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主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按照县委实践办《关于印发〈__县县“科学发展情系民生”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局于4月24日,组织局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挂钩联系点__乡__村委会开展“科学发展情系民生”主题实践活动。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我局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深入群众之中,听意见,解难题,办实事。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实实在在的成果。
一是组织召开党员座谈会。邀请__村委会的党员共32人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环保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局长李来沙就环保局党支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进展情况向参会党员进行了通报,并就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作介绍。参会党员们畅谈近几年来我县环保事业发展情况以及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当谈到农村环保工作时,他们认为,当前农村环境保护要着重抓好农村道路硬化、污水排放设施建设、卫生公厕建设、畜禽统一圈养以及农村环境宣传教育等问题。座谈会后还向与会党员发放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开展惠农政策宣讲。为__村委会的党员宣讲党的十六大以来支农惠农政策、十七大报告中的有关涉农政策、我国现代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20__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使全体党员了解中央惠农政策。向__村委会群众发放环境保护宣传资料500余份。
三是为挂钩村委会做实事。针对格保、下杀甫两个村民小组饮水难的问题,投入5万元,为格保村新建三个8m3人畜饮水工程;为下杀甫村解决20__米的饮水管道,修缮三口年久失修的水池。
关键词:资助管理;隐私权;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20-02
伴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贫困生人数的增加,贫困生问题已成影响高校稳定、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保证教育公平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把资助工作落到实处,既确保公平公正,又切实保障学生的隐私权,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一、高校学生隐私权的界定
高校学生隐私权就是高校学生就读期间所享有的私人生活不被他人知晓、干预和侵犯的权利[1]。具体而言,高校学生隐私权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姓名、电话、通信、日记、家庭关系、亲朋关系及其他私人文件等秘密不被非法刺探、公开的权利;私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监视、监听、窥视、调查或公开的权利;学习成绩、名次、处理或评议结果不被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的权利;纯属私人情况(如疾病史)或私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公开、传输、处理和利用的权利。根据以上对高校学生隐私权的界定,结合高校助困实际,在资助管理工作中,针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而言,有以下四大个人隐私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家庭贫困这一事实;二是贫困程度;三是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四是学生在校的实际消费行为。
二、高校资助管理中学生隐私权的丧失
高校资助工作作为一项助困举措,对于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贫困学生在享受这项救助的同时,却要以公开个人的隐私为代价。
(一)个人家庭信息的暴露
学生的家庭情况在生源地(如村、镇)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对于生源地相关组织来说,贫困家庭学生的个人及家庭情况不属于隐私;而对于高校这一新环境来讲,则属于学生的隐私,尤其是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更是学生的绝对隐私,高校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没有权利主动地对其进行调查或打探[2]。从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具体的操作程序来看,对于贫困生的资格认定,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具体包括家庭年收入多少、家庭成员人数、有无老弱病残人员等,从而要求学生提供有关个人家庭情况的详细证明材料。由此,学生接受救助不仅意味着要暴露自身家庭贫困这一事实,此外,家庭贫困程度以及造成贫困的原因这些更为详尽的信息也要随之公开。
(二)个人消费信息的暴露
在贫困资格认定过程中,除须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信息外,同时为防止有些学生造假行为的出现,还要了解学生本人在校的实际消费行为。诸如每月的生活花费情况如何,是否有手机,是否购买了一些与其家庭经济情况不相符合的消费品等等。这些本属于个人日常消费行为的信息,却成了资助中判定是否贫困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隐私公开对贫困生的影响
据与一些贫困学生的交流发现,很多学生并非是自愿公开个人信息的,隐私的公开通常是他们在面对隐私权与救济权两者之间的矛盾时权衡抉择后无奈的选择。并且,当个人信息公开后,又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
(一)个人自尊受到伤害
一个人家庭的贫困通常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致贫的原因归于家庭致富能力的低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往往不无感受到人们对于贫困的认识已打上了价值的烙印,人们总是把贫困与能力低下等同看待,把贫困看成是可耻的事情。所以,当了解到某个学生家庭贫困时,一些人就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对待他,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对贫困生的蔑视,这显然是对贫困生自尊的极大伤害。
(二)个人行为自由受到限制
由于贫困生的资格认定与学生的在校实际消费行为相联系,所以被评上贫困生的资格之后,他们的消费行为就不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而要公开受到他人的处处监督。很多贫困生明显地感受到,在被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后,即便是连吃饭、买衣服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的购置也有可能招致其他同学的非议,从而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
(三)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为保证资助的公正与透明,学校不仅在资助过程中扩大参与者的范围,而且对获得资助的学生名单也予以公示。从目前实施情况看,很多学校通常都会将受助学生名单公布在学生住宿区或学校宣传栏等公共场所,甚至公布于学校网站上,以接受广大师生的评议与监督。这种做法有合理之处,但是,信息的过度公开带来的知情权任意扩大,也使得一些无须知晓、没有利害关系的群体获得了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甚至让一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对学生家长进行敲诈勒索,这种情况已在很多高校出现,并已给受助学生及家庭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四、高校资助管理中学生隐私权的保护策略
当前,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权的漠视,已经给贫困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还有一些贫困生为避免因个人隐私权的侵犯而造成的心理伤害,宁愿放弃受助机会,这对于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是极为不利的。由此看来,在高校资助管理中如何既保护贫困生的隐私权,又能实现对他们的资助,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宏观上看,针对国家在隐私权方面法律的缺失与不完善,从制度的层面完善高校关于学生隐私权的相关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应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作为一项法定义务,并对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以为高校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在高校内部,为确保学生隐私权与资助工作者知情权的和谐统一,确保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校园环境。之所以很多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贫困生,可以说这种认识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贫困有着错误的价值判断,把致贫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的低下。归根结底,这既有中国传统的“嫌贫爱富,等级门第”等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又是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对金钱利益的追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育人场所,应切实肩负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让广大学生认识到:贫困只是衡量个人经济实力的一个尺度,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标准,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也不是以占有钱财的多少为基准的,而是当前法制社会中人的一项基本人权。如此,我们才能以一种尊重的心态正视贫困生的隐私,避免对他们的人格施压。
(二)高校资助工作者要确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与法律观念
首先,在资助管理中侵犯学生隐私权行为的发生,可以说与资助工作者管理理念的错位存在很大关联。长期以来,在儒家“师道尊严”思想影响下促成了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权威和意志的单向性,这种做法延伸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则体现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学校和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管理者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这样,造成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因此,在高度彰显人文精神的当下,为避免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视学生为平等的主体,尊重学生拥有的隐私权,采用人性化的方式开展资助工作。如需要对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予以公示,应当注意公开的时间、场合和内容,语言表达应尽量客观、一般化,不可过分详细,最大限度地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权,维护其人格尊严。
其次,高校资助工作者之所以在资助过程中出现过度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给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一定程度上也与他们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缺乏法制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合理运用法律协调好学校知情权与学生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在关系学校管理秩序、以支付为代价时,才能涉足学生的隐私;要尽可能以最低限度的必要知情权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下公开学生的隐私;要承担保密、不得扩散和泄露学生隐私的义务;当必须要获知学生隐私时,应通过正当程序或通知学生本人获得。
(三)提高学生隐私权的自我保护意识
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日益严重与当前大学生隐私权保护意识的淡薄也有很大关系。根据“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课题小组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涉及隐私权问题的回答中,回答“如果他人宣扬您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情况时,会不会影响您的生活”的问题时,只有10%的人回答影响很大,35%的人回答有一些影响,24%的人回答影响不大,12%的人回答没有影响,其他的回答为“说不清”[3]。事实上,有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隐私权正在遭受侵犯,甚至当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时,也只是觉得不妥,而且害怕向学校提出后,失去受资助的机会,并未想到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从而为侵权行为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校学生一方面要认识到隐私权在个人生活、个性发展中的重要性,知道在隐私权受到侵犯后该如何进行维权,提高自身对隐私权保护的主体意识,以更好地应对个人隐私权和资助人知情权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在提高自身权利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当前,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确保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更需要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隐私问题。当然,虽然我们强调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也并非是要高校不能过问学生隐私,而是强调在工作过程中要掌握好度,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本着对学生权利尊重的态度,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校园与社会环境,以达到对学生的救助与对学生权利保护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方正
出版社,1995:415.
[2]倪再羊.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隐私权保护探析[J].浙江理
工大学学报,2007,(3).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特点,结合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探讨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坚持素质教育理念、营造功能完善的独立校区等方面,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在我国学习化社会形成过程中,自学考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广开成才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以国家考试为基础,以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为保障,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方式灵活,学习系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考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等低龄非在职学生加入到自学考试大军中。针对全面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和严格的“教考分离”要求,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就笔者在自学考试助学工作中的实践,对如何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普通高校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值得信赖的声誉吸引了一批高考落榜生报读全日制自考助学班。没有学生满意的教学质量就没有学校声誉,办学就不可能发展。教学质量不仅仅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而且还涉及社会经济腾飞、民族兴旺、科技发达、国家富强等问题。
(一)“宽进严出”,教学的目标应试特征表现较为突出
自学考试虽发展二十余年,但管理方式和考核手段相对滞后,从助学、命题、考试到评卷整个过程,管理方式落后,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比较严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尽管没有入学考试要求,但要取得毕业证,必须通过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科目考试。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省级协作命题、省级命题的三级命题方式,授课教师不参与命题,教考职责分离。这种考试方式保证了自考毕业生的质量,但也造成了“毕业难”的瓶颈。这固然有自考生本身的原因,但“读自考毕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毕业,就必须通过考试。残酷的现实为自考的教学工作打上了深深的应试烙印,教师教学工作不得不为通过考试为目的,教学目标应试特征突出,素质教育受到挑战。
(二)学生生源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对象主要是低龄非在职学生。低龄非在职学生以应届高中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为主要群体,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作为学生本人,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渴望获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学考试拿到高等教育文凭并找到工作。然而,曾经的挫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挫伤他们的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自我设置心理障碍;不甘于现状急于拿到文凭又使他们过于急躁,往往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波动较大,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选择自学考试的考生往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刻苦,但也有相当部分自考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毅力。在这部分人的影响下,其他自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受挫,自然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师资力量分散,教学方式单一
普通高校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师资一般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发挥退休教职工的作用。相当部分的退休教职工还担任了自考班的大量教学任务。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热情。这对自考班在高校立足和发展起了甚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本、外校在职教师兼职教学工作。自考助学班能得到普通高校的青睐,除其能发挥重要的社会效益外,它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促使高校在职教师在能力、精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对其表示关注。但总的来说,师资队伍兼职为主,队伍不够稳定。
在教学方面,全日制助学班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自学考试大纲”为指南,采用系统教学和课堂练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学方式单一,只强调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一)国家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的要求
国家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同志多次讲话提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问题,他提到“近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在从补偿教育、补充教育,向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开放学习平台的转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坚持‘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的方针,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发展是主旋律的观念,强化核心竞争力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第一位的,是自学考试的生命力。不管教育的形式怎样变化,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二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搞好社会助学;三是加快自学考试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如将自学考试与各类远程开放教育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再如发展涉外考试项目,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储备各类人才等。”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定位要放在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来做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属于继续教育,最严不一定是最好,要适度,不能再用精英教育的学术型标准和要求去衡量自学考试质量,使得助学、教材、大纲、命题、考试要求偏离自己应有的规格和层次,远远高于自己的需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总则第二条中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见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倾向于职业型,纵向定位是本科、专科,并逐步向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横向定位是应用型。既然定位为应用型,就不能用研究型、理论型的质量标准来衡量。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1.人才质量的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要求
主要体现在对其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对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质量上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专业水平上的要求。全日制自考助学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达到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要求,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第二,知识结构上的要求。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中,更应从高等教育质量的横向层面把握质量标准,重点加强全日制自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应用型专业教育亟须突出自身特色的部分。
2.人才能力的要求。第一,学习能力。普通高校
全日制自考助学强调考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这对人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种磨砺和促进,在这一点上对接受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自考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和农村的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更加重视新技能、新知识的应用,在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应该有新的要求。第三,职业适应能力。全日制自考生要有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结合实际,结合职业的需要来进行。因此,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还要走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和渗透职业能力教育的内容,提高自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以此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中实施、渗透职业能力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中间层次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就业,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浪费。
三、关于构建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在提高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方面,教育是前提,管理是保障。在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必须突出自学考试的特点,体现教学改革的思路,不能脱离自考助学单位的实际,既要体现时代感,又要有适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形成本校的特色。
(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由于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既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也有别于社会力量办学和其他非学历教育形式,教学对象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但又像全日制统招生一样住校学习,而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既无成文又无定规。因此,全日制自考助学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制定既反映自考特色,又体现全日制管理特点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严格执行,以形成优良的校风,确保自学考试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日常教学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重点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自学考试,在自学考试管理队伍的人员配置、条件设施的配套等方面投入少,管理松懈,助学工作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于社会上应聘人员或教工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像一支“杂牌军”,不利于助学工作的开展。自考助学单位一定要注重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形成规模,除了要配置主管院长外,还需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各专业配备一名专业造诣较高、协调能力较强教师担任专业主任,各教学区增设一名教学区负责人,各班配有专职班主任。各部门分工协作,职责分明,做到管理、服务、协调相统一。
(三)稳定教师队伍是保证和提高自考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日常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提高自考助学质量的关键。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最好以离退休教师为主。一方面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助学辅导效果好,另一方面可以不像年轻教师那样要求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相对比较稳定。2、对于长期从事自考助学工作或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实行恰当的奖励制度,对部分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课程,通过提高课酬的办法吸引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达到待遇留人的目的。3、注重与任课教师的平时沟通和感情交流,通过定期召开教师聘任会、教学研讨会和茶话会等聚会形式,达到感情留人的目的。4、学院内部要培养和储备少量的专职教师,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做到凡事不求人,关键时刻能用上。
(四)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是良好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要配备健全的教学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之外,还需要一整套健全的运行机制作保障。
1.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机制。考虑到大多数助学单位助学专业多、覆盖面广、教师来源复杂等因素,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是非常有必要的。
2.切实做好教学管理全过程。
3.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自考生的性质特点和培养定位,在帮助自考生完成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应尽可能加强在技能型和应用型方面的训练,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地观摩和实习,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和资格考证,如会计证、电子商务师、营销师等考证学习。
(五)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全日制自考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了以院领导、专业主任、管理部门负责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自考学生的思想特点,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将专业学习和全面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享受名校严格、规范的全日制教学模式。1、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2、积极倡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完善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4、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条例,广泛宣传,严格执行。
学管理、语言学习材料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美 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加拿大学者Bilash博士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活动并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行动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得到了加强。
关键词:问题解决方法;学习者自主性;行动研究
Abstract
The ultimate aim of action research on learner autonomy is how to help learners to become more autonomous and better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article reports an action research on fostering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by using the problem-solving metho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 interview and theclassroom observ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strategies such as task-awareness, attribution, input and output, motivation, analysis and deduction, self-belief, motivation and self-concept are quite strong, but their risk-orientation, self-awareness, asking questions, self-monitor, self-evaluation, self-monitor, reinforcement and co-operation are quite weak. It is also found that society; cultural psychology, language competenc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influence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n order to foster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a series of class scaffolding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and use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for one and half a year according to Howard Gardner’s theory and Dr. Bilash’s Success-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Model. The majo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ir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enhanced.
Keywords: problem-solving method, learner autonomy, action research
1. 引言
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只是一个教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客体转移到了主体,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者在外语学 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已得到母语习得研究 和外语学习研究的证实。在贯彻“以人为本”和“终生教育”理论的大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 外语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培养“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的重要性。此外,不少研究 表明,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如何促进外语 学习者自主性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外 语教学的新趋势。
在国外,著名学者Benson(2001:111)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即“与学习者自主性有关的实 践是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和如何提高语言学习的?”,把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归纳为以 下六种:第一种是基于学习材料的方法(resource-based approaches);第二种是基于教育技术 的方法(technology-based approaches);第三种是基于学习者的方法(learner-based approaches)
;第四种是 基于课堂的 方法 (classroom-based approaches) ; 第五种是基 于课程的方 法 (curriculum-based approaches);第六种是基于教师的方法(teacher-based approaches)。他同时 指出,到目前为止,许多与学习者自主性有关的研究大多基于反思和推理,很少有基于对数 据的系统分析的研究。因此,基于数据的行动研究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国内学者对“学习者自主性”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徐锦芬等,2004),所 有学者都肯定了培养“学习者自主性”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主学 习能力的培养途径。目前,国内对“学习者自主性”的研究主要介绍国外的有关理论知识,只 有一些研究者如:王笃勤(2002)、徐锦芬等(2004)开始探讨一些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证研 究。何晓东(2004)认为,今后关于外语“学习者自主性”(LA)的研究应过渡到以实证研 究为主,同时,应紧密结合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开展研究、讨论。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
究成果发现,对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大纲和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外语学习环境、专门的策略培训、自主学习中心、多媒体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等。 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者自主性”与学习策略密切相关。“问题解决”是学习策略的一种形
式,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问题解决”要求教师为学生 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 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因此,“问题解决”是培 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呢?任课教师如何发现这些问题 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呢?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索学生英语学 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目的是促进外语学生的“学习者自主性”,最终的 目的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 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 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 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本人主要采用六步骤模式。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 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 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 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 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 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 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 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 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 释和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 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 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 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级英语教育专业三个班级共91名学生,课程为《综合英语 课》,行动环境为实际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程》第 一、二册。执行者为本人。项目时间: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
2.2 预诊
在2006年秋季学期初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虽然对综合英语教学很感兴趣,但是绝 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预习和复习功课,不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能按时提交作 业且正确率很低,没有什么学习计划,合作学习的能力差。根据学生的表现提出了一下假设
: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设,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访问与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
查和访问使用了张立新和李霄翔(2004)设计调查问卷和问题,抽样调查了26名学生。通过 问卷调查、访问和课堂观察,试图发现本项目研究者所教的学生在哪些方面自主能力欠缺, 哪些方面较强,发现其中的原因。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语言表现、对提 问的反应、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课堂讨论的情况等等。
表1问卷调查结果(按照均值从小到大排列)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能力较强项 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较强(接近或超过4分):任务评价、归因、输入输出、分析推理等、自
我信念、动机,自我信念,自我效能。
(2)整体能力较弱项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有待加强(低于3分):冒险,自主意识,提问
,自我监察,自我评价,加强,合作。
(3)课堂观察和访问结果 为了探索以上问卷调查初步发现的自主能力差异的原因,我们进行了课堂观察和访问
,结果发现,社会、文化心理、语言能力、教学管理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
(4)确认问题: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社会、文化心理、语言 能力、教学管理、语言学习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得到全面均衡发展。
2.3 拟定总体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研究者基于美国学者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加拿大Bilash博士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并根据英语教育 专业的特点,从备课、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巩固、语言的输出、形成性评价和终 结性评价等五个方面,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级设计了 一系列的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 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2.4 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第一步:建立个人档案,通过个人档案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做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 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 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 为了了解和掌握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经历,项目研究者参照《多语和多元文 化的欧洲》(1997-2000)和《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Junior version)
,制定了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主要包括语言通行证(Language Passport),语言传记(Language Biography),和语言档案(Language Dossier),主要用于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 和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教学参考。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项目研究者分四个等级(初 级:elementary, 中下级:lower intermediate, 中级:intermediate和高级:advanced)设计了语 言文字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 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旋律智能
( Musical 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等七大类的课堂教学活动, 如:Getting to know one another, Biographical, Bingo, Idioms, Noticing, Roll the dice,A fu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vity,English songs, Teaching
activities, Dictation activities, Spring festival, The year of 12 animal signs, Jigsaw reading activities, Self-study in the computer center, Matching pairs activities, Home reading and retell
activities,Posters, Advertisements等。每个具体的课堂活动都有一系列的步骤构成。
第三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交替实施具体的七大类课堂活动,使学生从教师完全控 制逐步向学生自主地完成所有的课堂活动过渡,最终实现学生完全自主的完成任务。
3. 结论与讨论
我们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收集经过三个学期的行动研究教学效果,并得出以下结论:
3.1 个人档案
通过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三个学期的个人档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学生语言通 行证中的学习进步表格的填写上看,有44%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2 升到
B1-Grade 8, 有31%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1 升到B1-Grade 7, 有25%的学 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3 升到B1-Grade 9。这些数据表明,经过三个学期的课 堂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从学生语言通行证中的学 生跨文化的经历看,大多数学生从原来的不敢、不愿意与外国人面对面、E-mail、信件、贺 卡交流等方式交流转变到了愿意、敢与不同文化的外国人进行交流活动。第三、从学生的语 言传记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方法和策略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在语言学习方面 的进步也非常显著。第四、从学生的语言档案来看,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具体的七大类课堂活 动,而且在课内外都能够组织和运用这些课堂活动,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
3.2 课堂学习记录
从课堂学习记录可以看出,从第一个学期的第三周开始,85%以上的同学能按时预习和 复习功课,并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合作学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79%的学生 能按时提交作业。
3.3 考试成绩
从三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看,所教的三个班级综合英语成绩平均分比同级别同类专 业的班级高了7分。
3.4 调查问卷
从三个学期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在冒险,自主意识,提问,自我监察,自我评 价,加强,合作等方面得到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5 反馈练习结果
从每次上课后的反馈或反思的练习结果看,87%的学生成绩都达到良好以上,对课堂 活动的评价和任课教师的评价也比较好。
3.6 存在问题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计划周密、 教学设计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大部分同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专业技能得到了训练和 加强。对教师来说,行动研究中学与教、教与研的互动,提高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
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下,如何使男女学生融入 到同一个课堂活动中?组织小组活动过程中如何监督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检测设计的课 堂活动的难度?仍有 7%左右的同学各方面进步不大,这些同学大都性格内向,语言能力和自 控能力差,大多不愿意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积极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内外作业,
如何培养这些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问题为我们下一步的行动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Barbosa, I. & Paiva, M. Action research: a way to teacher and learner autonomy? [A] In F. Vieira, M. A. Moreira, I. Barbosa & M. Paiva (Eds.), Pedagogy for autonomy and English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nference of the working group – Pedagogy for autonomy [C]. Braga: University of Minho, 2002.
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2001.
Burns, 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ILT, 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 for Adult and Vocational Language Learners, retrieved from cilt.org.uk/qualifications/elp/adultelp.htm on November 14, 2007.
Smith, M. K. (2002) 'Howard Gardner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infed.org/thinkers/gardner.htm. Last updated: December 28, 2007.
Wallace, J. M.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华维芬. “学习者自主”探析[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何晓东. 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语界,2004,(4):10-14.
兰昌亲,曾洁. 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 外语界,2004,(4):24-30.
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 外语界, 2002,(3).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魏玉燕. 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 外语界, 2002,(3).
辛自强. 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世纪:回顾与前瞻[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徐锦芬,占小海. 国内外“学习自主性”研究述评[J]. 外语界,2004,(4):2-9.
[关键词]下一代的学习;教学创新;电子书包;电子课本;云学习;学习环境;社交媒体; 学习元; 连接性学习; 学习风格; 学习分析; 学习评估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008(2012)04—0003—17
一、会议概况
2012年4月25-26日,第七届亚洲地区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会(the 7th e-Learning Forum Asia 2012)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113所大学的308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下一代的学习:愿景、创新和可能性”(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Visions,Innovations and Possibilities)。在此,“下一代学习”是一个双关语,一个含义是从学生角度,指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是数字时代长大的一代,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另一个含义是从教师角度,讨论大学教学方式在数字时代、移动时代和社会性学习时代的变革方向。这次会议的报告既讨论了学习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也谈论了数字一代的学习,与会者交换着亚洲地区高校正在发生着的教育创新活动的经验,畅想着未来高校教学发展的可能性和愿景,契合了会议的主题。
与一般学术性质的国际会议不同,亚洲地区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会希望为一线的学科教师搭建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平台,特别关注亚洲地区高等院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部分参会者是大学的学科教师,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都有建树,来到这个会上,不是谈他们的学科特长,而是分享他们对教学的热爱,展示对教学研究的科学态度和学术认识;另一部分参会者是在高校从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和教师培训工作的老师,在此交流各自学校推动教学创新的政策、做法和技术环境。多年来,研讨会的参与人数和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已成为亚洲教育界的一大盛事。
本次会议的61位报告人在十六个分会场上做了九个主题的汇报,围绕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新技术、数字一代的学习和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各国、各校的经验,他们的发言大多属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方法、过程和研究情况介绍,是现实教与学活动中的实际经验与科研成果的交流。下面分别就主题报告(Keynote Speech)、专场报告(Panels)和分组发言(Concurrent Sessions)的内容做一叙述,以飨未能参会的同行。
二、大会主题发言
这次会议邀请了两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大会的第一场主题发言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的“教育信息化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大会的第二场主题发言是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Matthew Smith先生介绍的“南十字星大学的移动性”。下面分别概述两场主题发言的核心内容。
(一)教育信息化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
祝智庭教授在报告中,从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两方面谈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通过考查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教育技术推进历程、发展走向以及部分较有参考价值的应用项目,联系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从技术发展、应用发展和理论发展三个方面,指出了值得关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