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护理月总结

养老护理月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护理月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护理月总结

养老护理月总结范文第1篇

为顺应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需要,更好地为全市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2020年民政局指导下,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整合各乡镇单位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至今,我们从调查摸底、健全体系、健全制度、建立台账、成立队伍、开展活动、特色服务开始,使居家养老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将一年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研究,明确服务对象。对新增人员及时建档登记,完善个人资料,全年累计服务 次,其中经济困难老人人次,特困分散供养人员人次。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在市民政局、市福利院以及各乡镇、各村委的支持和监督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肯定,全年考核合格率89%,人民满意度达到95%。

(二)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项目。华亭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相对去年以来,中心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完善中心的操作设备问题。购买了一批血压仪、血糖仪、心肺复苏模拟人,通过培训学习针对性的拓展居家养老的服务领域,这些符合当今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人性化的服务项目,受到了老年人的一致好评。

(三)注重员工培训、培育团队精神。中心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员工的岗前培训及在岗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服务技能。对新入职员工安排岗前培训、实地观察学习、跟队实际操作,本中心还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今年市妇联举办的巾帼家政服务业技能大赛本中心派出6位护理员并获得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荣誉证书、并为单位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对表现优异的护理员奖大力培养推举更大的平台,中心还组织员工参加养老护理员上岗资格证,务必实现护理员持岗上岗。与此同时,中心还十分注重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坚持每周一雷打不动召开工作例会,让同事之间就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各抒己见。中心联系其他资深专业人士,为管理人员提供医疗护理知识、老人沟通技巧、礼仪修养、等方面的培训,为不断充实管理人员的知识,更好的为老人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此外,中心坚持每月召开员工大会,评选优秀养老护理员、优秀小组,分享服务心得,共勉互励,共同成长。

(四)服务内容夯实、服务形式多样。开展以“三个一”为内容(每半月清洗一次衣服、每周打扫一次卫生、每月理一次发),开展多次上门服务,根据老人各方面状况,服务工作也有侧重和不一,如对没有监护人的独居老人,他们需要更多的照料。为此月底对这些老人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服务工单以零元结束。

(五)联合社会力量,宣扬助老精神。要成功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除政府的推动力量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的各种力量,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才能让我们的服务做到好上加好。今年,我们除了养老护理员下乡宣传外,更加注重了文化传媒的推送,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公众号,每周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报道宣传;平台人员加强下乡的力度,一方面监督、回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对老人探访慰问,深层次宣传居家养老政策。同时发动群众参与敬老助老,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老人,照顾老人,倡导的社会风气,宣扬敬老爱老的社会精神。

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部分民政助理员不配合工作。东华镇东华社区民政助理员存在电话打不通现象,护理员不能交接。东华镇前岭村张治贵房内院内都是垃圾,村上支书主任推三阻四,不配合一起为老人整理出来干净舒适的环境。

(二)、监护人监护不到位、思想觉悟低。相对救援物资发放问题,当天发能用到老人身上,但是护理人员一走,新被褥,新衣物穿不到老人身上,家具用不到老人居住的房里。多数老人都给监护人干活,导致老人穿着脏旧差,衣服破烂;个别监护人不配合工作嫌护理员去的次数多,辱骂护理人员(例:山寨王发清、赵新社、)

(三)、老人思想素质差、觉悟低。石堡子纪家庄兄弟俩残疾,家里环境脏乱差问题,从去年一月去三次家里现在每月去四到五次,偶尔还送去我们自己不穿的衣服。但是兄弟俩不懂的保持,屋内面貌较差,自己的精神面貌也不好。这样的例子:安口余珍、黄丽琴等。部分独居老人性格怪癖,房内的所有垃圾不让扔,东西不让挪。导致屋内看起来乱,摆放乱无秩序;部分老人比较节俭,闲洗衣服洗的太勤,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容易衣服破损。老人卫生意识差,服务人员认为衣服脏应该洗,但是老人感觉衣服比较干净不需要清洗;精神疾病的老人服务风险系数高,有时候有暴力倾向监护人不在不能服务。

(四)、经济困难老人视觉贫困。部分经济困难老人家里条件差,床上无被褥,被褥破旧现象,危房现象。

(五)老人嫌资源浪费。部分老人比较节俭,闲洗衣服洗的太勤,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容易衣服破损。老人卫生意识差,服务人员认为衣服脏应该洗,但是老人感觉衣服比较干净不需要清洗。

三、明年的计划

(一)加强尊老、敬老、爱老传统教育,提高为老服务的热情及心理沟通能力,丰富有关老人的保健营养知识。使更多老人了解这种不脱离家庭、不脱离儿女,不脱离所有熟悉生活环境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二)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生活照料网络,加大对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确定人员不定期的访问老人,对老人不满意的地方督促护理员及时改正。并且加倍关注老人健康问题,开展老人健康体检活动。定期上门走访,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免费按摩,免费保健,积极开展老年人保健宣传。

(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壮大服务队伍,拓展服务项目,探索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积极探索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和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使居家老人能获得生活上全方位的照料和便利、精神上的关爱和慰藉。使广大老年人得到更为实惠、方便、快捷的服务。

养老护理月总结范文第2篇

据介绍,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辽宁省从20xx年起,连续20xx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经过连续20xx年调整,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已经从20xx年的581元提高到20xx年的2304元。截至20xx年底,全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99.1万人,其中退休人员642.4万人,20xx年全省企业养老保险总支出达到1790亿元。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xx年工作计划,今年将继续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国家具体政策出台后,辽宁省将立即着手落实,确保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间及时把新增加的养老金发放到广大退休人员手中。

辽宁营口市针对老人需求,公立医院均设老年病辽宁营口市充分发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资源优势,积极鼓励社会资本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目前全市22家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了老年病科,6所医院设置老年病床450张,所有公立医院为老年病服务床位占总床位数的比例超过80%。同时,各类医疗机构均为老年人就医开通了绿色通道,在挂号、就诊、取药、收费和检查等环节为老年病人就医提供方便。

营口市户籍总人口为232.6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48.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0.6%,已进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期。老年人在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十分迫切,医养结合工作势在必行。

记者了解到,营口市积极促进社区与家庭联合的医养结合。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集养老托老、老年护理、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医护型综合养老护理机构,做到有一个对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一支医疗服务团队、为老年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周进行一次巡诊、每月开展一次送健康活动、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实现了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有效融合。

青海养老金提高至155元为使青海省民生力度不减,我们将继续调整提高各项基础养老保险待遇水平。20xx年,青海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将再提高15元,达到月人均155元。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杨颐17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颐介绍,20xx年,青海省调整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人均140元,较国家标准提高70元,列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与西藏并列)。

养老护理月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引入竞争机制,积极鼓励民间参与发展养老事业,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为社会老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

二、目标任务

现阶段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以解决民政重点对象养老问题为出发点,建立组织网络,优化服务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培育社会化组织,为全社会不同对象的老人提供有偿、低偿、无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具体是:今年底在我区平原社区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成立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街(镇)服务站、社区服务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用三年时间逐步向农村推广。同时开展规范化建设,使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不断充实和完善,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专业化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基本满足居家老年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办分管领导、区民政局局长为副组长,具体由区民政、老龄、宣传、财政、卫生、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文体、老年大学、街镇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的部门职能,制定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政策,确定服务内容并积极开展工作。居家养老工作具体由区民政局牵头组织实施,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落实及筹措补贴资金等。各街(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

2、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在区民政局,配备1名人员负责对全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和监督;培育和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掌握和汇总有关统计数据;对申请服务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核;开设服务咨询电话;委托有关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行业培训;开展评先表彰和交流活动;开展有关调研工作,对申请服务的对象进行资格认定和经费核算等。

3、镇(街)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依托在民政办,具体负责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和推进,统计上报有关数据和信息;调解有关争议和纠纷;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居家养老的辅助队伍。

4、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点。依托在社区居委会,掌握服务对象的经济、健康状况;受理服务对象申请并报镇(街)民政办审核;推荐服务人员;了解和反馈服务信息;组织辖区志愿者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等。

5、健全参与机制。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专业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的有机结合,推动社区养老、照料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下岗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者参与社会养老服务,达到拓宽就业渠道,减轻社会压力的良好效应。大力倡导社会互助、邻里互助,发展和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实现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培育和发展社会服务团体和社会性中介组织,积极发挥其为老年人服务的作用。带动老年人协会等群众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良好氛围。

6、丰富养老形式。一是全面构筑区、街(镇)、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积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入户养老服务。二是充分发挥区民间组织联合会、社区老年人协会的作用;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队伍、评估队伍、护老助理员队伍和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规范申请、评估、审核、复核、审批及办理时限、服务监督工作程序,完善信息反馈、服务回访、工作考评、财务管理等制度。三是充分发挥星光老年之家、社区图书室、日间照料室、老年健身场地等老年福利服务设施作用,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体育健身、温情陪伴、紧急援助等多方面服务,不断提高使社区老年人满意率。

7、建立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养老服务管理人员队伍和服务人员队伍。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对护理人员实行持证上岗,不断加强养老服务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努力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

四、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及运作方式

1、服务对象

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居住在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将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的对象为低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五保老人和革命“五老人员”;低偿服务对象为有一定经济来源但生活仍有困难的老人;有偿服务的对象为有一定经济能力,能够独立承担自我养老服务的老人。

2、服务内容

以生活照料为主,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购物、饭菜配送、陪同看病等一般性生活照料,同时提供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专项服务。

3、运作方式

(1)无偿服务。对户口在本区、年满70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市区无子女照顾的低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五保老人和革命“五老”人员,由政府购买服务,标准为每人每月240元。

(2)低偿服务。对户口在本区的以下老人:①年满70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市区无子女照顾的低收入老人;②年满80岁,在市区无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由政府部份购买服务,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

(3)有偿服务。对有经济能力,需要专门上门服务的老人,以自费的形式购买服务。

今年将主要开展无偿和低偿服务,同时积极鼓励民间参与养老事业,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起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众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

五、资金保障

1、机构经费。包括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街(镇)服务站和服务点经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经费,根据工作情况予以核拨,街(镇)服务站经费按每个站每年3000元-5000元,服务点的经费根据“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数按每人每年300元予以核拨。*年三级服务机构先安排经费3万元,其中区服务中心2.1万元,街(镇)服务站0.6万元,社区服务点0.3万元。

2、护理人员费用。政府购买服务所需护理人员将从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和低保人员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中招聘,经劳动部门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按1:3(即每个护理员照顾3个“无偿购买服务”的老人)比例配备,每位护理员工资每月为700元,医保、社保每月250元。经过摸底,全区共有30位老人符合“政府购买服务”,因此*年需要护理员费用2.5万元,其中人员费用2万元,培训费0.5万元。

3、对已完全不能自理的城市“三无”老人,经有关部门确认后,送养老机构供养,每人每月1500元。根据实际情况所需经费列入居家养老经费预算。

4、以上3项经费预算*年需6.5万元。

六、几点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推进我区社会福利社会化事业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推动我区社区建设再上新水平的重要措施,是贯彻“*”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区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镇)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为我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做出积极贡献。

养老护理月总结范文第4篇

最需要:专业有爱的陪伴

老赵已经90岁了,独居的他不慎摔伤,自理能力迅速退化,步履蹒跚,日渐虚弱。女儿赵女士选择了一家名叫北京积善之家养老集团(以下简称积善之家)的照护服务。积善之家派遣专业照护师小黄上门为老人提供陪伴服务。

老赵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握着小黄的手,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走下单元门口的九步台阶。平时几十秒就可以下来的台阶,老赵和小黄第一次却用了5分钟。

经过几次磨合,老赵信心满满,可以放心和小黄顺利地走到家附近的公园,一起开心地舒展筋骨。小黄提醒老人该回家吃饭了,老赵像贪玩的小孩一样向小黄哀求:“再玩一会,还有3分钟呢……”

“他太需要有人陪伴了,因觉得自己拖累儿女,老赵早先还产生了厌世的情绪,常任性地从阳台向下大幅度探身,暗想索性一了百了。”接触久了,老赵把心事向小黄和盘托出。

每天的按摩和调理,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康复和照护,老赵腿脚利索多了,逢人还会小小的得意一下:“我现在跟刚退休那会一样健康!”女儿赵女士眼含热泪向照护人员道谢:“太感谢了,你们的上门服务帮了我大忙,这是最切实的居家养老。”

最欠缺:对照护者的尊重

以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的各社区为核心,积善之家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养老服务。积善之家养老集团董事长李巍介绍,各服务站推出“关爱储蓄存折”,老人购买等价的服务时间,在这些时间内,自主选择服务内容。

服务站内设立老人活动区域,定期开展娱乐活动,开办老年大学,丰富社区老人的业余生活,每周五的手机电脑教学课程深受社区老人的喜爱。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老提法、新概念。”李巍对记者说,“很多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不了解,养老服务业也存在很多误区,老年人对待养老照护员也不尊重等。有老人对待照护员无理挑剔、颐指气使,其背后的心理俨然是一个顾客,一个消费者,一个花了钱就要得到绝对优质服务的上帝。所以,居家养老也严重存在服务人员紧缺的问题。”

积善之家养老集团成立5年来探索出一条“预约式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在配合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实现自负盈亏良性运转。

2008年,李巍从汶川震区做志愿者开始,带领企业坚持了10年的公益服务,并把大量社区公益活动转向慰老服务,在多达上千次的服务中发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会上有太多的服务号称“居家养老”,实际在做各自的推销和广告。真正上门服务老人的居家养老却没有多少人做,原因无外乎是居家养老观念陈旧、经营举步维艰、养老服务业教育不足,主营居家养老的公司做不了半年大多停业关门,这是居家养老在国内的真实写照。积善之家的居家养老,仅在“生活照料”这一项中,就包含诸多细节,这其中包括助洁、助浴、助医、术后护理、压疮康复、床上擦浴、床褥更换、翻身更服、出行陪伴、送餐上门、上门理发、喂饭喂药指导、陪同外出、陪同购物、娱乐陪伴、驻家照护、专业除螨、适老无障碍设备安装等,可谓细致入微。

2016年8月30日,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划》指出,北京市正处于中度老龄化时期。北京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7%。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净增120余名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同时预计,到2020年北京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城六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二,老年人口比例为24.7%。

面对如此庞大并且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横在眼前――养老机构捉襟见肘,养老服务陈旧落后。

最迅速:午夜电话,

促使社区医养结合先行一步

另一个社区的一幢楼里,一位母亲同样享受着积善之家的特殊照护服务。2016年7月16日凌晨两点,常来服务站的葛老太女儿来电,说老人突发心绞痛,女儿不知所措,找积善之家工作人员求救。接到午夜电话,值班照护员鞋都没来得及穿好,拿上急救箱火速赶往葛老太家,紧急查看后基本判断老人是心梗,给老人口服速效救心丸,并迅速拨打120,将葛老太送到医院。医生的一句:“就差10分钟!否则人就救不过来了。”让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事后,服务站把葛老太的女儿请来专门培训了急救常识。

李巍说:“很多人认为请个保姆就可以在家养老了,但医疗服务在居家养老方面最为急需。家有老人,儿女家属至少要掌握心肺复苏、中风应对、外伤急救、烧伤处置、海姆立克急救法等这些基本技能,而换鼻饲管、防治褥疮等日常护理问题则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作为照护服务具体提供者,李巍表示,积善之家照护模式中体现了医养兼顾的概念。

目前积善之家申请开办医疗机构的服务项目已经获批,安贞街道的服务站内设将护理站,目前已经签约百余名医护专家,能为附近社区老人提供社区医疗服务和助残服务。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7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透露,将引入社会力量的社区护理站,构成北京的居家养老服务医疗平台。作为养老服务企业,积善之家可谓先行者。

最震撼:用真诚的心做养老

2015年5月1日,《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北京市将把居家养老放在与机构养老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积善之家的团队服务于北京多个区县的街道、养老院,仅安贞里服务站就覆盖周边9个街道,共47个社区,近30万老人。他们对老人认真细致的服务,不但赢得了周边老人的赞誉,更将养老技术智能化。比如在适老化改造方面,他们总结出老人扶手安装高度的“积善标准”,这个数据就来自于对辖区内老人大数据的管理。

全国各地100家省市地区的老龄委、养老机构曾陆续到积善之家“取经”,积善之家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被西安、沈阳、广州、南宁、太原等多地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套用,有效并标准地服务着各地区老人。

养老护理月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构养老;问题;现状

一、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性

(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空巢家庭与日剧增。六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年化速度加快,60岁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以上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比。据测算,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未来将呈上升趋势,近十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重度老年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此外,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增速快、高龄化、病残化的现状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现状势必会给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另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人口流动的加速等都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发起了挑战,使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

(二)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大,并且多层次、 多元化的机构养老市场也在逐步扩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的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当某一层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需求就不再成为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了。作为老年人群体,他们首先要满足的是基本的生活照料,包括日常的起居、基本的医疗护理等,从这个方面来看,当前绝大多数老年机构都能满足入住老人这一方面的共同需求,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基本的生活照料需求固然重要,但不是老年人的唯一需求。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些都是低层次的需要,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除了这些低层次的需求外还有理解、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当前老年服务机构开展的服务和工作中,这些需求的满足是相当匮乏的。

(三)机构养老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翟德华、陶立群指出,机构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符合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有再婚选择的可能。潘金洪认为,入住养老院主要有以下优势:1.可以减少孤独。2.生活有安全感。3.减轻家庭养老压力。4.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此外,养老机构可以向老人提供专业化、高效的老龄服务,尤其是临终老人,在养老机构可以得到更多关怀和专业护理 。.

二、有关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的研究

我国关于机构养老现状及问题的研究近几年来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间的差距。张国平指出,常熟的机构养老开始形成城乡同步、分层分块管理新格局。但马红在湖南慈利县的研究中提到,有些乡镇还没有建立敬老院,农村有些新建的敬老院因缺乏资金而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

(二)机构养老总体供应量不足和入住率不高。一方面,总体的供养量不足,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我国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按照国际标准“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全国老年人共需养老床位800万张,而目前仅有266.2万张,床位缺口达近540万张,远远不能适应机构养老的发展需要。李民通过对北京的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指出,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平均床位数为72张,只有个别养老机构达到500张床位的规模,半数的养老机构的床位低于32张。许华岑在《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养老机构总数多,就床位来说,不足老年人数的0.86%,较之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另外,满足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护理型需求得不到满足,何文炯等对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地的调研发现,对于老年人需求量最大的护理服务,大多数养老机构都无法提供,或者护理服务能力很弱,护理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不到浙江省养老机构总床位的20%。而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入住率不高。孙树菡在《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2所养老机构,入住率最高为93. 57%,最低为58. 82%,多数都在60%至70%左右。

(三)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住养老人对机构的养老服务,特别是对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慰籍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与这种需求相适应,机构养老的硬件设施、技术含量、服务水准应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专业化服务水平。然而,我国目前机构养老服务仍然面临着不少困境,距离老人身心的实际需要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有很大差距,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一是工作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而且很少参加职业培训。廖敏在《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工作人员大都缺乏专业培训,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临时人员占一定比例,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较低。二是我国养老机构服务功能、结构、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不高,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我国的机构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农村的大部分机构只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标准,即包吃包住,医疗护理方面欠缺,很少关注老人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心理和精神慰藉层面。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7页)

(四)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短缺,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其中需要长期照料和护理的老年人将占到19.6% ,近400万。假定按照 1:4 的护理人员配置,需要1000万护理人员,但持证者现在只有2万左右。不仅如此,护理人员的周转率非常高,很多老年公寓的人员周转率高达100%,个别老年公寓甚至高达140%,政府部门需要有相关的行业职业规划,一些专业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强人才培养。许爱花在《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中指出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一般都是农村来的临时工或下岗女工,文化素质偏低,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基本技能,只能从事一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例如:给老人喂饭、 送水、清洗等。一些养老机构中的从业人员甚至身兼数职,服务意识淡薄。机构住养老人很难在机构养老中体会到与其他养老模式有别的专业服务,例如: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服务等。

三、评述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机构养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笔者发现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性:关于机构养老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忽视了特殊老年群体――五保老人无依无靠尴尬处境的研究;关于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层面,对老人现实需求现状研究较少,尤其是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研究匮乏;另外,需高度护理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机构服务需求的研究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我国有近一半的养老机构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这一部分老年人群体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及入住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关于城市或农村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的独立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均是笼统概括为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将城市机构养老服务与农村机构养老服务放在一个层面上讨论,实际是,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均存在差异性,需要分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

[2]姜,夏烨.家庭养老服务网VS机构养老――一种选择机制上的融合[J].西北人口,2006(4).

[3]黄文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维护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李艳君,李B.养老机构中住养老人需求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探索[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0):23――24.

[5]翟德华,陶立群. 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选择决策模型理论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

[6]潘金洪.江苏省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7]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8] 许华岑.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对城市养老模式的探讨[J].四川省情,2007,(2).

[9]何文炯,杨翠迎,刘晓婷.优化配置加快发展――浙江省机构养老资源配置状况调查分析[J].当代社科视野,2008(9)

[10]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4).

[11]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1)

[12]廖敏,张蕾.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市养老机构及入住老人的调查与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