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发展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投资;产业链;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36-02
一、投资、消费、出口在河南经济社会增长中的作用地位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低,2009年底河南省出进口总额为917亿9 764万元,仅占同期河南省GOD比重的4.71%。进出口一项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并不显著。从1992—2009年底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进出口有总量低、波动大、发展较慢的特点。
进而分析河南省消费领域的情况。河南省2009年底总人口9 967万,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 758万,占总人口的37.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 209万,占总人口的62.3%。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72元,消费性支出9 567元,食品支出3 273元,恩格尔系数为34.2%。同期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 807元,生活消费支出3388元,食品支出1 220元,恩格尔系数36%。虽然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由2001年的4 110.17元增加到2009年的9 566.99元,消费者在对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总量上都有2倍数以上的增长,但是受制于当前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农村人口比重大以及城镇化步伐较慢的现实,据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全省人均财政支出全国倒数第一,城镇化率全国倒数第五。虽然可供河南挖掘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大,但这一结构性问题并非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有相应的消费能力来配合,消费能力取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多寡,参照各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来看,只有当城镇化进程进入一定的阶段,农村人口实现向城镇转移,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经济社会才会真正过渡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河南省依然应当理性看待扩大内需对本省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需要摆正内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纵观传统意义上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几十年的发展中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统计1985—2007年的河南省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两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经济计量回归模型,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证明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省内生产总值会增加0.5%(侯晓博,2009)。2009年全省经济运行数据显示,10.7%的GDP增速中,投资拉动占8个百分点,而自2000—2009年间,河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7%上升到85.9%,消费贡献率由81.9%下降到22.7%。这一方面表明了河南省确实存在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调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在河南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通过“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同时我们有必要认清楚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国民收入恒等式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消费与投资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去思考,投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消费的需求而投资,另一方面投资增加了生产力,增加了商品的供应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带动了消费的进一步增长。由此可见,投资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逻辑方面来看,当前河南省投资与消费的逻辑关系显然是投资产生新的消费,新增消费又拉动投资的追加(李鸿昌,2011)。
二、当前投资领域出现的问题
1.投资比例失调的问题。2005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 378.69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额为1 970.39百万元,仅此一项就占投资总额的45%。时至2009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 704.645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额为6 980.42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更是上升到了总体投资份额的51%,拥有了惊人的37%的年增长速度。同期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投资额仅从2002年的2 241.73百万元上升至2009年底的5 962.67百万元年均增速为27%,增速低于第二产业。同时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51.2%下降到2009年底的43.5%。第三产业不但发展速度慢而且自身内部也存在着问题,河南省的房地产业投资由2002年的884.1百万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2 987.51百万元,其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的40%上升到50%。而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发展缓慢,不仅增速低,总量也少。其中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一项甚至在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较2005年出现了同比分别下降12%、4.6%和10%的情况。
2.增长方式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2005—2009年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7%不可谓不快,然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没有实现第二产业在生产效率上的显著提高。自2000—2009年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经接近10%,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90%(文春波、闫雷,2011)。大量的投资资金流入高耗能、粗放型、资源指向型、环境不友好型的工业领域,部分行业如电力行业、钢铁行业、化工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经济效率底下的情况。一句话总结就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大多数产业居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很多产品附加值低。从产业结构上看,“粗、低、重、耗”产品过多,既污染了环境,又增加了未来招商引资的难度,还把更多的利润拱手相让,不利于本省居民收入的增加。
3.通过观察河南省2005—2009年各种分组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可发现,河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所占的比例异常之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的比重由2005年的72.6%上升至总体比重的75.1%。而在对外引资方面效果非常不理想,不但绝对量在2009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其50.92亿元的总量不但同比2008年下降了47.6%,甚至低于2005年64.36亿元的水平。这就放映了河南投资环境亟待提高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河南省也存在着人力资本存量低,不能满足引入先进技术的转化要求,以及技术外溢效应在省内不明显的问题。这些方面都增大了引进外资的难度,缓慢了引进外资的速度。
三、关于中原地区发展农业的现状及区位优势
1.传统区位优势。河南省是传统粮食生产大省,气候适宜,耕作历史悠久,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据统计2010年,河南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 087.4亿斤,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95%,比上年增产9.6亿斤,增幅为0.9%。其中夏粮总产量618.1亿斤,比上年增产5.1亿斤,增长0.8%;秋粮总产量469.3亿斤,比上年增产4.5亿斤,增长1%。实现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千亿斤的成绩。
2.政策扶持优势。扶持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长期政策。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今后扶持粮食生产这一政策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在2011年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出台了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十项措施。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今天,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可以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或者是突出优势去寻求财税政策支持,可以深挖河南自己在农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优势,立足于这些特殊优势做文章,积极引进中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
3.本省食品企业自身实力增强以及产业集群优势突显。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成果显著,仅在2007年,河南省食品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就有143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共八个。截至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总产值达4 058.1亿元,工业增加值1 167.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7%,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二位。并且形成了以三全、思念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产业集群;以双汇、华英、汇通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白象、、天方等为代表的国内最大面制品产业集群;以健丰、梦想为代表的全国最大饼干类,休闲类食品产业集群,以及以莲花味精、王守义十三香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调味品产业集群。直接带动就业人数120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达500万人,2 3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医院 电子病历
【Abstract】Along with the national health work unceasingly thorough development, 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lso highlight its importance, how to change the current hospital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rvice level is low, low work efficiency,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and poor situation,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hospital. So the hospital in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cy, low energy consumption condition, the progressive realization of "the patient as the center",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as the core of digital hospital, will become the trend and the goal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Key words】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Digital hospital;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引言
我国正处在医院改革期,三年里国家投入8500亿元医改资金用于医改。2011年则是实施医改重点工作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 的开局之年,规范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明确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应当具有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则是2011年医改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应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多数单位目前的网络规划与系统设计都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上,不能适应区域医疗等新的发展要求。
现在软件的结构和功能相对落后,不利于医院的持续建设。主要应用于门诊、住院、收费、药房、药库等几个以财务为核心,围绕费用、药品等工作进行的HIS系统,临床应用项目很少。[1]①没有门诊医生工作站,门诊诊疗过程对手写处方、手写申请单等依赖过多,不能与医技科室系统集成。②没有实现分诊系统与分诊信息显示。③没有实现住院医生工作站与电子病历,医嘱由护士录入,职责不分明的传统流程上。④缺乏数据挖掘与数据利用,缺乏支持医院管理的综合查询系统等相关系统。⑤缺乏ERP系统;医疗质量控制、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控制等深度应用的系统。⑥缺乏大屏幕显示、无线网络技术、PDA技术、条码与识别等成熟技术的应用和支持。明显落后于当前医院数字化信息建设的步伐。
2.医院对系统应用连续性、出现故障后,对系统恢复的及时性,对网络系统的响应时间、开放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以及先进性;对事物处理的实时性、存储、通信容量等要求都很高。因此对信息系统工作也有更高标准。
系统设计中模块化程度不够,模块的相对独立性不够,关联设计根本没有,参数化程度也很差。系统间未大规模集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长期的数据积累导致一些功能使用时,运行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的需要。
多个医疗应用软件系统如:病案、统计软件;财务软件、药品不良反应和疾病上报、妇幼保健等等软件,尤其是医疗保险软件系统,需大量数据的二次录入,不但增加了医院的工作量,加大了医院的支出,而且增加了质控的难度和数据不准确的风险,也给病人就诊、报销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有待于通过信息化建设解决,以缩短病人在医院的就诊时间,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其工作效率。
3.医疗机构由于业务特殊性,信息化经费、人力资源对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支撑不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甚少,医院更愿意投资购买一些可以马上产生效益的医疗设备,而不愿意在不能直接产生经经济效益的信息系统上投巨资。
医院信息化过程中,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除信息系统的不断建设外,每天的工作都在高强度、大负荷地运转,却不能享受优厚甚至只是正常的待遇,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匮乏。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传统模式下的医院管理流程逐步显露出服务水平低、工作效率低、医疗质量差、内部管理僵化等不足。医院管理流程并不是真正的医疗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是病人信息的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共享,以数据库为中心实现病人信息的无纸化和无胶片化。今后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不再是医院管理的信息化,而是临床管理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临床中去,是指以病人为中心,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全面集成为手段,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用先进的IT技术对全院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全面的优化和整合医院内部、外部的信息资源为医院临床服务,使医院在人性化、集成化、智能化、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的状态下协调的工作,为患者提供先进的、便捷的、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建立全院科研教学的信息平台和数据仓库,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以及整体经营效益,打造先进的、全面的、现代化的数字医院[5]。
医院在优质、高效、低耗的条件下,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构架和操作手段系统,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需要,也是医院自身建设的需要。走质量效益型的内涵性发展模式是建设数字化医院的必由之路。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形成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法,逐步完善医院管理,提升医院的综合院力。
结语
众所周知,数字化医院建设能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医院的品牌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数字化医院建设也是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网建设的需要,是医院市场化的需要,是医院向现代化医院的标准的要求,同时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也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更好地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服务,为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肖琦 《医院信息化现状及前景探析》.职业.中旬,第2期
1 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偏颇,社会重视度不够
目前社区居民以及一些政府人员、医护工作者、残疾人及家属等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就是生理功能训练和补偿。而社区康复的真实内涵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教育人员、民政人员、社团、残疾者本人及其家属亲友等参加的社区康复系统,在社区进行残疾的普查、预防和康复的工作。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者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强调人人享有康复,目标就是让残疾人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它包含着从残疾普查、残疾的预防到医疗康复以及教育、职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康复。既要改善身心活动功能,也要努力解决上学、就业和家庭、社会生活适应等问题。只有在相关人员充分了解社区康复内涵后。才能在实践中构建切实可行的社区康复模式。如何尽快让相关人员正确认识“社区康复”,是推行全面康复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宣教工作,利用现代宣传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有线电视、流动板报、墙报、标语、派发传单、精读本举办讲座学习班等形式增强各级部门、患者及社区其他人士的认识,主动参与、组织、支持、配合社区康复工作全方位开展。让各级政府、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区物业管理、社会团体、群众机构、社会人士、学生、残疾家属等都能为残疾人康复、残疾人重返社会尽一份力量。
2 社区康复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社区康复是一个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工程。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社区康复调查中,残疾人对康复需求主要为:(1)就医方面的需求: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恢复一手功能的恢复(穿衣、进食、个人卫生、洗漱、整容);步行能力的恢复;语言沟通能力的恢复。包括使用假肢、矫形器、轮椅、助听器及其他补偿性用品用具;心理一行为的调整适应,认知能力的改善。(2)上学受教育培训方面的需求(残疾儿童及青少年):上学或参加学龄前幼儿园、学习班。参加文化学习、技能学习等学习班或培训班。(3)就业或自谋生计方面的需求:就业咨询,接受职业培训学习和掌握一技之长的谋生本领;在社区安排就业。或得到支持个体经营,或在社区庇护车间工作等。(4)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需求:要求在家庭社会不受歧视。能与家人正常相处。(5)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的需求。根据以上需求。社区康复所需要人才为:专业的康复医学人才,康复医师(全科医生兼),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理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等。而目前我国多数(除全国少数试点区外)的社区康复技术人员是社区的全科医生或其他低层次的医护人员(农村)兼职承担,其中有部分经过短期康复培训。社区卫生医疗几乎没有物理治疗师,康复概念模糊。专业知识有限,康复治疗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社区康复发展。为适应社区康复迅速发展,社区卫生医疗应配置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解决急需的基层社区康复人员。一专指专业的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理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师);多能是指兼职(主要是协调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和职业咨询师,同时是培训员和宣传员,这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完成社区对残疾人及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全科医师及护士共同完成),协调配合完成教育就业社会的全面康复。这将使社区康复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并在延续机构康复治疗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并能迅速构建“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3 康复治疗技术的社区化
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层次上(城市小区、街道、农村乡镇、村)开展的康复工作,向伤残人士、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残疾儿童提供“就地、就近、方便、实用、简易、低廉、有效”的康复服务。机构康复技术含量高,费用较昂贵,有些难于移动等,对社区适应性欠缺,与社区康复专家强调的分散化和大众化存在差距。如何把机构康复治疗技术按照社区的水平和需要加以简化和适用化,然后转输给社区康复工作人员,需要康复专业机构(综合医院)技术人员、社区康复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开发研究出更适合社区康复的治疗及评估康复器材,这将是社区康复突破性的发展。然而要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需要相应的政策,各政府部门协调以及资金作为后盾。
4 多渠道筹资,解决社区康复经费短缺
目前社区康复的社会化筹资渠道并未建立。国家财政拨款有限而且难以到位,大多残疾人家庭困难。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残疾人多,贫困户多。需要的康复经费相对也多,而地方财政基本上是一种“工资财政”,投入很少,社区康复长期处于“无源之水”的窘境。残联投入有限。民政教育卫生部门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对康复对象提供服务越多,无偿投入的就越多,这极大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致使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那么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解决社区康复的经费,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已经势在必行。(1)争取加大政府财政对社区康复的专项经费的投人;(2)发动辖区群众机构支持,社会知名人士组织资助;(3)以依托社区服务的现有机构。以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现有的基础设施,动员全社会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康复事业当中。开展助残、募捐等公益活动招募,鼓励大学生及义工志愿者帮助社区康复工作;(4)进行适当维持性的有偿康复服务,应加大社区康复治疗服务的医保范围,积极探索双向转诊及社区康复合理费用补偿机制,尽可能发挥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参与,只有保证一定的财力支持。才能促使社区康复稳定而持续地发展。
5 部门协调,努力构建适合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康复组织管理是在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下,由各级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下设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卫生、民政、残联、教育、财政等各尽其责。以满足残疾人的根本需求作为工作宗旨和动力。具体的工作内容是:(1)卫生部门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完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康复服务
设施,为残疾人直接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培训人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水平;普及康复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内的康复服务及残疾人开展自我康复训练:做好残疾预防工作。(2)民政部门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服务工作计划:提供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场所;制定优惠政策,对贫困残疾人进行救助。(3)教育部门负责指导教育机构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发挥特殊教育机构作用,对社区进行技术指导。(4)财政部门负责审批及落实社区康复各项工作的经费。建委部门负责社区无障碍通道设施的建设。(5)残联负责组织制定并协调实施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建立技术指导组,督导检查。统计汇总,推广经验,管理经费;组织康复需求调查;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档案: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建立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队伍:提供直接服务或转介服务;指导残联康复机构建设;普及康复知识。提高残疾人自我康复意识。建设服务网络,提供康复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福利企事业单位等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康复服务网络,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
关键词:四区建设;县域经济;引擎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05-02
玉河乡是黑龙江省延寿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支撑作用。本文以玉河乡为例,探究以“四区”建设为引擎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期对哈市境域内与其经济发展现状相似、资源禀赋相近、产业结构趋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一、玉河乡概况
玉河乡拥有较为丰富的林业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依靠本地资源,玉河乡在发展大农业、乡村企业、第三产业的同时,还打造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工业产品主要是亚麻制品,现玉河乡年均种植亚麻6000亩左右,并建成了两个麻制品加工厂,亚麻纺出的纱料质地好,透气性强,已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认可,销量逐年提高。农业产品主要是优质大米,出产的“玉丰”大米,在绿色食品行列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另外,食用菌产品和山药材发展势头迅猛。
玉河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面临一系列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以粮食为主导的局面尚未打破,种植业仍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养殖业产业化趋势尚未形成,竞争力不强;循环经济尚未形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电、灌排条件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部分排灌渠出现损坏;地方的基础配套设施与农田生产实际需要不相适应;部分机耕路损坏,田间作业道路不畅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三是道路交通不畅:乡内道路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缺失;乡镇停车场、站、点功能不全;路面等级、路面宽度不够,特别是高速公路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村生活环境差:个别屯内路面没有硬化;个别村屯饮用水尚未解决;泥草房还存在;生产及生活垃圾未能无害化处理;排水设施不完善;贫困户比重较大。
为促进玉河乡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研究和努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二、构筑玉河乡经济发展战略――以“四区”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引擎打造经济增长极
根据玉河乡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应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依托现有资源、产业、特色,倾力打造水稻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畜牧养殖区、特色种植区四个产业区,并以生态旅游为引擎打造玉河乡的经济增长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本乡的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东部――畜牧养殖区
由于玉河乡东南部具有地域优势,加之现有新城黄牛养殖联合体、玉河生猪养殖联合体和玉河肉鸡养殖联合体,因此要把玉河、新城、长胜规划发展为畜牧业的重点,以玉河村、长胜村为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和肉鸡养殖,以新胜村为重点发展黄牛养殖。
(二)南部――生态旅游区
1.深度开发长寿山、长寿湖生态旅游产业
玉河乡景观资源丰富,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度开发长寿山、长寿湖沿线的生态旅游产业,特别是旅游黄金线上的新城、玉河、长胜等村,将景区沿线规划建设成由综合管理区、水上垂钓区、古村落区和生态采摘区构成的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并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全乡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契机。
(1)综合管理区。综合管理区可以设在长寿山、长寿湖景区内,建成集商贸、餐饮、娱乐服务一体化的游客服务中心、自驾游服务基地、购物中心。
(2)水上垂钓区。要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水体,适度调整水面,并以水为依托开展水上垂钓娱乐活动。可围绕原有水体沿线设置垂钓、水上览景等活动,再现小桥流水等景观。
(3)古村落区。由于玉河乡是一个汉、朝鲜、满、蒙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大乡,因此可在景区沿线建造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房屋、亭台、楼阁,体现民族文化,并对部分农舍进行装潢改造供观光游客住宿。建议在本区域内规划出文体休闲区、戏曲文化区、体育文化区、民间传统文化区(如展示农具、渔具,如石碾、石磨、犁耙、水车、蓑衣、斗笠等)。
(4)生态采摘区。玉河乡现有果树观光采摘园300亩,有葡萄采摘大棚40栋20000平方米,可以此为基础扩大水果的种植品种,发展生态采摘游,并通过宣传水果养身保健文化,促进水果的销售。
2.打造各具特色的农家乐
建议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农村山水”为主题内容,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在旅游黄金带打造特色农家乐,并将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农家乐要体现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特点,主要分布在风景线沿线的长胜、玉河、靠山、长寿、长山五个民俗屯,可以采取以下三种主要形式:美食休闲型、景区依托型和度假疗养型。美食休闲型农家乐是服务于城市居民在夜晚、周末吃、住、玩休闲的农家乐,周边多数没有景点。景区依托型农家乐以景区为中心,以观光园区为依托满足游人观光之后的吃、住、娱等消费。度假疗养型农家乐,依托玉河乡山水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以舒适惬意为主要特色,满足城市人放松心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
打造农家乐时要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做大品牌、致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结合玉河乡经济林果、特种农业、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可充分开发利用树莓、大樱桃、蓝莓、山葡萄等特色产业,结合丘陵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开发多种多样的农家乐。走与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精神和科技文化需求、参与性强、适应面广、个性突出、科技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长的农家乐旅游项目。
3.深度开展旅游副产业
(1)山坡养鸡。鸡要在山坡放养,主要以吃玉米、石子、虫子为主,绝不喂饲料和添加剂。鸡出栏后增收的途径可分为:①将整鸡卖给游客;②游客可自行去山坡找拾鸡蛋,并按枚收取费用;③将散养的鸡、未采完的鸡蛋收集后散卖或专供超市;④将鸡、鸡蛋作为食材在农家乐销售。
(2)开发药膳。要借助玉河乡药材、山野菜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与医药研发人员、餐饮研发人员合作的方式开发药膳,药膳既可以作为饮食文化在游客中推广,也可以在农家乐出售,更可作为农家乐的一种形式――药膳农家乐,从而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
4.传承发扬“寿”文化,推进旅游纪念品开发
寿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存甚多,民间故事流传甚广,民间工艺品甚丰。玉河乡应充分利用寿文化的核心思想与现代人的长寿企望相吻合,拥有众多的心灵受众的特点,通过丰富的史料并配以图画的形式,如:寿字溯源、寿星故事、寿诞颂歌、寿物崇拜等,开辟独特的“寿”文化之旅,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并配备专业人员收集市场信息,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
(三)西部――水稻示范区
建议充分利用朝阳灌区、小水库、小塘坝以及地下水源对延中、延明、朝奉、火星、文化、东光等六个村的水田进行重新规划,实行水稻绿色、规模化种植。发挥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和环境质量好的优势,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有机保鲜米饭生产,形成从基地建设、稻米加工到有机保鲜米饭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同时填补我省方便米饭生产的空白。产品还可与超市、快餐行业对接,实现水稻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四)北部――特色种植区
建议在玉河乡北部的黄玉林场、合心一代,重点以地栽木耳、滑子蘑、灵芝、棚室蔬菜为主。在离县城较近的延兴村、中胜村发展棚室蔬菜引导农户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逐步使玉河乡成为县城的蔬菜供应基地。另外,还应利用本乡大豆优质绿色、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势,大力发展与台湾永和豆浆、香其酱业、佳明佳早餐等大豆深加工产业的合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三、推动玉河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开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一是探索发行地方债券,扩大经营性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规模,为玉河乡的经济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投入渠道。二是设立建设发展基金。玉河乡可以联合政策性金融机构、市场化的投资管理公司,以有限合伙的形式设立基金管理中心,广泛发掘民间私有资本、寿险资金、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等多种资金来源,弥补建设投资的资金缺口。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改善排灌基础设施,对部分排灌较难的田地要新建排灌渠道,改造、翻建、整修排灌渠系,对灌溉较难的田地增加进水管和拍门,对排渠进行修理和清淤。二是改造机站、配套机泵;维修或新建水闸,修整独立田块进水洞门;将田间机耕道路平整、铺砂石、加宽;新建农机下田配套坡道。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鉴于玉河乡的地域、资源特点,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可以选取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生态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等。
(四)合理利用土地
一要进行土地指标调整;二要合理确定园区规模;三要整合资源,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五)培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
一是可以引进资本经营,培育龙头企业集团,以企业带动产业集聚,促成规模经济,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带动县域企业集群的发展,提升其整体竞争力。二是将政府推动与民间发动相结合,实现市场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六)发展特色工业,避免盲目开发
关键词:公益林;规划建设;健康发展;江苏苏州;吴中区
苏州市吴中区现有山林地1.54万hm2,其中集体林地1.40万hm2,国有林地0.14万hm2;2001年分类区划成公益林1.36万hm2,商品林0.18万hm2,主要分布在沿太湖的丘陵山区,全区大部分森林属针阔、针竹混交林和常年封山后的杂阔林。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工作部署,吴中区林业站以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为技术依托,启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实行林地的分级保护、分区建设、分区管理、分类经营、总量控制、合理利用,规范林地用途,逐步构建起以林地、林木管理为核心,区、镇、村3级联动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体系,由此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1,2]。
1合理规划,分级保护,加强林地管理的基础工作
规划是根据林地生态的敏感性、林地区位的重要性、经济社会对森林的影响性和其他相关因子,将全区现有1.36万hm2公益林分为二、三、四级3个级别的林地规划保护区。林地分级保护是林地分类经营和管理的基础,重点区域保护为主,一般区域保护与利用并举[3]。
(1)二级林地保护区域0.91万hm2,主要是东吴国家森林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山森林公园和天平灵岩景区的风景林和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普遍封管,严格控制生产性森林经营活动。
(2)三级保护区面积0.45万hm2,实行较为严格的保护。主要是越溪、横泾、胥口、光福等乡镇的省级公益林,以及东山和金庭镇的经济林,经过批准允许进行一些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或改善生态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抚育、更新采伐等生产性森林经营活动。
(3)对四级林地保护区域实行国家、省级及当地的一般性林地保护措施,严禁非法征占用和毁林开垦等破坏行为。
2分区管理,构建公益林管理体系
根据保护规划,采用公益林属地镇管理,吴中区林业站按镇(街道)划定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区,签订镇(街道)生态林管理责任状。各镇各村护林员同样落实公益林管护考核制度,形成一级管一级的生态公益林管理体系[4]。
(1)落实管护责任。根据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区政府每年与11个镇(场、街道)签订管护合同,逐级分解落实管护任务,各镇(场、街道)与42个村级管护单位及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四至界限、管护面积、管护时间以及管护要求。
(2)加强护林员管理。每年开展护林员上岗培训,明确护林员职责,在护林员配备上平时按1 000hm2山林配备15名护林员,防火期间增派人员按1 000hm2山林配备30名护林员的要求全面落实,目前全区有248名常用护林员,护林员工资由区、镇两级财政共同承担。
(3)加强监督检查。区、镇两级定期不定期对公益林管护单位开展监督和检查,落实管护责任、管护设施建设、管护报酬和奖惩措施等,努力确保各项管护措施落到实处。
3总量控制,完善征占用管理制度
为确保吴中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对林地资源消耗和利用进行总量控制。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是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根据林地保护总目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完善征占用补偿制度,强化征占用管理,杜绝乱占乱伐现象。
结合“十一五”期间吴中区各项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面积情况,依据吴中区确定的“十二五”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对吴中区规划的近期和中远期间林地需求与供给进行预测,在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征占用林地控制目标:
(1)2008~2010年的近期规划。征占用林地总控制面积为54hm2,年平均控制面积18hm2。
(2)2011~2020年的中远期规划。征占用林地总控制面积为150hm2,年平均控制面积15hm2。
4分类经营,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林地
规划将吴中区的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经营,合理利用。
(1)生态公益林。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区划界定后,落实到地籍小班,实行小班经营管理,以确保林地面积的稳定,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或改变其性质、用途的,必须依法办理征占用手续。同时,坚持等量置换的原则,保证生态公益林地面积的占补平衡。但是对有利于发展林业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林农收益的合理开发利用要予以支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商品林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从快速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出发,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点和竞争优势的林业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碧螺
春茶、枇杷、杨梅、水蜜桃等名特优经济林、苗木花卉,目前林产品收入已成为山区农民的增收亮点。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创建名牌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森林景观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5组建队伍,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为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到实处,吴中区及时组建了森林警察大队和森林防火专业扑救队伍,切实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违规征占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狠抓森林防火,强化病虫害防治,积极开展林相改造和宕口复绿,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为吴中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6参考文献
[1] 谢金生,徐国祯.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林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1):106-109.
[2] 麻朝晖.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的林业发展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45.
[3] 买玉玺.关于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