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传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021-01
在我国新闻传播过程中,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时刻谨记以正面新闻播报为工作主要内容的新闻传播宗旨,尽量将负面新闻所占据的播报时间压缩到最小。这些新闻工作者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尽量的发挥正面新闻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的整体素质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群众对于负面新闻的理解和认知已经远不是以往可比。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对于负面新闻加以正确的利用,让负面新闻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意义,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挥能量。
从新闻本质上来讲,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同样都是客观的存在,而并不是负面的新闻一定就会对社会舆论产生负面的影响,相反在公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我国,适当的负面新闻反而会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唤起社会公众对于道德素质的期盼。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给予负面新闻以正确的认识,承认其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要适量、适度的利用负面新闻对于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美的驾驭负面新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 新闻传播过程中负面新闻的重要意义分析
随着我国新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业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要正确的认识负面新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很多学者都表示负面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新闻信息内容,在新闻传播渠道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对于负面新闻的回避甚至是屏蔽,不仅起不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反而会起到一定的反效果。在面对负面新闻时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来,要正确的把握舆论走向,其次要给予社会公众的是非评判能力以充分的信任,相信我们的群众在面对负面新闻时能够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作为与正面新闻相对并且客观存在的负面新闻,其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意义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普利策奖作为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创立以来经历了80余载,其中有超过半数的奖项颁给了负面新闻的报道者,这也充分的说明了负面新闻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负面新闻对于社会阴暗面的报道能够有效的唤起社会公众的正面意识,让公众自发的抵制和远离这些社会阴暗的角落。例如对于吸毒者的报道,很多媒体和报纸都曾经将吸毒者的丑陋嘴脸以及悲惨的生存现状公诸于世,这类负面的新闻不仅没有教会社会公众吸毒,反而让公众认识到对于生命的摧残以及对于人性的践踏,这种积极的作用要远比正面的“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更加具有意义。不仅如此,很多负面新闻不仅拯救了无数社会公众的灵魂,同时也拯救了生命。例如我国在2008年曝出的“三鹿集团奶粉”事件,事件的报道自始至终都完全可以被认定为负面新闻,对于三鹿集团来说更是灭顶一样的负面新闻,但是其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却远不止公众责任心的呼唤,国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乳品检测标准,让无辜的婴儿不在受到这些黑心企业的伤害,这不仅是对于社会责任心的呼唤,更是对于中华民族未来的捍卫。
2 新闻传播过程中负面新闻积极作用的发挥
负面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作用也具有两面性,关键是看作为新闻播报者的我们如何的把握。对于很多的负面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不能够回避,反而要迎难而上,积极的接触和引导负面新闻的播报走向,要让公众在接受负面新闻的同时时刻保持一种正确的认知方向,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发挥负面新闻的积极作用,将负面新闻的负面效应有效的降低甚至是完全的
屏蔽。
2.1 合理把握负面新闻信息的播报,充分发挥负面新闻的警示作用
负面新闻之中有很多关于自然、人为灾害之类的新闻,这类新闻事件很多都是触目惊心,甚至是惨不忍睹的,这些新闻的播报对于社会公众来讲有着很强的警示作用。例如交通类负面新闻的播报,事故现场的惨烈画面负面性十足,甚至很多惨烈的场面都超出了公众所能承受的范围,这时作为新闻工作者就要适度的把握此类新闻的播报尺度,既要让公众受到应有的警示,又要保持对于事故当事者的同情和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汽车作为一种家庭消费品,其数量在近几年正呈现指数般增长,伴随而来的就是交通事故数量的增长,这给许多家庭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对于此类新闻报道者应该本着为逝者寄哀思,为生者敲警钟的原则,充分发扬新闻报道的公众教育力量,让人们珍爱生命,谨慎驾驶。
2.2 正确传播负面新闻,维护国家利益
近年来有很多关于我国的负面新闻报道,不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军事方面都是如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对于这些负面新闻不应该选择回避或者是刻意的美化,而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带有舆论导向性的加以报道,借助此类负面新闻来提高社会公众的凝聚力,让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这些“攻讦”来意识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公众意识到正是因为我们的成就才引来了这些负面的攻讦,以此来提高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在新闻报道之中唤起社会公众对于本国政策的支持和拥护,虽然社会公众对于本国的政策关注度极高,但是却对本国的外交以及对外政策关注度不够,要知道本国的对外政策也需要本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同样也关系到本国的利益,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在合理利用负面新闻积极作用的同时,提高社会公众的民族意识,支持和拥护国家各项政策,维护国家利益。
2.3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提高社会道德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自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正无时无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自媒体中的新闻有正面新闻,同时也有负面的新闻,猎奇心理较重的公众对于负面新闻的传播要超过正面新闻,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同样也要正确的认识和把控这些自媒体中的负面新闻。例如经常在微信和微博之中传播的有关于社会道德方面的负面新闻,其传播效应令人惊叹,然而这些负面的新闻却大大的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于道德和素质的呼唤,新闻工作者要准确的把握这些自媒体中的负面新闻,加以充分的利用,发挥其对于社会道德的提高作用。
论文关键词:博客;信息:交谈
近来博客越发热闹,先是令大家瞠目结舌的“艳照门”。再是二女舌战的“泼妇门”,又是发现韩寒博客链接的“博客门”,还有被网友戏称人格分裂的“门”。我们当然都相信,过些时日,一定还会出现多宗“××门”事件。我们当然也都发现,这些事件都有着同一个发源地——博客。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些事件有些“俗”.难与新闻业扯上关系,但是它们背后引发的激烈争论,不论是关于人性的、道德的,还是关于法律的、民族的。其宣传效果是不置可否的。传统的新闻业有着严格的把关人制度,信息的传播效果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如果我们传统的新闻业的宣传效果是为了说教的话,那么博客的红火更进一步削弱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从前我们说互联网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互动性.那么博客则使信息传播从互动走向更加大众化的交谈,新闻业也从说教走向了交谈。
一、从信息的传播主体来看
传统媒体的传播者是谁?毫无疑问,是媒体本身.就算你觉得传统媒体太过时,那新媒体呢?那些门户网站传播的信息也是要经过层层把关的,长期是“精英话语”的主场。不可否认,BBS、MSN和ICQ是比博客更早兴的社会交流工具,有着与博客一样的信息传播主体平民化特征,是大众话语的代表。但是。与他们相比,博客的主体虚拟性要小得多。尤其在今年,网络系统升级后,博客实名的优势就更体现出来,于是引发了明星扮演粉丝匿名给自己留言的“门”事件。
同时,博客打破了BBS随意性太强的特点,在言论自由的形式下,传播个体的文化和观念。当然每位博主除了享受“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惬意外,还要为自己的“领地”负责,持一种“文责自负”的姿态,具有一定的文化约束力,这给博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前提。BBS的管理主要依赖于版主个人的理念来决定网民的帖文的命运.原则上还存在着把关人。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交谈。只有在自己做主的领地传播自己的观念才能实现交谈的第一步。正是博客把我们引向有自我约束力的、自由的交谈中。
博客出现后,有人不禁要质问:”究竟是谁给了计算机拥有者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我们暂且不从民主的角度去谈这个问题,因为民主是不可拦截的洪潮,小小的博客只是浪中一滴。由于博客的广泛参与性,具有传播者平民化的特点。每个人都有信息和保持自己观点的权利,在博客中人人都能够参与评论,博客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中的主体。博客的这种特点正与交谈相吻合。“交谈”释义为:以谈话交换想法和意见。谈话当然没有“精英”和“大众”之分,谈话是平民化的,是人人都拥有的权利,是自己能够对谈话内容做主并对其负责的交流方式,不需要经过谁的同意。交谈是生命的基本需求,是人们去追求幸福的一部分,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二、从信息内容和信息传播方式来看
如今的许多年轻人认为电子邮件过时了。他们要么使用即时通讯,要么使用博客进行交流。既然是交谈,信息自然要是即时信息。说到即时信息。不止聊天工具ICQ、MSN是用即时信息进行交流.BBS和博客也可以通过传递即时信息进行交流.从而符合交谈的即时性,达到极好的互动效果。
交谈还具备“个人化”特征,交谈的过程是个体之间的交流。博客发表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个人化”的,它令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我的方式参与到整个传播中过程中来。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装扮博客,或是粘贴美文、图片,或是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充分张扬个性。
年轻人喜欢博客。因为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拥有充分的自由,就像轻松的交谈一样,每个人都是作家,任何思想都可以充分的表达。正是这种表达的自由性使博客内容具有复杂性。由于博客不依赖传统“把关人”,少有硬性制约,因此博客文章无拘无束,内容丰富庞杂。一般在门户网站博客按内容分可分为日记博客、知识博客、文化博客、新闻博客、专家博客、视频博客、音频博客、图片博客、法律博客、文摘博客等无数类型。但是,由于充分张扬了个性,博主们表达情绪、感情都更加直接、自由和真实,因此.内容非常复杂、良莠不齐、鱼目混珠。
交谈是最原始、最简单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业要走向交谈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信息传播方式。博客文化之所以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便在我国迅速盛行起来,引来网民的广泛参与,它操作简单、便捷的特点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成为博主没有门槛,只要你会上网,认识汉字,花一分钟时间,就能轻松拥有博客了。
三、从信息的传播效果来看
从说教到交谈在传播方向上可以看成是从“点对面”的传播到“点对点”的传播。所谓说教.在新闻业就是“点到面”的单向传播。信息传播者把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传播给受众,受众只能单方面的接受信息,反馈效果不明显,这种信息传播自然是“说教”式的。博客与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不同。
它的本质不是隐秘的、私人的,而是社会性的,不管它完全对公众开放或是仅对一小部分群体开放.因此,博客的信息传播可以是”点对点”的,更是”点对面”的.任何博客所发表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个人化的,但是当它被发表出来时就成了公众化的。着名的网络思想家戴维·温伯格就认为:博客以一种最个人化的内容实现了最公众化的形式。博客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空间,它有交流和互动,有即时的反馈,其传播效果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就是名人开博的主要原因。
时值今日,没有人能否认博客巨大的传播效果。就拿四川地震时的“范跑跑”事件来说,它的产生、发展和结局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于人性、责任、权利和法律的大讨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如果没有博客,范美忠老师依旧是范美忠老师,没有人会叫他“范跑跑”:如果没有他在博客上言论,他的行为也只是灾难中各色人的代表,只会受到批评.而不会受到批判;如果没有博客中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就不可能引发全社会的思考。这只是个小小的例子而已,但博客巨大的传播效果可见一斑。
雅虎的JeremyZawodny说:“如果你想对一个问题产生共鸣的话,那么通过博客即可。”博客不仅给了纭纭大众一个展示自我、随意交谈的平台.博客所具有的交流功能和巨大的反馈机制是电子邮件那些非即时信息不能比拟的。博客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博客为全社会获取信息开辟了新的空间、为沟通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虽然博客也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事实上,任何文化都具有影响的双向性,何况刚刚兴起的博客。
交谈是带有社会性的,只有在博客这种交流工具出现之后.网络中的交谈的传播效果才打破了个体的局限,影响到全社会。
1 电视摄像的技术水平决定画面效果——影响新闻传播效果
作为电视摄像首先要对电视画面负责,要知道什么时候用全景、什么时候用大全景、什么时候用中景,当然更要灵活运用特写、大特写、以及拍摄角度、光线等的运用,用画面将事件交待清楚,并引起反响。
2 增强新闻采编播时效——沟通
其实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在之前做好沟通工作,也就是现在经常课题到的预案,特别是电视摄影更要善于沟通,通过沟通才能明白记者、编导的意图,通过沟通才能了解事情当事人的情况事件的情况,为拍摄做好预案(构思画面)。
2.1同编导记者的沟通
一般新闻事件发生后,基本没有时间在办公室进行沟通,都是在赶赴现场的车上进行,因此,摄像和记者(编导)最好是老搭档,是有默契的、是由灵犀的,当然这是需要在实践中磨合,我们可以从一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可以看出摄像与记者之间的沟通程度,如果沟通充分,摄像会在到达新闻现场第一时间,依据记者(编导)设定的主题,捕捉有效画面,收集有效信息,其结果是事半功倍。
2.2同当事人的沟通
同当事人的沟通会给摄像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及素材的摄取方向,并尽可能多地拍摄这些未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转给记者(编导),由编导根据事件的画面组织文稿,并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成为一个完整的电视新闻片。对于新闻来讲需要交代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的进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的画面,内容要丰富,取景手段要多样,构图要错落有致。
良好的沟通会使摄像师完全领会编导意图,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有意识地进行拍摄,经过多次磨合与实战,最终能够实现误差作拍摄,也就是拍摄到的素材不用编辑直接使用,这样不仅提高采编播的效率,也能更好地将拍摄所展示的画面语言真实可信地奉献给电视观众。
3 新闻原生态来自摄像的观察
新闻源是新闻事件的核心,也就是说所有的(素材)信息以这个核心为中心,向外辐射,所以新闻摄像必须要有一定洞察能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果断用视频画面记录新闻的原生态素材。
现在我们经常说什么都要“接地气”,电视摄影也不例外,拍摄到的画面要真实可信,要打动人,总重要的就是真实。年前央视新闻里有一段街头采访“你幸福吗”,就很真实,即使记者和回答者之间出现瑕疵,也没有刻意剪辑,在网上引起众多网民的热意,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4电视摄像是摄影艺术和纪实的完美结合
我们上边讲过要拍摄好地新闻片,需要记者和摄像有很好地磨合,这个磨合需要摄像了解记者的意图,因此平常必须进行一定交流,甚至记者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摄像都会明白机位需要用什么角度、什么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快慢程度等等,下面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
4.1取景决定电视画面
电视换面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发生的环境、地点、位置这点需要使用用到大远景或远景,当然如果是以人物活动或景物为为主的事件,一般用中景;如果用来描述人物的情绪、细节时就用近景或特写甚至大特写。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电视摄影,他会根据编导的意思以及事件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换面景别组接,使其在视觉上给观众产生一定的刺激效果,一种震撼,比如索契冬奥会的100米速滑,在转播中有几个特写、近景配合全景画面,使紧张的气氛更加紧张。
4.2镜头角度的选择也很重要
镜头角度一般有正面、侧面、背面、斜面和平视、俯视、仰视,虽然正面拍摄利于观众看清人物达到更好的交流,但是斜、侧方拍摄更能增强所拍摄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而平视拍摄更符合日常生活视觉的习惯因此画面更真实,当然仰视拍摄就是为了表达对拍摄对象的崇敬心情,具体采用什么角度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一种或多种角度来拍摄。
4.3美丽的构图
我们通常讲黄金分割是最美的画面,因此在画面的结构上要主次分明,空间药合理搭配,景别是我们拍摄人物与景物的常规构图,在合理的光线配合下,力求拍出的画面生动、新颖。
4.4运动方式也需要选择
作为新闻电视摄影,运动方式的选择更为重要,比如上个月的索契冬奥会的报道,镜头的运动形式几乎囊括了推(近景)、拉(远景)、摇、移、跟。是我们看到电视画面,富有变化的运动姿态,可以看到运动员运动的速度、节奏以及这个项目比赛整个过程,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回放,(慢镜头)。
5 用好素材精心编辑,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近年来一些打假的新闻令人震撼,其中很到程度上,都是编导根据摄影素材经过编导的构思、剪辑,使大家信服,比如315晚会,就是摄影记者卧底某些公司或者据线报,进行考证取材,并将过国内外专家的验证分析、科学实验来还原事件的真实性,就像激光笔不是玩具的实验,虽然我们知道了结果,但是如果应用慢镜头回放一下,我想会更令人震撼。那位卧底摄影记者,在特殊的情况下,无法用摄影技巧取得素材,但是她用打量的素材堆砌出了过期食品原料的来龙去脉,这需要后续编导的分析,弄清原来的来源是进出口公司,随后再拍摄进出口公司的素材,直到我们看到的整个利益链,令人震惊和对那些商人的愤恨。
6 结论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革命之中,新闻片作为信息的一部分,更需要符合时代的需求,更需要反映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电视摄像是我们最终看到的新闻画面的拍摄者,虽然这些画面是经过编导的裁剪,但只要电视摄影师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素质,更好地理解编导意图,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不断地观察、善于思考、乐于交流、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使拍摄的画面更加真实、更富表现力。我们在探讨电视摄影在电视传播的作用时,也不能忽视编导、记者的作用,毕竟一个好的电视新闻片 是在大家的集思广益、通力合作下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一、技术与经济的交叉融合
为了探讨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经济学意义,必须对技术与经济的交叉融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经济的发展与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掌握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人类每一次对于新的自然规律认识的重大进展,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一次跃进。所谓互联网革命就是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引发的。从历史上来看,人们通常把178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作为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象征。历史学家更是将其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例子。稍微仔细一点的研究将会发现,这是技术本身的进步,而非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所有这些技术改进主要来自技术转移和全球化经济需求拉动,和依靠科学实验对新的自然规律的发现关系不大。也就是说,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扩张是分离的,二者相互促进、循环加速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根据经济学研究的惯例,人们通常把电力的广泛应用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它和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循环加速的反馈机制形成了,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扩张逐步一体化。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开始和科技发展的规律相互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当新的实验手段转化为技术时,不仅意味着生产函数的改变,还意味着人类在做新的科学实验时可控变量的增加,这又会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速度的加快。科学实验成为了现代科学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多的被设置于大公司内部,以至于很难把科研机构和市场机制剥离开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正是这种情况,技术变革与经济应用几乎同步。
二、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
关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具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是“三阶段说”: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周庆山,2005);第二是“四阶段说”: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司有和,2007);第三是张锦(2008)按照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提出的“五阶段说”:非语言符号传播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在信息的口头传播阶段,格言、警句和谚语就是思想和真理的载体。因此,在口语时代,所谓的智者往往就是掌握更多格言和警句的人。从历史上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就是习惯使用格言、警句和隐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例如,《老子》全书都是用格言写成的;《庄子》书中充满语言和故事。在老子和庄子生活的年代,印刷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在整个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过程中,文字的出现具有关键意义。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跨越时空而形成具有长程关联性质的普遍观念,在此基础上跨地区的大规模社会行动得以形成,由此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大门。所以,人们常说文字的出现和人类文明是几乎同步的。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作用主要是信息相互作用。为了深化对于信息的相互作用理解,可以将信息相互作用进行分类。一般地讲,随着分类的不断加细,就意味着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根据这种思路,我们按照信息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性来划分信息传播阶段和类型,我们将其称之为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矩阵模型,简称为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如图1所示。从本质上讲,上述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矩阵也是信息相互作用模型。按照这个模型,可以把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同时同地”的信息传播,对应于通常所说的“口口相传”和口语传播阶段;第二,是“同时不同地”的信息传播,典型的例子是视频会议和短信等;第三,是“不同时但同地”的传播,对应于信息的连续相互作用;第四,是“既不同时也不同地”的信息传播,典型的代表有email和博客、微博等,其主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必须指出,上面提出的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把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相当于提出了研究信息传播的一个参证框架或者坐标系,现实的信息传播或者信息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中的一种,更可能是上述四种的复合。但是,信息传播矩阵为对于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的提供了基本框架。其实,这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早已使用,我们知道,整个西方经济学主要围绕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而展开。但是,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对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进行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为研究现实经济提供一个参证框架。本文提出的信息传播的时空模型也具有类似的意义。
三、信息传播方式演变的经济学意义
模式实际上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表现静态的结构,又可以进行动态的描述,并且以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存在。
最早的传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斯多德模式,它扼要地提出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而在传播学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传播模式是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渠)。然而,五W模式忽略了传播的反馈要素,仅是一个单向线性传播图式,事实上人类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此后很多学者在五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传播模式,如1954年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环性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67年丹斯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模式,为某些循环方式无法描述和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最好的图解。
由此可见,传播模式有一个积累、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单向线性到双向循环,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分析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与结构模式的基础。
二、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成
广义的档案信息传播包括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和私人档案拥有者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偏向于公共组织传播,而私人档案信息传播则倾向于人际传播。本文所讨论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指的是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的交流传递过程。
档案信息传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其传播活动本身既属于传播活动的大范畴,具有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它的传播对象——档案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其传播方式、活动规律无疑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只有建立在共性与个性有机契合基础上的模式,才能反映出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档案信息传播结构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这里进行的模式分析主要是考察其传播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足以形成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和反馈。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循环互动,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
附图
1.档案信息源。即各种各样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通过档案馆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进馆。
2.档案馆。在档案馆中,经过整理、鉴定、加工等常规程序将档案信息有序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传播方式传递给相应的档案信息受众。
3.传播渠道。包括公共组织传播渠道和大众传播渠道。档案信息传播者可以决定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选择一定的传播方式获得相应的档案信息。
4.档案信息受众。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还包括主动或者被动接触到档案信息的人。
5.反馈。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反应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之后构成了一次传播流动过程,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档案信息传播。
在上述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信息既可以进入大众传播系统转换为其他形式,从而进入人际传播、市场传播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也可以直接进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传播者在一般传播模式中主要是作为信息源的传播和报导者身份出现,而档案信息传播者既是档案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关人,更是承担市场及公共渠道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中介人。档案信息受众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大众传播的直接受众或消费者,也可以是公共组织传播的档案用户。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中的传播对象是复杂的、多元的,这是由传播途径的多元并存和传播对象存在的不同社会角色等方面因素决定的。受众的反馈活动是检验传播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重要环节,一般是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三、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分析
1.传播的起点
一般的传播模式都以传播者(个人或群体)作为传播的起点,传播者将已经准备好的信息传递出去,笔者认为这种传播起点是不适用于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
近年来,档案数量的急剧暴涨与库房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档案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档案馆加大了鉴定工作的力度,并且提出了要介入文件管理流程进行前端控制,以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最多、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源的鉴别、选择、收集工作成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理应是档案信息传播的起始。如果把档案信息源置于档案馆之后,人们很容易误认为档案馆的传播任务只是将已经收藏的档案信息传播出去,而档案馆对分散在社会中的大量的档案信息的选择、收集这项基本功能就突出不了了。
档案馆馆藏的质量是传播活动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馆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我国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是老大难问题,以这样的馆藏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活动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应当把档案信息源提前到传播者之前,强调档案馆的“把关人”作用,严格控制进入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的比例及质量,优化馆藏结构,为档案信息传播打好基础。档案馆一些中心工作的开展需要馆藏以外的信息,例如举办展览,光靠馆藏不够,必须搜集馆藏以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因此,档案馆深层次上的档案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将馆内有序化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简单,其真正内涵应是将分散在社会中无序化的、有用的档案信息经过整序、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
2.传播渠道
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两种,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为主。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所公布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作用及利用档案的规章制度,接触、了解、选择档案信息,清楚档案信息的出处,了解利用档案信息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亲自到档案馆,运用档案馆所提供的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全宗索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等)查询馆藏内是否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并将查得的需求信息转换成信息代码,向档案工作者提出受传需求,档案工作者据此通过档案阅览、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或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也就是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由此可见,档案馆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担任中介的角色,是档案信息受众与档案信息间联系的桥梁,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无限扩大与受众个性化需求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此外,在一般传播模式中,整个传播方向是单向式的,即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渠道是不具有支配性和选择性的,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箭头标志是双向的,即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最终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渠道进行,不仅传播者有决定作用,受众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3.档案信息受众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因为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是为大众提供的,大众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档案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可能性上讲,在档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即档案信息的受众。但是,从现实上说,只有当大众介入档案信息传播过程,采取某种主动行为,比如去档案馆阅览室阅览档案、看档案杂志、参加档案工作会议等,才能成为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因此,严格地说,档案信息受众是指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
一直以来,档案界将档案用户视为档案信息受众的全部,事实上,档案用户只是在档案馆以阅览、复制、摘录档案信息或者制发档案证明等形式使用档案的直接利用者,而在档案公布、档案宣传、档案编研产品的发行、售卖工作以及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接触和阅读档案信息的人应当也是档案信息的受众,因为通过与档案信息的接触,接触者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会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因此,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档案信息传播的对象可分为大众传播的直接消费者和组织传播的公共利用者,具体来说,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也有观众、听众、读者、网民等等。
4.反馈
传播活动的最后结果就是受众接收到信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论是好是坏。但是,如果受众不把取得效果的信息回传给传播者,传播者就不知道自己的传播最终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传播过程是不完整的,因此,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反馈信息机制。笔者在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也把信息反馈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反馈是档案信息传播后所产生的信息回流,是检验传播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传播渠道与受众的多元性,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活动同样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除了反馈到传播者——档案馆,还会反馈到传播渠道中的大众传播组织——报纸、杂志、电台等。相对来说,向大众传播组织的反馈一般是迟滞性的,而向档案馆反馈则是直接性的,一般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信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告诉档案信息传播者应该继续传播,也可以是要求档案信息传播者改变或者纠正原有传播内容或传播方式,然后再进行传播,或者是要求停止传播。档案馆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进或提高原有的传播内容或方式,定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构建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是使档案信息传播研究适应传播现实变化的一种尝试,在帮助了解档案信息传播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宏观地把握和全面抽象。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简单,但已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突出了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反馈等档案信息传播的基本问题。通过这个模式我们能够简明又清楚地了解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和过程,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庆山《文献传播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
2.田野,张长海《传播学视野下的档案观念和档案工作》档案管理,2001(1)。
3.田野《档案信息传播的形态:利用,编研、宣传、公布》档案学通讯,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