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随着近两年政策的放开,现在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两个孩子,二胎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意味着我们正式进入二胎时代。现实社会中,二胎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颇多误区,这些误区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文章就如何促使家长自觉而有效地更新家庭观念,更好地对二胎家庭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胎;家庭教育;影响;教育观念
一、对家庭的影响
二胎的出生对于整个社会的人口数量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它改变了原来的“421家庭模式”,整个家庭成员的分工和责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胎出生后,整个家庭的财产分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孩子由一个变为两个,孩子占的家庭开支多了,相应的其他开支就要减少,自然会影响到家庭财产管理、家庭成员保险投入、家庭教育经费储备甚至家族企业二代接班问题。同时,二胎的出生意味着家人要改变原来的家庭教育模式,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的感受,使家庭教育方式更加合理。
二、促使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
两个孩子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会有更好的交流,家庭成员之间会有更多的互补,同时成员之间会变得更加开朗和包容。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家庭成员彼此能感受更多的情感形式,比如兄弟姐妹情、父女情、母子情或者父子情和母女情等。角色多样造就了更加圆满的家庭。
(一)二胎的出生会促进两个孩子的成长
1.对孩子的童年成长有利
几乎每个独生子女的童年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和玩具玩。现在的家长都是双职工,不像从前一般是母亲在家带孩子。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生活,从小就是掌上明珠,老人从不会大声呵斥,更别说责罚了。由于被老人溺爱成一个不适应社会的人,因此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他们会害怕和其他人相处。而这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
生二胎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童年有一个人和你一起度过,每一天都在一起成长,这份经历很珍贵。两个孩子相处时,老大会产生保护弟弟妹妹的意识,做任何事也会替别人着想,同时做事的过程中也会不经意地为弟弟妹妹做榜样,有利于老大的成长;对于老二来说,哥哥姐姐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安全感,他们从小就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
2.二胎让孩子学会了分享
80、90后的独生子女,很多人在毕业后不出来参加工作,与社会脱节,靠啃老维持生活。究其原因是他们衣食无忧,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父母家人的付出视而不见,觉得任何东西都是应该给自己的。如果多了一个孩子,孩子自私的性格会有所改变,也会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增强责任感。
3.减轻了赡养父母的压力
独生子女的负担很重,要赡养四个老人,同时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随着社会养老机制的日益成熟,很多老人x择去养老院养老,但还有很多未知的情况,比如生病需要子女照顾,会使子女的压力很大。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在遇到家庭问题的时候,可以互相商量解决。
(二)父亲承担起一家之主的主要责任
二胎意味着更大的开支,这就需要父亲更加努力地工作,也要付出更多来教育两个孩子。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预示着婴幼儿父母将更忙碌且要承担更重的经济压力。家庭和工作要求父亲付出更多,不可能像养育独生子女那样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父亲势必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主动承担更多的教育和经济责任,帮助母亲分担更多的育儿压力。二胎政策放开之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里的第一个孩子在生活中要慢慢接受二胎出现的现实,并学习如何做好哥哥姐姐;同样的,第二个孩子也要从小学习如何与哥哥姐姐相处。这就需要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情感关注与积极引导,教会他们在感受被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别人,树立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三)母亲在细节上为家庭付出更多
对于两个孩子,付出最多的是母亲。平时细心观察孩子的天性,发现他们的差异和特长,鼓励个性发展,这是母亲最需要做的功课。有时候年龄相近的两个孩子会出现争吵和打闹,对此,母亲不必急着分清各自的对错,而是要站定自己的立场。如果母亲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些事情,那么这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母亲要学着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约束自己,理解伤害和被伤害的意思。母亲作为监护人,不要强制施加给孩子自己的意见,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会沟通和倾听,而不是批评。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错误,也不要在多人面前批评,应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否则可能会给孩子留下永远的心灵创伤。母亲要正确利用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让它成为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正能量。
(四)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承担大部分的照顾任务
很多人觉得爷爷奶奶思想陈旧,由他们来照顾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事实恰恰相反,祖辈帮忙照顾的孩子在各个方面普遍优于母亲单独照顾的孩子。年轻的父母教育观念新颖,但不可否认的是年轻的父母都很忙,如果由他们独自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将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相反,老人的时间比较充裕,能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人。相较于年轻人,老人还有一些照顾孩子的经验,会对孩子付出更大的耐心,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尤其是与外界环境相接触会大大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反应力。祖辈照顾孩子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爱,有利于促进孩子人格的完善。当然,老人带孩子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溺爱,把孩子宠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养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需要父母和老人适当地沟通、交流,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五)保姆起到辅助作用
很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会请保姆来协助照顾宝宝,这时候家长必须对保姆进行考核和选择,因为保姆的素质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可以对保姆进行培训,对保姆出现的问题要学会理解,家长的心态对保姆的心态影响很大。保姆与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感情,因此家长尽量不要中途换保姆,免得孩子出现不适应。
保姆对孩子照顾得越好,孩子就会越快适应,如果保姆来了很长时间,孩子还是没有适应,家长就要观察是不是保姆出现了什么问题,是保姆不够耐心,还是对孩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如果是这样,就应该换一个保姆了。不论怎样,保姆对孩子的成长只起到辅助的作用,父母才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主力。
三、教育观念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有人说:“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谁成功地完成了家庭教育,那么他就赢得了孩子的未来。”
(一)家长应该注重孩子行为品德的养成
伯克曾说:“教育之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家长工作忙,精力有限,两个孩子在一起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教育孩子要相亲相爱。家长可以寓教育于故事、实践活动之中,也可以抓准时机,情境兼顾,催生良好的情愫。注重激励,严爱结合,避免迁就和盲从,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之间良性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大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竞争的状态之中,孩子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自觉地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同学或者自己的兄弟姐妹进行比较。因此,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孩子学会竞争,但是不能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竞争必须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孩子之间发生竞争,说明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比较健全的,能够知道自己的需求,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满足需求。理解了这一点,家长就不会为孩子之间的争夺而焦虑,而是用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这个问题,尽量顾及每个孩子的感受。
四、更新教育观念,全家总动员
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子女过度关注、过度爱护及对他们赋予过高的期望。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家长对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因而独生子女受到的父母之爱是强烈而又集中的。独生子女家长常常处于担惊受怕之中,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就业前途、结婚生子等一切问题,家长累,孩子也不轻松,因为背负的爱太浓、希望太重。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是病态的,是需要改变的,二胎时代的到来将为改变这种现状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当家中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家长不得不将注意力和精力平均分配在两个孩子的身上。
家长们要学会树立“理智施爱,爱而不娇”的家庭教养观念,当然也需要针对孩子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要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总而言之,科学诊断、理论学习、亲子互动、榜样示范、定期评定、咨询指导、团体实验、个案研究等活樱更新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最终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当然,家庭教育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摸索的,相信只要通过家长的努力,二胎的家庭教育一定会很好地完成。
【参考文献】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 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 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 有的小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双减政策与五五分流背后的底层逻辑
新近出台的双减政策是对教培行业从业人员的沉重打击,然而本该更有冲击力的普职比五五分流却没有让家长们人心惶惶。
教培行业是在市场需求下自然产生发展起来的,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取得合理收入也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当各路资本大举进入,从业人员数量超过在编教师数量,甚至于在职教师也纷纷介入的时候,课堂教学有益补充的性质就变了,社会服务的初心也不复存在了。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要是都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生不起养不起孩子了,这个国家肯定是没有未来的。
但是,打击教培机构,严管K12辅导,全面推行5+2就能真的彻底取缔课外辅导遏制鸡娃的军备竞赛吗?
当然不能。在当前中考普职录取比例严格限定在5:5的基本国情之下,所有家长都会希望孩子考上普高大学接受到高等教育,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上职高技校。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与上普高念大学相对应的是研究所办公室公务员事业编精英白领,而与职高技校相匹配的则是工厂工地技工普工操作工,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社会地位到经济收入都低人一等。所以无论怎样减负,焦虑与需求都依然还在。然而有钱人可以高价请一对一甚至住家教师,教师或者水平足够的家长也还可以在家里辅导自己的孩子,真正受到伤害的只是那些家长水平不高经济条件也不充裕的普通家庭。
补课的确是有用的,特别是对于大多数的中等生,通过适当的指导训练,短时间内单科提高几十分不是难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员辅导也是一种教育公平,严格限制反而会加剧教育不公。而且,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是:中国目前的普高与职校录取比例并不是50:50,而是58:42。那么依然坚持5:5分流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不是与广大学生家长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吗?
问题在于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严重过剩就业难,另一方面大量的工厂店铺依然招不到人难以为继。
基于国际大环境和基本国情,中国必须长期坚持制造业立国和全产业链方向,在努力冲击高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的留住一些低端制造业保证就业。所以,聚焦半导体大飞机空间站核聚变,是在绸缪未来占位卡位;留住富士康比亚迪的流水线以及沿海乡村的服装厂玩具厂,是保住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中国的高等教育并不是供给不足,而是发展太快良莠不齐。1978年的大学录取人数是40万,到1998年不过108万,然而到了2018年,就变成了887万。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更是达到了909万人,以至于国家不得不扩招研究生来延缓就业压力,其实,让许多没必要考研的人盲目涌入考研大军也是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现在中国社会的所谓内卷,只是大学生的内卷,不是职校生的内卷。因为大学生太多了,才要向上挤压去考研读博出国留学;才会互相倾轧考公考编人满为患;才会向下挤压以至于清北硕士去当家政保姆,985硕士去卷烟厂当普工,更有7万硕士21万本科生送外卖的说法。当然,那些愿意去干普工去送外卖的大学生还是脚踏实地未来可期的,可怕的是那些身娇肉贵眼高手低宁愿啃老也不去工作的大学生们。据统计,中国16岁~24岁的年轻人中失业率为13.9%,不是没有岗位,而是没人去做。
06年我在济南见过一个农村的小建筑队,20几个人里几乎就没有40岁以下的,他们的孩子们就算是考不上大学,也没有愿意跟着他们再干建筑的。现在我在青岛莱西,身边有很多做服装鞋帽玩具的小工厂小作坊,里面踩电机的也都是中年妇女,极少见到30岁以下的女工。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始终都是缺人的,看看58同城,看看工厂超市餐馆的招工栏,只要不挑不拣,想要找份工作绝对是不难的。但是许多人即便是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屈尊俯就。这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体系出了问题。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大学,大多数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就只能去上职校技校了。所以双减政策无损根本,严格执行的普职比五五开才是从源头上卡住了大学的入口,保证了了职(技)校的生源。你连个大学文凭都没有,想要考公考编坐办公室当白领门儿都没有,只有去工厂车间超市餐馆才是顺理成章。够高!够狠!
看看人家德国吧。在德国那样的高度发达国家,小学生们在接受了四年的小学初级教育之后就要初步分流到三种不同的中学,在其后五年的中学教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分流,最终只有四分之一的适龄青年能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校企合办的各类职校中学到了实用技术拿到了等级证书。而且各工种都有许多级别区分,上升空间广阔。正因如此,德国的制造业才长期占居世界的高端市场,德国制造也成为了工艺精良的代名词。
中国当下的双减政策,以及五加二托管,坚持普职比五五开,不允许公办初中接收复读生,不允许985211大学接收专升本学生,加强青年人的廉租房保障,严厉禁止996等等,都是国家整体调控布局的一部分。
(一)运营模式
一是早教连锁机构或家庭教育品牌机构的相对成熟运营模式。这两类机构的共性特点是有统一的管理模式、相对成熟的品牌推广、一定的专家资源、多样可选的经营项目、后续的师资培训服务等,租用较好路段、较大面积的场所,统一研发的各类可选的课程、项目和服务基本满足大部分前来学习家庭的需求。在资金保障方面,主营家庭教育业务的,前来寻求服务的家长是接受家庭教育业务收费的;兼营家庭教育业务的,自筹资金或就部分业务收费以开展公益家庭教育服务,对主营业务起到了宣传作用。二是本土萌生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多头并进运营模式。这类机构执着于家庭教育理念、知识的宣传推广,他们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组织讲师讲座、开办热线、组织亲子活动和家长沙龙、创办网站、开发微信公共平台等多种方式服务广大家庭。优质机构可以做到网站、微信两三天内即更新,讲座、报纸、沙龙等常年坚持运行,也坚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在资金保障方面,除了自筹资金、以其他业务供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业务外,鹤岗耀世金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通过爱心企业联盟赞助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
(二)共性特点
一是业务形式较为多样。专场讲座为各机构必备的指导服务方式,四分之三的机构能提供个案咨询服务,网校、网站、Q群、微信等现代网络指导方式因其便捷而被越来越多的机构使用,与报刊与热线之和持平,机构采用率均超过五分之二。二是覆盖一定目标人群。各机构主要因其业务范围内的儿童群体而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到其家长,早教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0~6岁儿童家长,幼儿园多是3~6岁儿童家长,其他机构则以中小学生为主。有的民间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堂,每月2~4期,许多家长成为机构的常客。有的机构负责人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年均在各地讲座至少十余场,突破地域限制,服务了更大范围的家长。三是较好满足家长个性需求。因该类机构服务的儿童多处于一个年龄区间段,重点问题相对较为集中,讲座一般具有较强针对性,也较多的使用当面咨询、热线答疑的方式帮助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微信群采用了根据家长提出问题相关内容文章的做法,家长的需求一般都能够较好地满足,问卷显示,95%的家长对机构的服务评价为好或非常好,近50%的家长认为机构具备课程内容丰富可选、尊重家长和孩子的个性的优势,66%的家长认为需求能得到满足,31%的家长认为有所收获,55%以上的家长表示会继续在机构学习并向其他人推荐该机构。四是公益指导服务占主流。这些机构的创办人对家庭教育事业有深厚的感情,除了家庭教育品牌和部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早教课程,95%机构的家庭教育指导是纯公益的,为了达到宣传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的最佳效果,即使场地、师资产生费用时,也另寻办法而避免由家长来承担。收取费用的机构也只是视情况部分业务收取较低费用,在公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上仍会投放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民间家庭教育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环境问题
社会关注有待提高。从家庭教育发展大的环境看,家庭教育没有专门法律法规,专项政策较少,机构配置不尽完善,政府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理想格局未能很好的实现,多家负责家庭教育业务导致部分功能重复,也导致一些领域无人涉足、功能不足,比如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学科发展相对落后,从业人员的全国统一资格认证方面仍是空白。政府对民间机构的管理制约存在一定困难,指导扶持力度也是有限的,对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的扶持力量更是单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家长更是只重视学校教育,没有真正从家庭教育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上认识其价值。牵头部门有心无力。作为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部门,妇联组织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很有限,能给予的扶持帮助多以宣传、合作为主,机构提出的高层次免费培训、提供办学场所、出台相关政策等建议都难以在短期内很好地解决,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失去影响力和感召力。教育部门的家庭教育工作具备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的便利条件,本应是家庭教育工作推进的重要领域,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教育部门的家庭教育工作功能相对弱化,基本没有可能被列为硬性考核指标,基层工作推进随意性较强,家长学校多有名无实,家庭教育指导往往被列为家长会的附属品,一小部分有意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还都处于各自为战阶段。
(二)自身发展问题
公信力低。调研表明,公信力程度最高的民政部门注册的组织只有3家,有7家采取了工商注册方式,8家采取了民办教育(研究)注册方式,还有6家因注册条件受限等原因而没有注册,机构的特殊身份令受众疑惑,会影响其公信力。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特别是兼营业务的机构针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普遍没有专业教材,除几家连锁机构有部分总部统一的课程内容,各机构多借鉴知名专家课程或自行开发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随意性,且缺少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和管理,质量无法保证。有的机构与妇联组织、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合作,进入学校或者社区讲座,让家长了解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的服务项目,但提升公信力效果并不明显。在同等条件下,受众还是更愿意接受占有较多专家资源的妇联、教育、卫生等部门提供的公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资金困难。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机构家庭教育工作资金来源方式为自筹,也有几家机构用其他业务供养,他们开展的讲座、印发报刊、个案咨询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都是公益性的,存在一定资金困难。连锁早期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品牌机构因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员工支出、品牌推广等成本无法快速收回也易造成资金困难,家长在服务效果达不到期望或经济压力大也会对收费标准表示异议。机构举办人一方面能考虑到家庭教育业务对其他收费业务的宣传引带或提升功能,一方面也是因为热爱家庭教育工作,甘愿为之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以家庭教育为主营业务的耀世金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因其资金依靠当地企业家赞助,业务的发展与企业家的赞助额度和连续性密切相关。师资匮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要面向家庭成员,对工作人员的亲和力、沟通能力、儿童身心发展和保育教育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民间家庭教育机构并不具备留住很多专业优秀人才的优势。根据调查,只有四个机构人员全部为专职人员,其他机构往往有较大比例的兼职人员和志愿者。即便是主营家庭教育的机构还有3位负责人为兼职,机构的工作人员接受系统的学习的人员达不到100%。虽然90%以上的机构表示有相当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持证人员,但是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存疑。家长问卷也显示,认为机构存在“师资数量和水平有限”问题的占到三分之一。场地有限。各民间机构在家庭教育业务方面几乎不能提供较好的教学场所。他们经营用的场所往住都是临时租用,拿出较大面积来开展家庭教育业务不太现实。有的民间机构本身租用的地方就很有限,所有业务都是在重复使用可用空间。有的不在一楼门市,或以个人居家为阵地,办学规模不够,没有条件容纳更多的家长。早教机构的场所多适合亲子或孩子使用,成人座椅很少,开辟适合成人讲座的空间存在困难。由于基本没有相当的教学场所,在本阵地只能开展几十人的讲座,开展大型讲座往往由受众组织方提供场地,虽然缓解了临时性的场地难题,但是长久来看,没有固定的阵地会限制其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创设民间机构发展规范的外部政策环境
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进程中,要将发展规范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纳入工作日程,借鉴成型经验,加快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步伐,为民间机构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对民间机构登记放开不必要的限制,创造一定的方便条件,避免其因不注册或寻求工商注册等方式而产生身份及其他问题。对已经进行工商注册的民间机构建议实行税收惠免政策。二是为民间机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如开展组织管理、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培训、服务,提供与国内外基金组织、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机遇和平台,建立起民间机构开拓社会管理服务项目、财政预算资金承接成熟项目的机制,促其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妇联组织也要会同教育部门合力履行好家庭教育工作牵头职责,提高社会和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整合好各类资源,在发放指导材料、培训和项目实施等工作中为民间机构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三是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必要监管制度,使民间家庭教育服务进入社会有标准、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者有资格,以民间机构行业的规范发展提升其生命力和成长空间。
(二)民间机构要提高自身发展竞争力
关键词:新时期;家庭教育;难点;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14-05
(上接本刊1A期第17页)
二、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的几个难点
近三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家长学校和各类教育指导机构蓬勃兴起,家庭教育科学普及成绩显著,家庭教育的面貌和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适应社会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难以满足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深化的趋势。由于发展起点、社会共识、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发展面临以下几大难点,亟待突破。
(一)落实家庭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民族素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必须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并在国家法规和政府行为上加以落实。
1.社会共识尚未形成
无论政府、社会、家庭,对于教育的关注都集中在学校教育上,集中在升学率上,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上,学校教育的问题、学生成长的问题,大都是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重在养成教育,学校教育重在认知教育,社会教育重在公民教育,养成教育在成人、成才、成功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2.国家法制建设滞后
与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比较,我国家庭教育立法滞后,至今没有一部家庭教育的专门法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律地位与职责义务、儿童在家庭的权益等,均缺乏具体和可以操作的法律规定。国家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仅仅散见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具体条款中、党和政府的相关文件中。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侵犯儿童休息娱乐权、正当交往权、隐私权以及针对儿童的虐待、家暴、等行为的惩治,大都无法可依。国家意志缺乏法律载体,民事问题缺乏判断标准,事业发展就缺乏保障。
3.政府行为没有到位
家庭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领导。目前,家庭教育在多数地方处于“无政府‘注意’状态”,没有被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没有被提上政府日常工作日程。妇联作为一个群众团体,其职能和拥有的资源显然难以全面担当领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教育部门没有家庭教育的内设机构,只在有关部门的职能中附带此项工作,实际工作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做可不做的状态。目前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基本上取决于领导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经费投入结构极不合理:一方面是家庭的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很高并不断攀升,但因缺乏正确引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政府对于家庭教育基本上没有专项的经费投入,学校举办家长学校等开支,基本上是自筹或从学校其他经费中挤出来的。教材的编写或购买、专家讲课等各项正常经费如果向家长收取或寻求赞助,又因受到许多政策限制而举步维艰。家庭教育本质上属于公益性事业,但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已具有产业属性。如果不解决好经费保障问题,家庭教育事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二)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民生需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重中之重。满足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现实需求、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1.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普遍性要求
广大家长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用于反思和改进家庭教育,提高教子育女的水平。对我国近4亿家庭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的浩大工程,单靠目前为数不多的家长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事关民生大计的社会事业,也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两条腿走路才能完成。
2.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性化要求
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因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模式、家长文化背景、孩子实际和个性特点的差别而不同,因而必须分类指导、分层推进、逐步提高。例如,山东省泰安市温泉路小学研究认为,流动家庭家长具有文化低、工作忙的特点,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智轻德、重物轻人、重管轻教,应当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又如,上海有60万随迁子女在体制外的教育机构求学,对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一些教育基础较好的地方,家长已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知识学习,就需要调整教育内容和要求。
3.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互动性要求
家庭教育指导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必须经过调查研究,针对实际问题,根据家长需求,听取家长意见,倡导指导者与家长互动。通过经验交流开展自我教育,也是亲职教育的基本方法,需要倡导。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吉林油田实验小学通过建立教师家长联系卡、设立家长意见信箱、运用电信交流手段、建立家长定期来访接待日的制度化等渠道,沟通家校联系,效果很好。
4.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要求
家庭教育及指导,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握教育时机。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实施教育,做到系统性与阶段性结合、指导性与应用性结合、针对性与实效性结合。而目前各地的家长学校,在教育目的计划、课程教材内容、教育手段方法上,大多比较粗放、不够规范,制约了亲职教育的实效。
(三)突破我国教育发展中家庭教育这个瓶颈
整体观之,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在发展理念、规模、速度、水平上都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教育发展和改革上出现的许多问题,诸如教育结构不够合理,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德育实效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等等,都与家庭教育薄弱相关。突破家庭教育这一瓶颈,已经势在必行。
1.提升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
必须明确,家庭教育不只是家庭和家长的私事,首先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简单补充和延伸,而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社会、家庭,都应当从人才强国、民族复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形成高度共识,重视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视学校教育那样重视家庭教育,从国家立法、政府职能、教育投入、部门责任、社会分工、宣传舆论等方面,切实保证这一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2.统筹规划家庭教育事业发展
家庭教育事I发展必须列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之与其他教育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协调各方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事业快速发展。
3.解决好当前制约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根据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和当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党政领导的认识问题。要把家庭教育列为科学发展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理顺领导管理体系,强化政府行为,落实部门责任。三是加快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四是建立办学资质认证、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五是制订经费筹措和投入政策,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4.完善“三教结合”的育人体系
家校合作、家校协同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是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辽宁省锦州市国和小学着力创新家校互动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学校教育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必须让家长在了解、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推进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
(四)坚持家庭教育发展的科学方向
家庭教育必须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持素质教育的科学育人理念。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不容低估。
1.家庭教育的应试化倾向
多数地方学生学业负担居高不下、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突出,众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许多孩子不堪精神压力导致厌学、出走以致违法犯罪,其根源多为家庭教育的失误。应试教育的形成自有多种因素,但主要推手不在学校和教师,而是家庭教育在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2.家庭教育的市场化倾向
包括家庭教师在内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培训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在政府对这一市场缺乏关注、培育和规范的情况下,许多商家便乘虚而入。以利润追求为目的的市场无序介入,在部分满足家庭需求的同时,必然导致商业炒作、假冒伪劣、误人子弟等种种乱象。家长受其苦其害,已经到了空前程度。
3.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功利化是非规范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当前我国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盲目追求高学历、不惜代价的择校热、重金聘家教做培优、不顾一切地争取名次、压抑孩子的兴趣爱好、剥夺孩子的基本权益等,不一而足。教育功利化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必然会付出牺牲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沉重代价。
4.家庭教育的反科学倾向
一个时期以来,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许多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口号、观点、经验、典型、品牌等广为流行,正在造成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构成威胁。诸如“赢在起跑线上”、状元家教、家教秘诀、名人成才秘笈、虎爸狼妈教育法等,充斥社会、课堂、媒体,甚至一些专家学者也见利忘义,丧失学术良知。在家庭教育思想学术领域正本清源,规范家庭教育市场行为,需要强化专业引领,开展社会教育文化治理。
三、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径
家庭教育是我国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政府的统筹规划和领导下,建立由职能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各方支持配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进一步发挥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教育部门是统管我国各类教育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践证明,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具有责任意识,发挥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在国家现行家庭教育领导体制和格局之下,教育部门应当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与有关部门的协同下,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进一步发挥在方向引领、组织指导、办学示范、资源配置、市场规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1.方向引领作用
确定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办学宗旨和教育方向。通过政策规范、资质认证、考核评估等手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宗旨,以普及家庭教育科学、指导家庭教育实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扭转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赢利为目的等不良倾向。
2.组织指导作用
办好家长学校和其他指导机构,组织全体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家长参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交流,组织开展各种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活动。对家庭教育参与者及其指导者开展指导培训,不断提高指导服务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天津市武清区教育局采取的具体办法是: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全面负责对家长的教育工作,以教育部关工委审查推荐的《家庭教育》教材为主,结合本校家长实际,有针对性地给家长讲解,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子观念、家教知识和方法,积累教子经验。
3.办学示范作用
着力办好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为其他部门和组织主办的家长学校提供办学示范和经验借鉴。通过建设实验学校、实验区、示范学校等方式,创新办学思路,提供榜样示范。如北京市昌平区教委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实现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探索创造了四种课程(基础课、专题课、亲子课、活动课)体系,抓住了三支队伍(设计队伍、辅导队伍、管理队伍)建设,就很有示范作用。
4.资源配置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并积极拓展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家庭教育提供和优化人才、课程、教材、制度、设备、物资、条件等保障。积极创造、引进、整合和优化家庭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
5.市场规范作用
对各种家庭教育的读物、音像制品和社会举办的各类市场化的家庭教育机构、活动及其产品,进行专业评估、鉴定和检查监督,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标准化管理,引导家庭教育的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二)加快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尽快改变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滞后和学科建设薄弱的状况,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国家级的家庭教育系列重点课题研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学术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实践指导理论体系。在学术理论方面,应立足于我国家庭教育优良文化传统,借鉴当代各国家庭教育的研究成果,构建我国的家庭教育原理、中国家庭教育史、家庭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经济学、家庭教育管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比较家庭教育学等。在实践理论方面,应从总结我国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入手,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从宏观层面的事业发展、中观层面的领导管理、微观层面的指导实践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建议筹建中国家长教育学院,培养家庭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地每年为各地培养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管理骨干。高等师范院校应普遍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加快培养培训师资力量。目前各地急需的家庭教育师资,可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聘用:专任教师可以从当地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当中选聘;兼职教师可以聘请有一定教育素养的领导干部、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和研究人员、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机构人员、法律医务人员、街道和居委会干部等。此外,还可以挑选热心家庭教育、关心青少年成长、有一定家庭教育经验和研究水平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军人、老社会科学工作者等,担任家长学校的志愿者。要制定家庭教育师资的资格准入与管理使用制度,保证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政策扶持和条件保障
1.将家庭教育工作列为督导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幼儿园设置管理家长工作、指导家庭教育、协调家校合作的常设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以联系家长委员会,优化家校关系,提高家庭教育与家校协同教育水平。
2.把家长学校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保障办学条件,落实教师待遇,规范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组织作用,组织和指导其开展各种亲职教育活动。
3.多渠道筹措家庭教育经费。首先,政府财政从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家庭教育经费切块下达,专款专用,目前广东省已经这样做了。教育行政部门也可将其列为成人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经费开支项目,以保障家教工作的基本需求。此外,对于教育部门认定的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应鼓励与倡导政府买单方式,以惠及更多家庭。其次,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和争取社会力量的赞助和支持。第三,在现有政策允许、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大胆探索与企业联合办学。家长学校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收费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学生,用于家长自身学习提高的教育消费是民生所必需的、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的,也是家长愿意与能够承受的。家长学校的收费坚持“自愿受益”的原则,不应纳入义务教育一费制,不应视为乱收费,所收经费可以向家长公布并接受审计。第四,为广开家教经费筹措渠道,政府对家教机构举办活动、创办和发行报刊、编写出版教材等应予政策倾斜。依据有关法规,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建议政府制定家庭教育产业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注入家庭教育这一社会事业领域,积极扶持家庭教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对家庭教育的市场管理
家庭教育产品事关青少年身心发展,同食品卫生同等重要。鉴于一个时期来家庭教育市场的混乱状况,建议:
1.由政府责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它作为当前教育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并致力于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和长效监督机制。
2.召开中国家庭教育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探讨我国家庭教育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方针政策,为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团体的社会服务、社会监督功能,设置家庭教育机构、团体与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建立依法经营、照章办事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定期进行市场检查与监督。
4.设立“基于家庭教育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研究”国家级课题组,研究国内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并授权相关社会评估机构,对当前家庭教育市场与产品加以政策规范和科学引导。
5.组织评选和推荐家庭教育优质产品,引导家庭教育的社会消费,扩大家庭教育消费公益性比重,倡导政府买单。
(五)加快推M家庭教育的法制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家庭教育多已立法推行。家庭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同属于教育权。鉴于当代我国家庭教育已从私有空间走向公共领域,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紧密相连,鉴于家庭教育已成为构成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鉴于家庭教育由于缺乏法规和制度保证难免导致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如教育高消费、择校等),已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以法律手段确保家庭教育的地位,明确家庭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把家庭教育纳入政府的职能范围和社会管理系统。
(续完)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和方法研究”(DEA100355)总报告(有删节和修改),全文由谭虎执笔。课题研究成果详见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的《新时期家庭教育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