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思想报告

教师思想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思想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思想报告

教师思想报告范文第1篇

一、集中学习,深刻理解“三严三实”的本质和内涵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会后立即组织开展“三严三实”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传达和学习了提出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围绕“三严三实“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三严三实”的实践要求等方面展开,要求各驻村干部联系各村村干部、全体党员开展学习会,一级传达至一级,每位干部务必抓好学习贯彻,深刻把握内涵,通过一系列的集中学习,进一步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将三严三实精神渗透到工作、生活中,时刻抓好作风建设。

二、狠抓贯彻,严肃对照“三严三实”查摆问题

通过系列学习,各级干部对照“三严三实”,以“忠诚干净担当”为标尺,把聚焦问题、对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工作、生活中出现的“不严不实”问题,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有效措施,进行专项整改,并对整改进展、效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回头看”,以典型问题进行干部警醒教育,将思想教育发挥到极致,充分使专题教育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教师思想报告范文第2篇

根据调查统计,我县从000年开始出现教师外流现象,当时以平原一中、平原镇 最为严重。从000年到00年,每年学期初、学年初都有教师外流,范围由县镇学校蔓延到农村中小学,全县个乡镇、8处县直学校共9个单位,存在教师外流现象的有个,占58%。截止到00年9月,全县教师外流共计人,占全县在岗专任教师总数的.%,其中流向县外的56人,流向县内各民办学校主要是平原师范初中部的55人,各占50%。仅一中和平原镇两个单位就有6人。在名外流教师中,有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更多的是一线中青年骨干教师;从学历看,学士学位的9人,大学本科的4人,专科的68人,分别占8%、0.6%、6.%;从职称看,高级教师人,中级教师64人,分别占8%和58%;从年龄看,平均年龄岁,最小的4岁,最大的4岁。自98年以来,我县共有4名省级能手,目前已流失名,另有省、市、县级优秀教师8名,省市级教研课题承担者6人。

由此可见:

(一)教师外流已经成为我县的普遍现象,出现时间早,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

(二)外流教师普遍学历高、职称高,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正是在上出成果的时候。可以说是一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一笔教师优势资源。

(三)相对而言,我县教师流入县外的不是很多,有一半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入县内民办学校,仅流入平原师范初中部的就达4人,另外由乡镇流入县直学校或跳槽改行的也有一部分。

二.教师外流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使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社会中的人才资源在全社会广泛流动。人才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也是在不断流动中实现的,人才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不断流动,能够使人才在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产生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说教师的流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让所有的教师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一次分配,终身不变,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

(二)教师的观念尤其是人生价值观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早已破除了“从一而终”的传统意识,改变了那种“当了中小学教师就终生不能改变”的,把流动、跳槽、改行当作一种时尚,合则留,不合则走,另谋高就,决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在这种情况下,再像从前那样要求教师爱岗敬业、以校为家,已经显得苍白无力;运用手段禁止、堵塞,也无济于事,县局于00年初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单位“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事实上是门难以看好,人难以管好,要走的人不辞而别,想走的人留人留不住心。教师人生价值观的转变使教师外流成为必然。

教师思想报告范文第3篇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影响日渐扩大。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改变了世界。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和最先接受互联网络的群体之一,因而,他们所受到互联网络的影响也就最早、最普遍的,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和研究。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其负面的影响,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在我院开展了题为“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基本情况、网络素养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情况,分析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院的大一至大三的220名学生。

(二)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形式,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2.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情况,共计50道题目。问卷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以保证其信度。除了发放调查问卷,还对部分个案进行了访谈,以增进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了解。

(三)调查方法。

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95.4%。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上网情况的基本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网络的关注程度方面,28,5% 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关注;38.7%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关注,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网络的关注程度是较高的。在上网频率的选择上,22.5% 的学生每天都上网;46.4% 的学生每隔2―3天上一次网;20.7% 的学生每周上一次网。每次上网的时间半小时以内的占l2.2% ;1小时左右的占41.4% ;2―3小时的占36.7% ;5个小时以上的占9.7% 。在个案访谈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对网络喜爱有加,有的同学将这种喜欢形容为“爱不释手”,甚至是不能自拔。从上网的目的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娱乐消遣,占59.3% ;享受网站提供的各种便捷服务,占51.3% ;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占49.7% ;还有36.3% 的学生选择为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l5.5%的学生选择向外信息。以上信息表明,大多数学生将上网作为一项娱乐和消遣的手段,部分同学是为了开阔视野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网络不仅正在日益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对其思想道德观念、心理性格也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时,有23.4% 的学生回答有重要影响,46.3%的学生回答有一些影响。其中,大多数的同学认为网络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模式,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对于“周围同学身上你可看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回答,11.0% 的学生非常同意;45.6% 的学生比较同意;面对“你身边有无因网络上瘾而经常逃课或彻夜不归的同学”的问题,25.6%的同学回答有。在笔者接触的一个案例中,一位大学生就发展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一个学期出现几次通宵上网的现象,结果性格变得越发的古怪:网上“龙腾虎跃”,热情大方,滔滔不绝;网下哑口无言,冷如冰霜.,对现实一切持怀疑态度,我行我素。一学期下来,几门课不及格,面临退学的危险。显然,网络成瘾会给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的分析。

1.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并未确立正确的学术观,学术伦理道德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43.8%的大学生认同“访问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的观点。对网上不文明现象(谩骂、恐吓、欺诈等),23.4% 的同学称偶尔遇到,33.7% 的同学称有时遇到,l2.5%经常遇到,这说明网上的不文明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待网络黑客的态度,27.4% 的大学生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认为黑客都是电脑和网络方面的高手;此外,有36.9% 的大学生表示有机会也想试一试。这表明大学生对黑客行为的伦理性质了解不够,更多的是从猎奇的心理出发考虑网络问题,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你是否有过在网上下载文章完成作业(论文)的经历”的问题回答,9.2% 承认经常有;27.4% 承认有时会;40.3% 承认只是偶尔;23.1% 从未有过。

2.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安全意识总体上较为薄弱。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网友,但在对待网友的态度上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互相信任,有的互相提防,有的模棱两可。19.4%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谈得来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往”,31.2% 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但需提防”,17.2% 的大学生认为“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交往”,28.2% 的大学生则认为“说不清楚”。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往具有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3.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低。

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核心能力,大学生能否驾驭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是直接反映大学生网络素养高低的一个风向标。调查显示:55.6% 的大学生表示“上网时间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23.8%的大学生表示“上网时接连打开网页浏览各种信息而忘记最初的打算”,还有4.8% 的大学生承认自己上网成瘾,甚至到了难以自拔的程度。

四、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战。

互联网的产生源于美国,所使用的语言技术都来自于美国,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的大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就是比中国好”。

多元网络环境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使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受到挑战。网络环境中,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均在此汇集碰撞,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认识水平、辨别能力所限,因而面对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强舆论引导。网络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教育环境,使得在传统教育中独享的教师权威受到了挑战,教师将不得不和网络分享权威的境地。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迫使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代之以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春风化雨式的、平等对话式的交流。

(二)网络沉迷对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挑战。

随着高校校园网建设速度的加快,网络占用了高职在校学生的主要业余时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习惯并热衷于这种网络生活并且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沉迷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因迷恋网络而变得孤僻或封闭,这种行为会导致他们交往方式变得单一,不愿与外界交流,讨厌与人面对面的碰撞接触,“人机关系”很好,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阻碍了对社会角色的获得,延缓了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社会交往领域日趋狭窄,不利于发展健康的个性,铸造完美的人格,并因此而慢慢的脱离现实社会或因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引发对现实的不满。如何让沉迷网络的大学生走出“泥潭”,恢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学会妥善处理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这是当今科技进步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三)网络信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时代,随着网络资源利用的方便和快捷,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及时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由于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而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因此,为了全面、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并对之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以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这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这一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悉和运用的好坏,决定了对思想教育工作网的使用和发展程度,并进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高低。

五、建议与对策

通过上面的调查和分析,更加凸现了当前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论创新和实践操作等各个层面,需要不断加以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主要通过以下举措来实施。

(一)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占领网络阵地。

鉴于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要求,高校应根据实际建立自己的“校园信息网”,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这既可以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学校的消极信息,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通讯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

在我国上网人群中,大学生占了多数,网络上的自由言论将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在这个以平等为口号的自由交互空间,如果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信念不去占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因此,重视网络空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则显得尤为必要。

(三)建立和健全网络监管机制。

面对网络信息的大潮,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这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有力保障。一方面要推进网络信息领域的立法执法,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约束网络行为,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进行“解毒”、“消毒”工作,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防患于未然,从而在高校校园营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教师思想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联系学生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途径

2000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唐代韩愈在《师说》篇中更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工具主义逐渐成为教育观的主导。特别是高职院校,因其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使教师更加重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等因素,教师的分工越发明确,加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人员有限,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高校的育人职能弱化趋势明显,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制度,鼓励和规范全体教师发挥其育人功能。全体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是加强高职院校育人职能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全体教师联系学生制度的目的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建立全体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可极大地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既能促使教师对待育人工作的态度由负担变成责任,又能使学校的育人工作由粗放型走向精细化。

(一)通过全体教师联系学生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育人职责,拓展了传统的以系、班为单位的粗放型教育模式,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提供平台。

(二)通过教师联系学生育人目标、内容、形式以及评价、业绩考核、表彰奖励等机制建设,提高教师发挥育人功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教师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能。

(三)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通过强化育人责任,确保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建立教师联系学生制度的主要途径

根据学校教师人数,把全校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教师联系一个小组,建立起了完整的高职院校全体教师联系学生运转模式和长效机制。

(一)确定培养目标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明确教师联系学生制度的目标、内容、形式,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能客观评价教师联系学生活动效果的评价方式、内容和机制。定性考核主要是以联系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果的依据。考核方式包括领导评价、同行评议、学生评价、个人述职、查阅资料五个方面,每种方式制定具体的评分标准和比重。定量考核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按照制度要求完成了规定动作和内容。

注:教师要收集相关活动文字及图片资料,填写好活动卡片和活动记录,作为考评的支撑材料。

(三)建立表彰奖励制度

建立起教师联系学生活动的表彰奖励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考核结果与教师岗位变动、晋升、职称聘任等挂钩。对教师联系学生活动考核不合格者,皆实行一票否决。

(四)建立教师培训制度

把教师联系学生制度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一是通过培训,引导教师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能,二是加强对广大教师育人技能、方式方法、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强制度培训和纪律教育,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教师联系学生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搭建五个工作平台

从高职院校特点和学生培养的目标的实际出发,通过搭建工作平台,使教师联系学生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思想引领平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取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培养。同时,及时发现、分析学生的思想困惑,最大限度地纠正其思想的偏差、校正不良的心态和行为。

2、教育教学平台: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等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理性、严谨的思维和行为,培养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3、心灵沟通平台:要触及学生心灵,走入学生内心世界,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拥有坚强的精神支柱、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树立生活的勇气、增强学习的信心。

4、社会实践平台: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增强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了解社会,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缩短学生走向社会就业的适应过程。

5、创业就业平台:积极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政策和求职技巧的指导,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开展“七项一”活动

1、每学期开展一次思想报告。

思想报告会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可根据所联系学生的思想状况确定内容,并通过报告会的形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取向,提高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多元化的思想教育策略。

2、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职业发展方向、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社会服务或志愿者活动等。

3、为每个学生做好一个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经历等进行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教师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做符合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创业就业指导方法对目前的学习和职业准备进行决策、掌握提高和发展自己职业生涯能力的方法等。

4、每学期与每位学生做一次面对面思想交流。

在传统的高校育人模式中,学生与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距离可谓咫尺天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单独对话和沟通,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关系。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教育背景。

5、每学期为学生解决一个具体困难。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阻碍,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问题和就业困难等。教师应结合自己的能力为学生排忧解难,或将情况及时反映给学校并与学生家长沟通。

6、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社会调查。

大学生社会调查是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社会热点、联系教材内容展开调查。通过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开拓视野、挖掘潜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并把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生活和学习的实践。

7、每学期帮助学生读一本好书。

一本好书伴人生。教师应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此,教师应首先做到博览群书,从中挑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精品,并为学生推荐好的读书方法。让书本成为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加深文学底蕴、引领道德发展的有效载体。

教师联系学生制度的建立拓展了三全育人的平台和途径,形成工作合力,体现人才培养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特征。同时,充分发挥了专任教师的育人功能,体现了教师本人对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内涵的理解及追求,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将这种无形的力量转变成了有形的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夏扬.论教师的人格力量[J]. 高等教育研究. 1997(02)

[2] 朱培经.试论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应具有的素质[J]. 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1988(01)

[3] 邢天来,朱进忠.试论教师教书育人之道[J]. 中国高教研究. 1998(02)

[4] 王惠宏,张晓红.试论教师在大学德育过程中地位和作用 [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S1)

教师思想报告范文第5篇

强有力的班级必须有班级凝聚力,要想使班级有凝聚力必须做到下面几点:

首先,建立强有力的班委或班级管理委员会。

一个好的班集体不但要有一个好的班主任,还要有一批能干负责任的班干部队伍,他们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班级的精神面貌及学习氛围。所以我的做法是:先民主后集中,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表意见,而且选出的干部往往又比较理想。最后再根据所选干部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工,优化班委组合。去年刚毕业的学生,我就是先选班长,与班长商讨后在候选人中安排具体职务。实践证明,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基本能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

选出了班委,就应当使他们真正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和班级管理中的中坚,而不是班主任与学生的传话筒。我的做法是:用好班干部的前提是沟通和信任。这就要求班主任平常工作,多信赖、多交流、多支持,取得学生的信任,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还可借助家长的力量,以及各种活动(“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校运会、歌咏会等),为其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极大限度地激发其工作热情,让他们不断品尝到工作成就带来的愉悦,懂得为别人做事也是一种快乐和享受的真谛。放手使用班干部,改变其角色意识。传统教育形成了班干部只是教师命令的执行者,同学是非的小报告者,要改变这种偏见,首先要认识到:“领导水平的最高境界是授权。”这就要求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班主任对班委成员明确分工后,就应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安排各项活动,为其营造广阔的舞台空间,虽然必要的引导尚可,但决不可经常指手画脚,画地为牢,来缚其言行,压抑、扼杀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建设的主角,让他们愿为我用,乐为我用。另对班干部提出的意见的尊重,有利于维护其威信,有利于改变他们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因为他们的意见往往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其次,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要有“师爱”。

“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教师一切优良素质的灵魂,它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必备的心理。这种爱是理智的、无私的.有人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因此,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这种崇高的无私的情感在班级管理中也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

班主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不应只在语言上,还应当在行动上,从点滴做起。学生感冒发烧,去慰问或给片药。学生输液也可去陪床。曾经有一次,学生凌晨三点打电话说肚子疼得厉害,我迅速起床,送他去了医院,经检查,急性盲肠炎。医生立刻给他诊治,直至家长到来,我才输了口气。打那以后,他学习刻苦了,最后考入了重点大学,离校时私下和我说:“老师,谢谢你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虽然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但心里仍让热乎乎的。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的懂得,只要肯真情付出,学生必然会真情想报。我想,班主任和学生有了真情、有了关爱,我想没有比这更有凝聚力的了。

再次,班级的凝聚力还要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