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现代化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理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物理教育的现代化需要素质教育调动学生的全面学习自主性,但应试教育占教育界的主题思想阻碍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物理教育的管理或体制现代化是物理教育现代化的保证,现代化教育不仅仅需要自主性,更需要从教育体制,管理和评价等问题入手,为克服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必须降低传统教育对物理教育的影响,要依靠体制和管理上持续改革创新.现代化的物理教育不仅需要解决好物理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问题,还要与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现代化的物理教育需要长期的实践,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二、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物理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物理教师是物理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者和关键,现代化的物理教师教育观念要勇于创新、应勇于开拓进取以及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了解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历程,培养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和现代化教育观念.培养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应该在师范类院校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只有实现课程体系,教育思想和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才能够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媒体的实践是实现物理教育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类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变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据教育史记载,人类曾经历过两次学习方式的变革包括文字印刷术的出现[2].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学习能力不受空间限制,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印刷术的流行则为知识的大面积普及奠定了基础,印刷术的普及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印刷术是第二次学习方式转变的标志.但在工业社会,拥有上述人类学习本领是远远不够的,工业社会意味着信息快速发展,竞争激烈,变化急剧,这需要人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优势.信息社会对人们的智能水平要求非常高,如果处理问题不当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一个产业一个星期内,甚至一个小时之内就会破产仅仅归咎于受经营者判断力的失误.计算机的普及和使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计算机使人的脑力得到延伸.当计算机用于生产过程,则大大提高了人们驾驭生产的能力,从而弥补了人们某些脑力方面的局限.教学实践中运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媒体,有可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些方式能够使物理教育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计算机是促成师生熟悉知识经济的主要学习和劳动工具,对教学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所有学校都应该大力投入在计算机方面的硬件设施,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媒体的理论和实践,应该关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教学媒体,使计算机教学的广泛运用不断促进物理教育的现代化.
四、创新是物理教育现代化的生命力
以下,笔者从深圳特区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有关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材的现代化1.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就语文教材来看,由于很多课文历史较久,思想性太强,语言的差别也较大,远离学生的生活,不适宜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现代名篇及外国文学名著占有不少的比例。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名著的价值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疲于疏通文字障碍,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深刻的思想内容,难得闲暇去学习写作手法,况且这些不朽的名著的写作手法也绝非一朝一夕,三、二节课的时间就领会得了的。那么,能否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自然,有着指导写作意义且易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文,就成为特区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特区语文教学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保留了人教版教材基本篇目的基础上,适量增加了一些贴近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并适合采用现代化教法的课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
2.教材形式的现代化书本是传统的教材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反复阅读。但这种形式缺少形象性和直观性,且形式单一,显得呆板,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对传统的教材形式进行改革。我们可以使用诸如录音带、录像带、投影片、电影、电视、电脑等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习的过程形象、生动、轻松、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编写适合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多媒体教材,成为特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目前,深圳市电教站组织专家编制了各种教学软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这些软件把教学、练习、批改、考试和有趣的电脑活动融为一体,既帮助了教学,也帮助了学生学习。这些软件已成为了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手段,综合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教育学等科研成果,在继承以往合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掌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与学相得益彰的效果。深圳特区的许多学校在进行教学整体改革的同时,大胆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还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特区的一部分小学已实行双语教学法。这种方法将普通话和英语同时作为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学习母语和其它课程的同时,像学习汉语一样地学习英语。双语教学法可以早期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促进儿童智能发育,减轻儿童长大后学习英语的负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法,切合深圳的实际,为1997年创造了条件,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要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多学科现论和技术、能够操作现代电子设备的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意识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传统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优劣,发扬优良传统,摒弃陈旧观念,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正确运用现代化手段,使语文教学适应特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现代的教师应该具有能够接受现代意识的广阔胸怀和视野,有丰富的学识,有教学改革的胆识和能力。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转贴于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民族教育 发展社会学 对立与统一
一、发展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以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立与转化为基本出发点,对欧美现代化发展进行概括抽象的基础上,试图将欧美的发展经验推广到发展中国家。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内部原因,而没有能够实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化;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首先,这一理论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立化,把西方社会认定为现代社会,西方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即现代社会的特征,与西方社会及其特征相反的即为传统社会。其次,现论将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原因归咎于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即缺乏“追求现代化的意志力”。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因政治文化的一体化而降低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形能力,社会文化不具有独立性而依附于政治,致使社会上稍大的变革都会触及到政治而遭到政治的抗拒并陷于破产,从而造成“现代化的挫折”。再次,现论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西方化或照搬西方模式。
2.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由拉美经济学家提出。他们运用“中心”和“边缘”的概念来探讨拉丁美洲的发展问题。他们认为,中心国处于霸权地位,科学技术革命发端于中心工业国,其成果也为中心工业国占有,在中心工业国与边缘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中,科学技术从中心向的转移十分困难。此外,由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对拉美经济发展实行越来越多的限制,于是换回同等数量的工业品所需的原材料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了依附的格局。依附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术上的依附;二是财经上的依附。作为依附的结果,核心地区资本主义发达造成了地区持续的不发达,如不愿继续处于依附和不发达状态,就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依附理论的基本缺陷表现在:首先,它只注重外部条件的分析,而忽视了内部条件的分析。这样,对于一个国家落后状况的解释就不可能是完全的。其次,依附论忽视了欠发达国家与西欧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不同。西欧现代化是“内生性的”。它的特点是有充分的社会发育。而发达国家现代化是“外源性的”,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对于欠发达国家的“外源性”特征,激进依附论者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他们没有看到“外源性”现代化的必然性。它们提出的与西方国家“脱钩”而走完全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3.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是这些历史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的,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是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这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它有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三个不同的组成区域承担着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反复扩张与收缩的势态。因此,研究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中心与的关系便成为世界体系论的焦点。
二、民族教育发展中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不可回避的说,发展社会学理论本身存在着各种的问题,如各个理论的出发点都是不同的,都是从学者自身的群体的利益考虑社会的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个理论中都包含着西方与非西方的矛盾与对立;甚至有的理论还包括一些错误的观点,像现代化理论就提出发展中国家只有照搬西方模式才能实现社会现代化等。尽管如此,发展社会学理论还是为人们提供了分析事物发展问题的不同纬度。将这些纬度概括起来,并用以分析民族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1.中心——边缘、单向——双向
在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中都提到了中心与边缘这两个概念,总的来说,从经济方面讲,中心对边缘有一个科学技术的辐射,而边缘为中心提供资源。两者的影响是双向的、相互的。两者共同构成一个世界性的体系。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是在与其他的社会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比如说唐朝的繁华等。其次,要质疑的是,中心和边缘的划分是不是绝对的。无论是从横向的空间分布上还是从纵向的时间分布上,中心都是绝对的吗?对于民族教育而言,我们是处于相对边缘性、影响较弱的地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同样也影响着主体民族的教育,两者是双向互动的。如何改变现有的相对落后的状况呢?要实现中心的相对化,也就是说民族教育要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成为中心,这也就是说民族教育要实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2.内生性——外源性
内生性与外源性是对发展动力来源的两种描述。内生性是指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某一社会的内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分化等,使得社会不断地向现代化迈进。外源性是指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其他社会对某一社会的影响,由于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交流等,使得社会在外来的影响下向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应该是一种外源性的,只有照搬西方模式、依附于西方国家,才能实现社会化。可是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没有让他们实现现代化。所以说,只有通过社会内部的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民族教育也是如此,一味的依靠外来因素来发展,只能处在一种追随的状态,我们需要从民族教育内部的改革开始,围绕这民族教育内部的改革,充分利用外来的因素,来实现民族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综合现代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4-0005-05
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趋势和国际潮流,大致起步于18世纪,扩散于19世纪,流行于20和21世纪。从18世纪到21世纪,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某种现代化过程,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把现代化作为一种国家发展目标(马蒂内利,何传启,2014)。2020年中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将迈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加强现代化研究,探索现代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
从世界范围看,先有现代化现象,后有现代化一词。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其中,发达国家要保持世界前沿,发展中国家要追赶世界前沿。形象地说,现代化就像是一场国家发展的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国家成为发_国家,跑在后面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有可能掉下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赶上去,这种位置转换具有一定规律性(图1)。例如,《中国现代化报告》发现,在20世纪后50年里,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的比例约为10%,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5%。
许多学者认为,现代化现象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Bendix, 1967)。早在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入尾声,欧洲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人相信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那就是“现代”。紧接着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如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等,强化了这种观念。到18世纪中叶,欧洲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相信,“成为现代的、满足现代的需要”代表了时代潮流。于是人们发明了一个新词“现代化”(1748~1770年),用来描述这个新现象(表1)。
目前,“现代化”是一个多义词,虽无统一定义,但它的基本词义相对稳定。
(1)用作动词,现代化指实现现代化的行为和过程,就是成为现代的和满足现代需要的行为和过程,通常指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为和过程。例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等。
(2)用作名词,现代化指实现现代化以后的状态,就是具有现代特点、满足现代需要后的状态。通常指世界先进水平。例如,国家的现代化、科技的现代化等。
(3)用作形容词,现代化指具有现代特点的和满足现代需要的。在这种意义上,最新的、最好的和最先进的就是现代化的。例如,现代化的学校、现代化的医院等。
二、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
从学术角度看,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步。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本质。作为一种文明进步,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巨大转变(图2),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它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同时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现代化现象首先出现在少数先行国家,然后扩展到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但也有少数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参与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发生在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而且不同领域各有特点。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现代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众多的现代化理论。目前,十种理论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分别是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等,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现代化的特征和原理。这里简介其中的三种理论解释。
经典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它不是一个单一理论,而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一个理论集合,大致包括六个分支和六个流派。其中,来自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研究方法各有特色,对现代化的理论解释也有所差别。例如,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Bendix, 1967; 马蒂内利, 2010)。历史学家罗荣渠(1993)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狭义而言,现代化指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水平的过程。欧美学者认为,现代性是现代化结果的抽象表述,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现代科技和普及义务教育等。
20世纪70~80年代,后现代化理论登上学术舞台。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关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研究的一个思想集合。例如,美国学者贝尔认为 (Bell,1973),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法国学者利奥塔尔出版《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认为在后工业和后现代的年代,知识成为一种商品和首要生产力 (Lyotard,1979)。美国学者殷格哈特强调,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Inglehart,1997)。德国学者查普夫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继续现代化(2000),美国学者图亚江称之为“新现代化”(Tiryakian,1991)等。
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应运而生,与信息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网络文化和创新体系关系紧密,是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现代化既是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从传统向现代的范式转变,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在18至21世纪末期间,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经典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主要特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社会福利和重视经济增长等;第二次现代化是新型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主要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创新驱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推动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集聚两次现代化的精华,降低现代化过程的失误,及时赶上第二次现代化的未来世界前沿;这种模式被称为“综合现代化”,即从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知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协调推进等。
在21世纪,国家现代化大致有三条路径,即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图3)。2012年约有30多个国家处于第二次现代化,100多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未来90年,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数量将持续下降,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数量会持续增长,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多数会选择综合现代化路径。
三、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目标
在过去300年里,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起步有先有后,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根据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可以把国家分为两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还可以细分为三组:欠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是最高的,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欠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是最低的,一般低于l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0%,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表2)。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每个国家都有奋斗目标。发达国家的目标是保持最高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目标是升级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发达国家目标是直接成为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目标是两步走,先升级为中等发达国家,然后成为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则需要三步走,从初等发达到中等发达再到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现代化报告》发现,在过去300年里,发达国家占全部国家的比例低于20%,发展中国家占全部国家的比例超过80%。例如,2012年在人口超过百万的131个国家中,发达国家约占16%,发展中国家约占84%;其中,美国等21个国家为发达国家,俄罗斯等20个国家为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43个国家为初等发达国家,肯尼亚等47个国家为欠发达国家。2012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初等发达国家行列;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指数达到96,排名世界131个国家的第58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2和44,分别排名第56位和第62位。
《中国现代化报告》根据国家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进行预测,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2040年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080年左右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末再次走到世界前列,实现伟大复兴。
现代化既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家目标,也是中国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过去300多年里,世界上约有20多个国家10亿人口实现了现代化;在21世纪100年里,中国将约有14亿人要实现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化将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如此辉煌伟业,值得和需要我们为之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Bell D.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2]Bendix R.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Reconsidered.[J]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67, IX(3): 292-346.
[3]Black C. E.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M]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6.
[4]He C. Modernization Scienc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National Advancement[M].New York: Springer, 2012.
[5]Inglehart R.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M].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6]Lyotard Jean-Francois.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4 [1979].
[7]Tiryakian E. Modernization: Exhumetur in Pace (Rethinking Macrosociology in the 1990s’)[J].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1991, 6(2): 165-80.
[8]查普夫. 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二版)[M].陈黎,陆成宏,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9]何传启. 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J]. 科技导报, 1998(6): 3-4.
[10]何传启. 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1]何传启. 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12]何传启.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13]何传启. 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4]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 现代化科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6]马蒂内利,何传启. 世界现代化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7]马蒂内利. 全球现代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8]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9]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