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

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

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第1篇

1. 现阶段城市的环境状况随着城市经济的腾飞,环境也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城市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2006年全年的部分领域指标数据为例:2006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吨,比上年增长1.0%;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比上年增长1.5%。2006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2402.8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15%。2. 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来源以及原因分析2.1城市经济主体保护环境意识淡薄。

环境污染问题在各城市都可以看到,无数的江河水资源被污染,土地被破坏、沙漠化,空气质量差,气候恶劣。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通过多次的交易,逐渐形成了多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经济学证明,在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但是现实情况却往往无法与理论保持一致,任何经济主体的个体行为,都会对第三方产生外部性影响,以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为例,他们要生产产品,就必然会产生对环境产生危害的物质。虽然这些有害物的产生的无法避免的,但是城市经济主体由于单纯追求个体企业账面成本的低廉以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而随意排放这些污染物进入自然环境,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2机动车尾气排放过度。随着城市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机动车的使用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2.2.1一氧化碳(CO)。CO是一种化学反应能力低的无色无味的窒息性有毒气体,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0.9670,它的溶解度很小。吸入过量的CO会使人发生气急、嘴唇发紫、呼吸困难甚至死亡。长期吸入CO对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是一个潜在威胁。其生成主要受混合气浓度的影响,在局部缺氧或低温条件下,燃烧中的碳不能完全氧化生成C02,而CO作为中间产物生成。 2.2.2氮氧化物(NOx)。NOx是在内燃机汽缸内大部分气体中生成的,NOx的排放量取决于燃烧温度、时间和空燃比等因素。氮氧化合物进人肺泡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增加肺毛细管的通透性,最后造成肺气肿。 2.2.3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尽管在汽车尾气中含量不多,但其构成成分中含有一种已被世界公认的强致癌物质。 2.2.4铅。汽车主要靠燃烧汽油(柴油)行驶.而汽油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液体,为了防止爆炸,人们往往在汽油里添加一种抗爆剂――四乙基铅。汽车尾气中的铅很容易通过血液长期蓄积于人的肝、肾、脾、肺和大脑中,进而产生慢性危害,尤其是铅,一旦进入人的大脑组织,便紧紧粘附在脑细胞的关键部位,从而导致人的智能发育障碍和血红素制造障碍等后果。

2.3发达国家的部分产业输出,转嫁本国环境危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公害与污染、转嫁本国的环境危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直接投资进行转移;二是通过垃圾废物的出口。2.3.1由FDI引发的环境污染。西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由于其国内严格的环境标准和高昂的环保费而无法立足,往往以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的名义或直接通过跨国公司将某些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城市在引资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很严重的环境污染负效果,除了发达国家和国外企业的原因之外,也是由于城市目前存在的不足而导致的。一方面,城市的外资政策显得过度优惠。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往往忽视环境污染。一些境外投资商以此为契机,兴建污染防治费高、处理难度大、易给城市带来严重污染的企业以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严格的污染治理。另一方面,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而且执法不严,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法制环境。2.3.2用做原材料的进口废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城市进口废物用作原料加工利用已有十几年历史,进口废物数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对于增加再生资源供给、缓解原材料供给不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中国废钢铁协会统计,城市近些年废钢铁进口量每年都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2004年城市钢产量达到2.7亿吨以上,全年共消耗废钢4707万吨,其中进口废钢铁1023万吨,占全国废钢铁消耗量的20%。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进口废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会不断提高。目前进口废物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非常突出,非法进口垃圾的事件时有发生,大量危险废弃物通过夹带或走私等途径进入到国内,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3. 加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3.1建立健全环境税征收机制。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不少发达国家将税收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把环境税引入其税收制度。纵观这些国家的环境税收,都是依据“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其课征范围极为广泛,并都把环境税收取得的收入专项用于环境保护,使环境税在环保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3.2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产业指导,限制严重污染项目,对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干预。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均衡各个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经济能够和谐发展。这么做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节制城市第二产业对环境破坏的程度以及加强第三产业一些行业对环境保护的力度。3.3使用清洁能源型交通工具。 3.3.1使用电力或太阳能动力来机车代替机动车。近几年来,电动自行车的兴起,部分减少了城市摩托车的使用量,使很多城市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有所降低。但电力机车存在一次充电行驶公里短,载货量小的不便,使电力汽车在使用上并不普及。如果在一定的活动区域内,发展使用电力汽车,或通过增加电动公交车以及电动出租车的使用会对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改善。 3.3.2建立无车区,建立永久性的行人专用区和禁止汽车行驶的住宅区; 3.4加强行政管理,减少和消除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4.1不断提高城市的汽车排放标准,强化新车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新车采取“三不”措施:不准出厂、不准销售和不准上牌:促使各汽车企业加紧对节能减排汽车的开发。

3.5完善机动车的尾气检测体系,促进机动车的维护保养。 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查和机动车的定期维护保养对于减少汽车污染非常重要。通过建立严格合理的机动车的尾气检测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监督在用机动车的实际尾气排放情况。

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第2篇

独立学院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错位发展模式

经过多次调研长三角地区的业内大中型企业、景观设计院、室内装饰公司、园林研究所等用人单位,了解社会对应用性复合型环境设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走访了解多所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达成了独立学院对于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四点共识:其一,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对应用性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保持强劲势头;其二,根据人才需求金字塔结构和市场细分现状,必须克服同质化办学模式,必须分层培养,凸显特色,不仅要和母体学校错位发展,也要和兄弟院校差别化发展;其三,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应坚持应用性培养规格,应在坚持本科规格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介于设计师和绘图员之间的助理设计师的培养规格上,为其毕业后经过实践磨练成长为合格的设计师、主案设计师奠定基础;其四,应充分利用环境设计、建筑学、动画三个专业的学科生态,通过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培养方案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打造有自身的专业特点,走出一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的室内设计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室内设计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前修及基础课程,也是专业课程的重要依托和平台,此课程涉及到很多造型、布局、材料以及施工制作要求等问题,最终要在图纸上详尽地表达出来,以此作为施工或制作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高等教育相关学科的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会受到学院体制的影响,比如艺术院校中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比较偏重于效果表现和形式探索,而对于理论和构造的训练则相对薄弱;工科类院校过于规范基础,理论基础相对宽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表达手绘能力则相对不足。因此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在熟悉建筑制图标准的规定,掌握室内设计制图基础知识、原理及规范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构思能力的基础制图理论的学习、制图作业的实践、能够运用各种图示语言来阅读和表达室内设计工程图的教学就变的尤为重要。

1.在教材选用方面:针对高等教育的室内制图的参考书籍种类繁多,质量层参差不齐,书籍内容也是存在大量的重复性,甚至有些教材附带的参考案例图纸本身绘制并不严谨,这些例图是学生学习室内设计制图的重要参考,例图的不标准会直接导致学生绘图的失误。因此教材的选择也是室内设计制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

2.教学内容上:大多是沿袭了建筑制图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进度是:依次是画法几何、投影理论、建筑制图基础知识、抄绘室内设计平立面及天花图纸、空间透视基础及练习、完成整套设计方案的抄绘练习。对画面的要求清晰明了,文字符号要精确,但是忽略了设计构思和设计合理性的深层表达,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已经完成了室内设计制图的学习,进行了相关图纸的抄绘,但是在接下来的专业课学习中仍然不会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进行准确合理的表达,还有一些学生只是对自己抄绘的图例能够绘制,而对于其他形态,如异形及不规则的造型却无从下手,这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标准图例的抄绘而缺乏了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化这一主要环节。

3.在教学硬件及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上课教授为主,学生抄绘图纸为辅。教师通过在课上除了ppt课件的讲解,还需要在黑板上绘制作图的详细步骤,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受到教学器材的限制,在板书制图的过程中不利于同一内容的多次演示,也不够直观,这样就造成了教师的教学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制图作业量大,而上课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学生往往拘泥于作业的完成,只能尽量在课程答疑时间内提问自己的疑问和问题,而在课下与老师的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造成了学习的被动与滞后。

4.在教学实践方面,由于本专业着重突出绘图的基本功训练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而室内设计制图的教学不仅仅涉及到线条的运用、图例的绘制等练习,同时还涉及到一些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的简单掌握,所以如何完善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对接就显得至关重要。如目前的课程只是教会学生绘制线条图纸,但是学生缺乏对不同材料的属性与施工工艺的了解,而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由于课程中材料与施工工艺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在制图过程中无法绘制设计中的扩初图纸及大样图,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学生虽然抄绘了图纸,但由于现实设计中材料的变更,学生仍然不会绘制相应的施工图。

因此,改革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实际出发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际意义,对培养学生室内设计制图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专业设计技能都是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

室内设计制图课程具体改革内容

1.明确课程内容设置,结合当前形式与需要

在课程重点设置上,结合独立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针对设计公司对细部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助理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着眼于毕业生长远和未来发展,致力打造具有“差别化”的市场紧缺的专业小方向;其次依托建筑设计制图基础,将建筑工程专业的制图原理与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基本的法律法规,统一制图标准做到准确到位并通过大课学的模式完成,室内专项的制图标准则由专业课上专业课老师完成,同时将法律法规穿插在每个课题设计中;最后应结合当前的形势,加强小区物管建筑内部装饰设计、民生工程、小型养老保险医疗建筑内部装饰设计、老年公寓及社区小型医院建筑单体内部的设计及制图练习。

2.教学方法上调整教学模块,突出思维训练

在教学方法上,沿袭了建筑制图的教学方法但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我们把脉络梳理清楚,调整教学模块,关注物体和空间的整体概念,把二维平面线条绘制与三维速写效果的表达结合在一起,反复训练来回加强,学生学会运用投影规律思考线条的对应关系,一切就变得简单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一小步,学生一大步。在整个制图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抓住二维平面线条和三维空间几何形体的转换关系这条主线,注重透视表现和平面线条的转换关系,有利于强化培养三维空间想象力,建立整体设计表达概念,为后续其他设计表现手段和专题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知识点的融合,形成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学生的兴趣

应根据课程内容适当穿插建筑、人文、艺术、工程及材料等相关知识,比如引用安藤忠雄、巴拉干等大师经典案例,引发学生兴趣点,诱导多角度的设计思考,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剖析案例,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师结合教学难点对图片中的细部处理进行设问,然后循循善诱,从制图的角度分析,如何才能准地的用二维平面表达。这样课程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枯燥乏味的制图知识在浓厚兴趣环境中迎刃而解。其次让学生在一定的材料基础上学习图纸的绘制,通过材料的调研、施工现场的参观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这种教学方法既加强了制图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设计中所涉及到各个学科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的“趣”味发展。

4.建立“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首先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中加设空间测绘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不但巩固了工程语言,也同时掌握了实践技能,提高了应用能力;其次教师根据自身工程实践与调研,将课堂搬进装饰城、施工现场等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设计师必须清晰、准确地用设计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使工人依图施工,完成工程不走样,施工效果与设计预想完全一致,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再次教师与设计公司加强沟通,针对学生状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工程为例,系统讲解从方案到施工一套完整的绘图表达体系,对施工说明、材料表、施工图的深度等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兴趣浓厚且易于接受,制图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枯燥线条,图样融入了设计的内涵,每根线条亦有设计的“味道”了。最后在课程作业设置上,按照技能训练的难易程度分为若干个项目任务,课程从基础的模型制图任务,到家具测绘制图任务,再过度到建筑测绘制图任务,最后完成室内设计制图的测绘制图任务。

5.丰富课件形式,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结合板书,用ppt讲解理论知识,而今我们可以讲室内专业与建筑动画专业结合起来,利用动画视频播放来创设教学情境,将虚拟表现手法即动画的表现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材质与工艺的讲解不再局限在文字层面,而是通过虚拟表现技术将构造和材料的分层、工艺,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动态的表现出来,便于图纸绘制的分解和回放,这种生动的形象思维授课,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制图的学习与练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网络资源为中心”转变,从“以实验为中心”到“以实战为中心”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借助网络平台将专业设计课程中形象思维训练、理性图纸表达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展示室内设计制图相关的制图规范法律法规、精品课程课件、优秀作业展示等,并通过教学试验不断加以改进,建立起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开设“微信课堂、作品时评、问题经验交流、留言板”等栏目,让学生随时进行学习、交流等互动性的探讨,改善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关系,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7.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创新成绩评价机制

在此课程改革中针对学生的随堂练习、图纸临摹、施工图点评与分析、实训项目等进行综合评定,强化学生的识图制图以及二维到三维的形象思维构建能力。成绩的评定主要采用校内老师、本行业专业人士、外聘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结语

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第3篇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铁岭 112000)

【摘 要】介绍了Claroline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和优势,并以《3D MAX》课程为例,总结了在Claroline环境下应用JiTT教学模式给课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带来的好处。

关键词 Claroline平台;JiTT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职教学会科研规划课题“Claroline环境下JITT模式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LZY15159)。

Claroline全名是“Class RoomOnline”,起源于国外的e-Learning和e-Working系统,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经过8年的开发、尝试,最终完善出来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环境。Claroline平台主要的优点和特色是提供了一个高效免费的、可实时交流的网络学习系统和在线学习平台,适合目前大专院校的网络学习特点,并且为学术提供一个自学的学习环境。

1 Claroline学习平台的特点

1.1 学习资源丰富

在Claroline平台中,无论哪一门课程都能提供非常多的学习资源和资料供学生查阅使用。包括该门课程的课程简介、学习计划、课程的相关公告、教师授课的讲义、课件,还有详细的实验视频和微课程等资源。学生学习完成后还可以通过平台的测试和在线考试功能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1.2 平台功能强大

目前国内使用的Claroline平台,不仅提供各种类型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当前网络平台所需的及时在线交互功能,而且还具有内置WIKI功能,WIKI可以让每一个来平台学习和交流的人参与到数据平台的维护和更新工作,更可以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需求和习惯来给平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实施方法,使Claroline平台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人性化,吸引更多的人来Claroline平台学习和交流。

1.3 平台的维护简单

Claroline平台采用的是可视化模块设计,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视觉效果更改系统的页面和菜单模块,页面和功能模块的添加和修改非常简单,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维护,普通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操作十分简单。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平台的功能和应用人群来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主题平台。

2 JiTT教学模式介绍

JiTT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全称是Just-in-Time Teaching,在国外的高职教育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JiTT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模式变为积极主动的自学模式,在自学过程中所需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获得,而且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过程和答疑解惑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就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学校场所,只要通过网络在哪里都可以学习。而且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自主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的问题并针对性的给出解决方法,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

JiTT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是十分完善的,而且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是没有一个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也是没有办法实施的,在这种情况下尝试使用Claroline系统平台,不但解决了JiTT教学模式应用的关键问题,而且平台本身强大的功能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帮助。

3 实例研究

下面就以《3D MAX》课程为例,来说一下Claroline环境下JiTT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3D MAX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专业课,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学生自己练习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学生的兴趣不高,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尝试使用了Claroline环境下的JiTT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总结一下,在实践中应用了Claroline环境下的JiTT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1)学习资源丰富,总类繁多。采用了Claroline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师在3D课程中的实例教学视频、3D课程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和3D课程教学大纲等。有了这些资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了问题和困难可以查阅平台资料或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实例演示视频来找出解决方法。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这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手把手指导,在课后就只能靠学生自己了。

(2)学习效率高。Claroline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能提供学习资源,而且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实时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学习的过程中,与其它的参与者进行在线交流,彼此交换经验和学习心得,遇到困难还可以一起探讨,来解决学习中常见的一些小问题,这样可以大大的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如果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平台上直接与在线教师联系,通过教师的指导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反馈及时。教师可以通过Claroline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学习任务,规定学生的上交作业和完成任务的时间。通过学生的上交情况和反馈的结果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通过平台及时反馈给教师,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不会拖拉。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4)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显著。3D MAX课程最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模型的制作并按照要求进行建模设计,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场景的设计和后期渲染效果。传统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实例操作,而没有一点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只有纸上谈兵的能力。而通过Claroline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掌握3D MAX在当前社会上应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来练习自己的三维建模,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学生们也可以在平台上交流互动,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应用到的好方法彼此分享,对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4 结语

经过在《3D MAX》课程中的实际应用,Claroline环境下的JiTT教学模式在实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最终的测验,实验班学生的考核成绩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班级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实验班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直接动手设计3D模型的实际案例,而这些都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所不能达到的。所以,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的推广和借鉴,应该在教学中取其精华,并且不断的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下转第61页)(上接第26页)和提高对高职院校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林霄,马林.基于Claroline平台的中学教学资源共享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2012.

[2]杨世生,方运纪.论任务型教学法的中国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0.

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快速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特征出发,试图从理念、产业结构、管理体制以及外部转嫁等四个方面入手,来探究城市环境污染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生态文明;城市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把中国的城市化誉为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最关键两件事之一”。然而,跳跃式的城市化在带给中国经济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浮现出了发展背后严峻的生态环境隐患。面对“城市要发展,环境要保护”这一局面,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我国城市化在健康与可持续的轨道上平稳运行,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1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现状之研判

1.1从宏观上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之总体形势依然非常堪忧

中国城市尚未走出污染时代。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尚未得到控制的传统污染物和非常规污染物的同时并存,仍将是城市污染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就工业源污染物排放来看,削减任务十分艰巨。虽然,经过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阶段环境综合整治,我国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工业“三废”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上升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但总体上看,“我国工业源污染物产生量大致处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①的‘上端区间’,污染物排放的‘拐点’尚未到来”[1]。以大气污染来说。按照“2013标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于2014年1月对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地级以上城市达标率仅为40.9%;环保重点城市达标率仅为23.9%”[2]。大体上,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可以设想,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带动工业投资建设项目的增长,我国工业源污染物排放仍将呈上升态势。就生活源污染排放来看,治理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我国城市生活源污染排放比重逐年增长。“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显示:1998年生活废水仅占城市废水比例的38.1%,2003年上升至50.9%,2006年达到58.3%,呈线性增长态势。生活垃圾是城市环境污染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2%到2011年的51.27%,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1%”[3]。较之于年均1.01个百分点递增的城市化率,我国城市垃圾产量也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在猛增。“2011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累计堆存量超过65亿吨,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4]垃圾围城日益成为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顽疾。另外,相对美国95%的无害化处理率,“我国垃圾约80%是通过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处理的,焚烧和堆肥不足20%。”[5]即使在首都北京,也还有60%以上的垃圾是通过简易填埋处理的。如此,既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占用了大片土地,更对城市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就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来看,治理难度加大。在面临常规污染的同时,非常规污染物的问题日益显现。一般认为,非常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10和PM2.5)、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医疗废弃物、脱硫石膏、电子垃圾六大类。相对于常规污染物来说,非常规污染物治理难度更大,处理成本更高,对人身健康威胁程度更严重。以医疗废弃物为例,在国外,该垃圾被视为是市民健康的“顶级危险”和“致命杀手”,在我国,也早已将其列为头号危险废物。如不妥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很多城市医疗垃圾处理现状令人担忧,隐患较大。来自国家环保部的数据称:“华南地区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污染;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约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重金属‘污染地’”[6]。

1.2从影响上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正由“隐性”步入“显性”

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民生不可承受之重。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能源供应仍然是以煤炭为主的(其中民用能源的75%依赖煤炭),由此带来的以煤烟型为主大气污染是诱发呼吸系统急、慢性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主要城市每年约17.8万人过早死亡”[7]。从近年来的环境公告来看,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直是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主要的也是危害最大污染物。复旦大学钱孝琳对2004~2013年的数据研究表明,PM2.5浓度每增加100μg/m3,肺癌的发病率增加12.07%。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3)”别提到,在中国约20%的肺癌与大气PMT2.5污染有关。我国首份城市PM2.5研究报告《危险的呼吸》也披露:“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将高达8572名”[8]。水污染是导致居民罹患各种恶性疾病的另一大诱因。“80%的疾病和50%的儿童死亡都与饮水水质不良有关”[9]。据中国疾病防控中心(CDC)的报告,饮用受污染又未经净化的水,会导致痴呆症、肾结石、心血管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课题组在实地调研并综合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国北方城市25%的胃癌、肝癌、食道癌等过早死亡病因大都是由于水污染所引起。我国淮河最大支流沙颍河沿岸,由于居民长期接触或者饮用受污染的水,患癌症并非个案,经媒体报道的“癌症村”不少于10个。近期由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团队研制的《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也证明了这一点。

1.3从程度上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城市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主角。按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为60.3亿吨,超过美国2.6亿吨,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尽管国际能源署提供的仅是一个参考性的数据,但面临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中国的碳排放量基数大且在迅速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另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中国环境分析(2012)》显示,在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有九成以上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全球53个国家的272个城市的大气进行过测定(1998年),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中国的北京、太原、兰州等7个城市榜上有名。可吸入颗粒物是大部分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之一。根据WHO2012年的数据,“2011全国城市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平均值为309μg/m3,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3倍,纽约的7倍,伦敦的14倍”[10]。另据来自绿色和平2014年的74个城市、496个监测点的实时PM2.5浓度数据,“接近92%的城市的空气PM2.5年均浓度达不到国家标准,其中32座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是国家标准的2倍以上”[11]。其中,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渝等四大主要城市群年平均浓度均则普遍超过50μg/m3,远高于WHO在《全球空气质量指南》(2012)中的PM2.5年平均浓度10μg/m3的推荐标准。近年来在我国北方部分城市频现的“十面霾伏”现象就有力地作证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013年,清华大学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课题组认为,“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真正好转,并达到欧美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还需要20年时间”[12]。

1.4从类型上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正从“单一型”趋向“复合型”

“复合型污染是转型期我国环境污染的一个基本特征”[13]。所谓复合型污染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的污染物通过在一定时空内的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使得生态环境污染呈现出点源、线源、面源相互重叠和交叉的“共生性”的污染现象。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复合型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点:一是因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而导致的城乡间环境的交叉污染;二是因城市群超常规发展而诱发的城市间环境的连片污染。就前者来说,我们知道,尽管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各具特点的独立系统,但它们彼此间却又是相互连通与相互影响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在我国某些区域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始出现了一批富有阶层陆续向郊区迁入的趋势,有学者将此趋势称之为“市郊城市化”现象。“市郊城市化”阶段体现了“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种升华”[14],标志着我国一些早发地区城市化的逐渐成熟,但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居民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随着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环境污染承担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造纸、小化工和小冶炼等)陆续向乡镇落户,致使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格局正在某些地区悄然发生变化:呈现出由过去以工业点源污染为主向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叠加的发展态势。这种日益加剧的“城市环境污染和农村环境污染交叉并存”的复合型污染格局的出现,宣告了中国城市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环境高风险的阶段。而城市群的发展,则使环境污染的复合型程度更趋明显。不言而喻,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城市群的形成。尽管城市间紧密的地缘关系有利于该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但由于其人口和工业高度聚集的问题,致使区域内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明显的复合性和叠加性特征,包括“城市群水环境污染的集聚叠加效应、热岛群效应、固体废弃物的集聚扩散效应以及土壤污染的迁移扩散效应等”[15]。以大气污染为例。近几年来,由于受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带动的能源消耗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的影响,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大气污染风险中正经历由以前的单一型向目前的复合型(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共存)污染转变,其特征是“多污染物共存、多污染源叠加、多尺度关联、过程耦合、多介质影响”[16]。环境污染复合化程度的增加,给城市环境防范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诱发环境污染的归因

2.1“发展主义”至上的理念偏狭——城市环境污染的根本性原因

“我国城市环境风险的不断加剧,与城市政府所秉承的‘发展主义’至上执政理念有着密切的正相性关系”[16]。发展主义至上实质是一种为发展而发展的意识形态,其具体到生态层面则体现为对自然界的征服以及对生态系统及其元素的“不计成本”。如此,在城市化规模和形象工程等看得见“政绩”的诱导下,城市发展所理应包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层面复杂的互动关系被漠视甚至被肢解。突出表现之一是城市环境风险意识的缺失。一般来说,环境风险治理基本原则应该是“先预防、后治理”。正如美国学者奥斯本所指出的:“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17]。但长期以来,在“发展主义”至上情结的驱使下,城市化成为了一个城市提升其经济“效率”和经济“竞争力”的工具,“发展不仅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们的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和思维定势,同时也成为一种物化的政策取向、制度设计和行动偏好”[18]。为了盲目地追求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可以不计资源与环境成本,可以不顾资源的禀赋和环境的承载力。这种以“优先实现经济增长,再进行生态补救”为出发点的城市化发展理念必然会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另一个突出表现则是城市群之间环境合作治理理念的不足。虽然城市群的兴起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意义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19],但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城市群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对资源利用的同质性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叠加作用。”[20]面对因城市群之间的“零距离”延绵成线、成片格局对我国环境污染带来的交叉性、复合性、压缩性等特点,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单枪匹马之力量来解决复杂的区域环境问题已显得力不从心。鉴于此,树立“唇齿相依”的利益意识,强化城市群府际之间的“认同感”与区域合作就显得非常必要了。然而在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与环境考核体系下,由于地方政府同时扮演着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的双重角色,这就决定了各城市政府为了在“政治晋升锦标赛”中获得“好成绩”,就有可能会基于局部利益的“理性选择”把经济发展作优先性的指标,而在环境治理中采取“搭便车”的投机行为。即一方城市总是设法将难以界定的区域污染责任与成本转嫁给他方。久而久之,这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21]行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公地悲剧”,进而使区域城市环境治理陷入“囚徒困境”之中。

2.2城市(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关键性原因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来支撑。“产业结构既主导资源配置又决定环境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22]。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城市生态环境背后折射出来的大都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其中尤以产业结构不合理更为突出。这种不合理既体现在城市中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也体现在城市群之间在产业结构的趋同上。第二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比重过大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通病”,这也是导致城市环境污染的关键性原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市房地产业的加快推进,以建材、冶金、化工、电子、水泥等为代表的基础性产业在我国一些城市更是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这些产业大都集中在一些投资高、退出难、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部门。其迅速发展不仅仅导致了城市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的日渐紧张,还带来了大面积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而且,这些产业发展又会助推和拉升电力等能源工业的消费增长,进而不可避免地又会引起相关工业(尤其是煤炭工业)的连锁反应。而燃煤则被誉为是TSP、SO2与酸雨等城市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近年来,我国城市酸雨区的面积开始出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数据显示,仅2008年,全国酸雨区面积就达到了140万平方千米,其中重酸雨发生面积为60万平方千米。此外,我国的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勘探、冶炼、加工等过程中所释放出重金属如铅、汞、镉等进入大气、水、土壤后,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对当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我国城市群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叠加效应不容小视。大量研究证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几大城市圈在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明显趋同,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偏高。崔凤军依据近十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后发现,珠三角九市中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有一半以上超过了0.8,其中珠海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在0.89以上。产业同质化问题在京津冀地区也非常明显,北京市与天津市、天津市与河北省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超过了0.9;在长三角15个城市中居然有11个将汽车零配件制造、有8个将生物医药土程、有12个将电子信息列为各自的支柱产业。虽然,相同产业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23]。甚至有学者认为,“集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外企环保理念、技术进步等因素能有效改进城市环境”[24]。但是,考虑到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向市场经济过渡期,加之受到风险机制和市场监管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投资主体权责利不对称以及人口和工业化高度集中等因素的影响,进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区域性的叠加与复合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污染特征的复合、不同源的污染在空间上复合以及不同环境介质内的污染物相互交换转移形成的复合等”[25],给周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2.3“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城市环境污染的体制性原因

我国传统的治理模式是典型的官僚行政模式,治理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治理的手段是强制命令,治理的目的是控制。受这种传统治理理念的影响,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一直遵循“强政府—弱社会”的治理结构。这是一种包括政府和社会力量二元对立的“命令—控制”型的环境管理结构。基于这样的治理结构,政府成了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唯一合法主体,几乎垄断和控制了所有环境事务的管理权和经营权。这突出表现在:一是在环境政策的制定上,政府起绝对主导作用,其他社会行为主体(企业、环保NGO和市民等)则处于被“边缘化”、甚至“排斥”状态;二是在环境政策的实施中,政府通常采取的是直接操控的行政手段和间接控制的经济手段,而被治理对象只能是机械服从,更遑论平等的合作与互动。不难看出,“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环境治理结构具有典型的‘政府直控型’特征。”[26]历史地看,政府直控型环境政策有其合理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积极效用,特别针对那些具体的、可用指标量化的点源污染物问题的治理效果则更趋明显。然而,随着现代城市环境问题复杂性的逐渐增大以及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意识的不断觉醒,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且带有浓厚行政命令、强制执行和直接干预等“直控”色彩的环境治理模式弊端则日趋暴露:一是会拉升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本。既然是政府直控型的环境政策,那么行政管理手段必然会成为资源配置和调控的主要方式,而缺乏市场的激励作用无疑会加重环境治理的运作成本,也容易造成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会抑制其他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深层次干预,使得其他社会资源根本无法也无缘染指这一公共事务。如此一来,在强势政府的“权威”面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极大抑制。其结果不仅会导致政府环境治理效率的低下,还容易造成公众的冷漠态度和对立情绪,进而为环境的滋生提高了通道。近年来,环境在我国呈多发态势,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生态治理中社会力量衰弱”以及“更多利益群体在生态治理中话语权丧失”[27]无疑是导致上述矛盾的重要诱因。

2.4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进行污染转移或转嫁——城市环境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输出环境公害,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产业迁移两种手段实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分不开的。多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造纸、医药、纺织、采矿、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一些科技含量低下的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业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逐渐形成了世界高密度型的工厂。数据显示,《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而从区域分布来看,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大都直接或间接投向了我国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就FDI对东道国的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来说,理论界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污染避难所”假说。这一假说警示我们:“如果发展中国家自愿实施较低的能源环境标准,那么这些国家不可避免的将会变成世界污染的集中地。”[28]由此可见,中国城市环境恶化的影响因素并非完全取决于国内行为,它同样会受到来自域外环境行为的挑战。中国在承接了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污染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承接了境外向中国直接转移过来的废弃物(洋垃圾)。美国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报》报道,全球每年产生的2000万~5000万吨电子垃圾中,“有70%以上被运到中国”,其中,“日本的有色金属废碎料,如铜和铝,约90%以上被运往中国”[29]。另据海关统计年报,2006年,我国进口废弃物达到了惊人的3895万吨,比1990年增长了50倍。对此,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环境问题上,发资本主义国家是不折不扣的‘问题的制造者’‘灾难的发源地’,而发展中国家则是十足的‘问题的发源地’‘灾难的承担者’”[30]。

3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

3.1更新城市环境治理理念,把协作性公共治理理念融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全过程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环境公共治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1)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治理理论视域下的治理主体既包括政府,还包括政府之外的市场、非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等;(2)环境治理方式互动化。在公共治理中,由于政府不再是权力中心,所以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摆脱了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关系,变成了上下互动、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各主体间彼此信任、协商、监督和互惠机制上的;(3)政府治理权力的有限性。在公共治理模式下,扮演“元治理”角色的政府,其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式”,它从以前的高高在上主动退下了“神坛”,变成了“最好也不过是同辈中的长者”。作为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理想模式,环境公共治理已被实践证明是能够应对现代环境困局的一剂良药。诚然,国家的性质是不同的,但不同国家在谋求维持秩序和安全以及增加公民的福利这一社会管理目的价值取向上却是基本相同的。基于这一考量,将公共治理理论引入到当今中国的环境治理格局中并实现其“中国化”是完全必要的。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在城市环境治理中贯彻公共治理理念要求我们做到:一是建立网络化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表面上看,城市环境持续恶化源于行政性治理的乏力,而实质上则是因“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公共权力资源配置的单极化和公共权力运用的单向性”[31]所导致的角色错位所致。所以要有效解决这一窘境,就应该让治理权力回归公众,构建一个多元利益主体双向互动与合作共治的环境治理网络体系,使得城市不同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通过沟通、谈判、妥协等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广泛参与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并在协商基础上实现各自的利益整合。二是强化城市政府的环境“元治理”角色。在城市生态环境多元共治中,尽管政府控制和垄断一切治理的情形发生了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淡化。“元治理理论主张的将政府请回中心的思想更加侧重于责任而非权力”[32]。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政府放权并不意味着逃避责任,只是角色有所调整而已。在环境元治理中,政府的角色主要表现为掌舵:一是做好“设计者”,即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理想化的“制度安排”;二是做好“引导者”,即为社会公众环境参与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三是做好“培育者”,即为环保社会组织发育和成长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引导。这样,在“元治理”中,政府通过设计协作制度、提出远景规划等宏观调控,从而促进自组织和治理主体的发展,既达到“元治”,又不破坏“自治”。三是健全社会组织,建立有限政府。“元治理”的政府必然是有限政府。既然城市环境治理属于公共治理的范畴,那么政府的权力理应予以回撤,逐步放权于社会,放权于市场、放权于公民。而这既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以及社会力量要求参与生态治理的现实,也契合了环境善治的客观要求,因为“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33]。

3.2认识城市环境污染的结构性特征,用结构性方法解决结构性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污染呈现出了明显的结构性特点。所谓的结构性污染是指污染状况与经济系统中的某种结构有关,包括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等。如此,在结构性污染问题的阴霾下,必须寻求用结构性的方法来突破结构性的污染陷阱。为此:第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具体而言,对于以资源为导向的工业城市应因地制宜地“找出具有发展潜力及区域产业带动能力的潜导性的接续和替代产业,通过对这种潜导性产业的扶持、壮大,达到城市产业转型的目的”[34];对于传统工业城市应在稳定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集中优势选择裂变和内涵式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具有先导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对于综合性的中心城市应在促进优势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基础上,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协同发展,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引擎。同样,对城市群产业结构趋同的调整与优化,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详言之,对于因政府失灵而引发的产业结构趋同,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规范地方城市政府行为并促使政府的功能由“经济发展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等措施,以逐步消除趋同的制度性根源;对于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产业结构趋同,要继续推行市场引导手段,通过市场竞争来进行产业优化、重组。第二,要完善“三位一体”的城市消费结构。城市消费结构是一个关涉多方利益主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它既与每个消费者的个人倾向紧密相连,又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息息相关,还受国家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制约。所以,优化城市的消费结构就应该从微观(居民)、中观(企业)和宏观(政府)三个层面入手。在微观上:居民应顺应绿色消费潮流,摒弃“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以及各种摒弃炫耀性、奢侈性甚至浪费性消费陋习,树立起适度性、公正性、责任性的消费理念;在中观上:作为商品生产者和供应者的企业,应把生态化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既要在生产过程中,又要在产前、产后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生态化,使生态化过程向前延伸到原料的采购,向后延伸到销售和流通,实现全程生态化;在宏观上:政府应切实履行消费监管职责,通过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尽快建立起以“消费生态化促进生产生态化”的长效机制。第三,要建立以现代技术为主体的技术结构。“中国工业技术的弱原创性和强模仿性是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35]。这就启发我们,有效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的范式下,调整传统的技术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将原先重点在治理的技术转向新资源、新工艺、新材料的技术创新上来,使技术创新从传统的支持生产最大化转向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来。适应这一转变,首先应围绕“节能降耗”这一目标研发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通过对原材料的最充分利用而降低消耗;其次,要依据城市现实情况,围绕煤炭清洁利用、物料回收利用、天然气开发利用等研发和推广符合“自然生态演化规律的无公害”的清洁生产技术,消解废物对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再次,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通过新技术的扩散效应达到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同时追求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3充分挖掘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助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是诱发城市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但城市化的发展又离不开工业化。世界现代化的历程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二者互为因果、相互耦合。”[36]所以,要规避城市化过程中的这些负面影响,取消或者停止工业化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顺应世界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潮流,开辟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与生态化的同时并举,相互支撑、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新型工业化之所以可以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关键取决于信息化、科技化的带动与辐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产业就其性质而言,本身就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所以,优先发展这一产业,就可以在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减轻工业化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压力,使经济与环境实现双赢;第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通过对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可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可以提高工业生产的清洁程度,并使各项指标符合绿色化生态环保要求,这样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能耗的过快增长和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降低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甚至达到零伤害;第三,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将不可避免会对环保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这将会促进相关节能减排、环保产业的大力成长与发展,而环保产业的发展又会带动上下游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进而促进工业化与环保的协调共进与良性循环。另外,以信息化为引擎的新型工业化不断发展也将会对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热情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这是因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等重大战略决策,必然会使大量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和应用,进而不可避免会催生出一场城市环境管理的数字化革命,这将有利于城市人居环境状态信息的监测与交流。而随着各项环境观测和统计数据的向公众开放,城市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以及管理的透明度也将会不断提高,拥有更多环境信息的公众将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环境治理中来。所以,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以信息化为内驱力的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就为破解日益严峻的城市环境压力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口。

4结语

马克思曾经说过:“物与物的关系后面,从来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是自然危机,但若处置不力,极可能引发成为城市不同阶层人之间的社会矛盾。事实上,我国每年环境以年均29%速度递增的现状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当前,我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转型期,这也就注定我国环境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一种高发态势。“矛盾凸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7]。所以,如何在工业化持续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有效破解日益严峻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多侧面和多样化”[14]的城市环境恶化问题,是摆在各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注:①环境库兹涅兹曲线(KEC)是描述污染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常用模型,发达国家的环境与发展实践表明,大致存在人均GDF与污染物排放的倒“U”型曲线。

作者:王帆宇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健鹏,李佐军.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回顾与未来形势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3(2):7~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EB/OL].(2014-04-22).

[3]罗能生,李佳佳,罗富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湖湘论坛,2014(1):47~52.

[4]廖传惠.中国城市生活垃圾EKC曲线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12):18~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EB/OL].(2012-03-0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污染:绕开耕地红线侵蚀粮食安全[J].国土资源,2012(8):4~13.

[7]安树伟.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趋势、危害与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3(5):134~139.

[8]西安等四市因PM2.5造成早死人数将高达8572人[EB/OL].(2013-02-19).

[9]陈学敏.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0]王祥荣,吴人坚,张浩.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9.

[11]全国74个城市2013年PM2.5年均浓度排名[EB/OL].(2014-01-17).

[12]清华大学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3:130.

[13]曲久辉.水质转化的安全风险与过程控制[J].中国科学基金,2005(2):69~73.

[14]刘建芳.美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城市郊区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3~36.

[15]董小林.城市群环境问题观察与环保模式探寻[J].环境保护,2012(4):42~44.

[16]陈健鹏,李佐军.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与存在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3(10):4~14.

[1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02.

[18]王芳.冲突与合作:跨界环境风险治理的难题与对策——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8~85.

[19]谢俊贵.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J].中国软件学,2002(7):28~33.

[20]蒋志学.城市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环境保护,1999(6):42~43.

[2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

[22]刘画洁.环境问题的根源反思与法律因应——以产业结构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2(8):164~170.

[23]闫逢柱,苏李,乔娟.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考察——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1(1):79~83.

[24]刘习平,宋德勇.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3):9~15.

[25]许振成,周广飞,彭晓春.大都市群的环境问题及其环境保护战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3):40~42.

[26]王芳.结构转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困境与体制创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8~13.

[27]余超文.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政府生态善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25.

[28]刘亦文,胡宗义.外商直接投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湘论坛,2014(5):42~49.

[29]郭芳.从“洋垃圾”输入论实现中国垃圾资源化[J].财经理论研究,2014(6):45~51.

[30]胡志高.环境殖民主义:当前南北双方在环境问题上矛盾加剧的深刻根源[J].桂海论丛,2000(5):94~96.

[31]杨炳超.协商民主:内涵、背景及意义[J].东岳论丛,2010(2):178~182.

[32]唐任伍,李澄.元治理视阈下中国环境治理的策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18~22.

[3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5.

[34]徐敏,王超.试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8):46~49.

[35]成金华,吴巧生.中国新型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管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12~17.

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字:景观设计;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用

伴随着我国废弃露采矿山不断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水污染等灾害性现象,废弃露采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景观设计在城市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美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将景观设计应用于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废弃露采矿山的特征以及其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废弃路采矿山的特征

废弃矿山开采有三种形式,分为规则开采以及不规则开采、凹陷式开采型,规则开采型采用台阶式与缓坡开采的方式,不规则开采是在坡度为30度以上的斜坡式开采,凹陷式开采向地下的斜坡或台阶式开采。

这些开采方式按照不同地区采矿区的不同地质、水文特征进行选择,在进行开采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利用凹陷式开采方式的地区都会形成深坑水潭。采矿石壁则会造成风景区以及交通干线的视觉污染,而开采过程中由于土质疏松等问题,在废石(土)堆废弃地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时还会造成泥石流等灾害。

废弃露采矿山总体来说,是一个对环境破坏严重的污染源,其造成的环境问题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废弃露采矿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采用景观设计方案来治理废弃露采矿山的环境问题是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废弃露采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废弃露采矿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和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人居环境、打破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环境良性循环,严重而突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如下。

1.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水土流失现象是废弃露采矿山经常遭遇到的环境问题,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在露天矿山采矿的过程中,将矿山上面及旁边树木进行砍伐,草皮剥落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一旦出现,不易根治,对矿区及周边的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植被荒芜化现象严重

由于开采矿山的过程中,会对地表植被进行大量砍伐、造成植被,而开采现场遗留下来的采石坑中多是矿体、矿柱等残留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一眼望去,遍地黄沙、触目荒芜,一片凄凉之景。

3.占用土地现象严重

废弃露采矿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目前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大量废弃土地的闲置,不仅会增加经济负担,还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

4.水、空气等的污染问题

水、空气是人们生命不可忽视的物质,废弃露采矿山对环境污染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更是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空气污染物作为粉尘飘入空中,水污染物质溶解在人们的生活用水中,都会造成疾病传播、细菌传染等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经常会应用到的一种理念,它将自然环境与人为设计理念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建筑艺术。将这种艺术应用到废弃露采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中去,不仅可以改善与修复当地恶劣的环境,还可以为当地的视觉感官贡献一份力量。

景观设计是一种现代化的景观美化、城市美化的重要方式,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气质,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城镇周边废弃露采矿山对生态环境、地质环境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且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十分不协调,如果对其进行治理,并且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景观设计改造,可以改变当地的文化氛围,自然现象甚至是气候现象等,百利而无一害。

三、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引入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被引入到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去,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一)文化资源的引入

在进行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可以对当地文化环境进行考察,并且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将文化资源充分运用进去,既可以体现我国5000年来悠久的历史文明,又可以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理念,打造一个与当地风俗习惯、文化氛围相适应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

(二)景观融入与转型

由于很多废弃露采矿山的对城市或者城郊的形象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如何避免废弃露采矿山的地质环境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何将景观设计融入到当地的地质环境治理方案中去。

目前很多资源枯竭性城市在废弃露采矿山建立主题公园以及街心花园,并且对其制备进行绿化,既满足人们对绿地的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是逐步实现近期国家在“三区两线”积极推进“矿山复绿”行动的具体表现。

(三)应景改造

一个地区的景观设计应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城市的文化氛围相协调,我们可以看到,废弃露采矿山的地质环境都是破坏十分严重的地区,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环境美化改造时一定要对其水源等污染物质进行清除,打造一个适宜文化传播,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这样一个自然景观,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有利于人们的心情欢愉,对人们工作、生活的效率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四)保留与开发

在很多废弃露采矿山中,并不是所有的地质景观都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在这些地方,有很多的具有地学研究意义的资源,例如地质遗迹、古生物活动遗迹等,都可以成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素,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察,选取有用的因素,改造对人们危害极大的成分,打造适宜当地城市建设与发展、改善环境的景观设计。

结语:

在景观设计被引入废弃露采矿山的环境治理应用中,应该重视矿业遗迹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正确认识景观设计对其治理的意义遗迹作用,为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谋利益。景观设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废弃露采矿山的环境问题,凸显了当地的人文理念,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为城市建设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带动废弃路采矿山的环境治理逐步走向产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黄敬军,陈子玉,蒋波等.景观设计在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11,20(7):55—58.

[2] 李艳芬.宝日胡硕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投资优化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9.

[3] 钟均华.紫金山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C].//全国采矿技术与装备进展年评报告会论文集.2010: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