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实践研究;创新理念
职业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教学理念,这也给受教育者好的影响,让他们在无形中接受了新的思想和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结合计算机教学,教学信息化使受教者更能适应社会
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就是计算机教学,因此,最好能够保证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操作一台电脑,然后建立一个学校的局域网,这样能够方便他们上网和交流。而且应结合计算机的教学,能够在教学相应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在目前的经济状况和人才的需求来看,计算机已经是求职者必要的技能,在这个方面的锻炼能够让他们更加适应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虽然中职教学都是针对单一职业的教学,但是必要的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文件管理和人事管理,更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升职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建立网络资源,表现中职学习的知识集中性
中职教学与其他教学有较大区别,他们在知识层面和应用力度方面都不同。因为中职教育是对工作技能的专门教学,其针对性强,对应用和实践能力要求高,是非常单一化的、集中化的、有力度的教学。这就意味着中职学生要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要了解全面。而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大体现就是建立职业的信息库,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个信息库需要由专人负责,及时对职业信息做更新。而传统的信息收集方法不具有更新快、储量大这一特点。建立信息化的教学,学生能从固定的网站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能让自己一直走在职业教育的前端,保证自己所学的先进行和实用性。
三、信息普遍化教学,教学信息化使受教者和社会多维接触
信息化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上的信息,无论是自己职业的相关信息还是社会新闻。因为人处在社会中,和社会上的各个角色相互接触,这样就一定要有社会意识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信息化的社会就要求每个人都呈现出一种发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状态,要和社会进行多维、多角度的接触。信息化的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动态,让他们即使身在学校,也同样能关注到更多的社会新闻和消息。
如今的职业教学已经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将学生圈在一个学校里面单纯地学习知识。职业教学应当具有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有互动性的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同本校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还能同其他学校,甚至是同行之间相互沟通。这样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行业技能,提前进入职业状态。有了这样一个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小到能够提高学生自己的职业水平,大到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该行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和信息技术挂钩,推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职业信息相互沟通,教学信息化使得受教者有更多的获取信息途径
闭门造车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行不通的,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也要求教学必须信息化和公开化。因为受教者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后,会直接走向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大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他们只是凭借自己在学校内学到的知识很难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甚至学到的相关的职业知识也只会是落后而无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教学的信息化给学生树立了一个信息化的意识,让他们知道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即使走出校门,也可以从网络等各处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真正实践“学无止境”这句话。
五、职业教学的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
职业教育虽然能够提高成人的工作水平,但是在此期间却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很多人不想去或是不敢去进行职业培训的原因之一。面对这样的窘境,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打破了这一僵局。信息化即教学的虚拟化,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自己家,用一台电脑和网络就可以进行职业培训。这样不仅放宽了学习的时间、地点,还能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自主化的学习。而且因为目前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能够涵盖,或者是一个工作岗位需要好几种职业的能力。这样一来,有了信息化的平台,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所需去选择相应的课程和自己所学的深度。利用统一化的考试,实现监督和统一的评价,有利于纯化职业市场,体现竞争的公平性。
总之,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远见和深度的一项任务,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一大改革,更是我国工作者素质的一个质的提高。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
1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资源内涵与特点
1.1远程教育资源的内涵
了解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内涵与特点是建设教学资源的基础和前提。农村远程教育学习资源是指用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教学的所有可利用的资源要素,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载体。包括各种有利于学习的人力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学员、教学软件开发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及教学管理人员等。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媒体资源、教学环境等。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视频教学节目、电视课件、在线网站信息及印刷资料。根据国家农村远程教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政治方面: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典型经验;②经济类: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市场信息;③技术类:农村先进适用技术;④卫生类:农村卫生、计划生育;⑤生活类:科普知识、文化体育。
1.2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特点
农村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一般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共享性。这是由远程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些教学资源可能会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进行传送,以电视、广播或网络的方式达到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的共享。第二,政治性。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该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与党的方针政策要高度一致。第三,实践指导性。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目的也是要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一些实用的,可以指导生产、生活的方法和指导。第四,多样性。农村远程教育既要提高广大党员政治素质,也要提高党员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就有必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此来达到多元效果。在培训过程中,当教育模式和内容与他们的需求不相符时,或资源质量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就会出现缺席或走过场的现象。由于有效资源供给不足,或教学资源不适应学员的需要,可能导致培训走过场、效果低下的结果。如何才能构建起迎合广大学员的教学资源体系呢?首先就有必要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
2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学习者需求分析
要了解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首先就要从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各种内部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经验、知识基础、兴趣、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学习期待等方面。
2.1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经验及知识基础对教学资源的需求
总体上看,学习者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学历水平较低,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年龄都较大,记忆力下降,反应能力较慢。但是他们都有着丰富的劳动实践经验,经验丰富,能学以致用。一些学历较高的农民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快,而对一些文化程度偏低的学习者来说,他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就较慢。从学习者的经验及知识基础来看,他们需要的教学起点较低,而且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应该要有层次性。
2.2学习者的学习期待分析
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期待主要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时间的期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对于学习内容的期待。我们对永州市的8个乡镇的24个村发放了600份关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需求的调查问卷,统计表明:对政治理论知识的需求占23%;对政策法规的需求占48%;农民群众对农村适用技术的需求占70%,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占64%,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占80%,对文化体育的需求占20%,对农村卫生的需求占38%,对计划生育的需求占10%,对市场经济知识的需求占28%,对农村经营管理知识的需求占70%,对其它地方先进经验的需求占61%。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广大农村党员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政策法规及自身的幸福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与期盼。他们学习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但是需求量最多是如何掌握切实的技术,如何更好地发家致富。因此,资源建设方面要更多偏重于引领农民增收的教学内容。关于对学习方式及学习时间的期望。调查显示,广大干部党员对于异步学习的形式较感兴趣,而且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希望的时间是在农闲时,或者是有需要时就能弄及时得到辅导最好。
2.3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分析
学习风格也叫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学习风格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下面着重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感觉通道和认知风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知觉通道的偏好。人们常见的知觉通道偏好主要有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调查发现,党员干部群众喜欢视音频配套讲解的教学资源。而研究者的研究也表明多通道的学习比单个通道的学习的学习效果要好。因此在资源建设当中,可以将教育资源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这样就可以给广大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增强学习效果。②认知风格的特点,按照格拉沙—赖克曼的理论将认知风格分成独立型、协作型、回避型、依赖型、参与型及竞争型。从总体的结果来看,大多数的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协作型、依赖型及参与型。为了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有必要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多设计一些协作型、参与型的教学活动。
3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既具有普通成人的学习特征,如注重个人经验、注重功利效益、重学习效率等,同时还是一个个体知识水准有着很大差别的群体。要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求,就要在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科学规划。
3.1注重资源设计的可用性及层次性
在设计资源时,要根据农民需求和本地特色制定开发资源项目规划图来指导核心资源的建设,保证优先开发农民群众最需要的、最有用的资源。在设计的时候要强化教学的可用性,并遵循标准性、接受性和多元化的原则。资源建设应摆脱学术化、理论化的阴影,遵循总体规划、分部门开发、严格评价的原则,以实用化、大众化和多媒化为特征,严格按需开发,严把质量关,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由于学习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内容的选取与编排上要有层次性,以便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3.2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要适合交互式合作学习
由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主要是参与型、协作性的,所以要充分利用适当的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技术,运用网络平台,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广泛的交互式的学习资源。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构建的适合交互学习的学习资源。通过多种多媒体技术与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等进行同步或异步交互,对学习者主动提问进行交互的指导、组织和引导,应用具有交互功能的媒体使学习者实现(非)实时交互学习。
3.3优化网络学习资源的结构与管理
远程教育的资源很多都是网络资源,而且资源庞大,如果无序分布就不便于广大学习者进行查询,因此有必要建立资源库,并使用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甄别、筛选,从而优化学习资源结构。并使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有序化,从而便于用户检索。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顺应学习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构建起更加实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体系,以此来提高广大学习者的热情,从而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以便于更好地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手册[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2]胡建峰.数字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技术概述[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2).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组建一个教学团队,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教学团队的首要特征。共同目标一旦确定,一定要及时传达给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并使其熟知这一目标。虽然教学团队要研究、开发和创造的目标可以很多,但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共同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各地各高校的教学团队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验。目标要清晰可行,能够带领团队成员达到共同的愿景和追求,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构建和谐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依托。由不同年龄、学历、职称、院校、专业和技术背景等人员结构组成的人才梯队是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框架和关键要素之一。由于团队成员的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角色不同、经历不同、经验不同,要达成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团队运行效果并非易事。因此团队的基本特征还表现在相互间信任、良好的沟通、协调的技能,才能体现一个团队和谐共处的情感依托。
2远程教育建设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团队建设是由电大独特的办学模式决定的。电大的办学模式与普通高校差别很大,教师的专职工作与普通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内容也不同。随着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来的每一级电大单独作战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向复合型、应用型转变,原来的单一型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大教育要向多元化发展,就必须改革原来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教法的创新,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来优化教学资源,推进新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模式。电大教育要探索一条具有现代气息同时又具有电大特色的教育模式,教学团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其次,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广播电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专业品牌特色、独一无二的网上教学资源是电大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电大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独特的系统优势,依托电大系统内教师,建立教学团队,在整合全国电大专业建设与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和以精品课程为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再者,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电大分级办学模式的运行,有赖于各级教学系统的协调运作。目前各省级电大的办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条件都达到了办学条件。但还是有个别欠发达的基层电大办学条件落后,尤其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过程的落实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团队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内部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过程的一致性,制定统一的标准,通过教学团队来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最后,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本专业所有课程知识都非常熟悉。尤其是电大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要求很高,仅凭个人的学习和探索很难实现。因此可以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形成知识交流群和成果共享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知识学习,从而实现教师个人的价值。
3教学团队的建设路径探析
3.1树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一个教学团队一定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此外还要树立一个共同的愿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发挥创造力,实现累积效应。针对电大的培养目标,教学团队的建设要有不同层次的奋斗目标,不仅要设置长远的发展规划(如开放大学成立后的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等),还要设置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如确定每个学期与年度的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基地建设、科研任务等)。
3.2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电大应该改变原有的中央电大的主持和主讲教师、省级电大的责任教师及市县级电大的辅导教师单线传递信息的课程管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信息的传递是单链的,任何一级信息的传递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信息的变质或中断。针对电大目前办学出现的新特点,在综合考虑年龄、职称、学科、地域等的基础上,组建以学科带头人或首席主持、核心成员、骨干教师、辅导教师及技术人员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每个层级的信息都可以直接向其它层级传递,避免丢失。其次可以真正实现资源的全系统共享。
3.3营造和谐自由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营造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意义重大。在加强团队文化氛围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术争鸣,百花齐放,提倡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保护不同意见,要有批判精神,要敢于质疑已有的结论,推动学科的发展。此外团队精神就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的基础就是要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团队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为了团队利益和目标而产生了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示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电大团队成员由于来自不同省市、不同专业、不同职称、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性质等,再加上各省市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在沟通与协作方面存在更大的困难,更需要我们从营造互信的团队氛围、加强沟通与交流等培养团队精神。
3.4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应根据电大教学特点除进行常规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落实、考试改革等教学研讨外,还要在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成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打造网络精品课程,形成品牌效应,提升电大影响力。
3.5搭建科研平台,开展基层教师、年轻教师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电大教学团队建设应以科研为平台,鼓励团队成员努力打造特色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合作科研过程中,各级电大教师都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实现人生价值。但是在基层电大,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相对薄弱,为加强教学和熟悉业务,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团队这一优势,适时分阶段对他们进行培训,进一步明确电大教学培养目标,团队建设目标,保障电大教学的培养质量。
4、讨论
信息化建设高师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国家未来20年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总体规划。之后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下称《教育规划纲要》),对教师的应具备的学科知识领域提出了“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的要求。面对现实需要,如何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顺应时展,推陈出新,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是值得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培养方案决策者深思的问题,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是首当其冲。基于信息条件下的建设要求,将会更高。本文以高师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为例,试从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的技能训练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整合课程,融合信息,建设超媒体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高师院校中,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是在模仿中学教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略为改动,尤其是专业课的设置;有者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时课程的缩影,并未形成自身的特色,显得呆板。况且学校教育中各门课程,一直以来均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面对现实中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文本教材越显得落伍与滞后。教师仅是凭借文本教材的知识组织教学,知识容量有限且较为单一,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决策者与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将到来,对师范院校的教学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为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成果显著、科研能力过硬,并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能起到指导、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学科与专业并重,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宗旨,改革培养方案,合理安排“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比例。立足于“必修课”满足需要,“选修课”强化提升,构建“够用的基础理论、突出的职业技能、宽厚的文化素养”的人才培养规格,将专业课程调整为“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理论课程与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课程”并进行夸学科整合。
基于网络信息大增,移动信息参透到个体生活中每一角落的今天,教材的改革应摆脱纯文本的束缚,倡导多媒化教材进入教室,力争在“电子书”“超媒体”上进行探讨。“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犹如市面上开发的外语学习机一样,当一个孩子用笔点到某一单词学习时,不仅有标准读音,更有情境呈示;如若继续点击相联的词语或物品,又会继续呈现情境解说和分析,等等,使人通过动态与形象的直观化轻松理解。教材与多媒体进行合理交融,就能够使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学习,由原来的枯燥纯文字上升到必要的场景和意境辅助学习,也将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课程的个体学习与组织互动更为轻松。
二、立足建构,情景学习,自主探索
常言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由于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所受教育过程中造成的思维局限性使然,高师院校教师大多拘泥于自身的知识考量,习惯于文本教材解说和个人研究领域的分析,也就是传统的教条说教。面对现实需要,高校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应打破传统中“讲授为主”的常规模式,择机以开放互动方式进行实施。某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与现行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接轨。组织课堂应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情境化学习、探索发现学习和基于问题式学习等等。特别是课程教学论、实践类课程和技能训练类课程,更应根据一线小学的实际工作环境,将校外现场引入校内。更有甚者,利用课程信息平台,进行灵活多样的互动式学习,将各种资源的进行合理利用,适时开发虚拟教室、虚拟听众与虚拟评委平台。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是在合作探索、互动互助中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自觉应用已自然形成习惯,不必等到走出校门后,还要用几年的时间从一线老教师的教诲中感悟继而掌握。
问题解决式教学,应成为数学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主导。教师应根据理论课程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寻思路,而后再指导解答与分析。例如,高等代数等专业课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可利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进行操作:“设置数学情境(引导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猜想、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正面求解或举反例)注重数学应用(学做、学用)”。亦或采用探究教学模式“产生问题提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分析验证评估交流推广”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
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观点强调,认识既不发端于主体,也不发端于客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客体的动作和活动。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决定了课堂活动主体活动的方式。在课程教学论的学习中,可采用以教师主导型为主要教学方法,结合问题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活动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进行组织。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原则与方法”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等内容学习时,根据学习实际情况,可采用“阅读(自习)出示问题(教师)讨论交流(学生轮流上讲台互动)疑难点拨(教师)形成共识(师生小结)”。
三、内外贯通,实训对接,职前职后呼应
新世纪的师范教育应注重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这是师范教育接受终身教育思潮影响的客观反映,是师范教育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是师范教育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选择,是师范教育遵循教师成长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是师范教育的总体走向。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由高校师资、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培训团队,既整合了高校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优势,又彰显了本地一线教师熟悉地方特点。使培训内容能根据一线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学员的现状和期望设定,利于培训的实用性、前瞻性,注重实效性;又能以当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聚焦课堂,引领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意识等。
校内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培养,应实实在在着眼于一线小学教学,强化顶岗实习,建立培养与培训共用的学习资料库。教师应由以“单学科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以课件开发为中心”的“经典CAI设计”,转变为整合“交叉学科专题”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等。借助于现代化的平台、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情境,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校、虚拟教室等。以任务驱动和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突出学习确定目标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高师实践教学培养,除了应用网络外,还应紧盯小学课堂,突出校内模拟实训。考虑采用“理论先行案例支撑教案强化小组试讲讨论修改集中试讲”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教案)的训练,可采用“理论先行案例支撑分析与讨论尝试写作集中修改形成教案”的方式进行。试讲训练,可采用“理论先行课例观摩教案强化小组试讲集中评议”与“学生课外自练全班集中交流教师组织微格强化”的训练方式。“听课与评课”训练,可采用“实录对比分组交流课例强化点评促进”的训练方式。“说课”训练,可采用“讲清理论规定内容制定方案分散训练集中抽查”的方式进行。通过训练可削除学生的茫然与恐惧心理,能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意识、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对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以信息化为平台,整合设置课程,改变课堂组织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实践训练,实施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改革,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3]钟启泉.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3.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5]田果萍,姜绍忠,李长毅.现代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107.
[6]刘凤.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李长毅,许丽建.加强理论学习,突出技能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0,(7).
[8]黄永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建筑材料 精品课程建设
建筑材料是各项基本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土建工程中,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筑材料,不仅对于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美观性和耐久性有重要意义。《建筑材料》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后,对该课程在实训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建设,使该课程具有创新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明确《建筑材料》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掌握和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并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从事工程材料的质量检验能力及材料试验能力;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常用建筑材料;具有依据相应技术质量标准,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检测、验收的能力;具有对新材料进行再学习的能力。
二、确定建设目标
1.实行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方式培养青年教师,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青年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锻炼不少于1个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2.校企合作,优选教材,创建课程特色。
3.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加强建筑材料实训室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先进的管理制度。
5.以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工作。
三、主要成果及其推广价值
1.师资建设方面。在申请为院级精品课程后在学历学位、职称、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方面不断取得提升,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和骨干教师2人。
2.校企合作,优选教材,创建课程特色。本课程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课程组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建筑材料理论教学大纲》、《建筑材料实训教学大纲》、《建筑材料实训室实训操作规程》、《建筑材料实训技能标准》、《建筑材料实训室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教学文件用于指导教学。
课程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就教学场所而言,努力做到教室、实训室相结合。
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考试方法,考核学生除笔试外,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训操作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3.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个教学体系贯穿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有侧重地采取适宜的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学做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主演改由学生担当,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施工员、监理员、材料员、质检员,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教学注重“教法”转为注重“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
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工程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将工程实体及施工过程展现出来,真正将材料操作工艺流程再现于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4.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
5.促进了实训室建设,具有良好的实训条件。为满足建材实训的需要,学校系统加强了建材实训室建设,近年来学校投资建材实训设备总价值30余万元。示范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和扩充了设备,为本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措施。
6.经过企业调研完善了实训室制度、实训室规程。
7.在企业指导下制定了实训指导书、实训技能标准。
8.通过多年来的课程建设,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好。
9.长期与市建设岗培中心、区劳动局合作,对学生及行业工人开展技能培训及岗位培训。
四、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建设
高速的校园网络为本课程今后实现课程网络教学提供了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在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营造交互的学习氛围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效扩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