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建立“支部书记亲自抓”的领导体制,切实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各村(居)、各责任部门以生态市创建为载体,形成上下对应、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的创建组织网络,做到环保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规划、同步落实,切实推进全镇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继续抓好污染减排工作
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坚持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项目和企业,着力推进新老污染源治理。逐步建立“排污者付费、治污者收益”的利益机制,调动全镇企业治污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着力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建立有效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机制。不断完善“户集中、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在人员集居区配备足够的垃圾箱,确保生活聚集区无暴露垃圾;继续推进农田林网改造,河道疏浚和农村改厕工程;抓好秸秆禁烧,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保证水系畅通,做到水面无恶性水生植物,岸坡清洁无暴露垃圾、平整无坍塌,达到“水清、面洁、坡绿、线畅”的要求。
(四)严格在建项目的环境管理
在进一步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同时,严格项目审批和“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预审率、环评审批率、“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五)加强污染源监督和控制
认真做好全镇危险废弃物管理、放射源管理工作以及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集中整顿,淘汰不合格不达标企业,力争全镇所有企业达到环保标准。进一步完善环保创新机制,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
(六)认真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宣传工作,并做好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积极推荐、评定一批“环境友好企业”,完成“绿色学校”、“绿色村(居)”的创建任务,把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环境监督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开展好环境宣教系列活动。
(七)建立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主动参与全镇环境保护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对全镇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事件、有毒化学品事故、辐射环境等事故应防范在先,做好应急监测和处置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八)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度
[关键词]:兰白都市经济圈 对接措施 整体推进
一、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是一种政府行为
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29号文件,提出《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优化我省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心城市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火车头。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中心带动”战略,就是在深刻把握这一大趋势的基础上,从全省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兰州市及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摆到中心位置,从而把握了全省发展的引擎。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甘肃省实施“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事关省会城市兰州的扩展和升级、老工业城市白银的转型以及全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但是,兰州市和白银市是两个平行的市级行政单元,都市圈不是一级行政管理单元,先天就存在实施主体的缺位现象。那么,兰白都市经济圈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政府是推动区域间合作与协调的主要动力,在兰州、白银这样的欠发达城市实现经济一体化,没有政府的引导和驱动,势必会旷日持久甚至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建立兰白都市经济圈运行机制尤为必要。
二、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两市实际出发,积极主动谋划,强力有序推进。
1.抓紧制定发展规划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些工作思路和举措,下一步,还要更加深入地开展调研论证。在此基础上,抓紧制定有关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意见。制定规划和实施意见必须立足兰州和白银的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不仅要注意同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结合起来,还要注意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发展布局、城镇和市场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等方面做好统筹谋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兰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2.积极开展交流协作
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抽调专门力量,组成工作班子,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兰州市和省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协商合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就一体化发展的有关事项及时进行沟通与协商。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两地企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之间,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对关系到两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等方面共同受益的重大项目,要联手争取、共同推进。
3.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各新闻媒体要围绕实施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这一问题,积极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在全市形成关心和支持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浓厚氛围,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兰州发展,为充分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4.形成强大合力
我们的每项工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都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关部门要主动与兰州市对口工作部门做好互动衔接,谋划开展合作的具体思路、具体措施和具体领域。宣传工作要为“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鸣锣开道,宣传造势,做好引导。每一位普通市民要积极参与这项工作,以主人翁的姿态监督工作的开展,认真提出批评和意见,从而聚集最强大的力量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
三、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是一项“一体化”工程
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完成兰白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框架,初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适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兰白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即兰白区域内的整体布局和分工全面优化,区域功能体系全面完善,城镇网络化程度全面提高,成为区域分工合理、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区域,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联通、移动两大通讯公司率先推出了“兰白一张网”,两地通话取消长话费、漫游费,实行市话制,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接下来还要在户籍、交通、区号、邮编、社保、高速公路收费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为“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铺平道路、搭建平台。
1.产业发展一体化
以兰白、兰刘高速公路为轴线,对沿线生产要素按产业联系进行整合,将这一带建设成各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展的工业经济带,将兰州的榆中盆地、秦王川、皋兰和白银的刘川工业集中区作为兰白核心区建设的重点功能区进行规划。充分利用两市富裕的黄河水利资源和各自的优势,构建“兰白黄河经济带”。
2.市场建设一体化
沿兰州至白银建设和培育一条包含消费品市场、资本金融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和产权交易市场、陶瓷建材市场、物流集散基地的一体化市场流通带。
3.城乡建设一体化
以黄河沿岸和交通干线为骨架,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生态型、娱乐型和原材料特色加工型的新农村,并在两市之间建设各种居民休闲居住和娱乐区。
4.交通运输一体化
加快城市之间快速干道的配套和衔接,尽早实现兰州至白银的轻轨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的布局。
5.生态文明一体化
建设兰州至白银的绿色走廊,逐步形成由线到面的绿化,使两市的生态状况得到根本好转。
6.社会事业一体化
不断缩小区域内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不断挖掘两地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区域文化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