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网络教育的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舆论 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151-02
一 网络舆论价值观概述
网络舆论就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公众的态度和意见。网络舆论只是舆论产生的一种形式。由舆论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网络舆论极易产生负面价值观。首先,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是网络世界中舆论产生的基础。在网络世界中,大众的年龄、学历、身份、背景等这些信息都被隐藏,在这样的背景下,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身份、不限制次数地在网上发言,可以人为地制造舆论。简而言之,网络舆论可能是某些人或者利益集团幕后操控的结果,即所谓的“水军”制造的舆论。其次,网络的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使信息的传播超越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一些西方国家借此大量推销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文化道德观念,这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猛烈的冲击,很容易使他们丧失政治观点和立场,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 从网络盛行语看网络舆论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潘俊钡氖⑿蟹从沉说贝大学生甘于颓废的价值观
“潘俊笔墙年来在网络中出现并流行的词语,在大学群体中广泛运用。“潘俊币淮试诖笱生群体中的盛行,反映了网络舆论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随着它在网络中的流行,它的词义和感彩也开始发生变化。在网络流行的过程中逐渐赋予它更多的含义,如收入不高、身份卑微、长相不出众、生活平庸、不喜欢出门等等。这些新的含义迎合了现代大多数年轻人的生存或生活状态,又有自谦的含义,因此流行更为广泛。特别是在一些知名人士使用的推动下,如知名乐团“五月天”说走下舞台就是“潘俊保“潘俊币淮实拇室濉⑶楦猩彩迅速发生变化。词义的变化也使“潘俊币淮试诠众中的情感色彩以及公众对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通过网络搜索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并不介意别人称其为“潘俊保有的甚至乐意称自己为“潘俊薄J率瞪希“潘俊币淮试谕络中词义与情感色彩的变化,反映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本来青年时代,人应该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但是当代年轻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潘俊币淮实娜贤与追捧,是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背离与否定,反映了一种负面的、缺乏上进、自暴自弃、甘于颓废的价值观。
2.“土豪”的盛行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价值观
随着“土豪”在网络中进一步流传,特别是“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在网络流行,以及一些商业炒作下(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一款金色的新型号苹果5s智能手机被称为“土豪金”),“土豪”一词的贬义色彩快速消失,并完全发展成为具有褒义色彩的词。在当前流行网络语中,“土豪”已经成为有钱人或者富裕人的象征,是被大众接受和羡慕的对象。不难看出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土豪”一词的词义与感彩由贬义逐渐演变成褒义。“土豪”词义与感彩的变化,反映了隐藏在背后的价值观的变化。它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金钱的崇拜,是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反映。
3.“萌”的盛行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价值观
自从“萌”字出现后,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其描述与形容对象迅速发生变化,并在网络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萌”文化。各种萌的照片、萌的表情、萌的语言在网络中层出不穷,装萌、卖萌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萌”俨然已经成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萌”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价值观。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多样性的。美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婉约的,可以是阳刚也可以是阴柔,可以是心灵的也可以是外在的,这种以“萌”为美的审美价值观,反映了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三 网络舆论价值观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将网络事件引入课堂
不难看出,网络舆论价值观的形成多是从网络的某一个事件中产生的。网络舆论价值观的产生过程,一般是由网络事件形成网络舆论,再由网络舆论形成价值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网络舆论价值观产生的过程来看,网络事件是网络舆论价值观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关注网络事件并将其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防止网络舆论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对热点事情的价值进行分析,帮助认识负面的影响。具体地讲,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密切关注热点网络事件。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者要密切关注网络上的热点事件。网络事件是纷繁复杂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网络事件进行甄别,筛选出具有教育价值的网络事件。其次要进行加工整理。要对网络事件的起源、发展经过、结果、网友们的态度等进行基本的整理。最后结合事件与网友们的态度进行分析,对价值观进行评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是要密切关注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网络中反复出现、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为什么关注网络热词可以有效把握网络舆论价值观呢?因为这些词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往往一个网络热词是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中盛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沉淀,它凝固了网民的情感色彩,含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在网络的环境中去考察某些词汇的意义与特点,分析其与现实中的意义或本意的差别,对了解网络舆论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对网络热词语言层面的释义,去透视该词背后负载着怎样深层次的含义,以及情感色彩与价值观念。
2.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
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净化校园网络。从校园网的管理方面着手,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屏蔽一些非法网站,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减少对大学生上网环境的污染。
二是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当前网络环境的恶化,一方面由于商业利益集团的恶意炒作造成的。另一方面一些所谓的网络名人“大V”,通过其在网络上的巨大影响力,传播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和言论。这些直接误导了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环境的恶化,虽然是由不法商家和利益集团造成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大学生的盲目性有关。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显示,对3000万大学生微博用户数据调查发现,大学生转发数量超60%,其中转发“大V”的超80%。而大学生的原创微博占所发微博数量不足40%。可见目前大学生上网还十分盲目,这也是导致网络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改进大学课堂教学方式
(一)网络教育的含义
网络教育又称远程教育、在线教育、虚拟教育等,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目前并没有统一严格的定义。网络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因特网、计算机为基础,课程教师在授课网站上提供课程视频、课件、课程资料等,由学习者自行登陆网站在线或者下载学习的教育模式。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可以说占学习的主导地位,课程教师为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进行辅助,一般学习者与课程教师通过留言板、提问栏、论坛以及E-mail进行交流。
(二)网络教育的优势
1.学习方式灵活,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并且连通因特网,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课程学习。学员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任意课程从任何章节着手学习,并随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互动,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加具有灵活性。此外,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
2.根据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学习。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状况,对某一章节进行反复学习,对于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通过留言板、E-mail等方式联系课程教师;或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再对前面的知识进行重新复习,加深学习印象,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节约学习费用。网络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者不必路途遥远的赶往学校来回学习,不仅节约了路途来回的时间,还有效保证了学习者精力充沛。另一方面,还节约了一般学校里的学杂费、班费、路途交通费等。
4.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教育就可以通过网络使农村的学生充分享受到城市里优秀的教师教学,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同时,这也可以运用到西部教育中。
5.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个体化学习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个性,逐步形成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这种方式还允许学习者和教师通过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交互,通过资源解决问题,其学习进度是由参与合作的学习者共同决定的。
(三)网络教育的劣势
1.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不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之间的语言、神态、心理交流是现代网络教育无法替代的。
2.网络教育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在信息污染和信息噪声的环境下,面对多姿多彩的现代网络社会,很可能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种信息迷航现象或者说认知超载现象对低龄儿童和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3.把学生日常学生生活的社会交往变成人与机器的交往,降低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甚至缺失情感交流,面对冷冰冰的计算机会使人容易变得孤僻、冷漠、内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则有突出优点,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加与人交往的社会能力,有丰富的情感交流、知识以外的精神充实。
4.网络教育中,大多数字运算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学生的大部分表达都通过键盘输入进行,这会降低学生的运算和语言表达能力。既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文本的书写训练。
二、国内网络教育现状
网络教育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快。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高度重视。1998年国家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就十分重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在2003年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六个工程中。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其一。2000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等院校设立网络教育设点,并宣布31所高校开展远程网络教育。目前我国已在7万余所中小学安装了80余万台计算机,并向网络化、多媒体发展。至今为止教育部已经批准了67所高校进行网络教育试点。全国网络教育学生人数达120万之多,开设了九大门类七十多个专业六千多门课程。开发课件总数为6828门,90%以上的课程都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虽然网络教育在互联网上蓬勃发展但就目前的形式和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网络教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三、我国网络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经济和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等。总体而言,计算机普及率不高,一些偏远地区互联网难以达到,或者宽带网速较慢的现象较多,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发展。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很希望通过网络教育进行学习,达到教育资源共享:但是却因为经济落后制约了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发展,从而也限制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造成令人担忧的文化差距。
(二)人们对网络教育的意识较低
中国几千年文化课堂式教育传统,对教育的传统观念不是一两天能改变过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大多集中于好学校、好老师,而家长更觉得让学生进到好学校才能学习好,自己才能放心。对于网络教育,我国普遍意识低,不了解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对网络教育缺乏信心,有时宁愿花费比网络课堂高两三倍的费用报名课堂式的培训班,也不考虑网络课堂式学习。这从人的主观上限制了网络教育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我们常常在电视、报纸、杂志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但是几乎没有见到过关于网络教育的宣传广告,所以,暂且不说人们是否打破传统对网络教育接受,可能有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有网络教育这回事。网络教育的宣传力度弱,使人们对网络教育的利与弊不了解,因此,也不敢轻易在生活学习中尝试,因为学习成果的与否很多时候直接关乎学习者的前途命运。网络教育通过媒体传播却缺乏媒体宣传,使本身不受传统意识认可的网络教育更加举步维艰。
(四)缺乏教学质量监管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还要进行学习成果检验,就如同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元测验、月考、段考之类的。网络教育往往只注重教学的内容,而忽略了教学成果的检验即教学质量监管。并不知道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不会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错误。学生在没有教学质量监管的压力下,由于自主性能力的有限,也不会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及错误,很难达到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对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争取政府支持
英国高等教育的网络教育在世界上十分有名,与英国政府对网络教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网络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并且根据本国教育发展国情进行改善。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大部分人需要受教育却受不了教育,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特别扶持。制定政策对于偏远、有教育困难的地区实行网络教育的政策。并投入资金增加网络教育所需要的设备条件,如果由于资金限制不能把硬件设备建设一步到位。可先在西部建设多个具有同一平台标准的局域网分校,再将总校制作好的教学光盘送到这些分校局部运行。待资金到位后扩大网校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受高信息时代带来的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可以缩小东西部教育文化水平差异。
(二)增加教学软件开发和网站质量
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要突出重点,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要注意教育学和心理学,设计上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增强网络教育自主学习型的设计。课件类型上可分为大众教学类型课件,和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具体型课件。教学软件方面要开发素材库与素材库管理软件,简化教师开发网络课件时的素材制作负担。网站针对具体学科的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和向导工具和一系列的课件制作辅助工具,并且有其名就有其内容,而不是徒有其名,而且需要内容充实。
(三)加大网络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网络教育认识度
政府或者网站投资人投入一部分资金进行网络教育媒体宣传,如加大电视广告宣传,在一些热门的电视卫视黄金时间段进行广告,广告着重在让人们更多了解网络教育优势所在,或者增加网络教育的电视采访,通过新闻采访形式深入人们生活。开展免费试听课程,或者是有礼回馈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网络教育。在学校加强宣传,特别是高校,无论最后是否达到报名人数,至少能让人们对网络教育有一定的认识。
(四)制定网络教育教师政策,提高师资力量
制定网络教育教师规范政策,教师需要经过地方教育局通过后才能授课,实行网络教育教师上岗证,网络教师上岗证要与传统教师资格证相区别,网络教师需要掌握网络课件制作技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网络学习学生心里有一定掌握。制定网络教师晋升制度,网络教师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教师。
(五)制定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和网络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制定网络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和质量保证体制。同时,建立相应的网络技术标准、质量监控和专业评价机构,为保证网络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与国际网络教育技术接轨。研究和引进相关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具体教育情况制定适合我国的教育技术标准规范,形成一支信息化教育标准研究队伍。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质量认证,引进除教师和学生外的第三方监控组织。加大教育质量监控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马晓梅,朱西儒.网络教育概念的商讨[J].科学教育,2006,1.
关键词教育公平;网络教育;教育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实现网络与教育的契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远程性、服务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对实现教育公平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实现教育公平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既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体现全民教育的教育思想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全民教育”的概念。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要每位公民都能够通过教育学习满足自身需要并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如今,互联网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今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18年12岁到44岁人口的网络普及率达到90%,而中国由于人口多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1]。教育资源以互联网市场为依托,构建网络学习资源,任何人,无论年龄和性别,无论学历和职业,都可以随时随地踏进网络教育的大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来发展自身。因此,利用网络覆盖下的教育来实现全民教育思想,将教育资源用更便捷的方式提供给更广大的用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2.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他指出“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的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2]。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场所,教育制度严格,规定着学生学习的年龄、统一学习时间和内容等。脱离学校之后,大多数人都不再接受系统教育,而是走向社会。在面对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实现终身教育就不得不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提倡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网络教育恰恰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现在网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方”进行学习变成现实,这无疑为全民进行终身学习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终身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3]。
3.实现互联网连接人与教育的战略目标
互联网的发展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曾经,人们以为是互联网“颠覆”了这个世界,现今都认识到是互联网“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教育既是传统产业,也是现代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衍生物,是潜力巨大、被世人所期待的产业,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所指示的对象是人,是具体的、有着个体差异的人。因此,通过互联网合理地连接人与教育是当下做好教育的一大战略目标。如今,通过互联网所呈现的教育越来越多样化。那么以网络技术的支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本着开放和连接的目的,实现互联网所支撑的教育资源、教育主体等各个方面的大融合,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和教育才是真正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存在的问题
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的教育公平建设事业。然而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却很难一概而论,具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局限性。
1.宏观上,区域差异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体现在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上。我国地区经济差异显著,尤其表现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发达与贫困地区的差距。在农村、贫困或边远地区,国家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这些地区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些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还未得到保障,硬件设施存在着残缺不全的现象,不能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再加上教育系统职能的监管不力,学生高辍学率的现象犹存,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也会因为贫困或者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大量流失,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就从硬件上和软件上直接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2.微观上,传统教育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受“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主导。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城市中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占据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生源条件好。而处于贫困或边远地区的学校则与之相反,教育起点不公平。其次,教学的工具性、利益性目的突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升学才是主要目的。即使面对有着明显差异、不同需求的学生,还是以相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个性化缺失,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受到压制,以致于教育过程不公平。在面临社会选择时,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平等现象也体现在教育结果上。
三、网络教育如何弥合教育公平的鸿沟
教育公平应该是在保障所有人享受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基础上,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他们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5]。在当今世界,互联网迅速壮大,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教育的连接成为现实,使得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互联网教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大重要途径。
1.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扩大网络教育的惠及面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我国公民所享受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公民受教育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通过教育来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宏伟大计。我国人口众多、差异显著,就必须得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以政府为主导,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教育的惠及面,缩小区域间差异,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公众受教育机会,让任何公民都有接受到网络教育的权利。在政策理念上,对处于社会不利条件、低收入群体给予积极的补偿和帮助,实行国家政策倾斜,弱势补偿,从观念上接受网络教育,政策上倾斜网络教育,形式上利用网络教育,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当前网络使用率在城乡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接受网络教育的起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网络教育渗透率低下。研究表明,财政用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公平存在着一致的关系。因此,合理增加网络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况且,在网络的普及之下,惠及的不仅仅只是教育,更加彰显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修养等。
2.发挥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在传统教育里,各级各类学校有一套严格的课程纲要、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相关规定,受教育者只能在规定的场所、规定的时间里学习规定的内容,其次才是自行安排学习。而网络教育不仅能够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还可以扩大学习的对象、内容,转变学习方式。在网络教育的普及之下,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需要等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度,培养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由于学科众多,学生不但感觉学习任务繁重,而且大多内容并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在追求高升学率的导向下,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迟到、缺席、效率低下等问题也常常受到忽视。而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个性化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将教育转变为不再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和良好品格的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6]。它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上的公平,而且能够保障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待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但并不是有了网上教学,现实中的传统学校就可以取消,我们须明确的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工具,不可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与接触。我们应该在互联网技术之下,学会面对生活、面向社会,深入生活、走进社会。
3.整合教育资源,保障网络教育资源的优质性
因特网的开通使各种资源如泉水般涌来,而网络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它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创造。只有不断地提升网络资源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网络教育以数字化的生态资源呈现在人类的生活中,需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人力资源的强弱是以人们上网参与交流、合作、服务的规模与深度来衡量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网络建设伊始,学校没有专职人员,我们根据需要,首先培训出一批既有丰富教育理论又懂得网络技术的教师。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有利于打破校际之间的不平衡,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化[7]。网络教育隶属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它是教育界的未来之趋势,构建“发挥基础资源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准,个性化资源以市场导向为主,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为手段”的网络化学习,与学校教育形成双向交互式的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建立起丰富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完善国家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学大教育CEO金鑫在解放教育“互联网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发表了《培训教育的未来发展》主题演讲,他表示平台化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教学及管理平台的发展,即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建立多样化平台,为行业提供基础平台服务。开放和连接将会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词,最终将会实现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与教育[8]。
4.提升网络道德水平,实现网络教育内的公平
[关键词] 网络教育; 美国高校; 治理性质; 组织创新技术采纳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樊文强(1979—),男,山西闻喜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fwq@buaa.省略。
一、引 言
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开展比较活跃。据斯隆联盟(The Sloan Consortium)的报告,约三分之二的美国院校涉足网络教育的开展,其中一半以上开办有网络教育项目,其余开设有部分网络课程;至少注册一门网络课程的美国高校学生在2010年秋季占到全美高校学生总量的31.3%,[1]即近三分之一的美国高校学生具有网络教育方面的亲身体验。可见,不论是从开展院校还是从学生规模来看,网络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都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形式。
斯隆联盟报告还关注了美国不同治理性质高校在网络教育开展方面的差异。在治理性质上,美国高校可分为公立高校、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和私立营利性高校三种类型,不同治理性质高校在所有权归属上各不相同。那么,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差异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对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差异的表现加以总结,并从组织创新技术采纳的视角对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认识哪些因素影响美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开展。
二、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的差异
美国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规模、院校开展率、开展类型和组织模式等方面。
(一)学生规模差异
斯隆联盟报告中,用至少注册一门网络课程的学生(下称“网络教育注册学生”)数量表示网络教育规模。也就是说,除纯远程学生以外,美国还有大量仅选修部分网络课程的各类学生,作为美国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注册学生(含远程学生和校园学生)规模存在巨大差异。据斯隆联盟报告,绝大部分(约83%)的网络教育注册学生分布在公立高校,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和营利性高校分别占10.5%和6.6%。[2]
(二)院校开展率差异
院校开展率是指某类院校中涉足网络教育开展的院校比例,反映该类院校参与网络教育的广泛程度。据斯隆联盟报告,90%的公立高校涉足网络教育开展,这一比例远远高于私立非营利性高校(54.4%)和营利性高校(44.9%)。[3]
(三)开展类型差异
如前所述,有些高校仅开设部分网络课程,有些高校则开办有完整的网络教育项目。据此,形成网络教育开展的两种类型:课程型和项目型。两种开展类型的区别在于是否开办完整的网络教育项目,是高校涉足网络教育“深度”的反映。据对273所网络教育开展院校的调查,[4]绝大部分(约90%)营利性高校提供有网络教育项目,仅提供网络课程的营利性高校较少;而公立高校和私立非营利性高校比较相似,均有超过一半的高校开展网络教育项目,另有一定比例的公立高校(40.7%)和私立非营利性高校(35.7%)仅开设网络课程。
(四)组织模式差异
组织模式是指高校网络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即由哪个部门主导和协调网络教育的开展。不同的组织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网络教育在院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公立高校和私立非营利性高校采纳基于服务管理部门、基于扩展教育部门模式的倾向均较大;公立高校采纳依托网络教育同盟组织模式的倾向相比其他治理性质高校最大,私立非营利性高校采纳基于普通院系模式的倾向相比其他治理性质高校最大,私立营利性高校采纳以网络教育为主新型大学模式的倾向最大。[5]
综合以上四方面的差异,将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特征概括如下:
第一,公立高校更青睐网络教育开展。公立高校的网络教育学生规模最大,是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如果排除美国高校学生主要集中在公立高校这一点,公立高校的网络教育参与热情仍然远远高于私立高校。从院校开展率来看,公立高校广泛参与网络教育开展,未涉足院校仅占一成。公立高校倾向于将网络教育作为重要教学技术手段纳入其常规教育(基于服务管理部门),或将网络教育作为补充式教学技术手段在扩展教育中采纳(基于扩展教育部门);由于大多从属于其所在大学系统,公立高校依托网络教育同盟开展网络教育的模式也较多。但公立高校在网络教育开展“深度”上有所保留,近四成公立高校的网络教育为课程型,即仅限于网络课程的开设。
第二,私立营利性高校更热衷于开办网络教育项目。私立营利性高校的网络教育具有较大“深度”,多属于项目型,倾向于开办完整的网络学历教育项目。很多私立营利性高校也倾向于将网络教育作为主流教学技术进行采纳,构建成以网络教育为主的新型大学,或者组建起网络教育同盟组织。虽然在网络教育学生规模和院校开展率上,私立营利性高校不如公立高校,但私立营利性高校中的学生以远程学生为主,他们通过网络教育获取学位,而非只选修少量网络课程,因此说,私立营利性高校是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第三,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热情相对不高。私立非营利性高校比较“有趣”,在学生规模和院校开展率上与私立营利性高校相似,而在开展类型和组织模式上又与非营利的公立高校相似。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的热情不高,其学生规模和院校开展率不如公立高校,也不像营利性高校那样倾向于开办完整的网络教育项目和发展成以网络教育为主的大学。与公立高校一样,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常将网络教育作为重要教学技术手段纳入其常规教育,或将网络教育作为补充式教学技术手段在扩展教育中采纳。此外,私立非营利性院校还倾向于在部分院系进行局部式采纳(基于普通院系)。
三、网络教育开展差异形成因素分析
随着各种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组织对创新技术的采纳受到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关注。高校是一种学术型组织,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对高校来说是一种创新技术,因此,高校网络教育开展可看作是一种“组织创新技术采纳”行为。本文试从组织创新技术采纳视角,探究美国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差异的形成。
学者们在组织创新技术采纳影响因素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因素研究主要分析影响创新技术采纳的各类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目的在于促进创新技术的有效采纳。Tornatzky和Fleischer的TOE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Framework)是组织创新技术影响因素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理论框架之一。TOE框架将影响组织创新采纳的关键要素概括为技术情境、组织情境和环境情境三方面。技术情境包括技术的特征、可获得性等;组织情境包括公司规模、集中化程度、管理结构、人力资源状况等;环境情境包括所处行业环境、企业竞争者、宏观经济情况和政策环境等。[6]本文参考TOE框架,从技术手段(T)、组织目的(P)、组织文化(C)、组织结构(S)和组织环境(E)五个方面(可称之为TPCSE框架),对美国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的开展进行分析,解释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技术手段因素
组织成员对创新技术的优势和价值越认同,创新技术与组织原有技术手段的特征越相近,则组织越倾向于广泛采纳该项创新技术。不同治理性质高校在对网络教育的认同度和网络教育与其原有教学技术手段是否相容方面存在差异,从而造成网络教育开展上的差异。
1. 对网络教育的价值认同存在差异
斯隆联盟报告关于“教员们是否认同网络教育的价值和地位”的调查中(含赞同、中立、不赞同三个选项),私立营利性高校的赞同率最高(49.4%),其次是公立高校(35.6%),最低的是私立非营利性高校(20.9%);[7]关于“网络教育质量与面授教学质量相比较”的调查,公立高校认为网络教育质量“等同”或“优于”面授教学质量的比例最高(76%),其次是私立营利性高校(67%),最低的是私立非营利性高校(55%);[8]关于“网络教育是否对贵校长期战略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公立高校的赞同率最高(77.0%),其次是私立营利性高校(69.1%),最低的是私立非营利性高校(54.2%)。[9]由此可见,公立高校和私立营利性高校对网络教育具有较高认同度,而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的价值认同度最低。认同度与参与状况紧密相关:具有较高认同度的公立高校广泛参与网络教育,营利性高校注重网络教育项目开展,而认同度最低的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的热情最低。
2. 网络教育与原有教学技术手段的相容性有所不同
社区学院是开展网络教育的主要公立高校。社区学院在美国分布极广,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非传统教育方式的应用较多。网络教育与社区学院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容性,这是大部分网络教育学生集中在公立高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很多私立营利性高校而言,提供灵活、便捷、与职业紧密相关的教育项目是其重要特色,周末班、夜校、业余学习、开放学习等教学形式和手段常被采用,网络教育与这些技术手段有较高的相容性。因此,营利性高校倾向于将网络教育作为主流教学技术进行采纳,发展为以网络教育为主的新型大学。比较而言,非传统教育方式在私立非营利性高校中应用较少或处于边缘地位,网络教育与其传统教学手段的相容性较低,这与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网络教育学生规模和院校开展率上的表现是一致的。
(二)组织目的因素
创新技术越有利于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对应的职能在组织中具有的地位越重要,就越可能被组织作为重要技术手段采纳。就网络教育开展而言,网络教育越有助于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职能在高校中所处的地位越重要,网络教育就越可能被采纳为重要或主流的教学技术手段。
1. 网络教育与办学使命的契合度存在差异
公立高校受政府资助,服务本州、本地或所在社区的社会责任感普遍较强,因此很多公立高校将服务于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促进社区和民众生活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学校使命陈述中,公立高校使用较多的有“服务地方”、“保持多样性”等要素,强调将办学和为地方服务联系起来。[10]网络教育的采纳,有助于公立高校满足本地各类学习者的需求,为更多的群体提供更便利、更灵活的教学服务,进而促进公立高校与所在地区或社区的和谐关系。网络教育与办学使命之间的高契合度,使得公立高校广泛参与网络教育,不仅将网络教育纳入扩展教育项目中,还倾向于在常规教育项目中应用网络教育(基于服务管理部门),将网络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技术手段采纳。
对于营利性高校,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是其重要办学目标之一,他们普通重视学生的教育满意度和学生在职业生涯上的进步。网络教育的灵活性、便捷性,及其对人才市场反应的灵敏性,与营利性高校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目标具有较高契合度。故而,营利性高校十分注重网络教育项目开展。营利性高校在办学上并不简单复制传统大学模式,他们的网络教育项目更注重满足雇主和学生的需求。[11]实用的教学内容,再加上可以颁发各层次的学位文凭,使得一些营利性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张,转变为占据巨大市场份额的网络大学。
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中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占绝对优势。“自由艺术”、“宗教联系”等在私立(非营利)高校的使命陈述中经常出现,[12]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强调个人成就,期望把学生培养为领导者和社会精英,而网络教育与此类目标的契合度较低,这也是私利非营利性高校网络教育参与热情相对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教学职能在高校中的地位有所不同
网络教育涉及高校的教学职能,教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科研、社会服务等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对一些营利性高校和公立高校而言,教学对其来说极为重要,甚至是唯一职能。由于教学在高校整体中具有核心地位,网络教育会被这些营利性高校和公立高校作为一种主流的或重要的教学技术手段采纳。对于很多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科研往往占据更为重要或与教学同等的地位,网络教育更倾向于被作为一种局部的教学技术手段纳入,如基于普通院系模式。
(三)组织文化因素
创新技术所代表的精神理念与组织的文化特征越匹配,就越可能被采纳为重要或主流的技术手段。网络教育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的组织文化特性之间的匹配度,是影响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组织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时空域的大学组织文化和不同类型大学的组织文化都会存在差异,大学内部不同群体对其所在大学组织文化也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建构。伯格奎斯特等认为大学(组织)文化包括学院文化、管理文化、虚拟文化等多种特征。[13]学院文化重视学术人员在大学中的主导地位,教授治校、学者自治、学术自由、学术人员人格独立等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同时崇尚精英教育传统和学术上的卓越和完美。管理文化强调效率和职责、教学的“规范化”和有效监管,重视“当地性”和非传统教育方式,以及为职业准备的教育倾向。虚拟文化强调开放、共享、灵活、协同等价值理念,重视合作和关系网络的构建,将高校看作是连接在“全球学习网络”中的一部分。特定高校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文化的混合,其中一种文化常常占据主体或主导地位。网络教育本身蕴含着开放、共享、灵活等价值理念,与不同治理性质高校文化特征具有不同的匹配度。虚拟文化最容易接纳网络教育,其次是管理文化,而学院文化对网络教育的接纳最不容易。
私立营利性高校的所有权归公司董事会所有,常参照公司模式运行,具有强烈的管理文化特征,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虚拟文化特征,因此对网络教育的接纳度相对会高。公立高校对政府拨款有较大依赖,同时也受政府的更多控制和管理。管理文化在很多公立高校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注重效率、规范化、当地性、职业准备等特征与网络教育具有的文化特征具有较大相容性。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受传统学院文化影响较深,注重学生心灵和精神的培养,重视科学研究,对网络教育的接纳度较低。文化上的不同匹配度导致不同的参与状况:具有较高匹配度的营利性高校倾向于将网络教育作为主流教学技术手段采纳(以网络教育为主的大学),具有一定匹配度的公立高校成为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而匹配度较低的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的网络教育开展率和学生规模远不如公立高校,且很多高校仅开设部分网络课程。
(四)组织结构因素
创新技术的采纳引发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不同组织结构特征对创新技术的容纳度不同,从而导致组织对创新技术采纳的倾向不同。同理,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的组织结构特征对网络教育的容纳度不同,导致不同的网络教育采纳状况。
高校是一种复杂组织,其组织结构具有科层结构、松散结构、虚拟结构等多种特征。[14]科层结构具有集中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等特征,强调决策的理性、非个人化和客观性以及规则的运用。松散结构是具有分散化、部门自治性和耦合性特征的组织结构,系统各部分之间只有微弱的或者间接的联系,但彼此仍能相互响应。虚拟结构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边界模糊性、集成性和高效灵活等特征。特定高校组织结构的特征也是多种结构特征的混合。一般而言,虚拟结构对网络教育的容纳性最强,其次是科层结构,松散结构则较难在整体层次上容纳网络教育。
私立营利性高校往往并不按照传统住宿模式来构建,而是将与教学非直接相关的服务交由社会其他组织承担,比如宿舍、食堂、学生活动中心、书店、学生咨询和图书馆等服务。私立营利性高校具有较强的虚拟结构特征,对网络教育的容纳度较高,因此也更倾向于将网络教育作为主流教学技术手段采纳。组织结构对网络教育具有一定容纳度是公立高校广泛参与的重要前提之一。普遍而言,公立高校的组织结构更具集权化和标准化特征,即科层结构特征,这与网络教育强调分工、规范化的特征具有一致性。受科研模式大学影响较大的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具有更多松散结构特征,高校各部门之间相对比较自治、独立,就是否和如何开展网络教育难以在学校整体层面上达成一致。这就不难理解,与其他两类高校相比,为什么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基于普通院系的局部式采纳倾向较大。
(五)组织环境因素
创新技术采纳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竞争者情况、规定性约束等。就网络教育开展而言,高校的财政来源结构和竞争者情况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高校网络教育的开展还可能受政府、隶属部门、认证机构或专业协会等部门的法规、标准或规范的约束。但总体上美国高校具有较强的自治性,在网络教育开展与否和采纳模式方面,各州的政策和规范很少涉及,认证机构在网络教育“组织结构”上也提供给高校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说,美国各类高校的网络教育开展主要是其自身选择的结果,受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小。
1. 高校的财政来源结构不同
高校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外部环境的资源供给。财政收入结构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网络教育的开展。政府拨款、捐赠收入和学生学费是美国高校财政收入的三大块,美国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的财政来源有所不同。公立高校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性最大,私立非营利性高校财政收入中捐赠和学费的比重较大,学费则是营利性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很多营利性高校所属公司还选择上市融资。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减少,再加上院校间生源竞争的加剧,很多公立高校不得不开始注重办学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高。网络教育在降低办学成本、节省开支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即有助于缓解财政压力,这也成为美国公立高校青睐网络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私立营利性高校更看重网络教育的商业价值,网络教育的采纳有助于吸收更多的非传统学生和成人学生,实现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很多营利性高校通过网络教育节省办学成本,在收取较低学费的情况下,仍能获得相当利润。[15]私立营利性高校开展网络学历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两类非营利性高校,这也与其市场化运作有关,开办完整的学历教育要比仅开设部分课程能保持更大学生规模,从而获取更大利润。相对而言,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的财政压力比较小,易获得各类捐赠,且对资金的支配权大,其采纳网络教育的主要期望在于提升教育品质,或者开展拓展类教育。
2. 竞争者影响
高校网络教育开展有时表现为对竞争者的学习和模仿。在这一点上难以对不同治理性质高校进行比较,但竞争者影响确实存在。比如通过对竞争者的模仿和学习,不少私立营利性高校采纳了以网络教育为主的新型大学模式,很多公立大学系统构建系统级的网络教育同盟组织来开展网络教育,不少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借助开展网络教育形式的扩展教育项目来促进与其所在社区的关系。
四、结 语
美国不同治理性质高校具有不同的特征、面临不同的挑战,从而形成对待网络教育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各类高校网络教育开展方面的差异便是很好的佐证。基于组织创新技术采纳的视角,可看出技术手段、组织目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环境等五方面因素对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均存在影响。服务当地的使命感、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较强的管理文化和科层结构特性,以及对非传统教育手段的较高认同是促使公立高校广泛涉足网络教育的原因所在;私立营利性高校对非传统教育方式的偏爱、对生源规模和学费的依赖、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视,及其强烈的管理文化和较显著虚拟结构特性是其热衷于开办网络教育项目的缘由;对于私立非营利性高校,浓厚的学院文化传统、较明显的松散结构特性、精英人才培养使命和对学术卓越的追求,以及对非传统教育手段的低认同则对其网络教育开展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概括而言,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的关键在于网络教育是否与高校的教学传统、办学使命、文化气质、组织结构及所处环境等各方面特征相吻合、相匹配、相融合。认识高校特性与网络教育开展之间的这些关联,可为不同高校网络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7] [9] Allen, E., Seaman, J. Going the Distance: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R/OL].省略/publications/survey/going_distance,2011.
[2] [3] Allen, E., Seaman, J. Entering the Mainstream—The Quality and Extent of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3 and 2004) [R/OL].省略/resources/entering_mainstream.pdf.
[4] [5] 樊文强,刘晓镜.美国高校网络教育组织模式的多样性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 16(2):105~112.
[6] Tornatzky, L.G., Fleischer, M. 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Lexington, 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 1990.
[8] Allen, E., Seaman, J. 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OL].省略/publications/survey/class_differences.
[10] [12] 孔令帅,马健生. 高校使命陈述是有用的吗——来自美国学者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6):80~85.
[11] [15] 亨利·M·列文,何峰.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5~7.
信息技术革命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个世纪4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民众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教育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飞跃,无论是教育和学习的形式还是方式都经历着历史性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在教育的多个方面产生了影响也延伸到了教育的理念、体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网络教育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广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1.网络技术本身属于一种高新技术,作用在教育上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远程教育。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比较稀缺,这表现在师资力量,设备机械,学习环境等多个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无法满足于落后地区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远程网络教育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正好可以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稀缺等问题,网络的发展让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拓宽,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这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来说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推广作用。
2.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相继而来的互联网高速发展成为了一种潮流。网络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新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成为现代远程教育中最高效、先进的方式。这种技术不仅仅是运用到教学中,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还被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学生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还有各个方面的考试在网络程序上也免不了这些环节。这些完全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的方式完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网络教育最大程度的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远程教育发展的阻碍,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经济的进步对网络教育的促进
1.与我国原先的传统高等教育不同,我国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与服务的投资与建设,是在没有任何国家财政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在网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所需设备的资金投入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教育资金短缺是网络教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也成为了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约束因素。网络教育资本密集型特征也成为高等学校在选择发展战略与实施机制时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以适当的形式引入高校之外其它渠道的资源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部分高校资金短缺难题。
2.网络教育发展最必不可缺的必然就是技术因素,而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资本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我国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科技的进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物质基础已经不再是科技发展的瓶颈。所以,网络教育在新时期新的背景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