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生态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从我国开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同时城镇化的战略也不断的推进。但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较为粗放,导致消耗了巨大的能源,甚至是牺牲了一定的环境为。所以目前,部分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较为严重。近些年,国家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其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环境治理的模式,改变了环保部门的单一治理,鼓励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等主体共同治理,突出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公众参与能够促进城市环境治理的科学性,体现他们的良好监督作用,有利于化解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利益冲突。
一、公众参与理论基础
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较为复杂中,有时政府这只治理环境“看得见的手”可能会失去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为公众参与其中而提供一定的机会,公众参与属于第三种力量的介入,公众参与能够有效的降低社会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由于政府控制政府失灵所导致的环境资源浪费。
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国际上就提出了环境权的口号,关于环境权的理论,其诞生的条件就是公众对于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不信任,所以这个口号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公民权来进一步保障环境权,限制政府权。根据这一理论,公众把环境的治理权委托给了政府,政府由于是受到公众的委托才能去行使环境管理治理权的,所以就不能去滥用,而公众属于权利的主体,所以他们当然也有权去进行监督。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环境权属于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其中参与的最通常的方式就是公众向城市环保部门写信、以及举报。就目前情况来看,公众反映一般都是城市的大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公众参与在不断的完善,但由于存在一定的因素制约,仍存在一些问题以及不足。
(一)缺乏参与的长期性以及稳定性
我国的环境生态治理的政策一般是政府来管制,公众参与的形式比较限制,这种依赖型的参与较为有效,无法保证公众的参与的长期性以及稳定性,并且参与的效果受到城市环境行政部门的制约,并不取决于公众的持续程度。另外,公众由于过分依靠政府的行政导向,如果没有触发自己的利益,一般不能把其立场充分表达。所以,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督功能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
(二)对环境污染情况的末端参与
公众的检举的发生的条件一般是已经发生,也就是生态环境已被破坏,污染现象发生严重时,公众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所以向有关部门举报和控告一些环境问题。但是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恢复的特点,一旦发生破坏,恢复现状较困难。所以公众属于末端参与,不能及时的制止环境危害的发生,无法实现公众参与的根本目的。
三、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需注意的原则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技能提高环境保护的效能,也是顺应环境治理职能力量的转变潮流。公众在参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必须要注意一定的原则:
(一)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
公众在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时,必须要注意科学化的开展,必须要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实际上就是要坚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行的理论指导方针,通过这一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角度以及方法。所以公众在开展科学的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时,需要牢牢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另外还需要深刻的意识到环境治理的意义所在,要时刻的把治理生态环境工作作为提高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内容,总的来说要坚持结合理论以及实际,因时制宜的灵活的将科学治理、防治结合思想的基本原则融合于具体的治理工作。
(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落实
对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具体工作,需要进行量化考核。国家党和政府已经提出了当前不断改进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任务,具体是:要不断深化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技术研究;强化生态环境方面的宣传活动;组织进行全面的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记录编写等任务。对于这些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任务要注意进行分解,同负责人签订责任协议,并入日常工作目标的管理考核范围,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以此落实好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
(三)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要坚持用科学的制度
开展治理城市生态环境,需要成立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领导小组,定期举行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对当前的治理情况进行分析;解决目前一些环保人员力量缺乏以及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关心环保方面的人才的发展,将其作为选拔培养干部的基本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环保部门职工,鼓励他们为治理城市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四、结束语
公众属于是城市生态环境情况好坏的利益相关者,所以说,公众们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环境治理的成本,充分的发挥公众监督的优势,公众属于当前环境管理的关键力量之一。所以如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促进他们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当中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花明,陈润羊.论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07(04).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一面镜子,古往今来,人们喜欢逐水而居,滨水而栖,城市中蜿蜒流淌的大小河流,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1 阜新市区河道概况
以“煤电”著称于世的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内无大江大河,外无客水入境,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境内的大气降水。城区河道属漫岗丘陵水系,为季风区雨源型山溪河流,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河道河床狭窄,上游多为自然冲沟,河道下游河道汇流口宽度多为100~200米左右。河道水源靠季节性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性大,正常降水年份,多数河道夏、秋两季有水,冬、春两季干涸。市区现有10条主要河道,分别为细河、九营子河、高林台河、塔子沟河、韩家店河、长哈达河、沙海河、下洼子河、沙扎兰河、于家沟河,总长度95.85km,流域面积557km2。
2 河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治理情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脏、乱、差问题日益突出。在河道治理和管理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防涝、泄洪作用,而忽视了生态、景观等其它功能,导致河道成了毫无生机与活力、缺乏美感的“泥水排污沟”、“臭水沟”,既有碍观瞻、破坏城市形象,更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为加快精品城市建设步伐,优化人居城市形象,近年来,阜新市把城市河道治理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于2008年将其列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的一号工程,对市区九条主要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此次治理突出截污治污为重点,在查清污染源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截污管网敷设、污水并网、雨污分流,先后投资1亿多元铺设污水管道近百公里,并网排污口30多个,每天约有10万吨排河污水得到了有效拦截,河流和城市河道水质有了较大改观。
2.2 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阜新城市河道水域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受种种因素限制,距离预期治理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河道垃圾清理不及时,周边卫生死角多,影响环境质量;河床淤泥大量沉积,雨水井沉砂池等设施清理不及时导致泥沙堵塞,既造成河水黑臭,又影响防涝泄洪;部分区域雨污混流,乱排污水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河道采用混凝土垂直护岸及混凝土河道衬底,视觉空间单一,植物覆盖性差,缺乏景观观赏性。
3 河道治理对策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建设健康、生态、亲水河道为目标,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工程改造与生物净化技术相结合,治污与造景、防洪相结合,因河制宜、一河一策,重点实施河面保洁、沿岸截污、上游造景、下游蓄水,建设和保持水清、河洁、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把河道打造成城市重要景观亮点。
3.1 突出抓好防涝泄洪
防涝泄洪是城市河道的首要功能。根据各河道实际情况,按照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针对不同的断面形式校核计算,以满足河道不同设计断面情况下的泄洪能力,使河道在流量、宽度、深度等方面实现动态平衡,达到行洪要求。其中对河堤均采用直立式挡墙,对河道沉积的淤泥进行清理,清黑除臭,畅通水流通道,给洪水以出路。禁止在河道保护管理范围内搭建建筑物和阻水设施、填堵河道,加强河道及沉砂池等设施的养护管理,对涉及河道的建设工程强化防汛排涝要求,确保河道畅通和行洪安全。
3.2 突出抓好截污治污
河道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污水大量排放,导致水质恶化,因此恢复河清水澈,截污治污是根本手段。要坚持管网配套和环境执法软硬一起抓,一方面贯通沿河排污管网,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为污水收集强化硬件支撑,另一方面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将所有排河污水全部截流并网,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保护水体环境。在截污治污过程中,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河道未知污染源的勘察,为截流提供准确依据。对属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由环保部门立即进行水质取样送检,对污染原因进行调查,并按程序及时上报和通报。
3.3 突出抓好景观打造
本着一河一景、因河制宜的原则建设河道景观,尽量保留河道自然的流线状态,避免裁弯取直。在考虑防护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着力建设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型河堤;通过在水中种植各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来增加河道生物多样性,建立河道天然净化系统,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美学价值;针对河道流量不足问题,充分收集利用雨水,同时将中水作为河道的补给用水,对下游进行蓄水造景;岸边形成一定宽度的湿地环境,构成一个人水和谐的带状景观空间。
3.4 突出抓好源头治理
阜新城市河流为季风区雨源型山溪河流,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如源头防护措施不到位,一旦遇有大的降雨,裹挟着大量山石、泥沙、树枝、垃圾的泥水浊流顺河而下,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冲击破坏。因此,河道管理必须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做到标本兼治、治标更治本。要认真研究制定防止雨季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雨污混流等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例如在上游修建大型沉砂池等,从源头上根除隐患,保护河道治理成果。
3.5 突出抓好长效管理
在河道管理中借鉴城市园林绿化、环卫等管理模式,全面落实河道管理目标责任制,成立专业化队伍,分区、分河、分段,定岗、定点、定人,每天由河道保洁人员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和管理,并做好巡查纪录,将巡查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管理和执法部门处理。广泛开展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的意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河道管理。对破坏河道设施、污染河道环境、破坏河道安全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
结语
在满足排涝要求、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完善城市河道的生态和景观功能,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自然风貌,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生态平衡的必由之路。各级各部门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不断创新思维、强化措施、严格保护,认真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城市河道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参考文献
[1]裘江海.河岸景观设计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26-29.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恢复生态系统并且改善河流的功能,都做了很多有益实践,在让河道自然恢复的基础之上,还重新建设深塘、浅滩和恢复被截的河段,同时束窄比较宽的河槽,拆除一些涵洞等。
我国的很多城市也对城市河道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性的治理,目的是为了控制洪水、改善航道、方便附近农田的排水以及灌溉。但是大多数的城市河道治理之后反而出现更多的问题。
一、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
1. 过多改变河道原貌,抗洪能力低。
传统的河道在治理方面单纯的强调抗洪,而忽略了河流本身的天然性,在治理的过程中,过多的改变了河流的断面形状以及边坡的结构,这样防洪的能力反而大大下降,洪水下泄都很迅猛,这样就容易造成下游的洪涝灾害。
大量使用硬质材料,破坏生态环境。
以往的河道整治工程中我们采用的大多是硬质的护坡材料,从表面上来看,让河道硬质化,应该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硬质的河道对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严重影响了河道岸坡的植被,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硬质的河岸坡道,大大的降低了堤防的渗水功能,使城市的地下水不充足,河道两边的天然湿地变成荒地,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河道周围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会增加,导致河道水污染严重。
受到周围建设的干扰,破坏了自然景观。
城市河道往往是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有着明显的边缘效应,把周边环境和城市建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周边经常会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这些开发工程对城市河道产生了严重的干扰甚至破坏,使河流的自然景观以及生态环境都受到影响。
二、城市河道的生态建设
所谓的生态河道建设主要是指在确保河道的抗洪防涝的前提之下,对河道进行生态设计,以保证其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景观的建设。通过对河道的生态设计,采用人工和自然相互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创造自然和谐的水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程建设方面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工程中,要尽量遵从河流的自然形态以及现状,依照河道原有的形态来确定河流的主要线路,避免改变河道。在治理的时候要结合远期和近期的综合情况,全面考虑其上游和下游的情况,除了个别的卡口河段需要扩宽之外,其余部分尽量保持原始的形态。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让河岸与河底有自然的侵蚀、冲刷淤积,让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浅滩和深潭的分布。在材料选择上,不要使用硬质材料,要是河岸护坡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尤其是河床,可以采用原河底的蒂尼和粘土,或者是透水性好的卵石、砂土等天然材料,这样既节省成本,又能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1)生态建设方面
① 护岸的设计
河道的生态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护岸的设计上。传统的混凝土护岸是封闭的,仅仅考虑了抗洪的作用,使河流中的水生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场所,阻止了水体和土壤的接触,使水体不能自然净化。
在护岸建设中,要尽量使用亲水平台,在河岸边坡比较舒缓的地方,可以采取自然土质形成的岸坡,或者是植树、植草以及块石堆砌的方式进行护堤,这样都可以为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岸坡的建设要有良好的渗透性,体现在透气、透水两个方面,这样可以保证河岸和河流的水体之间的水分的充分交换。在水分充足的时期,河水可以向堤岸外的地下部分渗透,大大缓解了洪水的灾害;在枯水时期,地下水又通过堤岸渗透到河流中,这样可以调节水位。而且使岸坡和土壤充分接触,还可以使水体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
② 鱼巢的设计
鱼巢的设计最开始是起源于日本,之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近年来,在我国也开始出现这种设计。鱼巢是一种预制块状结构,它三面开孔,底部用卵石和自然岸坡相连接。鱼巢一般设置在河道堤防的凸岸以及岛屿的背水侧,这些都是河道的淤积部位,水势相对平稳,养料以及光照都比较充足,底部的卵石的渗透性又比较好,所以水生的植物和动物可以繁衍生存,这样对水质就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
2.景观设计方面
城市河道是城市组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蜿蜒在城市周围,或者贯穿于城市之中,其景观建设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景观。河道的景观首先要满足于人对水的需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河道的基本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把水和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水景观工程。在景观设计方面要顺应自然,结合周边环境以及城市的主体景观方向,岛屿交错、植物和动物相互配应,构建一个接近自然的怡人景观。
三、河道的有效管理
现在很多城市把重点集中在河道的改建工作上,而忽略了治理的工作,河道本身是很脆弱的,特别容易受到污染,所以治理工作更加重要。流域管理是目前河道管理的最佳模式,很多发达国家用这种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要建立有力的流域管理机构。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再由地方政府部门具体的实施。例如,法国的塞纳河,就是直接隶属于国家的环境部门管理,经费由国家的财政部门支出,但是其具体的管理部门则是设立在塞纳河流域的水管局。
其次,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只有明确相关规定,才能有效的实施并管理,加强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例如在治理圣劳伦斯河方面,就建立了由环境部门负责,农业部、经济部、交通部、海洋渔业部等多个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生态环境的基础建设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资源的永久性利用,尤其是水资源和山林资源,对农田要进行全面的规划,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营造现代化农业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长远的为经济发展服务,造福后代子孙。
2.整治大气环境和工业污水。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城市的所有工业的污染源的排放量要达到国家的标准,这样也可以间接的控制水体的污染情况。
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建立可研课题研究组,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排水系统的检测机构,为污水厂的运行和排水提供资料,积极引进国外的一些治理技术,这样可以减少污染,净化河道。
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发展,河道整治
Abstract: with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opl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unceasingly thoroughly, the function of the river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not only to satisfy the river flood control requirements, should have tourism, entertainment, landscape,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 on various functio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river regulation measures.
Keywords: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iver regulation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生态河道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种群,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河道为这些丰富的种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为生物的新陈代谢、种群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生态河道是指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水利基本要求的同时又营造适宜的生物群落良好生长环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水流通道。生态河道建设是指通过防止任意侵占河道、严格控制污水排放等措施和尽量利用天然材料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河道形态多样性建设,在有效保障河道基本功能和水工程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减缓人类活动对河道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营造河道适宜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自然入文相协调的景观,并依靠生物群落及相应河道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不断改善水环境。
1生态治河理念
1.1生态环境的理念
河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水环境重要载体,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朝着“除水害、兴水利”的目标努力。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传统河道治理过程中,比较片面强调防洪、排水,采取裁弯取直,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硬质化等工程措施,致使河流形态趋于均一化;在河流上筑坝或采取更多人造水景,使得河流形态趋于非连续化,从而改变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降低甚至是破坏了生态系统功能,具体表现出来的便是河道其他功能退化,河水越来越臭、越来越脏。因此,在整治中,我们打破了传统做法,逐步转到生态河道建设,确立了生态环境的观念。
1.2河道生命周期的理念
河道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和永久性,其功能受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演变,会逐渐弱化,甚至丧失,在河道整治中,如何延长其生命周期尤为重要。传统河道整治中往往给河道砌筑更多硬化材料,给河道带上沉重“盔甲”,以求一劳永逸,但实际却牺牲了河道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果适得其反;或者只对河道清淤,而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结果河道使用寿命极短,陷入经常疏浚的恶性循环。通过对历史治河成果的观察、分析及比较,只清淤河道的生命周期大大约为10~20 a,而清淤与水土保持同步实施的河道,其生命周期大约为35~40 a,延长近1倍。经过比较分析,在清淤的同时,水土保持措施同步实现,从投资总量与有效保护耕地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只要水土保持措施得当,则能有效稳定河道形态,为下一轮河道整治创造有利条件。
1.3资源平衡与综合利用的理念
在河道整治工程中,清淤工作是重要关键之一,由于淤泥量过于庞大,其出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我们的措施是集中采用淤泥还田方式。这种措施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保持了泥土资源的相对平衡。河道淤泥主要来自于陆地水土流失,淤泥还田后,能基本保持泥土相对平衡,避免河道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地面由于水土流失得不到补充而降低标高,影响防洪安全;②能有效改善河道两侧耕地土壤,增加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成本相对河泥(淤泥)大大降低;③成本低、效率高、清淤彻底。清淤采用水力冲挖,成本目前是最低的,而且效率高、速度快,清淤彻底。河道两侧的耕地都能提供堆放(堆高为淤泥沉积后20cm左右),空间大,能有效满足施工需要。从河道整治工作开展以来,这一方式普遍得到了推广。
2 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态河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在生态安全与和谐理念指导下,以修复受损河道为目的,通过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生态工程的技术手段,形成的自然生态和谐,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性高,生物多样性高,河道功能健全的非自然原生型河道,是通过河道结构上的生态工程建设来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生态河道系统是以自然为主导的,能够维持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河道建设就是要求在河道治理中要注意生态效应建设,培育具有生命力的,适合自然生存的状态。既要适宜人类生存,也要适合动植物生长、栖息。因此要求:
(1)必须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水面率和水体容量是水环境程水体承载能力的最基本条件。足够的水面率是保证空气、水分流通,能量交换的条件,两足够的水体容量,既是行洪输求、航运等方面的需要,也是进行水体流动、循环与交换的必要条件。
(2)水流必须是清澈的,这是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流势必须是自然多样,蜿蜒曲折,动中有静,生动而不单调。
(3)河道两岸有适合不同水情的多种类共存的自然植物群,注重保留原有野生植物,保持环境自然气息。
(4)河道横向要有保持空气与水分流通、交换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保留和创造人、水关系协调的亲水河岸,避免“三面光”河道。
(5)河道纵向应尽量保留原有蜿蜒曲折的形态,体现其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象,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避免“裁弯取直”。
(6)生态河道必须能够抵御洪水的冲刷,完全没有防护功能的天然河道亦不能满足要求。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
1 引 言
我国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经历了依附自然被动防御阶段、发展生产与河争地阶段和防洪排污经济治河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河道的治理在满足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
2 生态河道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起,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河流污染与破坏问题,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的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河道建设是指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河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
3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3.1 尊重自然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的协调。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3.4 协调统一原则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3.5 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原则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4 河道生态治理的实例
临沂市位于鲁东南地区,市区依河而建,沂河从北向南穿过市区,其最大支流河则从西向东穿过市区。沂河是山东境内除黄河外最大的河流,市区段从北外环路至刘家道口,河道长度27.5公里;河市区段从北外环路至入沂河河口,河道长度11公里。沂河和河均为季节性山洪河道,河窄流急,比降较陡。市区段两河情况非常相似,河面宽阔,河势顺直而平缓,河面宽度1000-1200米,河滩宽度50-200米,河道内动植物种类丰富,土壤条件良好,具有塑造生态型景观河道的优越条件。
生态型护岸主要采用下列几种型式:
干砌块料加草皮护坡:下半部分别采用坡度为1:2的干砌石或砼预制块斜坡,滩地顶至正常水位以下0.5米内采用3~5m宽平坡或缓坡滩地绿化带。干砌块料护坡自上而下依次为25cm厚干砌块料、10cm厚的碎石垫层、反滤土工布。
纯生态沙丘护岸:沙丘垂直水流向宽度控制在5~10m,迎水坡设1:6斜坡至河底,沙丘与河岸连接采用14~18m宽浅滩,两边边坡为1:8。沙丘上覆不小于0.5m厚的粘土,以便沙丘植被绿化,粘土层高程高于正常挡水位0.1~0.3m。
土工隔栅固岸插杞柳:岸坡整为1:2斜坡,铺粘土0.4m厚,顺斜坡铺土工隔栅网,两端分别埋入滩地深1m。垂直斜坡埋入φ100柳木桩,木桩长1.5m,以固定土工隔栅网,粘土中插入杞柳。
5 河道生态治理的应注意的问题
5.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5.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5.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5.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