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于大自然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们常常说夜是黑暗的象征,黑夜能吞噬一切,可我并不这么认为,也许黑夜确实令人感到恐惧,但,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是否又净化了这黑夜呢?
虽然是盛夏时节,可晚风习习吹来,奶奶家的阳台上却察觉不出丝毫的热意。这,怎么能不说事业的一种魅力呢?
对于大自然,我感悟的太多太多了!大自然的山,大自然的水,大自然的风土人情!可对于夜,我却感悟的太少太少了!
(淮阴师范学院艺术系,江苏 淮安 223001)お
摘 要:中国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式,不是对真山真水的描摹再现,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找美的源泉。通过写生的形式,作者在与自然山水的对话中领悟天地的千变万化,挖掘自身的感悟,探心灵与自然的共鸣。在此基础上,体现创作意识,使山水画写生变得更自由、更畅意。
す丶词:领悟;自然;智慧;情感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
On the Sketch Crea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CHEN Shi-guiお
我虽从事山水画写生创作多年,但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是,2005年秋,我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的成员,跟随老师赴太行山写生。
走进太行山,置身于大自然中,与山石对话,与万物交流,触摸着莽莽大山的脉膊跳动,倾听着潺潺溪流低声吟唱,仿佛是生命的律动,岁月的沧桑。朴实、纯真、厚重的高原厚土,可视、可触的高山流水,使我怦然心动,徜徉在质朴自然的物象之中,使千变万化的自然山水与我们的精神情感融为一体,实在的自然山水在我们的生命意识中被奉若神明,通造化之妙、齐造化之功,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精神、灵魂和情感。
写生的目的“要开掘大自然之妙,开掘自身情感智慧之深。”(贾又福语)即先领悟自然之妙,后才能物我合一。正如王维提出的“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石涛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及黄宾虹所说的“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只有身及自然山川才能得自然之神,传自然之韵,把握“造化”,创造“造化”并将之升华为艺术创造力。
山水写生形式多样。“速写”可以在饱游饫看中记录和表现景物,通过目识心记的的本领把握山川气势与意境。“对景落墨”则直接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及情感,在水墨写生中不断提高和丰富表现自然山水的能力。比较而言,后者难度较大。因此,对于画惯速写的我,面对眼前山水对景落墨,竟愕然无从下笔。虽经反复推敲、反复提炼,但总苦于不够深刻,往往局限在自然景观的形貌上。随着写生的不断深入,我渐渐明白了水墨写生对于创作存在着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写生的目的并不只是为创作搜集素材,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也不是简单对山石、树木、体与形的把握,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找美的源泉。它所具有的意义是对艺术创作的感悟与激发,通过写生的形式,作者在与自然山水的对话中,领悟天地的千变万化,挖掘自身的感悟,探询心灵与自然的共鸣。在此基础上主动体现一定的创作意识,使山水画写生变得更自由、更畅意。
感悟之后,我努力在画面中反映出自己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形式语言。凝神静气,排除杂念,培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与众不同的新鲜事物,对自然景观慢慢去品,细细去嚼,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努力看山入骨髓,贯天地之形神,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体味,最终达到“中得心源”的目的。
唐代张b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黄宾虹认为:“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贾又福先生提出:“观照与写生、创作总不能离开精神性之主导。于无心处写山,于无山处求精神之美”。在山水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绘画的最高境界。精神美渗透着创作观念,个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态意志。用心去“触摸”、体验自然,尊重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的眼睛,敞开心扉与自然对话,得山川造化之机,找到自己与自然精神的契入点,形成“物我合一”的互化,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语言。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写生中我开始注意寻找自己特有的精神感应,把自己的思考感悟融入自然,与自然相互感应、相互碰撞,努力做到“宏观探道、微观探真”,做到“静察”、“心观”。以心去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用手中画笔与大自然倾心交谈,体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由写形到传神写意,效法自然,放情自然,营构心灵深处的“第二世界”。如今我面对自然,尚在走出看山是山的第一层次。我希望通过线条、水墨、笔意这些绘画语言来抒写我对自然的感受。对象的具体性的呈现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感受能否凭借水墨、笔意表达在画面之中。这种过程有时是痛苦的,有时又是兴奋的。然而,当我真正在自然之中,并将这种兴奋呈现于宣纸之上时,那是快乐的。我相信,别人也能从我的画中,看到我对自然的这份情感。而且我也坚信,这是绘画作为艺术的根本要义。这本身就是在艺术实践中,以精神化的艺术取向统领艺术语言的开拓。
创作的灵感可能随时在我们身边发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心”,是否能及时捕捉住它。且善于用自己情感之“酵母”去把它放大,哪怕是一点点,要用自己特有的真情感受强化它、放大它。这种放大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艺术探索层次的递进和审美境界的升华。西方绘画讲“美”,中国绘画讲“妙”,“妙”就是一种“感悟”、“妙得”。人常说,善赏花者,爱花之妙,不善赏花者观花之貌,那么山水画的表现重在表现出他本质的妙处。山水作品要关注文化韵味,在写生创作中,眼睛要宽,眼界要高,眼高才能手高。技法当然相当重要,俗话说,只有练好枪法才能上阵,技法是语言,可以帮助你表达心灵的感动,但技法不是目的,不是追求。写生创作的目的是表达心中之美,画家要有广泛的胸怀,沐浴百川。通过慧心妙悟,将心中的大自然与现实的大自然融合一体,这时候,个人的审美理想与自然的精神气息紧紧相联,使二者产生共鸣,升华发光,并转化成不脱离对象的、且有意境的笔墨构图。
艺术家最忌同化意识,贵在特有,每个画家自有他特殊的心灵、个性、学识、修养,有他特殊的审美情绪,只有长期地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才能获得。但由于每个人的资质、阅历不同、道德修养不同,在自然界中关照方式和精神感应也即不同。只有提高思想、道德、人品、境界的全面修养,开拓胸襟,方能超然物外,融万趣于神思,畅神于天地之外。这一过程为物我相融的“迹化”过程。这一过程给艺术家提出了高要求,艺术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以自己的个性、情感和智慧,去感悟自然和社会,全身心融入自然和社会之中,用自己的真性去想,去辨,去悟道,使感受深化而成为自己独到的观念和个性的认识。一切是从完善作为客观主体的画家出发,本着提高其在写生中对精神内涵和语言认知层面的目的出发,从一般意义上的对景写生走向调动自身一切能力而为之的创作写生。
一件作品应具有审美感受、审美感性,这是山水画写生创作的核心,在美学中称为“美学生成”。郑板桥把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是眼中之竹;二是胸中之竹;三是手中之竹,将眼中之竹经过胸中臆象,才能通过手中画笔转化为手中之竹,从眼到胸到手,是臆象化的过程,也是迹化的过程,体现作者主体的创造性。李可染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面向自然、面向生活,强调对画中意境的营造,强调对写生对象进行剪裁、夸张、组织的意匠经营。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新时代创作的面貌。
摘 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写作训练中的美的因素,以美引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就跨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本文从小学生作文教学入手,简单地阐述了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一、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一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可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从课文字、词、句、篇的学习中体味到文章所熔铸的美的情感,欣赏到语言表达的美的旋律。例如《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里赋予了石榴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容,石榴的笑姿和它成熟了的形状是那么吻合。读了这一段,学生不仅掌握了石榴成熟时的特征,而且还被作者的喜悦心情所感染。众所周知,模仿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则能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体裁更多样的学习范例。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1)要根据儿童少年阅读兴趣发展的年龄差异,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战斗故事、英雄人物、科学幻想故事比较感兴趣。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分化。教师在推荐读物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要让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量接触科学普及读物,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的兴趣逐渐分化。(2)为使学生理解语文、数学等课文,及时向他们推荐有关的优秀读物。(3为配合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4)为让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向他们推荐期刊和报纸。课内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字词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胸中的真情实感。
二、走进自然,感悟生活之美写作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的美,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自然中,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对大自然的感悟,从“迎春”的第一朵小花到严冬的几株傲雪的腊梅,从乡间的小桥流水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从春天飞来的第一只燕子到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都能去感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春夏秋冬及早晨黄昏的变化去细心观察,去深入体会,写一些作文、随感片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机会,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在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比比皆是,其中又蕴蓄着精神、品德、情操、性格、人情等美好的心灵内容。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去透视点滴的生活细节,由小见大,可以在现实中感悟丰富生活内容的同时,引发心灵的震动,产生写作激情。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校外活动。如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到桃园中去看桃花等,让学生畅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诱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畅想美、创造美,用真挚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参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田野的美景,仔细观察田间农民在忙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让他们用笔、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自然的可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丰富情感。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通过以上两个途径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抒发出真情实感。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审美感受力。在作文教学中通过采取情境教学,融入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可以有效地使以上三方面得到培养。
左权宏远学校 韩英
一、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大自然,探索太空奥秘”,这一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也为中高年级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本单元的第3篇课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在野外迷离”的情况,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如太阳、北极星、大树和沟渠中的积雪能够为我们提供帮助,辨别方向。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教学本课时,应依据课文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认知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
2.参与前置作业情况预设:本节课设置了两个前置作业,第一个要求运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见过的树的年轮,第二个通过查阅资料明白,什么是指南针,什么又是大自然的指南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第一个作业,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缺乏细致的概括和整理能力,语言描述也不够条理、清楚,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指导。第二个作业,学生兴趣浓厚,完成的相对好一些。
3.教学对策研究: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要让学生明白雪化得快的是南面还是北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视频、图片降低难度,调整梯度,引导学生体会理解。
四、教学目标
1、会认“针、忠、盏、稠”4个生字。会写“忠、导、盏、积、稠、稀、针、碰、慌”9个字。
2、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讨论:雪化得快的是南面还是北面。
六、前置作业
作业一:和家人说一说,你有没有迷路的经历,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如果在说的时候能够用上好词好句就更棒了。
作业二:通过查阅了解什么是指南针?什么又是大自然的指南针呢?(备注:提前两天布置,可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家人合作完成,第一课时使用。)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疑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朋友郊游图。)小朋友们去野外旅游,本来是多快乐的一件事情呀!可是没想到,游玩时,这几个小朋友迷路了。
【使用前置性作业一、二】:
1.和家人说一说,你有没有迷路的经历,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2.通过查阅了解什么是指南针?什么又是大自然的指南针呢?
3.学生交流。
4.揭题:(课件出示:图1。背景:正午,太阳在南,树影在北。图2。背景:下午,阴,大树枝叶一面稠密、一面稀疏。图3。背景:一面山雪已化尽,一面雪还没化尽。图4。背景:夜晚,北极星高挂。)
5、在这茫茫的野外,到处荒芜人烟,身上也没有带辨别方向的工具,他们多着急呀!怎么办呢? 其实他们身边就有大自然的指南针可以给他们指明方向,可是这些粗心的小家伙还没发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看谁能从文中找到帮图中的小朋友指明方向的办法。指导:“野”字,的写法。
【前置作业设计意图】:以上是对前置作业一的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迷路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此作业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学生在接下去的课文阅读中与自己对雷雨的表达形成对比,可以更加感受到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诗歌,划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找找诗歌中有哪几种大自然的指南针可以帮助这些小朋友指明方向。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说说怎么记住“针、忠、盏、稠”。
(2)分节读课文。请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
(3)说说你从诗歌中找到哪几种大自然的指南针可以帮助这些小朋友指明方向。(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你想为哪一组小朋友指明方向?(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第二小节]
1、(课件:图1)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课件演示:中午时太阳在南方,树影在北方。)
2、你是从课文的哪一小节了解到这个知识的?你能读读这一小节吗?指名评价。挑战读,齐读。
3、课文里把太阳比作了什么?理解:忠实的向导。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呢?
4、背诵这一小节。
[第三小节]
1、(课件:图2)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2、(课件演示:北极星指向北方。)介绍北极星、北斗七星。生交流了解的相关知识。
3、能把这一小节读好吗?自由读,男女比赛读。背诵。
[第四小节]
1、(课件:图3)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棵大树,你发现了什么?理解:稠。(课件演示: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2、小组讨论:为什么同一棵大树一边枝叶稠,一边枝叶稀。
3、课文的哪一小节写了大树?请在小组内比赛读第四小节,看谁读得最好。
4、小组推荐读,想读的站起来读。背诵。
[第五小节]
1、(课件:图4)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课件演示: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南边,化得慢的一面是北方。)
2、你是从哪一小节知道的?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五小节。指名读,指小组读,齐读。
3、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吗?是呀,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南边,还是北边呢?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吧。
4、指名说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5、背诵这一小节。
[第一小节]
过渡:其实,在野外迷了路并不可怕,因为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1、自由读第一小节。
2、指名读,分组比赛读。
3、背诵。
四、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四个生字,再次认读。
2、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分析一下“忠、盏、稠、针”四个字的结构及笔画位置,分析之后书写,再互相评比。
五、板书设计
17 大自然的指南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妙、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这几篇课文,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笔者利用这一有效资源,在教学中采用“美吗?——喜欢哪里?——怎样写?——比一比”的教学思路。上课前精心准备,教学中不断改进,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单元目标,即: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注重品味语言(语言感受);以学生为主体,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价值观)。
一 美吗?——感受文本
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让学生与文本直接接触,“文本是作者生命运动的结果,是作者价值观、生命观、审美观的体现,生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综合地包含在文本中,自然又会多层次、多侧面地折射出来。”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优秀作品其魅力很大程度上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有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也会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才能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交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让学生走进《春》。徜徉在春的美景中,感受花儿的万紫千红、风儿的细腻温柔、雨儿的清悠细密、雨雾弥漫中的江南水乡、喜迎春光的勃勃生机。《济南的冬天》一课,笔者以北方特有的寒冬引入,遐思济南冬天的别样魅力。带领学生闭眼倾听老舍为我们娓娓叙说、感受冬的“温情”,领悟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夏感》中,梁衡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却带给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深刻感受生活的机会,再次回到农忙时节。《秋天》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的秋景图,让学生的眼光重新回到生活中,去领略大自然的赐予。
二 喜欢哪里?——揣摩语言
大自然是一幅美丽的画,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丽。你注意到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了吗?你欣赏到其中所蕴含的无限风光和勃勃生机了吗?你感悟到文章带给你的震撼了吗?请看以下文字: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安适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文字需要学生亲自去品读、去咀嚼、去揣摩、去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以此来感受语言文字的律动,以此来打动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激起情感的波澜。因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进而与文本真实平等地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求知的欲望。
三 怎样写?——能力培养
第一,按照景物特征分类描绘,逐层展示。例如,《春》的第一、二自然段总写了春天的景象之后,用三至六自然段分别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画面。从草、花、风、雨四个方面分类描绘,不仅把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物特征全面地展示出来了,而且层次清楚,条理井然。当然,写景的层次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春》的分类描绘以外,还可以按空间顺序(如《济南的冬天》)来描写。
第二,全方位观察,多角度感知。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描绘“春风图”,作者先从触觉方面写春风的和煦,再从嗅觉方面写春风的芳香,后从视觉方面写春风中的美景,最后从听觉写春风里和悦的声响。作者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描写春风,从而把难以捕捉的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所以,在写景状物时要注意全方位的观察,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从而得到不同的感受,体现景物不同的内涵,以此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的体验效应,让读者自然陶醉于其中。
第三,情感浓郁地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春》的结尾三个自然段浑然一体,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三段段式基本一致,形成段间排比,读来整齐有力,朗朗上口。三个比喻形象新颖,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貌美和“青年”的健壮身姿美,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充满感情的准确生动的描绘景物,做到以景物形象感人、以情动人,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感受。
四 比一比——启发竞争意识
学生甲:乡村的傍晚,村口的老树下,男人们席地而坐,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获,计划来年的种子,就着激情饱满的话头,一碗老酒在他们的手上传递,就如传递着沉重的希望。晚霞悄然停歇在她们淡雅的睡衣上,微风拂动下,宛若颤抖的蝶翼。孩子们是夜的精灵,他们骑着竹马木牛,驰骋在黑暗自由的创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