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主学习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体;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同时,学生就能在以后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因此,我们责无旁贷地无疑承担着创新教育的重任。多年的教育教学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自己是主体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处理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师这个外因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到作用,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正是有了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的引导,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学生这个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然,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独立性不强,做事处处依靠别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道理。通过教师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精心引导和自己的历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会不断加强。
二、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教学 能力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提倡素质教育就必须倡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通过描述、展示、对比、实践、探究操作和联系实际等方法来实现,如在教学Frontpage中设计网页的课堂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已经设计好的精美的网页,或者展示一些优秀的个人网页,说明Frontpage软件的功能特点;在介绍Acdsee软件功能时,用一组处理前,与处理后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直接明了的向学生显示出ACDSee处理图片的能力;在教学Excel软件中,先给一组数据,要求手工进行大小进行排序,然后再让学生利用Excel软件进行排序,比较前后的工作量和速度,展示出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等。通过上述这些教学方法上的处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也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即手可以实现的结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关于"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创设情境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1、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有了恰当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因此教师要适当把握有利时机,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讲授《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这一内容时,创设了这样的一种情境,在学校的图书室里,书桌和地面上杂乱无章地堆着很多书,而屋内的书橱却是空的,当你借书时,图书管理员乱翻乱找、却总是没找到,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师想出快速找到你要借的书的办法吗?学生会说把书分类整理到书架上,就能很快找到了。由此很容易引出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将书架比作文件夹、每层比作子文件夹、书比作文件。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的机会
信息技术这门课操作性强,给学生创设尝试、探究操作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而教师只提供相应的具体要求,详细的操作步骤等,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根据教师教授的技术支持进行自主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活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改变教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升认识教师要提升认识,而且要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升到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和操作,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及研究者"。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更新非常快,经常听到学生说"我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因为从电脑的实际发展情况看,教材上有关的内容已经太老了,却还要学习,考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灵活一点,不要面面俱到,可以适当的留点空间,给学生思考和尝试的余地,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软件的"帮助"功能,启发他们去尝试,去探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实施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为文字添加特殊效果、文本框的使用、文字上下标的设置等编辑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讨成功的某些操作讲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听,随后教师再以总结、补充的方式把相应内容讲解清楚,消除"悬念"。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四、课堂中自主学习存在问题的思考
自主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指责。其次,教师要起必要的指导作用。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时,这时候教师又该干些什么呢?学生做练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最后,对自主学习的教学要做到"三个结合"。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对学生在活动中得出的答案,教师要进行概括和升华。
总之,自主学习首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去,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高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初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自主学习 学习能力 学生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这使得信息技术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要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张扬。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这些软件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同一种软件版本也有好多种,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更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种软件的所有版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首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独立的能动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需要,主动利用所提供的学习时空,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调控学习状态;其次,是指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本身的主体性得到不断的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的是主导作用,但这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同时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自主、能动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并且教师还要防止片面的、静止的、孤立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准确定位,营造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关键是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准确的定位,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同时,教师设计的主体性学习目标要具体,具体到每一个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这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的认识程度、对学生的期望值的合理程度。因为学习目标最终要具体化为各种学习任务,如果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学生就无法在实践中达成目标。要在教学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一情况不单单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学习所适合采用的方式,了解学生可能接受该知识的程度,在了解之后,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才易于学生达成,各层次的学生才都会有所收获。
二、激发兴趣,让信息技术“走近”学生身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人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主动过程,当中学生把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时,这种转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强学习兴趣,走向成功的过程。只有当一个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的情感时,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进入最高阶段,才能达到最佳学习状态。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导语”能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乐学。比如,在上“计算机安全与防护”这节课时,让学生观看在计算机上运行病毒攻击该机器作为引入,再以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可以紧扣学生心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创设问题情境,以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当地创设“愤”“悱”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三、任务驱动,让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突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比如,在学习《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一节课时,提问“你们了解我们的家乡六合吗?”当大多数同学说不太清楚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但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怎样才能快捷的查找到?怎样筛选需要的信息和运用信息。于是,笔者引出搜索引擎这个知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通过学习情境中充满趣味的“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信息技术、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
四、实践促动,让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生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的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演示有效得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学习和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让学生探讨多条渠道,拓宽学生思路,开创其多向思维。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并非独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信息素养得到最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新教材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从插图的设计上、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和推崇。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途径1:导课激趣
导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导言应有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浓度、功能的宽度、表达的精度、色彩的亮度,要完成这种要求,就必须用浓厚的兴趣来支撑。教育家布卢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的兴趣,因此教师用将要在课堂上呈现的材料吸引学生,导言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途径2:情境激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的知识,从知识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发展中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是我们现有知识所不能解决的,以这样的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上的有些问题,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使学生既感到熟悉而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当学生的心理活动已处于“愤”和“悱”的阶段时,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进而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
途径3:活动激趣
让地理知识走近学生,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际效用,而且学生参与活动的成功感会进一步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兴趣是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动手画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地理课更加充满“地理味”。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看到现象来自己画示意图,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所阅读的东西变成表象,然后将头脑中的表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要把语言描述变成表象,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自己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理解。很显然,学生画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
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
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途径1:学会提炼规律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地质演变规律、城市演变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途径2:学会学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精心总结解题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
四、启发思维方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还能够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则能够促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分析问题,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发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很快得提高,进而还有助于学生逐步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中学;课程改革;探究;误区;对策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存在的误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今的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正逐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逐渐形成气候。许多语文教师在课改发展的潮流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使得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少有的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讲”堂,教师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学生不再是被动灌装式的学习;小组讨论的场景,争相发言、上台表演、充当小老师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学生活跃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
然而,透过表面的繁华与热闹,真正深入到课堂生活深处,深入到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由于对这一理念理解的深度不够,或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识不足,在具体的实施中,或流于形式,或走极端,出现了不少走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表现为:
1.源于假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探究教学的核心。只有有价值的和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如果教师的问题宽泛松散,缺乏具体情境,学生难以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必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题目选择不当,问题的选择即没有思考的价值,更没有合作交流的必要;或者每讲完一个问题后便问‘“是不是”,“对不对”。有些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空而难答,有些问题深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的都是一个声音:“是”或“不是”,“对”或“不对”。
2.缺乏自主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现在有不少经过精心“包装”的语文课,俨然是课改的一个新生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其教学模式一般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深入探究――个性体悟――延伸拓展”,其主要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其每一阶段的具体流程是“合作讨论――汇报交流”。乍一看,似乎处处流淌着新理念的血液,步步跳动着新课改的脉搏。但一旦深入其课堂教学的深入,你会发现,隐藏在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背后的理念是变味了。
这种经过精心包装“新”教法,极具迷惑力,很容易让人一看倾心,啧啧称赞。然而,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这种披着“新理念、新教法”外衣的课其实是一种十足的“假冒货”,因为在这里教师仍然是课堂的唯一主宰: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权、提问权、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学习时间的分配权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教师手中,甚至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知情权、思考权都被“温柔”地剥夺了。表面看学生确实是动手动脑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探究的整个过程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没有任何自,有的只是执行教师的指令,在按图索冀地操作。这种没有独立思考的操作将学生沦为了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放任自流式”的自主、合作、探究。个别老师便认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不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由学习吗?于是,课堂上不再设置教学目标,不再围绕重、难点,不再创设情境,也不再对学生的看法纠偏、提升与完善,还美其名曰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尊重学生的体验与发现。
4.缺乏真实情感性的自主、合作、探究。探究教学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样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好多教师往往都忽视这些差异,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或成人的设想,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探究方法,在这种强调整齐划一的探究教学中,教师既忽略了师生间因为年龄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同时也忽略了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思考
首先,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因此,自主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他主学习则与之相反,体现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
其次,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第三,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的,教育真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知识的堆砌,不仅仅是分数的拔升;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灵魂的深度唤醒和对撞。“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真正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三、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策
1.根据教材,创设情境,有效质疑。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根据教材和实际的情况,创设了三方面的教学情境:
①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②活动情境。学生好动,有意注意能力不强,为此,我们可从活动开始,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操作与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想像,增加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有效质疑提供诱因。
③生活情境。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如果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
2.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需要教师教了才会,当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不断地碰撞、开发。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之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活动起来”,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从而获得体验和乐趣。①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效组合,高效效率。有些问题必须由学生们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而有些开放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感兴趣,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与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学生合作起来才有一定的价值。具体的操作,可灵活分组,象:同排;前后几位;学习小组……,由组长担纲、组织,组员合作探究,将其统一的结论由组长这位“代言人”,向全班进行阐发,而组长与组员也不是固定的,不过,一般的“搭配”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做“代言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的合作组合的“寿命”才会长久,其实际的价值彩绘凸现出来。
4.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有效互动,先由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
5.反思回顾,总结归纳。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6.拓展延伸,创新实践。为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致,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从创新实践的目的出发安排拓展。如语文教学后,结合课文内容,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儿童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开放性题目:装修新房、包装礼品,最佳储蓄……让学生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课后,要求学生上街购物,开展价格大调查,在繁忙的路口统计来往的车辆数;在英语教学后,利用所掌握的单词和语法在课余时间进行会话交谈,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封英语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