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音乐学院始创于1989年,二十几年的办学历程,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合理的专业配置和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现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师资均来自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此外还聘请了闵惠芬、赵晓声、张畴、戴定澄、赵佳梓等专家作为兼职教授。

学院现设有苏州市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石湖昆曲曲社等机构团体。学院数字音乐实验室设备先进,目前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居于水平。

学院于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44所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学校之一。多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上硕果累累。每年都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各类刊物和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并出版多部专著和音像资料;教师的音乐作品在国家专业比赛中获得金奖;在中央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省市电视台和外国电视台相继播出。在专业学术交流方面,音乐学院分别组织、承担了“吴中琴会——中华琴学国际打谱交流研讨会”、“全国音乐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 、“‘流’与‘变’全球视野下本土音乐资源之诠释——民族音乐学论坛”等高规格学术会议。组织参加了与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专业团体的艺术交流;数十次接待来苏旅游的世界各国的朋友和友好人士。同时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大型文艺比赛活动,并多次获得奖项。

学院面向全国多省、市招生,优良的生源使招生层次始终居江苏省同类学校之首,在全国也处在前列。

学院自建成以来为全国高校、中小学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为部队和地方输送合格的专业文艺演员,为传媒培养合格的专业制作人员,为更高学历的人才培养输送合格的生源,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认可。

招生专业介绍

音乐学(师范)

本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培养能够掌握音乐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组织及指导社团音乐活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区域音乐历史文化、形体训练、教育概论、学习心理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大中小幼等各类学校及文化馆站、青少年宫及企业、社区等单位从事教学、组织、指导、文化管理等工作。

招生范围和计划

2012年我校面向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河北、江西、浙江和辽宁8个省招收本科艺术考生,专业成绩全部采用各省组织的音乐专业省统考成绩。

专业 学制 层次 科类 拟招收计划 学费

音乐学(师范) 本科 4 艺术文 64 6800元/年

注:分省招生计划请以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统一公布为准。

报考条件

各计划投放省份符合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确定的报考条件且系艺术文科考生,均可报考。

录取原则

考生专业省统考成绩合格,录取时按照公布的各省招生计划,对达到所在省音乐类公办本科批次投档要求的考生,以专业成绩并参考专业门类从高分到低分分省择优录取,其中英语成绩不得低于60分(满分150分计)。

联系方式

地 址: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锐路1号

邮 编:215009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以及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补充的实践类课程和姊妹

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

关键词:技巧课理论课和技能课实践类课程姊妹艺术类选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师范院校要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

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教学观念,争取尽早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教学工作需要的音乐师资。响应这一要求笔者

从课程结构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课程结构的安排,笔者认为要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为前提,设计为学生提供花钱少、收获大的教育、教学服务方案为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实现课程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基于此,首先要把音乐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确立出来并作为设置必修课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同时开设丰富的综合实践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的课程组合平台。

一、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专业技巧课的调整(一)调整方向1.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歌唱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将歌唱理论、歌唱技巧、及发声练习曲和歌曲整合为《歌唱理论与技能基础》,将之作为必修课,采用集体课型授课。把传统《声乐》个别课设为拔高选修课,供有兴趣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选修。2.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键盘应用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将钢琴弹奏技巧、理论、相关知识及相应作品与钢琴练习曲整合为《钢琴应用基础》作为必修课,采用集体课型授课。课程内容应包含培养节奏感、一般弹奏技法和即兴伴奏基础、初级键盘和声与作品分析、识谱、视奏、简单正谱伴奏、为歌曲编配简单伴奏、键盘弹唱等,以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把技巧性强的《钢琴演奏》、《钢琴正谱伴奏》(个别课),《中高级键盘和声及作品分析》《钢琴与乐队》、《钢琴四手连弹》(集体课),设为拔高选修课,供具备一定演奏条件的学生选修。3.想修其它器乐的学生首先要在相应的乐队中学习,获得规定学分后,如果有兴趣、有基础,可以提出申请,拔高选修《××演奏与实践》,上个别课。演奏水平特别突出的同学可以提前申请拔高选修。4.《舞蹈》课改为《形体训练与音乐教师形象设计》设为必修课。目的是增强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调整的意义。1、这一调整可以进一步突出师范性特点。新课改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种专业技能,因此,高师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及实践能力形成的要求。2、这一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获得必修课学分后,在专业演唱、演奏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申请选修专业拔高课。条件突出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必修课免修,直接选修专业拔高课。3、这一调整可以节约大量教学资源。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学校一般要为每个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一门主修个别课、一门必修个别课、一门选修个别课,这样占用了大量教学资源,学生的平均学习成本非常高。经过调整,取消了主修个别课,必修课采用集体授课,选修类的个别课是为那些有可能在演唱或演奏方面有造诣的学生开设的,对于他们可采用另付费用的形式。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一般学生的学习成本。4、这一调整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实践课和技能课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调整学生从传统个别课上节约了大量时间。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的调整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课程观、课程标准,以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出《实用教师音乐理论和技能基础》,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其内容涵盖《音乐与游戏》、《合唱与指挥》、《基础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儿童歌曲创作基础》、《中外音乐欣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音乐认知能力分析》、《音乐中的人文素养》、《生活中的音乐》等。目的是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2.把传统多声部音乐写作方向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改为选修课。把实用的管弦乐曲改编、简单的合唱编写、民乐合奏曲改编、实用电声乐曲改编等整合为《多声部音乐编写》并设为必修课。3.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都改为研究型课程。如:把中外音乐史改为《中西音乐美学对比研究》、《中西音乐文化对比研究指导》、《外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中国音乐文献研究指导》、《中国乐理研究指导》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4.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中国音乐文献研究指导》、《中国乐理研究指导》、《中国声乐演唱欣赏》、《中国器乐演奏欣赏》、《民族和声学》、《民族音乐美学》等设为限选课,学生在规定学分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5.将《欧洲传统声乐演唱赏析》、《欧洲传统器乐演奏赏析》、《外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现代歌舞音乐欣赏》、《爵士音乐欣赏》、《爵士钢琴演奏》、《中西音乐文化对比研究指导》、《中西音乐美学对比研究》、《欧美大众音乐简介》(集体课型)设置为任选课。以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吸收。6.“新的音乐教学理念要求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要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②另外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这些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见习、实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把《音乐教学法》改为《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职业能力指导》并作为核心必修课程加以强调,把《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学》、《音乐认知学》、《教育教学统计学》等新学科的见习、实习融入该课程,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确保学生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形成。7.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目的是让学生多参加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第一学年安排四周见习,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四至八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包括教学法课程所需要的专题实习。在演唱、演奏和理论研究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申请到专业院校或专业团体实习,每次见、实习必须提交报告,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重要依据。8.开设必修课《教育、教学研究报告写作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论文的写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字表达、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调查、观察、交流合作、组织,信息加工采集等综合能力。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学;古诗词歌曲;声乐教学;通识教育课程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涵盖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术数、医学、星相乃至音乐、戏曲、书画、建筑、舞蹈等艺术范畴。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流传至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古诗词歌曲的遗韵。这些古诗词歌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而且活态化地展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音乐瑰宝。教育是人类文化延续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够对文化进行过滤和整合,将本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髓进行保存和传承,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因而,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弘扬国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与研究,应是我们无可推卸的文化担当。

一、古曲渐息——古诗词歌曲教学的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高教领域仅有中国音乐学院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并开设了由本科至研究生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这大概是我国唯一冠以“古典诗词歌曲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唯一开设了古典诗词歌曲专业的音乐院校(此处的“古典诗词歌曲”即本文的“古诗词歌曲”)。随着那位毕其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古诗词歌曲研究的傅雪漪先生的离世,随着创办这一专业教学的中国音乐学院王学芬教授的退休,也随着王教授苦心孤诣培养的7位研究生的先后“转业”,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这块原本是广袤而丰厚的文化土壤,而今已是地荒人稀、寂寥冷清。

2500年来,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国内外推崇得如火如荼。8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282所“孔子学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学。国学日兴,但儒家音乐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歌曲却声息渐远、日趋式微。点开“网络孔子学院”的音乐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其下有民歌、民乐、戏曲、曲艺、歌唱家、演奏家、乐评论道、音乐资讯……唯独没有古诗词歌曲的介绍。近年来,我国数以百计的高校设立了音乐专业,但又有多少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列入课程体系并真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与科研呢?我们难以设想在其他门类的艺术教学中——绘画不学水墨丹青、工笔重彩;建筑不懂雕梁画栋、斗拱重檐;工艺不识四羊方尊,长信宫灯;而书法不知道泰山刻石、颜骨柳筋、《兰亭序》、《华严疏》……假若如此,高等教育何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因而,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没有理由让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处于后位、甚至缺失。

难道是当代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已经边缘化了?或是她自身的生命力开始衰竭?

二、诗乐同源——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歌曲之词,随着时代推移,音乐佚亡,歌词尚存。凡词皆可歌可咏,应当说,中国文学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国音乐史中。”[1]赵晓生阐述的诗歌与音乐同源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发展中的文化现象,在西方音乐历史中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古希腊的“音乐和诗歌几乎是同义词”,“没有音乐,诗歌形式便没有名称”,抒情诗歌(lyric)最初指的就是“和着里尔琴(lyre)而唱的诗歌”[2],这和我国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3]几乎是同样的音乐行为方式。

然而,由于乐谱的佚亡,我们无法知道诗经、楚辞、乐府这些上古时期的诗词歌曲是什么样的曲调?用什么样的谱式记录?歌词与曲调的配合又是怎样的方式?

人类最初的音乐是通过自身的嗓音来创造的。唐人孔颖达为《诗•周南•关雎序》注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4]从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的吟诵进而“嗟叹不足故咏歌之”的咏唱,原始的歌唱是语言的音调化逐步加强的结果。由于汉语的“四声”音韵极富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性地朗诵,可‘吟诵’出曲调来。”[5]这正是《礼记•乐记》中“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的意思。因而,吟诵这种最自然的发声状态也常常成为营造古诗词歌曲清微淡雅、沉着高古的艺境特有的表现手段。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古诗词歌曲的初始阶段仅仅只是语言声调情绪化的强调,它应该还有与歌词同出一“辙”的曲调。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除了录有《河南周歌诗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另外还录有与此相应的《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以“歌诗”与“歌声曲折”并列,由此可以推断应是词与曲的关系。《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得更清楚:“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这里“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6] 尽管当今学者对于“声曲折”或“歌声曲折”的谱式形态还见解不一,尚在探讨,但无论是认为“声曲折是用线条的曲折来表示音调的高低” [7]之 “曲线说”,还是认为“声曲折是用文字记写的方式标记歌诗音调之高下的乐谱”[8]之 “曲谱说”, 或者是认为“歌声曲折是现知中国最早的旋律谱本”之“旋律谱说”[9],基本的共识是古诗词歌曲在文学的诗词之外还存在表现音乐的歌曲曲调。由于至今缺乏实物考证,唐代以远的古诗词歌曲还不能如我国古代器乐曲那样根据文字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以及弦索谱和管色谱去“按谱寻声”,大量“歌词尚存”的古诗词歌曲均为后人补曲,这也为我们研究古诗词歌曲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历史发展到“依声度曲”、“倚声填词”的诗、乐高度分化阶段,我们依然可以从诗的整齐美、对仗美、节奏美、音律美以及词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散文化的语法句式中看到古诗词歌曲中音韵与旋律的关系,即诗乐同源、共为连体的关系。

三、修身养性——古诗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类用自身的嗓音来表达内心情感,更为直接,更为深刻。古诗词歌曲大部分属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尤其是唐、宋时期及其以后的古诗词歌曲,歌词精辞妙句,大多咏史叹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园,参破人间宠辱;曲调则婉转迂回,韵味幽远,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表现一种超脱、旷达的人文品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很大程度表现为气定神闲的“自娱性”音乐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 “中正平和、含蓄蕴籍”的审美趣味,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和谐的音响对人的心理有安定、抚慰的作用,音乐的和谐让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音和——心和——人和——政和……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历来重视音乐与人生、人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所在”。[10]

我们清醒的看到,由于当前社会媒介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带来了社会文化的低俗、恶俗现象,并日趋形成强大的媚俗文化势力。从颠覆审美的“文化丑角”到精神狂乱的“反智主义”,都是用瞬间的精神去满足人们日益浮躁、倦怠无聊的心态。长期 “速食”这种娱乐至上的快餐文化,人们将逐渐丧失审美的“咀嚼”能力和对一种高品质文化的欣赏耐心,直接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低下。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审美取向低俗化、娱乐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大声疾呼,在低俗化的时风下 “高校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发出科学的声音”、“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对民族的艺术思维作出独特的贡献”(2009.2.13于东南大学),这也是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者的社会良知。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引导大学生品读、演唱古诗词歌曲,在古曲中唱出诗的意境,在诗词中领略古曲的幽雅,在“唱着歌儿学古诗”[11]中修身养性,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在文化人格、艺术趣味、音乐素质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他们能从情感上建立起母语文化的音乐情结,从而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四、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古诗词歌曲教学走进高校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主要的艺术品种,古诗词歌曲应该成为一种特定的声乐体裁进入高校声乐教学课程,并获得应有的地位,犹如德奥艺术歌曲、民族民间歌曲、现代通俗歌曲等,真正使高校课程体系包容多种文化形态,成为多元而丰富的现代教育体系。在高校实施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首先从声乐专业教学切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获得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而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包括诗词审美欣赏、音乐本题分析、演唱风格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推及到全校学生公选课的教学,形成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的全方位展开。

专业化的研究是指在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中系统的进行中国古诗词教学与研究。

(一)组成教学团队

在高校的古诗词歌曲教学中,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担负古诗词歌曲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声乐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广博的古典文学知识以及对古诗词歌曲音乐方面的分析解读能力,这种高素质师资人才的缺乏,也是古诗词歌曲教学难以在高校广泛展开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集合声乐专业教师、音乐理论教师、古典文学教师共同组成“三合一”的教学团队,形成学科知识的互补与共享,以获得对中国古诗词歌曲“全观视角”的整体解读。

(二)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战国时期的《乐论•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

(三)建立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萃选》,包括简谱、五线谱对照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古诗词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文学赏析(作者简述、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2.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风格、旋法特征、钢琴的背景与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吐字归韵、有特点的行腔、声音色彩的把握)。

(四)调整课程设置

为声乐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使他们掌握古诗词歌曲的一般知识以及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歌曲。同时,为那些立志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与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课程的教学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切实按纲实施教学。

(五)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声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一种“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吟诵、咏唱为原点,并吸纳民歌、戏曲演唱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以情带声,以气出声,气息流畅,字清腔纯,尤其是注重无声状态下的气息连贯,培养学生在演唱中逐步进入和谐的情趣意境、淡定沉稳的气韵神态。

普及性的推广是指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的外延扩大到非音乐专业范围,将国学的传承融入于高校的素质教育。“乐所以修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些儒家古籍中的名言强调用音乐来提高内心修养,并在音乐审美中体现以德为美,说明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上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开设的六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类就是“文学与艺术”,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成为有教养的现代人。因而,构建一门“以国学传承为宗旨,以音乐教学为载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品读与学唱”尤为必要。在通识课的教学中可以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将多媒体大课教学与口传面授的分组辅助更广泛的教学平台。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① 2009年 12月1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办、北京世纪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唱响古诗词•汪国真作品音乐会暨唱着歌儿学古诗•汪国真古诗词歌曲唱专 辑首发式”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此处借用“唱着歌儿学古诗”,是提倡一种边唱、边学、边背的古诗词传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语词分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

[5]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力.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8]刘再生.“声曲折”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1990 (1).

[9]冯洁轩,李爱群.“声曲折”是个错定的词[j].中国音乐,1998 (1).

[10]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making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e chinese songs filled with ancient poetries

rao zerong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居其宏;音乐批评;现实事项;历史事项

2016年11月12、13日,在南宁举办的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六届年会期间,本人与居其宏老师就音乐批评的对象问题再次当面产生分歧。这种分歧在此前的2001年5月笔者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此后的“音乐批评”一级词条写作时、《音乐批评学》出版前征求业界专家意见中,均有所涉及。音乐批评的对象问题,属于音乐批评的基础性问题。对此问题进行基本的“词语梳理”(理论阐述、界域框定),关乎本学科的学理基础与现实操作之“大局”,也关乎本学科的现实生存与未来发展之“命运”,不可小觑。于是相约各自成文,在公开的学术媒体上展开论辩。鉴于作为后生的笔者属于问题的肇始者,故在此先行成文“弄斧”,以此求教于居其宏老师以及学界前辈、同仁方家。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这个“名正言顺”,在此不妨将本人在于润洋先生主编的《音乐百科全书》中撰写的一级词条“音乐批评”中的定义部分援引出来:

音乐批评(Musical Criticism)就是以文化学、哲学、关学、社会学、历史学、工艺形态学等单纯的或综合性的理性眼光,来审视音乐的现实事项与历史事项(理念、活动、音响文本与符号文本等),张扬批评家主体意识的一种理性思辨活动。是将文化、艺术、音乐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有机地应用于音乐审美评价、历史评价等实践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从学科体系的角度上来看,音乐批评是文化批评、艺术批评的一个分支;从家族谱系来看,音乐批评也是音乐学的家族成员。与它类的音乐学研究(如音乐的民族学研究、音乐的历史学研究、音乐的哲学研究、音乐的形态学研究、音乐的关学研究、音乐的感性学研究、音乐的风格学研究)所不同的是:音乐批评在其理性思辨与学理建构的活动中,呈现出更多的是批评者个人对音乐的现实事项和历史事项的审美价值取向的认定、人文理想w属的表达、文化理论架构的整合。

按照这个定义的表述,笔者认为现实生存着的主体的人对“音乐的现实事项与历史事项”的富于主体色彩的评价活动及其成果,都应视为音乐批评的学科对象。这正是笔者与居其宏老师相互抵牾的焦点所在。请看居其宏老师在《关于明言(音乐批评学)的一封信》中,针对笔者前面定义的有关批评:

这个定义对历代论家关于音乐批评的当代性、即时性特质重视不够,但我以为,正是这一点和“评价”一起共同构成了音乐批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质的规定性。肯定并强调这一点对于界定音乐批评至关重要。把既往的、历史的音乐事象也纳入到音乐批评范畴中来,从而导致这个定义失之太宽。如果这个定义到“理性建构活动”止,那么它与“音乐学”的定义就无甚区别了。既往的、历史的音乐事象,不应是音乐批评的对象,否则,极易把音乐批评与其他学科的专门研究混淆起来。比如,当代人对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研究和评论,可以归入史学研究或关学研究领域;当代西方人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的研究和评价,可以归入史学研究或创作研究领域;等等。音乐批评应当有自己的边界,尽管这个边界也会有它的模糊和交叉,但若没有起码的边界,也就使事物失去了它自己的质的规定性。

居其宏老师以为现实生存着的主体对“当下”的各类音乐事项开展的理性审视活动,才是音乐批评的学科对象。而对于历史上的诸多音乐作品、人物、事件、文献等等的审美评价与主观价值判断,仅是各类音乐研究(诸如史学、形态学、文献学、乐律学、民族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的对象,而非音乐批评的对象。显然,居其宏老师的这种对象理论,是与现有的一些辞书的成说(诸如:黄自、渡边、叶纯之、梁茂春等先生)是一致的。但是,这类成说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他们普遍忽视了现实生存着的主体在其艺术生命进程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对历史上的音乐事项展开审美赏析、历史评价、价值判断这类典型的隶属于“批评”范畴活动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与此同时,各类的音乐研究,在其客观的、冷静的、深入浅出的理性分析之后,都未免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富于研究者个人色彩的主观价值判断。这些判断,恰恰都属于音乐批评的范畴。如果仅仅是为了“音乐批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画地为牢”“互不打扰”的学科自我封闭意识,就忽视在历史、现实的音乐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的审美赏析、历史评价、价值判断、文化批评等高度富于人的主体意识的批评行为,并简单地视为仅仅是“音乐研究”范畴,显然是对音乐批评本体意识的轻视,是对音乐批评主体意识的无视。故,对“既往的、历史的音乐事象”的诸类评价,应当纳入音乐批评的学科对象之内。

根据笔者的观察,居先生在自己的音乐批评学科定义的表述中,就已经包含了与笔者相近似的观点。他在20世纪80年代撰写的在当代中国音乐批评历史进程中具有基础意义的文献中曾经这样定义道:

很显然,音乐批评的对象主要是现实现象界,因此人们有时将它称之为“现状评论”是不无道理的。然而,不仅音乐生活,而且音乐学各领域(关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形态学、民族学等等)也都有它们自己的现状及其评论,这些评论当然属于音乐批评的范畴。但如将它们分别划入各自的学科范畴(例如将关学评论划入关学、将史学评论划入史学、将音乐民族学评论划入音乐民族学之类)中去,或以学科间的交叉现象来解释,似乎亦无不可。

居先生在这里的“主要是”“这些评论当然属于音乐批评的范畴”等表述,显然就是与笔者的前面表述是一致的。因为音乐史学、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对象主体部分,就是音乐的历史事项。但其后的表述,又来了一个“似乎亦无不可”,则显现出先生对此也是处于左右为难、推敲犹豫状态。对于这个问题,相对于居先生的犹豫不决,蔡良玉先生则显得练达、干脆与肯定:

音乐学的所有门类和学科都离不开批评性的研究,我们的实际音乐生活也从未能离开音乐批评。在考虑音乐学的建设问题时,我觉得有必要用新的眼光冷静地、科学地考虑这个学科的重建。有必要在音乐学院里重新恢复和加强音乐批评的课程和专业。不过,这必须是新的意义上的音乐批评,即包容考证、分析、史学、关学等诸门学科于一体的音乐批评。在蔡良玉先生这里(以及学界许许多多的各类学者那里),早已经将自己所处学科的自我批评意识融汇到日常的研究实践中,并时刻以这种意识评价自己、同仁、后进的研究成果,匡正研究偏差、引领学科发展。

对于前面的音乐批评对象问题的辨析,1999年笔者在博士论文的撰写阶段,就发现了当时国内外学界的这些不同观念,并有意识地做出了自己的全面的梳理,将之以“狭义的”(小范围),“广义的”(大范围)的分类方法,归纳出来。在之后编著的《音乐批评学》的《绪言》中,也详细地罗列开来。后来发现,在国外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2001版本中的“音乐批评”词条中,也持与笔者相一致的音乐批评对象观念:

Music criticism may be defined broadly o。narrowlv.Understood narrowly,it is a genre 0fprofessional writing,typically created for promptpublication。evaluating aspects of music and mu-sical life.Musical commentary in newspapers andother periodical publications is criticism in thissense.More broadlv,it is a kind of thought thatcan occur in professional critical writing but alsoappears in many other settings.In this broadersense.music criticism is a type of thought that e-valuates music and formulates descriptions that arerelevant to evaluation:such thought figures in mu-sic teaching,conversation about music,privatereflection.and various genres 0f writing includingmusic history,music theory and biography.(音放评可以被广义地定义或者狭义地定义。狭义地理解来看,它是评价音乐及音乐生活方面的为及时出版所创建的一种专业的写作体裁。报纸及其他期刊出版物的音乐评论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批评。更广义来看,音乐批评是一种思想,它既可以出现在专业批评的著述中,也可以在其他位置出现。在这个广义的层面来说,音乐批评是评价音乐并以系统确切的方式将评价加以表述的一种思想。这样的思想出现在音乐教学、音乐交流、个人思考和包括音乐历史、音乐理论以及传记的各种体裁的文章中。)

古今中外的各个学科历史发展规律,都证明了这个道理:学科也好、理论也罢,如果其现有的框架能够较为科学、全面地概括其现实实践与历史实践及其成果,其理论框架与学术定义就是“有用”“有效”的。如果不然,自当修订。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我们知道,一切音乐作品的价值是通过听众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如果缺少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那么再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无法体现它的价值。如果对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人们进行分工,就包括音乐创作者、音乐表演者与音乐欣赏者。而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除表演者之外,其他人都是音乐欣赏的参与者。

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作曲家的创作体现了作曲家本人的风格,而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不管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它已经是二度创作;而作品通过歌唱家、演奏家等的音乐表演,艺术化了的音乐再通过欣赏者音乐审美的思维活动,则完成了三度创作。尽管音乐表演是在第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按照乐谱原原本本地进行表演,就能够完成音乐表演的创作使命。既然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度创作,那么它就不仅限于对第一度创作的传达和再现,还必须能够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性。进一步考察音乐表演的再创作,我们发现,杰出的表演创作,可以通过探索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强调作曲家创作中的积极因素,使作品的精华体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其至超出作曲家的预想。C,PE巴赫曾经谈道:“作曲家写下的音乐作品,如果让一个洞察力灵敏的、知道什么是成功的演奏的人演奏这些作品,作曲家就会惊讶地发现他的音乐中竟会有以前他不知道的、不敢相信的东西。”他还说:“实际上,出色的演奏甚至能提高中等水平作品的水准并使之受到人们的赞赏。”这一点可以说是各门表演艺术的共同规律。

音乐欣赏在_定程度上也叫做音乐审美,说通俗―点就是听音乐。有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对音乐知识掌握得越多,对音乐作品了解和分析得越深入,就越会损坏音乐独有的奥秘和魅力,就会影响对它真正的欣赏。然而事实上,妨碍人们对音乐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的,不是对音乐的理解,而是对音乐的无知。只有愈加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才会更加聚精会神地聆听音乐;只有对音乐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理论上音乐欣赏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好听。

第二个层次,感情的欣赏:对乐曲表现的基本情感有进一步的体验和把握。

第三个层次,理智的欣赏:在较高的层次上对作品的音响、思想感情、表现意义等作知识性、专业I生的赏析。

可见音乐不仅仅是使人愉悦兴奋的音响,它有着自身的思维发展逻辑、情感表现方式和意义,而音乐材料和规则是其构建的基础和媒介,它们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构成,影响着欣赏者从音乐中得到的审美享受。因此,欣赏者需要懂得一些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段结构和技巧。否则,欣赏者不管是听哪种流派、风格的音乐作品,也只能达到音乐欣赏的第一个层次,要想再深化将会很困难。

音乐作品的表现要素和手段主要包括:旋律、调式、调性、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区、音色、和声、织体。而音乐欣赏者作为整个音乐实践过程中最为活跃的主体而具有较大的主动性。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作品,欣赏者需要具备相关的音乐知识。

欣赏者在掌握了相关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应该从哪些角度去细细品味音乐呢?

音乐欣赏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说,有纯音乐式的、综合体验式的、侧重于作品式的与侧重于表演式的等,笔者仅简单介绍―下纯音乐式和综合体验式。

纯音乐式为19世纪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所力主,他在《论音乐的美》中提出,音乐欣赏应是“对音乐作品有意识的纯粹观照”。他说:“我们以愉快的精神,平静的胸怀,真诚忘我地欣赏着在我们面前流动的作品,并且更深刻地体会到谢林所说的‘美的崇高的超然性’。”就连斯特拉文斯基也曾说过,欣赏音乐的最好方法是了解音乐创作的真实过程,对欣赏者来说这是音乐欣赏的全部要素。纯音乐式音乐欣赏的特点是,要求欣赏者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音响形式方面,把音乐作为一种流动的音响形式来欣赏,而所谓“了解音乐创作的真实过程”,也不过是限定在纯音乐的构成方面。

综合体验式,是―种对构成音乐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体验的方式。它不仅注意倾听音乐的形式,从中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而且同时把注意力放在对音乐内涵的体验上,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还运用想象去追寻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意境。综合体验式的欣赏方式并不排斥纯音乐的欣赏方式,而且只有在对纯音乐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进入综合式的体验。美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科普兰特别对这一点加以强调,他说:“我们大家都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人们使用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他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聆听这一切要素就是在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毋庸讳言,在我们看来,综合体验式是一种比较好的音乐欣赏方式,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达到对音乐充分的欣赏。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中,人们欣赏音乐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最关键的是要多听、多接触、多欣赏音乐。多听还包括这样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欣赏的广度。正如科普兰所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方面可以增进人们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欣赏者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第二,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在我们看来,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特别是欣赏一些大型的、结构比较复杂的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组歌等,还要尽可能多学一些知识。当然,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非专业的音乐欣赏者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方面是关于乐理方面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读法等;另―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以及创作意图等。欣赏者学习这些知识不仅能够了解音乐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

第三,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充实和丰富生活体验。音乐欣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允同时,文化艺术修养的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的水平。虽然文化艺术的种类和表现手段各有不同,

但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审美与艺术的表现,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理解音乐有着更为直接的帮助。可以说,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那么对相关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而生活体验与音乐欣赏的关系则更为直接和密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将更加有助于欣赏者对音乐的体会。

纵观整个人类的音乐史,对比海内外不同的民族、国家,我们会发现,音乐欣赏活动对于一个时代的音乐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高水平欣赏能力群体的社会往往能造就一些杰出的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因此,音乐欣赏决非一种单纯的娱乐行为,它同时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在音乐实践活动的诸环节中,不仅作曲者和表演者要对听众负责,而且听众也要对作曲者和表演者负责,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和推动音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这是每一个听众义不容辞的责任。

詹林平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如何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于2010年8月1日至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现在距离大会开幕还有121天。届时将有四位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做主题演讲,进行40余节优秀课例的现场展示,举办100余场工作坊(专家培训)、论文报告会和专题研讨会,以及60余场来自世界各地、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会演出。特别要说明的是各种会议均配有现场翻译,中国参会代表没有语言障碍。

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呢?请大家参照以下程序办理参会手续:

注册时间:2009年8月1日至2010年6月15日

注册费用标准:普通参会代表为1000元;学生参会代表为650元。

注册办法:

1 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先登录“中国音教网”,点击“学会专栏”下载会员登记表,按照表上要求办理入会。

2 进行会议注册,同时交纳注册费,方被认定为注册成功。

(1)可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按照提示注册、交费。

(2)从“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或“中国音教网”下载“注册表格”,填好后邮寄至以下地址并交费。

注册费须通过银行办理,也可通过邮局汇款到组委会或直接到组委会现场办理。

汇款户名:中国音乐学院

开户行:交通银行安翔里分理处

帐 号:110 060 868 012 015 002 317

通讯地址: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北京市朝阳区安翔里甲1号中国音乐学院办公楼701室

邮 编:100101

联系人:林珊珊李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