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高质量发展方案

护理高质量发展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高质量发展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高质量发展方案

护理高质量发展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临床路径 诊疗标准化 临床路径表

一、临床路径概述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常见有3种含义:①临床路径是联系患者与其家属、照顾者和专业小组来共同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种具体的服务方法;②临床路径是一个预计的、对每日服务计划的说明。对某病种,以工作流程表格的形式,由入院到出院,提供有时间性的和有效的照顾。它是多专业人员共同合作来控制品质与费用的一种临床服务模式;③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与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

二、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

2.1临床路径可以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为了谋求发展,必须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中,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并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通过使用病人版的临床路径,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医护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使患方能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促进医患交流和沟通,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2.2、临床路径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有效运用资源

临床路径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所应常规进行的诊疗操作,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应完成的时间等,增强了诊疗活动的计划性。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对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2.3、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促进护理专业职能的拓展

临床路径是管理科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必将促进医院管理机制的转变。实施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为提升医疗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保证,并促进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护理。在整个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护士承担了管理、设计、协调患者知情参与的沟通与宣教,扮演了促进临床路径的实施、评价、修正不足并进行变异观察报告的角色。护士清楚地知道患者的整个诊治方案及具体执行时间,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由于它是多专业共制定的最佳护理计划,业务全面,操作规范,主动性较强,所以这种工作方式以使护士获得持续质量改进的能力、临床资料收集和管理的能力、科学程序的能力、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独立经济核算的能力、全程护理管理的能力。因此护理专业的职能正在从广度上、深度上进行拓展。

三、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

3.1组建临床路径发展小组:临床路径发展小组(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DT)由与实施临床路径有关的行政、医疗、护理及辅助科室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组成。成员包括:管理者(科主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士及其他医技人员。

3.2设计临床路径表: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成员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广泛查阅资料,征求专家意见。制订出最佳标准化流程,设计出临床路径表。

3.3选择进入路径的对象:临床路径一般是以高容量、高费用、治疗护理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变异较少、病源充足、治疗结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或手术为对象。

3.4教育及培训:工作组的成员必须经过临床路径的专业培训。以达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宣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要做到对疾病情况和治疗内容要充分掌握。

3.5执行:①医生在门诊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②各部门工作人员按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流程共同合作完成治疗护理工作。

3.6评价:收集、汇总各项数据并做统计学分析;评价各项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做变异分析,查找变异原因,改进方案。

四、 结束语

临床路径是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临床路径一方面符合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有效运用资源,符合我国当前的卫生改革政策。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肯定会逐步受到我国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同和接受,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剑云,李庆功.临床路径: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策略[J].中国卫生政策,2002,(8):13-17

护理高质量发展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全方位;护理;患者;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84-02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的范围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医院扩大到社区,从个体扩大到家庭[1]。因此,我院护理部逐步完善护理管理方法,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技能,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为患者提供院前急救、门诊就诊、住院护理、院外康复指导的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拥有700张床位的三级医院,护理人员526人,副主任护师12人,主管护师163人,大专以上学历238人。2009年1~11月份护士“120”急诊出诊3 368例,门诊导诊、分诊761 269例,护理住院患者19 917例,延伸家庭服务2 067例。

1.2实施方法

1.2.1院前急救

我院成立了“120”急救指挥中心,科护士长1人,护士长1人,护士14人,急救车4辆,担架工8人,承担着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2]。

1.2.2门诊就诊

1.2.2.1门诊导诊:门诊导诊护士分急诊导诊及慢性病导诊,前者负责危重患者的接诊、陪检、取药和住院患者护送;后者负责各个楼层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导诊工作,并协助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检查、取药、办理入院手续等。医院团委在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导诊活动,每天有10名志愿者为门诊患者导诊。

1.2.2.2门诊就诊:我院门诊专业细化,各专业门诊导诊护士按患者就诊序号及病情引导患者就诊及健康宣教。候诊大厅有健康宣传资料,电视播放健康讲座;儿科有儿童乐园,产科有产妇大学[3]。

1.2.2.3健康咨询热线:我院有两名主管护师负责健康热线咨询工作。

1.2.3住院护理

1.2.3.1制订护理计划: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制订护理计划,护士长检查实施过程。

1.2.3.2护理查房:护士长每两周查房一次,科护士长每月查房一次,护理部每季度查房一次。在查房时,应用护理程序解决疑难护理问题。

1.2.3.3护理会诊:针对院内危重、疑难、病情复杂需要跨专业解决护理问题的患者,护理部组织护理专家进行护理会诊,分析病情、讨论护理诊断、补充护理措施,确保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4]。

1.2.3.4创新护理服务:各科室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工作,内科为输液患者送去热水袋,建立患者温馨角,科护士长制作危重患者应用微量泵常用药物剂量卡,指导临床护士抢救危重患者时换算常用药物剂量;肛肠科为手术患者制作温馨裙;产科开展免费月子餐、新生儿抚触,人生第一照;手术室护士术前指导;B超室藕合剂加热;儿科为住院患儿过生日,为贫困患儿捐款;神经内科建立了康复活动室;手术室护士开展术前访视等。

1.2.4延伸服务

1.2.4.1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复诊时间及专家出诊时间[5]。

1.2.4.2服务到家庭:神经内科根据患者情况,将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至家庭,让出院的患者也能得到专业人员的护理指导,为出院患者提供不间断护理服务,如为患者下胃管、尿管,指导护理人员胃管、尿管的护理方法及肢体康复训练等。

1.2.4.3电话随访:患者在出院1周内,护士向出院患者或家属做电话随访,解答患者或家属的疑难问题,进行健康指导。

2结果

2.1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院前急救、门诊就诊、住院护理、院外延伸服务全方位的护理模式,使患者一迈入医院大门就时刻感受到护理人员高质量的服务,2009年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比去年上升0.5%。

2.2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院前患者实行“120”到家庭急救,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对门诊患者通过护士导诊、分诊,缩短患者就诊流程;对住院患者护士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护士长通过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制订全面、可行的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患者出院后护士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从而确保了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3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开展全方位护理模式,护理部加强了对护士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继续教育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护理会诊以及新医疗手段采取的新护理项目的开展和探索,使护士的知识层次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不断纯熟,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6]。

3讨论

总之,全方位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从而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与医疗服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方芳.我国护理本科临床教育发展及展望[J].南方护理学报,2005,3(12):3-14.

[2]黄霞.改革护士配置提高护理质量[J].护理学杂志,2000,15(9):547-548.

[3]李树贞.医院护理管理培训教材[M].北京:出版社,2001:287.

[4]林菊英,巩玉秀.护理程序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3-144.

[5]张雅莲.谈术前访视与术后回访[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195,198.

护理高质量发展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优质护理;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66-02

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在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中要求加强护理内涵建设及深化护理模式改革,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这种全面的“无缝隙”护理是现代管理的新突破,主要目的是保证护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首先要转变我们的护理理念,护理理念是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的统一,能驱动护理人员努力追求目标并创新性实现目标,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精髓[1]。要为患者提供无缝隙式优质护理,首先合理利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在现有的人员编制情况下,开展并提升优质护理,为病人提供无缝隙式优质护理服务。现将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在提升优质护理中的效用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病房实际床位数为30张,护士总人数为12人(其中护士长1人,实习带教组长1人),床护比例为1:0.4,已符合规定要求;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4人。护理人员的基础学历中专7人,大专5人;现学历本科8人,在读本科4人。科室人员平均年龄是27岁。

2 方法

2.1 岗位标准化、服务人性化

在开展并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时,要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职能作用,我科对护士实行分层管理,并且明确各级护士的职责要求,将岗位职责进行标准化,将科内原有的护理工作岗位根据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工龄分为三个级别,三级护士要求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且取得护师资格职称及以上;二级护士要求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5年;一级护士要求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内。全科共有6人是三级护士、5人是二级护士、1人是一级护士。根据不同的岗位级别制定不同的岗位标准,使个人能力与岗位对应,在护理任务的分配上,根据患者的需求量大小与护士个人能力高低来分工,打破一人一班制,每人每天在分管自己的床位后,并随时要服从护士长对总体工作的调配。使护士在工作中能找准自己的工作目标,按照岗位标准尽可能的提前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病人保证服务上的连续性,所以要根据工作特点及各时段的工作量来安排人力,保证在每个时段都有足够的人力来完成工作。根据患者生活自理情况,责任护士分别采取指导、督促、协助、完全帮助的护理方式,每项工作做到细致入微,对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尽量满足,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个护理细节中去,严格执行家属陪而不护的原则,责任护士尽量将治疗、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等以最好的模式集于一体,这样既符合专业要求,又节约了往返走的时间与人力。要求责任护士对自己的言行讲究礼仪和规范并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的住院环境,一切以患者满意为准,达到人性化的要求。使患者在服务上满意、在护理质量上放心。

2.2 工作量细化及规范化

工作量量化管理可以科学地反映护理劳动差别,是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重要指标,无论应用何种配置模式,理想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应达到护理人员、病人、医院管理者三者的和谐统一【2】。根据科室的自身条件与现状把工作细化及规范化,同时强调病人的需求就是职责,虽责任护士与病房护士有明确的分工,但在患者有需求时,每位护士必须给与帮助,使护士的职能处于即固定又相互流动的状态,这就满足了在病人病情不稳时的需求,将病房床位划分为4个小组,其中两个组每组为7张床位,另两个组每组为8张床位。每天有4个责任护士,每位责任护士包干一个小组,这样责任明确到个人。每月底对4个小组的基础护理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进行病人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调查,每组的检查得分与责任护士个人年底考评及星级评定挂钩。

2.3 激励与应急人力资源调配

建立护理绩效考核是医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调动护理工作者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3]。绩效管理已经成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高效科学的护理管理新模式【4】。为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护士始终自觉、努力、确保优质、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必须不断地对护士实施有效激励。科室实行每位责任护士及病房护士在完成当天自己包干责任组的任务后,额外协助她人做的护理工作量按规定给与加分并奖励,在管理实践中,通过采取激励方法,有效地提升了护士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挖掘了其潜能;促进了科室团队建设,增强了集体凝聚力,鼓舞了护士的群体士气,使科室的各项工作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为保证病人安全,确保紧急情况下迅速调配护理人员到位,科室制定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要求科室护士在特殊时期及节假日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注明有“待命”者,要求必须在接到通知后半小时内赶到医院。护士长在接到病房护士报告后,协调科室各方面的工作,科室人员应本着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服从科室护理人力应急调配,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护士要及时有效上岗。具体调配方案根据病房病人危重病例数、病情等因素合理配备,在紧急状态下要保障护理安全与护理质量。加班护士按规定给与加分,以充分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3 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要求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而护士对病人的用心关爱是改进护理质量的核心[5]。病房实施责任制包干方式,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履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职责,使其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每个责任护士均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每名患者均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其全程全面负责(8小时在班,24小时负责制);满意度调查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调查获取能够真正反映患者感受和期望的数据,从而更有效地改进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6]。病房通过患者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调查表明,患者对责任护士技术的满意度、对责任护士责任心的满意度、对护士提供帮助及时性的满意度以及对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是对护理服务质量最好的评价,反映出优质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欢迎和好评。病房患者陪护率明显下降,病房秩序明显好转,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休养环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革了临床护理模式,使责任护士对其分管患者负责,要求责任护士详细掌握病情,了解诊疗计划,及时沟通信息,明确护理要点,配合完成各项诊疗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也更密切了护士和患者的关系。在提升优质护理过程中,护士的步伐加快了,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病房满意度也提高了。

4 讨论

在规范化模式中,将一切可预知的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做到事事有规范。根据专科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的规范,使专业内涵得到了深化,护理人员按规范提供服务,增加了护理的专业性好和严谨性[7]。管理创新是根据客观规律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态势,在有效继承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管理进行改进、改革、改善和发展。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创造新的或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改变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8]。临床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患者,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强化基础护理,使患者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改善,感受到广大护士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职业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国外对护理人力配置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波士顿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表明,护理人力配置与病人住院日,医源性感染,压疮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等指标密切相关[9]。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从总体来说,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是最好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护士的激励机制在优质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的,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责任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是保证人员数量配置的合理性。护患比配置越低,护理质量也会下降,对有限护理人员的合理利用及调配是确保基础护理工作做到位的先决条件。积极响应“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并提升优质护理内涵,以落实基础护理为切入点,加强并发展临床护理工作,拉近了护患关系。优质护理病房的运行模式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专业的要求、患者的满意和高护理质量,从管理体质到运行机制、服务模式,对整个运行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革。从规范的制度、排班分工到服务组织形式和服务要求,均体现了以患者需求为首,体现了优质护理质量内涵,特别是在规范化服务的同时,又通过明确职责、职能的交叉和流动等满足了患者的整体需求。

参考文献:

[1] 曲淑英,迟静.构建护理文化促进护理事业发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50-51.

[2]花芸.利用HIS医嘱信息数据建立护理人力资源动态调配系统[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64-66.

[3] 陈小英.护理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825-826.

[4] 杨莘,邵文利.基于岗位管理的护理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14-17.

[6] 张治国,李小莲,肖黎,等.病人满意度在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卫生

[5] 褚梁梁,许翠萍,刘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护士关爱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41-43.软科学,2005,19(1):8-9.

[7] 顾则娟,张镇静.病房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6,6(9):21-23.

[8] 许树强,张铁山.创新医院管理推动公立医院科学发展[J] .中国医院管理,2008,28(8):1-2.

[9] 刘华平.关于我国护理人力配置研究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4,4(2):12-13.

护理高质量发展方案范文第4篇

目的探讨创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0例患儿从制定儿科护理政策、培养高素质护理团队以及具体护理方法三方面入手创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2013年实施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记录实施前后给药错误率、患儿坠床发生率并调查家属和患儿对于护理的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后,患方总体满意度为95.3%,较之实施之前的90.0%明显提高,且给药错误率以及坠床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在促进儿科医护水平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患方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应用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建立在医护人员、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护理合作基础上的一种护理模式的创新,旨在为患儿提供更加有效的高质量护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医院水平。本文创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2013年本院儿科收治的需住院治疗的所有患儿,2013年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

1.2方法

1.2.1护理政策的制定创建一套完善的护理模式,首先要有系统的政策和制度作为基础来支持其具体的应用与发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制度包括:①科学灵活性强的护士排班制度,以便给予患儿全天候、无盲区的护理服务,同时,灵活的排班能使护理团队在应对任何突发状况时都能有条不紊、随机应变。②明确总护士长和各责任护士的职责[1],即具体工作内容及失职时应承担的责任,内容包括专业照顾、协助治疗、健康指导和沟通协调等[2]。③具体的绩效评价制度,对于护士长以及各责任护士的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医生和患儿的满意度、患者安全指标、以及患者投诉次数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奖惩分明。这对于医护人员的工作既有监督又有激励作用,良好的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员工工作效率得到最大发挥。

1.2.2护理团队的培养选取基础护理综合素质均处于合格水平以上医护人员,组成项目小组,进行专业培训,同时也可选取综合业务水平突出的个人,可派往国外进行培训学习,汲取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和实践经验。

1.2.3具体的护理措施硬件上为每个病房配备1名总责任护士,以及相应的4~5名责任护士,保证护士和患儿的比例为1:(5~7),并且白天夜晚病房都有人值守。软件上,护理团队要在入院第1天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对其参与合作性护理的医院和能力进行评估,然后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状况制定完善的护理方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核心观念在于“以家庭为中心”,区别于传统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理论”,因此在整个护理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护士必须促进家长的陪伴,鼓励其参与到患儿的护理活动中,并且从专业层面为家长提供医疗护理信息和知识,以便其有效的参与医疗护理决策并能在患儿出院后继续提供较科学的照顾。

1.2.4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的应用评价在2013年6月底,随机抽取300例患儿,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护士具体行为如“护士能为您提供有关他们护理工作的解释”、“护士让您觉得您的孩子受到了很好的照顾”等进行评价,满意为1,不满意为0,将所有数据汇总分析,推断出总体满意度,结果用百分比表示。同时记录两组整个研究期间各自所属时间段所发生的给药错误事故发生情况以及患儿坠故发生情况,以平均“例/千患者住院日”为指标,比较“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给药错误发生情况、患儿坠故发生情况、家长以及患儿对于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量表,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2结果

患方总体满意度为95.3%(286/300),较之实施前的90.0%(270/300)有明显提高,而给药错误率以及坠床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给药错误率由2012年的平均0.19例/千患者住院日下降为2013年的0.10例/千患者住院日,而坠故发生率由0.11例/千患者住院日降到2013年的0.09例/千患者住院日。

3小结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宗旨在于使患儿及其家属在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精神上处于满足与舒适的状态[3]。通过促使家属全程参与患儿整个治疗过程的护理,患儿的精神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而在此过程中对家长护理上的教育支持,对于患儿出院后的持续康复护理也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不管是在新生儿护理、疼痛护理如患儿烧伤,还是围术期护理,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或者ICU护理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促进患儿身心健康[4]、为患儿身体提供优质无缝的服务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从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达到95.3%也可得到体现。相信在医院、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协力合作下,患儿能得到精心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推广使用对于临床上护理水平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戎艳鸣,楼建华,徐红.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评价.中国护理管理,2012(5):29-32.

[2]陈建军,张大华,马秀芝,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12-14.

[3]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护理高质量发展方案范文第5篇

1 我院护理质量评价内容改革的内外部因素

新的医学模式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的实施,尤其是社会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后,由于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参保人员可自己选择定点医院就医,给基层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点和压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快捷迅速的接待,及时有效的治疗,显著的疗效,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态度,文雅的举止,高度的尊重,一流的技术,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疗体制的改革,社会医疗保险的全面启动,使医疗服务面对激烈的竞争,对医院各项工作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高质量的服务,才能达到病人的满意,因而医院护理管理管理者一定要紧跟形势发展,运用科学的管理,将护理质量落到实处。

2 我院护理质量评价内容的改革

①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是评价医护人员合格与否的首要内容,是否能够时刻具备服务意识,是否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否能真正做到关心病人,是否能够具有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是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②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医生、护士是护理工作的主体,其质量和数量是护理工作的关键,他们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质量。近年来,由于团场经济不景气,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对医院的发展失去信心,医院出现人才缺失现象,因此作为基层医院管理者应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③病人的满意度。随着病人对生命质量的重视,病人对医院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及医疗水平都有了新的要求,医院工作能否得到病人的认可,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尤其作为基层医院诊疗条件和医疗技术均较师市医院落后,病人的满意度是基层医院生存的基本保证。

3 相应措施

近年来,我院从以下三方面即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素质及病人的满意度入手进行评价,并结合本院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3.1 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

我院开展了“文明礼貌用语及行为规范”、“七规范、八不准”、“文明服务公约”并再此基础上广泛开展比服务,比质量活动,很大程度地增强了服务意识,改善了服务态度。

3.2 严把质量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实行院、科两级管理,责、权结合,加强科护士长负责制,科护士长向院负责,院对科室权利下放。医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的护理单元是护理工作管理的第一线,护理技术质控、服务质量管理、安全防范和成本控制等都必须落实到科室,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我院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考核办法,并尽量做到量化、细化使每个护理工作者对其工作质量标准都有所了解,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了质量保证,使质量评价落到实处,做到工作有规定可循,考核有记录可查,最大限度的发挥护士长的职能,为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3.3 加强科室基础质量,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科室基础质量,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是关键,我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在职教育,近几年就有28名医护人员参加了石河子大学医学专业举办的专、本科在职教育培训班,还聘请院外专家来我院授课,并针对各科室特点,先由各科室制订“特色教学”课目及授课人员,由院审核后,组织全院集中学习,使各科室医务人员不仅掌握了本科室病种的护理,还对其他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特殊病种的护理有所了解,拓宽了护理人员的知识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形成了“人人苦练基本功,人人为院争光辉”的良好氛围,此外还选送各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学习完毕后,就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给全院医护人员上大课,做到了“学一个,带一科,一科学会,带动全院”,使全院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4 注重病人的满意度调查

门诊病人的满意度调查,即对来院就诊的病员中随机进行抽查,其对门诊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即对住院病人随机抽查其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

4 建立健全管理绩效制度、考核、反馈机制

科室护士长的技术水平、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是实现以科室为单位的组织管理严密性、规章制度严肃性、技术操作严格性和临床思维严谨性的基础,因此建立健全管理绩效机制是强化管理的首要内容。我院制定的各项工作管理制度、管理条例便是护士长的管理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的考核是工作的标准,及时准确的反馈是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为了确保护理质量考核落到实处,我院设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每月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考核,并设立了“质控简报”,以“质控简报”的形式将每月各项考核结果总结后全面进行反馈,使各项考核落到实处,各项管理、考核的全程公开,使全院质量管理透明化,使各科室医务人员对全院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有所了解,使各科主任、护士长对本科室工作薄弱环节有所了解,使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管理工作效率。

5 结 果

我院通过上述几项护理质量评价改革,使我院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深受患者的好评,也得到了上级行政部门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