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语教育政策

英语教育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教育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语教育政策

英语教育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英语教育;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1-0132-02

[作者简介]卢伟(1989―),女,山东日照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3级在读研究生。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期国际学术界对语言政策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研究方法:五六十年代的语言学导向、七八十年代的社会学导向、八九十年代的生态学导向。[1]语言经济学的概念最早由Jacob Marschak在1965年提出。Grin将语言经济学定义为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和工具对语言变量之间以及语言学变量和经济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范式,认为语言经济学能够为语言政策的选择、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有效的支撑。[2]中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主要是介绍国外语言经济学理论,学习国外相关实践。[3]将语言经济学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有待加强。

我国外语语言教育政策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强化英语教育的特点,而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如经济技术长期落后下形成的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中国加入WO、举办奥运会等,催生了“英语热”。

二、“英语热”的语言经济学解释

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是个体的生产性知识和技能。在中国,掌握英语技能往往能为个体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用人单位也更加倾向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就业者。英语水平较高的个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认可度都较高。相对于其他外语,英语作为一种生产性较高、应用范围广的语言,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对象。

语言经济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如果将中国看作语言群体A,其通用语为汉语;那么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可以将之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语,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看作语言群体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中国加入WO以来,国际交流和贸易需求不断扩大。在开始阶段,A群体中能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的个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既满足了自身同B群体进行贸易的需求,又充当A群体与B群体之间的翻译者,为他们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由此,英语的使用范围便延伸到A群体内部,这就是语言的网络外部性。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降低A、B两个群体之间的交流贸易成本,A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始学习并掌握英语技能,英语成为A、B群体间交流的纽带,交际价值提高。

英语技能作为生产性高的人力资本的特性与其公共产品的属性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英语技能的生产性在其网络外部延伸的过程中得以体现。英语掌握者自身的经贸需求得以满足,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而充当翻译者在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他们赢得了社会尊重,提升了他们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英语技能作为人力资本的有效性使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增强了其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

三、中国英语教育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语言政策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是语言经济学对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发挥重要作用的又一方面。本文借鉴宁继鸣[4]在对孔子学院的研究中将国际汉语推广的收益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的做法,将中国英语教育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分为直接成本和直接收益、间接成本和间接收益。

中国英语教育的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直接用于英语学习的人力、物力投入。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数量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政府每年对英语教育进行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英语培训教育行业的“市场年产值高达数百亿人民币,为国民总产值的百分之一”[5]。就个体而言,如果不将某些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计算在内,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要接受10~16年的英语教育,相应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可想而知。英语教育的间接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将投入到英语教育中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其他社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另一方面是英语学习者将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用于其他生产性活动,如创业、兼职等,从中得到的收益。

英语教育的直接收益主要是指掌握英语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如英语熟练的个体从事相关工作所得的工资收益,英语教育培训机构获得的经济收益等。英语间接收益主要是指由于掌握英语技能给个体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社会认同感。就国家而言,英语教育的间接收益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虽然一系列的英语教育政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添能助力,但政策实施的成本―收益平衡,以及中国英语教育的现存问题,如英语教材改革不力、专业英语人才匮乏等,同样不容忽视。

四、对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启示

实现英语教育的“供需平衡”,需要政府根据语言经济学的理论,衡量英语教育的成本和收益,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英语教育的现存问题。例如,提高英语师资质量,推进英语教材改革等。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包括英语在内的关键外语目录,如法语、哈萨克语和塔吉克语等,培养掌握多种外语技能的人才。另外,政府应该注重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和个体转变观念,根据自身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设定目标,避免机械地将英语四六级成绩作为考核人才的标准,注重将专业技能和英语技能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黄晓蕾.20世纪语言规划研究方法的流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2):101-105.

[2] Grin,Francois.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language plan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996(121):5-7.

[3] 张卫国.中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略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6):102-103.

英语教育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口语测试;实证

【中图分类号】g712

一.现状

高考英语改革给中国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却也是摆脱高考指挥棒控制的良性发展的机遇。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而言,却是从国家的高度肯定了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

面对挑战和机遇,中职英语教学不断改革,教学大纲、教材教学都在调整,但检验教学效果的测试并未作出相应改革,仍为传统笔试,口语测试并未引入。语言学习目的在于口头语言交际,而中职学生工作中英语的使用大多限于口语,这都要求将口语测试引入中职英语教学。

二.口语测试设计

基于现实要求和理论基础,笔者进行了将口语测试引入中职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

(一)目的和原则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注意朗读,积极开口,锻炼口语能力,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积极反拨作用。其原则是:以运用为目的,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体现语言交际道德交互性。

(二)对象及特点

对象为中职一,二年级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语音语调一般,表达能力有所欠缺。

(三)内容范围

基于教学大纲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本测试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a. 语音语调:发音准确、清晰,语调自然,有部分连读。

b.能注意场景要求,选择适合的话语。

c.能根据角色,说出合乎身份的话。

d.能使用交际策略。

(四)试题环节

中职学生基础较差,英语水平不高,尤其是口语能力较为欠缺,但其学习英语目的是在未来工作中使用英语。所以试题为两环节。

a背诵课文

旨在考察:

a. 对较难单词读音的掌握。

b. 恰当地运用意群断句。

c. 在语篇中语音是否准确,清晰,语调是否自然流畅。

b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给考生几种不同的交际场景,让他们扮演不同角色,并作出语言反映。要求表达不仅正确,流利,且得体,符合角色,话题的要求。

四.口语测试实证研究

(一)实验的实施

1.样本的选择

本次实验样本为某国家重点职业学校财会专业二年级学生114人,其中,女生101人,男生13人。

2.试卷的编制

本次口试是对完成高教社(基础模块2)学习后的学生进行口语能力评估。第一环节text recitation:考生在3分钟内对指定的课文进行背诵。第二环节role play:从教材所涉的场景中选择,每组考生(2名)自行决定所扮演的角色。准备2分钟后进行不少于6个回合的交谈。

3.测试时间

时间控制在7-15分钟。

4.测试环境

考室一间,候考室一间。

5.考试组合

学生随机2人一组进行测试。

(二)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1.总体成绩

由表可见,总分20分,平均分为12.6,及格率为87%,说明学生的口语没有想象中的差,有一定的基础,但总体水平不是很高;分数全距为13,较大,两级分化严重。本次测试能反映学生真实口语水平,测试信度较高。

2.各项成绩

(1).text recitation

成绩呈正态分布,各个分数段区分明显,大部分考生得分在7分以上,学生完成较好,学生对课文较熟悉,大多数语音语调能过关,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能认真对待此次测试。

(2).role play

成绩呈正态分布,各个分数段区分明显,10分段明显很少,只占了1.7%;低分数段人数比第一环节明显增多,大部分考生得分在8分以下。可见,考生虽然通过学习对于各个场景的英语交际有所了解,能进行对话,但流利性,得体性有所欠缺。

(三)反思

1.测试本身的问题

(1).从试题内容上

课文背诵部分虽然能测试语音语调,评定客观,但有少部分同学的性格影响了考试发挥。角色扮演环节部分考生由于在日常学习中并未真正参与课堂故表现不佳。

(2).从测试

程中

在测试中,由于随机分组,考试中会出现能力强的人表现很好,而同组较差的同学由于对比而表现很差的情况;另外,考生在面对考官时很紧张,影响了发挥。

(3).从评分方面

尽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但口语测试属于主观测试,考官的个人情况都会对测设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2.学生反映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总结出以下问题:

(1).语言基本功较差

部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语法较差,不可否定语法教学。

(2).语言运用能力较差

第二环节结果反映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所学,也指出教学不能只是表面一团热闹,而要落到实处。

(四)反拨作用

在随机访谈中,发现90%的学生在口语测试后,明白了口语如何学,如何提高。88%的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增强,愿意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接下来的课堂观察中,发现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能确定目标,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五.结论

基于笔者的能力和水平,本次研究还不够成熟和全面,但从数据来看,证明了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口语测试是必要的,它能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对英语教学起到积极地反拨作用,能指引中职英语教学不断完善和发展。虽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研究,口语测试一定能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书目:

英语教育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多媒体网络教学 元认知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本文从元认知理论的角度分析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一步结合元认知理论探索培养学习者自主性学习与自我计划、监控、评价能力的具体元认知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地将多媒体网络教学与元认知学习策略整合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促进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元认知”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 H. Flavell提出。他认为“元认知”主要是指“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是对自身各种活动进行计划、监控和调节。”[1]实际上,所谓“元认知”就是学习者对个人认知能力、方式、知识的深度剖析,是一种学习者对个人思维理解方式再思考的能力。元认知处理的主要是学习者的内在信息,是学习者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计划、调控及思维的意识。它对于英语教学有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者成功地管理个人整个的语言习得过程。

元认知一般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策略三个部分。继Flavell之后,又一位学者Malley对元认知学习策略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元认知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对个人认知过程的思考,是对具体认知活动的计划与调控,以及包括认知活动结束之后所进行的个人评价与反思。元认知学习策略属于一种高级的管理技巧,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2]元认知学习策略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次了解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把握有效学习实质的突破口和关键。

二、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试图探索学习者是否认同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在多媒体网络的背景下,学习者的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掌握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究竟如何,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决策参考。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非英语专业一年级两个班的125名学生,分别来自土木工程和管理工程两个院系,以确保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所使用的网络课件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开发的新职业英语网络教学系统(2009年版)。此次调查是在第一个学期的第16周进行的。此时的学生经过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基本完成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并逐渐形成了符合大学教学背景的学习策略与习惯。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为这次调查提供了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共设20个问题,以A、B、C、D的形式进行选择,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涉及多项选择。问卷总共包括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1-5)是基本情况,包括调查对象所在院系、专业和英语学习的真实情况;第二部分(问题6-10)是有关多媒体网络教学,包括多媒体的使用现状和学生的接受情况;第三部分(问题11-15)是与学习策略相关联,包含调查对象对学习过程的管理以及网络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和监控;第四部分(问题16-20)主要是对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价,包含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否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网络自主学习是否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掌握是否对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有一定作用以及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不足之处。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各项对比与百分比统计,最后得出在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环境是否促进英语学习效果的提高?②多媒体网络教学背景下的元认知学习策略与自主性学习能力是否与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有密切关联?③元认知学习策略是否与自主性学习能力相互促进、发展?如果是,它们是如何促进学习者英语成绩提高的?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几乎90%以上的学生都对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持积极态度,并且82.5%的学生都有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英语学习的经历。然而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用于课外英语多媒体网络学习的时间很少,而且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仍然处于认知阶段,无法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我监控能力。针对调查研究的结果,有待于总结和探讨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现存问题,使大学英语教师意识到教学上的不足,逐渐改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益。

1.教师忽视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结合。一方面,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多媒体网络对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上还是一味地使用传统教学方式讲解知识点,只有少数机会采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调查结果显示,84.6%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形式都是以板书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并且62.5%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时间只占一堂课的1/4。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大学英语教师都是文科出身,对于计算机技术并不是很精通,依然倾向于使用课本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54.6%的大学英语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2.学生缺乏对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全面了解。在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缺少元认知学习的计划性和策略性。首先,由于学生没有制订英语学习的具体计划,导致学生只是扮演听众的角色,无法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长年积累,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陷于无计划、无效果的泥淖中。其次,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还是处于认知阶段。调查显示,73.45%的学生进行大学英语统考的准备方式,依然是自己看书、做题;75.25%的学生都不能自觉做到复习、预习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66.2%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缺点进行评价时,都会选择授课速度太快,没时间做笔记。这些都表明目前大学生不懂得如何调用和共享网络资源,无法依据个人学习需求来制定长期或短期的学习目标,缺乏有效的计划性和策略性。

3.学生欠缺独立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逐渐减少了对学生的约束力,促使学生朝着个性化发展。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一直接受的是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其学习主要依靠强行记忆教师强调的基础知识以及过度的题海战术,以适应考试的需要。进入大学后,面对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几乎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据调查显示,63.88%的学生每周只花一两个小时用于课外英语自主学习,只有13.12%的学生会利用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课外英语网络学习。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自我监控能力低,不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网上学习,结果使得语言习得的成果与预计相差甚远,从而导致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在这种新型的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都应该引入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概念,针对英语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我们提出几点建议来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

1.教师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辅助下,整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从而达到教授效果与学习效果的最优化。[3]课前,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利用教材配套的多媒体光盘进行课前预习,对所学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利用网络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或英文原版录音,对所接收的信息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灵活多样的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动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文化知识的理解。

2.学生应导入元认知学习策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空间里,学生必须具备自我计划、监控与评价的学习能力,懂得如何对个人的学习认知过程做一个详尽的安排、分析并客观评价学习中的优缺点,从而促进学习效果提高。首先,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4]学生需依据个人英语基础以及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5]最后,评价策略的运用要根据有效性评价标准评价各类认知活动和策略的效果。学生可参照个人的学习成绩或其他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习表现,并反思应采用什么策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形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

3.学生应寻求语言学习个性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自由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主地管理、支配自己的学习,使其朝着个性化、自主学习方向发展。学生应利用课堂与课外时间消化、吸收语言知识点,共享网络资源获取准确的英语学习资料,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学的好习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担任知识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结合日常教学活动观察记录多媒体网络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庆云. 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与元认知能力构建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O’Malley.J.M & A.U.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尹静. 从元认知的培养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自主学习 [J]. 考试研究, 2007.

英语教育政策范文第4篇

一、建构和谐竞学的英语课堂,让学生“好学、乐学、学好”不是梦

教学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比在任何被迫的情况下接受教学所收到的效果好得多。如果教师上课时面带微笑、仪态大方、语言诙谐、动作幽默,学生在心理上就有一种亲切感,师生间心理上的差距就会大大缩小。这种亲切轻松的气氛建构了和谐的英语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发挥主体活动的总导演。因此,让学生参与学习要抓住课堂的几个节点:

1.重视每节课的开头

教师的开场白是一节课的课眼,抓好了,一节课就活了;做不好,整个课堂必然不受控制,与教学预期相去甚远,因此不容忽视。无论是课前的复习巩固,还是新话题的引入,都要力求做到平中见奇,有亮点;拙中寻巧,有新意;惑中求解,启思维。针对学生实际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让学生在逐步学习中学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际,提高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能力。

2.搞好课间小插曲

为了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保持长久持续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搞点课间小插曲。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做演员,扮演角色,表演情境对话或者演讲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集体演唱,伴之以肢体动作,或手势或表情,尽量有多种感官参与。例如,学生在学习电子白板上的单词时,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每个单词都标上序号,老师说序号,让学生按照“增(+1)―减(-1)―正(数字不变)”的规律正确读出单词。比如,学生两两合作,一个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单词展示动作,另一个学生根据所看到动作、表情写动词、形容词;台上的学生用英语描述某种意境,台下的学生根据信息说出单词。每个单元的新话题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开始的,在学过之后的巩固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在台下先练习几分钟,然后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各组抽取相应人数的学生上讲台表演,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些学生表演得最好,对最佳演员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小组比赛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各组抽取的学生代表原则上是实力相当、有可比性的。课间小插曲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应保持与教学内容一致,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偏离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应采用丰富而有新意的教学手段,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抓好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经典回顾,是点睛之笔。往常教师们习惯在一节课结束之前提示学生在这节课里哪些知识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学生盯着黑板,默默做笔记。其实,教师大可以“懒”一点,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说出重点来,哪些掌握了,哪些还需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学生总结不全面的情况下,老师再作补充。这样效果往往更好。

4.抓好课外延伸

课外练习要对所学知识起到巩固和拓展作用,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难度上作梯度处理,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通过练习都能有所收获。此外,组织学生讲英语故事、唱英语歌,看英文电影,开展英语书法比赛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提高其听说水平,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二、发挥学生主体精神,让学生丢掉拐棍走向自立

1.培养英语小“助教”

英语课堂教学无不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英语这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布置的练习不能独立完成,又不敢向老师请教。在班级里可以挑选基础比较好乐于帮助人的学生,平时开开小灶,培养他们做学生们的小老师。这些学生平时的人际关系就比较好,学生遇到困难都乐意向他们请教,这样既能“解放”教师,又能锻炼学生,最终受益的是学生,真正是双赢。

2.分配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倡导合作互助

采取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方法,让各小组成员相互协助,共同完成一些探究性任务,各学习小组互有竞争,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最兴奋的是在组间竞赛时取得好成绩。成绩好时,他们就对学习信心十足,集体荣耀感油然而生,而成绩不好时,不服输的天性让他们在下一次竞争中更加积极向上。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法宝。

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习惯,指导学生对练习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反思。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自我纠错,让他们在进步中体验成功,收获成就感。学生积极的总结和反思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对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很有帮助。

英语教育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世界逐步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精湛,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世界各类信息的主要手段,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借助网络,人们可以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了解社会新闻与信息以及休闲娱乐。微博就是这个网络时代的产物,这种“草根文化”的日益繁荣也反向地促进了各地政府网站开通“政务微博”,通过微博与公众进行互动,“微博时代”正式来临。

1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在课本上将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罗列,是单一的灌输型教育。微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它可以为高校思想教育者提供一个与高校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而且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微博这个很好的教育载体,不但高校学生可以从中受益,也是这所高校自身综合素质实力的一中表现,并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影响力。

1.2消极影响

如上文所述,网络的存在是有其两面性的,微博也是如此,我们既要肯定它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防范微博可能带来的消极因素。据调查,部分大学生会在微博中出现不良的语言行为和对虚假信息进行传播,甚至出现一些不可挽回的恶性事件,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高校利用微博的经验尚浅,教育者对信息利害的辨别度还不够高,导致微博上的许多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严重危害。

2应用微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搭建高校微博平台,拓宽思想教育工作途径。若要发挥微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高校要主动搭建相应的微博平台或公众号,积极利用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进一步拓宽。到目前为止,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指导形成的重要性虽然已经被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但这一平台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相关的有效途径还没有被很好的探索出来。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合理使用微博平台时,创建微博的构架要以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运行与维护更要科学合理。由于目前在大学生生活中早已普遍使用微博,因此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但可以促进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拓宽教育工作途径的方式。

(2)加强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微博平台的搭建与维护需要一定数量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对教育者进行素质和能力培养并加强了队伍的建设,才能利用微博顺利的开展相关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成型与成长的阶段,所以一个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才能正确的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不但是教育者的知识储备,更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自身对政治实事的敏感度,当社会出现相关的政治话题与热点事件时,帮助与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看待这些事件,并让学生在认识这些热点事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在微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呈现出多面性。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就要求教育队伍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系统的学习知识,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多元化的知识内容。

(3)加强引导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微博管理体制。运用微博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就是要有一整套完善微博管理体制,在搭建好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教育队伍的建设之后,就要准确掌握微博时事热点和信息,准确了解热点事件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状态。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将这些热点事件带到课堂中,与高校大学生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并能激发学生的独特见解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是,无论在微博平台还是课堂中的讨论,教育工作者要运用正确方法,正确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时事分析。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信息化与现代化的产物,微博遍及各个领域,在校大学生是微博使用者中一个很大的群体,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已经开始重视并实施相应举措运用好这个平台,与时俱进,使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全面,更加有灵活性,更好的帮助高校大学生理解并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 綦玉帅.网络时代中国大众化面临的挑战[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37.

[2] 刘祖清,何平.借助微博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