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政策的目的

教育政策的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政策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政策的目的

教育政策的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改革 公共政策 社会利益 公平

提及“公共”一词,一般人都会将其直接引申为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公共场所、公共秩序等等,简单归纳一下就不难发现,“公共”便是与私人相对立的一词。“公共”的英文解释是“public”,在牛津字典中的首要涵义就是“connected with ordinary people in general、known to people in general”,“公共”蕴含的是公开和共享。至于“政策policy”,美国学者安德森将其定义为: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相关事务而采取的。他认为,政策的概念强调的是实际所做的事情,而不只是提出或者只是打算做的事情。简单来说也就是指实际可行的治理方针,偏重于政治上的行为计划或者政治上的目标准则。倘若暂且抛开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公共政策”可以解释为一种对公众生活的各个公共领域所做出的政治行为或者规定的行为准则。在这个层面上,关注度极高的、受众公共领域极广的中国教育制度便是属于公共政策这个范畴。教育制度改革历时多年,现在也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牵连到社会各方利益的公共政策本身确实就存在难以协调的困难,在教育改革问题上也显得尤为突出。教育本身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对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而言,教育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有以下几点:一是减轻广大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二是更广泛地实现教育公平;三则是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教育改革的出发点自然是积极的,本来应该会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但是这一次次改革的实践证明,对于处理教育改革这一公共政策问题上,并没有得到预期的认同和赞扬,相反,却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一、“减负”和素质教育作用不大,治标不治本

在小学生的“减负”问题上,教育部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打动干戈。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确实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众多家长的不满和抗议,因此自2000年,教育部开始印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以来,便已经在应对小学生压力过大的问题上做出了各项规定,但是真正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答案就不得而知了。

首先,对于这些由教育部颁布的公共政策,从各地方教育部门,再到每一所小学,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又由谁来监督?当然,在监督工作上,学生家长本应该是最能起到监督作用的群体,但是在当今优生优育的年代,大多数的家长对于自家孩子教育上的投入可能称得上“不惜血本”,除了少部分家庭条件实在支撑不起的家庭,又有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拒绝购买任课老师强力推荐的辅导教材呢。其次,更多的家长反映的是,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于作业多本身,尽管如今取消了小升初考试,但是高考制度仍会长期存在,只要高考体制没有大变动,那么其余一切形式的改革其实都是徒劳的挣扎罢了。同样地,和“减负”同出一辙,新课标的改革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新课标的推出为历届学生使用多年的老教材来了次更新换代,新教材图文并茂更注重的是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目的是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其实素质教育本是我们教育制度思想上的一次进步也是一种挑战。教育,本身就是文化过程,而不应该看重分数和结果。但是,打了“素食教育”招牌的背后,学生需要面对的仍是“一试定终生”而“只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所以,无论是声势浩荡的小学生减负政策,还是新课标推广,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过是些花哨的外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问题。

二、为升学而头疼,教育公平从何实现

教育公平问题,涉及社会各个阶级、各个团体以及个人的利益,因而一直都是社会争论的焦点。作为教育改革的本身重要目的之一,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关系到千千万万中国学生的命运。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公共政策给了所有适龄儿童入学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平等机会,但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公平又如何能贯穿全过程呢?就针对升学问题上,改革的呼声高涨,但是每一次的改革都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成效。社会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利益,协调的方法自然不可能只是将这些利益的简单相加,因为利益群体本身的要求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公平,是个众口难调的问题。公共政策的目的也就在于在这些众多的利益关系中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以便最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处在利益劣势的同样是那些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缺乏权力支撑也没有金钱的保障,应该是最需要我们的公共政策密切关怀的社会群体,然而教育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保证和实现他们的利益,那么久而久之,教育改革就会从根本上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和目的了。

三、高考改革层出不穷,目的意义在何处

在我们现实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的状况下,高考,作为选拔高校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应该说是目前最公平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当然,在高考制度上做文章的教育改革政策自然比比皆是,那么这些改革政策的意义究竟何在。改革后,究竟又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和突破呢?

在考生的录取上也同样存在极具争议问题。从自主招生的开始推行到今年北大首次实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社会上来自各方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目的也是为了拓宽高校选拔人才的途径,也给那些拥有特殊学科天赋的考生提供一种选择的方式。但是,在这中间的公平和透明又由谁来保证,究竟又依靠什么标准来衡量自主招生和实名推荐的学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高考体制,应该是一整套完整的,具有稳定性和操作性强的公共政策,倘若我们并不能从改革中吸取到应有的经验和教训,那么这样的政策改革终究不过是一次一次走过场的闹剧,一个劳民费财,毫无意义的笑话。

改革,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下去,教育体制的政策改革也同样应该服从这个规律。特别是在教育、升学、就业等问题上,由于关系到的是时间周期长、年龄跨度大的问题,更是要谨慎行事,能够让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能够真正在公平、公正、协调上达到最佳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成效!

教育政策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政府部门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84-04

免费营养政策是一项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常规政策。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陆续出台了免费点心或者免费午餐等项目,在改善儿童健康状况,提高人口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免费营养政策涉及到跨部门、跨机构的管理与协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难免遇到种种困难。美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本文将重点分析美国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的定位,受益人群,管理架构,资金来源、运作与监管等方面内容,并据此提出建议。

一、政策定位

美国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出台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代。政策制定的直接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家庭没有能力解决孩子的午餐问题。因为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上百万学前儿童无法从家长那里得到购买午餐的费用。营养不良威胁着学前儿童的健康,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二是农产品大量剩余。因为经济大萧条,人们缺乏购买力,农产品价格虽然一降再降,但是依然大量堆积,农业陷入危机。

为了解决学前儿童营养不良问题,并借此解决农产品剩余问题,创造就业机会,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免费营养政策。显然,美国政府当年提出的免费营养政策并不仅仅指向学前儿童健康问题,同时是为了解决一系列经济大萧条的问题,是政府通过公共援助方案援助社会的一项综合政策。

二、受益人群

美国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的实施范围很广,受益人群数量庞大,各州情况也略有不同。发展到今天,大多数州将受益人群限定为在公办教育机构就读的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各个免费营养项目的申请标准不同,有的项目会根据儿童家庭贫困程度实行分层减免。各个项目的具体申请标准如下。

1.学校午餐计划

获得免费午餐的学前儿童为家庭收入小于或等于国家贫困线的1.3倍,或家庭已参与临时救济贫困家庭项目(TANF)、食品券计划(FSP)或印第安保留地食品分配计划(FDPIR)。获得减价午餐的学前儿童为家庭收入为国家贫困线的1.3~1.85倍。〔1〕例如,2011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国家贫困线的1.3倍是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为29055美元,国家贫困线的1.85倍是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为41348美元。〔2〕

2.学校免费早餐计划

大多数州实行分层减免政策,具体规定为:家庭收入小于或等于国家贫困线1.3倍的学前儿童可以获得全额免费早餐;家庭收入为国家贫困线1.3~1.85倍的学前儿童可以获得减价早餐;家庭收入超过国家贫困线1.85倍的学前儿童需要全额支付早餐费用,但是可以享受一定的补贴。目前,部分州(如俄亥俄州、威斯康辛州、佛罗里达州)已经开始为参与学校免费早餐计划的公办教育机构中的全部学前儿童提供免费早餐。〔3〕

3.夏季供餐方案

这是学校午餐计划和学校免费早餐计划的补充,提高了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夏季获得免费早餐和午餐的可能性。

4.特别牛奶计划

这一计划是向未参与其他联邦免费营养项目的低收入家庭的学前儿童提供免费牛奶。〔4〕

目前,已有个别州实施普惠政策,将免费营养政策的受益人群扩大到所有在公办教育机构就读的学前儿童。

联邦政府设立国家食品服务管理学院,为参与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的教育机构和社区提供营养教育资源、膳食搭配以及餐饮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持。许多教育机构成立了营养小组,负责向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营养教育资料。

三、管理架构

作为一项跨部门的政策,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的运行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美国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的有效实施,一方面依靠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管理的横向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依靠联邦—州—签约教育机构的三级纵向管理模式。

1.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合作,各司其职

农业部是总管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的部门,对每年的政策推行情况进行总体指导、监督和评价。农业部对农产品的采购、分配、种类和质量进行宏观指导。财政部则提前一个财年向农业部提供运作资金,以便农业部及时落实项目资金,分配到各州。各州设立专门的食品服务办公室(Food Service Office),负责与农业部联系相关事务,为各州实施免费营养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2.联邦—州—签约教育机构的三级管理模式

每个州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免费营养政策的具体实施工作。教育行政部门与愿意参与学校午餐计划、学校免费早餐计划等免费营养项目的教育机构(包括公办教育机构与非营利组织)签订协议,由签约教育机构的食品部门负责购买和配送食物。根据联邦法律规定,各州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将免费营养项目的供餐拨款用于私立教育机构,参与免费营养项目的教育机构必须是公办教育机构或非营利组织。

四、资金来源、运作与监管

目前美国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的资金来源以联邦政府的资金投入为主,由州政府负责资金的具体运作,由联邦政府负责监督。

1.资金来源

教育政策的目的范文第3篇

(一)将创业教育作为应对就业问题的无奈之举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定位不准,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毕业后马上创业,以缓解就业压力。但由于创业教育目的定位不准、在校期间学生创业经验的缺乏、学校对创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与社会上的实际创业之间存在差距,所以,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毕业后即能马上创业成功的案例不多。毕业生通常是进入社会工作三五年有了工作经验和社会感悟之后再创业。对创业教育目的的认识偏差必然使得创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少数创业者的特色行为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是少数人的事,把创业教育作为培养个别企业家的行为,把创业教育作为针对少数想创业学生的特色辅导,为他们提供指导,给与支持,忽略了对大部分学生的培养,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作支撑,很多学生都是接受创业教育的局外人,导致创业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三)创业教育停留在表面

很多高校针对创业教育都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比如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由公共课的老师来担任,所有专业都一样的教,只能泛泛的教,学生也泛泛的学,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没有系统的课程做支撑,没有真实的项目进行实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明显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的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应该只着眼于眼前,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只是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为其后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定位创业教育的目的,要着力培养一批能够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与行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变革。这就需要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创业教育目的要定位准确外,还需要根据创业教育目的,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构建创业课程体系、创业基地、创业政策、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全程化、全员化”。

(一)创业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应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并对学生有考核标准和学分要求,建立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应突出专业特色,将创业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上要注重递进式的创业教育,从创业基础知识、模拟创业体验到创业实战应有系统的课程作支撑;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可行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重普遍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在考评方式上,要注意点面的结合,可以开展创业计划书制作比赛、创业知识比赛、创业项目经验管理项目学分认定等,请学校创业课程的任课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企业家等担任评委、参与考评,并借此普及创业知识和技巧。

(二)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作保障。应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各专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和有创业经验的校外人士共同组成,充分发挥他们在创业竞赛、项目评审、项目孵化、项目推广等环节的重要作用,尤其不能忽略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有创业经验的知名校友的作用。在创业教育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创业实战阶段尤其需要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作指导,一个创业团队需要一名校内创业导师和一名校外创业导师共同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服务,创业导师必须是有创业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校内创业导师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做好创业前期准备,在创业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校外创业导师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进行项目选择、市场分析、做好创业计划、进行团队管理和财务管理、做好营销策划等,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给予具体的指导,协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创业基地建设

1.专业层面建立专业创业基地。利用校内各专业实训场所、实验室的场地优势和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开展专业相关领域的创业活动。将课程项目教学、基地或实训室建设、学生创业三者有机结合,由创业团队独立经营管理、自负盈亏,业绩作为课程考评的一部分。2.学校层面建设创业项目孵化基地。高职院校应开辟专门场地,建设创业项目孵化基地,让各专业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掘出来的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进驻孵化基地,给予政策支持和专业辅导,打造特色与亮点,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扩大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四)创业政策建设

1.提供政策读本。高职院校应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都了解国家的创业政策,可以将各种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及优惠政策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编制成册,发放给每一位学生,供大家阅读和查阅。2.建立创业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结合校情,出台一系列创业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创业教育体系,如创业课程开设、创业学分认定、创业赛事举办、创业活动开展、创业项目评审、创业项目资金扶持等。

(五)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教育政策的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 教师政策 价值取向

一、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及其研究意义

(一)教师政策价值取向的含义

教师政策价值取向是指教师政策主体在制定教师政策过程中价值选择的总趋向和价值追求的一贯性倾向,具体表现为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确立什么样的价值目标,通过教师政策来寻求、确认、实现、创造、分配价值。在教师政策制定过程中价值取向至关重要。而教师政策是教育政策的一个方面,教育政策所囊括的范围会更加广阔一些。

(二)教师政策价值取向的研究意义

研究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宏观角度来讲,这样的研究可以协助党和政府更好地满足教育事业的需要、保证教育发展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立足全局高度,把握教育大业的发展趋势。从微观角度讲,关于教师政策价值取向的研究则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自身的稳定和扩大,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二、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

在明确教师政策概念的基础上,我们便需要探索制定一个好的教师政策的重要指导因素,即:制定相应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基于以上观点,目前我国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应该概括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求政策的价值取向:由阶级定位向职业定位转变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我国对于教师的要求以及定位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众所周知,教师政策所面向的主体是教师,所以如何对教师的社会价值进行定位,可以说是教师政策的一个基础和前提。目前,从国家不断提升教师的待遇,以及一再重申“尊师重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不难看出,我国对于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在不断地提升。

(二)教师待遇政策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各项政策为了取得更好的成效,都采取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调整。这一点在教师待遇政策的价值取向中的具体体现则是:由封闭化、单一化向开放化、多元化发展。1993年10月3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2002年4月14日,《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第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我国对于教师的待遇正在全方位的发展,不仅局限于以往单一的社会定位,更多的向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发展靠拢。

(三)教师管理政策的价值取向:由重管理到重发展转变

以往的教师政策重点都是放在教师亦或是教育的管理之上的,而仅仅只是被动的为管理而管理。所谓注重发展,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注重教师个人的发展,即,以教师的管理为出发点,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个人的全方面的发展。二是注重教育的发展,教师政策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现在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正是朝着这样一个目标发展的。

三、科学调整我国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

虽然从总体上讲,我国制定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已经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但是笔者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格外注重以下几点:

(一)更加注重制定教师政策的人性化取向

制定教师政策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师更好地服务学生,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制定政策时更加人性化的考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如果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的话,那无疑会更好地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开放互动的教师政策制定组织

开放互动的教师政策的制定组织可以更好的制定出较完善的教师政策。一项教师政策通过教师政策制定组织的初步制定之后采取试点的方式应用于部分地区,之后进一步的反馈完善之后再次应用于实践,依此反复地实践修改,可以使一项教师政策在实践的检验之中不断完善。与此同时,还可以广泛的吸收来自社会教育团体、国际教育组织、家长联合组织等的科学建议。形成一个从国际到国内,再从社会到家长,从家长到教师的统一的教师政策制定体系。

(三)进一步确保教师政策的稳定性与权威性。

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教师政策的更新速度也有待更进一步的提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整个教育事业。这一点,用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发展要与时俱进。但是不得否认的是,发展并不等同于注重速度而忽视质量,只有确保教师政策的稳定性和约束性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不同省市对于教师政策的制定就存在不稳定的现象,从而直接制约了其权威性的发挥。

综合以上各点,不难发现,在不断总结以往制定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之后,我国的教师政策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不断的总结之中求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说,我国教师政策的发展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还是存在许多的缺陷与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只要有政府相关制定教师政策的部门与教师等的相应的合作,我国的教师政策会不断的加快发展的步伐。(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绵涛等 教育政策论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18.

[2] 姚裕群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研究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9 2

[3] 教育部人事司组编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67

教育政策的目的范文第5篇

一、民办学校融资现状

(一)融资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多数民办学校大部分经费来自于学费,其他渠道融资所获经费比重甚少,学费收入成为民办学校唯一稳定的经费来源。另外小部分集中在银行贷款上,就贷款的形式而言,民办学校多是通过担保形式获得一年的短期贷款,且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即使这样的贷款,民办学校为了保证资金流,也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增加贷款数量或及时还款。

(二)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

目前,民办学校在筹集经营资金的时候感到困难重重,即便是筹到资金但是用于教学的经费并不是占主要部分;此外,有些民办学校的非教育开支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用于教学的经费就会越来越少。还有为了节省开支,在教学上偷工减料,相对公办学校而言基本上很少设立激励学生学习的奖学金。

二、民办学校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存在制约

《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的出台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应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真正能促进民办学校发展的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落实。例如《实施条例》中相关规定:在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民办学校申请贷款用于学校自身发展,享受相关的信贷优惠政策。这种规定让不少民办高校认为,是对西部和边远地区的政策倾斜,缩小了信贷优惠政策的范围 。

(二)产权模糊

产权不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办学校的发展,不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民办教育的积极性。投资者投资建校后,资产随之转入学校,但是投资者与投资的目的就没多大关系了,造成投资者对自己的资产束手无策。由此,投资者辛苦创办学校,在增值后却不属于他们,这势必会影响举办者的积极性。

(三)银行贷款限制条件多

目前部分民办高校还没有向银行贷过一分钱,其实他们不是不想贷,而是贷不到。这部分学校曾借助于向企业和个人短期贷款等融资手段,来缓解学校发展的资金困难,但这只能是短期行为,并且要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

三、解决民办学校融资困难具体措施

(一)完善、落实相关政策

首先,给予投资办学者的税收政策的优惠。不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民办学校,应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民办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免征营业税,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免征所得税等,创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其次,依法落实公办和民办教育平等待遇政策。

(二)明晰产权,正确定位

民办学校的管理应尽量使投资方与校方管理者分离,投资者以维护自己资产的目的参与管理,但是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让校方管理者有更多的自,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此外,民办学校还应该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依据国家、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来发展自身的办学特色。

(三)加强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监管

1.在对民办学校财政资助方面,政府应该加强扶持

对于那些教育质量高、办学声誉佳的民办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保证民办学校持续发展;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暂时出现困难的民办学校,也要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帮助它们渡过难关。

2.在对民办学校的监管方面,应加强力度

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经费使用状况的监管力度,监督民办学校的资金流向,并在监督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如果有存在转移办学资金、存在重大资金风险的高校,要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另外,仍要继续加大对民办高校招生的监管,严厉惩处利用虚假宣传甚至采取欺骗手段招生的民办学校。

(四)建立多元化资本市场

民办高校以校办产业组建产业集团在创业板或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并建立股东大会制度,股东大会为民办高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另外,规范筹资机制,除了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采取政策扶持和政府直接资助之外,政府还可以利用金融及资本市场扶持。比如,国家设立面向教育领域的政策性专业银行——教育银行,承担学校的建设资金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系列服务,并可成为国内外教育投资者投资教育的融资中介机构;发行政府教育债券,以债券资金投入民办高校,作为政府无息或低息借款;或以参股方式,作为政府投入民办高校的股本金。

参考文献

[1] 刘莉莉.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2] 王旭东,苏启林.我国教育产业的理论辨析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5(12).