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 居家及社区养老国际经验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ing process, aging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people in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n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existing social conditions, how to find one suitable road for the futur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raise elderly people mainly in home care, secondiy on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community services, this i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es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China's aging analysis and th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current elderly housing problem, this article trys to start from the reality of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endowment in these two surveys and studies on the basis of family pension and social kinds of old-age way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condition and other relevant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experienc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housing prototypes for residential and community aged care in anticipation of enh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elderly housing in china。
Keywords: residential and community aged car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ging problem
1问题的提出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于1999年10月跨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为8687万人占7%)。至2004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1%。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形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更为严重的是,据统计200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总数已达1100万人,占老年总数的1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迅猛到来,是前所未有的。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生活、学习、娱乐的要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健康、长寿的要求,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使年轻人能更安心地工作的关键。考虑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未富先老”的具体国情,由社会完全承担“老龄化问题”是不现实的。所以确定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工作方针是切实可行的。
2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6月1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3850万,根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城市福利院2006年床位数为41.9万张,收养31.2万人,也就是说,能够入住养老设施的老年人不到1%。另一项以北京、天津、上海
重庆的老年人为对象,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调查显示,希望与子女同住的占58.53%,希望与子女近距离分住的占30.37%,希望与子女分住无所谓远近的为7.82%,希望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占3.28%,可见无论是现状还是意愿,住宅居住都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大多数老年人希望住宅居住,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首先,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家人,熟悉的邻里和乐于交谈的对象等感情寄托。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种观念在大多数老年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另外,对欧洲等发达国家老年人居住模式研究表明,即使在哪里,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比例也不过只有5%左右。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国对适合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居住建筑类型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 我国当前老年人居家及社区养老问题:
由于我国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而且以往设计缺乏对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足够关怀,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
3.1 “空巢”家庭老人无人照顾,并且与儿女分开居住,平时生活很难得到子女的照顾。
3.2老人与子女同住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双方带来许多的不便及矛盾,特别是以前户型设计时对多代同居的概念有所欠缺,房型设计更是加剧了双方使用的不便。而且以前以单纯的满足居住行为的设计显然不能合乎当下的居住需求,再加上旧有居住空间结构形式的限制等等因素,所以在旧有基础上可以设计改造的余地不是很大。
3.3 新建住宅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开发档次比较低,配套和服务的设施有限。以前专门为老人设计这方面做的还是很不够的,也没有什么经验。此外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整合度低,老年的一些设施和设备这些东西都是很缺乏的,也不专业,这方面产品也特别少,比如说扶手啊什么的都是特别少。缺乏全过程的开发经验,把国外的东西直接搬来又水土不服,这个我们自己也比较明白,我们也借鉴了日本或者是台湾、美国的一些经验,我们感觉到有一些东西也不是可以直接照办过来的。日本政府接入的也很多,给了养老很大的支持。但是我们国家的这些政策还不能马上下来,所以我们直接学日本的小规模、多功能的养老设施恐怕也不是就能马上搬得过来的。
新建住宅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对老年客户群细分不够。我们认为对有钱的老人进行一些产品的开发,老人的情况非常的复杂,年轻一点的老人身体非常健康,老了以后就会身体不好,需要照护了。今天他比较健康,你就觉得他住的非常的合适,明天他摔一跤,需要护理了,但是又满足不了。有一些政策虽然已经想起来了,但是还不能完全落地,特别是一些法规还不是很细致,有一些东西在适应性上还差一些,我们在设计当中也是有所感悟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养老地产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产业的整合,高端市场亟待发展,跨行业的前沿性研究迫在眉睫。
3.4 缺乏适合老年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
4 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若干国际经验
国际老龄政策的发展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国家之后,就会出台一系列针对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政策措施而当其进入老龄国家的行列后,政策重点就转向促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等通用设计的措施,而不是采取针对老年群体的对策。例如:
瑞典在65岁以上的人口到达10%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建设养老院;在该比重到达15%时1975年则对建筑法进行修订,开始推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美国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8%之后的1956年对住宅法进行修改,开始建设老年人住宅;在该比重达到13%时1990年制定集合住宅服务法,开始建造具备护理服务功能的集合住宅。
老年社区既是美国郊区化的产物,更源于其特定的地理和社会背景――充裕的土地资源,发达的市场环境,较年轻的老年群体。这类社区多建设在郊外地段,以低密度住宅形式为主,主要面向较年轻、健康、活跃的老年群体,提供居住和配套服务。让老年人享受郊外的清新空气和美好景观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各类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设施实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整个社区内部形成多层级的设施配置,既有集中的社区配套以满足较大规模的聚会与活动,同时,在每个组团还设有基本配套,满足小组团内部相对全面的生活需求,促进居民对居住邻里的归属感和家庭感。 有的老年社区不仅提供专门面向老年人的住宅,还为年轻家庭提供适合的居所,实现各年龄阶层的混合居住,既为两代家庭相邻而居提供可能,还能让老年人在与不同年龄段人群广泛的接触中,获得充实与满足。有的社区为老人提供了多种可参与的活动内容,形成上百个由社区居民自行运营的俱乐部和活动项目,使老人老有所乐。有的社区通过与周边的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可使用大学的教学设施,并提供终身学习项目,从而吸引了大量高知文化的老人,使其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美国相对欧洲及其他发达国家而言,其老龄化程度较轻,与中国当前的老龄化阶段较为接近。美国老年社区中以健康活跃的退休长者为对象的偏高端产品可以参考学习。 此外,美国以商业模式运营老年地产的方式值得借鉴,将老年地产与休闲、娱乐、健康、教育等产业整合,更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地产的价值和吸引力,同时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
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接近&时的1964年出台政策,优先向老年人家庭提供租金低廉的公营住房在该比例到达11%时1987年开始实施银发住宅工程,提供具备护理功能的老年人住宅;在该比重达到13%之后的1991年开始实行住宅无障碍化。
日本老年居住和服务设施分类详细,全面覆盖了各类人群的需求,养老模式也逐渐从医院和机构养老向家庭养老过渡。相关居住建筑包括各种层次的老人之家、租赁式的老人住宅、以及银发住宅等,服务设施则主要围绕社区设置,如日托中心、短期入住设施、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在宅介护支援中心、咨询中心等。
其中,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作为介护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日本政府近年来着力推行的养老服务模式。它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营模式,实现了嵌入社区中的就近服务,使养老服务全方位进入家庭,介护保险政策得以落地。
在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中,配备有日托护理、上门服务、短期居住和长期居住等老年人基本服务功能,面向所有老年群体。其特点在于:小规模,以小规模功能体嵌入社区的模式,有助于维系老年人原有居住模式、人际关系、家庭氛围和地域熟悉感;近距离,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生活区域内提供所有服务,让老年人能就近、便捷地享受各种服务;全天候,365天,24小时随时提供必要的服务;一站式,日托、上门服务、短期入住、长期居住等服务在一个服务体内集中解决,同时有助于保持护理的连续性,适于应对老年人的各种身心变化;多功能,考虑设施建设的灵活性,可以与其他服务机构拼设,如老人公寓、幼儿园等。
日本在基层社区配制小规模、多功能、社区化的服务设施,是实现居家养老的有力保障,对于当前大力推进社区养老制度的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不过也需要看到,日本老年社区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策的产物。
5对我国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住区构架的思考及建议
通过对美国、日本养老居住模式的介绍,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和地区面对老龄化问题,已经形成较成熟和完善的养老居住体系,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为各年龄阶段、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居住和配套服务,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目标。其中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同时,也应看到,各国养老体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背景的基础上。因而,需要我们立足本国国情,在充分认知我国老年人群结构特征和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探寻适合中国的养老居住模式。
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结合我国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调研,我认为我国住宅社区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区养老的需求:一是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二是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三是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
通过这三种建筑类型的有机配置,基本可以满足希望独立居住,希望与子女居住,希望与子女就近但独立居住,希望能得到日托照顾、短期居住以及获得护理服务的各类老人的居住需求。
这里面我们拿小区的规划来做例子谈谈我个人的观点,总图布局一些楼栋,可能是在三单元的地方做成老少户,也可能在楼栋的一层专门做老年人户型,因为进出比较方便,轮椅什么的也可以很方便的进出,给提供一些底层花园等等。比如说孤独一个老人或者是需要别人照顾的可以放在底层。还有老人公寓,老人公寓,社区里加入老人公寓也是大家所希望的,我们在上海一代调查过,很多老人提出了这样的情况,说我不一定非得跟小孩住在一个房子里,比如说三居室的房子里,我宁愿在小区里有一套公寓,小一点没有关系,我可以替你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等着你回来我把饭做好,你吃完以后把孩子带走,这样老人也可以自己独立的生活,晚上还有自己的空间,而不是在一个房子里面彼此看着非常的小心注意的,老年公寓也有一定的市场。
托老中心,这个小区里我觉得应该配置,可以跟幼儿园接近,或者是跟幼儿园在一个建筑里都是可以的,管理也比较方便,一套管理人马就把幼儿园和老人活动中心都管了。接送小孩和老人都是一块了,接送完小孩把老人也接回来了,这样也很方便。一个社区里怎么样插入这样的老人的设施设备,有的人觉得只能盖老年社区,或者是老年到底有什么类型我们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分成四类到五类的设施可以插入进来。
老少户的单元设计,老少户是怎么样的呢?像这样一个单元,这边是子女套,是两室套,这边是老人套,一个是单室的,或者是两方的老人都要住在一起,就可以买两个小套,和两室套合在一起。我们把走廊做了一些处理,门的位置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有开启的可能。走廊里面这个门可以在这儿设置,可以在这儿设置,有三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套型有灵活可变的可能。设置在这个位置上,其实A2、A3和A1就是一家人,可能是子女和两方的老人住在一起,成了一个大户型。我设置在这儿,这个户型我可能是没有买,或者是出租出去都可以。如果设在这儿,比如说老人不在,这两套都出租了也可以。
我们想说的是我们只通过把门的位置换一下,设立不设立这个门使这个房子就有多种变化的可能,这样的话我们做产品类型的时候相对放松。
还有一种就是短外廊式的住宅。电梯对老人很重要,如果有这个短外廊连接以后,就有两个电梯,万一某一个电梯检修或者是有问题,他可以上另外一部电梯。短外廊里面这样的户型老人觉得很好,特别是卫生间,他觉得就应该对着廊子,我们问他们说,他们害怕出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就是希望能够呼救。
6结语: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市场潜力及当前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三种模式。通过这三种模式满足各类老人的居住生理及心理需求。
作者单位:张 (天津冶金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徐菊;龚七一;苏杰;;银发时代――老年人居室装饰装修设计要素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06期
关键词:人生回顾法;积极老年生活;老龄化
一、中国老龄化的状况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8%。老龄化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怎么样实现积极老龄化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老人生理和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老化,生活模式相应地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特殊需求。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积极老年生活模式的质量。
1.逐步退出职业市场,退休后生活重心转移,使很多老人觉得无所事事,导致严重的失落感。
2.逐步退出社会政治生活,容易产生丧失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
3.生活活动空间明显缩小,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家人成为老年日常活动中互动的主要对象,家庭成为老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地方。
虽然说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老化,是更加容易比中、青年人产生丧失感、孤独感、低落感等负面情绪,也并不是说是绝对会产生,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产生这些负面情绪的可能性要比中、青年人大得多。老年期是负面事件高频率发生的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面事件的冲击,长者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由于年纪、健康等原因而逐渐脱离主流社会的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心理落差,致使他们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孤独寂寞、自我否定、人生价值或意义感减弱等问题,这影响其身心健康及生活幸福,影响积极老人生活模式的质量。埃里克森认为生命周期最后一个阶段的任务是解决自我整合与自我绝望的问题。在人生的最后这一阶段,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它们可能会变成最后的人生智慧,反之,它们就也有可能变成老人最后的负担,产生更加严重的失落感。所以要重视生命周期的最后这一阶段。人生回顾法通过引导长者回顾往事,不仅可以协助长者重整生活经验,而且可以给长者的情绪、自我形象、认知能力带来正面的影响。心理年龄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身心锻炼等方式来加以改变的,是受之父母的,但是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是有方式来使之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能够推迟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衰老速度。人生回顾法做为一种极有效的方法,探究人生回顾法对老人年的晚年生活有其价值意义。根据马斯诺5个层次的需求理论,在老年期,各个层次的需求有其独特的内容,例如安全需求是对生活保障和安宁的需要,而且不仅仅是满足生活上的保障,对于爱与归属的需要,即渴望在家庭和社会上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满足。在家庭中希望能够过独立自主、被尊重的老年生活。另外,尽管老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参与社会团体等活动还是有很强的要求,在社会上被尊重的要求并没有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社会价值、尊重老人独特的人格,维护老人的自尊等。
二、人生回顾法与积极老年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了人生回顾理论,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源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人生回顾是一种通过回顾、评价及重整一生的经历,使人生历程中一些未被解决的矛盾得以剖析、重整,从而发现新的生命意x的心理和精神干预措施。人生回顾法的焦点是老人生命历史中正负两面的事件,也是重新建立老人的成长阶段和生命历史,它的目的是重新建构老年人对人生历程的看法,这是一种经验重新肯定及评估的方法,长者能够从过去经历中发现新的意义,以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些经历,并获得自我接纳和生活满足感。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引用“积极老年”的概念,他们理解到积极”不止指健康,也包括能持续参与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使老人能发展其独立的潜能,持续健康身体和生产力。老人有被尊重和肯定的需要,特别是对于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贡献,这对积极老年生活的意义极其重要。
三、人生回顾法对积极老年生活的价值意义
1.完成人生中还未完成的事,弥补人生的遗憾。
盘点老人自己的人生经历,完成了什么,未完成了什么,还想完成什么等,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利于老人具体去回顾自己的经历,有些还没完成的在自己的范围内能去实现的,完成之后会给老人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弥补人生的遗憾对老人的晚年生活的幸福感的提升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用正视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种种经历,包括负面的事件,可以让自己有机会去了解自己有那些是还没处理好的问题,还要去完成好的事情。例如对于老人想要完成的但是未完成的事,在剩下的时间里面是可以去完成的,还没解决好的问题是有机会去解决的,像跟家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机会去修补和改变的。有时候自己还是有能力可以去完成自己年轻时没有完成的事情,在回顾的过程中有些经历的完成也同时会给老人晚年的幸福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老人继续好好生活的动力。人生回顾法强调人生的重新整合,带来新的影响来促使新的力量。
2.告别过去的矛盾,进入有生命力而又满足的生活。
人生回顾法通过重整老人对人生经历的看法,不但可以帮助老人对自己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亦可以将过程中领悟所得的应用于现在和将来。通过回顾过去以往的经历,逐渐摆脱过去的阴影,弥补不足,让老人的生活更加有建设性、更加满意。人生回顾与缅怀不同,但是又可以像缅怀般协助老人重读人生中的成就。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梅陈玉婵曾经有个服务对象是个老人,老人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没有跟五个子女一起生活过,没有亲自抚养五个孩子,他自己一个人在纽约唐人街餐馆工作,家里的五个子女是有他的妻子抚养长大的,他跟他的妻子是盲婚,他每个月就负责把生活费寄给他的妻子。他的五个子女都学业有成,完成了硕士学位。梅陈玉婵教授在给老人做生命故事回顾的时候问老人如果给自己写自传的话,要把书名叫做什么呢,老人毫不犹豫地说要叫做《失败者》,但是梅陈玉婵教授提议叫做《无名的牺牲者―伟大的父亲》,因为要忙于生计,老人拼命赚钱养家,而没有机会去享受家庭同住之乐,在这种情况下,五个孩子还能那么优秀,就是因为老人给他们做了很大的一个榜样。老人在教授的辅导之下,慢慢地接受了自己,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人怎样看待自己,这对个人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梅陈玉婵教授就是重塑老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看法,这增加老人生命的能量,增强信心,活好了当下,让老人不纠结在一些不能自持的往事中。人生回顾并非把老人固定在过去的事件里,而是要利用从过去所领悟的去告别过去的矛盾,抚慰老人的心灵和精神,进而进入现在有生命力而又满足的生活里,过积极的老人生活。
3.增强老人的自信和自尊心,让老人更有尊严、更体面、更有价值地生活,实现积极老龄化。
人生回顾法通过回顾老人在其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其中包括自己对别人产生的影响,或者是别人对自己产生的不一样的影响来肯定老人的一生,提醒老人活到现在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肯定老人一生的价值和贡献,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老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是一个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的过程,对老人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让长者感觉到自己有能力。通过总结和提炼老人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等来肯定老人一生积累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如个人的修养、对人生的态度、对名利的看法、自己的座右铭和人生的感悟,曾经或者现在所拥有的个人力量、性格、知识、技能、信念、人际网络等,挖掘长者的优势,肯定其价值,可以给年轻人做榜样,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的人。让老人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动力。让长者过上“体面尊严、充满活力”的生活,能够让长者产生生活积极性,激发生活活力,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
关键词:群众文化;老年美术教学;欣赏;启发;实践探索
1997年8月第16届世界老年学大会通过的《阿德莱德宣言》中有言:“通过教育应使老年人自己能够确信他们有能力自我服务和独立活动,使他们获得充足的信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自己的选择。”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角,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中出现了一批离退休的老年人,他们因为脱离了工作环境而对社会产生了孤独感和失落感。让这些老年人能够过上健康的、老有所乐的生活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对解决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人人都能够享受群众文化建设的成果,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审美教育机会,学习并欣赏人类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是每个人享有的权利。研究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美术教育的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普通学校美术教育和专业院校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而老年美术教育缺乏一种系统的、完善的、可执行的教育模式。我国美术教育的培养模式曾沿用苏联的专业培养模式。
在教学中,绘画作为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而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导致学习者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统一的标准扼杀了学习者美术创作的生命力,同时也阻碍了其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发挥。美术教育应当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为宗旨,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知识,培养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国民。德国哲学家朗格认为,艺术进步才能促进国家的经济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具有艺术才能的人民若能多方面发挥自身的能力,就能在经济竞争中更胜一筹。19世纪中叶,欧亚诸国大规模的美术教育运动正是由于商业竞争使许多国家对工艺改良的要求日益强烈。
对老年美术教育的研究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氛围营造。除去单纯的技法教授和训练,要通过美术欣赏让每个人根据已有经验,感知和理解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应该从自身的体验、阅历出发,投入主体自我生命的情感,从而赋予美术作品新的意义。德国姚斯“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即作品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促使接受者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其参与作品意义构建的权利。只有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艺术作品(包括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笔者认为,欣赏艺术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每一个人内在的天分和感悟都不同,而教学中教授的往往只有事实,即创作背景、作品的名称和风格与流派、作者的创作技法等。但欣赏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了解艺术发展史,由谁在何时何地制作了些什么,更应该是询问和了解为什么、作品如何产生,展示不同时代的作品,讨论其在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之处。过去欣赏大量美术作品只能去展览馆,画册、美术类杂志也比较稀少。如今的社会是由电视、电影、摄影、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手段创造的图像世界,这个图像世界造就了视觉欣赏习惯,作为接受知识的方式,形成了“读图时代”。老年美术教学可以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把展览馆搬进教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硬件如投影仪、LED显示屏等,软件如PowerPoint、影音播放软件等辅助教学,有效地将视觉、听觉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展现美术作品,引导学员赏析、热烈讨论并积极思考,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美术技能和美术知识。同时,鼓励学员有机会时要走出教室,到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甚至各国古代文化遗址进行参观和实地考察等,感受作品的艺术内涵,促发美术表现、美术创作的欲望。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是教师的第一要务,继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指正和解疑的作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教学应当像射箭,教师只做出拉弓的样子,以启发学生的自主性。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教师成为灌输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强加者、权威者和控制者。在老年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员在学习美术技法、知识之余注重美术学习和文学、音乐等相关学科学习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启发,对学员在平时学习中无意识流露的独特想法予以肯定和引导,从而使学员、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间达到精神敞开、灵魂交融、共存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休闲体育 社会价值 传统体育 休闲属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91-04
休闲体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到目前为止,关于休闲体育的研究可谓内容丰富,众说纷纭。人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休闲体育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休闲体育的定义为例,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大多数人均能接受的定义或者解释,但大家对它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统称。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它注重娱乐、健身及休闲,通常,休闲体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非功利的活动方式;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一定的经济能力和没有压力的活动环境。本研究从休闲体育在当代的社会价值人手,展开对中国传统体育休闲属性的探讨。
1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
当今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休闲体育正以其不同于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竞技体育是一种精英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中宣扬一种人类追求永恒持久地超越对手与自我卓越性的社会理想;而休闲体育则是生活化的体育追求,远离竞争,是一种自愿的、积极的休闲生活方式。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器将成为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新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50%的时间用于休闲,未来的5~10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体育的兴起发源于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发展带来的休闲需求浪潮,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求,这在中国更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休闲体育因其特有的功能正在发生作用,也即将发生更大的作用。
1.1延缓人体衰老,保持创造性
人力资源空前的丰富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优势,但人口老龄化却是一大社会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最先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提出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实际出发的,但导致的人口老龄化却又是一大社会问题。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起步晚,速度快,老龄化地区间差别大。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24.3%,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老少比是28.2%,年龄中位数是30.8岁,说明中国从2000年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左右,老年人口比重几乎翻番,老少比约是2000年的2倍,老龄化程度是世界之“最”,真可谓为“未富先老”。因此,延长国民的生命力,保持长久的创造性成了社会持续发展之必需,休闲体育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它远离功利,因其着重健康的视点,延缓人体衰老,长久地保持人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持久的创造性。
1.2直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同时生存的压力又让人类重新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休闲体育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2000年美国体育与娱乐总营业额高达4000亿美元,超过房地产与国防开支,而且如此巨大的产业几乎没有需要美国政府掏钱。体育休闲产业被列为美国大产业排行的第11位。英国政府每年从体育休闲产业得到的税收是24亿英镑左右,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开支的五倍。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由于对其投资的机会广泛而灵活,与曾经主导世界经济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部门相比,有明显的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势。比如投资一个高尔夫球场可能需要上亿元,但投资一个传统的跳绳场也就需要几万元。这种独特的产业优势对于以北京市为首的“退二过三”(即减少和集约第二产业,强化第三产业)的产业调整战略中,缓解就业压力、经济增长压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休闲体育产业也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休闲体育也可以间接的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促进消费,而消费的结构优化、层次的提高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居民的体育消费等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主要受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的生活水平。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1%下降到1997年的55.05%;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6.66%下降到1997的46.41%恩格尔系降低,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明显提高,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度。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人口基数大,生存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仍然很大,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这种竞争给人造成的生理、心理压力没有减小,而是与日俱增,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又由于营养过盛、不均衡、运动不足、环境恶化、生活方式不正确、心理压力加大、社会关系复杂等原因,而出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神经性疾病、“精英症”等,中国的医学工作者经过研究宣布60%的中国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又可谓“未老先衰”。通过休闲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冰释疲劳、恢复精力、缓解情绪、消除郁闷、释放能量、减轻思想压力和增长见识、开阔思想境界”,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休闲参与价值正在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识,成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通过体育方式来休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而休闲体育远离竞争,给现代人提供一片逃离现实社会的天地,提供一种消遣遁世的心情,留下一个自我疗伤,恢复的机会,从而真正使人能够做到身体、心理的统一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健全的人力资源。
1.3教育功能
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休闲娱乐的心情,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又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局部地区的动荡不安外,世界总体上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尤其是矗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中国,《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三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其中的“击壤”指的就是一种投掷类游戏,可见,太平盛世使人产生休闲、游戏的心情,但又要看到安定的大环境里仍有潜在的不安定因素。由于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人体的承受能力也日益如竞技体育般被推向极限,社会不安定因素相应增加,犯罪也居高不下。发生在中学生中的逃学、早恋、青少年犯罪现象,让家长们伤透了脑筋;而发生在高校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中的自杀现象更令人们震惊;近视眼出现在低龄儿童中的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身体、心理素质不能不让人担忧,所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人在现代化所创造的极其丰硕的物质财富面前,不断地张开愈加贪婪的大口,在无度的欲望中付出了‘异化’自己的代价,这不仅仅加剧了自由时间被更多的挤占,而且使人最大限度的远离了自由”。“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自己的全部生活节奏几乎都是按照工作的节奏来安排,即我的生命表现为工作。更进一步,当我们说‘机器也工作’或‘国家也工作时,工作本身变成了与主体没有什么关系的纯粹客观的运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使得人们成为了工作和学习的机器,压力之下造就了孤立、白闭、缺憾、偏执与自私的个性,在美国,临床抑郁症已经成为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在十名工作的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人受影响。每年损失的工作天多达两亿个。世界精神健康联合会在大会所发表的报告说,如果不采取行动,精神、神经和行为失调增加的速度之快足以在2020年之前超越公路意外和暴力,成为早天和失去工作能力而无法工作的主要因素。人们所热衷的竞技体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但它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抑制的球迷骚乱的困扰。“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是的,休闲可以使我们有意义地生活。”休闲体育以其令人喜闻、乐道、愿尝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向人们传输一种“游戏规则”,一种生活道德,一种人生健康的追求,这种亲身经历的游戏体验,胜过千万遍枯燥、单调的说教。也把人们从工作学习的压力下,拉入到现实生活中,使人能够以不同的视角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利于塑造更完美的人格,增加社会安定的系数,减少违规、叛道、犯罪现象。
1.4有利于建构体育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现象。人们受金钱的驱使、权势的诱惑,逐渐的失去了宝贵的体育人文精神。竞技体育被过度的吹捧和异化,比赛结果可以纵;“黑哨”吹掉了多少运动员为之奋斗一生的梦,也吹冷了多少热爱体育的人的热情;为了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多少人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还有随科技而不断“进化”的兴奋剂现象市场经济中,为了经济利益,人们以牺牲体育利益为代价,体育的人文精神被扭曲、抛弃,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悲哀。而人性化、个性化和生活化的休闲体育则远离功利,真正能够实现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是以人本身为目的、以人的存在为目的、追求生命本真的一种全面的放松与悠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回归,这有利于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重新建构。
2中西方差异――制约西方休闲体育方式中国化的根源
正是由于休闲体育如上的功能,它的兴起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然而中国目前休闲体育的发展多侧重于产业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化运作,忽视了休闲体育消费的主体的消费要求,大肆宣扬的一些西方休闲体育的项目未必适合中国的现状。
2.1经济条件的制约
中国的经济改革虽然得到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还要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还很低,居民消费水平有限,用于休闲方面上的消费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休闲体育消费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30%-40%。美国的休闲产业十分发达,据估算美国人用于购买休闲用具与器材和参加休闲活动的费用高达3500亿美元,其中有相当比例用于购买体育器材,参加体育俱乐部和观赏体育比赛等。在这3500亿美元之中,95%都是由赢利机构承担休闲服务。而根据卢元镇的报道,在英国,运动休闲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7%,而在俄罗斯为1.9%。1996年韩国国内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市场的消费总额为26900亿韩元。而中国1996年体育参与者全家体育消费平均在200元以下者占86.08%,100元以下者占58.31%,这一消费水平基本上保持在体育的实物消费水平上,如购买运动服和简易体育器材用具,用于体育劳务消费的支出比例很低,在体育参与者中仅有8.6%的人到经营性体育场馆去进行体育消费的意向。而对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的门票,城乡居民目前只能承受较低的价格,且人们到经营性活动场馆去参加活动的次数还十分有限。我国现有的200多个高尔夫球场,其中8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还有一些项目如滑翔、跳伞、冲浪、热气球、骑马、保龄球、一些健身俱乐部等,由于受经济、设施与场地、地理条件等限制而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2.2思想观念的制约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休闲体育的重要性,但由于从“吃饱”到“吃好”的新的生活方式过度太短,人们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电视电影依然是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占73.53%,阅读小说、报刊、杂志占了44.04%,而从事体育活动的比例只占26.68%。一些人可以花几千元买一双鞋子,却不肯花几元钱买份体育报。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有生病的人才锻炼,自己去锻炼怕别人说闲话。以上这些制约因素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对于推广休闲体育是客观存在的障碍,尤其是新兴的一些西方的休闲体育项目,如高尔夫、滑翔、跳伞、帆板、热气球等。而相应地,中国传统的休闲体育却因其项目种类繁多,对经济要求水平低,普通老百姓都可参与,对场地的要求也可因需因时因地制宜,可变性大,而且很多项目对年龄、性别的要求没有或不明显,可以说是老少皆宜、贫富皆适,如毽球、蹴鞠、秋千、拔河、跳绳武术、太极等。这些项目深深地植根于中国,老百姓的思想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推广。因此,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体育,发扬其休闲体育的精神是时展之需要,也是社会进步之需要。
2.3场地条件的制约
虽然我国幅员广阔,国土面积达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但体育场地使用面积人均仅为0.6m2,而世界发达国家平均超过了2m2,美国更是达到人均14m2。如此差距对于参与锻炼身体的百姓来说,如杯水车薪。尽管如此,近些年新建的体育场馆多数是供正规体育比赛使用的“灯光球场”、“游泳馆”和“游泳池”,这些能够真正为百姓所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不能全盘地借鉴西方休闲体育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更多的“返身向内”的从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的体育生活方式中探寻满足中国人需要的休闲属性。
3中国传统体育的休闲属性
3.1不倡“争”、“竞”,寓教于乐
中国疆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的民族,而且在历史上,政权较之其他民族更为稳定,这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儒家的道德原则注重“仁”、“礼”。“仁”就是爱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王者对其臣民要实行“仁政”,体恤民情;臣民为了君国,必要时要“杀身以成仁”,思想的核心即为“为人”、“克己”、“无争”;“礼”的功能在于实现人群的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根植于儒家文化之上的中国传统体育,重“怡情”、“健身”、“修身”、“养性”,不倡“争”、“竞”。“君子无所争,必也射手。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力气很大,但“不以力自矜,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也”。中国传统体育还注重教化作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射、御就重视通过一定规范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学生尊重礼法之习惯和精神。
3.2天人和谐,重在体悟
“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是讲人与自然是一致的,和谐统一的,因而人的行为举止等,都要与天地变化同步,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总规律。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气一元论”的生命观得以产生。“阴阳调,而百病消”,中国哲学把生命视为天地阴阳之气的产物,认为“人与天地应”,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是相互影响的,“平地注水,去燥就湿;施薪均火,去湿就燥”。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天和人既然同质同构,它们之间也就必然可以在“同类相感”、“以类相招”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在对体育场地与氛围的要求上就因需而变。静,则寻找相对安静的居所或户外,静心修养,调神凝气,如太极、垂钓等,要求的环境是静、美、雅,偏爱秀丽的风景,怡人的风与和煦的阳光;动,则寻找热闹的场所,或集市,或聚集的邻里,呼三呵四,嘻笑怒骂之声也甚为常见,为的是互动、展示与发泄,如蹴鞠、舞龙、舞狮、龙舟等。参与者,身置其境中,把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3.3动静相宜,体意相投
西方古代哲学认为物质具有惰性,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必须加以推动力它才动,但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动中有静,静中蕴动,动静结合,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概念,其蕴含的深刻哲理日益被现代的科学家们所接受,宇宙运动学说,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其体现。中国古人主张在动态中把握阴阳平衡,进而达到中和,要动静结合、适度,认为动中有静,静中蕴动。静,并非一团死气,而是蕴含着变化。动中又有静的趋向。
中国的养生术中有“中和”之说,“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养生所指的“和”有三层含义:人与天和,人与人和,人与己和,既注重保持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又注重人体自身内环境的和谐、统一,华佗所创造的五禽戏,就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有突出特征的动作,而力求做到身体各个器官都能够得到锻炼。
老子讲“正言若反”。就是说,一句话听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积极的含义。孔子也讲“叩其两端”。即遇到问题,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的大家,可是他们所讲的并不一样。老子强调和谐,赫拉克利特则强调斗争。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讲对立的统一,特别注重统一,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中国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和谐统一的体育思想。
褚代表常说:“我们拥有现代化的孩子,但我们却不能给予他们现代化的教育”。为此,褚彦宏总是处心积虑的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们营造探索科学、开发智力的环境和氛围,城里孩子开设的课程,她都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同时拥有,如手工制作,城里孩子有漂亮的手工制作材料,而她却通过充分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引导孩子用饮料瓶制成漏米斗,用铅笔屑和瓜子皮制作粘贴画等手工,寓教于乐、寓节俭于教学,培养孩子开动脑筋、勤俭节约、健康自信的优秀品格。同时,褚彦宏还积极参加中心校组织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研活动,并在区进修学校验收时受到好评,接受并承担全区《品德与生活》观摩课的双重任务。
今年已经47岁的褚彦宏,面对农村教师知识的老化以及教师队伍的老龄化,不等不靠,从自身做起,摒弃固有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从网络、书本中学习现代的教学思维和模式,用宽松自如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探索新鲜事物、感悟生活的能力,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影响和感召周围的中老年教师。褚彦宏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执著和努力,靠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群孩子,她的课堂教学而变得活泼生动、有声有色。今年5月,褚彦宏在全镇的研讨课上,以身示范,证明年龄的老化决不意味着知识的老化,在社会上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响。在课堂上,她用自己的智慧在孩子们心中铸就了一个品德老师的形象;在生活中,她用自己的言行在家长们心中架起了一道育儿教子的桥梁。下班后和休息日,褚彦宏的手机响声不断,很多学生家长和年轻的父母会打电话向她求助教育孩子和育儿过程中的难题。今年10月份,褚彦宏以家长学校的形式为学生家长做了一次题为《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专题讲座,得到了家长们的赞许和认同,很多家长希望她能举办一个家长学习班,定期辅导家长“如何教育子女”。这更坚定了她继续学习的决心。
自从当选区人大代表以后,褚彦宏变得更加忙碌了。她充分发挥工作在教育最前沿的优势,积极开展调研,走访选民,认真行使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忠诚代言。一次,褚彦宏在临近中午的时间路过派出所,看到里面挤满了人,走近一问是在补办户口和照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屋内只有一个户籍员在紧张地忙碌。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她立即与毛都站镇政府取得联系,说明了派出所和村民们补办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遇到的实际困难,镇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专门派人与派出所取得联系,通过增加户籍员帮手,加班加点工作等措施,提供便民服务。
在一次参加教研活动中,褚彦宏来到了雅木吐小学,这里的教室由于年久失修,需要好几根柱子支撑房子,致使孩子们的课桌摆放得七扭八斜。看到这些,褚彦宏的心里酸酸的,但这里的老师却一脸幸福地说,他们这样的上课环境马上就要结束了,因为新学校将在6月初开始施工,年底竣工。返回的途中,褚彦宏的心里久久难以平静。毛都站全镇的教育教学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了全面了解实情,她对全镇的中小学做了一次普遍调查。诸如这样的学校,毛都还有二库、姜家小学。由于教学经费的严重缺失,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更不能体现教育的文明与庄严;工作在教学前沿的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师队伍日渐趋于老龄化,加之不能及时地进修更新知识,教师的知识正在趋于老化;伴随着城乡教学差距的不断增大,农村的好学生向城里严重流失,城乡生源差别将越来越大。面对农村教育的窘境,褚彦宏心急如焚。为此,她向区人大提出了建议:一是政府应该把愿意奉献一生给教育事业的优秀师范毕业生以优惠的政策分配到农村学校,以缓解农村教资短缺、年轻教师过少的压力;二是通过政府行为向上多争取一点,自身多投入一点,尽快转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而导致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使当地的好学生不进城、不离校,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学的生源,也确保农村的孩子及早能够有孩子本该拥有的学习环境和人生过程,真正展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区人大对此非常重视,及时转办给区政府。一个月后,褚彦宏得到了宁江区教育局的答复,并解决了部分问题。褚彦宏很兴奋,她深切地感到做一名人大代表能为农民、为农村的教育做些事的荣耀,但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