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惜粮食的感悟

爱惜粮食的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爱惜粮食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爱惜粮食的感悟

爱惜粮食的感悟范文第1篇

    一、 首尾呼应巧安排

    一位年轻教师上“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有这样两个精彩的片段:

    课始,随着多媒体的演示,教师告诉学生: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同时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成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剪纸。在学生欣赏完这些剪纸之后,教师说“我也来露一手”,用剪刀迅速剪出了一个心形的一半,并故作神秘地让学生猜另一半。学生开心地说:“这是一颗心。”老师说:“这是一颗爱心……”

    课尾,教师让学生也拿起剪刀,剪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认真地剪出了图形,并纷纷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真是美不胜收。教师问学生:“轴对称图形美吗?美在哪里呢?”学生交流了各自的认识和感悟。最后,教师随即又把剪出的“美”字(也是轴对称图形)贴在课始剪的心形里,说:“美在我们的心中,心中有爱心才是最美的……”

    如果说课始教师剪出“心”字,直观形象地引出了轴对称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尾教师剪出的“美”字,可谓一“字”双关。一方面,“美”字恰好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另一方面,轴对称图形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叫绝的是,教师在课尾将“美”字嵌入心形中,并通过深情的寥寥数语,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心灵得到了无声的润泽。

    二、 链接生活巧渗透

    一位教师教学“升和毫升”一课时,与学生进行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认识它吗?这是老师的献血证。知道我上次献血多少毫升吗?

    生1:上面写着200 mL,是200毫升。

    师:对,上次老师去献了200毫升的血。200毫升大约有多少?你还知道献血的其他知识吗?

    生2:一个中等大小的茶杯大约能盛200毫升。我爸爸也有献血证,他已经献血800毫升了。

    生3:我知道这是无偿献血,我见过街心公园那边每天都有一辆无偿献血车,很多人主动去献血。

    生4:我妈妈上次动手术的时候,曾输血300毫升。妈妈说非常感谢好心人的帮助。

    ……

    师:是呀,200毫升的鲜血很少,可关键时候能救一个人的性命。这里还有一些小知识(多媒体播放):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 ~ 5000毫升。献血的体重标准男性为50公斤,女性为45公斤。一个人一次献血200 ~ 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 ~ 10%,再加上抽出的是外周血管的血,人体会自动将原来贮存于脾脏、肝脏等内脏里的血液释放到血管中,保持恒定的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一两个小时就会补充上;血浆、蛋白质,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以,献血不会影响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一张普通的献血证,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作了有效的链接,并且,这种链接是有较高立意的。基于数学学习的内容,恰当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对义务献血这件事情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爱心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也自然地孕伏其中。

    三、 拓展文本巧延伸

    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最后一个环节是“称一称”。我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是2.5克,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之后,学生计算出全国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一天大约能节省32500000克的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一共可供一个人吃81250天,大约合223年。

    师:看了这个结果,你想说些什么?

    生1: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老师,我知道了浪费粮食不好。

    生2:我发现很多同学吃午饭时经常会剩一些,然后就倒掉了。我想对那些同学说:以后要爱惜每一粒大米,不能浪费粮食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如果全国人民每人节约一粒米,可供一个人吃大约223年,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昨天,老师还让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一亿有多大的信息,现在来交流一下。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依次出示:

    1. 一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10000米,比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假如每人每天平均撕一张纸,全校565名学生就撕下565张纸,我们平时用的数学练习本有16页,大概每天就浪费了35本练习本。这个数目也相当惊人!

    2. 一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班级里饮水桶每桶可装18升,这些水大约可装185桶,够我们吃上几年呢!

    ……

爱惜粮食的感悟范文第2篇

1、了解常见的蔬菜的名称,了解粮食来之不易,爱惜劳动成果,做到不挑食的好习惯。

2、初步了解几种蔬菜的特点、作用,培养幼儿对蔬菜的了解及喜爱之情。

3、知道常见蔬菜的实用方法及营养价值。

4、激发了幼儿对蔬菜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交流,知道蔬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难点:熟悉各种蔬菜的外形特征,能正确的读出蔬菜的名字。

活动准备

1、各种蔬菜(西红柿、黄瓜、萝卜、土豆、茄子、青椒)若干(每人手里一份)

2、魔术箱

3、白菜奶饰一份

4、音乐

活动过程

一、 导入:师幼做律动《小手拍拍》

(!)师出示魔术箱,引起幼儿兴趣。

二、摸一摸,猜一猜。

(1) 让幼儿猜猜箱子里面装的什么,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述。

(2) 请一名幼儿到前面的箱子里摸一摸,感受其蔬菜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能够说出常见蔬菜的名称,如:西红柿、黄瓜、萝卜、茄子、青椒等。

(3) 师出示各种蔬菜,让每名幼儿亲手摸一摸,感受其形状特点(形状是圆的还是长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4) 师向幼儿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和对人体的好处,鼓励幼儿吃饭不挑食。

(5) 提问:让幼儿说一说(西红柿、黄瓜、土豆、萝卜、茄子、青椒)这些蔬菜都可以怎么吃?哪些蔬菜可以生吃?哪些蔬各种蔬菜菜不可以生吃?

(6) 让幼儿分别说一说自己喜欢吃哪种菜,不喜欢吃哪种菜,为什么?

三、小结:

游戏(1)师出示白菜奶饰:“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啊?(幼回答)今天呀白菜奶奶过生日,我们挑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蔬菜做白菜奶奶的生日礼物好不好”?我们一起给白菜奶奶唱首歌吧,师放音乐《生日快乐》。

(2)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蔬菜,也知道了蔬菜非常有营养,所以小朋友以后不能挑食要多吃蔬菜,这样身体就不会得病了。

延伸环节: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多观察各种蔬菜,懂得节约粮食,做个不挑食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魔术箱引起了幼儿的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猜测以及亲自摸一摸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幼儿说说自己最爱吃哪一种蔬菜,不喜欢吃哪一种蔬菜,为什么?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了解这些蔬菜有着丰富的营养。最后以游戏活动结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快的环境之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幼儿不挑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爱惜粮食的感悟范文第3篇

一、多媒体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教师通过对所授知识课下进行大量的搜集、整理,进而对这些素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制作成内容丰富、画面动人、有趣,音、像、形文本充分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即获得了大量相关信息,同时也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

二、多媒体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趣,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品德课教学中,道德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它有助于道德认识的提高、意志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利用多媒体教学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达到教学目的。如在教《悲愤的吼声》一课时,上课一开始,先让学生静听歌曲《松花江上》,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催发;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材料,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情感,特别是让他们观看了日本鬼子屠杀中国人民的录像片断后,学生的情感达到。所以当老师追问:对日本鬼子的行为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愤怒吗?等问题时,学生的情感得到喷发,课堂上回荡着师生悲愤的吼声。

三、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在爱惜粮食这个环节,搜集资料经过剪辑重组了几组镜头,然后按粮食生产过程将其制作成Flash课件,并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将教材的处理结合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营造的粮食生产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跳出现实生活狭小空间,去认知生活素材,当声形融合的粮食生产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时,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中受到启发。

四、多媒体运用有益于指引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品德课教学中学生明确了道德认知后,就要指导学生通过辨析事例来明确行为要求,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分清行为实践的是非善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活化枯燥的文本内容,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力,更好地指引学生的道德行为。

五、多媒体运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升华情感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的发展空间。

六、多媒体运用有助于指引学生拓展情感

爱惜粮食的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探索

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太重视美术教学,在遇到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作品时,总会和学生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缺失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创新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引导其有效感悟。

一、精选内容,巧设问答,引导学生发现、感悟

美术欣赏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在融入美术作品意境的同时和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创作。这种活动不仅能陶冶欣赏者的情操,还能培养其良好的创造力,促进其内涵的提升。鉴于以上观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方面明确美术欣赏课的特征,找准欣赏的侧重点,在讲解时做到详略得当,在促进学生理解的同时引导其思考;另一方面改善教学方法,抛却以往“以书为纲”的模式,采用问答方式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其欣赏。对于美术欣赏课教学内容的设置,笔者会在课前精心选择,结合学生实际挑选特点鲜明的作品让其欣赏,突出侧重点,引导其领会、探究。如,在讲国画时,笔者选择了齐白石的经典作品《他日相呼》,在讲解之前先介绍了齐白石的生平故事和作品风格,进行欣赏前的铺垫。随后,笔者着重讲解作品形象的寓意,引导学生联想,让其融入画面情境感受体验。令笔者惊喜的是,学生欣赏没多久就体会到了作品中的淳朴气息和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于教学方法的优化主要体现在问答上。如,在讲《纺织女》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并适时抛出以下问题:画面可分为几个部分?妇女前后衣着有什么不同?纺织厂的条件如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不用笔者慢慢引导,学生就能有方向地思考,适当地交流,有效把握画面传递的信息。由此可见,美术欣赏课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师生的配合,还需要合理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创设情境,开展讨论,鼓励学生欣赏、领悟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离不开具体的形象,课堂上的视觉效果往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紧扣美术作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欣赏作品,促进学生欣赏、感受、讨论、分析,深刻领会作品内涵。如,在讲杜键的作品《在激流中前进》时,笔者先播放音乐《黄河船夫曲》,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浑厚短促的喊号声,学生很快就融入情境,开始体会船工的艰辛,与创作者产生了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等到差不多了,笔者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并和同学分享。课堂氛围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七嘴八舌、畅所欲言。笔者认为他们是真的看懂了作品,才会有如此多的感悟。过了一会,笔者让小组代表发言,谈谈其小组的欣赏总结。有一组说得很好:“《在激流中前进》这幅作品色彩凝重,线条粗放,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船小、浪险、人艰的特点,着重描绘的是船工惊人的力量和坚毅的品格。”这样的分析很到位,很精彩,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说明其已经深刻体会了作品的内涵。此外,教师要促进学生欣赏,在传授学生有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促进学生与创作者的共鸣。为此,笔者会适时地开展讨论,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如,在欣赏油画《粮食》时,考虑到该作品内涵积极向上,对学生素质发展有利,笔者就让学生欣赏、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得出感悟:爱惜粮食,珍惜当下。由此可见,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感知,能帮助其融入情境,身临其境地感悟,在获得与创作者共鸣的同时产生独特的感悟。

三、丰富内容,自主鉴赏,促进学生交流、学习

爱惜粮食的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23-01

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文诵读是单调乏味的。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从诵读指导和习惯养成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提高了诵读的实效。

一、古诗文诵读重在兴趣激发,贵在习惯养成

讲故事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习古诗时,适当引入诗人轶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有一个头发蓬乱的男孩,拿着鱼竿来到了小河边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了青苔的石头上,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他多么认真啊!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想问路,这个男孩连忙摆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这个情景被唐朝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下来……学生随着故事进入积极状态,后续教学就显得非常轻松。

古诗配画提高兴趣。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古诗包含着深远的情景,给人想象的余地。一首诗就是一幅山水画或者是一幅田园风光图,所以诵读时重现诗中的画面十分有必要。例如教学《村居》一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可以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放纸鸢”图,然后再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评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情境表演,学以致用提升兴趣。熟读古诗,了解诗意,还要让这些古诗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古诗的妙用。小学生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诗的情境中去,将诗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意,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知识小擂台或古诗才艺大比拼持久兴趣。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驱动力,可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只有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接触古诗,让学生喜欢上古诗,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古诗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古诗知识小擂台或古诗才艺大比拼不失为好的途径。

二、抓好诵读落实,提高诵读实效

1、时空保障

见缝插针,灵活诵读。充分利用语文课前预备时间等闲散时间进行诵读,或齐诵或抽背或推荐古诗文。探索出了“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好途径,减轻了学生背诵负担,达到了积少成多。即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到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唱一吟一故事”(唱一首歌、吟一首诗、讲一个故事)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再利用两天每节课课前准备的两分钟时间齐诵读,学生一般一天中的几节课课前两分钟准备时间就能背熟一首诗,再经过第二天的巩固诵读,基本能烂记脑中。

2、开展师生共读,做好诵读引领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师课前积极诵读经典,查阅资料,理解感悟。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体验情感,感悟内容,同读同背,相互提高。

3、加强诵读指导,培养诵读能力

阅读感悟,体验冶情。古诗文诵读我们遵循“诵读为本,模糊解读;导读为辅,重在体验;灵活多样,水到渠成。”的原则。让学生多朗读多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在朗读背诵中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为此,在实践过程中立足课堂,加强方法指导,探索总结出了“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想诗境;悟诗情”的古诗学习五步法,唤起学生对古诗文的情感,让古诗文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之中。

适当延伸,拓展诵读。教学古诗文时还应做到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可以从诗意、写法、诗境、诗情等方面着手进行拓展。如教学《悯农》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了。

背诵积累,厚积薄发。著名小说家、当代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小学生思想较为单纯,记忆力也处于最佳时期,可以指导他们先从各自喜欢的古诗文入手,逐步向扩展。采用限时背、接龙背、轮换背、表演背、联想背、据画背等等。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运用得当,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是会越来越浓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4、及时评价,激励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