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3480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中国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下滑,并在2012年二季度出现3年来首次破“八”,所有的数据都鲜明无误地指向一个事实:国内宏观经济不容乐观,三经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不可低估。在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我国的2012年经济工作的核心,由2011年的控通胀为先转向稳增长为先。“稳增长”主要是强调经济平滑下行,重点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和波动,这也意味着政府不会像以往那样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应对目前经济下滑的局面。
二、原因分析
中央之所以提出“稳增长”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贸减速,加大经济下行风险
2008 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过去,2009 年底以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谓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2012年。美国和日本同样面临政府债务负担率过高的财政债务风险。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欧盟、美国等国家皆为我国重要贸易伙伴,一系列的债务危机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
(二)过度投资,产能过剩
近几年来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膨胀,大量工业以及重复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过度导致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偏低。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主要处在资源、劳动密集的制造业环节,对物质资源投入的要求较高,资源大进大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耗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在过去的40多年,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极大受益于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为在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之外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近些年由于生育率继续下降等原因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五)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产业结构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第三产业比重太低的同时结构层次低、附加值太低、缺少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尽管在一定时期能够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却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六)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地区收入差距拉大、行业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影响社会稳定、消费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等,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三、宏观调控政策绩效评价
鉴于目前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虽然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就从目前我国出台的货币政策来看,仍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过去30年,我国广义货币M2的年均增长率为17.5%,远远超过10%的经济增长率。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后,使得2009年M2的余额达到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比GDP高19个百分点,M2占GDP的比率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年初以来,中央银行已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降息,货币政策事实上已偏向“适度宽松”。
就财政政策而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通过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效果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效果,然而过于依赖现行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首先,长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赤字和债务规模过大,增大金融风险。其次,政府过度投资导致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由于国债投资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过长的回收周期和过低的投资效益,使得投资难以回收,投资的边际效益已经开始递减。第三,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支出,这对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四、相关建议
促进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扭曲,导致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此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就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适度抑制大型基建投资的速度与规模
“稳增长”不可能靠低效率的重复投资,不可能靠低水平的产能扩张,因此应该适度抑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的 “稳增长”。
(三)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内需
当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出口表现受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拖累,国际国内投资放缓,消费成为拉动GDP增长的着力点。未来要更加立足于国内需求,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国民收入,重视改善民生,这是我国经济平稳向好的内生性动力和根本立足点。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证券市场 影响
在我国,证券是国家实施产权政策的最主要工具,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调节、控制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保证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向和稳定运行,有利于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政策介绍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属于微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微观经济政策。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用来调控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加之市场经济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依据市场经济态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长期化。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即保持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保证其有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因为经济增长受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过快的经济增长会导致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意味着一方面市场上的失业只有因为摩擦性失业所带来的。另一方面是现阶段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没有通货膨胀,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物价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的比例在1%到3%之间,并且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都不大。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即意味着,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因为外汇储备在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的能力,即其商品的竞争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方面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财政政策的手段
用来调整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调整政府购买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二,通过调整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三,通过改变税率来调整财政政策。当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失业率上升,政府应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高政府采购水平,提高转移支付,降低税收水平,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当经济增长,而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政府应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采购的水平,减少转移支付的水平,降低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在确保各种行政和国防开支之余,不会搞大规模的投资。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会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房和其他建筑相关产业,从而带动水泥,钢铁、机械行业等发展。如果政府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增加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总体而言,财政政策的紧缩将使得经济过热受到控制,股市将减弱,因为它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放慢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股市会强大的,因为它表明经济增长将加速未来或进入繁荣阶段。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造成影响: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提升总需求,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股市上涨,相反,如果由于经济过热遭到抑制,就会降低股票的市场价格。
(2)扩大政府采购,加大政府投资公路,桥梁,港口等非竞争性领域,可直接增加与工业产品的需求,而促使证券价格上涨。减少政府的购买水平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发生变化会使社会的购买力在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影响总需求。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可以帮助证券价格上涨;反之,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也会使证券价格下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如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为维持农产品价格对农民进行拨款等,就会使有些人提高收入水平,也间接促成了企业的利润增长,因此,有利于证券价格的上升;相反,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
此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水平进行调整,会使原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格局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而形成全新的平衡状态,就就在整体和结构上都使证券市场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中央政府将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提升,地方政府将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自和财政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本地上市公司的发展,从而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同样,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得到相对较多的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那么该地区的证券价格的上涨潜力则会更大。
(4)在其它各方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公司税的变化将会直接使公司的净利润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时公司的积极性和扩充生产规模的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潜力,故而调整公司税对证券具有较大的影响。
居民的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直接受个人所得税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样,证券交易的成本也会直接受到证券交易税的影响。因此,通常情况下,税率的上升将会遏制证券价格的上涨,相反,税率的下降也会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
总之,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理论上其传导过程都比较漫长。这种较长的滞后性财政政策决定了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像货币政策的影响那样立竿见影,相对缓慢,但十分持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对股市的作用。从长远来看,积极或稳健的财政政策,能确保中国的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这对证券市场发展的稳定增长是非常有利的。从短期来看,政府支出增加,以及税收优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将加大资金在股市的供给,有利于股市价格的上涨。相反,它会导致在股市价格下跌。
(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货币政策的手段
政府贯彻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
(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它要求商业银行收缩贷款和投资,因为银行被迫收获的借款人贷款用来偿还活期存款,银行存款因此而降低,说明此时的货币供应量有所下降。相反,法定准备金率下降货币则扩张。
(2)再贴现政策。提高贴现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会起到约束的作用,相反,它是有利于信贷扩张,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规模。
(3)公开市场操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央行将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攀升,而沉重的通胀压力,会使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1)当货币的供应量增加时,一方面会促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会促使投资者为了保值继续买进证券,从而极大的推动了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涨;相反,当货币的供应量降低时,就会使证券市场的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
(2)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作为宏观经济睛雨表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与证券市场表现为逆相关。利率上升,投资证券的价值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收益预期下降,折现率增加,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利率下降,投资证券的价值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收入预期增加,折扣率降低,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上涨。通常情况下,短期利率影响股票价格也相对明显,市场反应还是比较快的。
在一个完整的利率周期变化范围内,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也与理论分析一致。对一个完整的周期利率分解,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利率变化对股市的影响与理论分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原因是利率变动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不是唯一的,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也会产生效果。当利率上升时,人们会认为,由于经济的持续升温,并导致央行采取降温措施,从而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上升的表现更为激烈,因此额外追加投资。
(3)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就会促进证券价格的有效需求增加,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价格上扬;反之,央行出售证券,增加证券的供给,就会导致证券价格下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进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具有可实践性与巨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家宏观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进行证券投资时要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刘晖.浅谈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J].现代商业,2012,(26)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05-02
2008年11月15日,为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及时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一项大型经济刺激方案,即在两年内采取10项措施,投资额约为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目前为期两年的4万亿政府投资期已经结束。本文拟用以上实例,研究两年来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特别是与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一)实施的财政政策决策的合理性研究
始于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于2008年下半年愈演愈烈成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开始对当时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外需减弱,企业家、投资者、消费者信心开始受到重大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回落到9%,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由GDP= C+I+G+(X-M)(支出法),可知:(1)2008年消费C减少,表现为内需的不足;(2)2008年投资I 减少,表现为开放经营领域的不景气,2007年以来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3)净出口(X-M)为负,国外购买力下降。
通过分析,当期(2008.11.15)国家只有通过增加政府的投资G,才能防止国民经济的进一步下滑,而这也是唯一的办法,所以中央果断推出了G=4万亿的财政投资计划,并且4万亿的绝大部分投资都在民生工程是合理的。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挤出效应分析
由于国外需求的萎靡,不再考虑净出口,假设经济社会是一个三部门经济社会,只有消费者、厂商和政府。
引入希克斯-汉森模型(IS-LM模型)
说明:
国民收入函数:Y=C+I+G(1)
消费函数C=a+β(Y-T)(2)
投资函数:I=e-dr(3)
税收函数:T=T0+tY(4)
货币需求函数:L=kY+(j-hr) (5)
货币总供给: M (6)
1.IS方程:由 Y=a+β(Y-T)+e-d*r+G(将公式(2)、(3)、(4)带入公式(1))
r=■+■ (7)
2.LM方程:由M=L=kY+hr,(公式(5)、(6)联立)
r=■+■ (8)
由投资函数I=e-dr 可知,投资主要是受到利率变化影响。是否存在挤出效应,我们通过作图,可以清晰地看出。
作图依据:
1.ΔG增加4万亿,由财政支出乘数为■,
得 ΔY= ΔG・■,IS曲线往上移ΔY。
2.利率r的变动:
2008.10.30中长期贷款利率一至三年(含三年)r0= 6.7500%
2008.12.23至今 中长期贷款利率一至三年(含三年) r2= 5.4000%
货币(M2)供应量变动:
2008年10月,M2= 453 133.32 万亿
2010年4月,M2= 656 600.00万亿
由ΔM=656 600.00-453 133.32=203 466.32,货币供给20多亿,远大于财政投资的4万亿,所以利率下降。
由上图IS-LM模型可知,2008年11月之前的均衡E0,到2010年4月的均衡E2。
(Y1-Y0)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带来的收入增长,而Y2>Y1,可见宏观经济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非但没有投资的挤出效应,而且还带来了挤进效应(Y2- Y1)。
以上从决策的合理性和挤出效应两方面,研究了两年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从理论上推理,其效果是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但两年后也就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首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拉大。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而2010年已达到3.33∶1,“落差”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其次,我国基尼系数逐年攀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0.42,但到了2010年,已经超过0.5。
再次,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笔者认为,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或者从广义上来说是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实施的困境。理论结果与实际社会现实偏差很大甚至截然相反,这里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以发现理论结果偏差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与收入关系的探索性研究
统计数据显示:一是民营中小企业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为全社会提供了约75%的就业机会。二是《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披露2009年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贷款9.4万亿元,约为2008年新增贷款的两倍。三是据中国银监会管委会主任刘明康透露,2010年信贷额将在7.5万亿左右。四是信贷总额的90%以上投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五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本文将投资的主体主要分为两类,国营企业投资和民营中小企业投资,构造以下函数:
y1= i1+TR-C(国营企业企业净收入函数)
y2= i2 + TR-C(民营中小企业净收入函数)
C =C(Y) (消费成本函数)
Y= y1+ y2
TR=TR(Y) (政府转移支付函数)
i1 =k1 CR , i2=(1- k1) CRk为信贷配额系数,CR为信贷总额
n1= μN, n2 =(1-μ)N,μ为就业分配系数,N为就业总人数
λ1国营企业收入分配系数,λ2民营中小企业收入分配系数。
假定N中0.2为管理人员,0.8为职工。
由以上函数可得:
国营企业管理层平均收入
■=■(9)
国营企业职工平均收入
■=■ (10)
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层平均收入
■=■ (11)
民营中小企业职工平均收入
■=■ (12)
将公式(9)除以(12),得:
■=■
关键词:利息率;股市波动
一、引言
从理论上来讲,利息率与股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 (1)利息率降低,会提高股票未来股息的现值,股票内在价值提高,股价也会提高。(2)利息率降低,会抑制民众的存款热情,民众会转向收益高的股票等证券,这也会拉动股价上涨。(3)降低的贷款利率会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鼓励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这也会带动股价的上涨。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日本,政府在经济过热股市出现泡沫时,通常会提高基准利率,以此吸引存款减少炒作,抑制经济过热和股市过度膨胀,避免泡沫破灭带来灾害。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又会通过降低利息率来刺激经济,推动股市增长。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股市的日益完善,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对股市产生日益有效的影响。
本文在借鉴国外对利息率和股市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国内2006年6月至2012年10月的数据,利用一定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是通过ADF协整检验证明利率与股市指数不存在伪回归问题。接着,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利息率和股市指数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再对二者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环境下利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较弱,但有脉冲响应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在经济过热股市泡沫膨胀时通过逐步加息来抑制股市增长,防止股市泡沫破灭;在经济萧条时通过降低利息率来推动股市增长和经济复苏。特别是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进入2012年,中国的股市持续低迷,央行也两度降息,但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推进改革,促进股市进一步规范化和利率的市场化,使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明显化。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利息率和股市波动的关系做了大量实证研究。Hashemzadeh和Taylor(1988)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利率与股市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股市对利率的决定性弱,而利率较大程度上能影响股市。
Mok(1993)通过对1986年到1991年香港的利息率和股市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利息率和股市波动都是独立的系列,在扩展了的期限也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最近的是Mohamed和Abdelkader(2011)的研究,两位学者通过对美国1990年1月到2008年12月的数据进行小波分析,得出短期内利息率对股市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长远来看,利息率对股市有决定性的作用。
国内可能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股市发展不尽完善,关于二者的研究意义不明显,还鲜有学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着对国内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对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三、计量方法和数据分析
(一)数据说明及简要分析
沪深300指数覆盖了沪深两个证券市场,具有很好的总体市场代表性。因此,本文选用沪深300指数作为股价波动的参考数值。沪深300从2005年开始计算,而利息率在2006年后半年才有所变动。所以,本文从2006年6月开始选取样本到最近月份2012年10月。利息率方面,本文选用央行定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样本数据。本文参考Mohamed和Abdelkader(2011)的数据处理方法,利用指数收益率r=ln(Pt)-ln(Pt-1)对利息率和沪深300指数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描述统计结果如下(IR是利息率收益率的符号,SP是股票价格指数收益率的表示符号):
变量的描述统计量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方差 偏态系数 峰态系数
IR -0.35667 0.003688 0.113329 0.003313 -2.97711 19.76952
SP -0.30236 0.006084 0.246305 0.011321 -0.55786 0.732351
从表中可以看出: (1)二者的平均数都接近0,表明指数都是增减相当。(2)股价指数收益率方差较大,说明股市有较大风险。(3)利息率收益率偏态系数明显小于股市指数收益率,说明利息率收益率偏差较大。(4)利息率收益率峰态系数极高,数据分布集中,而股价指数收益率更接近正态分布。
(二)ADF协整检验
利用eviews6.0软件对IR和SP系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出如下结果:
IR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于在1%的置信度下的数值大于检验的t值,所以它是平稳的。
SP的ADF单位根检验
SP也是平稳的,理由同上。
这样两者可以进行OLS回归,并且得出其误差项也是平稳的,因而说明二者是协整的。所以对二者进行的回归分析是有意义的。
(三)回归分析
在二者协整的基础上对IR和SP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模型:SP=a+b?IR。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IR对SP的回归分析
由结果可以看出C和IR都没有通过p值检验,并且拟合优度(=2.37%)很低。从中可以得出,IR不能很好地解释SP。
(四)脉冲响应函数图分析
由于不能用回归分析很好的解释二者的关系,本文接着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图对IR和SP进行扰动分析。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图分析前首先要对其进行滞后结构检验。利用AR根图表检验法检验结果如下:
AR根图
AR根图表检验法,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其是稳定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其都位于单位圆内,因而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图分析。IR对SP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如下:
IR对SP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利息率变动时,开始时会对股价产生正冲击,随后逐渐转为负冲击,在第3个月时负冲击达到最大,以后影响逐渐减少,9个月后冲击趋于0。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中国的环境下,IR和SP的回归关系不明显,国家的宏观经济利息政策不能很好地影响股市。(2)IR能对SP产生脉冲冲击,利息政策能够对股市产生一定影响。(3)大约要经过两个滞后期才能显现出利率冲击的反向作用。今年以来股市低迷,一度击穿2000点进入1时代,央行两度降息试图重振股市信心,但影响微弱。结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股市还不尽完善,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信息;同时,政府也应加紧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相信随着中国改革的推进,中国的经济环境会日益完善,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更加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黎钦,程细玉.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波动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J].楚理工学院学报.
关键词: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传导机制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规范,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理论分析
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通过对股票价格和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股票市场。文章主要讨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这四大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政府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等政策目标。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资金面较为宽松,大量游资需要新的投资机会,股票成为理想的投资对象。一旦资金进入股市,引起对股票需求的增加,立即促使股价上升。反之,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资金普遍吃紧,流入股市资金减少,加上企业抛出持有的股票以获取现金,使股票市场的需求减少,交易萎缩,股价下跌。
(二)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或赤字、财政税收和补贴、国债政策等手段影响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或者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有相对直接的效果。财政指出下降会直接减少对社会产品与劳务的需求,税率上升也会立即减少消费者的收入,从而导致消费的快速下降。财政支出减少,税率下降,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市场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绝大部分公司都负有债务,利率提高,利息负担加重,公司净利润和股息相应减少,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
2、利率提高,其他投资工具收益相应增加,一部分资金会流向储蓄、债券等其他收益固定的金融工具,对股票需求减少,股价下降;反之则上升。
3、利率提高,一部分投资者要负担较高的利息才能借到所需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如果允许进行信用交易,买空者的融资成本相应提高,投资者会减少融资和对股票的需求,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复杂,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抑制股票市场的作用。在物价上涨时,股东实际股息收入下降,股份公司为股东利益着想,会增加股息派发,使股息名义收益有所增加,会促使股价上涨。当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居高不下时,企业因原材料、工资、费用、利息等各项支出增加,使得利润减少,引起股价下降。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经济秩序紊乱,使企业无法正常地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会采取治理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和相应的措施,此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更大。
二、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数据的选取
1、货币供应量。考虑到股票市场的虚拟性和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他定期存款。
2、经济产出指标的选择。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产出状况,本文选择收入法计算的GDP绝对量作为度量经济产出的指标。
3、市场利率。本文在考察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时,选用的利率指标是银行间市场形成的7日拆借利率RATE07,这是由于这个利率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敏感,且易受市场的影响。
4、通货膨胀。本文选用消费物价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的指标,这既考虑了我国一直将居民生活消费物价指数当做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的习惯,也考虑了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
5、股票市场发展状况指标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本文选取上证综合指数SHIDX作为衡量股票市场状况的指标。
(二)模型的设定及其估计
1、模型的回归。由于我国在1996年以后才有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考虑到7日拆借利率的可得性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样本容量的要求,本文选取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为消除异方差性,先对数据取对数,由于所有数据是季度性数据,并对取对数后的数据采用X11季节调整方法进行季节性处理。取LNSHIDX为被解释变量,取LNM2、LNCPI、LNGDP、LNRATE07为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LNSHIDXSA=2.437462 + 0.138152
LNM2SA-0.027573RATE07SA+0.229312LNGDPSA+0.212944LNCPISA
(0.281627)(0.698909) (-1.064092)(1.903626) (0.105674)
R2=0.535278 调整的R2=0.498829 DW值=0.323607F值=14.68574
2、异方差性的检验与其解决方法。采用怀特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P值较小,为0.0018,则拒绝不存在异方差行的假设,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修正,取权数W1=1/LNe2,LNe2=Log(RESID^2),再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NSHIDXSA=-38.25849 + 0.521529LNM2SA-0.008387RATE07SA+0.279626LNGDPSA+7.821285LNCPISA
(-2.0315)(2.334475) (0.160211)(2.120128) (1.784208)
R2=0.993777调整的R2=0.993289 DW值=0.447194F值=2036.116
修正后的模型R2值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对修正由后的结果再次进行怀特检验,修正后的模型P=0.43,表明已消除了异方差性。所以上述方程既是得出的回归方程。
3、自相关性的检验与解决方法。在已经消除了以方差性的基础上,D-W值=0.45根据残差的偏相关系数检验进行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第一、四期偏相关系数的直方块超过虚线部分,说明存在一阶和四阶自相关性。通过迭代估计法对自相关进行修正,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LNSHIDXSA=1.027508+0.4487375LNM2SA-0.008265RATE07SA
0.005972LNGDPSA+
(0.086756)(2.778751) (-0.242321) (0.100739)
0.092418LNCPISA+1.006322AR(1)-0.260160AR(4)
(0.034431)(13.05799) (-3.084327)
DW值=1.67。说明已经消除了自相关性。因此上述方程即为最后模型的回归方程。
4、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产生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呈反向影响的,但作用较弱;国内生产总值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说明经济增长变化对股票市场变化存在显著影响;消费价格指数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说明物价变化会会影响股价变化。由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正如理论部分所叙述的一样,对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政策与建议
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传导进而对总需求的效应大小及程度首先决定于股票市场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规模狭小的股票市场对总量经济的作用也必然是有限的。我国上市公司数与经济总量的比重、股票市值与经济总量的比重、交易额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直接融资额比重、筹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等指标与发达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容量总体偏小,与经济总量不相称,这必然制约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股票市场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应有的作用。根据实证分析,主要提出以下政策与建议:应考虑采用市场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操作应适当关注股票市场;逐步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投资者预期。
参考文献:
1、陈鹏.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2).
2、王劲松,韩克勇.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J].经济评论,2008(1).
3、黄慧芳.中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4、马进,关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5、李冻菊.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6、梁琪,藤建州.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0).
7、温军,赵旭峰.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