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主学习好处

自主学习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主学习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主学习好处

自主学习好处范文第1篇

一、弄清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内涵

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讲授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也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讲授中教师发挥主要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把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以系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教师讲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所学内容,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讲授法也有它的缺点,如果教师讲学生听,则属于知识单向传输,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的讲授缺乏启发性,而且整堂课一讲到底,那么这就叫做“满堂灌”的注入式,这是我们要废除的。

什么是自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应包含三个特性:第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第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主体性中最核心的特性,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本质上是自主的、自控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上。

二、认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方式,往往被一些教师看成是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各有特点,不可取代

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对另外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各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相互取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接受学习不一定都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关键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否具有潜在的言语材料,能否同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固定’或‘类属’新知识。如果能够实现上述两点,教师讲授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中的独特功能是无法否定的。”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针对接受学习提出的,所以也称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接受学习可以分为机械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

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程倡导和强调自主学习。新课程实施以后,有的教师一看到“讲授”二字就害怕,怕惹上“越俎代庖”之嫌。事实上,有些概念的教学,如果教师不讲授,学生就不明白,也难以理解,容易造成模糊不清,甚至出现错误认识。讲授在概念、命题的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教师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当学生在学习中迷茫时,该指点迷津就要指点迷津,该旁敲侧击就要旁敲侧击;当学生不懂或不明白时,就要进行启发、点拨和引导;当学生出现差错时,就要理直气壮地讲,进行纠正,化错为利,促进优化。当然这里所说的讲授,不是“一言堂”,不是“我讲你听”,而是与学生平等沟通、互动促进的“对话交流”。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是和谐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因此,教师的讲授应给学生自主学习以启发、动力、灵感和方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和反思。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任务,该教师讲授的就讲授,该学生自主学习的就自主学习,同时注意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要让学生动眼去看,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能讲出来的就要让学生动口去讲,教师不说;凡是学生能想出来的就让学生动脑去想,教师不启发;凡是学生能写出来的就让学生动笔去写,教师不示范;凡是学生能做出来的就让学生动手去做,教师不演示。但是,如果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之后,学生仍然看不懂、讲不出、想不出、写不出、做不出,那么教师就要教、要讲、要思、要写、要做。也就是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讲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正确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1.教师的讲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是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互作用,教学应坚持以学论教,因学定教。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切实落实教学的针对性,把教学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真正让教师的讲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引”,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自我发展。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潜能,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教学时,教师先鼓励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已经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类推,自主尝试、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在学生尝试探索、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归纳、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最后教师还要强调:“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得数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但有时为了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就不能把0去掉。”这一过程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建构新知识,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这样把教师启发、引导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师讲授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化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策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2.教师的讲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解惑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强调接受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或偏差,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甚至极端地对任何学习内容都让学生“自主探究”,接受学习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搁置了。事实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要授予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等。关键在于,这些知识、方法的给予是强制性的硬塞,还是艺术性的传授。一次听课,一位教师的教学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在教学《年、月、日》这课时,当学生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这位教师问:“既然1900年不是闰年,那么你能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吗?”有的学生瞪大眼睛望着老师,不知所措;有的学生虽然阅读了课本,但还是疑惑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未切合学生实际,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主探究能力。下课后,我与这位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是无法探究得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这一结论的,这样的“自主探究”,学生显然力不从心。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探究得出吗?后来这位教师告诉我,他为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再一次开展了实践研究。他在另一个班级教学这一内容时,将这个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向学生讲述科学小知识。如: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接近1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以补上少算的时间,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

――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算44分56秒,看来误差很小,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每400年就要多算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减少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因此科学家又作了一项补充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同时,这位教师还要求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来印证教师讲述的结论。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教学问题是正确的,因为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查找这一知识点的相关资料,学生便能较好地理解和记忆,使教师的讲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解惑。由此可见,在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时,应注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自主探究的问题,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凡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无法自主探究的问题,就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该自主探究的就自主探究,该直接告诉的就直接告诉,不是一切数学知识都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得出。

3.教师的讲授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例如,解决这样一道租车问题:“育才小学有138人,需要租车去某地旅游一天。租车公司现有两种车可以出租:大客车每辆限乘40人,每天每辆1000元;小客车每辆限乘25人,每天每辆650元。怎样租车最合算?”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在解答这道题时,可能会有不少的学生这样想:尽量多租大客车,剩下的再租小客车,即租3辆大客车和1辆小客车最合算。于是就列出算式:1000×3+650=3650(元),认为租车方案中最少租金的就是3650元。为了纠正学生的这种认识偏差,让学生走出误区,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有租车方案列举出来,如下表:

5种不同的租车方案所需要的租金

[\&大客

车/辆\&小客

车/辆\&每天

租金/元\&方案1\&4\&0\&4000\&方案2\&3\&1\&3650\&方案3\&2\&3\&3950\&方案4\&1\&4\&3600\&方案5\&0\&6\&3900\&]

自主学习好处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87―01

在新课程标准下,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深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但是在探究性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找对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小组合作,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且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或者难度过大的问题设计成合作探究问题,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结果适得其反。

2.教师对时间掌控不合理。

小组讨论时间太短,往往使有些小组的学生还没有开始讨论,时间就到了,这让合作学习仅仅停在形式阶段;也有些教师规定的讨论时间为十分钟或者更长,学生在完成了问题讨论后还有剩余的时间,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广。

在日常的教学中和通过对一些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学习,我发现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确增加了学生展示自我、参与课堂的机会,但是在课堂中往往是学习好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这些学生一般反应速度快、逻辑性强,而那些学习差、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因为能直接从学习好的学生那里获取答案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更有甚者都不愿意去独立思考问题,导致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效果比在传统教学中的还要差。

4.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强。

小组的合作学习是要通过几个成员的分工,然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多被家长娇惯,喜欢独立,个性化强,有不愿意合作的或者缺乏合作的主观意识,或者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更有甚者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共享自己的观点。这就造成了看似热闹非凡的讨论,不是真正的合作也没有什么实效性。

二、对策

1.精心编制符合学生学情的导学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尽可能准确地将所学内容分解,设计恰当坡度的导学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高效地自学与合作探究,避免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简单问题或过难问题的无效讨论。如,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可把每一课时设计成“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反思”模式的导学案,上课时发给学生。自主学习部分这样基础简单的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可促使一些学困生也能独立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

2.注重备课环节,问题设计少而精。

一节课的好坏,备课环节至关重要。在备课时我们备课组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研讨,研讨别注重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选择。在问题设计时我们也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一课中,我们设计了“我是小小政治家,分析大陆与台湾实现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也使我受益非浅,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还经常出现不愿意倾听、不愿意分享、固执己见等不合作现象,这些现象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因此,我在实施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时,注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这一点我在日常教学中会布置前置性作业。如,在“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中,我布置了“搜集兰州老照片”的前置性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从我们身边的变化,说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的问题。课堂中让学生共享搜集的资料,切实地感受改革开放后我们生活的变化,让历史更加贴近生活。

自主学习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学习氛围 数学课堂 课外学习

《数学新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下面我谈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学习氛围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密切伙伴、引领者,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给予帮助、鼓励,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注意做到不褒此贬彼。

2.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第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第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二、课堂方面

“满堂灌”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指导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还要鼓励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经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达到不依赖老师也能把功课学好的目标,具体步骤如下:①教师引导学生用二十分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自学导案,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练习。②教师用十分钟左右时间答疑抽讲。③用十分钟左右时间由学生进行自我检测。④用五分钟左右时间交流结果并由学生或教师进行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摸清学生情况以后,学习步骤大致如下: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搭配一般3至4人为宜)讨论解决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约十分钟),课前预习的内容包括教材内容及课后练习和自做教具。②尽量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坚决不讲,小组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或教师解答,因势利导讲解重难点内容约十五至二十分钟。③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教师或学生出的自测题,自测题的内容不宜过多,难度适中,做完后由学生交换批改订正,教师抽查部分自测题,了解存在的问题。④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最后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三、课外方面

教室后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可以自于课本,也可以是自编的但不得重复。每一单元结束时每个同学利用课后均出一张考卷,教师可筛选优秀的卷子经过适当加工作为单元考试卷。

课后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如《自主探究学习对我成长的影响》《我是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后先自主预习好处多》《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的作用》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总结、提升。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教师必须要革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工作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建构环境提供原动力;并按照数学发现的一般程序、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鼓励、肯定、帮助、引导、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只有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帆.数学课程标准(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1.

[2]林崇德.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0.

自主学习好处范文第4篇

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为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全员参与为前提,以个人及小组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它把个体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通过合作交流、探讨,使探究显出更大的成效。

小组合作学习好处多多,它与美国的金字塔学习法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目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全面范围内受到极大的追捧――无论高中、初中还是小学都在搞小组合作学习,好像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现代化教学一样。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不同学校、不同学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有很多学校在实施“小组合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形式问题”。

一、组的划分“形式”

为了便于学生的讨论,往往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存在形式大部分学校是把桌子拉开,让学生在形式上“围”在一起。针对这种形式,我想问――小组合作学习就一定要把桌子拉开吗?对于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效果更好的问题,有很多学校专门请了北京、上海或天津的专家来论证、“把脉”,当然专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有的认为五人一组好,有人认为六人一组好,都建立在高深的理论基础之上,但在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对相对传统但简便的前后位四人一组的分组方式大都嗤之以鼻。综合很多专家的意见,很多学校认为六个人基本上算是最好的。所以按六人一组的模式把桌子拉开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前段时间到一处小学、一处高中听小组合作学习的随堂课――也就是按常规上的课而非展示课。学生们都斜身子、歪着脖子听课,尤其是坐在教室前面靠墙的学生听起课来尤其辛苦。如果我坐在他们的座位上以那种姿势听课,一堂课能听下来就算不错了。真想对那几个孩子说:你们辛苦了!整堂课下来,小组合作学习只进行了一两次,而且所讨论内容的价值并不大,时间并不长,真是浪费了那种坐姿。私下想,只把桌子拉开就算小组合作学习了,算不算形式主义呢?还不如原来前后位的四人组机动灵活,至少可以保证孩子们坐姿正确、舒服。有必要时再转过身来,学生不会感到太难受。

另外,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讲,这种围在一起“面对面”的学习方式有更大的弊端――自习课上只要抬头就会吸引对面同学的注意力,进而进行眼神的交流或语言、肢体上的“慰问”,很难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自主学习效果。

二、合作探究的“形式”

按照正常的思维,合作探究应该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讨论才会顺理成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关注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再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来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才会使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探究而探究,只是为了完成这种形式――有时教师所抛出的问题或者太浅显,大多数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或者太深奥,讨论也不会有结果的,这都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讨论的动机。这两类问题都没有讨论的价值,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所以教师应在熟悉学情、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前提下,找到值得讨论的话题,然后再走“合作探究”的形式。这要比拉桌子难得多,这才是学校对教师培训的重点。

找到值得探讨的问题后,教师抛出问题的切入点也很重要。有些教师布置完任务后,直接让学生去讨论、探究,但这无疑剥夺了部分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因为与他合作的同学知识系统比他牢固,思维比他敏捷,这个问题他根本来不及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只有听的份了。在一两次活动中,这类学生好像失去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但更为可怕的是,长期如此,他会完全失去自主学习的机会与表达自己声音的信心。

三、“形式”的频次

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使用的频率也很重要,这更考验一名教师对所教内容难度的理解、对学生对所学内容接受快慢的预设及课堂调控能力。为了督促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些学校给教师硬性规定每节课小组活动要在三次以上。出发点不错,但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小组合作几次,一定要根据所教内容及学生学习需要来设置,不是为了做样子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学习方式 转变

一、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新课程倡导先学后教,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要我学”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学以“教”为中心,向学生注入知识,先教后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动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内化、行为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要学”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内化,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思想品德观点,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品德实践;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创造力的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技能行为等各方面和谐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构建过程。因此,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需要多方面共同促进。

1.新课程教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思想品德教材依据课标编写,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课标的具体化,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范本。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可读性材料、图片等,教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降低了学生的自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有利于学生思考、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内容和材料的选取、编排,从初中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有利于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为学生学习方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2.教师应及时做好角色、教法的转变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获取新知识、创新、实践等能力及对自然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做好角色的转变,改变过去思想品德课“满堂灌”、单调枯燥、强逼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确立以“学”论“教”、“教”为“学”服务的新理念。灵活多样地使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宽容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学”为中心,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做学习主人的快乐。不用“教”包办代替“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还权于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引导和表率作用,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向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3.学生应自觉做好自我角色、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和探索者,是个性发展的张扬者,是知识的构建者。在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建立与学生新的角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已形成被动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从长期习惯的“要我学”被动学习方式向“我要学”主动学习方式转变并非易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生是内因,起主要作用。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认识被动学习方式的弊端和主动学习方式的好处,促其观念自觉转变。有无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转变的关键。心理学告诉我们,动力产生于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要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经常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做人,将来工作、生活得更美好,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实现振兴中华民族远大理想的需要。为了个人的追求与理想目标的实现,更会带来不竭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改变旧有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交流、合作探究;才会学得进,学得深,自觉探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累经验。教师、家长平时要引导、督促学生有意识地改变被动学习方式,长期坚持,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4.应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有利环境

新课程观认为,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教师和学生成长的地方,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地方。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主动参与、交往、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中成长。试想没有自由和民主的课堂,学生如何敢想、敢说,就更谈不到自主学习、有所创新。

自习时间本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学习内容、活动。但实际上,很多学校自习时间由教师统一辅导,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要做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还自习的本来面目,还自习权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习的主人。

许多学校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和不放心,实行全天候“保姆式”管理,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在这种管理下,学生学习活动缺乏主动意识、交往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依赖性强,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被动,个性更得不到张扬。新课改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而且要对整个不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很多学校仍沿用应试教育下的评价体系。唯分数论,重结果轻学习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为了成绩,学生在家长、老师的逼迫下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即使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也往往表现出高分低能。为了升学,师生往往采用绝对延长教学时间加班加点、增加教学内容、加大强度、拼命等手段。这样既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无好的教学效果。应通过建立适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引导其自主学习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