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现代化的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俄罗斯的教育理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其现代教育学中产生的个性化目标教育理论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强调“以人为本”的宗旨。文章阐述了个性化目标教育理论产生的基础,注重个性化、区分化的教学理念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俄罗斯;个性化目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1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面上项目“俄罗斯个性化目标教育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2512335)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在俄罗斯的学校实践中,个性化目标教育是处于尝试实验阶段的教育理论,其基础是发展性教育学。俄罗斯教育科学中有各种解决发展、个性化目标问题的观点,前苏联、俄罗斯的许多教育家都研究了发展性教学问题。
一、前苏联及俄罗斯历史上各种发展性教学观点
上世纪30年代Л.С.维果茨基(Л.С.Выготский)研究了教学与发展问题,证明教学决定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是后来研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础。他指出: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二者依据“最近发展区”建立联系,孩子在与成年人合作中完成将来必须独立完成的行为,形成向内化心理转变的交互式心理过程。发展的内在变化是心理发展年龄周期的基础,总体上决定孩子的意识、对待环境的态度、内在和外在生活,这一时期的整个发展过程的心理变化是新生成现象。不同社会状况和心理发展年龄段产生的新生成现象是Л.С.维果茨基(Л.С. Выготский)心理学理念。幼儿和妈妈的心理一致性是认识未来发展的源泉。学前班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活动,言语能力迅速发展,5岁前已经掌握15000个词汇。与幼儿期相比,该阶段意识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Л.В.赞科夫(Л.В.Занков)重视小学阶段个性心理发展。对所有学生实施针对性、系统的发展性原则,包括差生在内的个性化教学。诊断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活动的发展状况,是个性化发展教育的重要前提。他提出教学的人文观点,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个性化发展教育的科学前提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体验世界的情感价值和创新活动经验;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激励学生自行探索新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以“最近发展区”以及学生个性特点为目标实施教学;保障教学过程中学生取得成就,形成正面情感。自我活动原则指自由创新地达到教学目标;自我组织原则指自主活动的最高水平,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性原则指组织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最近发展区”。
Д.Б.埃里克宁(Д.Б.Эльконин),В.В.达维多夫(В.В.Давыдов),А.Н.列昂节夫(А.Н.Леонтьев)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始于上世纪50年代。 认为活动决定孩子的发展,学前阶段(3~6岁) 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强调孩子在参与游戏过程中,成为有意识行为的个性化主体,完成在成年人那里观察到的、由于力不从心而与成年人一起开展的活动。3~4 岁的游戏是模仿成人行为的课程活动,在分角色游戏中,5岁的孩子开始复制成人的社会劳动功能,6岁便希望遵守成人准则,追求社会价值活动。学龄前成年人不强迫孩子做游戏,孩子按照愿望以游戏主体在游戏中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7岁的孩子产生了自我实现需求,上小学后不再是游戏的主体,产生了新的社会角色—学生与主导性活动—学习活动,需要组织专门的教学活动。
И.С.列尔涅尔(И.Я. Лернер),М.Н.斯卡特金(М.Н. Скаткин)认为:教学内容和方法作为相互制约的教学统一体是发展性教学的条件。将创新活动及对待世界的情感价值经验列入教育内容中,这是最有成效的个性化发展教育。В.В.克拉耶夫斯基(В.В. Краевский)强调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是人对世界的情感价值体验。利用研究、启发和问题式教学能够掌握创新活动及情感道德经验,这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传统的发展性教学,目的是形成个性的认知能力。Д.Н.鲍果亚夫列恩斯基(Д.Н. Богоявленская),Н.А.门琴斯卡娅(Н.А.Менчинская),А.А.留博林斯卡娅(А.А. Люблинская),Е.Н.卡巴诺娃雅--乜列尔(Е.Н.Кабановая-Меллер),С.М.邦达林卡(С.М.Бондаренко),Г.Д.吉利洛娃雅(Г.Д.Кирилловая),Н.Н.鲍斯别罗娃雅(Н.Н.Поспеловая),И.罗姆坡赛尔(И.Ломпшер)认为:发展性教学是形成思维过程的手段,研究了形成学生与发展其创新思维相关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分类程序的方法,发展性教学、形成学生创新思维的必备条件是:发展抽象理论以及思维的具体要素,个性化、区分化和问题教学。З.И.卡尔梅果娃雅(З.И.Калмыкова)指出:形成有效思维的方法是启发式教学,主旨是发展学生的具体、抽象及对比能力,使其创新思维发展过程达到工艺化。Л.М.弗里德曼(Л.М. Фридман)注重诊断性检查学生的能力、心理过程、天赋、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状况。
二、对发展性教学观点的分析
依据Л.С.维果茨基(Л.С.Выготский)提出了心理学、年龄周期学说,А.Н.列昂节夫(А.Н.Леонтьев)提出了年龄新生成现象、主导性研究活动学说,Д.Б.埃里克宁(Д.Б.Эльконин)研究了与主导性活动项目变化相关的儿童心理发展变化。В. В.达维多夫(В. В. Давыдов)认为小学阶段以主导性学习活动为基础,学生产生理论意识、思维,发展相应天赋、学习需求、动机。教养和教学是人发展天赋必备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性教学体系已固化到现代俄罗斯学校实践中。
发展性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哲学逻辑及人的心理活动概念、思维的理念、意识、思维类型及其发展,目的是发展个性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人,这些目标通过形成理论思维基础来实现。小学的传统体系是形成学生的经验式思维,教学中思维过程拘泥于比较、相同特点的定义、概念分类的对比、“认识具体感知客体”等。经验式思维理论通过比较感知材料,突出事物的共同特征概括内容。В. В.达维多夫(В.В.Давыдов)在揭示经验知识的特点过程中,强调了这些特点是在比较事物和概念中形成的。比较从形式上突出了事物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必须将个别事物分类。经验式知识依靠直观概念通过观察构成,体现事物的外部特征。传统教育中教师为观察创造条件,学生划分现象的本质与非本质特点,然后借助术语固化在意识中,通过观察和感知学习材料学会概括。将这种概括方法归于形式逻辑思维程序,凭经验的概括并没有展示事物、现象及其内部各方面联系的本质特点,因此事物的外部特点呈现本质。
В.В.达维多夫(В.В.Давыдов),Д.Б.埃里克宁(Д.Б.Эльконин),В.В.列坡津(В.В.Репкин)的研究表明:经验思维并不是儿童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是知识目标教育的特有权利。向个性化目标教育转变要求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活动依据理论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В.В.达维多夫(В.В.Давыдов)呈现了师生合作的集体分角色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初始的总体关系,观察在研究的教学材料框架内部分关系。学生借助符号形式模式表达初始的总体关系,这是所学内容的抽象化过程,“继续分析教学材料时,学生揭示初始关系及其规律性练习,学会概括内容。”
教学活动的使命是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决定掌握事物的客观依据,发展性教学促进学生顺利掌握知识、能力、理论思维,发展个性的创新潜能。Б.Д.埃里克宁(Б.Д. Эльконин)- В.В.达维多夫(В.В.Давыдов)研究了发展性教学的内容和工艺学,儿童认知兴趣质的变化,解决问题的兴趣的产生以及教学材料的理论性规律等。个性间关系表明公开交往、组织能力、交往的价值、友谊、组织性、自主性都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指标和条件。
Н.М.特鲁诺娃(Н.М.Трунова),Н.Э.佛金娜(Н.Э.Фокина),Н.С.耶夫拉诺娃(Н.С.Евланова)研究了小学生的道德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现象的能力,划分了人类行为动机,在冲突中有意识的行为选择,即道德责任感。М.Э.鲍茨玛诺娃(М.Э.Боцманова),А.В.扎哈洛娃(А.В.Захарова)研究了反思及个性品质的自我评价,分析行为的能力及道德关系。研究表明存在一定的教学活动教养功能,在小学生的理论思维发展与道德范围之间有相互联系。В.В.达维多夫(В.В.Давыдов)认为实验教学中呈现了理论知识元素以及教学活动的个别成分,包括与学生的反思、分析和计划相关的教学行为,对小学生的理论思维、记忆产生一定的影响,个性间关系、道德关系,对于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三、结论
论文关键词: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转变观念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本源和基础,人才培养必须把人的现代化放在第一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肯定“人的现代化”这一内在价值,正是为了通过它来实现并外化为社会价值,因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竞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基本抓手,这已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状况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现代化人才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不适应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改变人才培养观念,实现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这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笔者拟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人的现代化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领域里带有整体性变迁的一种现象、一种形式,是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功能上对现代性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有人认为,人的现代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即包括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狭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与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中,人的主体性又表现为人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更加自主、能动并且具有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也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人的现代化重视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崇尚发挥人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于人的现代化,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至少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生活,二是素质,三是能力,四是关系;只有在各个层次上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与此相似,众多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能力素质现代化。现代社会的人不仅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要掌握丰富的现代知识和技能,具备多种适应现代社会的素质和综合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多种要求。(2)社会关系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关系应该是:劳动者既是普通的劳动者,又是从事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积极活动的社会劳动者。(3)思想观念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其中,现代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它主要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多面性、动态性、独立性等基本特征。人的现代化需要具有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充满理性的思维方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素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比,技术技能型人才虽然在社会总体劳动链环中处于中后部,但他们处于一线的关键岗位,是一线的生产者、组织者和指挥者。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涉及诸多要素:一方面,人才培养过程要符合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符合现代化人才的标准,他们不仅要具备特殊能力,即从事某种专业活动的职业能力,还要具备一般的知识、能力,具有现代化所需的综合素质。根据人的现代化的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其能力范畴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相应的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它是基本的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它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活动中必备的基本素质。
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即人才的培养与人的现代化要求不相符,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现代化人才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性教育缺失,实际存在着过度专业化和功利主义倾向,对人自身的关注不足。(2)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缺失,缺少人才素质的弹性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专业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非技术性的因素。(3)创新教育缺失,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待加强。(4)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人的现代化所要求的人才的个性化、多样化很难得到满足。
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
在社会现代化这一大的系统中,人的现代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教育对于人的现代化有着直接而巨大的贡献。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人的现代化的步伐密切相关。而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的现代化的要求,首先要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转贴于
从工具主义到以人为本 在工具主义这一人才培养观念中,人的自主性、自我发展是没有位置的。工具主义人才培养观念强调标准与效率,但却无法克服其本身致命的缺陷,即忽视了人自身的社会性、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片面强调人的工具性和效用性,缺少对人本主义的足够关注。所追求的是通过反复训练对受教育者进行某种技能教育,使之成为会劳动的工具,强调受教育者的机械服从和顺应,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实际能力和个别差异性。这种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客体加以塑造,而不是当成教育的主体来加以培养,其塑造出来的人既缺乏主体意识,也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此外,过去过多地强调人才培养的工具价值,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受教育者应有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最终造成受教育者人格的欠缺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人的现代化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技术人员和劳动者,同时还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发展、丰富其完美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应是关注人本身,关注人与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技术只是人类生活的手段。因此,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它具体表现在:从满足受教育者被动学习和应付岗位需求转向满足受教育者主动学习和完善自我的需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受教育者进行自主性学习,力求将技术技能的习得与人格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促进个体就业谋生、追求生活质量、实现社会价值和获得自主发展等需求的实现。
从单纯技能培训到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种“专才”式教育,它注重人才技术技能的“专才”化培养,内容和目标单一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技术技能要求,过分强调实际技能。这直接导致了受教育者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与人的现代化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不相符合。人的现代化预示劳动者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这对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般知识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知识于新的环境;同时,劳动者可能不得不经常变换职业,需要进行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具备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使其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需要。人的现代化要求社会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不仅仅指某项专门技能而是其综合职业素质,既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即要求所培养的劳动者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和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以满足其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要。基于这些考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在注重受教育者专门技能培养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到全面提高人的综合职业素质上来,由只针对某个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培养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敬业精神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人的现代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
一、现代化教育手段需要与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
任何教育手段,任何先进媒体,包括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都仅仅是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本身,没有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可以代替一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高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教育中,这些先进的教育手段确实对教育方式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先进的教育手段也是有缺陷的,在许多时候需要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结合,“只靠技术是无法奇迹般的解决教育系统面临的困难的。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取代传统教育形式的独立的手段。”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师说不清、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恐怕仅凭过硬的基本功是不行的。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将一些十分抽象的知识运用电脑多媒体音像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都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而变得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兴趣浓厚,突出教学重点,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克服传统教学的弱点。因此,新课程的内容也相应地对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去教学,无异于老牛拉车。
但是我们知道,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只有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保持一致。在我们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设计课件时,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善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可以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因此,现代化教育手段应该与传统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在有些情况下,传统教育手段所起的作用甚至要比先进的教育手段所起的作用更大。另外,如果从课程成本的角度考虑,当两种教育手段所达到的效果相同的时候,我们应该倾向于传统教育手段。
二、 现代化的物质外壳需要先进理念的支撑
任何先进的教育手段都由人来操作,为教学服务的,所以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而人的问题首先就表现在人的理念上。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是为了用教育手段而用教育手段,却从来没有考虑为什么要用,也没有考虑用它是否会带来教学效果实质性的提高,学生是否喜欢,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基础。
有了理念,还得强调一个方法问题。有了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就一定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实践中往往会遭遇一些令人尴尬的局面。当教师正在用计算机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彩的情景时,突然计算机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故障,而教师却无能为力,于是整堂课就陷入被动局面,甚至无法进行正常教学。授课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当然是必要的,但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理念问题,因为这些教育手段是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而不应该成为束缚他们的枷锁,当使用教学手段出现意外时,教师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达到目的。
现代化的教育,虽然需要现代化的物质外壳,但真正支撑它的却是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化教学将更加普遍。我们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使用电教器材将科学知识按旧路子“满堂灌”下去,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又将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
三、不是没有现代化教育手段,就一定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人就往往容易产生依赖感,而这种依赖感又会导致人的创造性的丧失。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教学就一定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教学失败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就拿计算机多媒体来说,事实上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多媒体课中CAI课件只代替了教师的板书,不同的内容通过点击鼠标飞快闪过,试想它留给学生的印象能否比得上教师一笔一画、认认真真的板书效果?有的课件照搬课本内容,包办一切,好像电视讲座,那么教师站在讲台上还干什么呢?计算机毕竟是一台机器,它无法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暗示性语言所起的微妙作用,也无法取代教师富有情感的课堂语言,也不能取代舞蹈、绘画等实践课中教师亲身示范的直观效果。”
四、很多学校存在课程资源的高消费现象
片面追求教育的物质化外壳,往往会导致课程资源的高消费现象。先进的教育手段使用率低下与“装点门面”并存的现象又助长了课程资源的高消费。
1.现代化教育手段使用效率低下
先进的技术手段总是靠教师来使用的,而教师往往不知道怎么使用。这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师不能熟练、有效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没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基础操作技术,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出了一点问题就束手无策,陷入被动。
效率低下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利用,把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仅仅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替代,没能让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不知道如何让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最佳组合。教学效果好不好,教学程度是否现代化,对教师来说,是由能不能使用好教学手段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教学设备与材料是否现代化来决定的,关键是看教师可不可以有效采用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行为、能力、效果的现代化,而不是看教学材料与设备本身。这是会不会用的问题。如果可以通过培训去解决的话,那么有而不用则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2.把现代化教育手段作为花瓶
在实践中,有一些学校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去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其目的不是为了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只是为了迎接评估,为了“达标”,为了让人一饱眼福,是为了上一堂“公开课”评估结束后,这些设备、设施却依然放在那里,俨然成为学校中“美丽的花瓶”。这种课程资源的高消费是我们所承受不起的。
对新数运动进行回顾、反思,无疑对促进我国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有着积极意义,本文着重从宏观上进行分析。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系统 教学手段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47-02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李秉德教授指出,与教学手段一般是指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这是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讲,教学手段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形态和力量的综合。
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手段和教学系统的其他要素一起,成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用来作用于教学对象的工具,没有教学手段,师生的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离开教学手段,教学目的就只能是理想而无法实现。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涵义和特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的,是指把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如:幻灯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科教学领域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末期,幻灯在教学中的运用,标志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教学手段从此进入了现代化。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比如电子化的设备使它有电子技术的一般特征:传递速度快、传播距离远、能传递兼具图像和声音等形式的内容等特点。作为教育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具有的这些特点就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实际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育的影响
1.拓展了教育的时空,促进教育和社会的联系。
在教育和社会的联系上,一方面,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社会引入课堂,它运用现代技术的特点,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把外界事物带进课堂,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把课外的甚至全球的信息联进教室,不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保持了课堂和外界的同步;另一方面,又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校的教学活动传向社会,实现教育对社会其他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不但促进了教育教学和社会的联系,也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要求。这种相互传递促进了学校内部和外部社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促使教育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能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的传递给学校,促进学校教学的变革以便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2.丰富了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传递图像和声音的这种特殊功能,丰富了教学内容,不但丰富了内容量,使人们能在短时间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对视觉、听觉的刺激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利用这些现代化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时,能够自主控制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和速度,使学生从传统教育中被动地接受教育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角色,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3.引起了教育内部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在社会现代化的大潮之下,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社会现代化的现实来思考教育的现代化问题,这就促使人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比如,人们认识到:学校不再是唯一的传递教育的场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能独立自主的获取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等。另外,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结构、教育制度。传统的教育,偏重于学校教育,而忽视了教育本身是社会的一部分这一事实,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了教育和社会联系的这一功能,促进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结构的建立。教育制度作为社会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当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了社会和教育的联系之后,在政策的制定上,制定者就能考虑到各个社会问题和教育政策、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原因,从而变革政策、改革制度以期达到教育对社会的导向功能。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但并不是说新事物一旦出现,就会毫无障碍的向前发展并取代旧的事物而独立存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一样,它有着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同时在实际的发展和运用过程中,也存着对它的错误理解和实施。
1.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身的缺陷
尽管我们能看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有许多优于传统教学手段的特点和功能,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身也有着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首先,课堂教学内容的电子显示,使得课堂展现的内容远远多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内容,过多的知识量使得学生不能在课堂中及时的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其次,网络是一个知识链接的“海洋”,对于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小学、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在这些复杂的网络链接中“迷航”,从而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获得他们需要学习的信息和知识。最后,电子屏幕要求教室内部是一个相对黑暗的空间,才能很好的显示内容,这种相对黑暗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身心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学生需要记笔记的时候,对他们的眼睛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和损害。
2.教师技术的缺乏
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基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所以,它的这些“电子特征”就要求教师能对电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他们才能理解这些教学手段的基本原理,从而顺利的对这些教学设备进行操作,并且充分发挥教学设备的特殊功能。可是现实中,多数教师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原理和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一点都不了解,从而导致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比如,只会运用多媒体设备的PPT展现功能;课件制作缺乏技术性,只是书本内容的简单电子再现;不能运用设备的特点标示出重点、难点等。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教学手段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3.教学理念的不成熟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尚不成熟的今天,很多教师还不能合理地处理教师、多媒体、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想当然地认为有了多媒体,学生就能学会所要学习的知识,而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这样就容易造成对学生放任自流而降低学习的效果。另外,过分注重对机器的依赖,导致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从而忽视了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单纯地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做法,使教学手段缺乏人文性,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培训
当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一种合理的趋势向前发展的时候,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新时代教师的基本要求。所以,国家和学校要根据当前形势,针对教师技术缺乏这一现象,适时的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尽快的掌握这些基本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进行积极的自我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做一名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师。这样,他们不但能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能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各种功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加强“现代”和“传统”的优势互补
在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切不可忽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也就是说要各取所长,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结合,达到优势互补。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缺点,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本着“适度、适时、适量”的原则,合理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媒体,即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切不可为了方便或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崇而不加考虑的一律“现代化”。
3.更新观念,注重交流。
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媒体的工具性、服务性特征,要把它作为手段加以合理的利用,而不能误将媒体当成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而是要将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与其他要素的和谐,从而为更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同时,要重视教学活动中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因为,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可以使教师能更确切地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就能达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生生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所以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但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功能,还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五、结束语
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适应时代应运而生的,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对他的认识尚不全面客观,对他的使用还缺乏合理的理性认识和足够的技术水平。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过程还在继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更新理念,要意识到教学手段无论多发达都不能替代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明白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重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特别是在实践上如何卓有成效地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2
2 汪 潇.浅析教学手段的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5
3 杨晓虹.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0(9):26~27
4 潘志栋.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J].信息化教学,2010(24):124~125
5 廖文贵.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J].教育科研,2010(3):77~78
6 王 影.浅谈21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手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